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奏大师修改器刷人物:关于人活着的意义的一些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4:13:54

关于人活着的意义的一些思考

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记不清什么时候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了,反正有好一段日子了吧。

不妨先从一个现时很推崇的视角——科学的视角出发去试探一下。生命纯粹是一种偶然,不存在上帝,人身上没有上帝赐予的神圣光辉和使命,从出生到成长,衰老再到死亡,就像不可抗拒的命运,而人也没在这命运之外。再抬头望望星空,面对浩瀚宇宙,人也不过转瞬即逝的渺小生物而已。从生命本身的这种偶然性和渺小性来看,生命的确是没有意义可言的,尽管这样的结论很让人沮丧。

讨论活着的意义还可以从“活着”的对立面“死亡”入手,这里不承认死亡之后“自我”会以灵魂的形式继续存在或者来生之类的“不死”说法。(死亡之后就是虚无)死亡意味着活着这种状态的结束,具有必然性。相对于短暂的活着(存在)而言,死亡(不存在)更具永恒的意味,因为死后就是无穷的虚无。然而也正是活着有个尽头,才显得有必要去探讨活着的意义,如果生命是永恒的,“活着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就不会被当回事。

一个生命,在它诞生之前的岁月是无穷无尽的,而在它消失之后,时间还会无止境地延伸下去,对于这段漫长的自我“不存在”的时光而言,这一小段属于自我的“存在”的时光本身就算生命对抗虚无的一种胜利,这种胜利会不会就是价值?我们努力为生命的价值寻找一个坚固可靠的普遍性答案,我相信就在这点上——生命从永恒的虚无当中赢取了一段让自我存在的时光,生命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能够在继续讨论之前找到这么牢固的一块基石,是很振奋人心的事情。

人活着的意义,这里面有两个大概念,活着和意义。有必要将这两个概念解剖之后再进行整理。比如说一个人参加志愿者活动,到贫困山区支教了两个星期,然后感觉活得很充实,很有意义。这志愿者感受到的意义显然不是我们想要的答案,就像如果说活着的意义就是到贫困山区支教两个星期,大概是不会有人认同的。那么支教的意义和生命的意义是否存在着某种联系?

活着是由一系列的活动构成的,我们大致地分为两类,一是客观物质方面,二是主观精神方面。衣食住行等等算第一类,爱恨、快乐、悲伤、迷茫,空虚等等情绪和意识形态算第二类。同样,我们将意义也做个简单的分类,一是生存层面上的意义,比如吃饭睡觉上厕所;二是感官层面上的意义,比如性爱;三是精神层面上的意义,比如诗歌绘画等等艺术。似乎有点越说越不靠谱,活着的意义竟和吃饭睡觉这些琐事扯到一起了。不过反过来说吃饭睡觉是完全没意义的,也不算明智的举措。

且放下“物质”和“精神”谁先谁后的争论,不难发现两者的共性——“不确定性”。物质的和精神的状态都处于或快或慢的变化当中,正像我们平常所说的人生变幻莫测。人活着就是一个不断满足物质和精神需求的过程,填补变化带来的缺失。(这种变化和缺失是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

人活着既是这么一个过程,那么能否说每一次来自物质或者精神的满足都构成活着的意义的一部分呢?活着的意义很可能不是某种唯一的目的或者“绝对的幸福”,它更像是一个建立在对生命的理解之上的一个隐秘世界,按照不同的理解(价值判断),这个世界里面可能有爱情,亲情,权利,名誉,地位等等,总之它很大程度上受个体对生命的理解程度和价值取向所影响,并且随着个体在物质尤其在精神层面上的变化而处于一种动态之中,有一些新的意义会被吸收进去,有一些旧的意义会被踢出来。就像随着我们的成长,原本一些看起来毫无意义的事物可能会变得很有意义,而开始觉得很有意义的事情也可能慢慢变得枯燥乏味,不过如此。

这是个让人欣喜的想法,这个意义的神秘国度与我同在,也随我一同消失,在我的有生之年,任何有关它的描述都注定不会是准确的,完整的。人活着的意义有一个很长很长的答案,长到需要我们用一生才能写完,并且这是道主观题,无统一标准,言之有理即可。

 

到了这里,回头反思一下上面的讨论,不难得到两个批判的点。

一:普遍性的问题却得到了个体化的答案。

尽管我们一直渴望从“存在”这个普遍性的概念出发,试图找到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意义”,(这里区分“存在”和“存在者”两个不同的概念)然而,困难在于如果没有存在者,就不可能有意义,因为意义属于价值判断的范畴,是存在者(人)创造出来的。那到底该问存在的意义还是存在者的意义,还是问存在者(人)存在(活着)的意义,不管怎样,一旦问题被牵向了具有足够多样性存在者,解答就有了个体化的可能。

为人活着的意义寻找一个伟大崇高的普遍性答案,一直是个很让人神往的方向与目标,但这种思路或多或少有点走捷径和一劳永逸的心态。如果真有这么一个适用于所有人的意义,我相信会是“生命本身就是价值”,别的意义似乎都难以达成共识。不过就这一成果堪称一个无法逾越的成就,它从生命降临的那一刻起就赋予了生命充分的价值,尽管在这肯定之后,这条普遍性的道路就显得举步维艰。

二:意义的个体化将意义原来的崇高地位拉了下来,贬低了问题本身的价值。

将生命意义的耀眼光辉抹去不是初衷,我们一直都在努力揭开生命意义的神秘面纱,拉近生命意义和我们之间的距离而已……

由于个体的差异性,某些人理解的生命意义的一部分在另外一些人看来不过是肤浅的甚至是丑陋的。但这里强调,意义的判断是自我的“工作”,外人的判断只能算自我相对他而言的价值。生命必须建立一个更加安全可靠的价值基础——自己对本身价值的肯定!

任何个体的意义都是没法彻底去否定的。与其说完全没价值,不如说目前为止意义的分量尚不足称道。不管是自我评价还是评价别人,都应该持这种谦逊和尊重每一个生命的态度。

 

 

很喜欢一句话,“生命的顶峰是对生命本身的理解。”活着的意义就寄于生活当中,懂得用心去理解去感悟的人,活着的意义这个隐秘世界也就更丰富,深刻和美丽。当有一天我们被生活的魅力所吸引而无法不热爱上它时,也许我们会惊讶当初自己怎么会问“活着有什么意义”这么一个“无厘头”的问题……

 

 

 

当然,这上面只是我个人比较认同的一种思路,下面再简单介绍两种不同的思考方式。

 

一、终极意义

哲学家们一直苦苦为生命寻找一个终极意义(也有绝对幸福的说法),有了这个意义,我们就可以轻松解答这么一个问题,如果你只能再活一个星期,你会去做什么?(还能做什么,肯定是做有关生命终极意义的事情。)这个终极的意义就像前面提到的“生命本身就是价值”一样,是地基,其他一般的意义建筑在它之上。如果没有它,像爱情,亲情等等之类的意义都像是盖在沙子之上的建筑,随时会崩溃,让人始终心怀不安,把握不了一层层接着盖上去的方向。(沙子在动摇)

(如果真有终极意义,我更相信它像一个非常宽广的圆圈,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意义像一个个小圆圈分布在大圆圈之内。那么人的位置在哪呢?生活中的各种意义就在人的周边,所以人也在这个大圆圈之内。人尝试着找到这个大圆圈边界,但可能由于这个大圆圈实在太大了,人即使花掉一生也没能把它的轮廓描绘下来。走终极意义这条胡同,到最后很容易搬出一个上帝,然后走进宗教的殿堂,或者让自己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进无路,退不甘。)

二,语言哲学

按照语言哲学的观点,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类问题的提出本来就是一种错误。

这实际上是在为“生命的意义”这个词语找到一个对应物,我们总以为存在着一种与语言的每一个语词(如名词、形容词等)一一互相对应的经验对象或性质。而语言就像工具一样,强调的是用途而不是某个词语的意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语言都有具体所指,比如说眼前的风景很美,这个美是用来形容眼前的风景的,但到了哲学领域,我们就单独地把美这个词抽出来,问美是什么,要给它找一个经验对象或者性质,这种做法本身就有问题。如果有人问中国的女王叫什么名字,有人能回答上来吗?中国根本就没有女王,所以谁也没法答出一个名字。有时候我们会问出一些本身就是错误的问题,而“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会不会是其中一个?

按照这种语言哲学思路,还可一一击溃很多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棘手的哲学问题,比如什么是真理,什么是善,什么是时间……

这种思路心怀着远大抱负,希望借此根除所有语言上的“哲学病”。他们有种说法,“当语言休息的时候,哲学问题就产生了。”

(那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就真的只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失误”,一切一切的探索追求纯粹就是自寻烦恼?我的确说不出语言哲学的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但我有种直觉,这绝不会就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语言陷阱,活着的意义是存在的,尽管它很虚,很抽象,但它离每个人的心都很近……)

(不管语言哲学对生命意义这个问题的解答对还是错,它都是一种很让人惊讶的想法,撇开活着的意义这个问题不说,在其他一些重要问题的探讨上,这种思路确实值得借鉴。)

 

 

以上都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思考,我知道它不能给任何一个人带来这个问题的答案,想着就是分享一些思路而已。在哲学社里经常会碰到一个问题,如果你的生命只剩下一周,你会去做什么?这里我给个不算答案的回答,“买张回家的车票,在回家的路上好好整理一下之前的人生再作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