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旅纵横安全吗:《新京报》深度报道部主编:林浩是个西贝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0:32:33
《新京报》深度报道部主编刘炳路:更加专业化和纵深化,纸媒才有出路
http://www.youth.cn   2009-04-30 11:25:00 中国青年网
刘炳路(《新京报》深度报道部主任):
用非常短的时间向大家介绍一下《新京报》的深度报道,主要讲四个问题:《新京报》深度报道的架构;核心理念与价值取向;操作思路;问题和我们的思考。
《新京报》的深度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大家熟知的是核心报道,这个是每周五期,有时候还做不到,此外,还有人物、对话栏目,除了深度报道部在操作这几个栏目之外,在北京新闻部还有关注,还有中国新闻关注或者转载其他媒体的一些报道。
对于《新京报》的深度报道记者主要担负的职责,除了三个主要栏目外,还有一些重大的突发新闻事件动态的追踪,新闻事件的挖掘,还有专题的重大策划等等。重大的突发事件,比如“地震”,再有就是一些日常的新闻,类似于我们中青报的特别报道版面,但它的规模相对来说小一些。
策划举两个例子,一个是在去年地震期间,我们除了做好动态的追踪之外,还有8个号外,两个特刊,还出了一本书《殇恸》,两个特刊是《逝者》和《活着》,《逝者》讲了近30位死去的人的故事,有32版,这个特刊只用了30个小时,也创造了新京报历史上特刊且自采最快的速度,还有《活着》对30来名生者的祝福,这个用的时间长一点,用了3天。
深度报道部还承担《新京报》每周年庆典的策划报道《列传》,主要是做人物,形成了《新京报》的一个品牌。除此之外,去年深度报道还担当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报道,回忆中国这30年来发生的一些巨大变化,有一点感受,我们就是用现在的一些观念和观点,来看待在过去30年这样的一个时间段,曾经发生的故事,它们的先进性或者弊端。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历史其实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比如说当年自家房前屋后种个菜这种副业生产可能被认定为资本主义等等。《日志中国》出了342期;丛书六卷,坐在前面的砍柴兄也给我们写了很多的新观察。  第二,讲一下我所理解的《新京报》核心报道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简单地从几个个案说起。
第一个例子是范跑跑,他引起关注是因为他讲了几句话,他说,“如果里边有我的父母、孩子或其他的人在里边的话,我同样也不会顾他,会自己跑出来,”这引起了大家的争议,这个在当时的情况下,《新京报》是不选择作为报道的,主要是有两点。第一, 引起关注是因为他后面的那几句激烈的话,并非他第一个跑出来,我们假设现在马上发生地震了,这种情况下,我们各位是不是有一种本能的冲动地一个往往外跑。也就是说我们不会去对他个人的道德进行评价。第二,在当时的情况下有更重要的一些新闻,关于灾区的一些进展、救援、表现出来的一些问题等等,要远比范跑跑重要得多,我们选择把版面让给这些报道。我所讲的这些不是对与错的问题,只是阐述《新京报》的立场和选择。  第二个是地震的明星林某,在奥运会开幕式上的那个小孩,大概是在半年前我们做一个回访报道的时候,了解到的情况,林当初是被学校的一名副校长抱出来,放到了操场上,后来又送到了医院里边,他们班有40来个学生,还活着10来个,因为林之前跟电视台的记者说,他救了两名学生,所以成了这样的一名英雄,但是活着10来名学生说,没有一个是被林救的,后来我们的记者问林,你到底救了谁,他的名字是什么?林说我记不得了。后来了解到这个事情的出入,是当地的记者去医院采访的时候,很多小朋友都说自己多么地勇敢,林说我也救了2个,这个时候护士跟记者说,你们赶快过来,这个小朋友很勇敢,他救了两个小孩,后经央视一采访,可能这个新闻就出去了。  当时我们了解了这样的一个情况之后,我们要不要把它报道出去?在我们内部产生了争论,有人认为应该报,因为林靠此获得了很多利益,当地其他的一些家长和学生对此有意见,或者是不满的。同时,如果不报道的话,他可能会靠着这样一个谎言,然后在接下来获取更多的利益,比如说将来会不会在考大学时获加分等等类似的东西。当然也有一些人认为,如果我们报道的话,会不会伤害了这样一个9岁孩子的前途?我们最后的决定是不作报道,因为我们相信有更多传播的途径,让大家知道这个事情,或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去冲淡这些,林也会从这个过程中进行一些反思。话说回来,林仅仅是一个9岁的孩子,在座的各位,我们在9岁的时候有没有说过一些谎话,我们现在是否依然说着谎话?所以我们不愿意用强大的媒体对这样一个小孩子做批评报道。而事实上我注意,在一些论坛、博客也委婉地提到这样一个问题。  再举个例子,上海嫖娼的一个教授,一个大概是2003、2004年,老师的名字我忘记了。当时这个新闻出来之后,我看在网上也是很热,这个新闻我们也不会去做深度报道,说得极端一点,可能有很多新闻同行的记者都在做着类似的一些事情,你们为何又把道德评判施加到了这样一名老师身上,因为我们认为,这样的一个事情,它不具有社会典型的意义,它同样是一个个体的个人行为,是个人的道德问题。
最后一个,贵州的一个师生三角恋。一名女教师和两名男生恋情,其中一名男生将另一名男生捅死了,有媒体深度报道将女教师和男生如何暧昧等描写得细致入微,我想这个也不在我们的报道范围之内。我们一是不愿意关注肚脐以下的新闻,第二,这个事情新闻的价值在哪里,我们会有所疑问,它反映出来的一个什么社会问题?假如说是因为留守的儿童、妇女这样一种社会问题也罢,能反映这样一种东西的话我们会去关注,而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子,它仅仅是一个低俗的个案。  在我们看来评论是告诉读者所不知道的,或者不一样的,能够给人以启发的观点,我们的深度报道除了告诉读者所不知道的事实,或者说是真相之外,我们还应该告诉读者事实背后所凸现的一些社会根源,以及在现实社会中所表现出来复杂的人性,以及新旧观念的冲突。在这其中选择一个事件,它能不能成为我们的题材,关键看它有没有一个典型的意义,在背后有没有一个复杂的社会矛盾所积蓄在里面。
刚才张鸣老师讲“其实发掘真相并不是很难”,我们是深有感触,其实真是很简单,但是人为的加了一些因素,使这种工作变得困难起来,所以对一条深度报道能否成功,至关重要的在于突破,在于把想要的事实拿到。对《新京报》的核心报道来讲,调查的突破是我们致胜的法宝或者是至关重要的一点。这是我说的第三个方面。
在地震期间我们的记者当时是比较幸运,因为地震的时候刚好在成都和重庆那边采访,所以第一应该是在13日就由我们的记者发回了当时现场的图片和报道,一个妇女被压在废墟下,成为世界上很多的通讯社都用到的照片。
第二个我们要事实,不要没有事实的总结和空洞的概念,同样也不以煽情取胜。前两天有媒体的深度报道做了一个稿子圆明园的兽首回归,又采访了专家,能够让这些兽首变成几百万,几千万,背后的人为操作有巨大的利润在里面,按照我们的操作,我们必须要做出是谁在操纵,如何操纵,操纵了之后谁又获利,就是把这些东西必须得调查得非常清楚,才能呈现这样的一个报道。《周末》的报道是因为它提出了这样的一个概念,关于利益的链条它因为没有涉及,当然采访起来是极其困难的,所以说这个是两家媒体的一个差异,如果这个利益链条我们做不出来,就不会刊发这个报道。  再阐述一个的观点,好的记者比编辑要重要,在《新京报》的深度来讲我个人可能一直是这样子的。汪丁丁老师说好主编喜欢记者,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知道,人类倒退几千年那时人类解决一些冲突问题,都是在一些场景之下来解决问题,随着人群的发展和扩增,我们不可能再在一个场景中阐释这些问题,这种情况下只有靠记录者的敏感性和他对敏感性、重要性的一种判断,然后才能够真实地还原那样的一个场景。所以说在我们看来,深入到一线的这些记者们,他们的工作是极其重要的,因为他们所描述的文字,是否能代表着这个事情真实的发展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希望选择记者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就是,要想做好报道的话,先做好人。这样一个品格、品质的要求是相当重要的,这个是进门的第一步。  最后一点是对新闻的吃干榨尽,这个表现在《新京报》的核心报道上,我们想把一个新闻事件,把它所有反映出来的东西跟社会的根源都挖掘出来。但是现在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时间,接下来我们也可能会增加一些短平快的新闻。
这些报道是《新京报》在去年的时候做的,相对来说影响力比较大的一些新闻,《寻找“消失”的辽东“5·11”海难〉。前段时间抓了7名官员,并进行了判决。
这个是《山东新泰上访者被强送精神病院》报道,这个是我们去年12月份做的报道。最近关于这个事情的谈论和报道是越来越多,我注意到是今年的2月份,《南方周末》先是做了一个湖北有几名教师,被关进法制学习班。中国青年报报道了江苏一个上访者也被关进法制学习班。最近孙东东老师又把这个事情添了一把火。
第四,困难和思考。对于深度报道而言,现在网络的冲击,我觉得是比较大的,因为他们首先在比较短的时间,像刚才说的,能够把事情的一些现象先报出来,对我们来说在传播上是有非常大的影响。第二就是反调查,反采访的力量在加强,主要表现在两点,一个是基层的受访,比如说倒退几年,我们基层的一些官员见到记者肯定会接受采访,而现在这种难度要远远地加大了,我相信现在有很多年轻的记者,他们的素质要比我们强得多,但是现在这个时代对他们的采访难度加大了。第二个是难以形成热点。第三个媒体的急功近利,这个只举一个例子,一次性筷子该不该禁的问题,我相信在座的各位普遍认为该禁,因为它浪费木材,实际上你仔细地分析会发现,这个根本不值一提。在我们国家林业局的统计,一次性筷子占用的木材还不到前十名,木材的使用量的50%都被当薪柴烧了。而一次性筷子用的都是一些下脚料,可以为我们国家赚取几十亿美元的收入,而且还可以照顾到一些下岗职工。  我们国务院在06年还是07年下发了一些文件,予以限制。北京大学CCER中心做了一个调查,最后送到高层,高层也意识到了之前调查得不严谨,但不能朝令夕改。
第四个是新闻事件的复杂性,它的新闻事件绝对不再是一个单一的对与错的问题,也不再是一个一元问题,它会体现出一个复杂性,这个对我们的阅历,还有对现代社会的判断,要比以前相对来说,提出了一些更高的要求。对《新京报》的深度,我们在下一步可能自己会有一些想法,对于整个的纸媒而言,我们认为应该更加的专业化和纵深化才会有出路。如果《新京报》再靠着报道这样的一些消息和资讯,绝然不能够取胜,所以它应该走专业化的道路和纵深化的道路,对核心报道而言,我们将会更加的深入化,强调它的这样一个推动性和对于事件专业化的一种认识。另外一个小的方面,就是对动态这一块有可能会开辟一些类似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这样的一些栏目,做一些动态迅速的、直接的报道,多做一些短平快一些小的调查,用这个去跟一些网络和其他的媒体来竞争。第三个就是打造一个精品的栏目《人物》。就说这些吧,谢谢大家!
========================
(林浩商业代言的服装)
国家形象宣传片-人物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