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网2015 网盘:写作知识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12:21:19

目  录
把握好对象 2
从身边的人物开始观察 4
对话描写要恰如其分 7
环境、场面、细节 8
记叙的顺序 10
记叙的要素 12
记叙文的结尾 14
记叙文的开头 17
描写眼睛 20
抒情和议论 45
肖像、言行、心理 48
写景应注意什么 50
写人的作文应注意什么 51
写事的作文应注意什么 53
叙述和描写 54
选材与剪裁 57
怎样记比较复杂的事 59
怎样记事 62
怎样写好写景的记叙文 65
怎样写好状物的记叙文 67
怎样写两个人和集体 69
怎样写人 71
怎样做看图作文 73
怎样做命题作文 75

把握好对象
   
写文章在构思的时候就应该考虑读者对象,我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看的?看这篇文章的读者的特点和需求是什么?不把握好读者对象而写稿,往往会无的放矢,很难受到读者的欢迎。
    我觉得,只有把握好了读者对象,写起来才会做到心里有数。我为孩子们写小说,写童话,除了考虑他们不同的年龄段(是学龄前的幼儿?还是小学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的学生?或者是初中学生?高中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之外,甚至还有专门为男孩子写的作品,为女孩子写的作品(性别上的差异);为城市孩子写的作品,为农村孩子写的作品(区域上的差异);为好学生写的作品,为顽皮孩子写的作品(个性等方面的差异),等等。心里有了一个明确的定位,写起来就比较能够把握住根据不同的读者对象,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叙述手段来进行写作。
我国已经建立了读者学的学科,把不同层面的读者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作为一个一般的作者,当然不必作如此高深的分析研究。但对一般读者群的需求有所了解,还是需要的。
    据说,日本的一些学生的课外读物,精确到不但是分一年级,还是二年级,而且再细分到是一年级的上学期,还是下学期。可见他们撰写儿童读物的作家,对不同年龄段儿童把握的,要求更加高。
我体会到,写作从构思、表达直至修改润色的整个程序,心里都要装着读者,要把握住不同读者对象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要有的放矢地写文章。
怎么样,在构思文章的时候,就先问问自己:
    我的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看的?是写给自己看的(日记)?还是写给别人看的?这个别人是老师(为了交作业用的)?还是同学(出黑板报、墙报、广播台用)?或者是准备投稿用的(又得问自己,我想投的报刊的一般读者对象是哪些人)?
心中有了对象感,写起来可能也更会有劲。

 

 

 

 

 

 

 


从身边的人物开始观察

要写好人物,想把人物写得诩诩如生,首先得细细地观察人物。可以说,学会观察人物是写作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基本功。
有些同学一描写起自己的某个同学就是"一双大大的眼睛,笑起来脸上一对小酒涡。"如果你仔细观察周围的同学就会发现,笑起来脸上有"一对小酒涡"的同学实在是很少的。也有的同学喜欢照搬书上的一些人物描写,一写起老人就是"两鬓斑白,神采奕奕",写起年轻人就是"漂亮潇洒,走起路来噔噔噔"。
我读到一位同学是这样来描写一个姑娘的:"她像刚刚绽开的花朵,以奇妙的色彩和芳香吸引着天涯海角的蜂蝶。"我说,虽然这些描写的文字挺花梢,可没有你想介绍的这个姑娘的具体描写,没有抓特征,没有音容笑貌。又有一位同学写起他爸爸来,干脆搬上了武侠书里的描写,又是"脸如重枣",又是"声如洪钟",让人读后实在是哭笑不得。
我认为,学习观察人物,可以从自己身边的人物开始。比如你可以把你的爸爸,或是你的妈妈,或是你的一个同桌作为观察的对象。
先是观察他(她)的面部肖像。肖像是人物留给观察者的第一个印象,肖像观察是人物观察的起点。抓住人物总貌,先得把握人物肖像的基本特征,然后再进一步观察肖像细部,寻找最有特点的角度把它表现出来。
周而复是这样描写白求恩大夫的:"他的身材魁梧而硕壮,面孔却有点清瘦,颧骨微高,浓眉下面深藏着一对炯灼的眼睛,那里面饱含着无边的慈爱;宽大的嘴角上,浮着意味深长的微笑;他的头发和嘴上翘起的短髭,都已灰白了。他已是快五十的人,但精神却很攫铄,像一个活泼健壮的青年。"
老舍在《新时代的旧悲剧》里描写的陈老先生是,"他的脸是红而开展,长眉长须还都很黑,头发可是有些白的了。大眼睛,因为上了年纪,眼皮下松松的搭拉着半圆的肉口袋;口袋上有些灰红的横纹,颇有神威,鼻子不高,可是宽,鼻孔向外撑着。"
茅盾笔下的二老板,"他那一对猫头鹰的眼睛老是乌溜溜地在那里转;机警而又颇露凶相的眼光时时从陆紫翁脸上扫到周老九脸上,然后又扫回去。"
茨威格描写赌徒们的手,更是精彩:"绿呢台面许许多多的手,都在闪闪发亮,都在跃跃欲伸,都在伺机思动。所有这些手各在一只袖筒口窥探着,都像是一跃即出的猛兽,形状不一,颜色各异,有的光溜溜,有的拴着指环和铃铃作声的手镯,有的多毛如野兽,有的湿腻盘曲如鳗鱼,却都同样紧张战栗,极度急迫不耐。......贪婪者的手抓搔不已,挥霍者的手肌肉松驰,老谋深算的人两手安静,思前虑后的人关节跳弹;百般性格都在抓钱的手式里表露无遗。"
这些大作家们在描写人物肖像时,不但能抓住形象的特征,而且能通过外在的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所以要学会能抓住反映人物个性特征的部位重点观察。这些重点部位一般选择脸、眼睛和手。
当然我们不能孤立地观察一个人的肖像部位。容貌、衣着、神态和一个人的行动是密切联系着的。要在行动中观察人物。观察要悄悄地进行,不能干扰被观察对象的生活,最好是对方不知道你是在有意观察他(她)。
要及时把你观察到的印象记录下来。坚持作观察记录,写观察日记,你就会逐渐拥有起一个人物形象素材库。我时常作人物形象的观察记录,有时认识一个新朋友,对他的初步印象,我也会记在他名片的反面。用这种办法观察人物,练笔,也是挺有趣的。
当然,你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对作品中一些精彩的人物形象描写,你也应该及时摘抄下来。摘抄下来的文字,要经常翻翻,学学人家是怎么描写人物外貌,衣着,神态,是怎么抓特征,怎么通过外形表现内心世界的。注意,不要照搬照抄。多看,多分析,潜移默化的,就能化为自己的东西。
学习观察人物,做有心人,从你身边的人物开始观察吧。

 

 

 

对话描写要恰如其分
一个人每天不知要和别人说多少话,我们把说的话经过加工后写到文章里,这就是对话描写。请看例文《小金鱼》中的一段:
  有一天,妈妈不在家,莉莉的小伙伴强强到她家来玩,看见鱼缸里的小金鱼说:"我们来换一下。你把小金鱼给我,我把哨子给你。"
  "我要哨子有什么用?"莉莉说,"我看鱼比哨子好。"
  "鱼有什么好?哨子会叫,可是鱼呢,难道鱼也会叫?"
  "鱼为什么要叫?"莉莉说,"鱼不会叫,但它会游泳,难道哨子也会游泳?"
  "是真的?"强强笑着说,"有谁见过哨子游泳?不过,鱼会被猫吃掉。那时候,你哨子没有了,鱼也没有了。哨子可不会被猫吃掉,它是铁做的。"
  这段对话,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莉莉舍不得把小金鱼换给强强的心情,也写出了强强调皮巧妙地说服莉莉把鱼换给他的情景。"难道鱼也会叫?""有谁见过哨子游泳?"这些语言都很符合儿童年龄特征,只有孩子才会说出这样的话,大人们是绝不会这样说的。
  可是,我们有些同学作文时,不懂得如何恰如其分地进行对话描写,往往只凭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来代替人物的语言。如让目不识丁的老奶奶说出满口的新名词,让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讲出长篇的大道理,使人不相信。
  可见,对话描写要准确地表现人物的身份、年龄、思想作风和性格特点,让什么人说什么话,使读者闻其声,如见其人。

环境、场面、细节

  这里,我们介绍记叙文写作中的三种描写方法: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一是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如《孔已己》中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二是渲染气氛(如《果树园》中对果园景象的描写);三是烘托人物性格(如《驿路梨花》中对小茅屋的描写)。此外,还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映衬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运用环境描写要做到:目的明确--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具体生动--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抓住特征--写出独具特色的景物。
  场面描写是指对人物(往往是众多人物)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的活动所构成的画面的描写。场面描写要做到:有条不紊,主次明晰;既有全景的描述,也有细致的特写;要写出特定场合的气氛。
  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不同在于:环境描写是描写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是"静态"的描写;而场面描写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的描写。
  我们来看《挥手之间》一文中机场送行的场面:"机场上人群静静地立着,千百双眼睛随着主席的高大身形移动,望着主席一步一步走近飞机,一步一步踏上飞机的梯子。主席走到飞机舱口,停住,回过身来,向着送行的人群,人们又一次像疾风卷过水面,向飞机涌去。主席摘下帽子,注视着送行的人群,像是安慰,又像是鼓励。人们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心情,只是拼命地挥手。"这段文字写的是延安军民在机杨为赴重庆参加谈判的毛主席送行的场面,人们注视的目光,涌向飞机的动作和"拼命的挥手",生动表现了群众对领袖的爱戴、关切与依恋之情。
  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的具体细腻的描写。
  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写了各界群众吊唁鲁迅的一系列场面。为了写出特定的场合气氛,作者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方法:写"我"独立默哀时,看到的死者的面容,闻到的晚香玉一股一股的香气;追述入殓场面时,描写了那个高身材朋友红着的眼睛和拼命在另一个朋友肩头上抓的手;送葬时,那位致哀词的朋友和押柩车的西洋人伸到灵柩下面的手;下葬时,渐渐下沉的"民族魂"的旗子和在天的一角露出的上弦月。这些细腻描写真实准确、形象生动,充分表达了人们无限悲痛的心情和对鲁迅的崇敬与怀念。
  运用细节描写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要真实,要符合生活实际;二要有选择,为表现中心服务;三要新颖,切忌一般化。


记叙的顺序

  写记叙文,要有个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安排得恰当,才能叙述得条理清楚,适应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三种。
  顺叙是写记叙文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一般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就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顺叙的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完全按时间顺序记叙。如我们学过的《老山界》一文,就是按照时间(当天下午--天黑--当天夜里--第二天黎明--第二天下午两点--两点以后)的推移,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二是以地点的转换为序来叙述事件,如《藤野先生》一文,就是从作者到东京开始写起,再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相处中的几件事,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与崇敬;三是以事情的内在逻辑联系为序来叙述事件。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中,作者用三个事例,从三个方面歌颂了志愿军的高贵品质。第一个事例重在表现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无比仇恨,第二个事例表现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热爱,第三个事例则展示了志愿军崇高的精神境界。这三个事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告诉读者,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在叙述一个事例时,由于时间变化与空间地点的转换顺序往往是一致的,所以在一篇文章中常常是几种顺叙的方法兼而有之。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倒叙的文章,如《一件珍贵的衬衫》、《一件小事》、《回忆我的母亲》、《记一辆纺车》等。使用倒叙方法应注意的是:文章开头交代了事件的结局后,要转回到事件的开头,从起因写起;在叙述完事件的经过后,还要回到结局上来,这样才能首尾相合、结构完整。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初中语文课本中使用插叙方法的文章有《普通劳动者》、《故乡》等。《故乡》中有两处插叙。一处是当"我"的母亲谈到闰土时,作者用"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引出对少年闰土形象的插叙。另一处是对杨二嫂形象的回忆。这两处插叙使闰土、杨二嫂过去与现在的不同形象及不同生活境况形成鲜明对比,充实了文章内容,深入开掘了主题思想。插叙的内容应能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根据中心内容的需要可长可短,但不能超越表现中心思想的范围,否则会喧宾夺主、繁琐累赘。使用插叙时,要安排好与中心内容的衔接,使过渡自然,内容贯通一气。

 


记叙的要素

  一篇记叙文,无论写人、记事、状物、绘景,都离不开一定的时间场所,必定有事情的前因后果,这样,就有了"记叙文六要素"的说法。这六要素便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交代得清楚明白,文章才能完整、具体。
  初中《语文》第一册《一面》一文,记叙了作者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同鲁迅先生的一次会面,表现了鲁迅对进步青年的关怀爱护。文章的六要素是:
  时间:一九三二年秋天的一天中午。
  地点:内山书店。
  人物:"我"——上海英商汽车公司的售票员。
  起因:等着接班,到书店躲雨。
  经过:与鲁迅先生会面、交谈及"我"买书的过程。
  结果:接受了鲁迅先生的赠书,永远牢记鲁迅的精神。
  此文六要素交代得明明白白,不仅使文章条理清楚、结构完整,而且使读者对故事发生的时代、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过程和结果一目了然,更能够准确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六个要素当中,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与结果应交代得简洁明确,而对事情经过的叙述,则应尽可能细致具体、生动。《一面》中,出于作者不同的心情和观察条件,三次写到鲁迅先生的外貌,这三次描写各有不同,又特点突出,刻画了鲁迅先生的形象与性格。文中写"我"想买书又钱不够时,写了一系列的动作、语言和心情,极为细腻生动地刻画出"我"的急切、窘迫、羞愧、感激等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以上我们谈到了写记叙文时交代六要素的必要性,那么,是不是任何一篇文章都要对六要素逐一交代呢?这要视文章的具体情况而定。初中第二册《我的老师》一文,记叙了作者记忆中女教师蔡芸芝的平凡琐事,栩栩如生地塑造了一位温柔、热情、公正、慈爱的年青女教师形象。文中没有记述某一完整事件,而是通过多件小事或事情的片断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一类文章就不必对每件小事都交代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等,免得使文章内容繁琐、芜杂。

 

 

 

 

 

 

记叙文的结尾

  与开头一样,文章的结尾也是相当重要的。成功的结尾,能使读者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文章内容,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精彩的结尾,能唤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选择结尾的方法,也必须从全局来考虑,要使记叙的事件完整清楚,使文章的结构首尾呼应,以求得更好地表达中心,达到写作的目的。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结尾方法。
  (1)自然顺畅的结果交代法
  聂华苓的《人,又少了一个》,写了一个女乞讨者三年前后的不同形象与神态,表现了人格的堕落这一深刻的主题。文中作者未加任何评论与分析,只是用白描的手法,记述了事件的经过。结尾写道:"砰地一声,大门被踢上了。那女人回过头来,冷笑了一声,然后漠然望了我一眼。她已经不认得我了!"这一不加修饰的自然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思考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2)画龙点睛的全文总结法
  这种方法,一般是用议论或抒情的方式概括全文中心或对文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评论。《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的结尾段就属于这种类型,这段文字兼用议论与抒情的方式结束全文,最后一句话点题:"你一定会深深地爱我们的战士,--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有时,用来总结全文的还可以是名言、警句或诗句,这样的结尾更是言简意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驿路梨花》的末段"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话‘驿路梨花处处开‘。"
  (3)含蓄深刻的启发联想法
  鲁迅先生的《故乡》的结尾是最典型的例子:"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话含蓄、深刻,一语双关。启发人们为创造新生活勇敢地开辟道路,使全文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体现了鲁迅"韧"的战斗精神。
  (4)照应开头的首尾呼应法
  结尾要呼应开头,这是记叙文的一般写法,很多文章都体现了这一特点。郭沫若先生的《白鹭》一文开头就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结尾又说:"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白鹭是诗",这一不寻常的比喻,特别是结尾具体化为"散文诗",突出了白鹭的平凡而美好、朴素而高洁的特点,赞颂了白鹭的美。
  前文提到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结尾,也是与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的。不仅又一次回答了文首提出的"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这个问题,而且抒发了强烈的感情,增添了文章的感染力。
  (5)激励读者的感情抒发法
  有些文章结尾既不是总结中心,也不是启发联想,而是作者直抒胸臆,表达强烈的爱与憎。《白杨礼赞》的结尾就大声疾呼道:"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文章结尾与开头一样,方法也是灵活多样的,而且没有固定的模式,以上提供的方法仅供参考,写作时要根据内容与中心的需要恰当运用,不能生搬硬套。

 

 

 

 

 

 

 

 


记叙文的开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篇文章的开头是很重要的。文章有了好的开头,不仅能带动全篇,使文章顺利展开,而且能抓住读者,引人入胜。这里,向大家介绍几种记叙文常见的开头方法:
  (1)交代事件基本要素的叙述法
  《挥手之间》的开头,交代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清早,从青凉山望下去,见有不少人顺着山上大路朝东门外飞机场走去。"
  《哥白尼》一文的开头,交代了人物的基本情况:"尼古拉·哥白尼于一四七三年二月十九日出生在波兰维斯杜拉河畔的托而城。十八岁时,他到了波兰旧都克拉科。"
  (2)开门见山、揭示主题的点题法
  《背影》一文的开头写到:"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多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白杨礼赞》一文开头就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这样的开头简洁明快,直截了当,读了开头,能立刻抓住文章的中心。
  (3)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的描写法
  《驿路梨花》的开头描写了自然环境:"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色群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春色中。"渲染了哀牢山中深远迷茫的气氛,对后文写边疆军民助人为乐的感人事迹起了反面衬托的作用。
  《多收了三五斗》描写的是社会环境:"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船里满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齐着船舷的菜叶和垃圾被白腻的泡沫包围着,一漾一漾的,填没了这只船和那只船的空隙。"这段描写给人留下的印象是船多、米多,暗示了丰收的年景。而这种丰收景象与后文农民的遭遇与失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示了主题。
  (4)引人入胜的提示法
  《第二次考试》的开头是这样的:"音乐家苏林教授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在这次参加考试的二百名考生中,有一个二十多岁的女生陈伊玲,初试成绩十分优异,声乐、视唱、练耳和乐理都列入优等,尤其是她的音色美丽、音域宽广,令人赞叹。而复试时却使人大失所望。苏林教授一生桃李满天下,但这样年轻而又有才华的学生却还是第一个,这样的事情也还是第一次碰到。"这段开头提出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引起读者的注意,自然会使人想到:"这是为什么?"急于从后文中寻找答案,因而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
  (5)有关名言、警句、诗歌的引用法
  《人民的勤务员》的开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是雷锋日记中一段著名的话,以这段话开头,对后文记述雷锋的事迹,无疑是起到了"文眼"的作用。
  冰心的《每逢佳节》一文开头引用了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入题新颖、感情真挚,点明了思念海外亲人的题旨。
  (6)表达写作目的的动机交代法
  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记述了各界人士悼念鲁迅的隆重场面,表达了人们对鲁迅的崇敬与怀念。文章的开头即交代了写作的动机,奠定了文章悲痛与激动的感情基调:"朋友,你要我告诉你一些关于那个老人的最后的事情。我现在不想说什么话,实在我也不能够说什么。我只给你写下一些零零碎碎的事情,我永远不能忘却的事情。"
  交代了写作目的的开头,多见于运用倒叙的方法、回忆往事的文章。
文章开头的写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不过提示了其中常见的几种。在写作当中,有时并不能单一地使用某一种方法,而是几种方法兼而有之。究竟使用什么方法开头,要从文章的整体构思出发考虑,要从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出发,通篇安排整体设计,选择最恰当的开头方法。

 

 

描写眼睛

  一、打开那扇"心灵的窗户",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挖掘出人物的性格、心理......请看下列眼睛的描写在文中的效果。
  二、增加你的个人写作资料,随时可动用的资源,想要寻找一双合适的"眼睛",请把目光投向这里,学以致用,从这里开始!
这么多成功的描写,相信定会对你有所启发!
要学会观察:因为世界上没有两个人的眼睛完全一样,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时间、心情......其眼神也是不一样的,写出这种差异,就能发掘出深层的东西。
  一、眼睛的描写在文中的效果
  王三胜可看出这老家伙有功夫,脑门亮,眼睛亮,眼眶虽深,眼珠可黑得像两口小井,深深地闪着黑光。王三胜不怕:他看得出别人有功夫没有,可更相信自己的本事,他是沙子龙手下的大将。
"下来玩玩,大叔!"王三胜说得很得体。
点点头,老头儿往里走。这一走,四围外全笑了。他的胳臂不大动;左脚往前迈,右脚随着拉上来,一步一步地往前拉扯,身子整着,像是患过瘫痪病。蹭到场中,把大衫扔在地上,一点没理会四围怎样笑他。
"神枪沙子龙的徒弟,你说?好,让你使枪把;我呢?"老头子非常的干脆,很久想动手。
人们全回来了,邻场耍狗熊的无论怎敲锣也不中用了。
"三截棍进枪吧?"王三胜要看老头子一手,三截棍不是随便就拿得起来的家伙。
老头子又点点头,拾起家伙来。
王三胜弩着眼,抖着枪,脸上十分难看。
老头子的黑眼珠更深更小了,像两个香火头,随着前面的枪尖转。王三胜忽然觉得不舒服,那俩黑眼珠似乎要把枪尖吸进去!四外已围得风雨不透,大家都觉出老头子确是有威。为躲那对眼睛,王三胜耍了个枪花。老头子黄胡子一动:"请!"王三胜一扣枪,向前躬步,枪尖奔了老头子的喉头去,枪缨打了一个红旋。老人的身子忽然活展了,将身微偏,让过枪尖,前把一挂,后把撩王三胜的手。啪,啪,两响,王三胜的枪撒了手。场外叫了好。王三胜连脸带胸口全紫了,抄起枪来,一个花子,连枪带人滚了过来,枪尖奔了老人的中部。老头子的眼亮得发着黑光;腿轻轻一屈,下把掩裆,上把打着刚要抽回的枪杆;啪,枪又落在地上。(老舍《断魂枪》)
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看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就站住,预备她来讨钱。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的。"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预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尽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柳妈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头,又钉住她的眼。祥林嫂似乎很局促,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她当时并不回答什么话,但大约非常苦闷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便都围着大黑圈。
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鲁迅《祝福》)
那老妇人的状貌没有什么特点,额上虽然已画了好几条皱纹,还不见得怎么衰老。只是她的眼睛有点怪,深陷的眼眶里,红筋连连牵牵的,发亮;放大的瞳子注视着孩子的脸,定定的,凄然失神。
老妇人的眼睛重重地闭了两闭;她的泪泉差不多枯竭了,眼睛闭两闭就表示心头一阵酸,周身体验到哭泣时的一切感觉。
"看见了?"老妇人的眼睛张得可怕地大,心头是一种超乎悲痛的麻麻辣辣的况味。
老妇人听着,凄然垂下眼光看手中的孩子;孩子朦胧欲睡了,几个荸荠已落在她的袖弯里。
一阵愤恨的烈焰在她空虚的心里直冒起来,泪膜底下的眼珠闪着猛兽似的光芒。
她站起来朝楼梯走,嘴唇贴着孩子的头顶,字条按在孩子的胸口,憔悴的眼透出母性的热光,脚步比先前轻快。她已决定勇敢地再担负一回母亲的责任了。(叶圣陶《夜》)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我面前这一双不大但很明亮的眼睛里,显露出了他的与众不同。
对于他,是很难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考察他的个性气质的,说他是活泼好动的多血质不尽其然,说他是沉稳喜静的粘液质也不准确;当然,他既非急躁鲁莽的胆汁质,更非脆弱多愁的抑郁质。活泼而又沉静,热烈而又冷漠,倔强而又多情,竟是那么奇妙地揉合在他的眼神里。
就是这一双眼睛,当别人聚精会神地注视着什么,或正严肃认真地倾听着什么的时候,他常常会表现出一种漫不经心的神情,甚至会闪过一丝狡黠的不屑一顾的微笑;当别人面对某个人,或谈论着某件事而爆发出哈哈大笑,显得乐不可支的时候,他又常常凝眸远视,像在默默沉思着什么重大问题,一点不为别人的情绪所感染......(刘健屏《我要我的雕刻刀》)
他须发浓密、脸色阴沉、眼睛细小;他那双小眼睛从浓眉下边看人时,总带着猜疑的、不怀好意的冷笑。他是厂里最好的钳工,工人区数他的力气最大,但他对上司态度粗鲁,所以挣钱很少。每逢假日,他总要打人,大家都不喜欢他,都怕他。有人也想打他,但都没有打成。符拉索夫只要看见有人向他袭来,便拣起石头、木板或铁块,宽宽地叉开两腿,一声不吭地等着对手。他从眼角直到脖子长满黑胡须的面孔和毛茸茸的两手,使人见而生畏。尤其令人害怕的是他那双眼睛......细小而且锋利,像钢钻一样刺人,不管是谁,只要和他的目光相遇,都会感到自己面前的这个人有一股无所畏惧的蛮劲,随时准备毫不留情地痛打别人。(高尔基《母亲》)
母亲,她今年三十九岁,看上去,倒像是四十开外的人了,她的个子,在女人里面算是高的,背稍有点驼。稠密的头发,已有些灰蓬蓬的,在那双浓厚的眉毛下,一双大而黑的眼睛,陪衬在方圆的大脸盘上,看得出,年青时,她是个美丽和善的姑娘。现在,眼角己镶上密密的皱纹,本来水灵灵的眼睛失去了光泽,只剩下善良的接近迟钝的柔光,里面像藏着许多苦涩的东西一样。(冯德英《苦菜》花》)
  二、眼睛描写的片断
  清澈:
小叶是个十分苗条的姑娘,显得纤弱,她一头乌发,老束着一只紫红色的发箍,发箍上还缀满了白色的小花,两个深深的酒窝,一双眼睛像一汪清澈的湖水,长长的睫毛像道纱幕,使那双眼睛有时显得神秘、深沉。(李兴叶《"氓"》)
她的眼睛是蔚蓝色的,像最深的湖水。(安徒生《海的女儿》)
瞧她那黑亮的头发,瞧她那头发上的柔美的波纹,瞧她那得体的轻纱连衣裙,瞧她那黄金的胸针,高跟鞋使她的身量更显颀长苗条了。然而这一切的美,似乎都只是为了衬托她那俏丽的面庞,水泉映月般的眼睛,和她那天生动人的眉线!(孟伟哉《夫妇》)
我眼前这位少女变得异常美丽。一双大眼睛像夏夜晴空中的星星那样晶莹,像秋天小溪流水那样清澈。(符泰民《梅丽》)
她的细长的眼睛是那样天真、那样纯洁地望着这整个世界,哪怕有什么肮脏的东西,有什么危险的东西,她一定也不曾看见。(欧阳山《三家巷》)
一双清澈流动的眼睛,伏在弯弯的眉毛下面,和微黑的面庞对照,越显得晶莹。(矛盾《幻灭》)
  明亮:
她的眼睛很亮,亮得像没有微尘的海水,亮得宁静,永远不斜视似的。(陈残云《深圳河畔》)
她那样笑着,微微侧着头,眼睛亮晶晶的,两个酒窝浅浅地浮在面颊上。(柯岩《寻找回来的世界》)
他醒了,缓缓地睁开灰暗的眼睛,那是一双毫无期待的眼睛,冷漠而枯涩。忽然,像灯花一爆,眼里有了神,越来越亮了,一闪一闪地现出惊喜的光,像太阳越升越高,越来越亮。(陈放《白与绿》)
他穿一件褪了色的蓝布大褂,好像永远是穿着这么一件一样。清瘦的下巴壳,高耸的肩膀,显得很没有生气。但是他的眼睛,却是奇怪的明亮,不过并不是炯炯有神发光得像猫儿的眼睛一样,而是坚定诚实的。(马识途《我的第一个老师》)
  精神: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曹雪芹《红楼梦》)
又将鼓捶子轻轻地点了两下,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玉,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就这一眼,满院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掉在地下都听得见响。(刘鹗《老残游记》)
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罗贯中《三国演义》)
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罗贯中《三国演义》)
她那璧玉般皎洁的面庞上,嵌着一双引人注目的丹凤眼,乌黑发亮的长长的卷发,在脑后盘成一个隆起的高髻,显得别有风韵。(张扬《第二次握手》)
方方的脸,吊梢的眉毛和眼睛,有点像关羽的卧蚕眉、丹凤眼。(高云览《小城春秋》)
站在露天讲台上的,是一位慈祥瘦削的老人,浓浓的双眉下一对炯炯有神的眼睛。(颜一烟《盐丁儿》)
年纪约摸三十五六岁,鬓角的头发略微秃进去一些,眉毛浓黑而整齐,一双栗色的眼睛闪闪有神光,看人时,十分注意,微笑时,露出一口整齐微白的牙齿。(周立波《山乡巨变》)
气度优雅、娴静,双眼回盼流波,像是俏丽的江南女子;嘴角挂着一丝倔犟的波纹,又带着北国女儿的神韵。(理由《痴情》)
  锐利: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的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孙犁《荷花淀》)
从车里走出舰队司令员,他短小精悍,细眯着眼睛,脸上露着幽默的微笑,朝大家走来。(哈华《深夜发生的情况》)
她的眼睛更尖锐了,像吃草的畜生;眼珠子里仿佛有一块锈了的铜。(高尔基《不平常的故事》)
他脸庞长圆,额上有三条挺深的抬头纹,眼睛不算大,但能闪闪发光地看人,撒谎的学生最怕他这目光。(刘心武《班主任》)
长方脸膛,棕红色肤色,鼻直口阔,粗发浓眉,一双睫毛很黑的眼睛,虽然不大,却藏锋卧锐,流露出一种机警、智慧的神采。英俊的脸上,也带有一种青年军人常有的无所畏惧的表情。(白岚《前沿》)
那两条浓黑的眉毛含着威严果断,刚毅的额头上蕴蓄着革命的智慧,一条条深深的纹路,显示出战斗岁月的艰辛。最惹人注目的是,那年轻的、英俊风发的脸上长着黑针针的连鬓胡子,深嵌在眼窝里锐利如剑的眼神熠熠闪光。(张长弓郑士谦《边城风雪》)
黑黑的眉毛,宽阔嘴巴,鼻梁和额头都很高,以致使他那两只漆黑的眼睛只在眼窝深处像点漆一样发光。(方纪《笛声和歌声》)
圆脸盘上,宽宽的浓眉下边,闪动着一对精明、深沉的眼睛。(浩然《艳阳天》
两只仿佛用钻子钻得凹进去的绿色小眼睛,在没有眉毛而略呈红色的眼眶下面闪闪发光。(巴尔扎克《猫打球商店》)
  秀美:
只见她生得两条春山含翠的柳叶眉,一双秋水无尘的杏子眼。(文康《侠女奇缘》)
她的体质很健壮,是典型的生长在黑龙江农村里的姑娘。她那双黑亮的眼睛,给那两排长长的睫毛一衬,简直别提有多秀美啦,以至整个本是很平常的脸型,都显得惹人注目的漂亮了。(骆宾基《在山区收购站》)
这是位十分秀丽的江南姑娘:二十三四岁模样,中等个儿,苗条但并不瘦削;长圆型丰腴白皙的脸蛋上长着一对乌亮乌亮的大眼睛,晶莹透澈得宛如两潭秋水;她的睫毛长长密密,柔软地覆盖在眼睑上,不时随着眼睑的启合微微眨动,使人感到一种纯女性的脉脉含情的妖美。(卢群李牧《心曲》)
她的双颊泛着熟透了的桃子的红晕,殷红的嘴巴像石榴花一样,高高的鼻子,又秀气又端正。一双羚羊似的棕色眼睛,长着长长的睫毛。弯弯的双眉仿佛是用黑颜料画出来的。(鲍日娜·聂姆曹娃《姐妹俩》)
她在一张随便铺在她脚下的波斯地毯上跳舞着,旋转着;每当她转过身来的时候,她光辉的脸经过你面前,她乌黑的大眼睛朝你一闪。(维克多·雨果《巴黎圣母院》)
  聪慧:
她拿笔的手托着腮,长大的眼眶里,明亮的眸子缓慢地游动着,丰满的下巴微微上翘--这是每当她要想出更巧妙的方法来解决一道数学题时,为数学老师所熟悉、所喜欢的神态。(刘心武《班主任》)
他们的眼睛里闪射出一道道的光波,那光波映出一幅幅画,一幅幅崭新奇丽的画,一幅幅充满童心幻想的画...... (张岐《画》)
披散的头发垂在腰间,"刘海"下闪动着一双大眼睛;石蓝小褂,尽管补缀得像挂在墙上那面千缝百纳的鱼网,她那美丽的身躯和聪慧的眼睛,却显露出渔家女的刚毅、果敢和顽强。(王汪《渔家女》)
这张线条柔和的脸庞,初看上去显得那么嫩弱,从紧抿的嘴角下却透出几分刚毅;那一双生动有神的眼睛,静下来是那样沉稳、执着,随着音乐的抑扬,却能够和手足的舞蹈说出同样的话来。对于这样的眼睛,蒋祖慧是熟悉的。凭着多年的经验,她感觉到,这姑娘是棵好苗子:只有对自己充满信心,对艺术的热爱达到迷恋程度的演员,才会有这样的眼神,透过这双眼睛,你能看到那沉醉在音乐和舞蹈之中的心。(谢大光《选择》)
修长的身材,端丽的面庞,嘴角时时含着羞涩的微笑;大而深沉的双眸却灼灼地直视着谈话的对方,有时是那样单纯亲切,有时却又使你感到那样遥远而梦幻。(柯岩《天涯何处无芳草》)
  机灵:
可是,从鱼菱村归来以后,十一岁的小霜那一双乌溜溜的眼睛看得见,妈妈的身子强壮起来。(刘绍棠《君子兰和她的女儿》)
这是一个男孩子,大约十二三岁,又黑又瘦的小脸上,嵌着一个尖尖的鼻子,头发有两寸来长,乱蓬蓬的,活像一个喜鹊窝。浓浓的眉毛下边摆着对大眼睛,乌黑的眼珠,像算盘珠似的滴溜滴溜地乱转。(王愿坚《小游击队员》)
他机灵、淘气而又幼稚,胖乎乎的身体,圆圆的脑袋上理着个小平头,满是稚气的脸上那对乌黑发亮的大眼睛老是忽闪忽闪的,仿佛对一切都感到新奇似的。(顾青松《可爱的表弟》)
她是一个瘦高的三十岁女人,却养了一头粗黑浓密的发,关节也是壮大的;眼睛却象一小撮火苗似地闪耀跳动,显示她过人的精力。(路平《玉米田之死》)
他那白中透红的清秀的面孔,像涂了油彩似的闪闪发光。两条漆黑的、细长的眉毛,有力地向上扬着,将到顶端时,才弯成弧形。一双像熟透了的葡萄一样又黑又大的眼珠,机灵地、警觉地扫视着充满汗味和鼾声的车厢。(陆柱国《踏平东海万顷浪》)
  调皮:
她疏眉细眼,故意眯缝着眼瞧我;小鼻子微微翘着,薄薄的两片小嘴唇因忍俊不禁而闲着,两个小酒窝。(浩然《红枣林》)
她那梳着小辫的脑袋歪倚在右肩头上,水灵灵的大眼睛向我顽皮地眨巴着,鼻子略略上翘,显露出一副淘气相。(王路遥《小星星》)
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魏巍《我的老师》)
  温柔:
她的眼睛长得象耶斯林家的其他人一样,在直而浓黑的眉毛下长着一双深凹的眼睛。像水一样明亮,呈蓝灰色;看起来总是那样温柔,不像耶斯林家其他人那样目光逼人。(西格丽德·温塞特《克丽丝丁》)
当那双若有所思的、梦幻般的眼睛文静地瞧着你,彬彬有礼地询问你去哪里,要不要买票的时候,人们不由地就会想起久已被人遗忘的教养和礼貌。(张洁《谁生活得更美好》)
啊,你看,你看,她的眼睛!啊,你看,那是不能用言语来形容得出的,那是不能用文字来形容得出的!她是那么莹黑,那么灵敏,那么柔媚呀!她一见了我把眼睑低垂下去了。眼睫毛是那样的浓密,那样的鲜明,那样的富有生命呀!(郭沫若《喀尔美萝姑娘》)
  友善:
她个儿不高,年龄大约十二三岁,白白净净的小圆脸,两个短短的小辫,扎着绿色的玻璃丝线;乌黑漆亮的眼睛和那纤巧的嘴唇,含着天真的微笑,透着愿意同每个人交朋友的神情。(费枝《春晖寸草》)
  活泼:
只有黑黑的眸子是活泼的,有生气的;又长又浓的眉毛是精神的。(晓岚《荷花》)
小女孩的真名叫诺沙芭,但整个街区的人都管她叫芭塔西娅,意思是"小馅饼"。请想象一下:圆圆的小脸蛋,仿佛是用圆规画出来的;滴溜圆的金色眼睛,宛如盛满甘蔗汁的杯子;圆圆的鼻子,连小鼻孔也是圆圆的;小嘴甜甜地一笑,就成了圆圆的甜馅饼。(伊斯马特·丘葛麦《芭塔西娅》)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出头的姑娘,圆脸蛋润润的,眉很黑,细长的双眼闪动着爽直的、热乎乎的目光;老是未言先笑,语言也带着笑,像唱歌似的。(高缨《花癫》)
他是一个美丽的孩子,好像一个身体柔软的少年神仙的活的铜像,一双眼睛分得很开,又聪明,又大胆--好像生命中的一个水泡,一粒微尘,一道美丽的闪光和火花。(杰克·伦敦《在甲板的天篷下面》)
嗯,是个乡下孩子,也就十四五岁吧!矮瘦,但看得出比城里的孩子结实。皮肤黝黑,风吹雨淋太阳晒的吧?头发如同烟熏过一样的黄,没有一丝光泽,有一绺挂在额前。浓重的眉毛下,深陷的眼窝里忽闪着一对乌亮活泼的眼睛,显得很伶俐。(曹文轩《弓》)
她的眼神热忱而机灵;眼里随时可以发现逗乐、释疑,还有突然的开怀大笑。(丹妮尔·斯蒂尔《山盟海誓》)
雅雅一双大眼眨着,像蓄着两汪清澈的湖水泛着波光。她忽然像一只欢乐的百灵鸟跑出屋外。(菡子《在丛林中》)
与往常不同的是她脸上透出淡淡的一层红晕,那双时而严肃认真,时而又茫然若失的灰色大眼睛里也闪耀出活泼亲热的光芒。(尤里·纳吉宾《热妮亚·鲁勉采娃》)
  喜悦:
微笑像小火星一样,在她美丽的脸上,雾般的眼中闪光。(高尔基《马特维克日米亚金的一生》)
他穿着一身蓝帆布的新工作服,隆起的肌肉,从衣服里突了出来,他笑眯眯地望着我,浓密眉毛下的一双大眼睛里,跳跃着兴奋而喜悦的火花。(丛维熙《女瓦斯员》)
  激动:
方方的棕红色的脸上,有一对含蓄的眼睛,只有遇到使它分外激动的事情的时候,那双眼睛才迸射出火花似的光芒,但一霎时,又隐没在眼睛的深处了。(竹青《高高的天线杆》)
玉吉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她倚在墙边站着,全身都在轻微地颤动。细长浓黑的眉,大大的湿漉漉的眼睛望着我。那眼光:信赖,尊敬,感激,欣慰,愧疚,慈爱,祈求,温柔......我再也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形容了。过了许久,她垂下漆针似的眼睛,两行清泪渗了出来。(姜天民《第九个售货亭》)
她的眼眉撩起,眼睛睁得大大的,痴呆呆地望着。嘴微张着,露出一排洁白的牙齿,下颌略微抬起,鼻翼轻微地翕动着,突起的胸脯一起一伏。(维录《黄昏》
我有时谈到人会怎样的骗人,怎样的卖友,怎样的吮血,他就前额亮晶晶的,惊疑地圆睁了近视的眼睛,抗议道,"会这样么?……不至于此罢?……" (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深沉:
那老头儿这些天又瘦了,眼窝深深地塌陷下去,但眼睛还是那么亮,那么沉静,像深秋的湖水一样。他就是在这双目光的注视下,在车间选举会上表示的态度。(郑万隆《明天行动》)
红润的脸上带着一丝笑意,使人感到和蔼可亲;但眼神里蕴藏着一点含蓄的威严,会使你不得不肃然起敬。(王路遥《破案记》)
金黄色的长发和浓密的胡子衬托着他那英俊、威武、五官端正的脸。一对炯炯有光的淡蓝色眼睛,充满人生经验、情感和火焰。当他很安静的时候,那双眼睛使他的脸流露出一种悲哀的善良的表情。但是一到战斗的时候,斯巴达克思就完全变了样:在斗技场的角斗场上,这位角斗士就会带着一副由于愤怒而扭歪了的脸;他的眼光好像闪电,他的那副样子就显得非常可怕了。(拉·乔万尼奥里《斯巴达克思》)
  期待:
祁老师亲自把我送到车站,离别之时,我突然觉得心里像缺点什么,我又习惯地去望祁老师的眼睛,那里露出了喜悦、期望、鼓励的光......
汽车开动了,我慢慢地转过头来,想起祁老师永远留在我的眼里。她,仍旧是个矮个子,瘦身条,可他那架眼镜的眼--不,应该是人民教师心灵的窗户,却是那样明亮,祖国、未来都装在她那无边的视野里,我不就是在这扇窗前找到远行者脚下的路吗?她,还伫立在那里,清风徐来,掀动着那三十多年用粉笔面染白的头发,祁老师的目光终于扯出了我止不住的泪水,在模糊的视线中我好象还能看到她那母爱的目光。(王春芳《目光》)
虎妞脸上的神情很复杂:眼中带些渴望见到他的光儿,嘴可是张着点,露出点儿冷笑。(老舍《骆驼祥子》)
  慈爱:
母亲正在很高的白床上躺着,用着渴望惊喜的眼光来迎接我,护士放我在她的臂上,她很羞涩地解开怀。她年纪仿佛很轻,很黑的秀发向后拢着。眉毛弯弯的淡淡的像新月。没有血色的淡白的脸,衬着很大很黑的眼珠,在床侧暗淡的一圈灯影下,如同一个石像。(冰心《分》)
  含情: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曹雪芹《红楼梦》)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曹雪芹《红楼梦》)
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曹雪芹《红楼梦》)
眉扫春山,眸横秋水。含愁含恨,犹如西子捧心;欲泣欲啼,宛似杨妃剪发。(冯梦龙《警世通言》)
蛾眉带秀,凤眼含情,腰如弱柳迎风,面似娇花拂水。(抱瓮老人辑《今古奇观》)
战士点点头,深情地望了她一眼,她下意识地感到那眼光的色彩,是白和红合成的桔黄,是纯洁和温柔的交融。顿觉全身的热量往上涌。(王中才《三角梅》
那弯弯的、淡淡的、细细的眉毛下,一对黑黑的、亮亮的、柔柔的眼睛,不管你有多大火气,它只要轻轻一笑,就会冰消。(雁宁《月亮溪》)
我一直觉得远处有两颗熟悉的眼睛在望着我。我不用抬头,但我却能够觉察到那两颗眼睛在向我窥视,现在,上最后一课了。那两颗眼睛也向我注视得更频繁了。我知道那就是冯小澄的眼睛。我想看它,但又怕看它。最后,我鼓起勇气抬起头,两个人的视线正好碰到一起。这一回,我们都不像平时那样,眼光一接触,就各自急忙把头别开了,我们惶恐和友爱地各自对望了好一下,冯小澄才慢慢地回过头去。我也懊丧地把头低下来。我看见她的眼圈红了,我也流泪了。(秦牧《回国》)
  轻浮:
她的确长得很美,脸上有红似白的,两道漆黑的眉毛高高地飞扬起来,使你不由得想起乌鸦在阳光下闪着光辉的翅膀。只是笑得十分邪气,两只眼睛故意眯缝着,黑眼仁从眼角勾着你。(柯岩《寻找回来的世界》)
在那张脸上,特别是由惨白无光的脸色衬托着,她的眼睛显得很黑,很亮,稍稍有点浮肿,可是非常有生气,其中一只眼睛略为带点斜睨的眼神。(列夫·托尔斯泰《复活》)
  同情:
她分明看出了我的心思,长而黑的睫毛包围着的大眼睛潮湿了,透过水汪汪的目光,我看到同情、关切、忧虑和焦急。(从维熙《泥泞》)
  专注:
胡杏不看,也不动,她的眼睛注视着屋顶的瓦桁,只有眼白露在下面,好像希腊古代的艺术家雕刻的女神一般。(欧阳山《苦斗》)
  苍老:
这几天他那因小草破土而明亮起来的眼睛灭了,如同一盏耗干了的油灯,上面厚厚地生了一层灰雾,连痛苦的闪光也不见了。这是一双没有生命、没有感情、没有光泽的眸子,像是玻璃球做的假眼睛。(陈放《白与绿》)
一个老妇人拄着拐杖走出来。她的眼睛几乎要合成一条缝了。口里微微地喘气,一手牢牢地把住门边,摩挲着老眼,目不转睛地凝望,好像在期待着什么。(蹇先艾《水莽》)
但他的神情还像平时一样和蔼。阳光眩人的眼目,他的眼睛眯得更厉害了,眼角那儿隐着的笑意也更平静,更深沉。他蜷缩着脊背,脖颈略略伸向前面,嘴唇微微张开,一动不动。褐黄的眼仁已经浑浊了,但不知是噙着浆液还是映着阳光,差不多眯成一线的眼缝里,还隐隐闪动的亮光,好像满意地望着,其实又并没有望,用心地想着,其实又没有想。(何士光《种包谷的老人》)
他痴呆呆地望着老哥的脸,那发白,那瘦削得有些苍老的两颊,那刮过了的灰白的下巴,那眼睛,啊,特别是白眉毛下两只眼睛!他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目光,小孩子似的,温柔的、清亮的、安宁的、无所不爱的而又一无所求的目光。(姜天民《金色的树林》)
他那布满红筋的黄脸上,带着一副银边的高度近视眼镜,两只浑澄澄的眼睛在眼镜玻璃里面闪着模糊的光。(高尔基《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
  疲惫:
他是个非常英武的军人。从形体到面容,都够得上标准的仪仗队员。因为缺乏睡眠的缘故,此时他那拧着两股英俊之气的剑眉下,一双明眸里布满了血丝,流露出不尽的忧伤和悲凉。(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
  痛苦:
在他谈到日本人把他们的重伤兵抛在火里烧得惨叫的时候,他也曾表现过同样的神情。半闭眼睛,右眉向上蹙着,眼睑有点颤动,而眼角的皱纹也更多了。(沙汀《贺龙将军印象记》)
他一双火力十足的眼睛不看别人,只盯住手里的香烟,饱满的嘴唇铁闸一般紧闭着。(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唇黑,眼闭无光。有时,虽眨眨地向环立在他周围的群众看一眼,好似代替它已不能说话的口求乞一般,但接着蹙一蹙眉头,叫声"啊唷",又似睡去一样的了。眼泪附在眼睑上不曾滴下。(柔石《人间杂记》)
那一片树林在她的面前就像浮在水上一样,因为她的眼睛中充满眼泪。那些眼泪仿佛以前是在一个不见天日的深井当中,现在才涌出来,她的内心充满了尖锐的隐痛,就是流眼泪也无法使它减轻。(狄更斯《艰难时世》)
那双前几天还像嘴唇一样荡漾着笑意、像鸟儿一样扑扇着翅膀的眼睛,已经凹陷、呆滞,眼圈周围罩着痛苦的黑晕。(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被折断的翅膀》)
他感到血液在太阳穴里发疯似的悸动,脑袋像给什么东西压着,快要破裂了。他没有说话,眼睛呆瞪瞪地四下张望,然而他什么也没有看见。最后他发出一阵可怕的大笑。(德克《赛贾赫的遭遇》)
他的脸上显出一阵痛苦的拘挛。他把眼光埋下去看地,好像故意在躲避我的注意。(巴金《沉落》)
他的脸色更是怕人:被雨打湿了的头发糊贴在前额上,雨水,沿着头发、脸颊滴滴地流着。眼眶深深地塌陷下去,眼睛努力地闭着。(王愿坚《七根火柴》)
  压抑:
她的全部骄傲都在勉励她克制自己。她有气无力地瞧着邓尼森,后来又一个一个地瞧着我们。她的眼睛里流露出一种可怕的神色,她的嘴唇一直在哆嗦着。(杰克·伦敦《在甲板的天棚下面》)
  忧伤:
科斯佳是一个年约十岁的孩子,他那沉思的、悲伤的眼光引起我的好奇心。他的脸庞不大,瘦削而有麻雀,下巴尖尖的,像松鼠一样;嘴唇不大看得出,然而那双乌黑的、水汪汪的大眼睛给人以异样的印象;这双眼睛似乎想表达什么意思,可是语言(至少他的语言)却表达不出。他的身材矮小,体格虚弱,穿得十分贫苦。(屠格涅夫《白净草原》)
那双含着几丝悲凉的眼睛里也透出一股活活的神气,好像恶魔般的癌症从她的躯体里悄然飘逝了,垂死的身躯又注进了蓬勃的活力,心在开始有力地搏动。
然而,妈妈发黑的眼角却滚出一颗泪珠。她自己心里明白,这正是她快要离开人间而远走的预兆。她的目光慢慢地移动,流连地望着眼前的一切。(曹文轩《太阳,熄灭了》)
当他谈起陈溪山的时候,他却一反嬉笑的神情;他肃穆下来,当时他一大叠皱纹的眼里,如果细看的话,好象还泛着一层浅浅的水光。(路平《玉米田之死》)
她长久地凝视着池水,如今黑魆魆的,可是在微风吹动之下依然隐约可见;她凝视着微微摇曳的树影;她凝视着屋子里的灯光,灯光照在池塘水面上,又在远处消失了。接着,她又不由自主地向前走去,眼睛越过磨坊,望了一下笼罩在温暖白雾中的牧场,这时候田鸟扑动着翅膀,在她头顶上空飞过。(莱蒙特《农民》)
她的嫩颊上失去了旧日的桃红色,她的眼角边新添了许多细皱纹,她的眼光也没有从前那样妩媚撩人,而是迟疑不定带些阴凄凄的味。(矛盾《追求》)
  怅惘:
我望着爷爷的眼睛,很久很久。他细长却又总是明亮的眼睛里,此刻有一层说不清楚的意思,仿佛是秋天过去了,一匹老马某天从马厩里出来,突然发现在自己面前的是一片空荡荒凉牧场一样,带着些惊诧,也带着些悲哀和无可奈何。(黄蓓佳《遥远的地方有一片海》)
  恐怖:
他仿佛觉得已经被投入了那黑暗的深渊。他的一双大眼睛恐怖地睁视着那阴森森的井壁。(巴尔多迈罗·利约《十二号风门》)
  愤怒:
女人抬起眼睛,老魏不由停住了,这是怎样一双眼睛哪,这是一个受了骗、伤了心的女人的眼睛,在那凶恶的眼光底下,是深得没有底的悲哀。她的眼睛好像在大声呐喊,又像是从牙缝里,轻轻地、然而重重地吐出,一个字一个字地说:"不要再来碰我们,不要再来碰我们......" (王安忆《尾声》)
船姑娘真像野马一样发威,用一般女儿家难以出口的词儿警告对方:"别以为渡口只剩下船姑奶奶一个孤人,哼!你要是瞎了眼,跟船姑奶奶掉歪,船姑奶奶一篙把你打下水里去,叫你喂芙蓉河的王八......"说着,一双杏子眼瞪得溜溜圆,猛地举起手中的船篙...... (丛维熙《洁白的睡莲花》)
他老爱吼我。要是发脾气,眼睛就鼓得像牛眼睛一样。(黄天舜《小飞做作文》)
他个子很高,很挺拔;他也是赤膊短裤,凡是身体裸露的地方,都闪烁着古铜色的光泽,浑身都洋溢着青春和力量的美。不过现在他斜靠在棚门的柱子上,神情阴郁、愤怒,一副狠巴巴的样子;像狼一样半眯着的眼睛,时不时挫动牙巴骨,似乎恨不得啮碎什么东西才好。(叶蔚林《没有航标的河流上》)
亚贝尔托的眼睛射出火花,几乎要把这张纸扔出去。但是他控制住了自己的感情。(叶君健《"天堂"外边的事情》)
她脸上沾着丈夫的血,气得直咬牙,眼睛就象铁匠的熔炉那样往外冒着火苗。(菲尔丁《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
她的恐惧变为忿怒,她忽然满脸绯红,一直红到了发根,两眼盯住了这个侮辱者。同时这双眼睛变暗了,突然闪烁一下,又变得漆黑,接着燃起了不可遏抑的怒火。(屠格涅夫《春潮》)
只有别罗夫佐洛夫越来越往角落里躲,皱着眉头在生气。......他时时眼睛充血,满脸通红,好像他马上就要向我们冲过来,把我们当作木屑一样往四处踢开。(屠格涅夫《初恋》)
  麻木:
我不再看见别的,眼前只有她那眼睛。上眼皮总算有了两条略微弯曲的纹路,这两根线条的始和终都很清楚,从这一眼角到另一眼角,线条死板、僵硬,还有点充血、发炎,使眼泡稍稍肿胀着,两根线条扯着眼皮,使他们呆呆傻傻,迟迟疑疑,好像不能也不敢闪动。细长的眼睛是变大了,木木地瞪视着我,要不是偶然费劲地不灵活地眨动一下,那就虚假得像画在玩偶上的眼睛了。(韩蔼丽《眸子》)
他的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鲁迅《故乡》)
  伪善:
他的身子又粗又大,面孔臃肿,像枕头一样柔软;鼻子很大,是黄色的;嘴唇肥厚,总是潮润的;黑色的眼睛无耻地向外凸出,在瞳孔的表面上假装出善良的、实际倒也不算愚蠢的微笑。(高尔基《索洛维茨劳动改造营》)
狡猾:
下巴突出些,并且常常掩着手帕,免得被吐沫沾湿。那小小的眼睛还没有呆滞,在浓眉底下转来转去,恰如两匹小鼠子,把它的尖嘴钻出暗洞来,立起耳朵,动着胡须,看看是否藏着猫或者顽皮的孩子,猜疑的嗅着空气。(果戈里《死魂灵》)
阴险:
只留下一双精气外露、四处打量的眼睛,镶在干瘪瘪的眼眶里。目光挑剔、冷冰冰、不祥、咄咄逼人。而且总是不客气地盯着别人的脸;连心地最坦白的人,也不愿碰到这种目光。(冯骥才《啊!》)
他刁钻的眼睛眯成两条塌角的细缝,鹰嘴似的鼻子两边各有一条牛角弯刀一样的长纹。(辛勤段云星《摔交王》)

 

 

 

 

 

 

 

抒情和议论

  记叙文主要的表达方式是叙述和描写。为了更鲜明地表现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有时在记叙中也夹一些抒情和议论。
  记叙中的抒情是作者在记叙过程中对所记事物抒发感情。这种感情的抒发可以有两种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就是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倾吐自己的感情。如:《我的老师》一文中,作者在记述了蔡老师的几件小事后这样写道:"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又说:"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直接抒发了对老师的依恋、思念之情。直接抒情的方式一般用在叙述描写人物事件的基础上。感情达到一定高度时,有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感染力很强。
  间接抒情是通过叙述、描写、议论等方式抒情,这种感情的抒发是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最典型的例子是《背影》中那段对父亲背影的描述:"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往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右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父子分别之际,年事已高的父亲执意要过铁道、爬月台去为儿子买桔子,他蹒跚的步履,爬上月台的动作,无不渗透出对儿子深深的爱,而从这生动描述的字里行间,从目睹此情此景时的潸然泪下,我们也感到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与深情。
  记叙中的议论,是作者在记叙中对所记事物发表意见,进行议论。有时以叙为主,偶发议论;有时边叙边议。记叙文中的议论,有时在开头,有时在结尾,或点明文章的题旨,或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或揭示所记事物的意义。鲁迅的短篇小说《一件小事》就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各有一段议论,运用对比的手法,阐述了当时的一系列政治事件与这"一件小事"对于"我"的不同影响,文中写道:"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这段话,表现了"我"愿以车夫为榜样,改造自己成为真正的人的决心,也点明了"小事"对于"我"的重要意义。使文章的主题在记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在记叙中议论,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把记叙的人和事写具体,写生动。记叙是议论的基础,如果记叙本身缺乏具体生动的描述,议论也就无从深化。其次是议论要紧扣记叙的内容,自然贴切。记叙中的议论是为了帮助读者对记叙部分有更深的认识,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第三是议论要言简意明,恰如其分。记叙文中的议论是起辅助作用的,要点到为止,不可长篇大论,否则反会喧宾夺主,影响了中心的表达。
  在记叙中,抒情和议论常常是并存的。议论的时候会有感情的流露,抒情的时候往往也同时伴有作者的看法,这时,议论与抒情就融为一体,很难截然分开了。然而,不管是记叙中的抒情还是议论,都必须以记叙为基础,为依据,以便更好地表达文章的思想内容。

 

 

 

 

 

 

 

 


肖像、言行、心理

  写记叙文离不开描写人物。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很多,这里介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四种。
肖像描写,也叫外貌描写,是指对人物的容貌、衣饰、姿态、神情等特征的描写。
  肖像描写虽然写的是人物的外表,但描写的目的决不止在于使读者了解人物的外在形象,而是要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鲁迅的小说《故乡》中两次刻画了闰土的形象。少年闰土生气勃勃,机智勇敢,是一个项带银圈、手捏钢叉保卫瓜田的小英雄。二十年后的闰土却面目全非:"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得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而更使"我"感到悲哀的是闰土的神情与态度:"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这两处肖像描写通过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到旧中国广大农民所经受的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种种重压,感受到他们身心所忍受的无限的痛苦与摧残,更感受到作品所表达出的,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语言描写,指对人物对话和独白的描写。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应当切合他的身份、经历,反映他的思想感情。描写人物的语言,意在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塑造人物形象。
  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中,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并且用人物的对话构成完整的故事情节,刻画出警官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狡诈多变、趋炎附势的卑劣形象。
  行动描写,指对人物的行为、动作的描写。作品中的人物是靠动作活起来的,人物的行为完全是受其思想意识支配的。描写人物的行动,也同样是为了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冰心先生写的《小桔灯》,通过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刻画了一个在艰难生活的逆境中渴望光明的小姑娘。文中,小姑娘登上竹凳去打电话的神态和制作小桔灯的娴熟动作都会给读者留下深深的印象,使我们从中看到她纯朴、善良的美好心灵。
  心理描写,指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思想活动的描写。心理描写也是刻画人物形象,展示人物精神世界和思想品质的重要方法之一。
初中第二册课本有一篇情趣盎然的小说《核桃的秘密》,文中运用了精妙的人物心理描写。其中,有直接倾诉思想活动的人物内心独白;有间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还有通过想象表达的美好理想。生动而真实地表现了一个十四岁的红军小战士纯真的童心。
  以上,介绍了描写人物的四种方法,在写作实践中,这些方法都不是孤立的,而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其中的几种,以求全面、形象、具体地展示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

写景应注意什么

  在我们的语文课中学到过不少写景的文章,如《南京长江大桥》、《秋天来到我家的院子里》等,在我们作文中,不管是写人,记事,也常常会有景物描写。那么写景应注意什么呢?
  ⒈写景要按方位顺序,由近及远,由远及近,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由里到外,由外到里,或由中间到四周等等有次序地描写,要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⒉可以按景物的类别来写,如山、水、花、鸟;瀑、石、峰、洞;亭、台、楼阁等。要写出景物的光、色、味;既要写它的静态,也要写它的动态,还可以写出它的环境气氛。
  ⒊要仔细观察,抓住在不同季节里景物的不同特点进行描写,不要硬编乱造,凭自己的想象来写。
  ⒋写景中也可以具体地写些人和事,若让人、景、事三者交融一体来写,可以使作文更为感人。《乡村的今晚》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⒌写景物时不要忘掉自己与景物之间的关系,要有意识地把自己的感情、感受写进去,这样使人读了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叶圣陶老爷爷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不是具有这样的特点吗?
  ⒍适当地、正确地引用前人描写景物的诗词歌赋,也可以为作文增色。这就需要你平时多加阅读和积累,别等用时再去找。

写人的作文应注意什么

  写人是作文的基本命题。写人,可以侧重写人物的外部表现,即写他在做些什么,或者有哪些动人事迹;也可侧重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写他在一件事面前,在与别人交往中,或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的内心变化,和随之产生的喜、怒、哀、乐之情;也可以交错地写人的外部表现和心理活动。
  写人的文章应注意以下几点:
  ⒈交代清楚他是什么人,如他的年龄、性别、外貌、职业、性情,及与自己的关系。
  ⒉要写出人物的特点。就是要写出这个人与其他人不同的地方。只有把特点写出来了,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文章也才能与众不同,有了新意。
  ⒊要通过具体的事件来表现人物,决不能象老师给你写品德评语那样来写人。所选的事件要能充分表现这人性格和品质。当你把事情写好了,人物也就写好了。如当你读完《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以及《我的战友邱少云》以后,你对这两位英雄就有了深刻的印象了。
  ⒋要抓住人物细微的动作及其变化,给予具体,生动的描写。即抓住细节刻画人物,使原来比较平板、模糊的形象变得栩栩如生,有血有肉。如《一夜的工作》中,周总理扶正转椅就是一个细节描写,它表现了周总理有条不紊的工作作风。
  ⒌在进行人物语言描写时,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因为不同的年龄、职业、性格等的人物,他们所讲的话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所讲的话也是不同的。
⒍要紧紧扣住人物的特点和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来写人,不要想到什么就写什么,马虎拼凑,拉拉杂杂,更不能重复罗嗦,画蛇添足,使人看了不知在说什么。

 

 

 

 

 

 

 

 

 


写事的作文应注意什么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都是我们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而且大多是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小事,如何把这些小事作为材料来写或作文呢?请注意以下几点:
  ⒈如果根据题目的要求选定了某件事,你就要对这件事进行认真的回忆,并仔细琢磨,反复思考,挖掘出这件事中含有的生活道理,或找出它闪光的地方。
  ⒉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让读者明白文章写的是什么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了怎样的事。
  ⒊必须把事情发生的环境写清楚。因为任何事情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发生、发展的。环境写好了,写出特点来,还能渲染气氛,表达感情,使文章更生动。
  ⒋一般要按事情发展顺序,把一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不能颠三倒四,还应把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写清楚。
  ⒌记事中要围绕中心,抓住重点,不要面面俱到。重点部分(一般指事情发展高潮处)要详写,写具体,写详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⒍写事离不开写人,同此在记事过程中,一定要把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写细致,写逼真,这样才能表达出人物的思想品质,才能更好地表达这件事所包含的意义,即文章的中心思想。

叙述和描写

  叙述和描写是记叙文两种主要的表达方式。叙述,指记载、述说人物活动的一般情况和事件发生、发展的经过,也就是交代人物和事件的基本情况。描写,指对人、事、景、物进行生动形象的描绘和刻画。就描写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就描写手法的不同,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描写和叙述常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或者像经线与纬线那样纵横交错,或者如水与乳自然地交融。但在写作上二者还是有明显区别的:叙述着重于一般情况、过程的交待,使读者获得概括的印象;描写则着重形象的描摹、刻画,把真实的情景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使读者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的感受。
  鲁迅的《社戏》是一篇充满生活情趣的小说。文中叙述与描写融为一体,质朴自然,趣味横生。小说开头三段是叙述。第一段概括交代了鲁镇的习俗,因了这习俗,"我"得以每年夏天到外祖母家去住。然后介绍外祖母家--平桥村的概貌,并提出这三段文字的中心:平桥村是我的乐土。第二、三段是具体的叙述,介绍了平桥村的小朋友以及他们的热情好客;"我"和小伙伴们的主要活动--钓虾和放牛。这三段文字语言朴实,脉络清楚,流畅明快。小说第10--13段,写孩子们离开家门,驾船摇橹去赵庄看戏的情景,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首先写了开船的动作和欢乐的气氛:"......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这一点、一磕、退后、上前的动作,表现了少年们熟练的驾船技术,这说笑声、叫嚷声、潺潺的水声,烘托了欢快、热闹的气氛。接下来写了船行途中两岸的景物:"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这段描写调动了人的各种感官的感受:有嗅觉可感的豆麦与水草的清香;有视觉可观的朦胧月色、淡黑的连山;有听觉可闻的宛转、悠扬的笛声;更有身处这美好景物中油然而生的忘我与陶醉之情。这生动传神的描写自然而然地把读者带入美丽如画的江南水乡,使读者感受到孩子们愉快的心情和作者对美好的江南农村的无限热爱。
记叙文中的叙述与描写是密不可分的。叙述离不开描写,没有描写,文章就会枯燥无味毫无生气,更不会有感人的力量;描写也离不开叙述,没有叙述,文章会杂乱无章,单纯拼凑在一起的各种描写是毫无意义的。要写出好作文,就要学会清楚明白的叙述,也要学会生动形象的描写。学习描写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贴切,就是要恰如其分地描绘事物,要符合实际;二是要抓住特征,就是要抓住被描写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有的东西;三是要注意描写为表达中心服务,与中心无关的描写不但没有意义,还会影响中心的表现,是不可取的。成功的描写源于对生活的观察,要学好描写,首先要养成对周围的人和事物认真观察的习惯,做个有心人。有了平时丰富的积累,描写起来就会感到轻松自如了。

 

 

 

 

 

 

 


选材与剪裁

  选材,是指写作时材料的选择;剪裁,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写作中材料的取舍。
  写记叙文必须要有一个鲜明的中心思想。文章的中心怎样才能表达出来呢?这就要谈到材料了。材料的选择与取舍决定着文章的质量,只有从丰富的材料中精选出最恰当的来表现中心,文章才能写得好。
  怎样选材和剪裁呢?
  一是要围绕中心选择取舍。中心是选材、剪裁的依据,要力求选取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果断舍弃与中心无关的材料,才能有力地突出中心。《人民的勤务员》一文,记叙的是雷锋的事迹,六个平凡的小故事,都是紧紧围绕中心来写的。这些故事虽各有特点,却共同表现了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
  二是要选用最有代表性,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材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典型材料。这样的材料最有说服力和表现力。魏巍同志创作《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经历最能说明这一点的重要性。他写这篇文章的初稿题目是《自豪吧,祖国》,文中用了二十多个事例来表现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这些事例虽然都能围绕中心,但由于"例子堆得太多,好象记流水帐",所以效果不好。于是作者对材料做了果断取舍,只选取三个最有代表性的例子。这样,笔墨集中、主题突出。《谁是最可爱的人》成为传世佳作。
三是要选用新颖的、有特点的材料。材料不落俗套,才能使读者赏心悦目,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果写学生学习刻苦都以"开夜车"作材料、写老师的奉献精神总是写"带病上课",就未免太俗,没有新意。我们在写作中,要力求在选材时多下功夫,做到别人说过的话,我不原样地说;别人用过的材料,我不照搬来用。这样才能避免一般化,使人耳目一新。

 

 

 

 

 

 

 

 

 


怎样记比较复杂的事

  所谓比较复杂的事件,一般是指事件本身情节比较曲折,头绪比较繁多,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变换比较频繁等。写这种情况的记叙文,在文章的整体构思方面有比较高的要求,大体上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确定好记叙的线索。
  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如果把叙述中种种的人物与事件比做珍珠的话,那么线索就是那串珠的丝线,有了丝线,颗颗散落的珍珠就能构成一条闪烁异彩的项链,有了线索,杂乱无章、错综纷繁的材料才能组织得有理有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文章的线索可以是某个事物,某个人物,也可以是某种感情、人物的某种精神,也可以是某句话、某种行动,还可以是某一悬念,某一矛盾冲突等等。例如,《皇帝的新装》这一篇童话故事的线索是新装;《七个铜板》这篇小说的线索是铜板;《藤野先生》一文的线索是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我的老师》的线索是师生之间的真挚的爱;而贯穿于《驿路梨花》一文的线索始终的是"谁是小屋的主人"这一悬念。
  二、要安排好行文的顺序。
  记叙比较复杂的事件,一篇文章中往往不只采用一种方式,而是以一种方式为主,结合其他方式,使文章条理清楚,错落有致。以《驿路梨花》为例,全文从整体上是顺叙,按照时间的先后记述了"我"和老余从夕阳西下到第二天早上一连串的经历。文中又安排了几处插叙:通过瑶族老人的讲述交代了老人在山中迷路奇遇小屋的过程以及关于小屋的主人是梨花的传说;又通过哈尼小姑娘的讲述揭示了小屋的来历和小屋主人是谁的谜底。这样的安排不仅使发生在十几年间的若干事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而且"步步为营",巧设悬念,使故事引人入胜。
  三、要注意层次段落之间的街接,注意过渡和照应。
  写作当中,有时要用某些词、句、段贯通文意,起桥梁作用,这就叫"过渡"。过渡可以用在一篇文章中几件并列的事情之间,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三个事例之间的抒情和议论的段落,使本来各具独立意思的事情有机地联系了起来。过渡还应用在文中顺叙、插叙与倒叙互相转换的时候,如《一件小事》的第二自然段从顺叙转入倒叙,衔接自然紧密。文章中,在变换描写角度时,也需要过渡,如《孔乙己》一文,记述主人公悲惨遭遇的主体部分有两个层次,分别写断腿前后的孔乙己,这两层之间有这样的过渡句:"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句话承上启下,使上下文连贯起来。为了使文章内容衔接紧凑,结构严谨,一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铺垫,这种安排设计叫做"照应"。常见的照应方法有三种: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这三种方法,在《小桔灯》一文中都有范例。
  首尾照应:开头写道"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结尾呼应:"但是从那时候起,每逢春节......十二年过去了......"文题照应:全文中,多处照应了题目。如第5段的买桔子,第6、7、8段小姑娘掰开桔子及作小桔灯的动作,第10段我提着小桔灯走在路上的联想等。前后照应:如第2段对房间陈设的描写,提到竹凳及墙上的电话;第3段写小姑娘登上凳子要打电话的动作;第2段提到朋友有事出去,第11段则交代朋友已经回来了;第9段写小姑娘的话"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第12段则呼应"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
从《小桔灯》行文的处处照应,没有丝毫疏漏,可见作家冰心的写作技巧,正因为如此,文章才做到结构严谨,来龙去脉、清晰鲜明。

 

 

 

 

 

 

 


怎样记事

  前两节我们讲了写人为主的记叙文的写法,这里再来谈谈叙事性的记叙文。
  这两类文章有什么不同呢?写人的记叙文着眼在人,以人为主,文中写的一件事或几件事都是为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服务的,文中的事件不一定要求完整、细致,只选择用于表现人物的内容来写就可以了。而叙事的记叙文则着眼于事,以事件为主,通过对事件、对场面的描写来表现中心思想,要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发展动态叙述清楚。事情是人做的,写事必定要写人,但这类文章中写人是为叙事服务的,与事情的发展、与表现文章的中心有关就写,无关就不写。总之,叙事要贯串文章的始终。
  叙事的文章也是有多种写法的。按所写事件的多少、情况不同,可以有以下几种:一篇文章只写一个场景或一件事的,比如鲁迅的《一件小事》,只写了这件小事发生的情况,阿累的《一面》,只记述了作者与鲁迅的一次会面;写一件事的全过程的,如《老山界》一文,按时间顺序记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其中写了翻山的艰难,写了与瑶民的交谈,写了夜行军满山火把的"奇观",写了在山上露宿的感受等许多情节与场面;有一篇文章写几个并列事件的,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写了三件事,通过这三件事表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志愿军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有一篇文章写几个相连或相关事件的,如《驿路梨花》中作者巧设悬念,将"我们"夜宿林中小屋、瑶族老人送粮食,哈尼小姑娘梨花姐妹照料小屋及最初解放军盖小屋的几个小故事串联在一起,赞颂了边疆军民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初中同学写记叙文,可从一文一事或一文中写两三个小事写起。
  练习写叙事的记叙文应当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一篇文章无论写一件事或几件事,都只能有一个中心思想。写一件事自不必说,写几件事的情况尤其应注意,这几件事不一定发生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事情也不一定是同一个人或同一些人所做,但这些事应该有内在联系,共同说明一个道理,为一个中心服务。前面谈到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和《驿路梨花》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二是叙事要具体,要描绘生活中生动、具体的细节以及自己真实的感受,而不能只停留在泛泛地一般叙述。有位同学写自己参加义务劳动、打扫储藏室的事情,初稿写得干巴巴的,没有任何描写。写刚进储藏室的情况,只有一句话:"开始,我很不爱干。"后来,在老师启发下,她把这个字扩写成了下面的两小段:
  "这个储藏室又大、又脏、又乱,一进门儿,就有股怪味儿往脑子里钻,我纵了纵鼻子,想扭头就走,可是怎么好意思呢?
  劳动开始了,我抢先跳上窗台,推开一扇窗户,慢条斯理地擦起玻璃来。心想,这个活儿又轻省,又能呼吸窗外的新鲜空气。想到这儿,心里美滋滋的。"
这两小段文字比原来的七个字就具体多了,使读者了解了这位同学为什么不爱干的原因,了解了她的想法和行动,内容也比原来更丰富,更真实。

 

 

 

 

 

 

 

 

 

 


怎样写好写景的记叙文

  在写人叙事为主的记叙文中常常会有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一般用来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起到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显示中心的作用。记叙文中也有一类文章,专门描写时令节气、山川湖海、日月星空、阴睛雨雪、花草树木以及居住环境、风土人情等等。这就是我们这一节向大家介绍的写景的记叙文。
  怎样写好写景的记叙文呢?
  首先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世界上的景物千差万别,各有姿态,只有抓住所写景物与众不同的独特之处,才能绘出它特殊的形象,写出它内在的韵味。朱自清的散文《春》描绘了春天里的种种景物:山、水、草、花、雨等等。对于春草,作者抓住了以下几个特征:一是萌动的幼芽,挤破泥土的阻碍露出地面的一个"钻"字,二是初生的小草娇柔的神志、"嫩嫩的",三是春草的色泽"绿绿的",四是人的触觉所感"软绵绵的"。对于春雨,则写出了雨丝的细密,"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写出了雨意的朦胧,"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又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的作用,"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文章的最后三句,用生动的比喻,把春天写成"刚落地的娃娃",写成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写成"健壮的青年"赞美了春天的朝气与活力。怎样才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多观察。只有多观察,并且加以比较和思考,才能找到别人没有的感受,将景物的特征新颖别致地描绘出来。
  其次是处理好情与景的关系,做到情景交融。自然界的景物本身并不带感情色彩,但是一被写进作品,就会烙上作者感情的印记而表现出鲜明的倾向性。在写景的文章中,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依托,情与景自然交融,才能写出好文章来。因此,写这一类文章在下笔之前要有明确的写作目的,由此决定写景材料的取舍、详略及顺序。比如,同是写登山,如果是为了表达"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美好的顶峰"这一文题,文章就应突出山路之险,困难之大,意志之坚及登峰后"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如果是为了抒发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则应重点描绘景色之美,抒写感情之真。对文章中情与景的关系的处理,可以有两种方法,一是在写景的同时叙写作者的感受,即所谓借景抒情,借景言理;二是把作者的情思完全融入所描绘的景物中,表面看起来似乎是客观的写景,但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深情,这叫做寓情于景。初一课本中所选的日本散文家德富芦花先生的《晨霜》属于第一种情况,文中不仅描绘了晨霜清凛、洁净的特征,而且在开头和结尾直接抒发了爱霜之情。朱自清先生的《春》则不同,作者在文中并没有直抒胸臆,但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春光、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
  另外,写景的记叙文虽然不以写景为目的,但景必须写好,这样,才能使文中的情有所依托,才能为抒情、显理打好基础。


怎样写好状物的记叙文

  这里所说的"状"是陈述、描摹的意思,"状物",就是描绘事物。状物的记叙文,也不是为状物而状物。而是托物言志或托物抒情,就是通过描述某物,来表明作者的某种思想、某种感情。这类文章的特点在于把比较抽象的思想感情寄托于具体、形象的事物当中,文中既有对所寄托事物的具体描述,又有对所寓之理和情的充分阐发。
  托物言志型的记叙文有两种常见的方法,一是联想,二是象征。这两种方法有时通篇使用,有时点到为止。例如,《荔枝蜜》一文,通篇主要写的是蜜的酿造者--蜜蜂,通过写自己对蜜蜂在感情上的变化,赞美了蜜蜂"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的高尚品质,然而,"醉翁之意不在酒",赞美蜜蜂还不是作者的最终目的,在文章的倒数第二个自然段,笔锋一转,用了两句话,写水田里耕作的农民,并运用联想的方式点到文章的主题;"他们正用劳动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白杨礼赞》一文写法则有所不同,通篇运用了象征手法,以黄土高原上"极普通"而又"实在不平凡"的白杨树,象征北方的农民。文章首先用生动形象的笔触,极力描绘了西北的白杨树,赞美了它的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和伟岸、正直、朴质、严肃的特征;然后层层深入地揭示了白杨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写这一类记叙文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抓住所状之物与所要表述的思想感情之间的"交叉点",即确定他们之间相似、相通或相关的内容。例如:《荔枝蜜》中蜜蜂与农民在勤劳、无私方面的相似点;《白杨礼赞》中白杨树与北方农民在力争上游、倔强挺立方面的相似点。
  二是要把"物"状好。这是写好状物的记叙文的基础,没有了这一基础,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或感情都无以寄托。对物的描绘要真实、准确,要重点突出,要与文中所寓之理、所抒之情互相呼应。
三是在动笔之前要认真构思、立意。特别应注意立意要新,避免老生常谈,比如《蜡烛颂》、《蜜蜂颂》这类话题,就很难再写出新意。要想写出新意,就要在生活中经常细致观察和勤于思考。

 

 

 

 

 

怎样写两个人和集体

  写人的作文题中有这样一种类型:"我和××",这一类题目要求我们通过叙事体现人物相互之间的关系,要写好这类作文,除了上一节讲过的要点外,还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要选择能够体现两者特定关系的事件来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亲密、有的疏远,有的熟知、有的陌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是发展变化的,可以由生疏变为亲近,也可以由至交而反目为仇。这种种关系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会有前因后果,都要在一定的事件中体现、发展、变化。因此,要写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须要选择能体现人物关系的典型事件。这里我们又想起中国古代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廉颇本是赵国的大将,而蔺相如原来只是一个贵族家的普通门客。蔺相如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后,被进官加爵,位在廉颇之上。于是就发生了廉颇不服气故意侮辱蔺相如的事情,以及蔺相如顾全大局处处谦让回避的表现。廉颇被对方诚恳态度感动,醒悟过来,又有了登门道歉、负荆请罪的故事。最终,二人结成生死不渝的朋友,携手治理赵国。《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就是这样通过一系列典型事件塑造了廉、蔺的形象,描述了两人的关系。
  二、通过写两个人的关系,要表达高尚的感情和进步向上的思想。人与人关系中呈现出来的思想是多种多样的,学生作文的立意应重在表达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思想,歌颂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感情。对于生活中的一些消极的东西、落后的意识也可以写,但应当站在积极的立场上写,批评落后思想,写出由消极向积极的转变过程。例文《他--我的一面镜子》写了一个卖玉米少年朴实真诚的品质,反省了"我"的高傲与自私,在鲜明的对比中,写出了自己受到深刻教育,表达了勇于正视缺点,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要处理好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的关系。在两个人的关系中,总有一方是主要的,另一方是次要的。主要人物在事件中处于支配地位,写好了主要人物,文章的重点就突出了。但人物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廉颇的嫉妒和不服气,就没有蔺相如顾全大局的高姿态;反过来,没有蔺相如的高尚品德,也就不会有廉颇的负荆请罪。因此,只写好主要人物是不够的,也要写好次要人物,充分体现人物之间的互相映衬作用。
  作文时,写群体的题目也是很常见的,如《我们的小组》,《我们的班级体》等。写这类题目除了选材要突出集体的特点外,还应注意点与面的结合,既要写集体的全貌,又要写集体中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在下面的例文评析中我们再进行具体的分析。

 

 

 


怎样写人

  记叙文是各种记叙性文章的总称。从写作内容和写作方法上分,可以分为记人、叙事、状物,写景四类。从这一节开始,我们分别介绍这四类记叙文的写法,这里先谈谈怎样写人。
  有人说,写人要写"魂",这里所说的"魂"是指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品质,写人的记叙文,是通过对人物思想性格的刻划来表现中心思想的。要想成功地刻画人物,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抓住人物性格的特点来写。世界上的人是千差万别的。人们的性别、年龄、生活经历、文化教养等各不相同,自然决定了人的思想性格的差异。要写好一个人物,必须抓住这个人的性格特征,也就是这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特殊之处。我们学过周立波写的小说《暴风骤雨》中"分马"的一段故事,围绕着土改胜利后"分马"这一事件,作者写了十几个人,对这些人有的浓墨重彩,有的一笔带过,但却是形象鲜明、性格各异--大公无私、关怀群众的郭全海,心怀个人小算盘的老孙头,李毛驴物归原主后的悲喜交加,白大嫂子和张景瑞后娘的心理活动,都描绘得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二是,要选择典型事件来写。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品质总要通过事件来表现,写人离不开事,而这些事件的选择必须典型。所谓"典型",是对中心思想而言的,能够充分表现中心思想、突出人物性格的事件,就是典型事件。这种典型事件有时可以是人物有代表性的重大行为,但更多的是那些看来细小平常却能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生活琐事。大家都知道《史记》中记载的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其中蔺相如的性格,是通过几件有代表性的重大事件表现出来的,特别是写蔺相如在秦国的朝廷上冒着玉碎人亡的危险,捧着和氏壁要往柱子上撞的行为,对维护赵国的尊严、挫败秦王的阴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表现了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对国家的一片忠心。但是写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就未必有重大事件可寻了。魏巍写的《我的老师》,就是通过教小学生跳舞、观察蜜蜂、读诗等一系列的琐事,刻画了一位深得孩子们喜爱的年轻女教师。
  三是,要对人物做具体的、恰如其分的描写。选择好典型事件后,如果只是干巴巴地作概括叙述,文章必然写不好。要对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或心理活动做具体描写,必要时还要做恰当的环境描写,以突出人物性格、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有关这几种描写方法的知识,前面已做过介绍,这里不再重复。

 

 

 

 

怎样做看图作文

  看图作文就是把画面的意思用文字表达出来,它是作文训练的一种好形式,它能培养你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有条理的思维能力。
  看图作文有单幅图和多幅图,但看是写的前提。看图要有顺序边看边想,或从上到下,从下到上;或从远到近,从近到远;或从中间到四周;或从人到景,从景到人。想一想,图上画的是一件什么事物,对画面所表达的主要内容先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再细看画面,了解事情发生的环境、地点,从景物和人物的衣着,还可以分析出事情发生的时间;细看人物的穿戴和身材,想一想人物的身份,年龄和职业;细看人物的动作,想一想他们在干什么,是怎样干的;细看人物的表情,想一想人物的思想感情。然后想一想整幅图画说明一个什么问题,作者画这幅画的目的是什么。最后,按图意列出提纲进行写作。
  叙事的单幅图只展示了一件事的部分内容,除了前面所说的那些方法外,我们还要学会从一幅图的内容,想象出以前会怎么样,以后会发生什么变化,重视写好开头和结尾。
  如果是多幅图,要注意图与图之间的联系。要着重观察前一幅中没有出现的事物,如出现了哪些新的人物,地点有什么变化等。即使是相同的画面,也要特别注意画面的细微变化,如人物的动作和表情,天气的变化等。从而了解事情的发展变化。逐幅看完后,再连贯起来重看一遍,使画面上事物的发生,发展的经过和结果,在自己头脑中留下一个完整的印象,然后按每幅图的主要意思列出提纲,突出重点,注意详略,不要每幅图都平均使用力气。每幅图的叙述描写要注意连贯,互相衔接,不要变成图意的说明。
看图写话的画面是静止的,而且比较单调,我们要通过仔细观察,合理想象,使静止的画面动起来,使单调的画面充实起来,如使人物开口说话,开展心理活动,使景物具有色彩等。看图写话的方法,简要地可以用十二个字概括:顺序观察,尝试表达,合理想象。

 

 

 

 

 

 


怎样做命题作文

  老师出作文题目,让同学们根据题目要求做作文,这就叫命题作文。命题作文是同学们进行写作训练的一种重要形式。
  当你在做命题作文时,不要看到题目就忙于动笔,要养成动笔之前想周全的习惯。可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一、认真审题,明确题意。仔细地弄清题目的要求,重点和范围,这是做好命题作文最关键的第一步。
  二、确定中心,选好材料,在弄清题目的要求,重点和范围以后,就要认真回忆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儿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准备表达一个什么思想,这就是回忆材料,确定中心。中心明确了,就要环绕中心,选择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这就是环绕中心,选择材料。
  三、列好提纲,确定详略。确定中心,选好材料以后,就得列个写作计划,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得有个次序。哪些内容与中心关系密切,要详写,哪些内容与中心关系不大,可以略写,得分个主次,这不要求列好提纲,确定详略。提纲好比建造楼房的图纸。有了好的图纸,造出的楼房才能坚固美观。
  以上三步做好了,你就可以按提纲进行作文了,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就可以避免选材不当、文不对题,或者结构混乱、条理不清,或头重脚轻、主次不分,甚至没有中心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