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组织部最新任免:退休工人收藏名酒37年 八十年代汽酒果酒似洋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11:30:26
        这几天,66岁的退休工人吴铁超,忙着逛主城各类年货展销会。他不是挑腊肉或土特产,是专门停步在酒类专销柜前———只要看到没见过的酒便喜上眉梢。

  今年,是他收集国内名酒的37个年头。这些年里,他有什么样的故事?

  首瓶藏酒

  前日,歌乐山山洞街的吴家。238瓶产自全国各地的名酒,陈列在用木板嵌进墙的酒架上,每瓶酒的品名都是独一无二的。最新上架的,是瓶赖茅。23日那天,南坪会展中心年货展销会,老吴把它请回了家。

  “春节快到了,我和老伴祝大家身体健康。”摆谈中,老吴携妻,各端半杯自制的药酒,给本报读者拜早年。家里藏恁多酒,咋喝自制药酒?老吴说,在他家,每瓶藏酒永远独一无二。最关键的是,它们各自记录着一段独特历史:37年来,酒文化的变迁,折射出人们生活的改变。

  首瓶藏酒

  1974年产的剑南春

  上世纪七十年代买酒凭票,喝散酒“八搭二”

  跟老吴聊酒是件很愉快的事:言语间,既有这位老人的善良和豁达,更能听到他对传统酒文化的独特见解。

  “中国酒文化是古老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醇香浓烈,别具一格。唐诗对酒的称谓不少:醥(清酒)、醪(浊酒)、醴(甜酒)、圣(苦酒)、醍(红酒)、醙(白酒),我这里都有。”说这话时,他笑声爽朗,一脸自豪。

  见我们不信,他从卧室逐一提出各种瓶装白酒。细看瓶身,这些酒的商标多斑驳,生产日期跟现在的酒瓶盖喷码截然不同———透过瓶身,才能细辨出印在商标背面的生产日期。

  首瓶藏酒是1974年产的剑南春。那时,老吴家四口人,每月酒票4张。老吴咬牙从每月10多元的工资中,挤出2.75元,外加4张酒票,把它买回家。

  “那个年代特殊,买好酒是要托人办事。我喝‘八搭二’换的散装酒。”他说,“八搭二”是买1斤散装酒,需给8毛钱和2张酒票,否则只能干瞪眼。

  上世纪70年代初,散装酒有苞谷酒、红苕酒,还有甘蔗酒等。甘蔗酒,指制蔗糖后的甘蔗渣,经发酵酿的酒。

  “这些酒烈,又上头。不过,那个年代能喝到,是很不错的享受。”他如数家珍般述说特殊年代的酒文化———酒难买,喝却不讲究,即没法讲究下酒菜:就算啃馒头或吃豆腐乳,也可能喝掉半斤酒。

  首瓶鸡尾酒

  泸州老窖产鸡尾酒

  上世纪八十年代,汽酒果酒似洋酒

  这批藏酒中,有个外观呈长方体的酒盒,很扎眼:盒上,汉译英的鸡尾酒单词既大还烫金粉;厂址等信息也是英文。

  “1986年,朋友听说我有藏酒习惯,通过朋友的朋友把它送给了我。”老吴说,上世纪80年代是改革开放初期,港衫、喇叭裤、卷卷头很流行特洋气,酒也不例外:各个酒厂纷纷傍“洋气”,像比赛一样生产出各种汽酒、果酒和香槟,销路不错。产白酒闻名全国的泸州老窖,也推出洋产品———泸州老窖牌鸡尾酒。

  打开酒盒子,鸡尾酒有3瓶,属低度酒。细观瓶盖或商标,改革开放初期的“洋”味扑面而来。

  大量藏酒

  共藏酒200多瓶

  包包鼓了边旅游边淘酒

  时间推移到1990年,老吴从重庆啤酒厂内退。是时,生活水平逐日好转,餐桌的下酒菜也多了。他想收藏全国各地名酒的愿望,更加强烈起来。

  “逢年过节或者婚宴桌上,酒必不可少,品种更是越来越多。”他说,随着退休工资增多,儿女逐渐成人,他和老伴开始在全国各地旅游。每到一地,他必去商场酒类专柜或酒类专卖店。

  贵州百年喜酒、湖北八珍酒、陕西西凤酒、山东女儿红……截至现在,老吴收藏的小瓶装国内名酒238瓶,斤装酒37瓶。老吴说,他这些酒,价值在五六十万元。

  “前两年,有人出30万买他这些斤装酒,他不卖,说卖了像割他的肉。”老伴笑着说,老吴退休前干了不少工种各异的体力活:伐木、抡锤敲石和机修等,工作后的疲惫使他跟酒结下不解之缘。受他影响,儿女都能喝白酒。

  “我收藏这些酒,是我们这代人生活的有力证物。”老吴补充,每当他看到自己收藏的酒,就会回想起他从小伙至满头白发的生活历程。

  值得一提的是,他最大的收获是,借助边旅游边淘酒的收藏方法,对各种名酒产地的民俗也了解不少:北方人豪爽,酒劲烈和入口燥,却仰脖就吞;南方多才子,酒味淡也悠长,喜浅酌;西南物丰人善,酒特别香醇(中国十大名酒过半出西南),喝酒从不勾心斗角……另外,产地各异的名酒都有一个共性,即酒瓶倒立后始终有滴晶莹透明的酒珠,悬瓶底不落。喝酒人称它“一滴水”———目测好酒的方法。  首席记者 黄艳春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