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尔无线会议话筒:粮仓空不空 粮食局和袁隆平谁说的话更可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07:07:42
话题缘起

  全国政协委员袁隆平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严厉警告“很多地方国家粮库存在严重虚报现象”,“两会”后媒体调查果然发现,安徽当涂的粮食储备严重亏空,国家储备粮遭人倒卖牟利。在舆论追问下,国家粮食局副局长郄建伟称,已派出调查组赴安徽当涂调查粮库问题。

  郄建伟还称:“粮库常态是应该有粮食的,但粮库没粮食本身不能说明问题。都说粮库没粮食好像是多大的问题,这其实不是;如果粮库应该有粮食,但它没粮食,这才是问题。”

  观点(1) 

  曹林:应对粮库无粮作“最坏的想象” 

  作为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和监管部门,国家粮食局早该接受袁隆平的建议,“微服私访”对国家粮库的虚报现象进行调查了,媒体曝光后才不紧不慢地派出调查组,这显示出监管的严重滞后,更让人感到惊诧的是这位副局长对粮库亏空的一段解释,“因为粮库的储备粮得轮换,如果轮换时刚好有人去看了,就据此判断粮库没粮食,这种说法其实不全面。”

  显然,这位粮食局副局长是以“某种可能的特殊情况”为粮库亏空辩护,以“可能刚好轮换”解释媒体调查发现的亏空。从现实看,确实可能存在这种巧合和误会。但很明显,这只是一种偶然的巧合,是一种“最好的可能”,是对粮食亏空最美好的猜测和想象,也是对人性最善良的假设和对公权最善良的想象。可现实有这么简单和巧合吗?又有多少可能出现这“最好的可能”呢?一个负责任的粮食安全监管部门,绝不应该以“最好的可能”猜度媒体曝光的粮食亏空现象,而应该时刻保持着警惕性,以“最坏的可能”想象和防范有人滥用权力倒卖国家储备粮。

  套用预防腐败学上的“无赖假定原则”:人性本恶,人的道德是靠不住的,贪欲左右和利益诱惑下,人人都可能成为无赖,所以设计制度时必然把每个人都假想为无赖之徒,并尽可能以制度预防和约束这种无赖倾向,而不能假想为天使,只有制度上充分的“无赖假设”,才能遏制住人的贪欲和预防腐败;只有以不信任和“最坏可能的想象”为制度起点,才能在制度上保障一个好的结果。

  这种“无赖假定”用在粮食储备制度上就应该是,对各地粮库负责粮食储备的人作“最坏的猜测”,把他们设想为”无赖“,防止他们滥用手中的权力虚报储粮数量。实际上,这很有可能发生,因为这有着巨大的利益诱惑,媒体暗访已揭露出其中的利益空间:一来可以以远低于市场保护价的价格出售存粮获取购买者大量的回扣;二来由于国家对粮库有补贴,所以虚报后可以冒领这部分补贴;还有,空的粮库还可以转做他用,比如出租给企业存粮用以谋利等。

  利益诱惑越大腐败可能越大,作为监管者,应该对此作“最坏的想象”,即使粮库亏空真有可能是源于“储备轮换”这种“最好的可能”,和虚报倒卖和权力滥用没有关系,监管者也不能先入为主地想象这种好的可能,而应该首先往最坏的方面想:粮库空了,是不是有人把储备粮卖掉和骗取国家补贴了?即使被媒体曝光出现亏空的粮库解释说是轮换,监管部门也要警惕“轮换”是不是有人掩人耳目制造出的一种假相。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以“轮换”为名倒卖国家储备粮牟取私利。

  还没有开始调查,就先入为主地设想“最好的可能”,就假定“转换”这种最好可能的存在,而不是带着“无赖假定”去调查,这样的监管逻辑怎能让公众放心?只有在制度上以“有问题推定”看待“粮库里没粮食”,而不是“粮库没粮食本身不能说明问题”,中国的粮食储备安全才有了制度上的保障。

  观点(2)

  燕云飞:公众或许更相信袁隆平

  根据郄建伟的表态,调查虽然刚刚开始,但结果似乎已跃然纸上。因为在调查开始之前,国家粮食局为真实结果出笼不自觉地预设了两个重要的不利因素:一个是问题尚未查明,关乎粮库亏空的释疑已经让调查很难定性;一个是错失调查良机,在媒体披露后无论是否声明调查,都给了粮库开展“自救”的信号。

  郄建伟所指的问题逻辑是:在应该有粮的时间节点上,粮库没有粮食才是问题。理论上或许成立,但付诸现实却很难讲得通。一方面,按照《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规定,储备粮实行均衡轮换制度,但每年轮换的数量一般为储备粮储存总量的20%至30%。也就是说,不可能出现粮库没粮的一个时间节点。另一方面,按照粮食局官方文件,每年8、9月份是主产区夏粮和早稻收购旺季,也是各地储备粮轮换高峰,粮食库存数量变动频繁,但媒体对安徽当涂国家直属粮库的调查是在4月1日,其时的调查显示这个设计库存量为10万吨的粮库,只有不到1万吨粮食。在非储备粮轮换高峰期出现严重亏空,不是“不能”而是“很能说明问题”。

  储备粮管理所隐藏的“双重套现”问题:向上虚报库存骗取国家保管费,向下通过倒卖“不允许动”的储备粮或出租粮仓赢利,不时随着腐败案件而暴露出来。面对媒体的调查结果,有关部门的直觉反应首先应该是尽快落实真相,而非口头上的释疑。但遗憾的是,对应批评的口头释疑在调查组刚刚动身的时候即已抛出,其所传递出的自辩信号让公众对调查结果的准确性不免担心。

  更关键的是,袁隆平委员的提案建议“要微服私访,大张旗鼓去检查怎么看得出问题!”以时机来看,其时是展开调查的最佳时间,而今媒体已有调查报道,粮食局又声明调查,真相恐怕早已经被粉饰了。袁隆平3月20日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今天通知你,明天要到你仓库看看,他们完全可以把其他粮仓的粮食调过来。”应对检查之驾轻就熟,使检查很难奏效。或许,有太多的公众会相信一位将所有的热情和智慧都献给粮食事业的老人。

 

(责任编辑:徐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