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千骨生孩子番外篇:虚构与现实,价值观主宰的奥斯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1:20:26
2011年奥斯卡奖提名公布,《王的演讲》正面强攻《社会网络》
1月25日,2011年奥斯卡奖提名公布。2月27日,本年度奥斯卡奖正式公布。这个好莱坞电影一年一度的运行程序,又到进行时。

《王的演讲》,获得12项提名,其中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原创剧本的提名,不动声色地压过了《社会网络》。入围的十部最佳影片里,固然有《冬天的骨头》这样有锋芒有想法的小电影,也没有落下去年最重要的商业片《盗梦空间》,甚至颇为贴心地给了《玩具总动员3》一席,但是不出意外地,在最重要的奖项上,果然是《王的演讲》、《社会网络》和《大地惊雷》三足鼎立。
其实金融危机下,看电影的人比上一年少了6%,美国观众对于奥斯卡的兴趣,不过是关心“红毯上诸君穿什么”,对名利场的各种羡慕嫉妒恨转化成不灭的八卦热情。当然,这未尝不暗合奥斯卡这些年的趣味,导演和演员的吸引力盖过了电影本身——电影散场,秀场开场,要看哪一种,全看各自的选择。
这是奥斯卡的季节,电影院里没有其它选择,全美电影院的排片表,做成了一桌既空又满的酒席。
时入一月,奥斯卡的气氛开始酝酿,全美电影院的排片表,做成了一桌既空又满的酒席:整个一月总共只有4部新片上映,“冲奥”电影瓜分了银幕空间。端到观众面前的餐碟里,无论头盘主菜还是甜点,明明白白都印上了“奥斯卡”这道印记,吃,或者不吃,没有其它选择。
一月过半,《黑天鹅》、《大地惊雷》和《王的演讲》三部电影的上映规模,扩展了2000家影院,不仅在纽约、芝加哥这类大城市遍地开花,中部、西部小市镇上的电影院也一并收在放映版图上。三部电影的发行方——福克斯探照灯、派拉蒙和韦恩斯坦兄弟影业,在不同的场合确认过,这样的长线放映将坚持到2月27日奥斯卡公布当夜。《黑天鹅》自12月3日上映,至金球奖公布时,北美票房计7500万美元。到一月末,这电影覆盖了全美2300多家大小影院。据乐观估计,因为女主角娜塔丽·波特曼入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距离影后一步之遥,接下来的几个礼拜里会有新一轮的观影热潮。《社会网络》在获得金球奖后,即从1月10日起在数百家影院里再度上映,这电影的首映是在去年10月1日,下档时累积票房9500万美元。按照原先的规划,1月底影片DVD发行,此时高调开始二轮放映,自然,是不愿在“曝光率”这一条上输给《黑天鹅》、《大地惊雷》和《王的演讲》。
最佳影片只有一部,对于很多电影而言,提名比最终的结果更重要。就像《127小时》的编剧说的,对于商业号召力有限的“小电影”,奥斯卡提名是最有效的推广:“当年《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在被提名之前,北美票房是4000万美元,在获得提名到颁奖的四个星期里,北美票房超过了6000万美元。”《127小时》从11月初开始第一轮放映,票房收入1100万美元,在奥斯卡提名揭晓后,从1月28日起开始第二轮放映,这一次,是把希望寄托于影帝候选、男主角詹姆斯·弗朗科,导演丹尼尔·鲍尔在纽约的放映会上说:“如果你不喜欢詹姆斯·弗朗科,就别看这电影了。”
不妨借用这个句式:如果你不喜欢奥斯卡,就别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看电影了。
心灵鸡汤还是玫瑰花棘?这是个问题。
《社会网络》横扫金球奖,其后的制片人工会奖颁给了《王的演讲》,本年度的最佳影片之争,至此白热化。《社会网络》是少年富豪的庶民之奋斗,《王的演讲》是非常年代里一个非常国王的非常经历,两部电影,平民和国王短兵相接,也是两种价值观的狭路相逢。
在《社会网络》里,那个叫马克的男孩和现实中的扎克伯格仅有那么一点稀薄的联系:分享了同一个名字。现实与虚构的落差之间,大卫·芬奇抗拒给一个所谓的“成功人士”立传,他用昏黄的光影抵消了这个题材本身的“新锐”色彩,《社会网络》更像是一部传统的老派的道德剧,关于背叛,关于孤独,关于伤人和自伤,关于失败的成功者,一个“美国梦碎”的黑色故事。它让人想起《公民凯恩》,那些故事仿佛在永无止境的黄昏与黑夜里发生,哈佛校园恍惚成了又一座“上都”,一切流光溢彩,一切冰冷凉薄,凯恩臃肿肥胖的影子叠上了马克,70年后,又是一朵玫瑰花蕾。这电影骨子里流露的,是一种质疑的态度,最终定格成一个无限伤感的手势。
《王的演讲》,关于英王乔治六世和他的语言治疗师的故事。乔治六世,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父亲,“要美人不要江山”的爱德华八世的弟弟。1930年,他还不是国王,在海军供职的阿尔伯特王子,骄傲,孤独,表达有障碍。皇室动荡,时局动荡,任性的国王奔着爱情去,德国军队在英吉利海峡的那头虎视眈眈,一个常年被遗忘在光芒背后的王子被推上王位,曾经口吃的男人在他的语言治疗师的注视下,在BBC广播电台发表了那段著名的9分钟战时演讲。王室秘闻或老伦敦风情,说到最后,是还原阿尔伯特王子作为“人”的一面,是个体在艰难环境里的自我克服、自我战胜。山雨欲来的时局,危急存亡时刻的国家,自上而下的坚守——团结,信心,勇气——千万种都凝结在那一次煽情无比的演讲里,不抛弃,不放弃。所以,这电影实在是“正”得很,这是一碗配方最传统、却可能依然管用的心灵鸡汤。
在这样两部电影里做取舍,最后选的不是电影水平,是价值观了。
科林·费斯和詹姆斯·弗朗科短兵相接,真是让人不忍相看的瑜亮之争。
几部最佳电影入围影片的分量基本是压在各自主演身上,很有些“表演荣而俱荣”的意思。
《王的演讲》的分量全在男主角科林·费斯身上。说起来委屈得很,科林·费斯在好莱坞最深入人心的形象居然是傻大姐BJ的男朋友,这次的《王的演讲》某种意义上成全了他关于“英国式骄傲”的演示。科林·费斯最动人的,是还原了阿尔伯特在王子这个身份下,作为“人”的一面——他的脆弱、善感和丰富的内心。《127小时》则完全是詹姆斯·弗朗科的个人秀。两个小时,单一场景,独角戏,在这种“不可能”的情境下,詹姆斯·弗朗科把我们带进了主角埃伦127小时的生命里,在直接到残酷的画面上,他的表演带着“非如此不可”的信服力:生命本身,是一场鏖战。《王的演讲》遇上《127小时》,科林·费斯和詹姆斯·弗朗科短兵相接,真是一场瑜亮之争:一个内敛一个灵动,一个细腻一个严谨,一个不动声色一个激情如裂帛,各是一种极致,而科林·费斯比詹姆斯·弗朗科独多一点的,是时间的历练和沉淀。
相比之下,《拳击手》几乎要让克里斯汀·贝尔坐稳在最佳男配角的位置上。他减了一半体重,瘦成半人不鬼,去演一个瘾君子,这样疯狂确是和角色的疯劲重合了,仿佛灵魂附体。多少人被吓到了,也被征服了。瘦,如今成了检验演技的一条标准。瘦到嶙峋,成了塑造角色的必要条件。贝尔是这样,娜塔丽·波特曼也是这样,《黑天鹅》里的她瘦到惊人,姑娘伸展手臂,跳的不是芭蕾,是人体骨架在黑暗的舞台上移动。电影里,《黑天鹅》是一个芭蕾舞演员的悲剧,一幅凄厉的青年艺术家画像,电影外,《黑天鹅》成了娜塔丽·波特曼的喜剧,这电影让她爱上舞蹈指导,怀了娃,并且,在30岁上距离奥斯卡影后一步之遥。
当然,娜塔丽面前还杵着安妮特·贝宁。《孩子们都很好》,被赞成是“迄今最好的关于美国家庭的喜剧”,各种好说到最后,只道是寻常——寻常人家,寻常悲喜。安妮特·贝宁的表演,如真水无香,尽得“寻常”的真髓。其实,好演的是传奇,最难书写的是寻常,贝宁教我们欣赏的,便是透过人情世故和琐屑纷纭,悠然展开的迷人家常。
除去暑期档上映的《盗梦空间》和动画长片《玩具总动员3》,入围最佳影片的电影无一例外地沉淀了“表演”的分量,张扬的演员个人风格再一次提醒电影的看客们:表演,是电影虽然保守但不会褪色的吸引力,演员,依然是我们选择电影时可以依傍的筹码,老派并且踏实。(迦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