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达佛学院火灾:红军爸爸的日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6:22:57

红军爸爸的日记

        

   每当提起当红军的爸爸,中年的朋友们都能回忆起许多动人心魄、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他们是为新中国的诞生与壮大而抛颅洒血、呕心沥胆的一代精英!他们的精神鼓舞了几代人。我们的爸爸是这代精英中不足道的。但是,这个不足道的老人六十年如一日坚持记日记这件不足道的小事,却成了辅佐历史档案的一件大事。

从三过雪山草地的红军译电员,到第二野战军的军参谋长,在漫长的战争年代,爸爸从未停过笔。在解放战争最艰苦的时期,在刘邓大军挺进太行山、转战大别山,刘帅发出全军轻装激进的强制命令下,部队的被服、辎重甚至枪炮都甩掉了,唯有他的几十本战斗日记转战南北、历经劫难,经无数战友与老乡的手被保留下来。

那是什么样的日记哟,比绢还薄的棉纸被厚厚地装订成袖珍小本,灰黄破损,蝇头小字密密匝匝、齐天满地。有的是爸爸编的符号,有的是爸爸自创的缩写词,有的还沾上了炮灰和血迹。通篇无评无议,有的只是支言片语的战地真实记载。

我们兄弟姐妹几乎每人都给爸爸整理过日记。大家同感:象整理出土文物,象翻译象形文字,费劲极了。手捧着这些斑斑驳驳、破损不堪的小本本,耳听着爸爸讲述有关日记的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二野的老人都知道,杨大人(刘邓首长给的雅号)连命都可以丢掉,就是不能丢掉那个小油包(包日记的油布包)。那年,爸爸作为七大代表奔赴延安,告别太行山时,因要带的机密文件太多,只好挖地三尺,掩埋了他的宝贝。辗转一年多归来时头一件大事就是去掘出他的宝贝。急切中差点找不到那课标记树时,急得爸爸差点毙了自己。

行军路上,爸爸很少骑马,却甘愿给宝贝当马夫。有一天,大军横渡汝河,爸爸亲自牵马过河,马背上驮着那宝贝油包。飞火流弹本是家常便饭,可当马游出一半,突然炮弹炸起冲天柱,马惊包飞,爸爸疾呼通讯员,二人飞身窜入急流,冒着炮火,拼命救出油包。事后通讯员不解:“几个破本子怎么比命还重要。”爸爸苦笑:“那是我的命根子噢。”

这些命根子历经漫长的“斗争”岁月。肃反、清党、反“左”反“右”、文革抄家洗劫,那些根本不珍惜历史,一味地抹煞真实历史的年代,爸爸的日记能艰难地保留下来已属奇迹了。

就是这些日记,使许多史学家为之瞠目:“历史见证,字字确凿!”根据这些日记,爸爸同战友们为二野出版了三十几本历史资料;就是这些日记,被历史博物馆、军事研究部门视为确认历史细节的佐证;也是这些日记被一些作家一而再,再而三地挖掘,编成历史巨片,写成报告文学,演义成电影剧作。

难忘一九九六年六月一日,夏日融融、红花怒放,白发苍苍的爸妈携手金婚。爸妈当年的介绍人杨恬老将军,六十年前的好友杨志宏叔叔等许多红军老战友欢聚一堂抚今追昔。当我们姐妹欣喜地翻开那宝贝日记,并高声朗诵五十年前有关今天的那段记载时,老人们为重温旧梦而激动不已,齐声唱起红军的歌。我们被老红军们焕发出的火红青春而感染,我们为老红军们坚贞的革命意志而震撼!

历经沧桑,爸爸的命根子终于以《刘邓麾下十三年》之名问世了。不说它的苦涩艰难,不表它的功劳战绩,只记住爸爸讲的一句话:“一只笔,一张纸点点滴滴,不是为了立书著说,不是为了扬名万代,只是为了还历史一个真实。”

这就是我们的红军爸爸留给我们的光荣传统:拼出身家性命,保住历史真实。警示千秋万代,永葆江山万年!

 

 

 

                                                       杨兆蓉

                             一九九六年六月二二日刊登在《人民海军》

                                       二○○五年二月二十八日略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