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维诺燕麦保湿乳:日本的“脱亚入欧”与中国的“改革开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17:56:00
 

日本的“脱亚入欧”与中国的“改革开放”

中日关系目前比较紧张,但并不可怕。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近代以来,也饱受了西方列强的侵扰,最后,通过明治维新,完成了国家与民族精神现代重建。“脱亚入欧”既是日本社会接受社会进化论的具体体现,也与日本民族根深蒂固的“忧患”意识息息相关。
   日本曾经是一个深受儒家精神影响的国家。但是真正影响日本民族精神的儒家思想,并不是孔子的“仁本”价值观,而是王阳明的“致良知”及其对主体能动性极端崇拜。日本人将王阳明的主体性思想与西方的资本精神和科技文化结合起来,融汇于本土的家族宗族的社会结构之中,形成了崇拜实力、崇拜英雄的社会新文化。本尼迪克特的《菊花与刀》深刻地揭示了现代日本民族的两种极端价值取向,“菊花”与“刀”本来似乎是极为矛盾,但在日本却神奇混溶在了一起,日本民族好战而祥和,黩武而好美,傲慢而尚礼,呆板而善变,驯服而倔强,忠贞而叛逆,勇敢而懦弱,保守而喜新,这一切相互矛盾的气质都在最高程度上表现出来。日本人的这种民族气质,与其“忧患”意识和“无根”的社会文化密切相关。对于西方和中国而言,人类应当怎样理想地生活是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永恒关注的主题,对日本民族而言,他们的社会文化关心的核心是:现实的生活怎样才能达于理想?所以,日本民族比任何民族都关注“环境”的变化,谁更有实力,他就奔向那里。
   与日本人那种主动求变的强烈意志不同,中国历史上所有的社会变革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现在的改革开放也是这样。历史上,中华民族以农立国,因此形成了一整套农耕文化。农耕,主要是靠天吃饭,所以中国人格外关注“天人”关系,“天人合一”可以说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所有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起点和归宿,“天不变,道亦不变”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农耕文化简单再生产所需要的宇宙秩序、社会秩序以及人生价值观的实质。以农立国,中国曾经建立了辉煌的历史。正是这种对过去“辉煌的历史”集体无意识,才导致了现代中国对“现代化”种种稀奇古怪的理解:如“夷技”、“夷学”、“洋务”、“西学”等等。中国人对西方的理解长期以来局限于“文化”的理解,而对西方器物、制度、典章长期持排斥和怀疑的态度。五四新文化以后,中国最终于打开了最后一道“文化”的大门,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再次将这扇大门关了起来,这说明,在归根结底意义上,中华民族还是习惯于“农耕文化”。改革开放后,“市场”被引入中国社会,才真正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觉醒,但是,“中国发展道路”观念显示了中国现代化的“根”,并不是西化,而是落脚于将西方文化的中国化改造,类似于佛教中国化那样,也就是说,中国的现代化,在文化上坚持的仍然是“自本自根”,这还是归结为中国的文化自信。
  日本的“脱亚入欧”与中国的“改革开放”的不同之处与两国的关系好坏有何关系呢?
  日本“脱亚入欧”,在实现现代化方面,比中国先走了一步,它是亚洲最早最彻底现代化的国家,它长期以“亚洲代表”自居,因此,在亚洲,它长期傲视诸国诸民族,但是,它并不是亚洲现代化文化的化身,中国才是,中国的现代化具有文化的可持续性,“中国发展道路”一旦成功,就不仅仅是如日本那样的经济军事强国,而是文化强国,代表了一种新的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意义的现代生活方式。日本将被迫在“亚欧”之间寻求新的文化平衡。
  日本现代化后,给亚洲带来的不是福音,而是战争。从现在日本榜美国这一大款的历史选择以及对其发动的侵略战争的态度看,日本的基本国策没有变化,这将引起正在高速现代化的中国以及其它亚洲国家,尤其是东亚诸国与其关系的紧张。日本的“亚洲代表”的心理优势正在瓦解,总有一天,日本将不得不重新面对“现实的生活怎样才能达于理想”的社会文化危机,极有可能引起日本现代社会结构的重组,但是,日本已经不可能将“国内危机”通过转化为“国际危机”来缓解自己的矛盾,它只能在自己的地盘上完成这一历史重组,那时候,日本可能已经沦为了地地道道的世界二流国家,如现在的英国。
    所以,看起来中日关系极为紧张,但没有战争的可能性,这是日本民族“刀”文化的外在体现,但是,它已经不可能将这把“刀”在挥向中国了,实际上,日本极有可能将这把“刀”挥向美国,看起来很矛盾,但有这种可能性,日本人的“菊花”文化从来就是用来自己欣赏的,而美国恰恰是让日本“菊花”不能盛开的直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