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吓自己的成语:专家解析新一年上海发展走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2:39:49

2011,历史新起点上再出发

——专家解析新一年上海发展走向(上)

2011年1月4日   05:新闻视点·今日报摘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梁建刚

1月3日,社区居民在“便民菜篮子”服务点购买蔬菜。
近日,11个“便民菜篮子”服务点开进上海普陀区长寿街道。服务点销售的蔬菜是通过“菜篮子工程”运输车,当天从田头直送居民区内,省却了中间批发商,降低了物流成本。同时,每个服务点的工作人员大多为社区志愿者,蔬菜销售的人力成本也得到了有效控制。据介绍,服务点的菜价要比菜市场、超市便宜10%—20%,真正让社区居民得到了实惠。
新华社 发

  本报记者  梁建刚

    新年伊始,涤故更新。

    站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之初,过去的一年令人难忘,上海世博会的精彩成功,也为上海“十一五”经济社会的发展画上完美句点,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全新之途正在展开。

    站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之初,上海所面对的全新方位,是“十二五”的起步之年,是全新十年的起点,是上海人均GDP近年登上1万美元大关之后的全新之局,“上海已经站在新的起点”。

    岁序更新中,找准方位,明晰得失,而奋发有为。

新闻视点年度特邀专家

黄仁伟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诸大建  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

人均GDP1万美元之后

    新闻视点:这个“十一五”与“十二五”的交接点,上海正处于人均GDP近年突破1万美元之后的新阶段,这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

    诸大建:从城市经济能级而不是百姓生活的意义上来讲,这意味着我们已经达到世界银行划分的高收入地区的水平,迈进了世界发达城市的门槛线。

    黄仁伟:这里需要澄清一个误区,光说人均GDP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与实际分配并非同步,也并不等于人均可支配收入。

    诸大建:人均GDP是个平均数,是GDP总量除以常住人口数。其实到了一定阶段,例如联合国发展署的有关研究就说,在人均GDP5000至1万美元,居民的人类发展指数和生活满意度,就会开始与单一GDP的高低逐渐脱离了。关系到老百姓幸福感的,一是实际收入增长能否跟上经济增速,二是政府支出中有没有足够的公共服务支出,所以这时的民生问题与社会建设问题就会越来越重要。

    新闻视点:那么,现在不少市民的感觉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提醒了我们什么?

    黄仁伟:这里需要我们警惕中等收入陷阱。经济学界认为,即使不到1万美元,自5000美元以上,进入中等收入以上后,就需要解决好收入分配、城市化、产业升级、社会服务等多方面问题,否则就很难真正步入发达水平行列,就像有些国家一样。

    诸大建:接下来十年,上海发展要从比较强调经济增长,转向经济增长与民生问题并举,而这两个问题的要害是,要保持低端群体收入与平均水平的差距不要太大。

    新闻视点:该如何评价刚过去的十年?

    诸大建:就阶段性成绩而言,第一,十年间上海城市发展的目标逐渐明确为建设四个中心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或全球城市,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大加强;第二,上海自人均GDP4000美元左右开始起步,以9%左右的速度发展,基本上是7年翻一番,到目前人均GDP已经达到发达地区城市的门槛线1万美元;第三,最近几年,上海的服务经济开始明显超过工业,为从功能上建设成为全球城市,打下了基础。

    新闻视点:新的一年,新的开局,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在哪里?

    诸大建:首先,上海发展基本是要素推动特别是投资推动的,粗放型的特征仍然十分明显;其次,上海经济增长中服务业还未占据牢固地位,有很大的波动性;第三,老百姓福利水平的提高并未与经济增长完全正相关,这与全球城市在生活质量上的要求,并不相适应。上海经济发展效率和集约化程度,与要追赶的世界先进城市比,单位产出的能耗、地耗还要高好几倍,差距还很大,改进的空间很大。

    黄仁伟:下一步发展我们要关注的更多,我们应该要看到,一部分人的收入而今还只能满足个人消费需求,生产还在量的扩大,创新的带动力不足等等许多方面。可以说,“十二五”正是转变的关键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契机。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是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小康社会。

社会管理,从实事工程突破

    新闻视点:前几天,上海市政府宣布,2010年度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10个大项、28个子项,已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在社会管理方面,今天的上海面临怎样的新挑战?

    黄仁伟:我们可以看到上海在改善民生方面的持续努力。我们也可以看到,过去多年上海的实事工程,基本还属于满足市民物质方面的需求。而如今,市民需要的不再只是物质上的东西。所以,城市管理、社会组织的发展上,现在需要尝试突破了。

    诸大建:我个人并不十分认可当前国内流行的城市竞争力评价研究。大城市与小城市、东部城市与西部城市不能简单划一地以同一个标准评判,大家建设的目标不一样。上海建设的目标是全球城市,我们更应该从这个角度发现上海发展的特点在哪里,差距在哪里。事实上,城市之间的经济差距应该是合理的,不合理的是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非均衡性。我们应该强调差异性的经济增长,均衡化的社会发展。在社会建设与公共服务方面,市民需要有更大的发言权、建议权、监督权,这是我们应为之努力的。

    黄仁伟:政府的引导,应该找到社会的结合部,着眼于年轻一代。一些有益于社会稳定和谐的机构,应该得到发展。政府也可以创造空间,比如世博会中就有马德里空气树,我们能不能也更多地发展一些让大家自我管理的交流空间呢?上海在经济国际化的条件下,机制管理手段也要发展起来。目前,上海的社会组织并不够强,在社会领域的增长点并不多,大家都需要学习研究。在社区管理方面,上海现在已经有了很多国际化社区,他们的管理方式肯定与过去的居委会不同。在这方面,政府完全可以尝试社会化的管理,要相信市民能够实现自我管理,政府应起到引导作用。

    新闻视点: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全球性城市,政府在社会建设上应该是怎样的?

    诸大建:主要看三点。第一,政府的投入是否达到足够的公共支出比重,比如公共医疗卫生支出的世界平均水平是应该达到5%—7%左右;第二,怎样能够在相同的投入下,得到更多的公共服务产出,这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生产效率问题;第三,同样的产出,能否提供更多的服务,公民能否公平享受到,这就涉及服务的效率与公平问题。这些是政府在社会建设与公共服务上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新闻视点:对上海要实现“四个率先”的目标来说,“着力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有着怎样的重要性?

    诸大建:以前30年,可以说是就业的人跟着企业跑;今后30年,是企业跟着人力资源跑。对于很多跨国企业和国内高端企业来说,今后吸引它们落户的,是一个城市的人力资源。而城市能不能吸引更多人力资源,就需要让城市有较好的教育、较好的医疗、较好的交通、较好的自然环境等。以我之见,上海到2020年要基本建设成为全球城市,必须同时做到经济上有竞争力,生活上有吸引力。

世博为下十年开了个好头

    新闻视点:说到如今上海的历史方位,世博是个绕不过的话题。从某种意义上讲,世博统筹了上海过去近十年的发展。也有人担心,世博结束后,上海的发展会慢下来?

    诸大建:的确有观点将中国以一些重大建设项目的发展推动,看作一种定式,觉得如果没有了重大项目与重大事件,好像发展就没有兴奋剂。虽然上海在未来十年中,仍然不乏重要项目的推动,例如黄浦江两岸、迪士尼、大虹桥等。但我要说,总有一天,中国经济要进入建设之后的平淡期,这种运动式、重大事件推动的经济发展观念迟早需要退出,不应该成为发展政策的主流。未来年均增长率,即使只有7%,十年也可以翻番,即到2020年人均GDP可以达到2万美元水平。经济增长只是手段,最根本的是提高终端消费群即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如果不淡化GDP增长,老是关注重大项目的推动,民生问题仍然不会成为发展政策的重要内容。

    新闻视点:世博之后,上海还有哪些物质性的抓手?

    黄仁伟:说没有了抓手,这本身就是一种误解。我们应该看到,因为世博,上海黄浦江两岸的建设,已经从南浦大桥、卢浦大桥,扩展到了整个沿江带。北面虹口、杨浦,向南的徐汇滨江、闵行都开始开发。这么长的一条核心区,可以让城市中心的很多功能有了建设空间,这是由南向北的一条。由西向东,虹桥枢纽面积达20多平方公里,远比世博园大得多。这两条上海新的发展带,建设的总量加起来,比世博园更大,影响更深远。此外,上海外围还有众多区域新城正在发展,加之上海与长三角的联动,其发展空间你想想该会有多大。

    新闻视点:而今,世博的总结已有很多,下一步关键在落实。第一步我们要怎么做?

    诸大建:这次世博会将全世界城市发展的好东西都拿来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时常去反刍世博会的做法,与自己的现实做对比。每个部门要盯住一个方面甚至一件事,将世博中示范性的东西拿来进行尝试,就可以使上海未来的发展出现新面貌。世博会还给我们一个很好的管理经验:每天改进一点点,持之以恒,必有收获。要始终记住,世博会为下一个十年开了个好头,要以此为起点在新的基础上发展上海。
 

2011,新台阶上的新起步

——专家解析新一年上海发展走向(下)

2011年1月6日   05:新闻视点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梁建刚

在北新泾社区服务卫生中心,病人的心电图在短短数秒内被网络传送到仁济医院,经专家诊断,十分钟内病人即可知晓诊断结果。
本报记者 沈家善 摄

  本报记者  梁建刚

    展望2011年,用一句话概括上海要做的事,那就是“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创新驱动,首先是改革驱动,创新,包括理论创新、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对上海的转型发展而言,突出制度创新,并由此带动观念创新和科技创新,是当前最紧迫的问题。

    在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关键在对我们所处环境的判断,关键在思想上首先统一起来,关键在全新措施的落实执行。

    新的一年已经到来,上海正迈进。

    新闻视点年度特邀专家

    黄仁伟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诸大建 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

创新,新在何处?

    上海未来的发展模式就是要这样,通过确定能源消耗、土地消耗、环境污染排放的天花板,倒逼城市发展进行创新。分母不动,分子做大,通过创新产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新闻视点:“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这个“新”字究竟包含了哪些内容?

    诸大建:我理解,这里的“创新”应该是个经济概念、发展概念,不能拆开来讨论“新”的含义。过去我们的发展主要是以土地、劳动、资本等要素推动型的数量性增长,创新驱动就是要提高要素的产出效率,实现“用少换多”的集约型发展。创新驱动,包括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理念创新等方面。我认为,制约上海发展的最大问题在于自然资源环境的缺稀,所以上海的创新,很大程度上是节约土地、能源、环境容量等自然要素的绿色创新。现在大家讨论创新很多,但是对于绿色创新的强调不够。

    黄仁伟:世博会带来的基础设施建设,扩展了城市新的发展空间;世博会新的科技与生产力要素,带来了新产业的增长空间与发展机遇;世博会上运用的软件,理念的变化,新的城市管理方式,这些其实在世博会期间就已经可以看到了。这其中的很多内容已经写进了“十二五”规划建议,大家很快就会看到。

    新闻视点:创新,过去也在讲,但为何许多新技术一直未见大幅度应用?

    诸大建:创新的发展需要有效的机制。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政府的规划目标、建设领域、考核机制等,要围绕创新进行设置。所以我们说,上海创新最关键的是制度层面和思想层面的创新。如果没有这种制度保证、队伍保证,前面说的发展目标都无法做到。

    新闻视点:创新驱动,会带来什么样的效果?

    黄仁伟:这就像多米诺骨牌,每一个基本的转型,每一项的创新,会带动一系列产业、工作方法、思想模式的发展,产生连锁反应。举个例子,比如世博园中已普遍运用的LED照明灯,能够比过去的同亮度光源节省90%的能量。如果能将其普及,这就会节省大量能源,就是一种低碳环保。这一类新技术的普及,上海很多基础设施就会相应而变,进而调整上海的产业结构。而如果上海能在这项产业中先行一步,走在全国前列,其市场潜力不可估量,会带动一系列产业发展,并带动就业。

    新闻视点:传统发展方式的难以为继,有没有具体时间节点?

    诸大建:传统上拼土地扩张、拼能源消耗、拼资金投入的粗放型发展,肯定已经走到尽头了。例如,上海市域内600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占用已经接近一半了,实际上已用完了2020年上海城市规划的目标。因此,正是这样一些稀缺要素的制约,在倒逼上海进行创新。

    新闻视点:转型之后,前后的发展有何区别?

    诸大建:打个不太合适但是好理解的比方,这就像打牌。发展的起初是摸牌阶段,一张两张一直摸,这就是数量扩张;但是,有了足够数量的牌后,你能不能把牌打好,就需要开始换牌了,坏的换出去好的换进来。在城市产业发展方面,这就是腾笼换鸟。通过换牌,把附加值低的换出去,附加值高的换进来,提高上海产业经济的竞争力。比如,上海最近几年来发展创意产业,就是用地不增加但是附加值提高。这就是转型发展的内容。上海未来的发展模式就是要这样,通过确定能源消耗、土地消耗、环境污染排放的天花板,倒逼城市发展进行创新。分母不动,分子做大,通过创新产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转型,转向何方?

    上海接下来的发展,不再是在原有曲线上的延续,而是非线性的,从单一经济赶超到经济与社会并举,这是上了一个台阶的全新起步。

    新闻视点:似乎很多人都感觉,“转型”二字我们一直在提?

    黄仁伟:发展是有阶段的,解放后,上海总体的转向是工业发展,成为中国的工业基地,特点是计划经济;近年来,上海的转型是从老工业基地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应该说,这个任务我们还远远未完成,最基本的转型还没有转过来,服务业的比重低,发展步伐不够快。

    诸大建:现在说“转型”,按照我的理解,上海的转型应该有两层核心的意思,一是城市经济上,从以工业经济为主,向服务经济为主进行转型;二是城市发展上,从经济增长为主,向经济增长与民生发展相结合进行转型。后一个转型,包含着加强公共服务的内涵。

    新闻视点:这次转型,关键在哪里?

    诸大建:我的观点是,转型的关键在服务。首先,在经济上,要加强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经济竞争力;第二,发展服务经济,在强调金融、贸易、航运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同时,也要加强包括医疗、卫生、教育、体育等社会性服务业,这对老百姓的福利提高是至关重要的;第三,上海搞服务经济,要从上海与长三角的合作上进行突破。过去搞同质性的工业发展,现在搞服务经济,服务的人群更多的是周边区域或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有利于上海与周边的关系从竞争走向和谐。

    黄仁伟:我们可以看到,民生社会问题已经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可以说,这也是世博会告诉我们的生动经验。经济增长不应该成为政府关注的唯一目标,甚至不应该是政府关注的首要目标。政府应该在未来发展中,更注重公共服务。

    新闻视点:转型期间,需要注意什么?

    诸大建:迈入人均GDP1万美元的发展阶段以后,我们特别要注意防止两个发展门槛。一是经济增长能不能与福利增长正相关的门槛。二是如何在环境资源约束下,提高经济社会效益的门槛。在经济、社会、资源三者构成的发展图表中,好的发展必须是社会福利线最高,经济增长线居中,资源环境消耗线最低,以尽可能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取得一定的经济发展,换取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上海目前的情况是经济增长线很高,但是社会福利水平有待提高,同时资源环境消耗大。所以,未来十年上海如何回答好这两个问题,是上海发展转型、提升质量的关键性问题。

    新闻视点:在众多领域的转型中,我们又需要首先抓住什么?

    黄仁伟:第一,我们要明确哪些是必须解决的结构性问题,在哪些领域能够首先取得突破;第二,说科技创新带动发展,但目前,大学、工厂、银行、进出口等众多科技创新单位,被分割到很多部门管辖,部门间一直没有一个真正互动的大平台。所以,当成果出现,是归个人、学校、企业,还是投资者?创新成果的产权相当不明,会直接影响成果转化,这个平台亟需建立起来。

    新闻视点:上海即将迎来的全新十年发展,会有怎样的特点?

    诸大建:上海接下来的发展,不再是在原有曲线上的延续,而是非线性的,从单一经济赶超到经济与社会并举,这是上了一个台阶的全新起步。

第一步,如何迈出

    作为参与“十二五”规划建议中的一员,在新规划中看到了太多振奋人心的好东西。“十二五”可以说是为上海未来十年的发展布局。为了上海到2020年建设成为世界性大都市,“十二五”完成众多全新的战略部署和建设,到了“十三五”,就会大幅度发展。在这轮发展中,基础设施的建设量会很大,但不再是重点了。

    新闻视点: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但如何才能开个好头,却不简单。新的开局,这开头的第一步做点什么?

    黄仁伟:我对此倒一点不着急,作为参与“十二五”规划建议中的一员,在新规划中看到了太多振奋人心的好东西。“十二五”可以说是为上海未来十年的发展布局,为了上海到2020年建设成为世界性大都市,“十二五”完成众多全新的战略部署和建设,到了“十三五”,就会大幅度发展。在这轮发展中,基础设施的建设量会很大,但不再是重点了。

    新闻视点:比如最近就提出“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这样一个挺新颖的概念。

    黄仁伟:我们要建设四个中心,其基础是物联网,而发展物联网首先需要信息网络基础的建设,让城市成为智慧城市。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就有这样看似不起眼的一条:入户宽带带宽达到百兆。这是一个什么概念?从量上看,日本目前入户带宽为60兆,韩国是40兆,香港是20兆,上海目前平均为2—4兆,全国平均仅有0.2—0.3兆。达到百兆级别,这意味着上海将成为世界最先进的网络智慧城市之一。

    新闻视点:新一轮发展中似乎也不会缺乏矛盾,比如之前提到的服务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会导致收入差距拉大。这种矛盾如何解决?

    诸大建:衡量全球城市有一个重要标准,即服务经济占到70%以上,并且主体为高端服务业,这方面我们还差得很远。上海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劳动力的知识水平与专业能力,在于推进与城市发展目标和人力资源特征相适应的服务经济。

    新闻视点:新一轮的发展,我们自己的优势在哪?

    黄仁伟:中国有自己的特色,我们有制度的优势,在舆论与法制建设相结合的环境下,各个层面可以迅速达到思想上的统一。代表未来的低碳环保型发展,要有理念才能有市场,有理念才会有推动力。

    诸大建:上海肯定有自己的优势。上海政府的管理能力,迅速吸收好的理念进行实施的能力,是领先的;第二,上海有自己的科技优势。特别是在科技成果转化上,可以做得很不错;第三,上海市民参与发展、监督发展的意识非常强,在合适的城市治理结构中,可以为前进中的上海,提供反馈与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