芜湖明珠家具城:一 二 三(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0:05:07
 

道学和管理
Taoism and management

一 二 三(中)

张绪通博士(12月2日)


老子的辩证逻辑既然是根据阴阳而来的,那么,阴阳的性能与机能对于老子的实际运用理论是有着直接、重要的联系的。因此,在讨论老子实际运用理论之前,必须把阴阳的性能与机能先检查一下。"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代表生长、是始,是进行;阴代表死亡、是终,停止。这是阴阳的一种形式,可以称它为:《始终式》。"阳终还始,阴极反阳。"这是阴阳互为始终,来回循环,可以称它为:《循环式》。从阳到阴,从阴到和,也就是从正到反,从反到合。这是结合了上面两种形式,成为直线进行的三个阶段,一,而二,而三,正、反、合。可以称它为:《三连式》。综上所述,就是:阴阳的三种机能。

《始终式》,老子称它为:"出生入死"(道德经50章,以下简称50)。宇宙之中,大自天体星球(地球包括在内),小至朝露秋毫,莫不有它们的出生之始,死灭之终。所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65)。然而,不论合抱之木继续发展到枝接云霄,根通海翰,九层之台变成了摩天大楼,千里之行换作了太空遨游,它们都有个消灭终了之期。一切占据了一定时、空的事物,都有其开始之日,都有其终了之时。当然人类是万物中的一种,有生就必有死。老子描写《人生》,恰好有"出生入死"四个字。当"生"逐渐加量,到了满盈之时,就是"死"的突然降临。
释迦牟尼的最著名的《苦谛》(佛教基本理论)中,描写人生过程《生、老、病、死》又特别脍炙人口。他说:所乐不得,是苦。快乐不长,是苦。习惯无乐,是苦。不苦不乐,还是苦。这是人生为乐的苦。加上生、老、病、死四项本身就是苦,而人生偏还要挣扎着活下去,这是为苦的苦。总称为:人生《八大苦谛》,总称是:人生苦海无边。这个说法,也真是"鲜血淋淋"。唯一解脱的办法是把"六根断绝",真正达到"四大皆空",全空真空,进入涅盘状态。因为只要还有秋毫之末一般大的"欲念"存在,就立刻产生"迷惑",就立刻产生"业障",马上就堕入"痛苦"的轮回之中,被苦海淹没了,永世难得脱身。
庄子也说人生,他说:"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庄子.大宗师》。他同样讲生、老、病、死的必然过程,却幽默萧洒多了。庄子的说法是这样的:我既有了这个形体,到处来往而大地却无处不默默地驮载着我。虽然我为生活辛劳折磨,经一事长一智,不见得我没有一定的收获。老了,干不动了,病了,干不动了,自然我就卸下我的担子来。如果退休以后,还有机会过几年轻松的日子,含饴弄孙,未始不是一种难以描述的伟大乐趣。有一天,我死了,我就彻底的得到休息了。人有生必有死,这是定律,就象有了白天,夜晚是一定要来的。既然是必然的,不能改变的,那么又何必去杞人忧天呢,不如轻松一点看待吧。一个人上寿一百,中寿八十,下寿六十《庄子.盗跖》。如果某人年过九十,过生日的时候,是应当庆贺呢?还是应当悲吊呢?不过庄子认为:即使我们用极坦然的心情去对待死亡,如果我们认为还有继续活下去的需要和乐趣的话,我们还是有可能把生命无限期的延续下去的,因为我们是万物之灵的人类啊。他的方法并非那么神秘复杂,窒碍难行。方法只有简单的三句话:"静默可以补病,按眦可以休老,宁可以止遽。"《庄子.外物》。头一句,"静默"是安静,不说话。人开口说话就损伤元气,大声说话、谩骂、吵闹就大伤元气。静默就可保存元气,元气就是天然免疫能力,免疫能力是对付疾病的根本良药,所以它可以补(祛)病。第二句,"按眦"的原文是眦"滅"(这个字是女字边,不是三点水。一般字典里都没有这个字,音灭。是"按"的意思。)就是按摩眼睛,特别是眼眶的内角,睛明,攒竹两穴的部位。时时按摩这个部位就可以休老(抗衰老),延年益寿。现代科学的研究证实,刺激眼内角,同时眼睛尽量往里看,可以刺激眼睛内部的丘状体。从而直接刺激身体的内分泌腺(脑下垂腺体分泌生长荷尔蒙),内分泌旺盛,免疫能力加强,自然延年益寿。第三句?quot;宁"是心安理得,心平气和。要能得到心安理得,必须要"自宽",就是凡事往积极、乐观方面想,这样就可止遽(祛除烦躁,忧郁,惊悸,紧张和压力。烦躁、忧郁、惊悸、紧张、压力都是破坏免疫能力的劲敌。
有一天,孔子在鲁国的郊外遇见一个老人,名叫:荣启期,他穿着鹿皮,系着带子,在那里弹琴唱歌。孔子问他:"你怎么这样快乐啊?"他回答说:"我的快乐很多噢!天生万物,以人最贵。而我居然得以生为人,这是第一件乐事。人世间男尊女卑,而我幸得生为男子,这是第二件乐事。好多人生下来不久就死亡了,可我现在竟然或到了九十(五)岁,这是第三乐事。贫穷是很平常的,死亡乃是人生的终点。我过着平常的日子以等待最后终结的到来,有什么好忧愁的呢?quot;孔子说:"好啊!这是很能'自宽'的人哪。"《列子.天瑞第一》(又见《说苑》及《孔子家语》)。假使荣启期这样说:"鸟自由飞翔,鱼任性的游玩,我不幸却生而为人。既被国家法律所制,又为社会规范所辖,没有自由活着真是痛苦啊!我又不幸生为男人,终日劳苦,要负担家庭生活,做老婆孩子的马牛,这个枷锁何日才能解脱?真是苦无出头之日!如今我悲悲惨惨地活到九十多,成了风前烛,瓦上霜,又没有发到财,随时要随死神而去。死而无知,这辈子算白活了;死后有知,不知道在阴曹地府里还要怎么受苦呢?真是苦啊!苦啊?quot;如果一个人这样思想,这个人恐怕一定活不到四十,不是心脏病,就是大肠癌,再不然就是患精神分裂症!
犹太基督教把人类的死亡归咎于"罪","罪的工价乃是死"。保罗在《罗马书五章12节》中说:"罪从一人(亚当)入了世界,死又是从罪来的,于是死就临到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要不死,就得先祛罪。于是他在《加拉太书五章24节》说:"凡属基督耶稣的人,是已经把肉体,连肉体的邪情私欲,同钉在十字架上了?quot;从辩证逻辑来看,十字架的意义就是用"死亡"来治死"死亡因素",好让生命能继续下去。等于要使身体能继续健康,必须杀死致病致死的细菌,或开刀割掉瘤子。因此他在《哥林多前书十五章55节》说:"这必死的,变成了不死的。..死啊,你得胜的权柄在哪里?死啊,你的毒钩在哪里?死的毒钩就是罪。"耶稣自己也说过:"生命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约翰福音十一章25节》。从逻辑推理来看,这个道理好极了。"神爱世人,甚至把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致死亡,反得永生。"《约翰福音三章16节》。耶稣既作了替罪的羔羊,代替了世人一切的罪,偿还了罪价。莫须有地被犹太的反动派把他用极刑,钉死在十字架上了,却完成了赎罪的理论。可是两千年来,事实上,信耶稣的人,千百亿万,连教皇在内,却没有一个因耶稣的替罪而不死的。理论上的逻辑推理是一回事,事实又是一回事。这个自相矛盾可大极了!要勉强自圆其说,于是他们把肉身的不死,诡辩地推延到了无限期将来的灵魂不死。至于"灵魂"是个"灵",本是不受时、空限制的,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终了,根本没有死不死的问题存在。耶稣说:"那杀得死身体,杀不死灵魂的,不要怕它。"《马太福音八章28节》,既然灵魂不死,用刀剑火燎,杀都杀不死的,上面说了那么多,与灵魂又有什么相干?常言道:"诌书俚戏,不可考究。"到此也就不必考究,简直是不可言说的了。
那么,老子又是怎么说的呢?首先,老子把人类的现状用他的《三分法》,分成三类。第一类是"生之徒",第二类是"死之徒",第三类是"人之生动之死地",各占三分之一(50)。老子很喜欢用《三分法》,近年来,留心考察美国的总统选举。民意调查显示,铁定拥护的占三分之一,铁定反对的也占三分之一。还有剩下的三分之一是游走票,最后决胜的就在游走票者的最后决定。最近,白宫宣布,美国青少年中吸毒的占28%强,极近三分之一之数。屡验不爽,是不是巧合?还是天下凡事都是三分的?
"生之徒"就是珍贵生命,注意养生的一群人。老子称他们做:"善摄生者"(50)。老子又把"生之徒"分成三种。第一种,是本章中的"善摄生者"。他说:"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避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50)。"乍看好象老子有什么法术,还是带着什么神符,野兽不能近他的身,并且刀枪不入。或是有什么绝世武功,上山打虎,百万军中自往还。啊!都不是的,老子自己解开了这个谜。他接着说:"以其无死地。"就是他根本不到那种危险的地方去,不入险地。不到有老虎的山上去,老虎怎么吃得到他。好象是说:市虎(汽车)到处都是,喝了酒绝对不开车,绝对不要开快车。这个回答和21世纪的科学家们同一口吻,真是太科学了。第二种,"生之徒"就是:人如果决定了千里之行,速度是一天走百里,十天就走完了。如果把速度减慢,一天只走十里。那么,就可以拖到一百天以后才走完。同样是千里,慢慢的走,所用天数就比前加了十倍。同理,人生的路程如果本来走六十年的,若其使用"低调主义",慢一点走。采取"弱势姿态",缓一点进行。运用"柔软迂回"走法,或是"进一步,退两步。"很可能六十年的路程,实际上要一百二十年才走得完。换句话说,即是把生命延长了一倍。他说?quot;安以动之,徐(缓慢)生。保此道者,不欲盈(满盈或开足马力。)夫惟不盈,故能弊不新成(弊病不层层发生和旧病不重新复发,所以可不至于速死。)。"(15)。根据这个论点,老子提出了一连串的智慧和方法,如:生而不有..,不尚贤...,挫锐、解纷、和光、同尘,处众人之所恶...,保持单纯,微小,不可急着扩张,以至于不可收拾。等等等等。几乎《道德经》每一篇章都有这样类似的提议。目的是要人"深根固蒂,长生久视。"否则,就是:"不道,早已(亡)(55)。""第三种,"生之徒"就是:叫人随时随地"病病"。他说:"夫惟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71)。"病病"前面一个病是动词,后面的是名词。就是:"祛除疾病"。人若没有小病,就不会有中病。没有中病,就不会有重病。没有重病就不会死。不断把致病的因素祛除,就可以不病。不病就不会死。
以上"生之徒"的三种情况,适用于个人,适用于家,适用于乡,适用于国,适用于天下(54)。譬如,国家在阶段性的过程中,采取"滔光养晦""不搞无谓的正面对抗""阳示柔和,阴修战备,以待时机。"等等政策,都是非常实际有用的,也是智慧的,必要的。目的是使国家不容易受到攻击,造就安定局面,好好建设内部,加强实力,以达到长治久安。
第二类的"死之徒",一切都与"生之徒"恰恰相反。这一群人虽然活着,就象已经死了一样。譬如:醉生梦死。大明永乐时代,有个县官,名叫:金祥瑞。他说:"我名金祥瑞,一天三个醉,醒了就喝,喝了就醉,醉了就睡。"(胭脂宝褋-京剧)这个官儿就可想而知了。酒精杀死肝细胞和脑细胞,所以酗酒的人免不了肝炎、肝肿瘤和脑肿瘤,心思错乱,易怒颠狂。其次,"酒"作用的延伸,就是"毒品"了,人若染上了这个,就会思想怪异,行为乖张,已经早就不是人了。使用毒品,自古有之。譬如晋朝流行?quot;五石散",很象现代的LSD,什么摇头丸之类的药物。再其次就是淫乱。《金瓶梅》笔下的西门庆,生得高大健美,他不但把五个宣淫的条件:潘、驴、邓、小、闲,样样具备,还做了县里的提刑官,照样有自己的衙门,可以拜牌、坐堂,打扳子。他通过贿赂,居然搭上了当朝太师,第一权奸蔡京,还做上了蔡京的干儿子,正是"前程无量"。西门庆昼夜宣淫,平时补品补药不断的吃,还未到到卅三足岁时,得了急性前列腺炎加梅毒(当时中医诊断:癃闭便毒),没几天就死了。上周联合国卫生组织发表报告:今年(2003)十个月里爱滋病例,数量已经再创空前,多在亚、非两洲。"死之徒"的生活,一切都是在寻死,弄死,拚死和等死。"死之徒"三字,非常耐人寻味。郑国名相子产有兄公孙朝,终日在醉乡,不知日出日落;有弟公孙穆,窕窈盈庭,左拥右抱,足不出户《列子.杨朱第七》。所谓人各有志,虽贤如子产,也是爱莫能助,徒呼奈何。
第三类,"人之生,动之死地。"这群人为了要生活得更美满,更丰厚(生生之厚),努力以赴,反而促成了死亡。一般人生,古人用酒(包括吃)、色、财、气四个字来概括。有些人则用功、名、利、禄来概括。纪晓岚答乾隆皇帝语:"臣以为江中的船虽多,其实不过是名、利两条船。"这样把人生概括成两个字,更简单了。人生如工蜂,如蚂蚁,从痛下决心到锲而不舍,为名为利,劳苦奔波,死而无怨。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俑中的佼佼者,为众人称羡的。其实,在中国历史中,"伟大"的人物可车载斗量,而出身卑微,竟然搞到轰轰烈烈,无与伦比的,恐怕千古只有《魏忠贤》一人。魏忠贤是个黄毛小太监,从小就做了"阉人",是个五体不全之人。长话短说,他居然在短期内,不但能使"阳道复兴",而且爬到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朝中文武百官之中,"佼佼者"都拜了他做义父。他著了一个"魏忠贤理论"的小册子,凡是违背这个小册子理论的文章和书藉,不是严禁,就是烧毁。朝廷里发言也不能有违反这本小册子的言论,如有人敢在泰山头上动土,小则徒,大则满门抄斩。皇帝没有人能见得到,他才是真有实权的皇帝。天下万方贡献,他家财宝堆积如山。最奇的是,他竟然还有"盖世武功",万方奉表颂扬。秦皇汉武做了皇帝想登仙,都没有做到"神"。而魏忠贤的"生祠"遍天下,他活着就当了"神",享受万方香火。论权、位、钱、势、名、乐、神,集于一身的,试问历史上还有谁?可是说倒就倒,连他自己都不能相信。说死就死,连别人都不敢相信。炎炎者灭,赫赫者绝,他的作风不但把自身搞垮了,把他的家族搞垮了,把整个大明国朝也断送了。老子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44)要防止和救治这种现象,就只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44)还是老子的"低调主义"。

辩证逻辑的第二种形式,《循环式》,就是阴阳的运行互为因果。这是老子《认识论》很特殊突出的一环。"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58)是老子的名言,是很多中国人都能朗朗上口的。俗语也有:"乐极生悲""否极泰来"的说法。事物向着自身反对的方向发展,经过逐渐的加量,到了一定的时候,就突然变成与自身相反的事物。这术语叫做:量变引起质变。人生在世,坐的不过是名利两条船。"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quot;(13)。人之所望的是宠;所怕是辱。所爱的是得,所厌恶的是失。人们一身随时随地都在这"宠辱""得失"中翻滚。
"塞翁失马"是一个有名的成语,也是一个有名的故事。故事是:有个塞翁,他的一匹好马不见了,就忧伤懊恼,气愤填胸。后来,这匹马又找到了,就高兴的了不得。正好是他的独生爱子的生日,就把这匹马送给爱子做生日礼物(现代,很多人把一辆敞蓬大红跑车送给过十六岁生日的儿子或女儿,这些人有祸了!),那个小孩子高兴极了,就去骑它。跑了没有两圈,孩子从马上摔了下来。幸好未曾丧命,只把腿摔断了,从此成了残废。于是就有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话。等到故事发展到儿子成了残废时,又多了两句话:"塞翁得马,焉知非祸。"后来秦始皇徵役夫去筑长城,去的都没能活着回来。塞翁的儿子,因为残废,不必去服役,平平安安在家过活。故事又回到了"塞马伤儿,焉知非福。"
列子《说符第八》里有一个故事,宋国有一个三代专做好事的人,一向很平安。家里的黑牛忽然生出了白牛犊来,就去问孔子,孔子说这是吉祥。不到一年,他的眼睛无故的瞎了。这时那黑牛又生了白牛犊,他就叫儿子去问孔子,孔子还说是吉祥。又过了一年,儿子的眼也无故瞎了。不久楚国来攻打宋国(这是一场非常激烈的战争,《左传宣公14年》元前595年。楚围宋都商丘9个月,使得城内,易子相食,析骸为爨。)所有的男人都要去服役作战,大半都战死了。只有这家父子都是瞎子,因而免役。等到战争结束之后,他们父子的眼睛都又医好复明了。
人若有了这种认识,在得意的时候就不会太张狂,就不会使失意迅速飞到。失意的时候也不必太忧伤,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苦撑过去,否极自然泰来。不管怎么样,都在鼓励人们积极的、乐观的、好好的活下去。同时教导人:"得其所利,必虑其所害;乐其所乐,必顾其所败。人为善者,天报以福;人为不善者,天报以祸?quot;《御览459说苑》。庄子在《德充符》里,鲁哀公和孔子的对话中,藉孔子的口说:死、生、得、失、穷、达、贫、富、贤、愚、毁、誉、饥渴、寒暑都是事物定型的变化,就象白天、黑夜在人们面前轮流交替一样。懂得了这个道理,就不要让穷、达、寿、夭等一切变化来搅乱我们心中的淳和之气,也不让它们搅扰我们的心神思想。如果我们能保持住思想里淳和之气的流通,就不会丢失我们天真的喜悦。无论什么现象发生在我们面前,我们都能随宜应付,而且时在欢乐之中。同时,庄子在《应帝王》里,建议我们把自己当成一面"镜子"。祸来了,照出来的是祸;里面反映出来的是祸的样子。福来的时候,照出来的是福的样子。镜子并不?quot;欢迎"祸的到来,也不去欢送祸的离去。同理,镜子不去欢迎福,也不欢送福。让他们来去自如,而镜子也不把它们的映象守藏在"心中",根本丝毫不受它们来去的影响,镜子自己还是镜子。因此,镜子永远胜过祸福、得失,本身永远都不会受到伤害。
这些宝贵的道理和运用,不仅可能帮助我们个人的成功,对于社会,国家都是一样有功效的。譬如,世界人类四大起源地的犹太,埃及,印度都曾被列强征服,灭亡和占领,以至文化断绝。唯独中国在大清光绪年间,几乎被列强瓜分,而却终于傲然独存。美国前国务卿,犹太名人吉辛格在许多场合,都对中国当时运?quot;以夷制夷"政策的成功,赞不绝口。认为是中国人的智慧超群,起死回生的策略巧妙绝伦。所谓"以夷制夷"就是:"门户开放""利益均沾"让列强"互相抵制""互相平衡",这也都是"低调""弱势""柔和"的策略运用。反把自己抽身出来,在一边"隔岸观火""坐山看虎斗"。列强不是不要瓜分中国,因为一旦瓜分了,就可能引起他们之间的"世界大战",尤其不敢惹中国四万万五千万的人民。(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沿海的老百姓纷纷自动组织了起来,对抗英国人,使得英国人损失极大,束手无措。当时流行说:中国老百姓怕兵,兵怕官,官怕洋人,洋人怕老百姓。)与其推翻大清,不如维持现状对大家更为有利,于是大清生存了下来。是?quot;外其身而身存"(7)。当时,慈禧老佛爷的说话是:"咱们豁着扔出去这块骨头,让鬼子们去狗咬狗喀。"大清自《道光》以来,无日没有内乱,无年没有外患。几个大起伏,耗到光绪年间,元气殆尽,衰弱到了极点。列强掠取中国的兴头正是方兴未艾,甚至八国联军来对付这样的一个弱不经风的国家,却灭亡不了她。否极泰来,现在中华民族复兴,盛世即将来临,春风在望,实在是得来不易啊。行百里半九十,为山九仞不可功亏一篑。套孙中山的一句名言,也是一副自然的对联: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