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我骑谁书包网:叶澜教授谈“新基础教育研究和新型教师的培养”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3:36:07
叶澜教授谈“新基础教育研究和新型教师的培养”

  一、“新基础教育研究”在有关教师发展方面的基本立场

  任何问题的产生总是有它相对于现实状态的分析,我的这个理论是相对于国外的有关教师发展的理论来谈的。国内有一的改革总是贬低别人,肯定自己。改革如果总是推倒别人,那么我们便总是在碎砖乱瓦上建立自己的事业。所以我自己的基本立场是对过去有吸收,但是又有所纠正,我是在新的水平上实现的整合。老师们常常会抓住一些观点,去片面地理解,如我们提出“要让学生活动”,教师便会充分地让学生活动,然后他就靠边站。这是思想方法的问题,我今天重点要谈这个问题。

  立场一:教师的发展在教育改革中的地位

  我们做过很多的改革,很多改革往往把教师当作工具。他们的目的是成事,而改革中的人的地位却不重视。最厉害的是文化大革命,它把人(包括教师),作为革命的对象,要打倒。它的改革是要成事,成革命之事,所以教师受到了摧残。这样的改革,结局便应失败,这是一种极端的形式。现在大量的改革关注着成事,而忽略了人。国外的教育研究有两大派:一派是成事派,一派是成人派。成事派的攻击成人派:认为教师的变化是内在的东西,怎么能看出他的变化;成人派则攻击成事派,认为成事派没有关注到改革中人的作用。我们的看法是这样两点:

  1.教师是在学校中能否实现“新基础教育”的最终决定性因素

  我用了最终,就是不把所有的“新基础教育”能否成功的责任都加在教师身上。因为“新基础教育”能否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最终与学生面对面交往的是教师;管理着班级的是教师;组织课堂的是教师。所以千百万的教师如果不改变,一个学区的教师如果不改变,一个学校的教师如果不改变,我们不能说教育改革已经成功了。教育改革的成功不能以学校有过多少次报道,多少篇文章发表,得了多少个奖项为衡量标准,它的标准应该是在教师的实践行为是否改变。我们从教师的行为中透视出他的观念。教育的行为可简单归结为教师的行为。没有教师的发展,难有学生的发展;没有教师的解放,难有学生的解放;没有教师的创造,难有学生的创造;没有教师的转型,难有学校的转型。教师是“新基础教育”能否成功的最终的决定性的因素。教师是在成事中的决定性的手段的一个方面。

  2.提高教师的职业生命质量,是“新基础教育研究”的重要的直接目的

  任何人在环节中都能成为手段,每个人都会在成事过程中成为一种因素。但在“新基础教育”“关注人的生命质量”这样的哲学观的指导下,我们不可能不重视教师本身的职业生命的质量。我们前五年的研究重心还是关注学生,改变学生被动的生存状态。同时我们还关注到中国的社会提出民族要振兴,要有创造精神。如果中小学的教学中学生仍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班级中仍只有几人主宰班级的命运,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人,会有奴性。而创造性绝不能与奴性统一在一起。创造性是永远处于发展之中的人才有的。人每天醒来时,这一天是空白的。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度过,生命的质量也是不同的。所以生命每天都要自己来写。研究中我发现,教师很苦,他们的生存状态是被动的。虽然他们在课堂中是主宰的角色,但他们被许多无形的绳索牵着,并且深入到头脑。他们每天按照学校的规定在生活,每天按照教案去教,教的过程就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文中提到一句话,“教学中无形的手牵制着我们这么多的活人”,无形的手就是我们把它僵化了的规范。我们提出要关注教师的职业生命质量,要解放我们的老师,要让教师明白教育需要我们的智慧去创造。我就提出“要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我觉得知识分子对于自己的工作,感受最有意义是工作充满智慧的挑战。创造不仅仅需要知识和能力,最需要的是智慧。2000年我又喊出“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但在与大家的讨论中,我又把它改成要“还给师生”,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的思想是一步一步的发展的。教师的发展是新基础教育研究中重要的直接目的。教师是直面生命、需要生命关怀的职业,只有做一个自主的、真正的、智慧的、积极向上的人时,才会去关注、培养他的学生。21世纪,时在今日,一个真正的属于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改革,它就应该让参与改革的教师感觉到个人的生命价值。这种价值不仅仅是外在条件的改善和物质的鼓励。我觉得一个真正的人,当他的生活达到一定水平时,他的最大满足就是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只有生命的每一天,是唯一属于自己的,是可以让我们去创造的、丰富的、体验的。人在太忙时,头脑中会只有事,没有对自己生命质量的关注和追求,一个人的一生大量的时间是在自己职业生涯中度过的,所以我们反反复复地提出要尊重、关爱教师的生命质量。

  立场二: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问题

  现在很多的教育改革,把重点放在知识的更新、技能的发展、方法的改进上。还有的关注外显的内容,如学历的提升、职称的评定等,还有的比较强调,教师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去确定专业发展的方向。我觉得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他可以有相对固定的轨迹,但内容一定要与社会的、时代的要求结合起来。当今的中国,中小学教师发展的方向,需要有一种整体的定位,这个定位就是要实现由传统型的教师向当代型的教师的转换。这种转换不只是局部的,而且是整体的;不只是外显的,而且是内在实质的;不只是通过职前培训能完成的,而且是要终身实践学习;不只是个人经验的提升,而且要适应社会发展。

  新型教师与传统型教师不一样的有三个方面:

  1.教师对职业价值的认识有提升

  新型教师对职业价值的定位发生变化:从谋生走向发展;从奉献走向创造;从被动、执行、传递走向主动;从主动地去研究教学走向主动地寻找自己的发展,主动地用自己的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从掌握教育教学的技能走向提高教育智慧。

  2.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改造

  21世纪的教师面临剧烈变动的社会,不确定因素、偶发因素越来越多地介入到社会生活中,所以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必须要发生变化。教师的视野要从相对封闭、凝固转化为开放、更新,我认为教师的发展与他是否具有开放的心态。面对不确定时不是带着丧气,而是把不确定性纳入到资源之中,所以课堂教学尤其具有挑战。开放的心态、更新的心态很重要,是新型教师的重要内容。我们教师认为习惯的东西是最重要的,什么时候要改变教师习惯了的东西,那难度就大。教师要把单一、扁平的知识结构转化为丰富的、立体的知识结构。我是一位老师,我觉得教师职业最大的享受就是不断有很多东西要学,可以不断在来丰富自己。要研究教育问题,就要有很多很多的知识来丰富生命,才能面对这么多鲜蹦活跳的生命。所以需要在许多领域去拓展,让人生变得多彩而丰富。精神的丰富性如果变成了人的内在的需要,那么这个人就绝对有气质、气度、心胸、眼界。传统的教师不够潇洒,老黄牛式的较多,灰脸的、蓬头的较多,不够光鲜。教师是这样怎么行呢?现在还有导演把教师变成少女式的,又太过分了。教师应是大度的、有智慧的、追求有品味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人。有的教师为了要课堂教学漂亮一些,就做课件,可是过后又粉笔加黑板,这也不行。对于信息技术,我们重要的是研究最合理的,不是画蛇添足式的,要研究经常性的。做一个很有教养的人,体现出教师的素养、风采,这种状态是要靠积累的,是在不断学习时,改变自己行为中形成的,不是靠突击能出来的。

  3.新型教师思想方法需要更新

  因思想方法的更新而形成智慧,这不只是靠总结经验能得到,而是要提升。现在很多人是用简单的思维方法,用分析的方法来认识复杂综合的教育现象,这是“教育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难成为科学方法论的症结所在。21世纪在认识论的领域里,对复杂问题的研究开始异军突起。新兴学科如生物学、计算机学、统计学、社会学等开始关注思想方法论的研究,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都以复杂性研究为主题。在法国、欧洲等国家方法论研究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我相信这将会对21世纪教育科学、社会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带来巨大的冲击力,它将会改变我们头脑里的世界主体的模式。我看到这些书时感到非常兴奋,我觉得我找到了认识教育的重要思想。我想“教育学”成为科学皇冠上的一粒明珠的时代终究要到来。这个时代有两个条件:一是人们真正重视每一个人的价值。也就是马克思说的,每个人的发展要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二是我们认识事物思想方法的变化。它不止是采用分析的方法来认识教育问题。我们现在的教育改革很多在做加法和减法,用最简单的算术思维解释教育改革的复杂问题,这是有局限的。我最近又在进行头脑中思想方法的大更换,这个转变是在“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得来的。我去实验学校听课,是为了锻炼我的复杂思维,锻炼我怎样面对具体情境下的、动态的、多因素的、变化的教育过程,去很好地把握?听课是我把哲学的复杂思维内化到头脑里的过程。“新基础教育研究”期待教师较大的发展,我也期待我们研究所同志的发展,同时期待着自己的发展。人都在成事中实现着自己的发展,在成事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意识便会成为成事的工具,没有发展;有意识便是成事的主人,他就能发展。复杂就在我们周围,如果是习惯于把复杂肢解成简单的项目,那就把复杂变成不复杂,那就缺少综合和整体的意识。这是我要讲的思想方法变化的问题,那是更深层次的要求。

  提升教师对职业价值的认识和更新教师的思想方法,这在国外的研究中不多见。西方的研究特点是强调从教师个人经验出发解决问题,这就不可能提高思想方法。

  立场三: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

  西方理论中有对立的两派,即“自助”和“他助”。我认为教师要真正从传统型向当代型转变,不可能完全靠自助,还需要外力的促进和帮助。香港教师在与我们交流中提出,你们的教师为什么非常乐意与大家一起讨论自己教学中的问题?他们说,香港的校长很难走进教师的课堂,因为这将被教师认为是侵犯“主权”,课堂即是他们的领地。我们觉得,外部帮助的力量是必要的,有时是重要的。但任何外在的力量只有在教师向其开放时才能发生影响,只有在最终成为内在需求和发展能力时,才能真正实现教师专业的发展,教师才能打破陈旧观念束缚和习惯的行为方式。教师只有经过接受、重组、筛选、提炼,才能不断发展成为能力。所以教师的内在因素又是决定性的因素。他不是最初参加“新基础教育研究”的状况,而是一段时间以后逐渐发生变化,最后形成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教师。教师转化的过程是要有外力,在外力的帮助下达到自我更新,并不断成为自主的需要。需要是最恒久的动力,什么时候“发展”成为如“吃饭”一样最基本的需要时,这种发展一定是自我更新的。自我更新不等于自我封闭。所以我强调实验学校必须是自愿的,每一个实验学校选择教师也应是自愿的。

  立场四: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

  关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认同教师的学历进修,认同教师要喜欢读书。但我们更要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扎根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之中。教师要认清楚:教师如果比作植物的话,根应扎在哪里?家园又在哪里?校园是教师发展的家园,课堂是教师发展的肥沃的土壤。老师们有很多实践,但为什么不能促进自己发展呢?原因在于:一是缺少反思,二是缺少探索,缺少对探索的反思。书本的、学科型的知识与实践中提炼出的智慧,是不一样的。为什么教师容易定型呢?我认为有两条原因:一是教师反思了才能够更好地发展,不反思则不能进步,容易定型;第二条也是“新基础教育研究”所倡导的,我们自己的行为是要探索的,通过探索,以及对探索本身的反思,来改革课堂教学,“新基础教育”希望教师的实践是研究性的,希望把研究、探索、反思贯穿于全部的过程中。我们提出上课前不是不要备课,而是要有策划和设计,要把“新基础教育”的基本理念体现出来,然后去做做看,去做出动态的变化。接下来就要反思,既有自我评价,还要有他人评价。我们长期把评价只看作是批评或表扬,而不是研究问题的意识,这是不对的。我觉得评价还要有一个比较评价的意识,我把它称之为“比较性反思”。对于一节课,可能会有很多人来评,各人都来说一套。我们要进行“比较性反思”,反思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用旧观念来评价的,我们心里应该明白没有更新观念的人是没有资格与我们对话的。改革中不要追求虚荣,中国的改革很喜欢造声势,什么事情都是声势在先,习惯于先上马,后备鞍,这是不会成功的。教师实现专业发展,还有一个重要的过程就是“重建”。重建是对观念、对问题的处理过程,而不是只指下一节课我们怎么上。这个过程是对教学行为中的问题的改变和重建,是对观念与立场的重建。重建后再进入具体策划阶段。这样便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如图: 比较性反思 观念与行为的重建

  具体策划

  二、影响新型教师形成的因素和可变性研究

  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认为教师是个保守的形象。有人认为要变教师,尤其是有经验的教师是很难的。我认为新型教师形成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生态性因素

  (1)大生态因素:主要是指社会、时代、文化、整体的人们生活质量和对教育价值的追求。这些会对教师的成长、发展有重大影响,生活质量的提升会对教育价值的追求发生影响,追求对教育价值的提升。大生态中有消极因素,如升学率、抽查等,据说上海还有“飞行抽查”,这倒有点动态的感觉,但这些是不利的因素。家长目前的状态中消极因素比较多,如何把家长的状态转化为积极因素值得研究。我们也不要把理由全都怪到大生态上去,我们既要看到问题,又要想到对付这些问题的策略,把准自己的方向,把不利因素转化成有利发展的条件。

  (2)小生态因素:主要是指一所学校的历史、传统及发展的需要。校长要搞清一个学校存在的根本因素在哪?要摆正改革的态度,还有很重要的是校长要有好的管理方式。我接触的校长大致有这样三类:①过严。这样的校长会把要求拔高,管得很细,把教师管死。②过宽。校长比较迁就教师,哄着骗着教师,明明是最基本的要求,却不去强调,让教师放任自由,走进这样一所学校会有一种散沙的感觉,每个教师都象沙粒一样。③没有方向的。你怎么做,我也怎么做。我们很多校长是跟着风转的,永远在赶时髦。这不是与时俱进。与时俱进指的是对时代的特征有深刻认识,加以选择,并认定一个方向,吸收一切有利因素,努力实现目标。教育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起哄呢?我觉得这里有土壤,是从众心理在作怪。有的学校走进校门,牌子有一大排,像孔雀羽毛编织的屏风,很美!但这只是一道风景,真正关系到教师和学生的很少。这与校长的管理方式有关。我谈的这一些是与教师发展有关的小生态。我们第一批进入实验的校长已有相当的成熟度,有了比较清晰和稳定的认识。我请校长们不要整天忙于事务,要给自己规定写作的时间。时间是最厉害的腐蚀剂,它会把一些独特的感受消蚀殆尽。不要怕自己不会写,哪怕是随笔,要把观念的变化留下来。任何创造都是从个体的头脑中出来的,不是只有叶澜可创造。我一直说有三个层面的人可以创造。共同体是创生体,我们每个人要有浪花意识。我想一个富有乐观主义的教师,会努力发掘和利用生态中的积极因素,促进生态因素朝积极方向发展。曾经有记者问我,叶澜你能改变整个中国的教育吗?我说我没这么大的能耐。但我能把握自己的人生,我能让我的人生为改变中国的教育增加积极的力量和新生的力量。每个人的脚下都有一块土地,头上有一块天,每个人都有可以自主的生命,把握好天和地,我们能做成一点事业。

  2.教师因素

  教师的因素有群体因素:有一种是互助式的,有一种是权威式的;有一种是封闭式的,有一种是开放式的;有的凝固力较强,有的是散沙式的。群体的氛围是由每一个个体组成的,不要都怪别人,我们要自问,我为我们群体做了什么,这种个体的状态很重要,个体有几种类型的状态:

  (1)基础性状态:基础性状态是“新基础教育”要研究的,也是创造型教师应具有的。①要敬业。没有责任心的人不要做教师。②要有好的文化素养。③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管理能力。这三条成为新型教师的起码条件。

  (2)“新基础教育研究”期望新型教师具备的条件:①探索的意向。参加“新基础教育研究”的教师,内心深处要有一种不安分的因素。只有不安分的人才会有冲动,在挑战面前去积极迎战的人,是不喜欢墨守成规,喜欢走新路。②领悟和沟通能力。在与教师的接触中,我发现有的教师领悟不到实质性的东西,他领悟不到这样一个相对综合的和系统的、转型性变革中实质性的重要的变化。所以我觉得做教师要有灵性,要认真领悟。③更新自我的需要的能力。④持续的意志力。转型性的变革不可能三下、二下做出来,在变革的过程中会有问题,会有痛苦的碰撞,所以意志力很重要。“新基础教育”的精神就是要“持之以恒,滴水穿石”。要实现发展,就要有持续的意志力。能做到这四点,便能成为新型教师。不过我觉得一个教师决定他是一时搞“新基础教育”,还是能持久的更新,还有二点要求。这二点要求是教育的最高境界。①对职业价值的认识。即对职业热爱的体验。随着WTO的进入,教师队伍中有的人纷纷跳槽。但到最后会留下二类人:a.自认为没能力跳槽,他们就悠悠地过。不过最终决定他是否能留在教师队伍里,还要看他如何发展。b.已经把对教育与生命价值联系在一起。这一批留下的是坚定的教师队伍。②人生的价值趋向。我们提出要对教师的人生路进行思考。“新基础教育”很平实,但又很高远。关键还要自己引导自己,这样才能成为智慧型的、有高远境界的、专家型的教师。总之,我不认为教师是难以改变的群体,我们不害怕别人怎么评价教师队伍,最害怕的是我们自己认同这种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