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建臣的师傅:为中国民航插上飞翔的翅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0:57:09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走过“黄金10年”
经历了50多年的风风雨雨,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从2个专科专业发展到21个本专科专业,在校学生规模从不足千人到1.2万多人,年飞行训练时间从几千小时到22万多小时,为我国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各类飞行人才。
■本报记者 李忠粮 吴丹
2000—2010年,中国民航飞行学院 (以下简称“飞院”)在规模、理念、管理等多方面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和转变,它完成了从亚洲最大到全球最大的完美蜕变,正是因为这样,飞院人自豪地将这新世纪的开局10年称为“黄金10年”。
以飞为主 综合发展
作为一个曾经只能培养民航飞行员和管制员的专业院校,在迎来21世纪的第一缕曙光时,也迎来了飞行学院新一届领导班子。他们对学院的发展目标进行了重新思考和定位,提出了“以飞为主,综合发展”的战略构想。
“当经济社会的发展让学校在民航飞行培训领域‘一校独大’的时代一去不回时,我们才发现,要想往前走,就要改变观念,更新思想。” 飞院院长郑孝雍坦言。于是,这一年学院宣布,到2010年,学校的本科专业将发展到18个,在校生规模将达到1.2万人左右,初步形成以培养民航飞行员为主,理、工、文、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并在主干专业开展研究生教育。
“虽然是多学科发展,但‘以飞为主’的战略一直没有改变,飞院终究还是姓‘飞’的。”郑孝雍特别强调了这一点。
2003年,受亚洲金融风暴影响,航空公司效益处于低谷,中国民航当时又在实行体制改革,大航空公司缩减招生数量,二级航空公司又不敢招收新生。在这种情况下,领导班子冷静分析,反复斟酌,最后大胆作出决定——自招学生。“我们判断,触底必然反弹,便开始试探着招收了70名学生,结果一年后中国民航的整体形势一片大好,学校培养的学生明显供不应求,自招的学生全部被航空公司签走。”这一自招大大缓解了当时招生的压力,成为飞院发展史上的经典。
10年过去了,“以飞为主,综合发展”的战略构想给学校带来了太多的生机和活力。目前,学生数量比10年前翻了10倍,学校开设21个本专科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覆盖了民航运输所需各个专业领域,已经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多学科型大学,成功完成了一次飞跃。
强化管理 安全至上
身着统一的蓝色飞行员制服,6时30分就列队出操,集体晨读20分钟后列队就餐,22时集合查点人数……飞院飞行专业的学生管理很像军营。
“中国民航高校的发展很难与中国空军的建设发展割裂开来,这也是飞院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学生管理具有浓厚军队色彩,有别于其他普通高校的。”郑孝雍这样看待学院准军事化的管理模式。
而在党委书记朱勇看来,准军事化的管理模式,一方面是为了增强学生的政治意识,另一方面是为了确保航空安全。他认为,一名合格的飞行员必须具有较强的政治意识、安全意识,还应具备国际视野、深厚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语言能力。同时,民航是一项整体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各部门、各工种相互配合,也需要从业人员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和职业习惯,这对确保航空安全至关重要。
为此,学校把党支部建在学生队,并配备专职书记和队长,对民航各专业学生实行“准军事化管理”,从操行、内务等点滴入手,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遵纪守法意识。即使是其他专业的学生管理,飞院也有别于其他学校,主要体现在学生集中住宿、晚间查寝、规定每周一到两天统一着装、每周周末全校学生点名等多个方面。
“前几年沸沸扬扬的飞行员‘跳槽’事件和某公司‘返航门事件’,我们培养的学生都没有参与,表现出很强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这说明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朱勇对飞院的学生管理模式所取得的成果颇为满意。
除了学生的“准军事化管理”模式,在教师管理方面,飞院也经历了一场社会化的改革。10年前,由于学院专业设置的特殊性,教职员工人数居然多于学生人数,而很多优秀教师却纷纷另寻出路,一些优秀的毕业生也不愿留校任教。后来,飞院采取“以人为本”的政策导向,相应提高飞行教员的待遇,缩小与航空公司的差距,与留校的教师协定在学校任教期满8年可自由选择,本着“精干队伍,挖掘潜能”的原则,对人员结构做了较大调整。在教师数量没有太多增加的情况下壮大了学生队伍,使其比例基本保持平衡,教师质量也有了较大改观。目前教授人数达到60人左右,其中研究生所占比重非常大。教师队伍也相对稳定,实现了从“要我留”到“我要留”的转变。
展望未来 一飞冲天
10年,既是一个里程碑,也是一个新起点。据预计,到2020年,中国民航将需要净增飞行员2.6万人,净增保障人员32万人。面对中国民航乃至世界民航未来对飞行员的巨大需求,有着“中国民航飞行员摇篮”之称的飞院确立了面向“十二五”规划的“6321”工程。具体来讲,“6321”中的“6”,即在现有4个飞行分院的基础上,拟增加遂宁、阆中两个分院,使学校的训练实体达到6个;“3”是指建设3个基地,即在山西运城、河南南阳建立训练基地,在四川广汉建立全国通用航空器维修基地;“2”就是要进一步完善川豫两大训练网络;而“1”的指向是完善模拟训练中心,充分利用资源,开发波音、空客预资格课程。“经过一系列建设,‘十二五’末,学校输送的飞行员将在8000人以上。”谈起未来,郑孝雍的眼神中透着希望。
同时,“十二五”期间飞院还计划将“以飞为主,综合发展”的战略构想转变成“以飞为主,协调发展”。谈及指导思想转变的原因,郑孝雍告诉记者:“在过去的情况下要综合发展,现在再谈‘综合发展’就无法将主专业与附属专业、特殊专业与普通专业的关系体现出来。在当今形势下,协调发展比综合发展更科学。”
在他看来,飞院未来的前景是广阔的,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发展中的困难。近些年来,快速扩张的中国民航业呈现“蘑菇云”式的爆发增长,而飞行员的增长数量跟不上航班运行增长数量,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按照预计的10年后中国民航2.6万名飞行员的需求量来计算,飞院每年输送的飞行员数量根本无法完全满足中国民航的发展需求。
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状,郑孝雍希望国家能尽快加大对民航院校的投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建设民航强国需要壮大中国民航人才队伍,更需要壮大培养人才队伍的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