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豆腐那里有批发的:关爱 留守儿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6:06:10

建立长效机制 关爱留守儿童

 近年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县农村外出务工人数逐渐增多,其子女留在家乡,呆在祖父母或亲戚身边的留守儿童也逐渐增多。目前,我县共有留守儿童18383人。为切实关爱留守儿童,给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我县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工作模式,建立长效机制,关爱留守儿童,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加强阵地建设,打造关爱阵地体系

 一是结合新农村建设,依托“农家书屋”创办“留守儿童爱心书屋”,让留守儿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学习园地,充分享受到“家的温暖”。二是我们依托学校、社区现有活动场所,通过合办、联办的方式,全面推进“留守儿童之家”和“校外辅导站”建设。目前,全县共建立校外辅导机构、“留守儿童之家”、“ 留守儿童服务站”近300所,定期开展工作,实现工作的基地化、制度化、常态化。三是积极筹建“儿童快乐家园”。我们精心选址,在留守儿童较多的大沙河镇筹建“儿童快乐家园”。依托现有资源,以“万亩酥梨园”、“玲兴敬老院”、“果都大观园”作为社会活动基地,在制度建设、创建模式、长效机制上突出特点,彰显特色。开设了“心灵有约”信箱、开办了留守儿童沙龙。目前,“儿童快乐家园”完成了活动室、阅览室、多功能室、电脑室、心理咨询室的重修与硬件配置。同时,在全县各级巾帼文明岗、妇女干部中招募“爱心妈妈”及志愿者100余人,成立“爱心妈妈俱乐部”及志愿者服务队,制定“3545”管理机制,即“三个一”:每月做一次家访、每月与家长通一次话、每学期给家长写一封信;“五必访”:情绪不好必访,身体欠佳必访,成绩下降必访,迟到早退必访,与同学发生争执必访;“四掌握”:掌握家庭情况、掌握思想表现、掌握学业成绩、掌握日常行为;当好“五员”:思想品德辅导员、情感交流沟通员、日常行为监护员、生活起居管理员、健康成长指导员。从制度上保证工作落到实处,从制度上督促志愿者用心服务,受到在外打工家长的一致好评,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二、完善关爱制度,打造长效机制体系

一是推行代管制度。首先学校将“代管家长”制列入教学计划,班主任为“留守孩子”的代管责任人,教师和“留守孩子”结对,义务“代管”;各镇、村妇女组织、妇女干部,当好本镇、村留守儿童的代管家长;在全社会为留守儿童广泛征集代理妈妈、社会妈妈、爱心妈妈,组成了“代管家长”队伍,达1480人。二是建立基本情况归档制度。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全程记录其学习、成长过程,对留守儿童的成长进行动态管理。三是建立帮扶制度。广泛开展“一助一、手拉手”结对帮扶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一助一”心理辅导、精神抚慰、义务家教等志愿服务1400余人次。四是实施万名“成长伙伴”帮扶行动。为8680名留守儿童寻找8680名“成长伙伴”,在彼此之间传递健康向上的思想、知识,进行生活思想上的交流和沟通,让彼此充分体验身边伙伴的关爱。

三、强化活动宣传,打造长效关爱体系

我们注重利用各种宣传媒体,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浓厚氛围。通过板报、宣传栏、张贴标语、广播、电视、网络、编印工作简报、编演文艺节目等形式,宣传报道留守儿童工作中出现的新举措、新经验、新鲜事、新人物。依托新闻媒体,大力宣传自强不息的留守儿童典型、社会各界关爱留守儿童的先进事迹和先进经验,营造全社会关注和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宋楼镇孙楼小学被全国妇联评为“全国留守儿童教育服务示范指导站”,江苏1860新闻节目对此作了专题报道。同时,广泛开展“自尊、自爱、自护、自强”、“献爱心、手拉手”、“我独立、我成功、我成才”和“小巧手”等主题活动,举办了留守儿童书画、作文、作业展等,让留守儿童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中去,帮助其在群体活动中健康成长。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记录卡”,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和长处,增强了学习决心和信心,使他们与同龄人一样健康成长;在留守儿童服务站、儿童快乐家园开通亲情热线电话,让每个留守儿童能时常听到父母的声音,感受到父母的关爱,让家长能及时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与留守儿童“心心相通”。安排有经验的心理教师、医生等,采取疏导与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困惑和成长中的烦恼,塑造其良好的心理品质。

四、开展权益保护,打造长效维权体系

留守学生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使留守儿童普遍缺乏法律知识,自我保护意识差。为此,我们与司法、公安等部门联合起来,以法制教育为抓手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开展 “法制在我身边”、“送法进校园”等活动,开辟法制教育“第二课堂”,为留守儿童教授青少年法律法规知识、青少年生理心理健康知识等。联合县司法局组织司法部门研究青少年犯罪方面的专家、青少年维权岗负责人等深入学校开展法律知识和自救自护讲座14场次,增强留守儿童的法律意识和自护意识。

五、整合社会资源,打造长效帮困体系

县妇联联合有关部门开展了一系列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六一期间,县妇联要求全县妇联组织、妇联干部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关注关爱贫困儿童和留守儿童,积极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为他们献爱心、送温暖。县妇联联合县教育局举办了庆“六一”童声童歌颂祖国演唱会;和县国税局“省级巾帼文明岗”的爱心妈妈们走访慰问了“自强留守好少年” 、“全国百名优秀春蕾女童”等;举行了“情系留守儿童、爱心捐助”活动;联合县民政局将生活困难的留守儿童家庭纳入社会救助和帮困助学之列;联合卫生系统组织对留守儿童开展了健康教育和健康咨询;联合县关工委组织“五老”志愿者进村、进校、进社区、进家庭,开展了老少结对、义务家教、心理健康咨询和捐资助学等活动。同时,充分利用各类成人学校、村小学家长学校等阵地,加强对孩子家长(监护人)的教育和培训,转变其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和监护孩子的管理能力、水平。鼓励其外出务工时尽量带孩子随身就读或把孩子托付给有一定条件、有教育能力的代管,做到多与孩子联系,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多与孩子见面,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关爱。

 

 

 罗明灿事迹

 罗明灿,男, 1962年9月出生。大专文化,武胜县万隆镇小学高级教师,武胜县万隆镇关心下一代委员会成员。

万隆镇大部分村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造成了大量农民工外出务工,于是留守在家中的孩子的教育管理就成了学校和社会所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2006年上期,看到无数的留守学生假期因无人管理而导致行为习惯变坏和学习成绩下降,罗明灿同志心急如焚,主动与社区联系,成立了 “留守学生家庭式托管中心”,负责管理留守学生不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如今,已经有10余名在假期无人看管的问题留守学生住进他的“家庭式托管中心”。尽管他的家庭经济状况不富裕,但他始终无怨无悔把大部分家庭经济收入用于这10余名留守学生的身上,在学习上辅导,在生活、安全上关心。特别是有一个叫陈文凤的同学,由于父亲死亡,母亲在狱中服刑而无人看管。从1999年9月开始,无人看管照顾的陈文凤就被罗明灿收留照顾,几年来罗明灿从没有向她收取任何生活和学习费用,如今,这个学生品学兼优,多次被评为“优秀学生”,已在重点学校读初中。其他的被他照顾管理的留守学生各方面的行为习惯等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罗明灿同志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深受广大群众的高度赞誉。

吴强同学生于1994年12月,家住同大镇红埂村后湾九组。现今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就读于黄道中学九(3)班。他原先一直跟随父母在外地生活,后来由于学业,于2008年回到老家读书。他的父母因为要维持生计,所以均未同他一道回老家,吴强同学便成了留守儿童。

他由于从小生活在外地,所以刚回来时对家乡的生活习惯不太适应,语言、风俗也不熟悉。在他回家读书后,不到一周时间,就患上了感冒,还由于水土不服而拉肚子。但他面临这些困难,没有害怕、屈服,无论身体如何不适,他都坚持每天按时到校,从未请过一天病假。每天下午4点多钟放学后,还要立刻骑车前往医院,去挂水治疗,一直到天完全黑下来后,才骑车到家。晚上,还要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面对困难他的意志十分坚强。

回来上学的第一天,他在课堂上感觉吃力。因为他对家乡的方言并不是很熟悉,所以整整一天,他都要竖起耳朵听课,还一直盯着老师的嘴唇,想通过口型来辨别老师说的话。但即使这样,他也不能把一堂课的内容都听明白。于是他就利用课间休息时间询问同学。他还在课余时间,向邻居学习方言。这样一来,他又克服了一个困难。

吴强同学热爱学习,热爱知识。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勤于钻研,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效率很高。每次考试,成绩都位居年级第一或第二。每学期都被评为“三好学生”。他尊敬师长,关心同学,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还不仅时刻警醒自己,也提醒周围的人。他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同学眼里的好伙伴。

他不仅学习上优秀,在日常生活中同样如此。

他从未向爷爷奶奶要过一分钱,无论是买个人用品,还是买学习资料。因为他知道爷爷奶奶年纪大了,钱也是越用越少了。每当到了花钱的必要时候,他便用自己过年时存的一些压岁钱和父母每学期给的零花钱。每当家里烧了好菜,他知道爷爷奶奶自己舍不得吃,所以便故意骗爷爷奶奶说自己不爱好,结果却落了个“挑食”的“恶名”,不过尽管如此,他依然“我行我素”,坚持自我。每当他看到爷爷奶奶那微驼的背影时,他总会暗自忧伤,感叹爷爷奶奶终其一生,为子女、为子孙,爱到无力。他为了缓解爷爷奶奶儿女不在身边的孤独感,所以就经常同他们开玩笑,问一些从前的往事,让爷爷奶奶十分高兴。

除了孝敬长辈之外,在生活中,他还有见义勇为的良好品行。2008年6月份,吴强同学所住村子上的一户人家着火了,当时是夜里2点钟左右,他听到有人喊“救火”后,立刻从床上爬起,迅速套上一条外裤,便立刻跑出家去,他看到离家不远处有一处火光,就毫不犹豫地冲进家里,这可不是逃跳。不一会儿,只见他又拎了个水桶跑出来,向火光处飞奔而去。这时已有不少人在救火了,他环视四周,略作思考,便加入了打水的队伍,拎着个水桶,“咚咚”地跑向河滩,装满水,再跑回失火的人家,把水向吐着火舌的房屋泼去。他也不知道干了多久,来回跑了多少次,只知道裤子全湿了,手臂也酸得举不动了。虽然最终没能救回房子,但也阻止了大火的蔓延。

这就是吴强同学的事迹。

 

 

 

履行社会责任   爱心播撒留守儿童

  枣阳市烟草专卖局关爱留守儿童事迹

 

近年来,枣阳市烟草专卖局在枣阳市委、市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始终秉承“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行业价值观,在企业科学发展、经济效益逐步提高的同时,不忘回报社会,以高度社会责任感热心公益事业,并把关心、支持地方妇女儿童作为责无旁贷的共同责任和义务。在关爱留守儿童管理教育方面尽心尽责,努力让每一个留守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是我们的责任

 

“关爱留守儿童,是我们烟草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烟草专卖局党组书记、局长阮联平同志在全局职工大会上郑重地说。

自市委、市政府开展以“关注未来、撒播母爱、情暖童心、共创和谐”为主题关爱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活动以来,烟草专卖局全体干部职工踊跃报名参加“争当爱心妈妈”,在行业内部再次掀起了关爱留守儿童的热潮。在 “爱心妈妈”关爱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活动中,全局干部职工争当“爱心妈妈”,经过筛选,最后确定了9名“爱心妈妈”,并与留守儿童进行了结对帮扶。她们定期与临时监护人深入了解孩子的身心情况及近期学习情况,与孩子们进行了沟通、交心,每月定期以电话、见面、书信等形式与孩子和临时监护人联系,定期或不定期到学校或者家庭看望留守儿童,在亲情上多给孩子一些慰藉,使留守儿童感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要让孩子感到父母虽不在身边,心却在自己身上;要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更好的教育,生活得更好。

 “阳阳,过两天就是‘六一’儿童节,这双鞋就当作节日礼物送给你,今后我就是你的爸爸,有什么困难直接跟我说”。局长阮联平同志亲自联系一名留守儿童,担当“爱心爸爸”代理家长义务,每逢节假日总是根据帮扶孩子特点,为孩子带来最需要的生活学习用品,常常为孩子办实事、解难题,为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与孩子沟通交心,虚寒问暖,了解他们近期学习情况,拉近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让孩子时常处于浓浓的亲情包围之中,起到了一名代理家长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孩子健康快乐是我们的心愿

 

“关爱”,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以心换心的具体行动。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要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和一件件实实在在的事情来实现的,要让孩子健康快乐才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在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中,烟草专卖局所有“爱心妈妈”与孩子所在学校老师一道,通过开展书法比赛、“我自立、我骄傲”、“爱绿护树”、“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抗震救灾、援助灾区”、“平安校园”创建等等一系列活动,让孩子们玩在其中,乐在其中,并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抚平孩子幼小的心灵。

在孩子学校共同努力下,我们为每名帮扶孩子建立了成长档案,经常被学校邀请参加留守儿童主题班会,和孩子们之间开设了亲情电话、心灵信箱,建议孩子所在学校建起了留守儿童之家、亲情港湾、心理咨询室,对孩子进行吃苦耐劳、拼搏向上教育,让留守儿童们逐渐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回报父母。

“亲爱的爸爸妈妈,自从你们离开了家,家里又来了一位好妈妈。在她的帮助下,学会了养猪喂鸡,我学会了烧菜做饭,学会了自己梳头,学会了自己洗衣。爸爸、妈妈,女儿现在知道,离开我你们有许多无奈,为儿女你们吃尽了苦头。请不要为我担心,不要为我牵挂,家中不但有爷爷奶奶,还有像你们一样疼我爱我的代理妈妈!”。常旭在该局“爱心妈妈”亢义文半年的教育帮扶下,逐渐成长为一名坚强、勇敢、自信的孩子。

在9名“爱心妈妈”的影响下,全局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无所不包。书包、图书、文具等学习用品,衣服、雨伞等生活用品,乒乓球、跳绳等健身器材,孩子们想到的和没想到的都送来了。在“爱心妈妈”的关心呵护下,孩子们上课时间聚精会神听讲,放学之后和星期天就让这些孩子在自己家里写作业、玩耍,让孩子们时常体会到家的温暖。今年5月份的一个周末,天下着雨,“爱心妈妈”金丹的家人劝她改天再去看小云,可金丹却说:“周末见面是同孩子约好的,怎么能不守信用呢?”当衣服被雨淋湿的金丹出现在孩子李正云面前时,小云竟情不自禁地扑到金丹怀里,一声“妈妈”让金丹流下了幸福和欣慰的泪水。目前,与烟草专卖局“爱心妈妈”结对帮扶的9名留守儿童在浓浓的亲情关爱中,像其他孩子一样快乐、健康地成长

关爱无边,亲情漫漫。关心妇女儿童事业,支持妇女儿童事业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身为烟草人的我们更加责无旁贷。我们将再接再励,多为全市广大儿童们多办实事,多办好事,一如既往的支持地方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

 

 

 

 

 

关爱留守儿童先进事迹材料

颍西中心学校:吕献洁(政教处主任) 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逐年增加,颍州区颍西办事处中心学校所辖的近20所中小学校也由此形成了一个由1302名儿童组成的特殊的群体——留守学生群体。他们远离了直接监护人的关爱照料,远离了父母的情感抚慰,成为有父母的“孤儿”,造成了“留守儿童”道德教育上的真空。为了让“留守儿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颍西中心学校对这一情况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得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共同抓好留守儿童的管理,涌现出了许多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其中先进典型代表就是颍西中心学校政教处主任吕献洁。她用平日点点滴滴的爱,聚沙成塔,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爱的天空。 颍西中心学校政教处主任吕献洁认真结合中心学校提出的“衷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孝心献给父母、诚心献给他人、信心留给自己、”的“五心教育”理念,和留守儿童打成一片。孩子们的衣食住行深深的牵挂着她的心。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予孩子们关怀,把这些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爱护。

   吕主任所任教的学校共接收了来自周围20多个村子的400多名留守儿童。为了孩子们能有一个更加稳定、和谐的学习环境,每个星期天吕主任都会和老师们去家访,给予孩子们更多的帮助。现在,孩子们的心情开朗起来了,性格活泼起来,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他们不再孤独,不再寂寞,他们和所有的孩子一样,在温暖的阳光下一天天健康地成长。该校教师刘子昌说:“这些留守学生,吕老师倾注了全部的关爱。吕主任不但在生活上关心,在学习上也要求更加严格。不定时检查他们的作业,询问老师他们上课的情况。只要他们的父母一回来,吕主任就主动前去去家访。让每一位外出打工的父母都能放心的在外安心的工作。”

另外,吕主任每年清明节前夕都组织全办事处各中小学留守儿童学生代表到九里沟革命烈士墓地敬献花圈,向学生讲解红军烈士的英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定期组织学生到敬老院、特殊教育学校帮助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打扫卫生,洗衣被,使学生从小养成尊老、敬老、爱老和关爱弱势群体意识。

正是吕主任伸出温暖的双手,献出无私的关怀,赢得了社会的尊重,这不仅让贫困学生得到了健康的成长,而且为社会减轻了矛盾和风险。

爱是人间最美的语言,吕主任只是用爱的行动、爱的真情抒写了一个基层人民教师用满腔热情关爱留守儿童朴实的人生。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先进事迹简介

 

德化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2007年5月

 

地处“闽中屋脊”、位于泉州市最北部的德化是一个山区县,荣膺“中国陶瓷之乡”、“中国民间(陶瓷)艺术之乡”、“中国瓷都·德化”、“中国小水电之乡”等称号,面积2232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202个村(社区),人口30.8万,未成年人近9万,在校中小学生46633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5776人。1989年12月成立县关协,1992年更名为县关工委。全县现有关工委组织260个(其中乡镇18个、村192个、社区10个、学校37个、机关2个、非公企业1个),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人数13616人,其中“六大员”3308人,“五老”4506人。几年来,县关工委已先后于2002年8月、2004年1月与2006年8月连续三届荣获市级文明单位称号;2006年元月,县关工委被泉州市妇联、教育局、文明办、关工委授予家庭教育工作先进集体;2006年8月县关工委第十次被中国关工委表彰为《中国火炬》宣传报道和征订发行先进集体。

2004年4月,县委下文调整充实了以县政府调研员郑启梓同志任县关工委主任的领导班子,配备顾问、副主任、委员;下设办公室有专兼职3人处理日常工作。近年来,本委全体同志认真学习实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开拓创新精神,探索各种办法解决“留守儿童”在农村读书、生活、做人等问题,认真履行“指导、推动、协调、配合”职能,在广泛深入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同时,加强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把此项工作作为农村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点来抓,整体推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健康发展,为我县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新贡献。

一、    调查研究,提高认识,关心支持农村留守儿童工作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广大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市转移后,随之出现大批“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照顾和正常的生活环境,“留守儿童”中的相当一部分在情感、心理、生活、学习乃至人格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针对“小县大城关”发展格局,县关工委老同志发挥自身优势,以很大的精力投入调查研究,认识到出现“留守儿童”问题实质上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表现,是改变城乡二元化经济结构的必然产物,是社会进步过程中的一种现象;关工委老同志作为当年农村改革的领导者和参与者,必须尽己所能,加大关爱力度,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帮助其健康成长,解除外出务工的农民兄弟后顾之忧,让其全身心投入城市建设,以促进整个社会进步。2005年以来,县关工委把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议事,“关注外出打工青年及其子女的学习”写入2005年的工作意见中,2006年的工作意见中指出“要关心进城务工子女的学习问题和农村留守学生的困难”,把“要深入到青少年中去,了解和研究当前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突出问题,如留守儿童管理等,要查找原因,想方设法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列入2007年工作要点。

二、主动参与,协调配合,积极创造条件为农村留守儿童办好事、办实事

县关工委积极投入此项工作,在协调、配合上下功夫,特别是在探索、建立长效机制方面,积极主动地与教育、共青团、妇联、综治、科协等部门配合,初步形成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组织网络和工作载体。

(一)发挥德化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报告团作用

留守儿童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必须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有效服务和监护网络,使留守儿童亲情有护、学业有教、安全有保。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关爱工作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2005年3月以来,县关工委设计有效的宣传服务载体,不断优化资源整合力量,通过德化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报告团这种载体,建立有效工作机制,增强活动的实效性,共同把留守儿童关爱活动推向深入,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经过两年多的运作,报告团形成了五家单位(即县关工委、县教育局、县妇联、团县委、县综治办)齐抓共管的格局;报告团成员是以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等“五老”为主体,同进还特邀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和在职心理教师、政法干部、律师及多年从事幼教工作的园长组成;报告内容主要有社会主义荣辱观、革命传统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师德教育、科学培养孩子等。据统计,2005-2006两年已完成讲座102场,受教育81664人次;2007年3-5月,全县各校邀请报告团进行报告80场,报告团的精彩讲课,受到家长、学生、老师的欢迎和好评。自2005年以来我们报告团就建立了一套活动的长效机制,就是年初我们联办单位就报告团的报告范围、报告要求及报告员的报告题目以文件形式通过德化教育信息网通知各校,各校要把全年邀请报告团作报告的计划于年初上报县关工委,县关工委办公室汇总下面报来的计划编排每月份的报告计划,同时根据计划把任务分解到联办单位,然后由各单位指定专人任秘书负责联系邀请报告的单位,解决交通工具,落实带队领导。县关工委积极协调争取有关部门的参与和支持,形成教育合力,充分发挥“五老”作用,通过举办报告会等形式,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培养和关爱,不断优化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

(二)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近年来,县关工委注重加强留守儿童家长和第二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指导,着力培育一批农村示范性家长学校,积极向留守儿童家长和第二监护人普及科学教子的方法,使他们真正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2005年在全县开展“家庭教育年”活动;2006年6月23日,县关工委、县妇联、县教育局、团县委联合在龙浔镇关工委召开德化县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2006年10月,开展“家庭宣传月”活动,掀起家庭教育新高潮。2006年底,县关工委、县教育局、县妇联、团县委联合开展示范性家长学校检查评估,18个单位通过并给予授牌。据统计,2006年全县有818名家教员在83所家长学校授课、咨询、培训8.5万人次。通过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在家长中传播现代家庭教育理念,灌输正确的家长教育知识,讲授科学教育方法,提高家长和代理监护人的家庭教育能力。

(三)不断加大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力度

在做好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同时,县关工委还加大了对失足青少年的帮扶力度。我县继续关注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问题,进一步落实县法院、县关工委《关于加强失足未成年人帮教协调意见》(德法[2005]45号),抓好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矫正,县关工委已完成11案13名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捕前表现调查送交法院审判参考。2006年5月30日,县关工委牵头与县妇联、综治办等有关部门到县看守所开展未成年人“知荣辱、促和谐”帮教活动,探视在押14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同时给他们举行了社会主义荣辱观讲座,还发给有关法律书籍和生活用品。2006年10月27日,县关工委、县教育局、县综治办、县妇联、团县委联合在德化三中召开德化县关爱工作团三中试点现场会,全县18个乡镇和37所中小学分管领导参加了会议。会议主题是发挥“五老”在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探索关爱工作团工作机制,促进平安德化建设,推动全县关爱工作团工作全面开展。

(四)积极开展捐资助学活动

在市关工委的关怀和我县各级领导带头以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热心赞助下,县关工委继续牵线搭桥,仅2005-2006两年县关工委本级收到捐资认助金额215700元,资助贫困生329人,使困难家庭子女受助圆了大学梦和能继续在初、高中就学。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张翼翔,县政府调研员、关工委主任郑启梓等领导还亲自给受助的品学兼优贫困生发放助学金,鼓励他们要勤奋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2005年12月11日和2006年11月12日,县关工委先后以《共同铭记每一份助学爱心》和《社会各界共谱爱心助学乐章》为题对当年捐资的单位和个人登报《瓷都德化》表示鸣谢。值得指出,近年来,县林业局、县规划建设局、县委组织部、龙门滩管理处等单位及得盛集团、臻峰陶瓷有限公司、恭汇大酒店、祥晖陶瓷有限公司等企业长期与农村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南埕中学、水口中学等学校开展结对帮扶活动。

(五)举办陶瓷雕塑技术培训班

县关工委充分发挥社会各界作用已连续举办2期“德化县社会青少年、城乡待业妇女雕塑技术培训班”,免费培训学员165名,社会反响很好,福建日报、泉州晚报及我县媒介都有相关报道。2007年2月6日,李辉跃县长就县关工委连续两年牵头联合有关部门举办陶瓷雕塑技术培训班情况汇报作重要批示:关工委此举既让未升学的青少年具备一定的就业技能,又可减少青少年初涉社会因无就业而变坏,意义重大。并拨出专项培训经费,要求关工委继续做好就业技术培训工作。

我们的工作才刚刚起步,还存在很多不足,很多工作还不够细致和深入,需要不断的努力和完善。“留守儿童”问题,不是个体问题,而是群体问题;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留守儿童”工作涉及到很多部门、单位,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配合和努力,共同担负起“留守儿童”的教育责任。我们要认真落实中发(2004)8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继续做好“留守儿童”工作,力争把这项工作做得更细、更实、更好,让他们在学校能得到关爱,在家庭能享受到温暖,使这一群特殊的孩子,不能因为特殊的家庭环境而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能让他们真正学有所成,成为对社会、对家庭有贡献、有价值的人。我们相信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关注和相关部门的合力推动下,农村留守儿童――这朵失缺亲情关爱的野百合在党和政府阳光、雨露的滋润下,也能拥有灿烂的春天。

 

  贵州习水县二郞乡二郞中学“三关”工程 

2010年2月27日,元宵节前一天,贵州习水县二郞乡二郞中学人群攒动,上千名师生、二郞乡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代表聚集一起,参加正在这里举办的二郎乡第五届李华节、传统河灯节暨“三关”工程表彰大会。

 

“三关工程”在习水县并不新鲜,早在2005年,二郞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负责人冯帝国,这位年近70岁的老教育工作者开始了漫长的“三关”调研工作。

习水县位于贵州北部,地处川黔渝结合部的枢纽地带,是典型的山区县。根据贵州省习水县2008年最新数据统计,全县共有125687人外出务工,全县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数分别达到25485人和12774人。

二郎乡是习水县南部典型的农业乡镇,全乡人口2.43万,其中劳动力1.35万,常年在外打工的就有7000人,农民工的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70%以上,在二郞乡,有多达1800多的留守儿童,平均每三户人家中就有一个留守儿童。

 在冯帝国长达一年的调研中,他发现留守儿童普遍存在性格孤僻、品性恶劣、成绩偏差等现象,2006年3月,二郞乡党委政府率先在乡中学开展关心留守学生为试点的留守儿童教育探索,并于2007年3月在习水县拉开了以“关心外出农民工、关爱留守儿童、关怀空巢老人”为核心的“三关工程”大幕。

“代理家长”的光荣和艰巨

在习水县宣传部部长杨松的陪同下,记者见到了留守儿童钟旺。8岁的钟旺,就读于二郎乡中心小学二年级1班,父母长期在东莞打工。这个看上去比同龄人稍矮的小女孩,已经成为家里的“顶梁柱”,要照顾重度残疾的爷爷和6岁的弟弟。每天一大早,钟旺就开始忙碌了。她要烧水、扫地、做饭,包括爷爷中午的饭菜,送弟弟去幼儿园,然后才上学。8岁的钟旺会炒很多菜,甚至还会蒸馒头。

见钟旺那天,马上要表演节目的她擦着粉,脸红扑扑的,看到我们,一脸紧张,直到代理家长---班主任穆开秀老师出现,她才露出轻松的笑容。

代理家长是习水县“关爱留守儿童”的一记重拳,据杨松部长介绍,全县共有代理家长8829名,与留守儿童结成代管对子15536对。

做为习水县最早试点“三关工程”的二郎乡,该乡为所有7到16岁的在校留守学生结对了代理家长。共组织全乡各级干部、教师、社会热心人士和农村党员等776人,与4088名留守儿童结对。

在二郞,每年的6月1日和每月第一个周五为代理家长工作日。乡长倪建红,是5个孩子的代理家长,从2007年“三关工程”伊始,他就开始了代理家长之路。他说,代理家长虽然是代理,但对于孩子们而言,就是家长,当他们遇到困难首先会想到你,所以,做代理家长是一件既光荣又艰巨的事。

 在二郞乡,对留守儿童实施“三管一强化”、“十个一”、“五必访”的管理,这对代理家长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负责牵头“三关”工程的县委组织部部长董爱民向记者介绍了“十个一”、“五必访”的具体内容,包括:一张亲情联系卡、一本代理工作记录、每月一次亲情交流活动、每月一次学习检查指导、每月一次家访活动、每月一封亲人家书、每月一次与父母视频通话、每月一次代理家长经验交流,每人一本成长纪录册、每人教会一门实用技术的“十个一”关爱法。“五必访”即:身体不佳必访,情绪不好必访,学习成绩下降必访,与同学争吵必访,迟到早退必访。

在二郎乡中学的关爱留守学生办公室里记者看到,学校根据留守儿童的学习、特长、家庭等状况,分别为他们建立了成长档案、心理健康教育档案、亲情活动图片集等,详细记录他们的成长历程。此外,各中小学校和各村还配备了网络视频设备,使留守儿童定期可以和父母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三年的付出,得到的回报是可喜且令人欣慰的。钟旺的代理家长穆开秀老师告诉记者,钟旺曾经是个让人头痛的孩子,她经常逃学、撒谎、小偷小摸、成绩也不好,为了让她改掉撒谎、偷东西的毛病,我一有空就和她谈心,给她讲道理,她终于一点点接受了。”

穆老师说话时,钟旺在旁边安静地剥着桔子,穆老师看着她,一脸欣慰,“有这些毛病并不是因为她是个坏孩子,而是很少有人告诉她这不对。我还经常在课堂上鼓励她回答问题,现在她的学习已经从落后变成中等水平了。”

二郎乡中学校长李明刚告诉记者,该校有一半的学生是留守儿童,2006年前,该校初中考上高中的学生中没有一个是留守儿童,而今年,考上高中的学生里40%以上是留守儿童。

据介绍,三年来,二郎乡1800多名留守儿童中80%的儿童在学习上、思想上和身体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好转,如2009年二郎中学参加中考被录取到高中的学生中有40%是留守儿童,其中有两名留守儿童考入省重点中学,填补了过去无留守儿童考入省重点高中的空白。

为“关爱留守儿童”打造的三张网

代理家长只是习水县“关爱留守儿童”的一个亮点,三年来,习水县为“关爱留守儿童”铺开了一张大网,这张网里涵盖政府到民间、社会到学校、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等,以点带面地展开了一系列的举措。

 记者在县中学外转了一圈,没有发现一家网吧和娱乐场所,县委组织部部长董爱民说,这是习水县为留守儿童打造的三大网之一,三大网里包括完善学校教育管理网络,健全平安校园管理网络,建立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关爱网络。

 董爱民介绍,三年来,习水县总结了一系列“关爱留守儿童”的理论,从最初边走边看的摸索到现在的思考和研究,三年的时间,习水县政府和留守儿童共同体会了成长中的收获。

“三管一强化”、“八个一”、“十个一”、“五必访”等,习水县政府总结的一套方法,其中的核心是将关爱留守学生工作纳入素质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检查考核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一些学校通过开展“师生悄悄话”、在班级推选“知心大姐”帮助留守学生释疑解惑,解决学生成长期心理健康问题;一些地方开展“留守儿童互助组”、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雏鹰比翼,结伴成长”活动,让学生在同一片蓝天下健康快乐成长。

 目前,全县有97间中小学开通了亲情电话,设置了亲情信箱, 30间学校开通了网络视频。整合乡镇幼儿园师资场地建成有电话、电脑、青少年读物、活动场所等功能齐全的“留守儿童之家”2个,为探索学前三年教育积累了经验。

 除了关心留守儿童的素质教育,他们的安全也是县政府关注的。“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百日活动”,就是其中一例。教育、工商、文化等15个部门联手出动,对校园周边的游戏厅、网吧、台球室等进行了清理,取缔游戏厅30多家,黑网吧4间,销毁了10071件非法出版物、书刊、黄色音像制品和24台游戏机。实现了全县中小学200米范围内无网吧、游戏厅和歌舞厅等娱乐场所。

 董爱民介绍,在全县24间寄宿制学校中,由各学校领导班子牵头、教师组成的校园巡逻队在作息时间外,坚持实行轮流巡逻守护,保障了留守儿童人身安全,切实为留守儿童创造了一个安全健康的校园环境。

除了政府和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习水县从三个层面,组织了四支队伍(代理家长、社会志愿者、爱心妈妈、五老队伍),着力建立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关爱网络。

 这其中就包括代理家长。董爱民说,代理家长的组成以干部、党员为主体,代理家长是辛苦和光荣的,只有各方面素质都比较过硬才能入选,尽管没有报酬,大家报名仍然很踊跃。

 除了代理家长,家庭和社会也涵盖其中。这包括以亲戚邻居为主体,切实关心留守儿童在家的生活情况;以团委、妇联、关工委为主体,面向社会招募在校大学生、“爱心妈妈”服务队、“五老”人员等“亲情志愿者”,在假期或周末对留守儿童进行学习辅导和思想教育,确保在学校不易管、管不到的校外真空时段有人管理等。

在采访中我们发现,习水县政府将“三关 ”工程的监督检查纳入干部的政绩考核中,出台了相应的考核监督管理办法,同时通过评选优秀民工、优秀代理家长、召开代理家长经验交流会等方式作为考核奖惩的激励机制,这有利于“三关”工程的规范化和常态化。

 记者手记: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目前,二郎乡“三关”工程的实行主要靠的是县、乡各级党委的推动与支持,其资金来源也主要靠县级财政的拨款。然而我们不禁要问:习水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人均纯收入只有1800元/年,前几年欠的债还未还清;农业税取消后,县乡一级在民生方面的财政投入明显加大了,其在社会建设事业上的财政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的转移支付。那么,这样的财政状况如何使“三关”工程,及其他解决民生问题的制度安排得以持续?   

“让留守花朵美丽绽放”

                ——关爱留守儿童事迹介绍

                        成都市金花小学  曹晓婧

 关爱无边,亲情漫漫。我是一名乡村女教师,和千千万万的教育工作者一样,固守着这份清贫,守护着这方神圣,用我的爱心去点燃“留守儿童”的希望,让他们的生命沐浴灿烂的阳光,使他们真正走出心灵的荒漠,回到亲情

关爱无边,亲情漫漫。我是一名乡村女教师,和千千万万的教育工作者一样,固守着这份清贫,守护着这方神圣,用我的爱心去点燃“留守儿童”的希望,让他们的生命沐浴灿烂的阳光,使他们真正走出心灵的荒漠,回到亲情的绿洲。我奉献着,幸福着,快乐着,无厌无悔!


在此次活动之前,我们学校对留守儿童并不十分了解,因而也没有给予特别的关爱。活动初始,我们很意外地发现每一位孩子都不是想象中的顽劣后进生,相反在学习上都很用功,成绩优秀。所以我们想走近他们的内心世界,想看一看,掂一掂那一颗颗稚嫩的心灵都承载着什么。

像很懂事,成绩也很优秀的赵青同学,就是因为她的懂事,把一切事情都埋在心里,有着让人捉摸不透的稳重,为了让她重拾同龄人的快乐,我们的老师一次又一次和她谈心交流,终于用真诚打开了她封闭已久的心灵。

还有二年级的袁佩珊同学,由于身边只有爷爷奶奶,年龄又比较小,依赖性很强,自理能力差,与人交流的能力特别弱,我们决定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每天一汇报”,“自己的事自己做”,让她慢慢地学会自理,学会与人交流。一点一滴也许很繁琐,但是我们的老师从中感受到帮助一个孩子的快乐。

四年级的胡朝锋同学有一段时间情绪低落,经过我们地耐心询问,才得知是因为他妈妈生病了,他很担心妈妈的身体。我们努力让他明白妈妈在外地打工都是为了他,如果知道他最近的情况,妈妈会更伤心,病情也会加重。后来安排了一次电话交流,电话这一头他诚恳地向妈妈道歉,还让妈妈不要为他担心,并保证能好好学习,当时我们都感动地留下了眼泪,觉得孩子长大了,也懂事了。

通过我们的努力,笑容时时在他们脸上绽放,就像花朵一样美丽,我们觉得无比欣慰。留守儿童需要的不仅仅是学习中,生活中的关怀,更需要心的抚慰,爱的浇灌,走进他们的生活,聆听他们的心声,给他们一样幸福﹑多彩的童年。

 

 

 

   

 

 

 

撑起孤独的坚强

吴永杰,三和乡姚皋小学六年级小学生,老师的眼中的好学生,同学心中的好榜样,家人念叨的懂事孩子……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优秀的少年,却有着同龄人难以理解的坚强和孤独。
由于家境贫寒,在吴永杰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父母便到浙江宁波打工。沦为留守儿童的吴永杰从此住进了姚皋村的外公家,那一年他8岁,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吴永杰4年没有再见到父母一面。刚到姚皋村的吴永杰没有小伙伴,在村里他是沉默的另类。当别的小孩都在聚众玩耍的时候,吴永杰却想个小大人似的在外公外婆身后,干自己能干得动的小农活,外婆插秧到时候,他帮着拿秧;外公起红薯的时候,他帮着捡红薯。随着年龄的增长,小永杰变得越来越能干,在三年级的难年暑假他已经能够自己做饭给家里人吃了。当外公外婆从农田里疲惫的回来,小永杰总是把自己做好的饭菜端到两位老人面前,笑着缠着他们多吃,看着懂事的外孙,两位老人不止一次的落泪,互相安慰: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作为11岁的娃子,他从没有奢求自己能够天天见到父母,天天吃到父母做的饭菜。在小永杰的心里只是想过年的时候,哪怕只有一天或是一个小时,自己的父母能够陪在自己身边,带着自己赶趟集,买一件新衣裳。可是这个梦小永杰做了四年,年年落空。在吴永杰父母出外打工临走的那天,小永杰哭的一塌糊涂,但是父母交代的一句话,小永杰永远记住了:帮姥姥姥爷多干活。小永杰用自己稚嫩的双手践行着父母的嘱托。
今年8月份,吴永杰60多岁的外婆在乡里帮工装货时,不幸被货箱砸伤,在卧床的一个月里。小永杰的外公因在修路的工地打工看材料,不能天天照顾老伴,全是小永杰给姥姥端饭、喂药、送水……那些天,小永杰常常是趴在姥姥的床边就睡着了,11岁的娃子硬是干了成年人不一定干得了的耐心活,村里人都夸沈颂平领了一个好外孙。9月份小永杰开学了,外公还在修路的工地帮工看材料,外婆的身体还没有完全康复。他硬是每天早晨5点多起床,打水、做饭、喂鸡鸭,等把这一切做完,太阳已经升到树梢了,小永杰方才背着书包去上学。走过三里多的田间小道,吴永杰到了姚皋小学,带上少先队大队委的臂章,站在学校的大门口对进校的同学进行晨检,这一站就是20、30分钟。老师们提起吴永杰,除了赞许还是赞许:吴永杰勤奋、好学、组织能力强、乐于助人、守纪律……例如:回家路上水塘多,每天放学吴永杰都要带上一帮低年级的小同学,护着他们看着他们。同学陈圆圆、孟志远守纪律意识不强,成绩跟不上,吴永杰就要求老师把自己和他们排一块,以身示范,帮助他们提高成绩。
渐渐的,同学们都把吴永杰当成自己学习的榜样,除了因为他优秀的品质外,还因为每次考试各科成绩第一名的同学总是吴永杰。作为留守儿童的吴永杰从来没有给老师添过麻烦,相反,他还是老师的好帮手。学校的小黑板是吴永杰出的,各年级班级的卫生是吴永杰检查的,班级学习小组是吴永杰带队的。守住考试成绩次次第一名的荣誉,对于任何一位同学来说都是困难,何况是吴永杰,吴永杰用来学习的时间都是见缝插针,一点一滴挤出来的。
像中文放学,吴永杰走三里多路回到家后就是做饭,做完饭,跑近两里路到工地给外公送饭,外公吃饭时吴永杰坐在工地学习。待外公吃完饭,小永杰带着书和饭碗回到家才吃留给自己的那份饭菜。饭后,吴永杰再走三里多路到学校,维持校园秩序,尽少先队大队委的职责,给午休和学习的同学一个安静的环境。这段时间吴永杰一般是抱着书,坐在教学楼的楼梯口,边值日边看书。吴永杰外公家有三亩多农田、两分多菜园,平时下午放学小永杰就会很自觉的跑到地里帮着干农活,摘棉花、其花生、除草、浇水……所以,憨厚的吴永杰黑黑的看上去很结实,小手心里长了好几个厚茧。这样一天下来,吴永杰只有到了8、9点才能坐在灯下安心的学会习。而直到今天,吴永杰家里还没有一张属于自己的书桌,他学习的方式不是靠在板车捧书读书,就是坐在地上趴小板凳写作业,即便如此,认真学习的吴永杰,成绩还是第一。
作为留守儿童,四年见不到自己的父母,吴永杰内心藏着同龄人无法体会的酸楚。虽然,小永杰无法与自己的父母分享喜悦、分担痛苦,但是他所作的一切,却证明着一个本该幸福的年龄,撑起了孤独的坚强。

  

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逐年增加,颍州区颍西办事处中心学校所辖的近20所中小学校也由此形成了一个由1302名儿童组成的特殊的群体——留守学生群体。他们远离了直接监护人的关爱照料,远离了父母的情感抚慰,成为有父母的“孤儿”,造成了“留守儿童”道德教育上的真空。为了让“留守儿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颍西中心学校对这一情况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得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共同抓好留守儿童的管理,涌现出了许多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其中先进典型代表就是颍西中心学校政教处主任吕献洁。她用平日点点滴滴的爱,聚沙成塔,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爱的天空。

  颍西中心学校政教处主任吕献洁认真结合中心学校提出的“衷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孝心献给父母、诚心献给他人、信心留给自己、”的“五心教育”理念,和留守儿童打成一片。孩子们的衣食住行深深的牵挂着她的心。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予孩子们关怀,把这些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爱护。

  吕主任所任教的学校共接收了来自周围20多个村子的400多名留守儿童。为了孩子们能有一个更加稳定、和谐的学习环境,每个星期天吕主任都会和老师们去家访,给予孩子们更多的帮助。现在,孩子们的心情开朗起来了,性格活泼起来,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他们不再孤独,不再寂寞,他们和所有的孩子一样,在温暖的阳光下一天天健康地成长。该校教师刘子昌说:“这些留守学生,吕老师倾注了全部的关爱。吕主任不但在生活上关心,在学习上也要求更加严格。不定时检查他们的作业,询问老师他们上课的情况。只要他们的父母一回来,吕主任就主动前去去家访。让每一位外出打工的父母都能放心的在外安心的工作。”

  另外,吕主任每年清明节前夕都组织全办事处各中小学留守儿童学生代表到九里沟革命烈士墓地敬献花圈,向学生讲解红军烈士的英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定期组织学生到敬老院、特殊教育学校帮助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打扫卫生,洗衣被,使学生从小养成尊老、敬老、爱老和关爱弱势群体意识。

  正是吕主任伸出温暖的双手,献出无私的关怀,赢得了社会的尊重,这不仅让贫困学生得到了健康的成长,而且为社会减轻了矛盾和风险。

  爱是人间最美的语言,吕主任只是用爱的行动、爱的真情抒写了一个基层人民教师用满腔热情关爱留守儿童朴实的人生。

  真情关爱留守儿童

  爱如坦荡湖水,柔波荡漾;情同苍茫草原,广阔无垠。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深情。从教生涯中,她一直用母爱般柔情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唤醒着孩子们的良知。尤其对那些留守学生,对那些单亲孩子,对那些特困儿童,给予了更多的关爱和帮扶。

  诲语谆谆 拯救灵魂

  一天,扬艳珍老师告诉张金霞校长,暑期被坏人糟蹋过的女孩分在她的班里。开学第一天,杨老师让全班同学各自简介自己的家境。轮到杨某介绍时,小女孩未曾开口泪先流。小女孩泣不成声地说:“我两岁时,外出打工的父亲被人打死了,母亲也不知去哪里了。我从小跟随奶奶一起过,奶奶离去了,我只好跟随叔叔、婶娘一起过。婶娘不疼我,每天要我做好多事。放学回家我得做饭、喂猪、洗衣服……星期六、星期天我还要上山去砍柴。”

  听完杨老师转述的小女孩对自己人生的泣诉,张校长当即在心里发誓:我一定要用心拯救这个多灾多难的孩子。于是,随即把杨某叫到办公室,先为她倒了一杯茶,接着赠给她一个精致的日记本。然后,张校长和蔼地告诉她:“孩子,你的情况我基本了解。首先,我衷心地希望你能从暑期被伤害的阴影中走出来,以后不要再在别人家过夜了。那个伤害你的坏蛋已经受到了法律应有的惩罚。恶梦已经过去你一定要振作以积极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其次,我希望你用能力改变你能改变的,用宽容心看待你不能改变的。你目前的状况已经是这样了,没有必要抱怨命运对你不公。第三,你不能老是抱怨你婶娘不疼你。你婶娘也不容易,她自己有三个小孩,还要供你吃穿,送你读书,你婶娘能做到这已经很不错了。你对你婶娘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要积极主动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为叔叔、婶婶分忧。第四,以后,你遇到什么困难尽管告诉我,我一定帮你解决。第五,我将定期给你一点资助,我想尽力帮助你。第六,我希望你能明白,我对你的资助虽然微薄,虽然不能为你解决多大的问题,但毕竟这是一份爱。我由衷地期望我的这份爱心能拯救人你的灵魂,能激励你做一品行端正、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人!用积极阳光的心态面对人生啊,孩子!”

  每次,张校长资助这个小女孩时,都要耐心地教育她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学习……在她的谆谆教诲下,这个小女孩终于不再悲伤、流泪,不再消沉、抱怨。为此, 她由衷地感到欣慰!

  密密针线活 殷殷慈母情

  一天上午,课间时分,张校长在校园“转悠”,看见满园的孩子正在欢乐地做着各种游戏。满校园的欢娱氛围感染着她,心情充满了阳光。可是,当她走到一个角落时,心突然咯噔了一下,只见一个衣衫滥褛的男孩呆在那里。男孩满脸愁云,一言不发,一动不动,显出无边的落寞与孤独。男孩怯生生地望着她,她轻声问“你为什么不跟伙伴一起玩,一个人在这儿发呆呀?”孩子低下了头,也不回答。她又一边轻柔用手梳理着男孩蓬乱的头发,一边柔声说:“我帮你把衣服补一补吧。”男孩仍然不回答,但看得出,孩子目光里胆怯的神情已经消失。于是,她轻轻地牵着孩子的手向家走去。然后穿针引线,认认真真地边缝补孩子衣袖上的破洞,边询问孩子的家庭情况。也许是她的举动感化了孩子,孩子终于告诉了她,他父母都外出打工去了,把他寄养在姑姑家里。姑姑每天早出晚归在田地里干活,没时间管他,他感到孤独无助。张校长告诉孩子:“你父母外出打工也是为你着想啊!父母挣钱不仅要养活你们一家老小,而且是为你将来上大学准备资金,你不能辜负父母的期望,要自立自强,要学会生存。你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了,你应该学会自理生活。衣服脏了,自己洗;衣服破了,学着补。争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学校要好好学习,积极参与各种活动,把自己融入到学校这个快乐的大家庭中。”说着说着,衣服已经补好了,她将补好的衣服给孩子穿上后,又深情地说:孩子,父母爱你,姑姑也爱你,我们老师也爱你!你要自爱!做到好好学习,愉快生活!”孩子感激地点着头,转身加入到同伴的“跳房子”游戏中去了。

  看着此情此景,张校长想,她只不过为孩子缝补了一下衣服,这是举手之劳。然而,这个不足挂齿的小小举动却如同一把奇妙的钥匙,开启了这个留守学生孤独的心门。

  节衣缩食过日子 济困扶贫献爱心

  “朝日正团团,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青菜煮剩饭。”这首诗是对张校长清贫朴素生活的缩写。平日里,她节衣缩食。早餐时常是青菜剩饭混一顿,舍不得花一元钱外出过早。可是,对那些单亲学生、对那些特困儿童,她却毫不吝啬,总是慷慨解囊。刘林同学父亡母改嫁,她曾几十元、几十元地资助他;饶丹同学母亲病逝了,她曾捐给她50元;周莹莹同学父亲做工程时摔断了腿,她也资助她20元;陈康同学家庭困难,她曾资助她20元;廖婷、廖贵阳姐弟俩父病母亡,她除自己为他们家捐款捐物外,还号召全校师生为廖家“献爱心”……在她的任教生涯中,张校长总共资助了多少学生,她自己已经记不清了。

  她的一位朋友曾经问过她:“你天天这样忙碌,还不计回报地付出,到底为谁而活呀?”张校长微笑着说:“喜鹊把窝做在树上,树为喜鹊而活,树是喜鹊的依靠;我是老师,我又是校长,我必须为我的学生撑起一片蓝天!就像树为鸟而活一样,关爱学生、关爱留守儿童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为孩子付出得比较多,我也获得了一份无价的情,我常常被留守儿童甜甜地唤着‘校长妈妈’和‘爱心妈妈’。为此,我深感欣慰。”

  路漫漫兮其修远,她还会一如既往地把一片片真心、把一份份真情倾注给她的学生,倾注给留守儿童,倾注给特困的孩子,用心营造温馨校园,让爱在校园弥漫,让孩子们快乐健康地成长。

  

  

  

  

  

  

  

  

  

  

  

  

  

  近年来,许多家长远离家乡,外出务工、经商,将子女托付给父母、亲戚代管。由于留守儿童的第一监护人缺位,思想教育放松,家庭监护弱化,留守儿童出现了思想滑坡,行为失范,学习成绩下降的现象,这是家庭、学校、社会面临的新课题。黟县针对这一情况采取措施,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共同抓好留守儿童的管理,涌现出了许多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黟县石亭小学王跃华老师用平日点点滴滴的爱,聚沙成塔,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爱的天空。

  一、摸清留守儿童情况,耐心开展心理辅导

  王跃华老师班上有十几位留守儿童,占在班儿童40%,且呈上升之势。这些孩子远离父母,缺少关爱,在心理、学习、生活等方面出现了较多的问题,严重影响健康发展。增大了班级管理的难度,同时每个留守儿童特征又不同,心理、学习、生活各有差异,为了准确把握他们的真实情况,王跃华老师以班小组为单位,认真摸底调查,逐个进行家访,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父母外出走向及孩子托付照顾情况。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详实掌握留守儿童的真实情况。

  王跃华老师特别细心,每天用日志形式记录留守儿童的成长。经过分析,她发现留守儿童有三个弱点,一是缺少关爱,思想滑坡,送去关爱,“给一点阳光就灿烂”;二是学习目的不明确,主动性不够,依赖性强,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三是精神不振,缺乏勇气。针对以上弱点,通过对留守儿童自主性学习策略的研究,培养他们的自主独立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学习,主动学习,鼓励他们自信、自立、自尊、自强,排除他们思想上的误区,并针对个体心理差异,进行心理咨询,开展耐心、细致的心理辅导工作。王老师班上的汪美玲同学是位生理有缺陷的女童,家境贫寒,父母为了攒钱给她做手术,外出打工,已两年未回家。王老师在学习、生活上对她关怀备至,每天带她回家,甚至过年都带在身边。她有自卑感,怕被拒绝而不敢与同伴交往,于是产生了社交焦虑、回避,长此以往,就会造成自我闭锁。发现这一情况,王老师就对她采用社会交流训练,如角色扮演,让她和其他同学结对,让她扮演需要别人帮助的人,另一个学生扮演帮助别人的人,后者要想出办法来帮助前者,并且要表现出来,然后两个人变换角色。通过多次这种训练,让她得到了同学们的尊重和友谊。在她过生日时,班级给她举行水果宴会。在活动中增强了她的自信心,也融入到班级的大家庭中。汪美玲同学现在已变得乐观、自信、开朗,学习成绩在班级前列。

  二、情系留守儿童,真诚奉献爱心

  留守儿童的第一监护人缺位,关爱不能缺位,让留守儿童“离开父母不离爱”。王跃华老师是这么认为,也是这么做的。

  一是办爷爷奶奶讲座,启发爷爷奶奶既要关爱儿童,又要严格要求儿童,既关心儿童生活又关心儿童思想,用科学的方法来教育儿童。利用家长学校、红领巾广播台、校报等宣传阵地,宣传良好的家庭教育方法和成功的家教范例,从而提高了爷爷奶奶的家教能力和水平。

  二是个别走访,做一人一事的工作。王老师经常在周六、周日对困难学生进行不定期家访,建好学生成长台帐,收集典型案例10多个。在走访中,凭真情沟通来感染学生,既关心学习生活,又关心思想健康;既表扬优点,又指出缺点。

  三是书信电话沟通,送去爱心。王老师每学期向在外的学生家长发《致家长的一封信》,希望家长多多关心留守在家的子女,并及时和自己取得联系。运用多种形式(如打电话、互联网等)与留守儿童的在外父母及抚养、监护人进行联络。通过互通信息、相互交流,学校、家庭均能够了解留守儿童在家或在校的思想动态、学习情况和生活状况,使家长及时送回爱心,表扬长处,指出不足,鼓励积极向上。去年夏天,留守儿童李心的爸爸把他带到务工工地,除了让他亲历打工的艰苦外,还特地把他带到当地的一所大学去参观,高大的教学楼、青春的天子骄子,一切的一切,对孩子的触动是多么大呀。新学期开学,李心告诉老师说:“现在我知道了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要加倍努力。外面的大学好漂亮呀,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也要考入那样好的大学读书。”

  四是积极开展主题活动,促进留守儿童管理。王老师采用正面教育、侧面诱导的方式,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促进管理。以节庆日、纪念日为契机,结合家访,侧重留守儿童的关爱,开展 “关爱留守儿童见真情”、“为留守儿童献爱心”、“我是国家小主人”等活动,为留守儿童学生开设各种兴趣小组,使其生活学习更加充实。正面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他们真切体会到学校、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和关爱之情,促进他们愉快生活,安定学习。去年金秋时节,带领留守儿童到宏村游览,活动中他们欢声雀跃,发自内心的说:虽然父母在远方,但一点也不感到孤独,老师就像自己的父母,同学就像兄弟姐妹,学校就是自己温暖的家。

  三、初显成效,任重道远

  在王老师的带动下,石亭小学的留守儿童工作成绩突出,涌现了许多优秀留守儿童。王老师班上的石元洪同学,随父母在打工子弟学校读了两年,07年秋季回乡就读 ,随爷爷奶奶生活,不仅有与其他留守儿童一样的问题,而他的问题就更多了,自称两年中没拿笔写过作业,学习上与其他同学差距很大,且性格暴躁,爱打架。为了让他跟上班级水平,每天放学后王老师把他带回家,给他补缺补差,帮他改正身上的缺点,帮他树立学习的信心……虽然“积习难改”,但因“精诚所至”,两个月后的他,与开学初判若两人,学习有了明显的进步,更重要的是他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由厌学到喜欢上学习。王老师的婆婆态度也有了180度的转变,说:“当初我不该唠叨,‘石元洪这样的学生别带回家,烦死了!’现在竟然被你教得这么懂事,我真服了你。”今年正月,他父母回家过年,看到石元洪如此巨大的变化,他们感动地对王老师说:“你不仅是老师,更像孩子的父母,孩子交给你,我们一百个放心!”连续多年,每天放学时王老师都要带几位留守儿童回家辅导作业。每年寒、暑假都有留守儿童跟随在王老师身边。

  在王老师的教导下,这些留守儿童在家里都变得孝敬长辈,做力所能及的事;孩子与父母的联系中,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要担心我,你们自己注意身体,我会好好学习的。”

  “留守儿童”问题是特定时代下的产物,无定性,易变化,只要他们的父母一旦改变了工作位置,留守儿童将不再是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将可能成为留守儿童。为此,王老师在长期的工作,不断摸索规律、修订、完善方案,总结经验,提高管理水平。

  她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教好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