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高胆大的生肖:我国历代海上贸易陶瓷器及其鉴定 中国文物报社网络中心 作者:林少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6:07:02

我国历代海上贸易陶瓷器及其鉴定

[日期:2007-12-11] 来源:中国文物报社网络中心  作者:林少蔚 [字体:大 中 小] 一、唐代以来的陶瓷生产和外销

    唐王朝及五代生产烧制陶瓷的窑场有十几个省,50多个窑场。唐代的都城长安,由于各国来往的人多,也就理所当然的形成一个国际性的陶瓷集散地。唐、五代的陶瓷出口除政府对外国的赠赐外,主要是民间贸易,部分瓷器是外国商人向我购买后运出去;部分是国内商人运往各国销售谋利的贸易活动。唐、五代的外贸运输路线是用陆路、水路进行:

   一)陆路上用人力、骆驼作运输工具出西北往西亚、西欧各国进行贸易。

    (二)海路上用船作运输工具,从东南沿海出太平洋,当时到达的国家有:日本、朝鲜、巴基斯坦、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阿拉伯、伊拉克、埃及等国家。以上这些国家都出土过唐、五代烧制的青瓷、白瓷、彩陶碎片。如1974年在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出海口处发现一艘沉船,出水了几百件越窑青瓷和长沙窑的青釉褐彩器、黑釉器等。同时发现一块刻有“乾宁五年”款即898年 的方砖,足以证明这是一艘唐代的船,准备在明州宁波市 转海船去日本或朝鲜时遇难沉没。

    入宋以来,官方在我国东南沿海的广州、明州宁波 、杭州、泉州设立了“市舶司”,直接与海外各国进行贸易,由于奖励外贸,宋王朝获利也随之逐年增加。

    海上贸易的增长,导致宋代造船业的发展,使当时的民用船只已可载重二千斛。并且设备齐全,包括:抛锭、起锭、驾驶、转帆、测探、指南针定船向等部件,可远涉重洋进行贸易。由于宋王朝重视海外贸易,把对外贸易的税金作为一项重要的政府收入。因此,宋代制瓷工艺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先后形成了北方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磁州窑系;南方龙泉窑系、景德镇青白瓷系。同时还出现了为宫廷烧制专用瓷的名窑。使当时全国各地烧制瓷器的窑场猛增至130多个。这些瓷窑系所形成的“南青北白”瓷业布局,完全是宋代瓷业市场的竞争结果。在当时,由于市场的竞争,使得一些一代名窑“越窑、邢窑”从此渐渐湮没无闻,成为历史的陈迹。

    宋代与海外进行瓷器贸易的国家有:日本、朝鲜、巴基斯坦、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越南、柬埔寨、印度、印度尼西亚、坦桑尼亚及东非。贸易品种有:越窑系青瓷,龙泉窑系青瓷及白瓷、青白瓷、还有黑釉、褐釉、绿釉、三彩等生活日常用品。

    元代较宋时的海上贸易更是有所扩大。元朝政府特别重视对外贸易,至元廿一年,元朝政府将海上贸易变为官办,由政府出资金备船只,招人经营,所得利润七、三分成,官府得七,经营者得三。同时政府出告示“严禁民间私自贸易”,但由于瓷器贸易高额利润的吸引,根本就无法禁绝民间贸易活动。当时是形成了“官营、民营”并进的瓷器海外贸易局面。

    对外贸易需求量的增加,促使元代瓷器有了更大的发展。除在前代的基础上仍生产传统的品种外,江西景德镇窑在制瓷工艺上还采用瓷石加高岭土,创出了“二元配方”法,提高烧成温度,减少瓷器变形,而烧出了颇有气势的大件瓷器。加上宋末元初的战乱,导致北方各窑的大批技术人员逃入南方,使景德镇的技术力量大大提高,创出了新的品种:釉下青花器、釉里红器,卵白釉、红釉、蓝釉的烧制成功,标志奠定了景德镇日后“瓷都”地位。

    元代的海外贸易,通过广州、明州、杭州、泉州等港口,把瓷器运往世界各地。当时贸易的品种有:龙泉窑系青瓷、景德镇系的青白瓷、青花瓷等品种,还有东南沿海浙江、福建、广东 各地大批窑场所烧制的仿龙泉瓷、青白瓷、青花瓷等品种。这些仿制瓷在当时的海外贸易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元代与之贸易的国家有:朝鲜、日本、菲律宾、印度、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孟加拉国、伊朗等国家。以上各国都出土过元代的各类瓷器碎片和拥有完整的元代瓷器。

    元代的海外贸易在数量上比唐、五代、宋代时大得多,主要原因是元代的“海上贸易船”的载重量比唐、五代、宋时大几倍。例如:1976年在朝鲜新安海底打捞出水的沉船,是元代从我国驶往朝鲜的船只。当时出水了一万多件瓷器,其中有3千多件龙泉青。1997年在木浦市附近海底,又再次发现一艘我国元代的沉船,出水了一万多件瓷器,以青瓷和青白瓷为主。

    明、清时的瓷器贸易较之唐、五代、宋、元代更是空前活跃和扩大。在当时已发展到由外国商人出纹样,出图纸,由窑场按图纸纹样进行烧制各种各样瓷器的合同关系。

    在明代海外贸易的瓷器中,不但有江西景德镇烧制的青花细瓷、还有红、绿、黑三色瓷及广东、福建、浙江地区的众多窑场所生产比较粗糙的日用瓷器,特别是福建德化窑的白瓷、青白瓷,只因很多被广东潮州商人购后从潮州的汕头港出口。因此在当时被笼统称为“汕头瓷”。

    清朝时“瓷都江西景德镇”仍然代表着那一时代制瓷业的最高水平、瓷器的品种较明代时又有了更大的发展,除了继承前朝的传统品种外,又创出了金彩、珐琅彩、粉彩、广彩、胭脂水、天蓝釉、珊瑚红、乌金釉等等的新品种。由于中国瓷器在世界各地作为日常生活用品,大受顾客的欢迎,而质优精细的中国瓷器在外国的贵族上层,已变成了他们夸耀个人财富的一种手段。如1713年一1740年间的普鲁士皇帝在选皇后时,竟用600名撒克逊骑兵与邻国的君主互换一批中国瓷器,来为他的婚礼增色。

    因国外对中国瓷器的需求量十分巨大,18世纪前期、欧洲很多国家就被清政府允许在广州开设贸易机构。法国、英国、荷兰、丹麦、瑞典等国家,都先后在广州市沙面设立了贸易站。这就进一步为中国瓷器的外销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根据“荷兰东印度公司”巴达维亚记载的统计数字,该公司一地每年运往欧洲的瓷器竟达三百万件之多。

    随着瓷器贸易的发展,很多地方出现了经销和承接定制中国瓷器的专门店。据1774年的英国《伦敦指南》中说;在英国伦敦至少有50多家这样的商号。在我国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浙江民间商贩也通过种种形式及渠道与外国的商人签订“合约”,按洋人的需求,再到景德镇窑场、德化窑场及各地的窑场定制各式各样的罐、瓶、杯、缸、盘、壶、梳妆用具、餐具、咖啡具并定制各种如圣经故事、西洋人物、甲胄、军徽、纹章图案等等纹饰。

    从近年来各地出水陶瓷器实物情况来看,沉入海底的陶瓷器,唐代或更早 、五代、宋代的品种数量较多,元朝的较少,而明、清二朝的贸易量最大,而出水的瓷器也是少之又少。综合历代记载资料,本人看法如下:1、我国古代与世界各国的陶瓷贸易,由于陆路上的交通不方便,既费时又费力。因此,大部分的贸易活动都是利用水路从海上去进行的。2、唐代、五代、宋代时的海船载重量只有几百斛到二千斛。由于海船的运载量小,运载的货物相对也少,当时船只体小,根本无法承受海上的大风大浪,因而沉船遇难的事故就经常发生,所以相对而论,出水的器物也就多了。3、元代、明代时,由于当时政府重视海外贸易,出资造船,船载重量已达几万斛可从打捞出水的沉船运载量中查证 ,甚至更大。船体的增大,抗击海上风浪的能力也就大大提高,沉船遇难的事故相对也就减少。所以出水的器物相对也少了。4、清朝时的船载量比元、明时更大,船上的设施及各方面的技术也就更先进了,加上当时外国的机动船也加入了运输的行列,沉船事故较前代更少了。相对出水的器物也就更少了。5、我国历代海外贸易的港口除了各代政府,设立“市舶司”的明州港、杭州港、泉州港、广州港外,我国东南沿海的浙江、福建、广东各地的人民,都利用各自交通最为方便的地理位置,最佳的港口出海往各国进行瓷器贸易。这些港口是:温州港、福州港、厦门港、汕头港、惠阳港、虎门港、澳门港等。甚至利用更小的港口出海贸易,如广东沿海的潮阳海门港、惠来的神前港、陆丰的甲子港、海丰的汕尾、惠东的平海港等等的小港口。这些小港口,都是我国古代海外贸易的始发站。

二、对出水陶瓷器的鉴定

    近年来各地出水器物有铅釉陶、褐釉、黑釉、黄釉器,原始青瓷、青瓷、青白瓷、青花瓷器,品种大的有高30厘米,小的高度只有3厘米的瓶。这些陶瓷器都是现代渔民长期在海上捕捞作业,用现代的机动拖网船,在捕捞虾、蟹、蚬等各种生长在海底泥沙中的贝壳类海鲜时捡获,因现代机动拖网船的“拖网”能深入海底泥沙30-40厘米,这样才能把一些沉在海底表层的陶瓷器刮进拖网内如果是1970年以前的拖网渔船,是绝对无此能力的,因当时的出海船还是靠人力和风帆作动力的船只 ;也有一些是渔民在潜水捕捉龙虾、蟹等海鲜时捡获。文物的出水地点尤以广东省沿岸的太平洋海底为多。从品种看,早在唐代以前,民间就已向海外出口陶瓷器了。而且很多品种和造型、纹饰都是书本上所未见到的。

    出水陶瓷器在出水后基本有两种状况:

    一、如果船只沉入水后,部分货物或陶瓷器即被埋入泥沙之中,千百年来从未被翻动过,那么它们在出水时器物的釉面光泽如新,光可照人,而且很多都完好无损。

    二、如果海上遇难的船只沉入水中后,部分的货物或陶瓷器即被抛出船舱,散落在海底泥沙的上面,千百年来被海水中的暗流,在泥沙中淘来淘去,出水时器物的釉面光泽较差,有的连釉面也被淘磨掉了。

    鉴定出水陶瓷器基本上与鉴定出土陶瓷器相同,因原则上任何一件古陶瓷都经历了一条永远不变的过程“年代的风化”,因而形成了自然特定的老化状态。察看胎釉、造形、纹饰、釉彩、款识,支烧状,比重量、听声音、看器物的老化状况,都是传统鉴定古陶瓷的必要手段。但本人认为必须以胎釉的老化为主要传统鉴定手段,再结合科学仪器鉴定方为准确。

    鉴定出水的陶瓷器,却有其一条不变的规律:由于陶瓷器沉入海底,在海中的泥沙沉睡千百年之久,所有的器物都曾被海水中的“海生物”所寄生过,只是或多或少而已,无一例外。海生物实际是贝壳类 在陶瓷器的外侧或内里的附着是自然而又牢固的,一些较大的附着物,即使用刀也无法使其脱落,有些甚至在器口内,因长大后无法走出器口。

    出水器物釉面好的,沾上的“海寄生物”相对少,器物釉面差的沾上的“海寄生物”多。而且出水的器物在海中被“咸水”浸泡了千百年之久,由于年限及咸水的蚀化,形成了胎釉连成一体的干燥状,用20—30倍的放大镜还可察看到器物胎、釉表面形成自然均匀的下凹小黑点这些小黑点状是因海水的化学作用所形成的 ,这些下凹小黑点,即使用草酸水浸泡十天八天都无法洗掉。同时出水器物釉面上也会出现开片纹的现象新仿假器绝无以上的特征 。以上这些情况是鉴定出水器物的可靠经验。
   
    现时市面上有人在仿制假出水陶瓷器去销售获利,但假冒出水器的“海寄生物”不是自然形成,是人为用胶水粘上去的,用5倍放大镜在器物上即可发现胶水粘贝壳干后的痕迹,并且后仿出水陶瓷器的胎釉、工艺都与旧器不同,也无上述出水旧器的几种状况,只要小心慎重地观察,即可判断真伪。

    对出水陶瓷器的窑口、年代判断试举例如下:

    1、青瓷器  自东汉开始生产,品种(造型)有五联罐、五管罐等、纹饰简洁明快,有刻、压印的布纹、弦纹、水波纹、蛙纹、贴辅首等。

 西晋的造型有蒜头壶、谷仓、牛头罐等等,纹饰明显增多,有捏塑、贴塑、刻划、压印各种人物、动物、佛像、羽人骑兽、辅首、凤凰、辟邪、网纹、连珠纹、菱形纹等。东晋的造型有:鸡头盘口壶、羊头壶等纹饰简朴,有弦纹、水波纹、羽翼纹,褐色点彩等。南北朝的造型有莲花尊、贴花罐等,纹饰由于佛教盛行,出现了大量刻划,模印各种莲花瓣纹等。隋朝的青釉、白釉瓷器施釉至腹部不到底,下半载无釉露胎、平底、纹饰有印刻扇形花瓣组成的团花,叶纹等。唐代早期的青、白瓷器物腹部丰满,平底无釉。唐代中、晚期出现了少量的圈足器及满釉支烧的器物,造形有玉璧底器,四、五出口碗、鱼形瓶、海棠式杯、贴花壶、三彩器、绞胎釉等,纹饰有印、刻动物纹,龙凤纹、人物、花草、菱形、几何形、山形纹及点彩、条彩。

    2、唐王朝、五代的越窑  当时烧制越窑青瓷的窑场有几十个,但真正能代表高水平的窑场只有:上虞、余姚、宁波、绍兴、曹山、慈溪。这几个窑场烧制的越窑青瓷器瓷胎细腻致密,气孔少,釉层匀净,内外满釉支烧器物的胎内、胎外留有泥钉支烧的痕迹 ,釉面呈黄色或青中泛黄,灰色或浅灰色,半透明或不透明,隐露精光,如冰似玉。

    3、南、北宋龙泉窑  烧制龙泉青瓷的窑场也有几十个,而真正高水平的窑场是浙江省龙泉县的大窑和金村窑。龙泉青瓷的胎色可分为白胎和黑胎二类,但以白胎为多,用白胎烧制的龙泉青瓷器,露胎的边足呈火石红色,色如朱砂。龙泉青瓷的釉可分为石灰釉和石灰碱釉二大类:北宋期间是用石灰釉烧制青瓷器的,一般器物的釉层较薄,积釉处呈色深,釉面光泽强,相当透明,釉内的气泡较少。南宋直至元代 用石灰碱釉烧制龙泉瓷,由于石灰碱釉不易流动,烧成的器物釉层较厚,呈半透明,釉面柔和,淡雅如青玉,釉内有大量的小气泡和未熔解的石英颗粒。

    元代至清的器物,历代的学者、专家们都有著书立说,本人在此不再论述。因本人研究的不充分,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方专家及广大收藏者给予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