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美丽减肥药:对口快板写作知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0:06:59

对口快板写作知识

  • 传达室马大爷
  • 1位粉丝

1楼

开头语

    对口快板,又叫数来宝,过去也叫顺口溜儿、练子嘴儿。这种艺术形式,按照曲艺艺术的规范,叫对口快板更为贴切些;同时也符合老艺术家的称呼,如著名快板演员高凤山、王凤山他们把自己演唱的数来宝段子,一直称作快板。我觉得,叫数来宝总有点乞食文学的影子。至于按照每个人的习惯称呼,叫什么都可以,这当然是无可非议的。

    对口快板,是产生并流传于我国民间的一种曲艺形式。解放前,这种形式属于半乞半艺的民间艺人的谋生手段,后来把它变为撂地摊,后又有个别艺人把它搬上舞台。对口快板成为比较完整的舞台说唱艺术,是在建国以后逐步发展和丰富起来的。现在,它已经成为广大群众非常熟悉而又易于掌握的曲艺形式了。

    为了使业余曲艺作者、演员和曲艺爱好者掌握和运用这种形式,这里仅就对口快板写作的一些常识,作些粗浅的介绍。

第一章  对口快板的辙韵

    曲艺分三大类型:一类是说的(相声、评书等),一类是唱的(大鼓、单弦、坠子、琴书、时调、评弹等),一类是韵诵体的。对口快板,同快板书、山东快书一样,属于韵诵体的曲艺形式。这里,韵,用来表示区别于说;诵,用来表示区别于唱。

    对口快板同快板书、山东快书虽然都是韵诵体,但押韵的方法又有所区别。快板书和山东快书,一般“一韵到底”,即开头是什么韵,结尾还是什么韵。下句押韵,上句可以不押韵。如李润杰写的快板书《劫刑车》,开头是:

    华莹山巍峨耸立万丈多,
    嘉陵江水滚滚东流象开锅。
    六月酷暑天气热,
    路上行人烧心窝。

    结尾是:

    这就是大石桥前除叛徒,
    老太婆下山劫刑车。

    作品从头到尾用的是“梭波”韵,中间没有转换韵脚,尽量不分散听众的注意力,使人聚精会神地把故事听完。

    对口快板,一般则采用“花辙”押韵方法。全段没有固定韵,下句跟着上句走。这种押韵方法,叫做“花辙、对韵、同声”的方法。

    花辙,就是随时转换韵脚,如《学雷锋》:

    甲  毛主席号召学雷锋,
        全国人民齐响应。
        齐响应,齐歌唱,
        学习雷锋好榜样。
    乙  雷锋是个好同志,
        不愧为毛主席的好战士。
        他的事迹我知道,
        我听过广播看过报。

    八句唱词,换了四次韵,上下句是一个韵,即对韵。同声,是指上下句的声调相同。如:

    打竹板,数来宝,(宝,三声)
    这门艺术不好搞。(搞,三声)

    上下句同声,听起来有一种音韵上的美感。如果改成:

    打竹板,数来宝,
    这门艺术不好闹。(闹,四声)

    声调不相同,听着就不顺耳。必须把上句也改为四声字:

    打竹板。呱呱叫,(叫,四声)
    这门艺术不好闹。

    这样,听起来声调上就和谐了。

    当然,对口快板也不是千篇一律都采用“花辙”的押韵方法。如李润杰写的对口快板,有“一韵到底”的,也有“大段花”的(在大的段落间转换辙韵),同样受到群众的欢迎。重要的问题在于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 2007-2-26 16:12
  • 回复
  • 传达室马大爷
  • 1位粉丝

2楼

第二章 对口快板的句式

 句式,是指句子的格式。对口快板是以七字句(每句话七个字)为基本句式。最常见的句式是:

 打竹板,数来宝,
 这门艺术不好搞。
 脑筋快,嘴皮巧,
 这些条件不可少。

 这叫“三、三、七”的句子。上句两个三,下句一个七,上下句都是四拍,节奏鲜明,短促有力。

 但是,在一篇较长的作品里,不可能完全使用这样的句式。如果从头到尾都使用七字句,一方面会影响内容的表达,另一方面说起来也会显得呆板,没有起伏、变化。所以对口快板除大量采用七字句外,其他如八个字、九个字、十个字、十一个字、十二个字……一直到二十几个字,都是可以使用的,关键在于把节奏处理好。如《说长征》中就用了这样的句子: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八个字)
 中央红军和十五军团会了面。(十二个字)
 并肩作战斗志旺,(七个字)
 直罗镇打了一个大胜仗。(十个字)
 毛主席英明指挥真无比,(十个字)
 给党中央把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一个奠基礼。(二十二个字)

 听起来仍然很上口,而且是有分量的。这样的节奏是处理得较好的。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内容的需要,最好不要写太长的句子。长句子说着和听着都比较费劲。

 在对口快板的句式上,还有几种句子形式是经常使用的。

 1、三字头:就是用三个字的短句起头。如:

 解放后,旧的上海被改造,
 南京路,如今出现新面貌。

 这里,“解放后”、“南京路”都是三字头,是对口快板中最常用的。

 2、双字尾:对口快板一般都用单字尾,就是句子的末一个词是单字。但有时候从内容出发,也使用双字尾,如:

 艰苦奋斗,苗发图强,
 光荣传统继承发扬。

 双字尾的句子说起来费劲,切不可多用。

 3、镶字衬字:是指可有可无的闲字,唱起来可有,写起来可无,闲字不闲,让人听着“俏”,所以,又叫“俏口”。如:

 祖国的面貌大改变,
 咱们到处都把这个工厂建。

 这里,“咱们”、“这个”就是属于镶字衬字。“俏口”也不宜多用,用好了为“俏”,用不好为“频”,显得频气。

 4、垛句:把相同的短句垛起来说,易于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垛句有二字垛、三字垛、四字垛、五字垛,如《大庆赞歌》国的三字垛:

 学铁人,炼红心,
 办起事,最认真。
 丁是丁,卯是卯,
 瓜是瓜,枣是枣,
 分是分,秒是秒,
 多是多,少是少,
 大是大,小是小,
 孬是孬,好是好,
 从来不是葫芦茄子一块儿搅。

 《神枪手》中的五字垛:

 技术和信心,
 二者不可分;
 胸中有大志,
 才能有信心;
 信心越坚定,
 办事越认真;
 疾风知劲草,
 烈火炼真金;
 技术从何来,
 苦练功夫深;
 艺高人胆大,
 遇事不灰心;
 滴水能穿石,
 钢梁磨绣针。
 只要你对这些基本道理领会深,
 军事技术同样可以得冠军。

 5、贯口:把内容相同的句子连贯起来说,一气贯到底,能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如《学雷锋》中:

 里边有鞋帮、鞋底、鞋后跟儿,
 麻绳头子,碎铁丝儿,
 旧车胎,猴皮筋儿,
 铆钉、螺丝、大头针儿;
 破布条儿,碎面布块儿,
 毛巾、袜子、烂手绢儿;
 罐头盒儿,瓶子盖儿,
 碎铜、烂铁、麻袋片儿,
 一件儿一件儿又一件儿,
 没有别的净破烂儿。

 6、重迭句:类似“三条腿”的句子,是这了渲染气氛有意选用的,如《学雷锋》中用的重叠句:

 乙 卖了钱,交连队,
 好给国家省经费,
 ——噢,这种做法你反对?
 甲 (白)不反对!

 也有中间用加白隔开的重叠句,如《我爱我的家》中用的重叠句:

 甲 鸡鸭牛羊满山跑,
 丢了你都不用找——
 乙 (白)怎么不找啊?
 甲 周围是海跑不了!

 7、白口:就是韵诵中间加白话,多数采用问答式的,如《送猪记》中的白口:

 甲 七块板,带红穗儿,
 听我说段新鲜事儿。
 乙 (白)什么新鲜事儿?
 甲 大肥猪,坐花轿,
 你说可笑不可笑?
 乙 (白)肥猪坐轿?
 甲 这顶轿,也简单,
 一个抬筐俩扁担。
 乙 (白)是够简单的。

 这里,乙用白口对甲起烘托情绪的作用,听起来亲切、自然。

 对口快板应该是有唱(韵诵)有说(白口),以唱为主,以说为辅,唱说结合,说唱多变,生动活泼。

  • 2007-2-26 16:13
  • 回复
  • 传达室马大爷
  • 1位粉丝

3楼

第三章 对口快板的结构

 创作对口快权,题材确定之后,接着就是结构问题,又叫艺术构思。对于任何文艺创作,艺术构思都是非常重要的,对口快板也是如此,而且更加强调这一点。对口快板和快板书不同,一般不要求有完整的故事性,它类似散文,但“散文不散”,要让人听着“材料一大片,构思一条线”。关键就在这条“线”上。这里,只能讲讲对口快板结构上的一般性问题。

一、几种结构形式

 对口快板在结构形式上,一般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接替式,即平铺直叙,甲乙接替。对口快板是从即兴演唱的口头文学发展起来的,过去是看见什么唱什么,现编现唱,张口就来,往往以“打竹板,进街来”,“打竹板,迈大步”,“打竹板,抬头看”之类的句子作为起兴句,边唱边找辙,唱完这段,再唱那段,这样就自然形成了平铺直叙的多段叙事体。两个人唱对口,也是你一段,我一段,互相接替,谁多几句,谁少几句,都没多大关系。现在的对口快板,比解放前和解放初期有了很大发展,但仍然保留着它原来的痕迹。尤其是配合任务的作品,更是多数都运用接替式的结构形式。这么说绝不意味着接替式只能用来搞现编现唱,而不能用来写内容深刻,形式完整的作品。只要题材选对,功夫下到,运用接替式同样可以写出好作品。如众口称道的《战士之家》,颇受群众喜爱的《青海好》、《夸西藏》、《人民首都万年青》、《说长征》等,都不愧为运用接替式的佳作。

 2、争辩式,即甲乙争辩,互相烘托。甲乙二人,互相争论,互相提问,互相比较,你说你能耐大,我说我能耐大,互相叫劲,互相烘托,各显才能,生动活泼,越唱越有劲。这种结构形式,借鉴了相声“子母哏”的表现形式,增强了对口快板的艺术效果。《学雷锋》就是采用了争辩式的结构形式。在运用争辩式的时候,注意了从一切有利于颂扬雷锋的事迹出发,把争辩变成了争夺,既不失甲乙二人的战士身份,更有益于雷锋形象的塑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最近出现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歌唱陈俊宝》等,也都是争辩式的作品。

 3、情节式,即情节完整,人物贯穿。对口快板情节化,是对这种艺术形式本身的一个重大突破,使它在结构的完整,主题的开掘,人物的塑造,作品的吸引力、感染力方面,都有了极为明显的发展。即使这样,对口快板仍不是完整的故事体。对口快板采用情节式的结构形式,也还保留着多段叙事的特点,只不过是把一件一件的事,用情节把它连起来,用人物把它穿起来。在人物贯穿上,又有两种样式。一种是甲为主线,甲是叙述者,乙为旁观者;甲有具体身份,乙无具体身份,类似于相声中的“一头沉”的段子,例如《从军记》、《送猪记》、《巧遇好八连》等,都属于这样的作品。再一种是甲乙同入戏,都有固定身份,这样的结构形式带有一定的戏剧性,处理好了形象逼真,人物生动,能收到强烈的效果。如《神枪手》,甲的固定身份是战士,乙的固定身份是团长。甲乙虽然有固定身份,但仍保持对口快板跳进跳出的方法,让人看着有戏不是戏,仍然是曲艺。

二、开头、结尾、贯穿线

 除了掌握结构形式以外,还要掌握结构的方法。下面,谈一谈结构每一个作品时都要遇到的问题,即开头、结尾、贯穿线的问题。

 1、开头:对口快板大致有两种开头方法,一种叫“开门见山”,即开宗明义,一下子就说出你要说什么,唱什么,几句话就点明主题。如《学雷锋》的开头:

 毛主席号召学雷锋,
 全国人民齐响应。

 因为雷锋大家都知道,无须多介绍,一提雷锋,尤其提起毛主席号召学雷锋,立刻引起人们注意,要仔细听下去。

 另一种是“迂回曲折”的开头。对于你所反映的内容,群众不太熟悉,或不太关心,就很难认真地听进去。怎么办呢?那你就绕着弯儿说,对你所反映的内容。适当地加以渲染,使人们对它逐渐产生兴趣,仔细地听下去,如《我爱我的家》,本来是夸海岛,赞颂以岛为家的海防战士,但作品一开头并没有把海岛说出来,而是这样说的:

  • 2007-2-26 16:14
  • 回复
  • 传达室马大爷
  • 1位粉丝

4楼


 打竹板,响叮当,
 人人都爱夸家乡。

 接着,从北京人夸什么,海南人夸什么,一直说到南京人、新疆人、黑龙江人都爱夸什么,最后到海防战士夸自己的“家乡”——海岛。即使点出海岛后,还在绕弯子:

 乙 (白)你们那个岛子有多大呀?
 甲 我们那个岛方圆不到半公里——
 乙 (白)那也太小啦!
 甲 哎!它和祖国是整体。
 乙 (白)这倒是。岛上住多少户人家?
 甲 小岛上就住我们一家人儿——
 乙 (白)一家人能干什么呀!
 甲 我们专为祖国守大门儿。
 乙 (白)守大门儿?你们家多少人哪?
 甲 我们家的人口不算多,
 吃饭能坐十几桌。
 乙 (白)嚯!不少哇!你们家姓什么呀?
 甲 我家的姓,没有准儿,
 《百家姓》上占半本儿。
 乙 (白)我越听越糊涂!
 甲 我们一家人来自四面和八方,
 为保卫祖国扛起枪。
 乙 我听了半天才听清,
 你们一家全是兵啊!

 本来几句话可以说完的事,这里却讲了几十句,但细听起来,又不感到是多余的废话,而是通过这些饶有风趣的语言,反映了海防战士革命的荣誉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反映了他们以岛为家的崇高思想。

 2、结尾:一种是比较庄重的结尾,如《说长征》:

 甲 说长征,唱长征,
 看今天三中全会像春风,
 亿万人民暖心胸,
 迈开大步新长征。
 乙 长征的精神教育咱——
 甲 实现四化走在前!
 乙 长征精神教育咱——
 甲 千难万险只等闲!
 合 长征的精神激励咱,
 光荣传统代代传!

 这样的结尾,有号召力,振奋人心。

 另一种是比较储蓄的结尾,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如《入伍第一天》,当把他第一天到连队的切身感受尽情地抒发之后,在结尾句中写道:

 甲 当我写完决心书,
 东方发白星儿疏。
 听!窗外响起了进军号,
 新的一天又来到!

 这“新的一天又来到”,新的一天,一定又会有新的收获,新的进步。就是说,亲爱的战友们,要珍惜你入伍的每一天,抓紧分秒时间,为人民做出贡献!

 3、贯穿线:写一段对口快板,长则三四百句,短也得一百多句,如果全篇都是即兴式的信手拈来,松松散散,没有一条线贯穿始终,是抓不住人的。

 不同的题材,使用不同的贯穿线,万不可千篇一律,生搬硬套。那样,即使反映的内容是新的,但由于路子老,也会给人以陈旧之感。

 我在写《学雷锋》时,就感到这样的问题。开始时,总想找个现成的路子套一套,可是找来找去,没有一个现成路子能把雷锋的生动故事反映出来。后来,才寻找到了甲、乙二人争夸雷锋的路子,从听过广播看过报,同雷锋握过手,再到和雷锋一块参军,入伍后在一个连队一直到住上下铺,一步比一步近。这个一步比一步近,达到一层比一层深,揭示出雷锋崇高的思想境界。

  • 2007-2-26 16:14
  • 回复
  • 传达室马大爷
  • 1位粉丝

5楼

第四章 对口快板的语言

 对口快板是说唱艺术。能不能准确地、圆满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并且引起观众浓厚兴趣,语言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

 对口快板的语言,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通俗明快

 对口快板速度相当快,一句话说出去,就要让观众立即明白。如果语言晦涩,听着断断续续,必然会影响效果。所以,在写对口快板时,一定要注意口语化,语言形象化,让人一听就懂。如《巧遇好八连》中对旧上海的南京路的描写:

 旧上海,没法谈
 南京路是冒险家的大乐园。
 美国佬,英国鬼儿,
 德国、法国、小日本儿,
 龇着牙,撇着嘴儿,
 肚子里边净坏水儿。
 勾结官僚和买办,
 在这里榨取人民血和汗。
 交易所,大银行,
 老板都是大流氓。
 这一伙牛鬼蛇神结成帮,
 南京路成了一口大染缸。
 金钱美女香槟酒,
 五颜六色啥都有。
 不能挨,不能靠,
 蹭上一点擦不掉!

二、优美动听

 诗情画意,抒发感情,在对口快板中是不可缺少的,如《我爱我的家》对海岛的外景描写:

 我的家,不算大,
 风景秀丽如彩画。
 远处看:天连着海,海连着天,
 蓝天蓝海衬白帆。
 火红的太阳照大海,
 层层的波浪闪光彩。
 近处看:青青的山,绿绿的水,
 绿水青山无限美。
 海里的鱼群堆成堆,
 天上的海鸥展翅飞,
 满山的树木满地花,
 那里就是我的家。

三、激情感人

 对口快板中,依据不同的情节,可以写得感人肺腑,激动人心。如《好将军》:

 甲 罗将军得了肺心病,
 病情越来越严重。
 今年的春节正放假,
 将军的病情在恶化。
 女儿正好来探家,
 见爸爸病重心情沉重像刀扎。
 罗将军紧紧拉住女儿的手,
 用尽全力开了口,
 说话的声音在颤抖:
 乙 “好孩子,往前站,
 让爸爸好好看一看。
 别流泪,莫悲痛,
 这样爸爸不高兴。
 过几天你的生日就要到,
 以前的事情别忘掉。
 四四年,在鲁中,
 战火当中把你生。
 在当时爸爸妈妈任务重,
 把你托付给老百姓。
 是人民的乳汁把你养,
 你可要记住人民记住党。
 要爱人民,跟党走,
 爱……人……民……
 跟……党……走……”
 甲 说到这,将军轻轻地放开了手……

四、铿锵有力

 语言当当响,有气魄,振奋人心。这类语言,一般用于结尾句子,如《学雷锋》:
 
 甲 学雷锋,学雷锋,
 毛主席号召要响应!
 乙 学雷锋,学雷锋,
 革命路上打先锋!
 甲 学雷锋,学雷锋,
 严格要求练好兵!
 乙 学雷锋,学雷锋,
 自觉培养好作风!
 甲 学雷锋,学雷锋,
 要做高山岩石松!
 乙 学雷锋,学雷锋,
 坚韧不拔万年青!
 甲 学雷锋!
 乙 学雷锋! 
 甲 学雷锋!
 乙 学雷锋!
 合 伟大的目标记心中,
 实现四化当尖兵!

  • 2007-2-26 16:16
  • 回复
  • 传达室马大爷
  • 1位粉丝

6楼

第五章 对口快板的“包袱儿”

 对口快板表演形式简便,俩人出场,打板就唱,一不靠华丽的服装,二不靠复杂的灯光,有台台上说,无台地下唱,靠什么引人入胜呢?除了鲜明的主题,完整的结构,生动的语言外,还要靠它风趣活泼的艺术风格。这里,运用“包袱儿”,引人笑,同样是很重要的。对口快板运用“包袱儿”,是从相声艺术吸取过来的。但对口快板是韵文体,在“包袱儿”手法上也具有它本身的特点。
 
 对口快板常用的“包袱儿”手法有以下几种:

1、矛盾法

 这里举一个前后矛盾,先褒后贬的例子:

 甲 要是提起数来宝,
 就属我们这位同志说得好。
 乙 (白)我可不行!
 甲 你本是曲艺园中一枝花,
 年轻有为是个专家。
 乙 (白)不敢当!
 甲 你别自薄,别骄傲,
 要继续努力再深造。
 苦练三年天天说,
 一时一刻也别搁。
 三年这后看结果——
 乙 (白)怎么样?
 甲 那时候可能赶上我。
 乙 (白)我还不如你呀?

 ——《小测验》

2、夸张法

 运用夸张的语言,把事情说得生动可笑,台讽刺旧北京的工业稀松寥寥,产品质量低劣:

 甲 纺织厂,更稀松,
 织布机都是用脚蹬。
 织出布来没人买,
 又抽尺寸又掉色。
 四尺布,一大块儿,
 下水一抽成手绢儿啦!
 乙 (白)没啦?!

 ——《人民首都万年青》

3、比喻法

 采用比喻手法,增强形象性,能造成强烈的效果。如讽刺国民党军队当官的克扣给养,当兵的饿肚子:

 甲 当官的,手头抠,
 光让士兵喝稀粥。
 乙 (白)净喝粥哇?!
 甲 当兵的饿坏了身子板儿,
 面黄肌瘦没人色儿,
 弯着腰,抠搂着眼儿,
 一个个活像大虾杆儿。
 乙 (白)什么模样呀!

 ——《从军记》

4、反衬法

 要说坏,先说“好”,要摔它,先抬它。如:

 甲 还有好的我没讲,
 旧北京还有个制呢厂。
 制呢厂,真不“懒”,
 生产的呢子像麻袋。
 乙 (白)麻袋呀?!
 甲 麻袋呢,质量高,
 做出的衣服赛麻包。

 ——《人民首都万年青》

5、跳出法

 本来在叙说这个事情,突然出乎意料地跳到另外一件事上去了,如:

 甲 苹果鸭梨满山坡,
 又甜又香水又多,
 你把鸭梨咬一口,
 梨水准能流一手。
 大苹果,大鸭梨,
 我吃肉来你吃皮。
 乙 (白)像话吗?!

 ——《青海好》

6、借代法

 运用甲、乙的捧逗关系,把某一种现象说在演唱者身上,如:

 甲 现在你说雷锋好,
 可过去你的眼光太短小。
 你常说“有钱就是为了花,
 不吃不喝是傻瓜。”
 乙 (白)我可没说!
 甲 你没说,那就好,
 说了应当做检讨!
 乙 (白)得了吧你!

 ——《学雷锋》

7、重复法

 有时可用一句话的重复,有时也可用事件的重复,造成罗里罗嗦,没完没了的感觉,如:

 甲 同志们都吃完饭,
 我们还在伙房转。
 乙 (白)怎么还转哪?
 甲 伙房里边零活多,
 吃完饭还没刷锅。
 乙 (白)别忘了看晚会去!
 甲 有晚会我没忘记,
 刷完了大锅刷笼屉。
 乙 (白)快点干!
 甲 我的心里也想快,
 刷完了笼屉刷锅盖!
 乙 (白)晚会都开始了!
 甲 耽误了晚会是急人,
 刷完了锅盖刷大盆。
 乙 (白)嗐!都晚了!
 甲 叫同志,你别喊,
 还有三摞盘子两摞碗哪!

 ——《说说我们炊事班》

 这样的重复手法可以使“包袱儿”连续产生,虽然是重复,但观众却听着重而不腻,并有新奇之感。

8、歪曲法

 或不懂装懂,或故意装傻,张冠李戴,趣味横生,如:

 甲 你这个手表是外国造,
 北京人讲话都盖了“帽”啦!
 三大针,带夜光,
 里边的装置是三防。
 三防的手表真不错,
 防火防盗又防特。
 乙 (白)还防原子弹哪!
 甲 对!还防原子光辐射!
 乙 (白)没听说过!

 ——《夸手表》

9、岔说法

 你说东,他扯西,装聋作傻,如:

 甲 我看你,成问题,
 净想穿毛绒哔叽华达呢。
 乙 嗐!我的话你没听清——
 甲 你还想穿凡尔丁?
 乙 不对!你这个同志净打岔——
 甲 噢!你还想穿玻璃袜!
 乙 (白)挨得上吗!

 ——《三件宝》

10、新奇法

 语言新颖、事件奇特,往往能造成强烈的“包袱儿”效果。如讽刺国民党军队抢东西:

 甲 我家的东西全抢走,
 就剩下一条老黄狗。
 那天来了匪警官,
 进门就要把狗牵。
 我说:长官哪,
 这条狗瘦得就剩一张皮儿,
 留着给我看看门儿吧!
 乙 (白)他说什么呀?
 甲 “哼!你看我长得比你的狗还瘦,
 我特别需要吃狗肉。”
 乙 (白)像话吗?!

 ——《东北军民敢决战》

 除了以上经常运用的“包袱儿”手法外,还有大实话,俏皮话,歇后语,顺杆爬等,也能产生“包袱儿”效果。这里,最重要的是根据不同的内容,借鉴传统手法,做到推陈出新,这样才能使“包袱儿

  • 2007-2-26 16:17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