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斯黛拉·沃伦写真:温暖我一生的“老房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6:11:59
       作者,张惠文。原沈阳市二十中学六八年下乡知青。曾任盘锦大洼县新建农场葛家大队(六营)革委会副主任。于沈阳铁路分局干部岗位退休。原文发表在“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四十周年”《知青岁月》一书中。由《东北知青论坛》首次发表上网。    

        渐行渐远的知青岁月,伴随着下乡四十周年纪念日的到来,再一次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塞满了我的情怀。十七岁下乡,二十四岁回城,整整七年的青春年华,七年的艰苦岁月,七年美好的时光,那些略带苦涩又充满激情的陈年往事,像撒落的珍球,让我拥有了那个残酷剥夺又慷慨给予时代的宝贵的珍藏。

        拾起其中最沉最美的那颗珍珠,应该是我终生挥之不去的情结牵挂一一温暖我一生的老房东一家。

        1968年9月21日,我们带着“时代”的理想、稚嫩的热情、模糊的目标,全班大迁徒集体落户到盘锦垦区新建农场刘家堡。我和申璐璐、王春花、耿秋玲、王桂香等五人被分配到坐落在村中间一处低矮破旧的小泥房里,主人刘文忠一家就成为我们的老房东。在艰苦的知青生活中,房东一家人成为我心灵的依靠,而这座小泥房也成为温暖我的小窝。尽管后来盖起了青年点,可装有我衣物的小木箱却从来没有离开这里,因为我己经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

一层隔板的土炕,它在我心里永远是最温暖、最舒服的地方。躺在上面,一天的劳累随之而去,它还是解除我头疼脑热、周期腹痛的灵丹妙药,寒冬腊月坐在热炕头上烤火盆,驱散的不仅仅是身躯的寒冷;烦恼孤独时躺在土炕上静静流泪,冲刷的也不单单是心灵的苦闷。遇到困难时躲坐在炕头上与房东全家倾诉,身体不舒服时向大娘撒撒娇,嘴馋了时就去吃大爷捞的小鱼小虾,这可都是那时的“山诊海味”啊!就这样房东一家在不知不觉中就成了我最近的亲人。

       1975年2月4日,海城发生7、3级强裂地震,盘锦为重灾区,由于特殊原因,我担任了大队抗震救灾总指挥,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我以责任支撑着勇敢。但当集体房知青和带队干部大撤离后,看着人去房空的青年点,想想我的好朋友和同学们都己经一个个上学、当兵、回城离我而去,无以言表的软弱和孤独一阵阵向我袭来,不争气的眼泪不知流过多少。这时候,我没有选择地走到房东大娘家,大娘家的窝棚,大娘家的饭菜,大娘慈爱的眼神,让我再次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是这个“家”,让我浮躁的心绪慢慢地回落,是他们在不经意中给了我一种心安稳的力量。不能想象,如果当时没有“老房东”一家,那些孤独清冷的时光我将怎样度过。

 

        房东刘文忠大爷是村里的“车老板”,人称“四老犟”。刚到他家时,那农民式的略带诙谐又酸溜溜的话语,并没有让我感到他有多亲切。但慢慢地我从他对家里小猫小狗的溺爱和他对驾驭的那匹马的疼爱中,看到了深藏在他内心底里的善良。他耿直、坦诚、直率,他以他特有的方式关心热爱着生产队集体的一草一木,他是我认识的第一个好农民。如今,大爷己然作古,但他的音容笑貌依然活在我的心里。好在1993年我回去探望时,与他合影,有了最好的纪念。现在能在他的坟头祭奠,烧上点纸是我一直的心愿。

       房东大娘矮矮的个子,有些弱不禁风的样子,默默无语中显露着一脸的慈爱,羸弱的外表却掩盖不了骨子里的倔犟。她对我们不多言不多语,从来没有嘘寒问暖动听的话语,她对我们的一切关爱都在无语的行动上。慢慢的我们知道:炕稍和炕头一样热是因为她多烧了几把柴,珍贵的胡萝卜(盐碱地菜十分贵重)蒸熟了放在炕上是让我们补充营养,寒冷的冬天锅里温水是怕我们用冷水洗脸,悄悄留起来的饭嘎巴是知道我喜欢吃。后来逢年过节到大娘家蹭饭成了我改善生活的企盼。回城后我曾六次回去探望她,如今她已九十岁高龄,记忆已经模糊,却还能叫出我的名字,可见她是真的把我当做亲人了。

       淑香是房东家的小女儿,她是刘家堡的骄傲,青年点的“小芳”,是我心中永远的榜样和闺中密友。她秉承了父母的善良品行和要强不服输的性格,只有小学文化,却自学成为赤脚医生。她无数次在自己身上做针灸试验,曾为白内障病人做过剥离手术,为难产孕妇接生,经常独自一人夜诊救治病人,成为知青和全村农民心中最喜爱的“神医”。她多次被评为省“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后调到县医院做了化验员,成为一只从农村飞出去的“火凤凰”。

       多年以来,老房东一家人善良、质朴的为人,一直深深地感动着我,我庆幸自己能有缘结识了这一家人。

       当年的上山下乡,如魂牵梦绕,总会有一个个情景,一幅幅图画跳动在我心里,展现在我的眼前。在那里我曾忠诚地实践着自己的诺言,真诚地付出青春热血、穷尽一切地挥洒着自己的力量,顽强地格守做人的道德。它为我涂抹了真诚和善良的人生底色,也为我注入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品格。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几千个日日夜夜里,除了饱尝生活的艰辛外,我更收获了农村生活赐予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劳动人民的情感,它使我懂得了知足和感恩,它成为我豁达恬淡看待人生的思想基础。如今人生已走过半个多世纪,唯有农村七年生活印迹最深,让我终生割舍不下。这可能就是作家梁雨声称作的“知青情结”吧。是啊!难忘的知青岁月,它已然深深融入了我的血液里和灵魂中。

      因为有了这七年的激情岁月,我的人生便有了美丽的色彩;因为有了这七年的坎坷磨砺,我的人生不再犹豫绯徊。

      现在,我尽情地享受退休赋闲的生活,“无丝竹之烦耳、无案牍之劳形”悠然自得。昔日的风风雨雨已经过去,面对的全是美好的回忆。

让我们真诚地坚守知青岁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走向更加绚丽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