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糕 减肥:特色乌石酱油--陆川土特产的时空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5:26:58
乌 石 酱 油

乌石供销社酱油厂厂长蓝健说,上世纪50年代,陆川只有陆川县酱料厂、乌石供销社酱油厂、乌石企业酱油厂3家企业。乌石镇企业站站长蓝华武认为,这3家酱油厂中,当时产量、名气最大的是乌石供销社酱油厂,因此很可能是这家厂向中央首长提供了酱油。

     筷挑酱油能牵丝成典故

  据当地人说,过去的乌石酱油用筷子挑起,酱油能牵丝,像小蝌蚪的尾巴。

  王世杰说,“牵丝酱油”是很多年前才有的产品,除了“牵丝”,它还有两个特征:一是斟入碗中,酱油表面“起珠”;二是酱油滴到纸上,不会渗透。“起珠”的意思是酱油表面有很多细小的泡泡,像小珠子一样,制作酱油的黄豆用量越多,酱油更浓香,表面会有更多且更细小的泡泡。

  “按照传统工艺,100公斤黄豆只能做出10公斤的‘牵丝酱油’,且要晒制四五年。”王世杰说,今天的乌石酱油一般晒制一年左右,100公斤黄豆要加工成100公斤到300公斤不等的产品。用豆量越多,酱油等级就越高。例如,用100公斤黄豆加工出来的100公斤酱油,口味纯正,每公斤可卖十四五元;用100公斤黄豆加工出来的300公斤酱油,酱香清淡,每公斤仅卖四五元。

  王世杰近年改进传统晒制方法后,创造了属于他的两个典故——夜摸陶缸烫手;白天不“掀被”,晚上不“盖被”。

  传统晒制酱油离不开“大块头”陶缸。“以前,盖住陶缸的盖子也是陶制的,不利于吸收太阳热量。”王世杰介绍说,现在他用5毫米厚的玻璃替代陶盖,效果果然不一样——到了夜晚,把手伸进陶缸,仍会烫手。经测试,陶缸里的温度超过60摄氏度。这是用陶盖晒制酱油所不能达到的。

  传统乌石酱油的“嗜好”之一就是希望天天晒太阳。在“陶盖年代”,工人要在白天打开陶盖,让缸里的酱油晒太阳,晚上盖上陶盖保温,翻来覆去地做,很累人。玻璃盖替代陶盖的另一好处就是省了白天掀“被子”、晚上盖“被子”的麻烦。

  乌石人用当地酱油调味,还有一个小诀窍,就是往酱油里倒一点花生油,吃起来更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