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尊魔戒的力量:俄罗斯:重新现代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9:18:00
俄罗斯:重新现代化冯绍雷

  如果说,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俄罗斯是以其最令人震惊的起落激荡闻名于世的话,那么今天的俄罗斯虽不是当年可比,也面临着不少艰难的问题与挑战,但却依然以其强劲有力的内部发展、富于想象力的体制安排以及出色的外交,为这个转型中的世界增色。


  一个新阶段的到来


  当下的俄罗斯正在形成一个以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取向为背景的历史阶段。这个阶段的核心目标是俄罗斯的重新现代化。


  从政治上看,一个目前仍由总理普京主导的“垂直系统”,以强国、稳定与安全等原则为基调,但却辅之以强调自由、开放、现代化的政治理念,并逐渐被更具竞争性质的“人造双头政治”系统所逐渐取代。


  在经济上,俄罗斯过度依赖于世界市场的资源出口型经济难以在短期内消失。但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沉重打击后,俄罗斯正在开始以创新经济为龙头、以经济多样化发展为取向的新阶段。


  至于社会层面,一个既有别于上世纪90年代激进改革,也不同于本世纪第一个10年注重内部稳定的社会政治文化新氛围正在形成。而这一转变的主要背景,乃是一个在后苏联时期成长起来的新社会精英阶层正在逐渐走向成熟。


  外交上的调整及其结果看上去更为显著。目前正在出现的是一个不仅首先与西方、而且也全方位地与中国利用一切机会发展关系的俄外交活跃时期。其活动幅度之大、外交行为谱段之广泛,前所未见。


  上述变化和发展态势不可避免地将对中俄关系带来重大影响,非常值得对之加以较全面的回顾与总结。


  内政:向“人造二元体制”过渡


  国内政治的走向历来是理解俄罗斯问题的关键。


  2010年9月底,莫斯科市市长卢日科夫被总统梅德韦杰夫废黜,曾一石激起千层浪,因为,此事的确可视为梅普二人关系的一块试金石——卢日科夫一向被认为是普京团队的核心人物。但从事件的处理看,首先,普京与名声不佳的卢日科夫的关系切割,在彰显梅德韦杰夫影响力和独立性的同时,未必不有利于普京。普梅两人似乎已有约定,凡其中一人提出撤销关键性岗位的官员,则另一人有权选择继任者。而后,确实是亲普京的索比亚宁被推举当上了莫斯科的新市长。这表明,原先局面由普京一人主导,现在则出现了一个“人造二元体制”。


  客观地说,梅德韦杰夫所表现出来的相当有个性的政治思路,以及目前民意的提升,也还是没有超出既定的政治框架。毕竟两人合作多年,梅普两人都认为自己属于自由主义思想阵营。普京比较倾向于“保守的自由主义”,而梅德韦杰夫更多地属于“民主的自由主义”。作为强国主义者,普京的底线是对于政治威权和多年动荡之后稳定状态的坚定维护。但同时,“中右”的普京未必不能接受梅德韦杰夫的“中左”立场,特别是当俄罗斯社会确实存在着对于自由、民主和现代化的普遍向往和追怀之时。梅德韦杰夫路线的存在有可能是这一社会意向得到宣泄的通道和空间。普京深知,这一空间一定程度上的存在,反而有利于政局的稳定;而有所控制之下的政治争论比较符合转型中的俄罗斯社会的自然状态。


  从体制选择的角度看,根本上还是以西方为师的俄罗斯,一直在追求二元政治格局的实现。俄政治家深知,一种哪怕是经过安排的“中右”与“中左”立场同时存在,甚至表现出有控制的“竞争”的状态,将有利于塑造俄罗斯的国际政治形象,有利于实现俄罗斯“接近西方”的长期目标。上世纪90年代转型以后的俄罗斯,实际上已经有过多次建立“二元政治结构”的冲动和尝试。目前,梅普的不同政治谱段,不过是以往努力的一种延续而已。


  根据俄罗斯的国情,2012年总统选举来临之前,一定还会有各种出其不意的安排与转机。另外,尽管梅德韦杰夫的民调支持率已经开始接近普京,但从目前看,普京的机会还是要远远大于梅德韦杰夫。


  经济:从“资源依赖”向“多样化结构”艰难调整


  上世纪80年代后,特别是90年代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在经济上不得不依赖其丰厚的资源,而依附于外部市场和国际资本的要求。


  然而,在现行模式下,俄罗斯的劳动生产率是美国与欧洲的1/5,而产品的资源消耗是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3~7倍,能源消耗是3倍。一个较常见的估计是,俄罗斯的能源依赖型经济还将持续一段时间,至少是8~10年或更长时间。但同样居于压倒性的看法是:需要对这种倚重资源的经济模式进行改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梅德韦杰夫亲自推动发起了建立“斯考尔科瓦”高新科技园区的计划,希望以高新技术带动经济结构的调整。


  俄罗斯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前提是大量的投资。从对能源、资源部门的依赖转向发展加工工业,至少需要投入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25%资金总量的内部积累基金。但由于面对远东、西伯利亚能源开采上的继续大量开发性投入,全俄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改造,以及今后10年7000多亿美元军费开支等巨大花销,因此资源收入丰厚的俄罗斯依然难以担当起在可见时期内迅速实现结构调整的重任。


  大体的结论是,第一,俄罗斯的实力依然雄厚,特别是其能源、资源的丰富蕴藏和生产能力。但俄罗斯的能源生产和出口显然都将被限制在一个较为保守的水平上。例如,今天俄罗斯的石油生产能力已经达到5亿吨/年左右,而10年之后,仍将被限制在5.3亿吨之下。这一状况,究竟是缘于西伯利亚东部地区开采困难、缺乏资金,还是俄罗斯真正打算要改变经济结构、雪藏资源?抑或是两者兼有?这一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第二,能源之外的其他产业领域,还有宇航、军工及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民用产业,其潜力未可小觑。包括高新技术导向下的转型,已经是俄罗斯领导层下定决心加以推动的。但俄罗斯的整体经济实力要恢复到苏联时期,尚需要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更何况目前俄罗斯还受到体制、财力、创新能力等各方面的掣肘。


  第三,正是在这样的困难局面下,俄罗斯近期准备推出大规模私有化计划,这是与其整个经济转型相匹配的重大步骤。目前,俄罗斯为改善国内投资环境所做的一切与此有关,但能否真正实现以私有化推动经济结构和效率上的改变,还有赖于大量艰难的工作。


  上述这些变化无疑将深刻影响俄罗斯的对外选择。


  外交的转向


  最近,特别是在梅德韦杰夫的推动下,俄罗斯外交正在发生新的变化。


  以梅德韦杰夫最近在俄驻外使节会议上的讲话为标志,俄罗斯新时期外交的特点表现为:第一,以俄罗斯的现代化为目标,以国家利益为基础,加速提升外交水平;第二,进一步抛弃意识形态成见,与所有可能成为俄现代化外部源泉的伙伴搞好关系;第三,以实用和创新的态度,使外交能够解决俄罗斯面临的各种问题。


  与前10年的俄罗斯外交相比,目前明显的趋势,一是与西方的对抗性大大减弱,二是更强调外交的全面性、实用性、灵活性,三是有了以现代化为目标的更高立意,而不是简单地侧重于在各个国际力量之间纵横捭阖,搞传统的势力均衡。


  在这样一种外交思想的指导下,俄罗斯无论是对欧洲、美国还是对北约的态度,都有了较大幅度的调整。


  俄罗斯与欧洲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到两条明显的轨迹:一是俄罗斯不顾欧盟的总体格局,而主动发展与单个欧盟国家的关系,其中包括与德国的天然气管道建设合作、与法国的军售合作、与挪威之间成功的边界谈判、与波兰主动调整经济关系,甚至与英国的关系也一度出现了改善的迹象。应该说,俄罗斯的努力取得了效果。


  另一条轨迹,则是俄罗斯大刀阔斧地提出“与欧洲结盟”的口号,以及几年来坚持不懈地提议重新建立对等的泛欧洲安全体系。


  从俄罗斯与美国和北约的关系看,俄罗斯愿意就俄罗斯同北约合作的关键问题——反导问题举行谈判、同意联合国制裁伊朗、在远东局势紧张的背景下公开批评朝鲜、邀请北约士兵参与2010年红场“二战”胜利日阅兵,都可视为其向西方释放善意的举措。俄罗斯与西方之间关系改善的最大成果就是新核裁军条约的签署,以及俄美、俄欧之间有关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谈判的结束,也包括当吉尔吉斯斯坦政局发生突变时,美俄双方的相对克制,以及俄周边环境的有所改善。


  在俄罗斯外交调整有所成效的同时,其外交的另一面也得以充分显示:一是在事关领土安全等主权问题上,立场坚定不移,梅德韦杰夫视察北方四岛即是一例;二是尽管与美国签署了削减核武器的协定,但2010年12月16日,普京还是毫不含糊地宣布了俄罗斯今后10年将投入7000亿美元以发展军备的庞大计划。这表明俄罗斯外交除了柔软的一面,依然保持着“铁嘴钢牙”。


  中俄关系前景


  中俄关系无论是在当前还是今后的一个阶段,都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


  2010年,中俄领导人7次会晤,频繁的政治互动凸显两国关系达到了历史上的高水平。在金融危机之下,中俄之间的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经受了考验,表现出巨大的潜能。这不光体现在已签署的一系列双边合作重要文件中——显然,中俄两国无论在传统的能源、军工、基础设施合作,还是在金融、高科技等方面均已表现出了高度的战略互补性——也不仅表现于在2010年的一系列紧迫问题上双方对于对方核心安全问题的关切和支持,也表现在双方的决策部门和学者、专家都在进一步深入思考和密切磋商如何在一个全新的国际背景下,通过进一步发展和充实中俄战略合作关系的内容,提升双边关系的水平,维护地区和全球的稳定。


  2010年的重要变化是,俄罗斯已经作为新成员加入了东亚合作机制和亚欧会议。中国不仅对此表示积极的支持,还将以积极态度推动东北亚乃至整个亚太区域加强与俄罗斯的合作。(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