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拳打假 成效显著:留守儿童”调查问卷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8 18:56:44
“留守儿童”调查问卷(一)
亲爱的小朋友/同学:
你好!这是一份有关留守儿童目前情况的问卷调查,你的个人情况相当宝贵,请就你的感受如实填写,此卷不记名、调查结果仅供研究使用,绝对保密,谢谢参与!
1、你几岁了,是否上学?上几年级,成绩如何?
答:
2、你和谁生活在一起?
□(外)祖父母              □亲戚朋友        □爸爸/妈妈              □自己住
3、明白父母外出的原因吗?想不想和他们住一起?
□明白,想               □明白,不想           □不明白,想           □不明白,不想
4、如果遇到困难,你会采取什么方式解决?
□求助老师               □求助同学               □求助监护人           □自己解决
5、节日假一般会干什么?
□学习、看书           □运动                □上网、玩游戏              □看电视,闲着无聊
6、你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吗?朋友多不多?
□喜欢,朋友多              □一般,朋友多       □一般,朋友不多 □不喜欢,朋友不多
7、你有心事会如何解决?
□找人倾诉               □写日记                   □埋在心里
8、如果考试没考好,大多数情况下,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自己平时不够努力      □没有老师或家长指导  □客观原因 □自己本来就不行
9、你认为爸妈外出会影响你学习吗?
□会                                         □不会                              □不确定
10、老师经常家访吗?跟你们私下谈心吗?
□经常,常谈心                            □不经常,常谈心          □经常,偶尔谈心
□不经常,偶尔谈                 □不家访,不谈心
11、你觉得学校、社会对你的关心程度如何?
□很关心                                 □很少关心                      □不关心
12、你自己心中理想的家庭是怎样的?
□父母都在家                         □单亲在家               □住亲戚家        □和长辈住
本卷到此结束,谢谢参与!
“流动儿童”调查问卷(一)
亲爱的小朋友/同学:
你好!这是一份有关流动儿童目前情况的问卷调查,你的个人情况相当宝贵,请就你的感受如实填写,此卷不记名、调查结果仅供研究使用,绝对保密,谢谢参与!
1、你几岁了,是否上学?上几年级,成绩如何?
答:
2、你喜欢读书吗?
□喜欢                              □一般                                     □讨厌
3、课余爱好是什么?
□学习、看书           □运动                □艺术                □外语                □上网
4、有心事会如何解决?
□找人倾诉                      □写日记                                 □埋在心里
5、爸爸妈妈是的职业:
□卖蔬菜水果的个体小商贩                             □清洁工或废品的收购者                          □种地人                          □各类工人               □保姆                       □其它
6、对城市的整体印象是:
□好                                  □不好                       □没印象
7、平常在家干什么家务活?
□洗碗                □洗菜                □提水         □扫地         □做饭         □洗衣服
8、每天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有多少?
□1小时内                       □1至2小时                   □2至3小时
9、作业不会做怎么办?
□问老师                   □问爸爸妈妈           □问哥哥姐姐           □不做了,放弃
10、对自己当前的学习环境满意吗?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11、怎样看待不同地区省份的同学?
□一样,完全没有影响                                            □喜欢和老乡一块儿玩
□喜欢和其它省份的小朋友玩                                       □只和老乡一块儿玩
本卷到此结束,谢谢参与!
“留守儿童”调查问卷(二)
尊敬的监护人:
您好!这是一份有关留守儿童目前情况的问卷调查,您的个人意见相当宝贵,请就您的感受如实填写,此卷不记名、调查结果仅供研究使用,绝对保密,谢谢参与!
1、请简述孩子的基本情况:
答:
2、孩子父母多久回家一次?多久联系一次?
答:
3、您是否很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
答:
4、您关心孩子生活多还是只关心学习多,或者两者都关心?
□关心生活多                          □关心学习多                         □生活、学习都关心
5、您经常和孩子交流吗?一般谁主动?
□常交流,自己主动                    □常交流,孩子主动                    □常交流,互动
□一般交流                             □很少交流
6、孩子调皮或犯了错误,您一般会怎么做?
□体罚                       □训斥                □置之不理               □耐心教育
7、您觉得照顾孩子辛苦吗?
□还好,很乐意                     □不好,但没办法                 □很辛苦,不想再照顾了
8、您平时检查孩子的作业吗?
□经常检查                      □偶尔检查                             □很少检查
9、您的文化水平: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专         □大专         □大学
10、您平时有空闲时间您会做什么?
□看书报                   □看电视电影                  □打牌                □到处闲逛、闲聊
本卷到此结束,谢谢参与!
“流动儿童”调查问卷(二)
尊敬的家长:
您好!这是一份有关流动儿童目前情况的问卷调查,您的个人意见相当宝贵,请就您的感受如实填写,此卷不记名、调查结果仅供研究使用,绝对保密,谢谢参与!
1、您每月的收入为多少?在生活与发展上各支出多少?
答:
2、请简述您孩子的基本情况:
答:
3、您家里有几个孩子:
□1个                 □2个                 □3个                 □4个                 □多个
4、孩子在城里上学要交很多无谓的钱,请问您是什么态度?
□舍不得,但没办法                                  □舍不得,不花这个钱
□舍得,应该的                                          □舍得,但计划着来
5、您经常和孩子交流吗?一般谁主动?
□常交流,自己主动                                □常交流,孩子主动
□常交流,互动                                          □一般交流                      □很少交流
6、请问您从事的工作是:
□工业                                                   □建筑业                          □运输业            □商业服务业                                       □农业                              □分不清
7、请问您的文化水平是: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专                □大专         □大学
8、平常检查孩子的作业吗?
□经常检查                                           □偶尔检查                      □从不检查
9、您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吗?
□很关心                                               □一般关心                      □不关心
10、平时有空您会做什么?
□看书、报                                           □看电视、电影
□打牌                                                   □到处闲逛、闲聊
本卷到此结束,谢谢参与!
“留守儿童”调查问卷(三)
尊敬的老师:
您好!这是一份有关留守儿童目前情况的问卷调查,您的个人意见相当宝贵,请就你的学生的具体情况如实填写,此卷不记名、调查结果仅供研究使用,绝对保密,谢谢参与!
1、您班上的留守儿童多吗?比例是多少?
答:
2、您经常找留守儿童谈心吗?
□经常                                            □偶尔                              □从不
3、您每期去学生家里家访的次数多吗?
□经常去                                        □偶尔去                          □从不去
4、留守儿童的父母及监护人跟您联系频率如何?
□经常                                            □偶尔                              □从不
5、留守儿童跟非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的兴趣及学习效能:
□留守大,留守高                                                    □留守大,非留守高                    □留守小,留守高                                                    □留守小,非留守高
6、您觉得社会上对这类留守儿童的关注多吗?
□很多                                            □很少                              □没有
7、您觉得学校师资如何,对孩子关心程度如何?
□师资一般,关心多                                                       □师资一般,关心少
□师资小,关心多                                                    □师资小,关心少
8、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通知家长                                    □耐心教诲                      □听之任之
本卷到此结束,谢谢参与!
“流动儿童”调查问卷(三)
尊敬的老师:
您好!这是一份有关流动儿童目前情况的问卷调查,您的个人意见相当宝贵,请就您学生的具体情况如实填写,此卷不记名、调查结果仅供研究使用,绝对保密,谢谢参与!
1、您班上的民工子女多吗?比例是多少?
答:
2、这些民工子女的生活习惯如何?
□好                                         □一般                                     □差
3、您找民工子女谈心吗?
□经常                                     □偶尔                                     □从不
4、您去民工家家访吗?
□经常                                     □偶尔                                     □从不
5、民工子女的家长跟您联系频率如何?
□经常                                     □很少                                     □从不
6、您觉得社会上对这类孩子关注多吗?
□很多                                     □很少                                     □没有
7、民工子女的学习积极性高吗?
□高                                         □一般                                     □没有
8、您觉得学校的师资如何?对孩子关心多不多?
□一般,关心多                                                        □师资一般,关心少
□师资少,关心多                                             □师资少,关心少
9、民工子女与城市孩子比,谁学习效能感强,谁成效大?
□民工子女强,城市子女弱               □民工子女弱,城市子女强                      □都很强                               □都很弱
本卷到此结束,谢谢参与!
“流动乞讨儿童”调查问卷
亲爱的小朋友:
你好!这是一份有关流动乞讨儿童目前情况的问卷调查,你的个人意见相当宝贵,请就你的感受如实填写,此卷不记名、调查结果仅供研究使用,绝对保密,谢谢参与!
1、你几岁了,是否已上学?上几年级了?
答:
2、老家在何地?
答:
3、喜欢读书吗?
□喜欢                                            □一般                              □讨厌
4、你出来乞讨的原因是什么?
□家里经济困难,生活所迫                             □自己成绩不好,且家庭经济困难
□城里生活消费高,负担不起                                □自己不想呆家里,不想学习
□父母双亡、自身残疾等特殊原因
5、对自己当前的生活状况满意吗?
□还好,可以继续                 □不好,想回家                            □不好,想读书
6、知道自己父母的文化水平吗?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专         □大专         □大学
7、为什么出来乞讨?
□自己不想呆家里,甘愿来               □父母要求来,自己也愿意
目  录
序言
一、流动儿童
(一)总体概括
(二)研究方法说明
(三)问卷和访谈的数据统计
(四)调查过程和结果
1)农民工子女求学难及现状
2)流动乞讨儿童
3)在校读书的流动儿童
4)公办学校里的流动儿童
6)流动儿童就读的学校
7)农民工子女单独编班的公办学校
8)流动儿童家庭教育
9)社会歧视——农民工子女求学的又一障碍
(五)对策和措施
1)给农民工子女一张心灵课桌
2)破除对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就学歧视
(六)整个社会和国家承担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的责任
二、留守儿童
(一)总体概括
(二)调查过程
1)以定点的形式入班调研
2)以走访的形式入户调研
3)案例分析
(三)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
1)留守儿童自身状况堪
2) 监护状况堪忧
(四)留守儿童形成原因分析
1)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
2)从家庭教育意识来看
3)从学校教育来看
4)从恶性循环的农村教育环境来看
(五)对留守儿童管理教育一些措施
1)学校教育
2)家庭教育
3)社会影响
(六)倡议
三、结语
序  言
中国的出路在农村,农村的出路在教育。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育得到很快的发展,总的来说,从学校的软硬件设施、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以及教育管理、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等各个方面都有巨大的进步。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农村教育受到当地社会发展的制约和城市发展对农村优质师源和生源的 威胁。当前中国农村教育已成为中国教育的难掩之痛,正当中国农村教育举步维艰的背景之下,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快速转移,农民工人数急剧增长,全国每年在外的打工者有数千万之多。他们留在乡下和留在城市的子女逐渐形成一个庞大的“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群体。这支规模庞大的弱势群体,因为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环境的缺陷,无能享受到同龄孩子的花季、雨季,生理和心理的成长都面临着问题。近几年来,关于这一具有4000多万的弱势群体的负面新闻频现报端。这个社会转型中衍生的新群体的教育问题,已不只是中国农民工的家事,而逐渐成为一个深刻、典型、严峻的社会问题。如果农民工子女目前的教育环境不能得到很好的改变,出现进城的“流动儿童”被社会“边缘化”,在农村的“留守儿童”被家庭“边缘化”,那么他们离“毁掉一代”就不远了。所以,怎样使这一弱势群体有一个正常、健康的心理,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成长,已成为一个十分现实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也已经为更多的社会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及至全社会的关注。
建立和谐社会新理念,在四中全会提出,经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两次升温,已在中国人中取得广泛共识,在2005年3月的两会上,中央把建立和谐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确定为未来中国共产党执政中国的施政纲领之一,而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关注弱势群体。因为解决弱势群体的问题,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群体的合法利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关注农村留守和城市流动弱势群体,关注他们教育问题,探讨解决的途径,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的全面了解农村社会,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国情的现状,有助于更深刻的理解胡锦涛同志提倡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含义。
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是我们大学生面对社会应有的态度,用我们所学的知识,积极回报社会,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响应党和国家关注弱势群体的号召,为探寻农民工子女教育难题的根源。我们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的机会,把目光投向了需要关注的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的流动儿童,我们社会调研小组深入到农民外出务工比较多的农村贫困地区和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城市,如湘乡市栗山镇、新化县的洋溪镇和紫鹊界山区、广东省广州市江村和佛山市顺德区、株洲市泸淞区和娄底市娄星区,通过走访入户调查问卷、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流、亲临实践等方法,在以上地区的30多个村、20个建筑工地、工厂和社区50多所中小学校对留守和流动儿童、实际监护人、学校校长、任课教师、班主任和在外务工的部分父母进行调查,获得了大量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流动儿童的资料。
从我们的调查资料和数据中提出了关于中国农村弱势群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并向全社会提出了质问,中国农村“留守”和城市“流动”的孩子们,你们的路在何方?你们的春天何时才能到来呢?
一、流动儿童
(一)总体概括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和区城之间大规模流动,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活动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然而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大规模流动已经持续十余年,在庞大的流动群体中第二代移民已经出现,这使得这一群体第二代人的成长及教育凸显为十分突出且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
最近,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和湖南经视等各大媒体频繁报道长沙、广州等大城市的流动乞讨儿童,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再次暴露在公众面前,这一问题已成为整个社会一个不稳定的因素。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利用在广州、株洲和娄底暑假实践的机会,深入到各个建筑工地、城乡结合的社区和农民工的家庭对流动儿童进行了广泛的调查:
选址:广东省广州市江村10个建筑工地及其附近农民工聚居区和20所民工子弟学校,株洲市泸淞区、娄底市娄星区。
对象:株洲市泸淞区、娄底市娄星区的乞讨流动儿童、辍学在家的流动儿童、建筑工地打工的农民工和民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老师、校长。
(二)研究方法说明
目前在广州市、株洲市泸淞区和娄底市娄星区的流动儿童就学渠道,主要有以下几种:
(1)进入公办学校借读;(2)进入民办私立“贵族”学校;(3)在简单的流动儿童学校。由于目前对第一类型及第二类型的流动儿童研究不足,使我们很难掌握流动儿童在两地的全貌。所以我们是针对第三类型——流动儿童主流学习或称打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就学状况的调查。
本调查综合采取了多种调查方法,主要是问卷、口述史访法、焦点团体访谈、实地观察。在口述史访谈部分,调查员与学校的教师针对教学与学习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访谈;与流动儿童展开焦点团体及深入访谈,同时深入流动人口生活的社区和建筑工地,开展以家长为对象的座谈会。
研究的问卷部分调查了广州市、株洲市和娄底市20所流动儿童学校,50名教师,并对其中的18所学校的700多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我们的调查采取入班的方式,将问卷发给每一位学生后,由调查员说明调查目的,并逐题说明,因此学生有不明白的问题时,以举手提问的方式进行了释疑。由于问卷是在现场回收的,因此发放700份问卷,全部回收,回收率100%。在对问卷进行录入以及复查时,对有问题的问卷重新返校——进行校实,因此有效问卷500份,有效率达72%。
在广州市江村的10个建筑工地和城乡结合区,调查员深入到农民工家庭发放的520份问卷调查,全部回收,而对于株洲市泸淞区和娄底市娄星区乞讨的流动儿童,调查员通过面对面和他们及其监护人进行访谈,获得了230多份访谈记录。
(三)问卷和访谈的数据统计
表一  抽样调查流动儿童入学情况表
学    习    情    况
调查
总人数
个人情况
n
%
完全失学
呆家里帮助父母干活
60
21
35
流动乞讨
39
65
入   学
进入当地民工学校
440
273
62.05
因经济问题、正面临辍学
167
37.95
表二  适龄儿童接受教育情况统计表
总人数
没接受
学前教育
还是小学
一、二年级
还在
读小学
没有
升学
占总调查
(%)
n
%
n
%
n
%
n
%
6周岁
109
55
50.46


21.8
9周岁
161

32
19.89


32.2
12—14周岁
203


63
31.06
40.6
15周岁以上
27



21
77.78
5.4
(四)调查过程和结果
1、农民工子女求学难及现状
当我们调查员把目光投向农民工子女时,一幕幕情形让我们感到揪心:12岁的陈建因交不起300元的借读费而黯然辍学,小姑娘唐静捧着变味发馊的饭盒向“有菜有肉”的公办学校食堂走去……
同样是孩子,只是因为他们的父辈是农民,在受教育这项公民的基本权利上,从起点上他们就远远地落在了城里孩子的后面。
(1)户口成了农民工子女入学的绊脚石
“我们学校学生早就招满了,你们下学期再来吧”!2月17日,从四川到广州的建筑工地的民工带着7岁女儿到广州江村第一小学报名,被学校保安拒之门外。“我们首先要保证广州市的孩子就学,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经费在他的户口所在地,借读学生增加,教师的劳动增加,但经费没增加。我们承担的压力太大了,除非教委给我们盖房子。”一位副校长这样向我们调查员解释。
户口这个一直困扰着他们父辈的难题,如今又严峻地摆在农民工子女们面前。受教育机会的公平属于起点公平,如果在起跑线就不公平,农民工子女从小就享受不到起码的受教育权利,那么他们一辈子都谈不上公平!
(2)公办学校的门槛对多数农民工来说太高
我们调查员以外地生源亲戚的身份来到广州市一所小学,假装为在老家的孩子办理借读。学校教导主任说:“你的孩子是超出班级名额的,现在又不可以明收赞助费,你就买个乒乓球台、篮球架或者空调之类的,1000到2000元左右吧。”
公办学校的门槛在大多数农民工看来,实在太高。要进入城市公办学校,通常需回老家乡镇政府开具家里没有监护人,同意外出借读的证明,然后要凭务工证、暂住证和计划生育证明等,到打工所在地街道办事处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才能到公办学校报名。
这种情况是程序合法但客观实际不合理,因为对一个农民工来说,办这些手续既要花钱、花时间,又要托人情,还可能受到各种各样的冷落。因此,相当数量的农民工子女流入“非法”的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
(3)农民工心理“边缘化”
农民工薛金礼的女儿第一天放学回家,没有早晨送她上学时的兴奋。一问,原来同桌小朋友文具盒上的蜈蚣被她说成“龙公”,这个在她老家完全没有异议的叫法引起同学们的嘲笑。结果,开学第一天,小姑娘便得了一个绰号:龙公。
我们在采访和问卷中发现,有不少乡下来的孩子,在大部分城市孩子的公办学校里,独自品尝着那一份孤独、自卑和尴尬,以及城里孩子对他们的陌生和不理解,甚至还有歧视和欺负。
采自同龄人异样的目光,让生活困难的农民工子女时刻感到沉重的压力,心灵的创伤难以抚平,农民工子女心理之有“边缘化”倾向。
2、流动乞讨儿童
“打工族”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在大量涌入城市的流动人口中,有些家长因在原籍地生活困难,孩子又无人照料,外出打工时便将孩子带在身边一道流浪,甚至乞讨。这类孩子连生活都成问题,更是无法享受到同龄孩子正常的花季雨季,尤其他们的受教育情况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他们或失学或辍学,本应该是座在教室学习吸收文化知识的年龄,却迫于生计来到热闹的街头乞讨,甚至偷、抢行骗(他们已成为社会的一个巨大的潜在不稳定因素)。怎样让他们得到一个良好的教育机会,怎样消除这一方面的不稳定因素,怎样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将来有益于社会,已成为一个现实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进行了调研:
(1)地点:娄底市娄星区、株洲市泸淞区
(2)形式:在人口流量大的广场及街道,聚集了一些乞讨的儿童座谈个谈,对年龄相对大些的孩子用调查问卷。
(3)调查对象:236名乞讨的“流动儿童”。
(4)方法:座谈个谈及调查问卷相结合。
(5)访谈记录
在娄底市娄星区与株洲市泸淞区繁华热闹的街头,总有许多流动乞讨儿童,我们用施舍加劝说的方法采访了一些小孩。
访谈一:
调查员:告诉姐姐,你叫什么名字啊?几岁了? (以下简称调)
孩子:我叫刘欢,9岁了。(以下称欢)
调:老家在哪里啊?爸爸妈妈呢?
欢:江西。爸爸妈妈不知道。
调:哦,欢欢,为什么你不知道呢?那么你和谁住在一起?
(这是一个怯生生的小女孩,乞讨时不像别的孩子到处找人要,只是捧着小方盒,低着头站着,我们问她时她也是一直低着头绞自己的衣襟,每一个问题她都要沉默好一阵才回答。)
欢:叔叔带我。
调:叔叔带欢欢哦!那叔叔是干什么的呢?
欢:……
调:欢欢,上过学没有啊?
欢:上过一年级。
调:那你想不想上学呢?
欢:(边点头边说)妈妈生了小弟弟,不要我。
调:叔叔对你好不好啊?
欢:(摇头不语)……
调:那么,欢欢,你喜欢这种生活吗?
欢:不喜欢。
调:有没有想过,长大要当什么啊?
欢:我不知道。、
调:欢欢,如果姐姐能实现你一个愿望,你希望是什么?
欢:吃饱肚子。
访谈二:
一位对不施舍的人就穷追蛮要的男孩,在娄底市九龙一带频繁地出现,到处跑动。
调查员:是不是别人不愿意给钱,你就老是跟着人家呢?(男孩用充满敌意的眼光先瞟了我们一眼,并不搭话。)
调:我们没别的意思,只想和你聊聊天,行吗?
(接过我们递来的钱,他开始用戒备的眼神打量我们。)
调:你几岁了?老家在哪里呢?
男孩:12岁,贵州。
调:你上过学没?
男孩:没。
调:你爸爸妈妈呢?
男孩:死了。
调:哦,那你现在和谁住在一起?
男孩:……(没回答,眼睛开始四处瞟,对我们的问题心不在焉。)
调:你觉得自己现在的生活怎么样?
男孩:还行。
调:想不想去学校读书?
男孩:……
调:将来想干什么?
男孩:没想过。
调:如果我们能满足你一个愿望,你希望是什么?
男孩:有很多钱。
(男孩有些不耐烦了,边走边回答我们的问题。)
调:我们再问你最后一个问题啊!你平时所乞讨来的钱,会自己留着还是……?
男孩:交给爸爸。
调:……
(6)数据
图一  年龄构成及入学率
图二  流动乞讨儿童的原籍地
图三 外出乞讨的原因
图四 对当前生活状况的满意度
图五 当前的愿望
图六  流动乞讨儿童父母的文化水平
表三  236名流动乞讨儿童调查统计表
乞讨原因
儿童心理
人数(人)
占调查总人数(%)
家里经济困难,生活所迫
无奈
90
38.14
自己成绩不好,家庭经济困难
理解
11
4.66
城里生活消费高,负担不起
无奈
118
50
自己不想呆家里,不想学习
自愿
7
2.97
父母双亡自己残疾等特殊原因
无奈
10
4.24
3.在校读书的流动儿童
在广东省广州市、株洲市泸淞区和娄底市娄星区我们调查员深入到各个民工学校和社区的公办学校,对入学的流动儿童进行深入的采访和问卷调查。
1)学生的组成及各类关系
(1)阶层。流动人口中的白领阶层及中高收入者,一般把孩子送入公办的正规学校。流动儿童学校主要是面向城市流动人口中的低收入者及部分的中层收入者,民工学校学生的家长多为小商贩,以卖蔬菜、水果的个体小商贩,清洁工或废品收购者,种地人,保姆等为主(见表四)。
表四  700多名在校流动儿童家长的职业统计表
家长职业
人数(人)
占调查总人数(%)
卖蔬果的个体小商贩
285
40.7
清洁工或废品收购者
40
5.7
种地人
31
4.4
各类工人
266
38
保姆
28
4
其它
50
7.2
无论从家长问卷或学生问卷有关收入的调查数据都显示每户月收入在1000元是较普遍的情况。其中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20.2%,501—800元的16.1%,801—1000元的27%,2001元以上的14.1%,还有6.3%的家庭的收入在5000元以上。(见表五)
表五
收入情况
人数(人)
占总调查人数(%)
500元以下
141
20.2
501-800元
113
16.1
801-1000元
189
27
1000-2000元
114
16.3
2001元以上
99
14.1
5000元以上
44
6.3
一般外地人口中,一家有两个孩子的比例最高占54.8%,有三个孩子占23.6%,有一个孩子的家庭占16.1%,有四个孩子的占4.1%,其它为4%。调查中最多的有七个或八个孩子的,根据城市的最低生活保障线是家庭人均月收入280元,如果以此为参照标准,我们以四口之家为标准来估计,家庭月收入1000元就在最低生活保障以下,因此我们调查的学生多半来自贫困家庭。(见表六)
表六
家庭孩子人数
人数(人)
占总调查人数(%)
1个孩子
113
16.1
2个孩子
384
54.8
3个孩子
165
23.6
4个孩子
29
4.1
多个孩子
10
1.4
(2)性别
从问卷调查的学生总数看,女学生占42.8%,这说明流动儿童少年在就学方面存在性别差异,我们调查组推断有以下两种可能:一是女儿留在老家;二是女儿辍学在家,然而根据我们进一步对流动人口家庭子女的数据进行分析,他们的性别比例是125:100。因此,女学生在校比例低于男学生性别的深层原因主要是男女比例严重失调所致。
此外,在访谈的个案中,发现有的父母让儿子念公立学校,而让女儿读学费较低的流动儿童学校的情况,主要原因还在于经济因素,由于这些家长实在无法负担双倍高额借读费与赞助费,他们被迫选择培养对家庭发展更有用、更有利的男孩上学。
(3)同学关系
虽然在选择学校的时候,部分家长把流出地老乡所办的学校作为考虑的因系之一,但是学生在学校时,并没有因为地域关系而影响与其它同学的交往。61.8%的学生,选择喜欢与老乡及其他省份的同学一起玩;16.9%的学生喜欢和其他省份的同学,只有15.7%的孩子喜欢和老家来的同学一起玩(见表七)。在这类民工流动学校里,学生们认识了来自祖国各地的小朋友,并让他们彼此结下了良好的友谊,在这类学校里没有歧视,充满了温暖。
表七
是否因地域而影响彼此交往
人数(人)
占总调查人数(%)
完全没有影响
433
61.8
喜欢和老乡一块儿玩
110
15.7
喜欢和其它省份的小朋友玩
118
16.9
只和老乡一块儿玩
39
5.6
(4)亲子关系
流动儿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经商,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绝大部分家长虽然非常关心孩子,但他们每天起早贪黑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
对于孩子的学习,只有少数家长经常检查孩子的作业,大部分的家长只偶尔检查孩子的作业,也有家长从来都不检查孩子的作业,但是仍有29.4%的孩子在学习时碰到难题时会去问父母。(见表八)
表八
孩子的作业方面
人数(人)
占总调查人数(%)
家长常检查孩子作业
182
26
有时检查孩子作业
400
57.2
从不检查孩子作业
118
16.8
不懂时,孩子会问父母
206
29.4
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放学以后,父母并不在家。他们或是与兄弟姐妹在家,或一个人在家。他们的父母回到家一般都在晚上7、8点钟,因此这些孩子往往要做家务,有的还需自己做饭吃。
由于父母工作忙,孩子承担部分家务劳动。大部分的孩子经常帮助父母干家务,每天用于家务劳动的时间一般是半小时至一小时左右。
他们最常做的家务是洗碗,洗菜、提水、扫地、做饭和洗衣服。(见表九)
由于外来人口中的低收入者,一般都住在民房及专为外地人所盖的简易平房,有的甚至就住在建筑工地里,几十个建筑工人和他们的子女挤在一起生活。十平方米左右的房间铺了床铺之外,就是吃饭的桌子,必备的锅碗瓢盆及简单的家具了。因此,一般屋里没有自来水,而是几户外来农民工共用一个水龙头,不仅一半以上的农民工子女提过水,还有1/4的孩子在课余帮父母工作的经历。
表九
干家务活
人数(人)
占总调查人数(%)
洗碗
521
74.4
洗菜
429
61.3
提水
386
55.1
扫地
317
45.3
做饭
316
45.2
洗衣服
295
42.1
(5)社区关系
本次调查的流动儿童少年(8—17岁)中有5.0%是在广东和娄底出生的,其中17.7%的孩子在广东和娄底上过五年学,36.1%的孩子五年前就随父母来到过自己现在所学习的城市,12%的孩子是1—2年前从老家转学到城市里来的。尽管他们没有城市户口,但是哪怕是城市边缘的菜地、建筑工地、垃圾场、简易的窝棚学校都是度过他们童年的场所。
这些孩子大都在人生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上与他们的父母不同,其中最大的不同是:他们在城市里的环境中长大,他们不仅接受了城市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接受了城市人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
本次调查中,有大部分的孩子都喜欢城市的生活,理由不外乎是进步、现代化。“城市的高楼大厦、交通方便及丰裕的生活”,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羡慕的都希望毕业以后继续在城市上学或工作。然而令人深思的是,有一半以上的流动儿童不喜欢甚至讨厌城市里的孩子,理由主要是他们欺负人、看不起人,同在一个城市生活,有些孩子甚至从来没有和城市里的孩子接触过。(见表十)
表十  对城市的印象

不好
没印象
想留在
城市上学
想留在
城市工作
城里人
欺负人
城里人
看不起人
N
166
105
103
305
21
%
23.71
15
14.71
43.57
3
这是一个让人触目惊心的问题,这些流动儿童从小就深刻地感受到社会的排斥以及“二等公民”的不公待遇。如一千学生的问卷里对城市的看法是“到处要钱,赶人、查证”。
于是城乡间的区域壁垒,随着外地人口流入城市,又悄然在城市里竖起一道巨大的隔阂与屏障,特别是在流动儿童细稚心灵筑起一道精神上的壁垒。他们稚气的回答道出了一个城乡差距的永恒话题:“城市的孩子吃得好,外地孩子吃得差;城市孩子穿得好,外地孩子穿得差”。
4、公办学校里的流动儿童
在广州江村,我们调查员采访了一个建筑工地的农民工老刘,老刘跟我们说他最近有点烦,好不容易把儿子从江西农村老家弄到广州一所公办学校上学,可是孩子才呆了一年就天天嚷着要回家,“爸爸,你打死我也不去上学了,同学总拿我来说笑话……”儿子总说自己为什么都不如人家,还不如在老家好。
其实,老刘孩子的遭遇在诸多农民工子女身上都有体现,孩子从乡下来到城市,生活环境好了,心理却不适应,孩子自尊心非常敏感,方言、习惯、日常消费、处理问题方式等,明显与当地学生不一样,特别是经济水平与城市有较大差别,他们多被排斥在班级正式群体之外,虽然老师不会歧视他们,班内同学却常拿他们开玩笑,因此,他们经常独自品尝孤独、自卑、尴尬及陌生、误解、歧视等外来因素带来的巨大压力。据调查,很大部分的农民工子女认为同一学校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好朋友,只有很少的农民工子女认为邻近的外来务工者的子女是好朋友,但也有近 的流动儿童抱怨城里人看不起他们。在城市的孩子却很少抱怨自己受歧视。
我们在调查广州一所公办学校时学校校长说:“这个数字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为什么本纯洁如水的孩子也会有这种高下之分?归根结底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还有太多对外地人口的不公平待遇,在我们周围,还有太多人对农村人口存在各种偏见”。
也有流动儿童向我们倾诉:他们(城市孩子)有时候瞧不起我们,给我们白眼,不和我们玩。一开始,他们还和我们玩,但是当我人领他们到家里一看我们的房子那么破,出来后就不和我玩了。”
在我国很多城市,流动儿童因为没有当地的城市户口而拿不到合法毕业证书,不能平等地参加校内外的各项活动,更不能在城市上高中、考大学,一些孩子不仅在生活、学习中受到不平等待遇,还忍受过多种歧视。
这些孩子既不同于老家的伙伴,又不同于城市的孩子。经济收入的悬殊、文化背景的差异,都具体体现在每一个孩子身上。尽管受到城市的接纳和关注,尽管能坐在教室里,但农民工子女受到什么样的教育,他们能否身心健康地成长,这个问题还没有被足够重视。下面是三个我们在公办学校中调查过程摘录的三个典型反映公办学校里流动儿童的典型例子,并请湘乡市三中的研究政治经济的高级教师曾禹方老先生针对这几类情况陈述了观点:
5、案例分析
个案一:心理自闭的9岁男孩
湖南外来工子弟小学一年级新生报到时,9岁男孩龙龙被妈妈领到了学校,妈妈说,龙龙已经在一家私人学校读完了一年级。可老师们测试后发现,龙龙至多是学前班的智力水平,只能重读一年级。
我们前天来到这所小学,看到龙龙比同龄孩子瘦小了许多。站在我们调查员和老师面前的龙龙,拘谨地低着头、缩着肩膀。“你叫什么名字?几岁了?和哪个同学交上了朋友?”我们逗龙龙说话,可他只抬眼一次,却不张口说话。老师把龙龙拉到怀里,摸着他的脑袋:“龙龙是个聪明的孩子,告诉老师你想上学吗?”靠着老师的龙龙,两只手仍笔直地放在身边,沉默了一会,他点了点头。七八分钟内,“9岁了。”是龙龙说过的唯一一句话。
老师告诉我们,开学以来,龙龙几乎没开过口。龙龙的父母是卖菜的,家里还有个妹妹。龙龙8岁时,因为家门口的一家私人学校收费便宜,父母把他送了进去。那家学校是一对退休老夫妻办的,收了20几个学生,挤在一间10平方米的小屋里。父母中午忙得不回家,每天很晚才去接龙龙。老夫妻的教育方法很简单,字写错了打手心,书不会背揪耳朵,调皮一点就罚站,有时还不让吃午饭。原本活泼的孩子,渐渐不太爱说话了,父母忙得也没在意,等他们发现龙龙话越来越少时,龙龙已在私人学校待了一年多。
曾老观点:“龙龙有相当程度的心理自闭。龙龙性格本来就内向,在私人学校的经历,加重了他的自我封闭。他对学校和老师心存戒备,他既想和同学玩,又不敢主动开口。父母的疏于照顾、启蒙教育的伤害,导致了他的自闭。学校老师对龙龙给予了特别的关爱和照顾,但龙龙的自闭不是立即能改变的”。
个案二:不愿进公办校的小女生
四年级女生平平,随父母在广东生活3年了,她至今说普通话仍带着浓厚的湖南新化口音。我们前天见到平平,发现如果不仔细听,真不太能明白她的新化腔普通话。
老师说,平平去年择校去了附近一所公办校,但只读了一年,这学期又回来了。正是课间休息时,我们看到平平和几个同学疯得很开心,问她为什么离开了公办校,平平回答:“我是被老师骂出来的!”平平说,父母让她进公办校花了4000多块钱,那所公办校条件比民工校好多了,大操场、实验室、计算机房都是民工校没有的,刚转学时,平平还挺高兴,很快和两个广东学生玩到了一起。可是,不到一个月,同学们便疏远她了。就因为她的福建腔,班主任在课堂上嘲笑了她好几次。她的英语、数学基础不好,考试总是班级倒数,英语老师当众问她:“你原来学校教的是哪国英语?”这时,全班便哄堂大笑,有男生还给她起了个“联合国英语”的外号,叫得平平无地自容。
“老师经常骂我,说我底子太差,该留级。”平平告诉我们,在学校她一点不快乐,老师不喜欢她,同学们不搭理她,学习也提不起精神。“回到民工校就没人看不起我了。”平平说她现在又有朋友玩了。
曾老观点:“每年都有一批成绩好的孩子转学去了条件更好的公办学校,但也有孩子不适应公办校,重返民工校的。我认为,少数城市老师和同学对外来工缺少认同感,一些歧视语言和行为,不利于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长”。
个案三:要回老家读初中的晓菲
皮肤白净的晓菲明年就要上初中了。她随父母在广州生活了4年,父母在江村租了间平房卖茶叶,全家生活基本没问题。成绩不错的晓菲是父母的希望,广州好些的初中要交赞助费,他们打算让晓菲回湘潭老家读收费便宜许多的初中。
晓菲很想上大学,她明白家里没钱送她进好初中,但她却不想回老家。“老家只有爷爷奶奶,回去就看不到爸爸妈妈了。”晓菲过年回过老家一次,她觉得有点不习惯了,老家的房子很破,没有自来水和电视,到最近的镇子要步行1个多小时,镇上看得到的书报杂志都是过期的。晓菲不想离开广东,她家附近都是外来工,她和一帮同龄的孩子玩得不错,“老家邻居的孩子都不认得我了。”晓菲说,她高考得回湖南考试,而父母在广东刚站住脚,不可能很快回老家。所以,要想考大学,她就不得不长期和父母分离了。
曾老观点:“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歧视是对儿童最大的隐性危害。歧视可能会带来两种不利的结果:一是使儿童变得退缩,不敢与人交往,不自信。二是容易出现问题行为。受歧视的儿童往往会对周围的人甚至社会产生敌意,从而导致问题行为的出现,这就不能不会担忧:如果流动儿童在城市不能被平等对待,经常遭受歧视,那么从长远来看,不仅会对流动儿童本人造成心理危害,也会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
6、流动儿童就读的学校
1)学校办学者:这是一个由形形色色人员构成的复杂社会群体,从大学生到文盲都有,其中很大一部分曾经在家乡当过民办教师或公办教师,我们在广州调查的学校中,有大部分是他们自己办的,其余的则属半路出家,他们从包工头、小贩、厨师到菜农、建筑工、清洁工、保姆等形形色色的行业走上了办学的道路。
这类学校大多是外地人创办,或租用公房、民房或自己租地建房以办学。在我们调查的20所学校中,绝大部分学校由外地的民办教师或公办教师及退休教师,没有教学经验的办学者。在学生调查的调查结果显示40.3%的流动儿童居住在距离学校不到15分钟的路程,36.5%学生要花费15—30分钟的时间到校。学生家长基本上以就近上学为择校的主要因素,其次才是教学质量,有33.9%的学生因为距离的原因而转学,25.7%的学生转学是考虑教学质量。(见表十一)
表十一
主办教师资历
学校(所)
%
民办教师
10
50
公办教师
3
15
退休教师
4
20
无教学经验
3
15
2)办学条件
由于流动儿童学校都是未经教育部门核准办学的,因此学校间的办学条件差异大,条件好的学校,斥资兴建新房,还有的租借公立学校闲置楼房(7所),但绝大部分学校的校舍都是简陋破旧的楼房,简易房(用石棉瓦或木板拼而成的),或是由库房改建的临时教室(11所),学生用的桌椅多是以低价买来的二手货,桌椅高敌不配套。有的学校处于创校初期,由于资金紧缺,甚至在砖头上架块木板便是桌凳了,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发育,小小年纪有些学生甚至弯腰驼背。由于是私人投资,为了节省房租,教室内学生座位拥挤,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大部分的学校没有孩子们活动的操场,有操场的也只是一片黄土地,只有部分学校有一些简单的体育器材,最常见的是破旧的桌子权充的简易乒乓球桌,连球拍都是以旧课本或小木板来替代。这仅有的、简陋的体育器材成为学生放学后愿意留在学校的重要因素之一。即便是这些简陋而稀缺的体育资源也只有高年级学生及男同学才可以接近和使用。由于多数学校没有操场,活动场地窄小,又没有活动的器材,学生们几乎没有什么课外活动,只好挤在教室里或有限的空间里玩纸牌和打平的啤酒盖、弹球、跳橡皮筋及踢毽子。男孩子们追、跑、打闹,几乎每天都有磕碰伤的情况。体育课只能在校外的马路上进行,或是在果园的田埂上进行。放学后,他们主要的游乐场是菜地、垃圾堆及窄小的巷弄。
由于大部分学生的家庭住处都非常窄小,学生对学校的空间的渴求特别迫切。在访谈一位五年级学生时他表示:“家里太闷,喜欢上学校,希望学校能有更多的器材,有篮球场、足球场。”
3)课程设置
随着流动儿童学校不断增多,为了竞争生源,各所学校中课程在不断完善。学校开设的课程有:语文、数学、自然、社会、美术、音乐、体育、英语等等,可以说一应俱全。虽然开设这些课程,但是由于缺乏音、体、美专职教师与教学设备,这些课程也只是聊胜于无,大多是由班主任全盘兼任。
在学生的调查问卷中原本设置了对各个年级的课程调查,但是由于学校的课表与学校负责人及学生之间的回答有很大的出入,有些课一学期只开过一二次,很难说有没有质量。在无法判断的情况下,我们没有采用这些材料,因此无法与其它类型的学校进行课程设置的比较。
有些学校三、四年级就开设英语课、电脑课,但并没有相应的师资及设备,开设这些英语与电脑课程,一方面是从招揽及争取生源的角度考虑;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些  面对农村来京为主的流动儿童学校在课程上尝试与城市教学、内容、设备接轨。这些课程在农村的学校基本上并没未设置,因此也满足了家长对下一代的教育期望,使他们愿意付出相对农村较高的收费,子女进城求学。
我们调查的流动儿童学校,使用的教材也不一,学生在转校时,就会出现衔接不易或复读的现象。
总之,各个学校的课程设置及教材使用,因为学校不同的条件而有不同的安排,这正说明了这类学校的“不规范性”。
4)教师队伍
流动儿童学校草创之初,一般只开设低年级,教师大部分建创办人从老家找来的亲戚与朋友,他们不一定有教学经验。等到学校形成规模后,一般就向社会公开招聘,对学历及教学经验却有一定的要求。有的学校回老家聘请有经验的教师,也有聘当地的退休教师。好教师占70%以上,这与传统认为女生更有耐心,更适合从事低年级的教学工作的职业分工性别有关,此外这类学校的工资低,也是女教师多的另一种原因。
这些教师中,他们有的是有几十年教龄的退休教师,也有从未有任何教学经验的来城市打工者,其中大部分担任过农村民办及代课教师,由于无法转正及工资太低而外出打工。有些公办教师也出来打工,这主要是由于当地政府拖欠工资或工资太低等原因,还有部分教师是地方的师范学校毕业后未分配的应届毕业生,也流入了流动儿童学校的劳动力市场。这群农村的知识分子,随着民工潮的涌现,也到大城市中寻找自我发展的机会。
这些教师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学历不一,一般都有高中或中专学历,有部分是初中学历的。他们中也有大专及大学本科的打工者,然而那是最不稳定的一部分教师,他们随时辞职。当然这也与学校条件差、教学负担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及工资太低有关。
5)教学
流动儿童学校的学生是城市中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跟随父母外出代工而辗转迁移,到适龄阶段由于没有流入地的城市户口,也缴纳不起高额的赞助费及借读费,而无法进入当地的正规学校接受义务教育。进入打工子弟学校是他们“自力救济”的无奈选择。由于父母辗转流动,他们从一个学校转到另一学校,他们的学业也不同程度地被影响和耽误。
流动儿童学校的课堂教学与一般正规学校的教学有很大的差别,以下三点构成了流动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课堂特色。
(1)学生来源广
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有的来自城市,有的来自农村及小城镇。学生儿童多样,南腔北调。学生读课文时,老师、同学都听不懂,全班哭成一团。因此老师还要纠正同学口音,以学好普通话。但部分老师讲话也带着浓厚的口音,有时学生也难以适应。此外,由于  差异、风俗、习惯、观念不同,对待、处理事务的态度不同,这都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2)学生年龄及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流动儿童从老家出来时,一般也无转学证,不知他原来念到几年级,只有少数不愁生源的学校有入学考试,其他的学校,只能由家长自报家门,在同一班级中,学生年龄相差较大,一般差距在3—5岁。此外,多数流出地的学校对教学抓得不紧。
(3)学生流动性大
一般寒假最后一个月,学生就纷纷回老家了,有的学生离开时,连声招呼也不打。过完春节学生才陆续返回。由于家长工作不稳定,要到处迁徙,学生也只能从一个学校转到另一个学校。有的班级几首每个同学都有转进的新学生。有的学生在下学期才从老家来广州,到了学校也只能布置作业让学生自学,能跟上就跟上。只有少数一些认真的老师才会给新来的学生补课,这些又都增加了教师教学的困难与负担。
如何针对流动儿童学生及接收这类学生学校的上述特点,探索符合这一特殊群体的特殊需求的教学模式,是教育科研部门应努力的方向之一。
6)流动学校的特点:流动、边缘、不规范性。
(1)流动性
第一,学校流动。没有固定地址,是流动儿童学校无法取得有关部门承认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们的学校问卷调查中,15%以上的学校都有搬迁的经历,最后的曾更换了四次校址,几乎每一年搬迁一次。
第二,学生流动。虽然流动人口的流动高峰时期一般都在春节前后,基本符合学校的学期时间,但随着父母工作及住处的变动,流动儿童的上学场所也随之经常变化。一般刚开学时学生较少,后来逐渐增多,到年底随父母回老家,学校的学生也随之减少。(见表)
第三,教师流动。流动儿童学校的教师来自全国各地,由于教师工资较低,生活条件艰苦,教学负担重。教师常常跳槽另谋高就。在对69个班级调查中,发现近一半的班级在本学期都有中途更换教师的情况。教师如此频繁流动对学生的学习与心理造成教育与课程管理一定的负面影响和不良作用,这些流动儿童多半面临来到一个新城市及环境的适应问题,教师常常扮演这个特殊过渡时期的重要角色,而教师的频繁变动对原本的学生适应不良状况,增加了不稳定因素。
表十二  广州一所流动儿童学校各年级学生人数变化表(2005.3至2006.1)
年/月
年级
2004—2005年度下学期
2005—2006年度上学期
2005/3
2005/4
2005/5
2005/6
2006/9
2006/10
2006/11
2006/12
/007/1
学前班
55
65
65
56
66
73
71
71
54
一年级一班
31
35
35
36
70
70
71
67
67
一年级二班
26
32
30
26





二年级一班
45
46
46
42
67
65
66
66
45
二年级二班
47
51
52
51
42
40
41
41
37
三年级一班
72
76
73
70





三年级二班




48
48
48
48
45
四年级
70
74
72
69
86
86
86
86
77
五年级
53
50
50
49
73
71
72
70
66
六年级
19
19
20
21





初一
一班
42
49
57
50
52
52
52
51
52
(2)边缘性
此处所指的边缘,除了上述学校由于办学条件、教学质量的“不规模”还包括面向经济上低收入家庭的儿童、制度排除及社会歧视所造成的边缘性。
流动儿童学校主要是面对流动人口中低收入人群的子女及城市里的边缘儿童,如智力发展较慢,以及因为各种原因未报户口的“黑”孩子。
在我们调查的学校中,意外地发现有7所学校有广州的孩子,他们是城市里的另一种边缘儿童。他们有的因为户籍制度的限制,有的是社会歧视而被  排除在主流社会之外。
此外,广州的孩子也会歧视智力发展较慢的孩子,他们被父母送到流动儿童学校,所以这种民办的,专供外来流动儿童上学的简单学校出现了,成为了城市里的另类空间,给这些城市的边缘儿童提供另类空间,也给这些城市边缘儿童提供了上学及发展的空间和场所,这是我们调查之初始料不及的。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是现行的学校教育和教育体制是否给予边缘孩子应旨的教育和发展机会。
(3)“不规范”性
我们调查的学校中,无一有合法的办学手续,部分学校取得了教育局颁发的办学许可证,但部分学校取得的是流出的教育局颁发的办学许可证,根本未经教育局有关方面的认可,仍然没有合法性。
由于这些学校未经政府部门审批,所以不能提供学生毕业证。因此对多数家长来说,这类学校只是提供适龄流动儿童起码的认字、算数的扫盲功能,但是提供儿童  的受教育场所。
此外,由于是非正规的地下学校,因此对于课程设置、信息安排、考试、学费、开学及放假的时间安排,等等,却未依照教育部门所颁发的规定与标准实行,大都是由学校的创办人“自行决定”,因此校际间的办学条件教学管理上差异很大。
7、农民工子女单独编班的公办学校
根据外来务工人员建议:为了解决农民工孩子不太适应城市学习及生活环境,难以与城市里的孩子融洽相处的问题,我们的调查的公办中小学中将开办外来农民工子女班,在小学和初中起始的一年级尝试单独编班。我们调查的一所中学的校长介绍说,根据农民工子女基础知识结构和心理行为等方面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有必要进行这样一个单独编班的尝试,这并不是一种教育的歧视,而是教学规律的探索。
我们了解到,近几年广州市为进城农民工子女创造平等就学机会有许多创新举措,已有13万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区学校就读,近9万人在298所公办中小学就读。当城市向农民工子女敞开校门后,面临的就是让“进得来”的农民工子女如何“学得好”的问题。一所公办学校的老师认为,单独编班体现了教育部门对农民工子女的高度负责,对他们成长的每一个环节予以充分关爱。他强调,单独编班完全是遵循自愿原则,为农民工子女提供一个可自由选择的教育成长空间。
对于这项新措施,有人尖锐地提出,单独编班,实质是把农民工子女视作“另类”,强化这些孩子与城市孩子的不平等,农民工子女的自信心会受到打击。也有农民工家长表示不要,认为这样虽然便于管理,但使孩子们之间的融洽更加困难,对农民工子女是一种身份歧视。
调查员采访时发现,其实在此之前,广州市已有一些学校自发进行了单独的探索。江村第一小学三(4)班是一个独立班,班主任谈到,这些来自各地的孩子,使用的教材五花八门。由于农村教育水平相对落后,语、数、外基础相对较弱,其中英语是最艰难跟上的一门课。在教育上单独编班就让他们有一个协调一致的过程,逐步跟上城市教学的节奏,而且农民工子女刚来时一切都不适应,性情比较孤僻,有自卑感。混和班对刚进城的孩子会产生明显的“反向激励”,导致更强的自卑感。
8.流动儿童家庭教育
根据我们的调查,农民工一般从事的为整个社会中最辛苦、最脏、最累的工作,每月的工资却非常低,每月的收入一般都低于城市的最低生活保障,他们出生地在农村,没有城市户口,就不能得到流入政府的最低生活保障金,所以农民工的基本生活都很难保障,那么他们用于自己子女的教育投入就非常的少,再加上有点公办学校还要收取农民工子女每期的借读费,农民工子女教育投入与城市子女的教育投入相比相差甚远,无形之中农民工子女将得不到与城市儿童相同的教育和学习的软件设施,这也从根本上拉开农民子女和城市孩子的距离。
为了有效地对流动儿童提供家庭教育的指导,我们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状况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社会、家庭三者的和谐影响。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最关键和基础的,所以关注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探索家庭教育有效模式尤显重要。
1)存在主要问题
(1)农民工素质低难以教。父母80%以上为小学或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素质低,难以实施有效家庭教育,这是导致父母对孩子教育不力的原因。我们调查的123位农民工家庭,从事的行业为17人为工业(GY),26人为建筑业(JZ),4人为运输业(YS),58人为商业服务业(SYF),4人为农业(NY),14人分类不清(BQ)(见图七)。家中学龄儿童,45人有1个,56人有2个,11人为3个,2人为4个,9人未填。孩子全在办公学校上学的5人,部分在公办学校上学的4人,其余全在私立学校就读。月收入800—1500元,商业服务具体是市内运销蔬菜、水果、水产、粮油副产品,搞饮食服务,卖日用杂货,送煤气罐、蜂窝煤、搞环境卫生,拾破烂等。
图七 农民工多从事的职业
(2)重智轻德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重智轻德,对孩子学习要求高,高期望的现象。父母的“流动”经历使他们懂得知识的宝贵和领悟“知识改变命运”的重要,渴望自己孩子学习优秀,有更好的发展,但不知道怎样教。
2)因环境差不好教
(1)居住环境差
流动儿童父母大多在城乡结合部租住简易房,多数家庭住房面积狭小,缺乏必要的学习条件,还难以回避父母的矛盾冲突。父母们常常当着孩子们的面吵架的行为严重影响和伤害人格的健康发展,也严重削弱了家庭育人的作用。
(2)周边环境差
城乡结合部居住人群素质低,语言粗俗,争吵,直接为流动儿童作着负面示范,加上父母职业群体的行为不检点,间接污染本性纯洁的孩子的心。
(3)亲子环境
流动儿童多数打工或从事小买卖,父母每周工作7天,为生存顾及工作,无暇顾及子女,也很少有时间和孩子相处和交流。流动儿童父母多是简单地把自己期望标准强给孩子,很少顾及孩子的自身意愿和精神需求,亲子不能良好互动,家庭得天独厚的育人功能不能正常发挥。
9、对策和措施
流动儿童群体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必将影响流动家庭教育的自身发展和流动儿童的成长,解决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将是全社会“多赢”工作。
1)建立多部门合作的社会化工作机制
营造良好的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氛围。教育、公安、司法、计划生育等职能部门积极发挥作用,探索流动儿童家庭教育互动合作的工作机制和社会化工作格局,集聚社会优质资源,专门开办流动儿童家长学校,“网上家长学校”,实现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优质化教育,为流动儿童父母学习科学知识提供便捷、实用的途径和渠道。
2)以活动为载体,推动流动儿童家庭教育
紧紧围绕“以德育人”主题,精心设计形式多样化的家庭教育活动,优化家庭育人环境,进行“十佳以德育人家庭”、“十佳美德少年”的评比表彰、宣传活动。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作典范引路,成功示范人,经验传授,让流动儿童的父母与孩子学有榜样,做参考。开通“以德育人大交流”网上板报等论坛,为流动家庭亲子间搭建一个发展的平台(家庭没条件,可以利用学校、社区教育资源进行),让亲子在互动发方中,走近双方期待目标,尽力做好自己,实施“行为养成大行动”,计划通过在流动儿童上开展争做“行为之星”,在流动父母中开展争做“教养之星”,召开“家庭教育”双星表彰会,培养流动儿童良好行为和德行,为他们终身发展夯实健康素质基础。
2)提高流动儿童父母教养素质
(1)实施“父母素质工程”。引导父母积极学习家教知识,解疑家教困惑,践行“双合格”父母与孩子同成长,助孩子更优发展。
(2)组成长期家庭教育讲师团和“十佳德育家庭事迹报告团”等送知识、送经验,服务团定期和不定期到流动儿童学校和社区为流动儿童父母传经送宝,现场解难释惑。服务做到校,答案送上门。
10、社会歧视——农民工子女求学的又一障碍
进城农民工为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但也有后顾之忧,最重要的是常在身边的子女教育问题。有的说:自己没有文化,只能靠到处打工、做生意过日子,基本上没什么发展了,但不希望孩子将来也和自己一样。最大心愿是孩子有个好未来,吃多少苦也要供孩子上学。但对进城农民工的歧视,也延及对其带到就业地的下一代子女就学的歧视。
1)受城乡两种户籍制度的影响,流动儿童少年多数被排斥在公办学校义务教育之外,进入广东省的百万农民工,约带来数十万流动儿童,而城市公办中小学一般不接受户口在外地的农民工子女。流动儿童要上公立,需要比当地城市学生额外交两项收费:一是每人交学校2000—5000元的赞助费,二是每人每学期交600元左右的借读费。而农民工属于低收入阶层,夫妻两人月收入也就一千元左右,开支项目多。不少家庭有两个孩子上学,公办学校收的赞助费、借读费,只有收入高的民工交得起,普通农民工交不起,他们的孩子就丧失了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2)适应普通农民工上学的需求,民办简易学校应运而生,但这类学校却得不到承认、管理和服务。普通民工子女进不了公办学校,其上学的需求为收费低的民办学校提供了市场。那些专门招收流动儿童少年的民办简易学校,被百姓称为打工子弟学校。民工学校对普通民工子女可谓雪中送炭。可是,招收流动儿童的民办简易学校还未取得合法地位,处境困难。
一是大部分民工子弟学校不能办理合法的办学手续,处于“三不管”的半地下状态。二是民办打工子弟学校,主要是户口在外地的外来人口开办,师资以外来教师为主,教师外来儿童在一些流入城市处于边缘地位,并未作为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一部分,也没有纳入公共服务和管理的范围。我们调查发现,这些学校学生的课本,老师的教材,多数要在广东之外的省份预约,教育部门出的学生考试试题,不发给民办学校,他们要到公办学校私下购买、复印,而教学管理、教师培训等,现没有纳入当地服务范围。流动儿童在民办学校读了小学或初中,升学只能回老家去考试,于是他们一边在广东民办学校读书,一边为升学考试在家乡学校花钱买个登记在册的学号,出现民工子女“在广东读书,拿湖南学号”的怪现象。三是城镇规划管理对其校园没有考虑,一些学校多次搬迁,设备不齐全,教学安全缺乏基本的前提条件。
3)有些民办简易学校频繁变动,教育被关闭,使流动儿童又失学,从我们调查来看,少数学校确实不够格,政府不去关心也将被市场淘汰。但一些具有200人以上规模,上级有关部门检查未发现问题,甚至几个月前予以表扬的学校,却都在政府关闭之列。个别区向民办简易学校开刀,意在扼制农民进城就业。对为什么关闭这些学校,人们谈到多种考虑,如这些学校条件差,为了提高质量,再如当地学校生源减少,希望把农民工子女纳入公办学校,每个学生每学期可收600元借读费等,但决策者可能考虑更多的是农民工带来的治安问题。
还会引发攀比,加重农民工家庭教育成本,混和班多数农民工孩子基础较弱,学习压力很大,不太自信,上课不敢举手发言,在独立班,他们不用顾及太多,不用担心方言会惹人哭,又逐渐变得自信。
从教育教学规律上看,对农民工子女敞开校门的是解决“有教无类”的问题,而试行单独编班是要探索“因材施教”,要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
11、给农民工子女一张心灵课桌
贫困不是成长的敌人,最重要的敌人来自社会、家庭、环境等方面给孩子的心理压力,儿童正处于思维和价值观的成长期,学校多没有心理教师,自然没有人处理他们的心理疲劳。这种心理灾难积累到临界点,就会形成生态型教育危害。孩子问题不能得到解决  出问题,作为推动城市建设的农民工,他们怎能安心工作?所以,这个问题不容忽视,我们应该认识到它的危害性。因此,应该给予他们一张心灵课桌。第一,建立一些农民工子女专门学校,或者将有些薄弱学校改善,重组;或者由社会力量,民间资金的注入等方式,开发农民工学校教育资源;其次,教育主管部门应有维护农民工子女利益的教育发展观,他们不是这个城市的过客,他们的子女也是城市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给予以他们这种起码的理性和法制的关照;第三,适当对他们进行一些经济资金资助,减免一些学费,使他们得到人文关怀,消除心理对抗。农民工子女需要上学,同时更需要一张心灵课桌。
12、破除对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就学歧视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耽误流动儿童上学,也是国家的损失。种种对农民工子女的就学歧视,既损害了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也不利城镇的发展,因为不少农民工子女,将来就是城市的市民,因就学歧视制造的文盲,绝不是城市发展所希望的。
进一步消除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解决进城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我们建议一是凡进行暂住登记,有合法职业和住所的进城民工,流入地人民政府应为其子女提供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并纳入其义务教育的统计之中。农民工为城镇经济建议做出了贡献,其子女也就有平等分享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二是先解决流动儿童有学上的问题。公办学校应取消对农民工子女额外收费。把民办学校纳入城镇教育的规划、管理、服务之中,我们要通过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给所有农民工孩子一所安定学校。
13、整个社会和国家承担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的责任
目前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难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实行提“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即基础教育由县、乡财政管理的教育体制。由于义务教育阶段主要是由地方政府负担、流动儿童少年因为没有流入地户口,所以无法享受由流地政府财政负担的教育经费,而且流入地政府也没有落实外来人口子女教育的资金及任务,因此对这些流动儿童少年的入学问题,流下政府不负主要责任。
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外来流动人口,对流入地的城市建设、经济及社会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因此,地方政府不能以“分级办学,分级办理”为由,以财政的原因推卸对外来人口上学的责任,应该对他们子女教育上采取一视同仁的政策。
此外,外地务工的农民工在城市打工也缴纳了工商税、暂住费等一系列的费用,但是他们的子女上学,却仍然要另缴纳高学费而只得到低廉的服务。
义务教育强迫教育也是国民教育,即使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义务教育也是国家行为,即政府有责任担负起提供有利于儿童入学的各种条件及机会,人民也同时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在目前旧体制无法适应新的社会转型期,国家必须主动负担及统筹起全民义务教育的责任。为流动人口子女创造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是政府行为,不是一个地方的教育部门能够解决的。国家不能将流动人口儿童教育的责任推给地方政府,也不应该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将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推向市场。
如果这数十万计的孩子不能及时得到应有的教育与公平待遇,不久的将来,在许多城市里,将会出现一支数量庞大的新文盲大军,他们从小在城市边缘生活,是在歧视与排斥中长大的城市“二等公民”,他们将形成新的严重社会隐患。如何妥善解决这一迫在眉睫的问题,这已不仅仅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事情,而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
二、留守儿童
(一)总体概括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大批农村劳动者离开家乡,进城从事二、三产业,推进了城乡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农民外出打工期间,将孩子留在家中由父母或其他亲戚监护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这些留在家里的孩子,成了“留守儿童”,他们能否健康成长,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为此,我们利用假期时间以及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的机会,在湖南省湘乡市巴江中学、栗山镇中心小学以及娄底市水车镇的紫鹊界山区对1000多名留守儿童进行了深入的调查。
调查方式多样,问卷主要是现场回收,总共发放1100多份问卷,回收951份,回收率为86.45%。在对问卷进行录入以及复查时,对有问题的问卷进行校实,最终有效问卷947份,有效率达86.09%。
在巴江中学、栗山镇中心小学定点调研以及在紫雀界山区走访调研,调查员通过面对面和留守儿童及其其监护人进行访谈,获得了300多份访谈记录。
(二)调查过程
1、以定点的形式入班调研
1)前期准备
(1)选址:无特产,无特色工业,有大量青壮年劳动地外出务工,具有较好地域代表性的湘乡市巴江中学以及栗山镇中心小学。
(2)前期工作:联系中学校长刘飞雄及中心小学教务处主任邹跃龙,以学校为定点的形式,由刘校长与邹主任总安排,在学校各个年级各个班级展开调研。
2)考察方案和方法
(1)调查形式:在学校定点,校领导总安排,任课老师协助。
(2)调查对象:栗山镇巴江中学726名中学生及中心小学218名小学生,总共944名学生。
(3)调查方法:以问卷调查为主,班主任提供情况为辅。
3)考察过程及结果
(1)总体情况:总共调查944名学生,其中非留守儿童400人,留守儿童544人,留守率达57.63%。
图八 父母外出及子女监护情况
(2)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
表十三  留守儿童的性格情况
心理情绪
n
%
活泼开朗
232
42.65
比较内向
241
44.30
偏激孤僻
71
13.05
图九  留守儿童情绪
表十四  人际交往
参加集体活动
n
%
积极
97
17.83
讨厌
112
20.59
无所谓
271
49.82
有要求时才参加
64
11.76
图十 当遇到困难时向谁求助
4)班主任提供情况:
类别
具体分项
留守儿童
比较
非留守儿童
学习
心理
学习信心
4.30

4.71
学习自信心
4.34

4.40
学习效能感
4.22

4.07
自身
能力
自身调控能力
3.89

3.77
自身的依赖性
4.21

4.85
家庭
家长与班主任的联系频率
3.71

3.60
5)访谈记录
走进教室,在孩子们都怀着好奇而又热情的心,睁着大大的眼睛迎接几个调查员时,有一双眼睛在调查员身上停留了只一秒,便投向了窗外,蓝天。
这个班的班主任张老师说:“他爸爸妈妈已经4年没回来了。”
调:小朋友,可以和姐姐聊聊天吗?
孩子:……(只是转头看了调查员一眼,又调过头。)
调:告诉姐姐,你今年几岁了?
孩子:10岁了。
调:在家跟谁住啊?
孩子:奶奶。
(回答调查员时,他一直是看着窗外。)
调:你为什么总是看着窗外呢?
孩子:……
调:你喜欢读书吗?成绩怎么样?
孩子:一般。
调:课余时间你会干什么呢?
孩子:看马路上的人。
调:哦!难怪你总是看外面。为什么你喜欢看马路上的人呢?
孩子:……(眼眶红了。)
调:乖,别哭!告诉姐姐啊,为什么?
孩子:我怕……
调:怕?怕什么?
孩子:怕,怕爸爸妈妈回……来回来找不到我了。不认识我,不要我了……
2、以走访的形式入户调研
1)前期准备
(1)前提
有学院2006年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由此能走进留守儿童的家,更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
(2)选址
在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紫鹊界山区。紫鹊界位于娄底市新化县,山大气而不失秀美的梯田闻名于世,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浓厚,可尚未开发完全,仍以农业为主,在大量外出务工人员。
(3)前期工作
有团委副书记刘志成及指导老师魏彦煜统一安排,入住属于紫鹊界的锡溪中心小学,由中心小学校长许式中联系锡溪村村长及金龙村罗主任了解各村的基本情况,然后以组为单位,入户走访为形式展开调研。
2)考察方案和方法
(1)调查形式:分组、入户走访
(2)调查对象:锡溪村与金龙村的191户人家,其中有老人、青壮年和小孩。
(3)调查方法:访谈调查与问卷调查并举。
3)考察过程及结果
(1)总体情况:总共调查191户人家,其中非留守儿童84户,留守儿童107户,留守率达56.02%。根据我们对紫鹊界100多户留守儿童的问卷调查,不难发现他们家庭的经济状况都不容乐观,也许由于经济原因,留守儿童父母回家次数也普遍较少,其中仅有春节回来的仅占33.2%,还有11.1%。每隔三年回来一次,这部分样本主要集中在外省的打工人员,在新化洋溪镇采访的留守儿童中甚至还发现极少数七八年未回来的例子。
图十一  留守儿童被监护情况
(2)监护人提供情况
去无人监护的8人,根据具体情况及调研需要,我们从99位监护人口中得出了以下数据及材料,并以与孩子交流互动,对孩子的关心爱护两大类排出。
注:无人监护的8人都属中学生,平时在校寄宿,假期回家。
表十六  留守儿童入学情况
受教育情况
n
%
入学前
48
44.86
正在上学
58
54.21
已失学
1
0.93
表十七 人际交往
交流频率
n
%
经常交流
77
77.78
一般接触
20
20.20
很少交流
4
4.04
注:主动同监护人交流的孩子年龄层次主要集中在3—10岁。
图十二  监护人与孩子交流互动情况
(3)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
针对地区特性与已有条件,我们从学习成绩、学习兴趣、特长爱好、心理情绪及人际交往五方面着手,在107名留守儿童中得出了以下数据:
表十八  留守儿童的成绩情况
学习成绩
n
%
优秀
40
37.38
一般
57
53.27
偏下
10
9.34
表十九 人际交往情况
人际交往情况
n
%
喜欢集体活动
19
17.76
不喜欢集体活动
23
21.50
能与人友好相处
65
60.75
图十三  心事倾诉情况
4)访谈记录
没有开口讲了一个字的小孩。
调:小妹妹,你好!
孩子:……
(奶奶在洗衣服,小女孩靠着奶奶不理会调查员。)
调:奶奶你好。我们可以跟您,还有小妹妹聊聊吗?
奶奶:聊聊?
调:恩。了解一下小妹妹的学习情况好吗?
奶奶:她读幼儿班。
调:小妹妹叫什么名字啊?几岁了?
女孩:……(一言不法,不断往奶奶身后躲。)
奶奶:她叫邹渝荣,5岁了。
调:爸爸妈妈呢?
奶奶:爸爸打工,妈妈跟别人跑了!
调:就您带着她啊?她怎么这么胆小啊?
奶奶:……(只是低头洗衣服)
3、案例分析
在定点调查的栗山中心小学,校长邹昭红针对自己学校的留守儿童个案作了详细的分析。
个案一
中心小学的张林飞老师跟我们讲述了她的一位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学生:我班有这样一位学生,她7岁了,叫红红。
刚进校时,她每天孤独地坐在座位上,没有朋友,没有话语.当时我就觉得奇怪,问她原因,她也只是瞪大眼睛瞧着你.经过家访,我终于了解到孩子是因为爸爸妈妈都去了外地做生意,把自己封闭起来了.椐她外公说:孩子经常发疯似地要去找妈妈,有时一个人半夜逃出去找.果然,开学不到一个月,孩子就拒绝上学,要去找妈妈.我本想到她家做工作,结果,她外公怕伤了她自尊,要求我当她生病,希望第二天能暗示提醒,并加以开道.我同意他的建议.第二天一早,我没等到那孩子,一直到下午,他外公打来电话,让我(以孩子病好为由)催促孩子来上学.孩子终于背着书包来到了学校.我按她外公的要求,没有深入教育,只当她是病好了来的学校.事情并没有这样就过去了,不到一星期,这孩子又发作了.这次她外公没把她留在家里,死拖硬攥到了学校,并给我一句话:我是没办法了,只有靠您张老师想想办法了......
这件事情以后,我开始经常和她耐心的谈话,频繁的家访。慢慢的,她知道了除了爸爸妈妈,还有许多人都真心爱着她;知道了,如果她这样闹,身边爱她的人就会离她而去;知道了只要自己安心学习,爸爸妈妈就会开心,就会更早得回到自己身边......
邹校长分析:在留守儿童的成长路上,教师的责任是重大的,我们得更加细心,多关注这些留守孩子,多了解与他们交流谈心,进行家访,了解他们的心理,这类孩子需要更多的关爱。学校要得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有组织、有计划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与生理方面的教育。
个案二
初三学生平平,对于在外面打工的父母,他提都不愿意提。父母因为不在身边,便尽量在金钱方面满足他,爷爷奶奶的过分溺爱,养成了平平霸道的性格。他时常欺负别的同学,爱打架,对读书不怎么感兴趣,乱花钱,和社会上各色的人往来,赌博,甚至巧立名目向父母骗钱,对老师,长辈的教诲不但不听,而且对老师长辈也不尊敬,对此,他的班主任,爷爷奶奶也只有叹气的份儿。
个案三
学校商店林伯伯的侄子正在高中就读(因为父母在广东打工,侄子寄居在林伯伯家),可以说网吧就是林伯伯侄子的第2个家,本来家庭条件不怎么样,但是侄子宁可不吃午饭把钱省下来,到网吧上通宵,直因为晚上网吧只要5元便可以玩一个通宵。刘伯伯说自己的侄子平时只在家里看电视,现在只要一有机会就去泡网吧,哪怕是看都要站在里面。平时到网吧抓侄子打骂都已经没有什么意义,因为现在的黑网吧真的找不到。刘伯伯说孩子基本放弃学业,而他和侄子的父母都对他的升学不报任何希望了,只好随他跟同他父母外出打工。
邹校长分析:父母外出,监护人对孩子过分溺爱,或者缺乏严肃有效的约束管理,只要不犯大错,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孩子的生活、学习无人督促,造成行为偏差,这在农村是非常常见的一个现象。许多留守儿童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迷恋网络、游戏厅,与社会上有一些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而父母在外无法照顾孩子会产生内疚感,便会在金钱上进行了补偿,这样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坏习惯。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
个案四
稚嫩小户挑重担。粟婷是湘乡市巴江中学的初二学生。别看她只有14岁,可家里家外的担子全落在她一人身上。2年前,婷婷的父母离开故乡到外地打工,家中只留下爷爷、奶奶,婷婷和10岁的弟弟。父母在家的时候,婷婷从没有洗过衣服、做过饭。父母这一走,家庭担子压在她和爷爷、奶奶的身上,由于爷爷、奶奶年龄大,加之近两年身体不好,诸如洗衣、担水重活,全落在婷婷一人肩上。别人家的孩子放学回家,吃了饭就可以做作业。婷婷回到家,忙这忙那,有时晚上忙到八九点钟才能坐下来学习,刚坐下来准备做作业,由于劳累就想睡觉,第二天一大早还要起来做饭给爷爷、奶奶、弟弟吃。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婷婷渐渐消瘦,本来在班里还是前十名的她,成绩渐渐下降。然而,对于这一切,远在外地打工的父母却全然不知。
调查员在和婷婷交谈时,小小年纪的她显得十分成熟。她说:“干些家务活,累是累一点,关键是爷爷奶奶不能生病。”记得有一次,70多岁的奶奶晚上发高烧,婷婷打着手电筒跑了两里夜路,到邻村请来医生给奶奶看病。婷婷说:“那天晚上天真黑,自己走在乡村小路上,吓得哭了起来。”
邹校长分析:总的来说,留守儿童比一般的孩子要懂事得早。“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但生活过早就把重担压在孩子身上,这是十分不公的,也很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监护人必须多体谅孩子,尤其家长,最清楚自己家中的情况,应该常回家看看孩子,并利用电话等现代工具,哪怕写信来与家人联系,同孩子多交流和沟通;在农忙时节尽量抽空回家减轻孩子的负担,利用春节返乡等机会,多多了解孩子在学校、家中的情况。
4、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
1)留守儿童自身状况堪忧
(1)学习状况不容乐观
留守儿童和监护人对待读书和教育的认识不容乐观,由于监护  不高引起许多监护人对其孩子的教育都疏于管理,从对留守儿童的问卷调查结果中不难看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容乐观。这  主要是心理问题干扰及学习自控力较差造成的,农村父母文化程度以小学居多,很难辅导功课。80%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自律性较差,以及79%的留守儿童无人督促学习,74%的人在父母外出务工时成绩下降,31%的人平时有说谎的习惯,15%的有过偷东西、破坏公物等不良行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存在困难,87.4%的老师“父母出去打工的孩子比父母在家的孩子难教育,而只有0.9%的老师表示反对。
(2)违纪现象多
“留守儿童”待人处事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和冲动性,有孩子经常无故旷课,沉迷于上网,玩游戏,部分有过打架、斗殴的经历。他们多半人格发展不健全,更有孩子从不与同学、父母、监护人谈心;只有小部分的孩子偶尔会于别人讲心事    。
(3)自控能力差
家长外出,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管理不到位,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理,只要不犯大错,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孩子的生活、学习无人督促,造成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儿童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络、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有一些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
(4)价值观念扭曲
父母在外无法照顾孩子会产生内疚感,便会在金钱上进行了补偿,而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太少,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已产生厌学情绪,个人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同样挣钱;部分学生开始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于打工挣钱,热衷于吃喝玩乐,在学习中往往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成绩持续下降。栗山镇二所学校共有544个留守学生,可是都有64%儿童父母外出后成绩下降。我们把在校就读留守儿童与100名非留守儿童教育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如下:
图十四  留守儿童对学习的态度
从留守儿童对家庭生活的期望上看,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希望“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极少数的希望“与亲戚共同生活”,也有小部分的留守儿童希望“爸爸妈妈一个外出,一个在家”,这表明孩子当前考虑的“亲情饥渴”。尽管如此,35.6%的留守子女都表示与在外打工父母相处的感到生疏冷漠,交流困难。据调查,留守儿童宣泄烦恼的方式,过半的孩子积压忧郁,必然产生自卑心理,还有一部分主要从同龄人中获取安慰,这样同伴的不良文化,一些越轨行为很容易蔓延,甚至出现“拉帮结派”的现象。(见表二十)
表二十 自己心中所希望的家庭
希望和谁生活
n
%
和爸爸妈妈一起生活
296
54.41
与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47
8.64
和单亲家长生活
201
36.95
(5)心理问题较为严重
在了解留守儿童心理感受时发现,回答“看到别的小孩和父母在一起感到难受、想哭”的比例最高,占到50.6%;但也有小部分的孩子表示无所谓;“孤单无助,感到被遗弃”者占到28.1%,甚至还有7.2%的儿童表示有过“离家出走”等念头甚至行为(见表三)。可见,亲子关系缺失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人格发育带来了严重后果,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需要成年人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对他们心理健康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问题,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进行矫正比较困难的畸形心理的形成。
表二十一  留守儿童看到别的小孩和父母在一起时的感受
心理感受情况
n
%
很难受想哭
275
47.24
无助、觉得被遗弃
153
28.13
习惯了,无所谓
77
14.15
伤心,想离家出走
39
7.18
(6)年龄性别差异
家长的外出,留守儿童年龄越大受到的干扰也越大,低年龄儿童学习情况思想行为表现没有明显的变化:年龄偏大的学生其学习情况、思想行为则表现出现明显的变化,父母的外出失去了对他们的监管,他们自控能力又差,容易染上不良行为,导致他们学习成绩下降、厌学、逃学甚至有轻微的违法行为。
2) 监护状况堪忧
(1)监护人情况分析
据调查,留守家庭中大部分是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少部分是由亲戚看管,尽管隔代亲人很高兴照看留守子女,但是由于体力、知识等原因,有多数的隔代监护人表示“照看孩子感到吃力”,更有85.8%的亲戚表示“不同意但没办法”或“无所谓孩子父母给钱”(见表二)。可见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相当冷漠,大多碍于情面而照顾,我们所接触的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这种情况。
表二十二 监护人心理
监护人
看护留守儿童
表示看护吃力
n
%
n
%
隔代亲人
460
84.56
265
57.61
亲戚朋友
84
15.44
72
85.71
(2)沟通是实现家庭教育的前提
64.4%的监护人直接表示“很少或不与孩子谈心”,只有11.3%的留守子女表示“有烦恼的时候和照顾我的人说”,同时54.3%的孩子还透露监护人有过罚跪、罚站等家庭暴力行为。可见双方在沟通态度和方式上存在很大问题。在教育态度方面,58.8%的隔代亲人及亲戚表示“只管生活,别的不管”;只要有所交代就可以了。这说明孩子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无论爷爷奶奶还是亲戚,对孩子大多局限于吃饱穿暖的浅层关怀,难以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
(3)监护人监督不力
监护人知识水平不够,情感交流太少,缺少与学校的沟通。调查表明,大部分家长很少主动与学校沟通,学校与家庭缺乏很好的配合,各自为政。
5、留守儿童形成原因分析
1)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
教学制度不完善,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2005年我国农村流动人口已达1.139亿,比2004年增加了8.8%,即增长1000万农村流动人口,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这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中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开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特殊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学内容不衔接的困难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产生。
2)从家庭教育意识来看
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平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工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下一代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在我们对回乡的农民工的调查中显示,劳动力不外出的原因中“怕影响子女上学”仅占6.7%。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
3)从学校教育来看
(1)学校教育存在缺陷
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是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太多关注学习成绩,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生理教育与安全教育  教育。
(2)农村教育硬件和软件
综观农村学校,基本上出现教师欠缺现象,并且农村学校教师素质普遍较低,主要体现在学历上,有的教师甚至本身只有小学或初中毕业。调查组在新化县洋溪镇中心小学采访时,罗校长告诉我们,学校本秋就没有计算机老师和心理辅导老师,甚至一名正规英语专业的毕业的英语老师也没有。农村经济落后,对人才造成了一股强有力的抵制作用。农村生活水平较低,以至于处于农村任教的老师待遇也较低,且生活艰苦。这一方面的因素促使了正规师范毕业的学生一般不愿意到落后的农村任教,而已经就职于农村教育事业的正式老师又不甘心留在农村,他们总是千万百计设法转入到城镇学校任教。这种情况导致了农村学校老师只出不进的局面的出现,向残留在农村的教师不仅数量趋减,而且质量上也不断趋于下降。寒酸的经济严重制约着农村学校教育规模的扩大,教育设备陈旧,教育经费不足。我们在湘乡市和新化县调查的几所中小学发现,几所农村学校基本上没有正式的图书阅览室,小学基本上没有电脑配置,而中学里也只有十几台陈旧的电脑,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我们在几所学校里发现许多的学生把学校里发的计算机课本撕下来折成纸飞机。当我们采访他们时,他们说学校里面虽然配备有计算机和计算机机房,但由于老师有限根本很少上过计算机课。枯燥的学校业余学习生活使大部分的农村留守儿童利用业余时间进入“三室一厅”。下面是我们调研但在新化洋溪初一一班(50人)进行的关于他们业余时间主要活动的调查统计。
表二十三  课余时间的主要活动
活动项目
人数
占调查总人数(%)
上网
25
50
游戏厅玩游戏
10
20
大家看电视
10
20
和同学一起玩
5
10
4)从恶性循环的农村教育环境来看
农村落后的经济,阻碍了农村与其它各地的交流与合作,使农村教育处于闭合状态。农村学校常常地处偏远山村,所处的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它阻碍了先进文化的吸收和重要信息的及时传入。农村学校的特殊地理位置还使学校缺少了一种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共享。形成一种完全的自我学习状态,没有借鉴,也没有提高。农村落后的经济,无能力为农村学校提供先进的教学设备、如多媒体技术、多功能阅览室等。既使农村留守孩子有刻苦奋斗的学习精神,现实的残缺,闭塞的文化使他们无法开拓眼界,增长知识,突破创新。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孩子们希望能更新的教学设备,多购置新的电脑和新的体育活动器材,在访谈中可以看出新的教学设备,多购置新的电脑和新的体育活动器材,在访谈中可以看出农村中的孩子们都希望能和城市里的孩子们一样能有美好的学习、娱乐条件。
6、对留守儿童管理教育一些措施
我们调查组根据我们暑期所作出的关于农村教育环境、教育资源的现状和留守儿童家庭经济状况的调查结果,我们就当前农村留守教育难题给出了几项针对性的建议:
1)提高对留守儿童管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各农村中小学校成立留守儿童管理领导组,校长亲自抓,搞好研究、管理、教育工作,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对家庭比较困难的留守儿童减免学费,发放学费教科书,给予生活补助。
2)开好三个会
一是教师会,班主任老师应对留守儿童进行全面家访,以便于更好的进行管理;二是召开留守儿童会,要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思想和信心,培养自主自强的品质;三是召开监护人会议,要求他们不能采用溺爱的管理方式,不要在物质、生活上给予全方位的满足,精神和道德上的缺乏管束与正确引导。对孩子的不好行为习惯不能持一种宽容甚至放任的态度,导致孩子形成放任甚至放纵的性格特点。
3)加强对外出务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
留守子女往往缺乏的并不是物质上的帮助,精神上的抚慰对他们来说更是弥足珍贵。针对留守子女这一特殊性,各个学校应建立关爱扶助制度,老师和留守学生中确立一对一帮扶对象,与留守儿童谈心、交流,开设心理教育课程,为学生铺设心理绿色通道。
4)学校应继续加强对父母外出学生的管理,对那些常年以校为家的学生予以登记,安排周末活动,并给予更多的关注。
5)学校政府要客观地向外出务工的家长介绍父母外出对未成人教育的影响,并倡导科学的家教方式。
6)学校要向学生说明父母外出务工学生群体的真实情况,消除“刻板印象”,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班级活动,与同学交往,建立正确的交际方式。消除他们心中的孤独感,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态度。
7)外出务工的家长要多与孩子交流,多与学校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心态。尽可能让孩子理解父母外出务工的苦衷,并且支持他们务工。监护要要学习更多的教育知识,端正教育方式和方法,提高教育  ,科学的教育孩子,引导孩子接触新的知识。
8)政府教育部门可以结合学校举办家庭教育讲座,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鼓励家长与学校联系,做到学校家庭同步提高,各发其力,解决好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有条件的学校应该经常召开访谈会。
7、倡议
中国的出路在农村,农村的希望在儿童,儿童的成才靠教育。
为了让更多人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着实地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我们调研组结合自身大学生的特点,不仅向全社会呼吁人们关爱留守儿童,而且回校后向学校所在的大学生发出了倡议,希望大学生们在假期进行义务支教等爱心活动,来服务社会,建设新农村,锻炼自己,并期望有更多地大学生毕业以后能够扎根农村为农村的教育事业作贡献,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改变农村教育面貌,给所有农村留守儿童一片崭新的蓝天。
三结语
“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并不是问题儿童,他们身上的问题,是我们为这个社会变革而付出的代价。如何让他们健康成长,应该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心,方方面面协同配合的综合工程。面对散布在全国各地的“留守儿童”“流动儿童”,我们除了倾听、同情、感伤,还有一种责任--我们能用什么方式,给这些孩子们最现实的帮助?
整整几个月的调查,我们深切感觉到:父母在孩子成长路上的重要性!我们在此呼吁:为人父母要切实负起责任,给孩子以更多关爱!尤其对于“留守儿童”,父母应该常回家看看孩子,并利用电话等现代工具、利用书信强化交流和沟通,在农忙时节尽可能回家帮忙、多利用春节返乡等机会,了解孩子在学校、家中的情况。
对于所有的父母来说,孩子取得好成绩,做了好事,应予以奖励;孩子做了错事,违反了纪律,要多分析,少训斥,促纠正……要千方百计让孩子体会到亲情和温暖,少些寂寞无助,多些深情关爱;与孩子多交流,让孩子了解“天下父母心”。尤其让留守儿童感到父母虽不在身边,心却在自己身上。惟其如此,才会使“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并不是问题儿童,他们身上的问题,是我们为这个社会变革而付出的代价。如何让他们健康成长,应该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心,方方面面协同配合的综合工程。
参考资料:
1、《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
2、《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分层结构》
2006年9月10日
□父母逼来的,自己不愿意
8、你觉得社会上的人关心你们吗?
□关心                              □一般                              □不关心
本卷到此结束,谢谢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