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春2电影完整版免费:民国课本热销引讨论 教育部称明年将修订教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2:40:42
加拿大华人网www.sinonet.net 2010-12-28  四川在线

  一套78年前的老课本近日受到年轻家长热捧。这套由叶圣陶主编、丰子恺配插图《开明国语课本》在1949年前共印了四十余版次,在新世纪又被许多家长买给孩子当课外书,以至断货。趣味盎然、开放实用的编写给孩子丰富精神食粮的同时,也引发社会对当下语文教材的反思。

和开明书店版《开明国语课本》同时热销的还有1917年出版的商务印书馆《国语教科书》、上世纪30年代出版的世界书局《国语读本》。有出版者感慨:这 些问世已有七八十年上百年历史的热门教材受追捧恐怕不能用怀旧、复古、炒作等来解释了,应当成为今天教材编写的一面镜子。“不是我们的课本做不到引人入 胜,而是当下教育体系饱含优胜劣汰的功利色彩。”

这些意象优美的课本,也讲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却没有让孩子感到假大空。叶老先生 第一课就讲“先生早!”丰子恺为每一篇课文精心绘制的插图让现在的孩子读来仍感趣味盎然。而当下教材《陈毅探母》、《爱迪生救母》等范文的真实性都饱受质 疑。有专家遗憾地指出,现行语文课本存在“四大缺失”,即经典的缺失、儿童视角的缺失、快乐的缺失和事实的缺失。

其实,大概从 2001年开始,新中国的教材方针就已从原来的“一纲一本”发展到后来的“一纲多本”,即从只有一套固定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发展到目前的多套教材。教 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说,光小学的语文教材就有十几套,初中的教材就有八九套,现在的教材应该说呈现了百花齐放非常繁荣的阶段。

但这 些教材仍逃不脱不断被学生、家长、学者“找错”的厄运。续梅表示,教科书的编写和评价专业性、学术性非常强,既要考虑时代背景,又要考虑中小学生的认知特 点、年龄特点。她认为对于单篇文章、单个内容的评价,要放到整套教材大的体系当中来评判,才能更科学、更全面一些。

据介绍,教育部去年面向20多个省市十几万学生也进行了教材使用情况跟踪。续梅表示,目前全国师生对目前使用的教材还是基本满意的,当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这些都在由相关专家整体梳理,明年启动新一轮教材修订时,会把相关意见反映给相关工作者”。
 

老课本勾起80后回忆:怀旧,为寻找更多力量(组图)

www.sinonet.net 2010-12-28  辽沈晚报 

  日前,一篇名为“80后课本上的那些插图,你还记得吗? ”的帖子在网络上被很多“80后”网友围观。在这些被传到网上的教科书插图中,网友们又一次看到“珍贵的教科书”和“七根火柴”,仿佛又听到那一首“月光 曲”和“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喊出来的低沉的号子,被这些画面翻搅起来的回忆,也让“80后”网友们心头泛起阵阵涟漪。

  经典插图,经典!顶起!

   “经典!顶起! ”是网友们在看到这篇帖子之后给予的最多评价,“天啊,一看到这些图就想起小时候的很多事情,太怀念了”,“没想到我还都记得,还以为自己早就忘 了……”,也有些网友回忆得更具体“记得当时看《凡卡》和《狼牙山五壮士》都看哭了,《倔强的小红军》中小红军啃的是骨头,上面几乎没有肉,牙印都清晰可 见……”。

  也有些网友更加情深意切地回帖“记忆排山倒海般袭来,瞬间融化了心底最坚硬的那块空地,那些逝去的童年,真的回不去了”,“感觉好熟悉,好像不久前还翻过这些课本读过这些文字,可再想想那些背过的诗词和课文,转眼之间都过了这么多年了,想着眼睛有些泛酸”。

  现在的“80后”都渐渐长大了,已经毕业的一部分都或多或少地开始感念怀想起曾经无忧无虑的自己,而眼前的回忆,却又让他们不得不开始陷入怀旧风潮,甚至怀旧也成为一种年轻人新的玩法和时尚。

  怀旧,是为了寻找更多力量

  这次被广大网友要求“顶起”的教科书插图又给怀旧风潮扇了一把风。一看到这些图,就立刻能有网友想起来它出自于哪篇课文,代表了某个故事,甚至对其中的某些细节记忆犹新。

  而对于当年的那些细节,被重新翻出来进行再创作的最近也经常在网络上出现,“李雷和韩梅梅之歌”、“老男孩”等怀旧歌曲和怀旧视频,融入了现代化的应时代之景的小幽默和小戏谑,得到很多年轻网友的追捧。

   在生活中记者也发现了许多怀旧产品的热销,小时候穿过的飞跃鞋现在又再次走红,小时候看见父母们用的搪瓷杯也被涂上“我要加工资”、“为了老婆吃点苦算 啥”等“口号”卖得火热,而铁皮发条玩具、木质陀螺、自行车模型、布口袋、玻璃球和兵人对战装备也都成为许多80后淘宝的对象。

  最大也 不过三十岁的“80后”如此怀旧的原因是什么?许多网友表示,这种怀旧不只在这些图片、歌曲和物件本身,而是“它们身上凝结的我们儿时最美好的记忆”,更 有网友表示,虽然曾经发出过“不想长大”的感慨,但是他们如此怀旧“也不是因为多么想回到过去,而是想在过去里寻找面对现在的力量”。首席记者 张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