芊泽花全文阅读:正确认识历史;再谈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4:07:17
正确认识历史;再谈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近来参加几次聚会,有时遇到上山下乡时的老知青们,于是便在一起闲聊。有的依然对那段历史耿耿于怀,认为当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对当年文革中的闯将且立下汗马功劳的红卫兵的“改造”。有的则认为那段经历虽然不堪回首,却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过程,为日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奠定了基础。当然,说这样话的都是所谓“功成名就”的政府官员、国企或私企的董事长以及高级知识分子之类的人物。其实,这也是对“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通俗解读。

    上山下乡那代老知青绝大多数已步入老年,人生即将画上句号。有位老一辈革命家曾经说过“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这样的话。所谓“学到老”就是总要搞明白人生的一些道理,所谓“改造到老”就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要改造我们自己。做为一个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来说,就是要不断改造世界观并成为一个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者。 

    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党和国家采取的重大举措。采取这样的重大举措,主要是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城市就业问题,是为了改变农村落后面貌、逐步缩小三大差距以及限制资产阶级法权,是为了培养千百万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是为了巩固边防、防止前苏联社会帝国主义对我进行颠覆和侵略(如建立生产建设兵团),概括一句话就是:为了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由于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以及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即使建国后也没有彻底肃清封建残余的影响,尤其是没有彻底肃清深深植根于人们头脑当中的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封建残余的影响。

 

    不可否认,当年的红卫兵也就是后来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封建残余的影响,尤其是受“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思想的影响。

 

    否则,就不会时至今日依然有人与广大工人、农民格格不入,认为上山下乡是“改造”;就不会认为知青成为政府官员、国企或私企的董事长以及高级知识分子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就是 “功成名就”。按照这些人的逻辑,“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老知青中的普通工人和农民,就是“功未成”、“名未就”,是卑贱的下等人。

 

    那么,当年的红卫兵也就是后来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是否需要“改造”呢?老朽以为是需要“改造”的,而且需要认真地甚至脱胎换骨地“改造”的。 不要说老一辈革命家尚且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就是从当年红卫兵也就是后来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实际来看也是如此。

 

    例如:当年有的红卫兵头头儿马列的书没读几本,甚至不懂得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却处处以学生领袖自居,唯我独革,唯我独左,老子天下第一,老虎屁股摸不得,谁的话也不听甚至连毛主席的话也不听,这怎么能行?而更重要的是当时学校培养的学生,普遍缺乏与劳动人民的思想联系和感情。“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的学生不在少数。难道因为在文化大革命中当了“闯将”就“造反有功”?就高出工人、农民一头当“人上人”?――哪有这个道理?这与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领袖蜕变为新的地主阶级有什么两样?!

 

    由于存在城乡差别,农村、农场以及林区的生活相对于城市来说确实艰苦。然而,逐步缩小乃至消灭城乡差别的这个伟大的历史性的任务,毕竟要靠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也就是说总要有人去做。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亿万农民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改造”,无非是说在农村与农民一样生活与劳作,在农场在林区也和当地人一样生活与劳作。难道这就是“改造”么?那么,农村的农民以及农场、林区的当地人不知被“改造”多少代了。他们不希望尽快改变家乡和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么?他们做梦都想啊!作为红卫兵,作为新一代的知识青年,同他们一道努力为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并将此视为义务与责任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千千万万的知识青年到了农村、农场和林区之后,与那里的劳动人民一起战天斗地,与贫穷、落后作斗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与劳动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需要劳动人民,劳动人民也需要他们。无论在哪里,只要与劳动人民结合在一起,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就会感到其乐无穷,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也是被千千万万有理想有抱负的知青所认同的道理。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作为历史的一页,毕竟翻过去了。然而,那段历史依然值得我们深思。人老了,总爱回忆过去。其实,回忆过去也没什么不好。有人说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然而,前提是如何正确地认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