芈姝怎么死的:台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6:27:48

依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浙江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纲要。
序言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自2003年全市人才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人才发展取得一定成效。党管人才工作格局基本形成,人才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明显提升。制定出台引才、育才和用才政策,人才工作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组织实施各项人才工程,培育引进创新创业载体,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加大非公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校企合作、企业家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力度,人才工作特色明显。积极营造重才爱才良好氛围,人才创新创业环境不断改善。
截至2009年底,全市人才资源总数60.3万人,其中党政人才2.35万人,经营管理人才7.55万人,专业技术人才35.9万人,高技能人才10.7万人,农村实用人才3.8万人;每万人口人才资源数1042.4人,高层次人才1.5万人,分别比2003年增长了137%、134%和100%。但是,台州现有人才队伍的总量、素质、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应对人才竞争需要相比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为: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紧缺,人才队伍结构和布局不够合理;人才投入不足,聚集人才的政策力度欠大,人才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人才开发的调控机制不够完善,人才优先开发的战略格局尚未形成。
台州过去的发展主要靠人才,今后的发展更要依靠人才。未来十年,是台州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将面临转型升级、改善民生和体制创新三大战略任务。面对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快速发展的新形势,面对区域竞争日趋激烈、资源和环境制约日趋凸现的新挑战,必须坚持把人才强市战略作为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战略,科学规划、不断创新,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形成以人才优先发展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局面。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服务科学发展为落脚点和出发点,确立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优先发展的战略格局。以增强人才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充分发挥人才作用为根本,进一步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全面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全面建设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二)基本原则
人才优先,促进发展。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确保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入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以人才优先发展带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以用为本,健全机制。把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围绕用好用活人才来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健全有利于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
高端引领,服务创新。紧紧围绕台州创新转型,大力培养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优化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
突出重点,整体开发。重点推进非公企业人才优先开发,确立企业在人才开发中的主体地位;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城乡、区域、产业、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人才资源协调开发。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20年,集聚和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人才创业、创新、创优的发展环境;在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要产业集聚区建成一批人才高地,把台州建成具有竞争比较优势的区域人才强市。
——规模不断壮大。人才总量达到93.6万人,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重达到23.3%。
——素质更加优良。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15.8%,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77人年。
——结构趋于合理。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大幅度增加,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到32%;一、二、三产业人才比例达到9:43:48;区域人才布局趋于优化。
——使用效能明显增强。人才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人才贡献率达到38%,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累计拥有授权专利达到5万件。
——环境逐步优化。建立健全符合各类人才特点、有利于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人才体制机制,营造激励创新、支持创业的人才环境。
2、六支人才队伍建设目标
(1)党政人才队伍。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执政本领、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为重点,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勇于创新、勤政廉洁、求真务实、奋发有为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到2020年,党政人才队伍本科以上文化程度达到95%以上;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达到15%以上。
(2)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以竞争能力建设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批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具有较强国际国内竞争力的优秀企业家和职业素养高、市场意识强、善于识才用才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主要经营者基本经过经营管理知识的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达到14万人。
(3)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主导产业及高新技术领域为重点,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到2020年,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54.5万人,其中具有高级任职资格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8万人,中级任职资格专业技术人员达到8.7万人。
(4)高技能人才队伍。以技能操作能力建设为重点,根据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支既掌握高超技能、又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前沿技术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队伍。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7.5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到2.1万人。
(5)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以致富创业能力建设为重点,培养一批适应我市新农村建设需要和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生产能手、经营能人、能工巧匠和乡村科技人员,带动广大农民创业致富。到2020年,农村实用人才达到5.7万人,占农业从业人员总量的14.4%。
(6)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以人才培养和岗位开发为重点,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基本满足全市社会工作稳步推进的需要。到2020年,全市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1.8万人。
二、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任务
围绕台州经济社会发展中心任务,服务“主攻沿海、自主创新、城市群构建、民生优先”四大战略,大力培育开发一大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转型升级急需紧缺人才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人才,以引领和支撑未来十年台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突出培养造就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工作目标: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市和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目标,大力培养造就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和依靠核心技术自主创业的科技型企业家,建设一批以领军人才为核心、创新能力突出、团队效应显著、项目支撑有力的创新团队。
主要举措: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加大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的引进力度。实施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形成分层分类、梯次齐备的全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深化校企合作,依托重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创新平台,建设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加强与境内外知名高校和培训服务机构的交流合作,加大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国际化培养力度。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园、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园,加快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建设,推动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向企业、园区集聚和依靠核心技术自主创业。
(二)大力培育开发转型升级急需紧缺人才
工作目标:适应主攻沿海、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加大海洋综合开发紧缺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快开发提升传统产业和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专门人才。大力培养开发汽摩制造、船舶修造、模具、机床、缝制设备、家用电器、港口开发等优势产业急需紧缺人才,以支撑装备和传统产业优化提升。大力培养开发金属、塑料、电子材料回收利用等方面的急需紧缺人才,以支撑台州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建设。大力培养开发原料药、中间体化学制剂、中成药、生物医药等方面的急需紧缺人才,以支持医药产业的升级发展。大力培养开发炼油、乙烯炼化一体化方面的急需紧缺人才,以保障石化产业发展。大力培养开发核电、风能、太阳能、潮汐能和有机硅材料、通用工程材料等新能源、新材料方面的急需紧缺人才,以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围绕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科技和信息、商贸市场、旅游、文化创意和房地产等重点领域,培养引进了解市情特点、熟悉国际规则的现代服务业国际化高端人才、具备成功创业经验的现代服务业创业人才以及紧缺急需骨干人才,以推进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大力培养开发果品、蔬菜、茶叶、药材、海洋渔业、水产养殖和种子种苗、农产品加工、农技推广等急需紧缺人才,以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到2020年,先进制造业人才、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现代服务业人才、现代农业人才总量分别达38.3万人、2.8万人、15.2万人、8.6万人。
主要举措:分类制定和实施产业、行业人才发展规划与政策,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定期发布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多渠道开展定向、专项人才招聘,积极引进各类急需紧缺人才。调整优化本地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和师资结构,推行定向培养、订单培养,加快培养紧缺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在省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台州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大规模开展相关人才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加强沿海产业带园区建设,提升人才集聚功能,形成优势特色产业、新兴产业人才密集区。
(三)大力推进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人才开发
工作目标:适应大力改善民生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以高层次专业人才和基层一线专业人才为重点,大力加强教育、医药卫生、宣传思想文化、政法、体育、社区建设、防灾减灾、民族宗教等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一支专业水平高、职业道德好、服务能力强、数量充足的社会建设人才队伍。到2020年,培养名师名校长600名、宣传文化“四个一批”人才200名、医学骨干人才5000名。
主要举措: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加强中小学骨干教师和职业技术“双师型”教师培养,扶持一批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引进、培养一批在省内外有影响力的学科学术带头人。实施“名院、名科、名医”战略,加快临床医学、医学检验、公共卫生、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和学科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引进;实施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计划,大力培养以全科医师为重点的基层、社区医药卫生人才和护理人才。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重点培养高层次社科理论、新闻、文化艺术、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加强基层文化骨干、复合型网络文化人才、优秀民间传统文化项目继承人的培养。
三、实施“台州九大人才行动计划”
(一)非公企业人才开发计划
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使非公企业人才在政府奖励、职称评定、教育培训、成果申报、参与社会管理、住房、子女就学等方面享受同等的政策待遇。实施“千名硕博士企业集聚计划”,畅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人才向非公企业流动渠道,鼓励高校毕业生到非公企业就业,引导各类人才向非公企业集聚。加强非公企业人才服务中心建设,健全专业化公共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强中科院台州中心、浙大台州研究院、省高校联盟台州中心等建设,加快引进建设一批校地合作型公共创新服务平台。依托企业重点创新载体和重大创新项目,培育扶持一批企业技术创新团队。强化人才导向,把紧缺人才引进和配备作为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技术中心、研发中心等创新载体认定和考核的重要指标。确定部分县市为非公企业人才优先发展改革实验区,建设50家非公企业人才工作实验点,重点探索建立健全适合非公企业自身特点的人才资源管理体系和制度。到2020年,全市非公企业人才总量达到66万人,培育100家非公企业人才工作示范点,新增国家级和省级研发中心100个、技术中心50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个。
(二)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
依托重大研发项目和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创新载体、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采取资助科研项目、学术交流、进修深造和开展结对培养、选派挂职交流等多种举措,大力培育一批引领、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领军人才。注重拔尖人才选拔培养,深入推进“211人才培养工程”。到2020年,滚动培养市级拔尖人才300名,市“211人才”(第一、二层次)250名,争取5名列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30名列入省“15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
(三)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围绕我市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重点领域,从海外引进一批能够发展高新产业、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急需紧缺人才。建立海外人才工作站、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园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咨询服务中心,积极创建国家、省级海外人才创业创新基地,开展“人才(科技)校企(地)合作”等重大活动,发挥台州籍在外人才联谊会桥梁作用,多方吸引和集聚人才。到2020年,建立市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基地10家,重点引进200名左右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争取5名进入国家“千人计划”,50名进入浙江省“千人计划”。
(四)重点创新团队推进计划
以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为主体,以项目为抓手,以推动自主创新为核心,构建连续稳定的创新团队支持机制。到2020年,重点培育扶持100家拥有省内前沿研发技术、能够占据一定市场份额、具备较强持续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创新团队,争取30家入选省级创新团队,由此带动建设一批不同层次、不同领域、方向明确、各具特色的创新团队。
(五)企业家素质提升计划
以提高企业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为核心,每五年组织销售额上亿元企业的企业家赴著名高校脱产轮训;突出强化新生代企业家继承与发展能力,每年选送百名优秀“70后”、“80后”新生代企业家赴境内外参加中短期高级培训项目;充分发挥中国民营经济发展论坛、企业家沙龙和留学博士创业创新论坛等平台作用,每年邀请百名知名专家学者来我市开设论坛讲座;加强企业家在职学历教育,重点支持10家知名院校台州学历教学点;进一步规范和培育企业家培训市场,重点引进和支持10家知名中介培训机构;加强“台州网络学习城”建设,推动网络自主选学成为企业家学习的主平台。到2020年,培育50名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战略型企业家,500名在行业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创新创业企业家,1000名具有较高经营管理水平的新生代企业家。
(六)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支撑计划
围绕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发展需求,培养造就一批素质优良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发挥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地作用,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优化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发挥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指导企业建立职工培训制度和企业职业技能等级制度。鼓励发展社会化技能培训机构,加强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全面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大力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广泛开展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继续开展“首席技师”等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活动。到2020年,新建2所技师学院、3所高级技工学校,新增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个,评选行业首席技师100名。
(七)名师名医名家培育计划
围绕“民生优先”战略和建设“文化大市”的目标,重点培养一批教育、卫生、宣传文化和体育领域在省内外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专家。建立“名师、名医、名家”工作室,设立专项扶持资金,三年一期滚动发展,通过组织、支持和资助课题研究、学术研讨、国际交流、著述创作和舞台表演等手段,到2020年,建立教育领域“名师”工作室50个,医疗卫生领域“名医”工作室50个,宣传文化领域“名家”工作室50个,体育领域“名师”工作室20个。
(八)农村实用人才扶持计划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加强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建立50家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实践示范基地,每五年分级分类轮训一遍农村实用人才,重点加强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村经纪人等培训培养。以能力、业绩为导向,推进、完善农村实用人才评价确认工作。制定扶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兴业的优惠政策,在创业培训、项目审批、信贷发放、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的示范引导作用,鼓励他们以开办技术中介服务机构、结对帮扶等形式,为普通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充分发挥农技标兵等表彰项目作用,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地位。至2020年,每个行政村主要特色产业至少有1-2名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重点选拔培养百名市级农技标兵、千名县级农技标兵。
(九)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
着眼于解决基层人才匮乏问题,培养锻炼后备人才。通过政府购买工作岗位、提供创业扶持等方式,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服务、就业和自主创业。继续做好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到2020年累计选聘高校毕业生5000名左右。完善高校毕业生到非公企业就业见习制度,制定高校毕业生到非公企业工作最低生活补贴制度和技能免费培训制度,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到非公企业就业。
四、政策和制度创新
(一)实施重大人才政策
1、保证人才优先投入政策。各级政府优先保障对人才发展的投入,人才开发专项资金每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增长,2011年达到地方可用财力的1.5%,到2016年达到地方可用财力的2%,保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等重大人才项目的实施。贯彻落实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支出所得税前扣除政策,探索建立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统筹制度,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建立人才发展资金,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人才投入体系。制定人才投入资金管理办法和绩效考核指标,提高人才开发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2、支持人才创新创业政策。围绕我市发展的重点产业,加快各类开发(园)区的转型升级,加大对科技创业孵化器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产业示范基地和技术服务示范平台,加快企业创新载体建设。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创业贷款等业务的规范发展,完善支持人才创业的金融政策。建立扶持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税收、贴息等优惠政策,支持创办科技型企业。积极发展“人才创业+民营资本”模式,鼓励民营企业、社会投资机构投资人才创新创业活动。加强创新创业技能培训和服务指导,提高创新创业成功率。
3、深化校企合作政策。鼓励和支持政府、企业、学校加强科技与人才合作,建立各种形式的产学研联盟,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和服务体系。搭建校企合作公共服务平台,为校企双方建立更加常态、稳固的合作对接渠道。支持本地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提升高校、科研院所服务企业发展的能力。选派本地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到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挂职服务,鼓励企业高层次人才到高校担任兼职教授,推行研究生培养“双导师制”。支持和鼓励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实验室、研发中心、工程中心,开展重大项目联合攻关。对产学研结合的科技项目和成果转化运用给予科技经费支持。建立奖励制度,对校企合作成效显著的项目及相关人员进行奖励。
4、促进人才柔性引进政策。着眼于为柔性引进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作用,积极提供优质服务。以柔性流动方式为我市服务的非本地籍人才在专家选拔、职称评定、科技成果申报、项目资助、人才表彰奖励等方面,享受本市同类人员的同等待遇。不断改进柔性引才引智方式,设立政府特聘专家特殊岗位,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到我市开展短期服务;建立市级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公开招标制度,引进我市急需的优秀智力,不断突破产业重大技术攻关难题;鼓励高校院所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前提下兼职兼薪;在台州学院、浙大台州研究院等高校院所设立高层次人才驿站,重点接纳我市紧缺急需人才。拓宽柔性引才引智渠道,积极加强和长三角区域各城市高层次人才交流与合作、人才对口培训、互派交流。
5、加强人才国际化交流合作政策。实行海外高层次人才“居住证”制度,在税收、保险、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安置、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参与国家标准制定和政府奖励等方面享受本土人才同等待遇。实行便利的准入政策、来去自由政策,逐步形成开放的国际人才资源开发新模式。加大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力度,完善国外智力资源供给、市场准入、使用激励、成果共享等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国外智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推动企业设立海外研发机构,吸收国际优秀人才为其服务。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海外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大型跨国公司、国际知名培训服务机构开展交流合作,加大本土人才国际化培养力度。建立人才国际交流和竞争平台,提高本土人才国际化素质。
6、统筹区域城乡人才开发政策。在市县两级人才专项资金中列出专项经费,对山区、海岛等偏远地区急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强资金扶持。对到农村基层工作的人才,在职务晋升和工资待遇上实施倾斜政策。结合南北协作工程,实施公务员、教师、医疗卫生人才到农村服务和锻炼制度;完善农村工作指导员、科技特派员到农村和基层一线服务的政策措施;开展“拔尖人才县市行”、“拔尖人才西部行”、“在外台州籍优秀人才故乡行”等活动,组织市内外高层次人才到欠发达地区开展人才培训、技术咨询和科技项目对接。
7、完善人才公共服务政策。整合现有人才服务资源,建立政府采购人才服务制度,创新政府与社会合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运作模式。培育和发展社会化、专业化的人才资源服务机构。加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为人才发展提供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信息查询等公共资源服务。加强对公共服务产品的标准化管理,规范人才招聘、人事代理、人才培训、人才智力输出等各类人才公共服务行为。
(二)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改革
1、完善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健全各级党委人才工作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人才机构由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向企事业单位延伸。建立市县两级党委常委会听取人才工作专项报告制度,强化一把手抓“第一资源”考核,提高人才工作专项考核在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中的比重。建立和健全统分结合、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强对人才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督促检查,健全科学的决策机制、协调机制和督促落实机制。落实党委组织部门人才工作牵头抓总职责,重点做好战略研究、总体规划制定、重要政策统筹、创新工程策划、重点人才培养等工作。政府人事部门是政府人才工作综合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在人力资源开发、就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等方面的职能作用。积极发挥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社联、侨联等人民团体及各类社会组织作用,动员全社会力量协调一致做好人才工作。
2、改进人才管理方式。围绕用好用活人才,完善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管理体制。推动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转变。健全人才市场体系,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引导和鼓励企业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中的主体作用。
3、探索企业人才优先开发路径。优先统筹开发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发挥党委政府主导作用,探索服务企业人才工作的方法,提供有利于企业人才创新的公共产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引导企业进一步提升吸引集聚人才的能力。
(三)创新人才发展机制
1、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机制。进一步完善引才政策,加大引才优惠力度。拓宽引才引智渠道,坚持开展各类赴外综合人才招聘会、分行业分专业专场人才招聘会,引进我市急需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紧缺人才。消除体制性障碍,创新引才方式,加大柔性引才力度,吸引高层次人才以项目合作、智力入股、兼职兼薪、成果推广转化、特聘岗位等形式来我市开展人才智力服务。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作用,优化基础教育的结构和布局,加快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加大台州学院、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台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地高校应用型学科建设力度,重点培养适应台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管理人才、技术研发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支持发展各类专业化培训机构,发展壮大人才培训市场。强化用人单位在人才继续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分层分类开展各类人才大规模培训。
2、创新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建立健全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健全科学的职业分类体系,建立各类人才能力素质标准。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完善干部德才考察标准和考察办法。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和专业技术人才职业资格制度的分类管理。建立以岗位绩效考核为基础的事业单位人员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完善企业人才职称考评途径,建立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工程技术人才不受学历、年限等条件限制的职称评定绿色通道。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探索建立技能型实用人才多元评价机制,逐步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全面推行企业考评与政府认定相结合的鉴定办法。进一步健全农村实用人才评价体系。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评价制度。
3、创新人才选拔任用机制。深化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干部任用推荐提名工作,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完善和落实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建立健全党政干部正常退出机制。加大重要部门、关键岗位、不同区域干部交流力度。完善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机制,有计划地从县、乡党政机关选调优秀干部到市党政机关工作;市级机关录用公务员除部分紧缺和特殊职位外,应从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考录。全面推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岗位管理制度、竞聘上岗制度和公开招聘制度,逐步取消科研院所、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4、创新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建立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开竞争、中介组织提供服务、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资源配置机制,实现人才分布结构与台州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适应,与台州区域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总体要求相协调。建立规范的专业性、行业性人才资源市场,重点建设职业经理人、农村实用人才、高技能人才等专业性人才市场。加快推进政府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体制改革,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加大社会力量参与人才市场建设的扶持和培育力度,重点引进、培育一批高端人才猎头公司。做好人才资源市场监管和执法工作。建立人才开发宏观监测和预警系统,建立紧缺人才目录发布和薪酬行情发布制度,建立人才诚信管理机制。加强区域人才合作,积极参与长三角人才资源共享体系。促进区域、城乡人才协调发展,以政策引导人才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基层流动。
5、创新人才激励保障机制。改革人才分配制度,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事业单位绩效薪酬制度,实现收入与科研成果、实际贡献挂钩;强化产权要素激励,推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实行股权、期权激励制度。健全人才保障制度,推行人才全员参保制度,完善不同性质单位之间社会保障政策的衔接办法,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用人单位对人才建立补充社会保险。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人才公寓等保障性住房建设,优先解决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住房问题;进一步健全人才户籍、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的相关政策,努力降低人才的居住和生活成本。完善以“杰出人才奖”等综合表彰奖项为统领、其它专项表彰奖项为基础的人才奖励体系。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才规划纲要》实施的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制定各项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方案和重大工程实施办法。广泛开展规划纲要的宣传活动,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完善规划体系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本规划纲要,编制本地区本行业的人才发展规划。注重配套衔接,形成统一、完善的全市人才规划体系。
(三)强化督查考核
组织开展中期评估,适时进行动态调整,建立本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定期报告制度和考核制度,确保本规划纲要有效实施。
(四)夯实基础工作
加强人才开发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积极探索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工作的规律。加强人才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推进人才工作信息化建设,建立和健全人才信息网络和数据库。
(2010-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