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建二层楼房设计图:走进我们的“稻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1:07:29
走进我们的“稻田”    作者: 赵俊平       人气: 729       日期: 2009-4-2 18:09:47       评论: 0      
       

 

  2008年周怀宇同学荣获内蒙古物理竞赛一等奖,这是我这几年来最大的一次收获,也给了我一点自信。

  我非常崇拜袁隆平院士,他曾期望稻米像花生米一样大,稻穗像扫把一样长,极力主张走进稻田,反对在办公室里纸上谈兵。当有人问他为什么那么晚才评上院士时,他语出惊人:评院士太麻烦,浪费时间。

  走进稻田也是我的座右铭。

  学校给我的任务是:三个班的课,两个年级的竞赛辅导,此外我还自编了《学生错题本》和《攻坚小专题》。物理竞赛题的难度远高于大学物理课本的题,学生在没有掌握高等数学知识的情况下,让他们用低等数学方法求解,实在是难乎其难。但是摆在老师面前的路只有一条:第一步自己学会,第二步想办法让学生听懂。自学难,讲解更难。时常出现一道题解一天也毫无结果的情况。

  学生就是我的水稻,我要观察他们的长势,观察他们对养分的吸收程度。

  现有的教材,学生不容易看懂,因为竞赛与高考完全脱节,没有可过渡的中间桥梁,实现平稳过渡是摆在老师面前的重要任务,一轮下来,看看我们的教案,简直就是自编的教材。谈不上精彩,但是敢说学生们能够看得懂。现在我的竞赛讲义已经输入我的电脑。

  在常规教学中,我和同行们都发现,有些物理问题极易上当,老师每问,学生每错。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进入探究情境之中,不是顾此失彼,就是异想天开。正面讲解强调多次也无济于事。不如让他们直接上当,采用当场诱错,当场反思的方式效果会稍好一些。但是如果平时不积累这些题,备课时往往想不起来。因此在2002年我就想把它们收集起来,取名《学生错题本》。07年我买了笔记本电脑,从此它就成了我的随身之宝,经过几年的收集整理和一年输机,现已达到13万字了。好多学生把它拷到U盘中,打印出来。

  教学中我和敖老师都发现,物理学习中有一些顽固的“堡垒”,学生表现为今天清楚明天又糊涂,如“弹簧问题”、“皮带问题”、“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几何问题”,都成为学习物理的绊脚石,需要老师指导学生集中突破,建立小专题。李校长也在一次会议上提出“小专题”式的习题课,当时引起物理组成员的同感,于是我在收集错题本的同时又着手编辑小专题,对于疑难问题实现台阶式过渡,题与题之间实现平稳对接,也就是上一题是下一题的基础,逐级深入。

  我在收集整理错题本和小专题的时候,从来没有参考什么高不可攀的教育理念,眼前浮现的都是课堂上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因为学生就是我的稻田。我总认为,研究学生就应该把学生叫到跟前,观察他们思维的方式和动向,然后对症下药。既然搞教育何必舍近求远,我把自己的孩子当成了袁隆平的水稻,用茶余饭后的日常交谈,启迪他的思维,虽然他的成绩没有名列前茅,但他广泛的爱好、渊博的知识,以及缜密的理性思维,得到了许多亲朋好友的赞誉。

  然而教学效果事与愿违,错题本与小专题并没有使我的教学成绩有明显的提高,学生该不会的照样不会,错过的问题还错,在同一块石头上绊倒两次的学生比比皆是,这使我认识到教会学生做题相对容易,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气之下,我曾把错题本、小专题和几年的教案当废纸卖掉。但是不久,孩童般的兴趣又使我重头再来。

  一次次的教学尝试,都好比水中捞月;一次次的投稿,都好比石沉大海。我真的感到对于教育和教学我依然是一个十足的门外汉,新的形势下有了不会教的感觉。也许教育的真谛不在于立竿见影,也许结果并不重要。因此我还要保持一点钻研的兴趣。

  “潜心对弈,尤标坐隐之名;乐志垂纶,尚体行藏之趣。”兴趣不一定能够带来鲜花和掌声,更不能带来金钱与地位。但是,兴趣能够使人焕发一点活力,保持一点平和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