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 张震岳原版:老师,别剥夺孩子犯错的权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8:09:58
老师,别剥夺孩子犯错的权利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陈 涛 添加时间:2010-9-1 10:44:00     最近,我校举行《圆的认识》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下面是其中两位老师对“画一个直径是6厘米的圆”这一环节的处理:
A老师:
    出示要求:画一个直径是6厘米的圆。
    师:画一个直径是6厘米的圆,圆规的两脚之间的距离应是几厘米?
    生:3厘米。
    师:可题目中要求是6厘米啊?
    生:圆规两脚的距离是圆的半径,直径6厘米,半径就是3厘米。
    (老师开心地笑了)
    师:都会画吗?
    生(齐答):会。
    ……
    (生齐画,全画对了。)
B老师:
    师:看清要求了吗?开始画。
   (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了起来,教师巡视。)
    师:画好了吗?请用直尺量一量你画的圆的直径是不是6厘米。
    (学生都量了起来,不时有学生发出“哎呀”声,并急忙重新画圆)
    师:刚才量过之后,老师发现有的同学擦了重画了,能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我量了之后发现我的圆的直径不是6厘米,而是12厘米。
    师:怎么会12厘米呢?
    生:我发现圆规两脚的距离应是圆的半径,而不是圆的直径。
    ……
    同一个环节,不同的处理方式,体现了不同的教学理念,教学效果也截然不同。
    ?茺别剥夺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其“被理解了”
    独立思考,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精神,是不依靠别人,完全凭借自己独立进行的比较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应从课堂抓起,我们看到案例中的A老师不放心学生,害怕学生画错了,所以将“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圆的半径”这一知识点,通过个别优秀学生回答的方式告诉了所有学生。然而,这样无形中就剥夺了大部分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从教学结果看似乎学生全都画对了,其实有很多学生是“被理解了”,他们并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就知道该怎么画了。而B老师就不一样了,他放手让学生去尝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或发现错误后的独立反思,发现“圆规两脚的距离是圆的半径,而不是圆的直径”这一规律。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造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是不一样的,能力发展也是不一样的。
    独立自主不仅意味着行动上的自立,而且意味着思想上的自立,即凡事能独立思考。在像A老师这样长期“呵护”下,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将逐渐丧失,会养成“大树下等枣子”的习惯,遇到问题不独立思考,遇到难题就不知所措。而在B老师大胆放手下成长的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善于自我反思,因为B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茺别剥夺学生犯错误的机会,让其“被成功了”
    心理学家盖耶说得好:“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 只要有认知活动,就会有错误发生。教学过程就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认知活动,那就肯定会有错误发生。错误也是掌握知识、技能必经的过程。老师不需要更不能因为害怕学生犯错误,而想方设法阻止学生犯错。学生的错误是其思维的真实写照,也是教学中的巨大财富。学生只有经历了犯错误的过程,对知识才能理解得更深刻;老师只有了解了学生的错误,才能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做到因错施教。
    案例中A老师因为害怕学生犯错,想方设法让学生能全做对。从结果看,学生是都画对了,但其实学生是“被成功了”。而B老师就不一样,让学生独立去尝试,这样学生的各种错误尽展眼前,再通过“量一量你画的圆的直径是不是6厘米”,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并自我调整。让学生经历“画错——反思——修改”的过程,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圆的半径”这一知识点。
(作者单位系翔宇教育集团宝应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