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利贴膜:胖胖的大头娃娃 笑容可掬的财神:杨家埠年画(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9:31:26

胖胖的大头娃娃 笑容可掬的财神:杨家埠年画(图)

来源:新华网 王海鹰 [2008年02月07日 08:12] 55      胖胖的大头娃娃,笑容可掬的财神,威武凶恶的神荼、郁垒……一张张色彩艳丽、吉庆热烈的年画,既承载着中国人最质朴的情怀,也寄寓着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过年,少了年画,就少了太多的中国元素,少了太多的色彩。有了年画,就有了浓浓的年味儿,就成了一个红彤彤的中国年。      近日,记者冒雪踏访了三大年画产地之一潍坊杨家埠村。因恰逢春节,这次采访便有了向民间文化朝圣的意味。  目前,杨家埠这个只有300多户人家的小村,有100多户从事年画的生产和销售,年产量达2000多万张。在全国许多年画产地几乎人亡艺绝的大背景下,杨家埠年画依然成规模生产,大批量销售,不能不令人称奇。     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这样评价杨家埠的年画:“颜色浓艳抢眼,画面满满腾腾,人物壮壮实实,胖娃娃个个都得有二十斤重,圆头圆脑,带着憨气,傻里傻气地看着你。再看画上的姑娘们,一色的方脸盘,粗辫子,两只大眼黑白分明,脸蛋儿红扑扑,好比肥城的桃儿。”      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研究所所长季乃仓说,天津杨柳青地近京都,艺人们为了顺应大户人家的审美需求,木版年画的制作趋于精细,以半印半绘为主,尤其是清代中晚期一些都市职业画师的介入,年画明显带有文人画的倾向。苏州桃花坞地处江南水乡,其年画具有南方特有的细腻柔媚之美。而杨家埠地处山野乡村,这里的年画带有强烈的乡土气息,农民气质最为醇厚。      据《杨氏宗谱》记载,杨氏祖先,于明代洪武二年,从四川成都府的梓潼县移民来到了潍坊寒亭的浞河西岸,建立了杨家埠村。四川成都府,在宋代就是雕版业的中心,因此,杨氏祖先掌握了雕版印刷的技术。移居寒亭后,结合北方的乡土民情,创造出了色彩艳丽的木版套印年画。现保存至今的明代画版“三代宗亲”,绘刻工丽缜密,古拙质朴。杨家埠年画的前期作品多以神佛类为主,如《天地全神》、《门神》、《灶王》等,同时,也出现了反映现实生活、歌颂劳动人民的优秀作品《男十忙》《女十忙》等。      潍坊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马志强向记者介绍,清康熙年间,杨家埠年画业得到恢复与发展,乾隆中后期,画店已达80余家,号称画店百家,画种逾千,画版上万。这时,年画的题材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有神像类、戏曲类、故事类、美人童子类、山水花卉类等。光绪年间是杨家埠年画的鼎盛时期。每年腊月,画商云集,竞相选购。每年用纸2万令左右,年销量达到七千多万张。      今年82岁的杨洛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他还记得当年杨家埠年画兴盛时的胜景:“一进腊月门,家家户户、男男女女忙着印年画,脸顾不上洗,头顾不上梳,脸上、身上颜料抹得乱七八糟。而全国四面八方的客商,在各家各户住着,等着提货。我家最多的一次住着150多名客商。”      山东省艺术馆副馆长史忠民说,作为黄河流域地道的农民画,杨家埠木版年画所表现的内容,首先不是为了观赏,而是作为供奉或尊崇的对象来对待的。年画中所包含的驱邪避害、纳福迎祥以及多子多寿等观念,是农民对自然、社会及人生的朴素认识。民间艺人们通过谐音、隐喻、象征等手法,来反映农民祈福辟邪的意识及对富足康乐生活的向往,“这既是年画产生的诱因,也是年画的灵魂。”      以前,年画的消费市场全部在农村,多是灶王、门神等较为简单的品种,现在,年画的消费群体开始向城市转移,有的甚至漂洋过海,为国外收藏者所钟爱。      收藏了3000多幅清代、民国时期木版年画孤本的马志强说,年画讲究“随俗渐进”,没有这一点,年画的生命也就结束了。因此,古老的杨家埠年画,在对传统的东西原汁原味传承的同时,也开始了创新。这种创新,既有表现内容上的,也有纸张、用色等形式上的,以适应消费人群结构的变化。      “随着民间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相信杨家埠年画的第二个春天不会太远。”虽然对绘刻人才短缺而忧虑,马志强对杨家埠年画的未来仍然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