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制作书籍:《让孩子出类拔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15:10:50

《让孩子出类拔萃”》----西方家庭教育成功之谜

 

 

目  录

 

 

第一辑 自立: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 5

1、家长链接:呵护孩子有错吗? 5

2、狐狸爸爸为什么赶走小狐狸. 5

3、让孩子自己把东西要回来. 6

4、美式思考. 7

5、“请问总统先生”. 8

6、孩子胆子为什么大. 9

7、花絮:. 10

8、向美国孩子学点什么. 10

9、自我服务从1岁开始. 12

10、儿童自我服务技能表. 12

11、婴儿的睡资. 13

12、为自己崇拜的明星写传记. 13

13、因为太爱你,不给你留下太多的钱。. 14

14、链条脱位自己修. 14

15、培养孩子自立的十个方法. 15

第二辑 能力---书本上学不到的. 16

16、家长链接:孩子“高分低能”怎么办? 16

17、每周三下午,法国儿童倾校而出. 17

18、象真正的工作人员一样操作. 18

19、做菜,不作战. 19

20、带孩子去博物馆. 20

21、在玩耍中学习. 21

22、秘诀就是提问. 22

23、谁说一心不可二用. 22

24、让婴幼儿也学一点抽象思维. 23

25、开发幼儿右脑新法. 24

26、语言村太空营闹翻天. 25

27、瑞典幼儿森林里做降解实验. 27

28、教材不回避阴暗面. 27

29、体验孤儿角色. 28

30、室内攀岩暴棚. 28

31、荒岛上的生存. 28

32、当一天妈妈的妈妈. 29

33、荷兰小学生做标本写论文. 30

34、儿童赶集抚摸奶牛. 30

35、儿童公司的小主人. 31

36、培养幽默感从娃娃做起. 31

37、鸦雀无声的音乐会. 33

38、你的孩子会送礼吗?. 34

第三辑 尊重:可以不爱我,但要尊重我. 36

39、父母要不要树立权威?. 36

40、自尊心比什么都贵重. 36

41、爱是无言的教育. 38

42、好父亲不勉强孩子. 39

43、美国孩子对父母的告诫. 39

44、从不高高在上地训话. 40

45、德国人对孩子灌输:“我是独一无二的”. 41

46、学习成绩不好,爸妈一样爱我. 42

47.孩子有他自由的权利. 43

48、教子法则12条. 43

49、如何保护幼儿的隐私. 44

50、家庭教育三格言. 45

51.教育孩子40法. 46

52、让孩子吃一次亏. 48

53、中国家长缺什么?. 49

第四辑 品行 使人幸福的是德性. 51

54.为什么孩子太自私?. 51

55、培养孩子感恩的心. 51

56、这座亭子就是一个信念. 53

57、让孩子向司机道歉. 54

58、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了. 54

59、大方的父母造就慷慨的孩子. 55

60、婴儿向我鞠了个躬. 55

61、润物无声的品德教育. 56

62、餐桌上的礼仪训练. 58

63、请为你的夸奖道歉. 58

64、走近善良教育. 59

65、爸爸听了我的话. 60

66、叔叔,请收下杯子. 61

67、到社区做义工. 62

68、尝一尝饥饿的滋味. 63

第五辑 体魄:爱孩子就让他多运动. 64

69、家长问题:我的孩子长得像棵豆芽菜. 64

70、一出生就开始锻炼. 64

71、健康的孩子是冻出来的. 65

72、体育运动是生长维生素. 66

73、最好的经纪人是运动员出身. 69

74、爱孩子就让他多运动. 69

75、游泳池里培养自信. 70

76、您知道阳光教育法吗?. 71

77、随时随地的自然锻炼. 71

78、风吹日晒偏不感冒. 72

79、如何利用空气、日光和水锻炼儿童. 72

80、帮婴儿做被动体操. 73

81、四个月婴儿雪地里抗冻. 74

第六辑 玩耍----游戏之中学规则. 75

82.家长链接:儿子不喜欢和小伙伴一起玩. 75

83、复活节的彩蛋. 75

84、儿童公园留住快乐时光. 76

85、选玩具也大有学问. 78

86、自娱自乐的家庭游戏小组. 79

87、游戏小组的成功要素. 80

88、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节. 80

89、钓鱼会净化孩子的心灵. 81

第七辑 家务 爱劳动的孩子有出息. 81

90、儿子烧水差点酿成火灾. 81

91、从小爱做家务长大生活幸福. 82

92、在劳作中获得成就感. 82

93、快乐家务三诀窍. 84

94、美国孩子家务清单. 84

95、最热门的游戏场所. 85

96、井井有条的儿童实验餐厅. 86

97、儿子学烹饪的七大好处. 87

98、德国将孩子做家务写进法律. 88

99、爸爸妈妈,请您耐心一点. 88

100、芬兰男生喜欢家政课. 90

101、教孩子做家务的技巧. 90

第八辑 财商—学会管理零花钱. 91

102、我儿子以为一打开抽屉就有钱. 91

103、自己挣的钱花起来才会心疼. 91

104、给孩子设帐户. 92

105、金融教育从幼儿园开始. 94

106、让孩子学会精打细算. 95

107、美国学校的投资课程. 96

108、1-13岁孩子财商教育进度表. 97

109、外国富翁如何教育子女理财. 98

110、洛克非勒的孙子怎么花零用钱. 100

111、5岁孩子推销巧克力. 102

112、巴西专家理财教育建议. 103

113、向孩子教授正规商务. 104

114、财商教育5个好点子. 105

第九辑   阅读:使孩子受益终生的习惯. 107

115、我撕了女儿的小说. 108

116、“每天为孩子朗读20分钟”. 108

117、各年龄段儿童阅读方式. 109

118、小学生借书用车拉. 110

119、美国学生阅读能力居世界前列. 111

120、教孩子挑选图书. 111

121、美国前总统布什夫人的忠告. 112

122、书的味道是甜的. 114

123、如何引导孩子读书. 115

124、比尔盖茨自幼酷爱读书. 116

 

 

 

 

 

 

 

 

 

 

 

 

 

 

 

 

 

 

 

 

 

 

 

 

 

 

 

 

 

 

 

 

 

 

 

外国家长重视的 恰恰是 中国家长忽视的

 

推荐语:

西方家长教导孩子:跌倒了自己爬起,做错事自己纠正,自尊并尊重别人,全身心锻炼,按兴趣学习。他们鼓励孩子成为梦想家,成为自己心目中的成功者。中国家长,您不妨借鉴一下。

 

序言:

动物世界里,所有的父母都知道养育孩子。不仅生养,而且培育孩子的生存能力。人类教育孩子,又是为了什么呢?

 

如果说,送孩子上学,是为了培养他们将来的生活能力,那么,我对许多爸爸妈妈的行为是十分怀疑的。

 

让孩子听话,考试高分数,似乎成了压倒一切的目标。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惜视力下降、体格虚弱、心理抑郁、人际关系生硬、更别提情趣审美了......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将来会走向成功吗?

 

还不如读读:“狐狸爸爸为什么赶走小狐狸”

 

 

 

第一辑 自立: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

 

一位美国家长说: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有两件事,一个是教育.另一个是自立。外国家长非常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和自立。从小就独立的孩子是自信的,从小就独立的孩子走入社会才能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1、家长链接:呵护孩子有错吗?

    我们家是独生子女,孩子从小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百般般呵护下长大。    现在,孩子去上学了。起初都是全程接送,保护孩子的安全;后来孩子独立来往。可是我们不放心啊!

    在孩子上学放学的途中,我们总是暗中跟踪保护。不过被孩子发觉了。孩子觉得特反感。我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专家评语:

人们为了保护动物把他们关进动物园圈养。有一天,这些狮子、老虎被送回大自然。科学家发现,即使是猛兽狮子王,也很难适应自然环境,而成为被淘汰的劣者。

 

2、狐狸爸爸为什么赶走小狐狸

我曾看过一个记录片,名字叫《狐狸的故事》。故事里的狐狸妈妈为养育孩子,到农场偷鸡,被夹断脚,因感染而死。狐狸爸爸独自照顾几个子女长大,教他们捕食的本领。他们稍稍长大些时候,就把他们全部赶走,独立面对世界。在那些小狐狸中,只有最早离开的那只生存了下来,其它的都由于无法独立的面对生存而死了。看完以后,我就想起美国对孩子的独立教育。他们崇尚自由,强调个人的独立性。

 

罗宾是我的顶头上司。他结婚年了,去年,太太为他生了个女儿。有一次,我们两家人相约野餐。野餐时,我们铺了张大地毯,我妻子把儿子抱在怀里,时刻注意他的动向。儿子哭了,妻子马上取过奶瓶;要爬出地毯,她立即把她抱回来。整个野餐中,妻子的目光几乎没离开过孩子。吃过饭,我和妻子更是一切围着儿子转。

 

而罗宾夫妇就不同了,吃饭时,孩子哭了,他们为她送去一奶瓶奶,让她自己捧着喝。吃过饭,他们干脆把孩子留在地毯上,两人手拉手象恋人一样散步去了。

 

对此,我妻子很不满,怀疑他们是把我们当成免费的保姆了。回去的路上,我主动跟罗宾讲了妻子的想法。罗宾听了,并不做解释,而是直接把我们拉到了他们家。给我们放了一张DVD:

 

一位美国妈妈,用推车推着一个小男孩逛超市,从有冷气的超市,走到酷暑的街上,男孩一直在睡;回到家,妈妈马上把孩子放在小床上;孩子哭时,妈妈检查了他的尿片后,给了他一瓶奶,男孩喝完奶,自己玩起床头的玩具。

 

小男孩长到一岁多时,自己拿勺子吃饭,一不小心,脸撞进食物盆里,他抬起脏兮兮的脸,惊恐的瞪着眼睛。而妈妈并未立即出现。

 

小男孩跟在妈妈后面,一不小心跌倒在地,妈妈却开心地笑着,等在一旁,而小男孩也笑着爬起来。

 

“太残忍了”妻子抱紧儿子说:“这样对待孩子,他心里会有阴影。”

 

罗宾说:“我就是那个男孩子,她就是我妈妈。我18岁时就独立生活了,这些在美国都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爸爸对我说,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有两件事,一个是教育.另一个是自立。”

 

3、让孩子自己把东西要回来

 

关键语:

在生活中,我们往往教育孩子要学会谦让,或者通过成人的干预,为孩子解决难题,但我们却忽略了孩子应该从小懂得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尊严,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自信。

 

那年我们刚到美国,女儿上了幼儿园,一次我们去接女儿,看到了一件趣事。一个小男孩正专心致志的玩玩具,却被一个大个子男孩一把抢去,并被推倒在地。小男孩从地上爬起,到老师面前哭诉。

 

我以为老师一定会严厉地批评大孩子,然后安慰受伤的弱者,让抢玩具的孩子把玩具还给他,并且道歉认错。

 

然而老师没有这么做,她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后,对挨打的男孩说:“不要哭,你去把属于你的东西要回来。”

 

于是这个孩子跑上去夺自己的玩具,跟那个大孩子打了一架。虽然过程很辛苦,但他最后胜利了。我看到了小男孩拿回玩具时自信的笑容。

 

4、美式思考

关键语: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首先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

 

他们心里不愿投我的票

美国人就特别推崇孩子的独立思考。

 

在美国,我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之一,是黑人笑星比尔主持的《孩子说出的出人意料的东西》。有一次,比尔问一个七、八岁的女孩:“你长大后想当什么?”女孩很自信的答道:“总统!”全场观众哗然。比尔又问:“那你说说看,为什么美国至今没有女总统?”女孩很干脆的答道:“因为男人不投她的票。”全场一片笑声。比尔:“你肯定是因为男人不投他的票吗?”女孩不屑地说:“当然肯定!”

 

比尔意味深长的宵笑笑,对全场观众说:“请投她票的男人举手!” 伴随着笑声,有不少男人举手。比尔得意的说:“有不少男人投你的票呀!”女孩不为所动,淡淡地说:“还不到三分之一!”

 

比尔决定换一个方式来拉选票,于是假装生气的对观众说道:“请在场的所有男人把手举起来”。男人的手一片林立。比尔继续说:“请投他票的男人继续举手,不投的放下手。” 比尔这一招果然厉害,很多举起手的男人不好意思在众目睽睽之下把手放下。于是,看起来投她票的男人多了许多。

 

比尔得意洋洋的说:“怎么样,总统女士,这回可有三分之二的男人投你的票了。”女孩露出了一丝与童稚不太相称的轻蔑的笑意:“他们不诚实,他们心里并不愿意投我的票。”全场哑然,然后是掌声和惊叹。

 

这就是典型的美式独立思考。

 

孩子的冷暖不应该由父母来决定

 

没有独立思考的孩子,就没有独立性。

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就要提供一些机会给孩子自己去思考,去感觉:什么对,什么错,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

“I can do it.”这是美国孩子常说的一句话.美国人说,替孩子做他们能做的事,是对他们积极性的最大打击。

 

有个叫史蒂夫的小男孩上三年级了,要到山里参加为期两天的野营。史蒂夫骄傲地告诉妈妈说自己能准备行李,然而出发前,妈妈发现他没带够衣服,而山里比市里要冷得多。史蒂夫拒绝再带衣服,妈妈也没有坚持。两天后史蒂夫回来,妈妈问他玩得开心吗?他说:“我该听妈妈的,山里很冷。”妈妈问,下个月我们要去佛罗里达也带同样的衣服吗?史蒂夫想了想说:“那不用,佛罗里达很热。”妈妈说:“外出前你应该先了解一下当地的天气情况,再作决定。” 史蒂夫说:“我知道了。我下次野营时应该先列个单子,就像爸爸出差前一样,这样就不会忘带东西了。”

 

说起来也很简单;一个人的冷暖,必须由自己去“感觉”,如果一个人的冷暖凉热都要父母来“决定”,这个人的生存能力一定很弱。

 

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们在尝试中得到经验,在不断的错误中积累经验与勇气,这是大部分美国父母都会做的。

 

几乎没有父母会有意识地损伤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我们生活中由于过分保护造成的无意识伤害比比皆是。

 

电视上经常会放美国的家庭滑稽录象。小婴儿自己吃饭吃得满面都是,小家伙自己在坐便器上把厕纸拽得老长老长。这写都是非常外国化的镜头,因为很少中国父母会情愿搞成这个样子。美国妈妈认为:我们把脏成一团的孩子洗干净,要比重新树立起他们做事的积极性和勇气容易多了。

 

妈妈应该忘不了孩子初学步时的场面:妈妈从孩子身边退一步,把手伸向他,但孩子刚好够不着,这就是,用爱和信任鼓励孩子独自向前走,给孩子空间,但不完全不管。

 

如果这个孩子一生都是这样,他将是幸运的。

 

5、“请问总统先生”

 

关键语:

孩子们的兴趣同大人的完全不一样。怎么玩、玩什么,是他们自己的事情,应该让他们自己决定。

 

孩子怎么玩是他自己的事情

俄罗斯幼儿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小孩子在一起玩,你追我赶,打打闹闹,有的不慎跌倒了,甚至破了皮、流了血,疼的直流眼泪。他们的父母看见了,常常也只是察看一下伤痕,轻轻擦下,然后就让他们站起来继续玩,仿佛根本是不值一提的小事。

 

对于孩子要做的事,父母亲一般不加干涉。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我有一个邻居的女儿叫玛莎,一次她过生日收到了一盒彩色蜡笔。小玛莎拿了蜡笔,就一个人玩开了。一会儿,她就把蜡笔摔得满地都是,还在大人的书上、纸上乱涂乱画,她的爸爸妈妈看了只是笑。

 

不一会儿,她玩腻了,就爬沙发上的扶手。扶手很难爬,爬上去也很危险,我的心里很担忧,但满屋大人只是远远地看着她爬。她好不容易爬上了扶手,刚想站起来,脚下一滑,一下子头朝下,跌倒在铺有地毯的地板上,嗷嗷哭叫。我见了都心疼,而那些大人却哈哈大笑。她的妈妈走过去,鼓励她自己站起来,让她再去爬。

 

我曾问俄罗斯人,为什么家长对孩子们的“玩”不加干涉。他们回答:“孩子们的兴趣同大人的完全不一样。怎么玩、玩什么,是他们自己的事情,应该让他们自己决定。”

 

在俄罗斯三年,我很少听见孩子的哭声,也从未见过父母亲训斥、责骂和殴打孩子。家长对孩子讲话一般都是轻声细语,态度亲切,很有耐心。

 

由于俄罗斯的孩子从小就在不受或少受父母亲干涉的十分宽松自由的环境下成长,从小就自己决定该做的事情,因此,他们的独立意识普遍较强,胆子较大,遇事冷静而有主见,相比同龄的中国孩子老练许多。

 

我们对门邻居家,有一个小男孩,才上小学。他能在冬天的傍晚,冒着凛冽的寒风,踏着满地的冰雪,一个人到几里以外的地方,替家里取土豆。他还主动地结交了几个韩国留学生作朋友,邀请这些二十几岁的外国人到家里做客,显示了很强的办事能力和交际能力。

 

13岁的男孩子向总统提问

某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在访问莫斯科期间,接受采访。克林顿对听众说:“我想请最年轻的与会者提出问题。”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从从容容地在大厅后排站了起来。

克林顿问:“你多大了?”小男孩用英语回答:“13岁。” 克林顿惊讶的笑了笑说:“请提问吧。” 小男孩用英语问道:“总统先生,谈谈您是怎样当上美国总统的?”

听众轰然大笑。克林顿满面笑容,把他拉到身边,摸着孩子的双肩说:“我十六岁的时候,就以林肯总统问榜样,不断地学习、准备,抓住各种机会,最后就当上了美国总统。”大厅里响起掌声,大家赞许孩子的勇气和总统的平易近人。

 

6、孩子胆子为什么大

关键语:

儿子走一段,他背儿子一段,就这样摸黑回家。为什么这么做?孩子爸爸说:为了使儿子从小熟悉黑暗和吃一点苦。

               

国际夏令营的辅导员发现美国孩子的胆子特别大,他们不怕天黑,不怕单独外出,不怕山高水急,也不怕昆虫野兽;说话“冲”,善交际,一般也较有主意,敢想敢闯;不需要大人陪伴,也很少出险情。

 

在这方面其它国家的孩子就不如美国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为此一个日本教育家访问了美国215家具有代表性的家庭。

 

经过研究,她得出这样的结论;美国家庭重视对孩子认识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教育,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自主精神,并注重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和在各种环境中的自我保护能力。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自立训练从幼儿开始:美国孩子很多从小就独居一室。孩子长到三四岁,有了害怕的心理,家长就给他买一种很小很暗的灯,彻夜亮着,以驱逐孩子对黑夜的恐怖。

 

绝不总是围着孩子转:美国人很爱孩子,但不会总是抱着、盯着孩子。六七个月大的孩子就自己抱着瓶子喝水、喝奶,大一点就自己学用刀吃饭。孩子常把食物撒在桌上、地上,但父母绝不喂,总是让孩子自己吃。

 

孩子做游戏也是自己一个人做或跟小朋友一起做,很少缠着父母。父母外出旅游,把很小的孩子就交给祖父母或花钱寄养在别人家,请人带几天。

 

让孩子接受锻炼:工程师杰姆斯带着三岁的儿子到城外10公里乡下看望父母。吃过晚饭,天已黑,进程的公共汽车已经停发。

 

如果住下,明天再回城也合情合理,而杰姆斯却带着儿子步行回家。儿子走一段,他背儿子一段,就这样摸黑回家。为什么这么做?他爸爸说:为了使儿子从小熟悉黑暗和吃一点苦。

 

教孩子使用工具:美国家长教孩子从小认识和使用各种工具以及电器。父母教给孩子这些工具的用途、性能,让孩子掌握操作要领,并鼓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它们。五六岁的孩子,父母就要脚他们使用煤气灶、电炉和洗衣机。家里东西无论哪里出了毛病,父母都鼓励孩子大胆尝试自己修理。

 

教孩子适应环境:柏拉姆夫妇假日里常带着8岁的儿子与5岁的女儿到山区旅游。每遇山涧需度过时,就叫儿子观察水势,寻找最浅、水流较缓的涉水点,然后由父母决定是否可行。如果选择不当,就讲明道理,并教孩子怎样识别水深及流速。

 

上山时,他们从不乘坐电缆车,而由孩子选择登山路线。途中遇到陡崖峭壁,让孩子判断决定有无危险,是否攀登,并问孩子怎样保证安全。经过多次跋山涉水的实践,孩子自然不怕山高水急,也敢冒险了。

 

进行自我保护训练:时装设计师密切尔有一个10岁的女儿和一个7岁的儿子,他带他们上街时,随时随地教给他们交通规则并嘱咐其它注意事项,说明怎样走危险,怎样才安全。

 

许多家长还叮嘱孩子记住必须的电话号码,如:父母的单位电话、警察局电话、消防电话、医院电话等。

 

7、花絮:

飞机上的中美孩子

 

一个发生在国际航班上的故事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一美国妇女带着一个六、七岁的女儿。十多个小时的航程中,不见她有搂抱女儿的动作,也未听“乖乖”、“宝贝”地不停叫唤。一切都让孩子“自力更生”。比如上厕所、比如向空中小姐要水喝。只是有时提醒指点一下。

 

最让人难忘的是用餐时孩子的节俭精神、卫生习惯和环保观念。撒在活动板上的面包屑、黄瓜皮捡起来吃。吃完后,自己用纸巾抹嘴、擦手,把塑料饭盒等放进垃圾袋。一切都井井有条。

 

而邻座一中国妇女,也带一个同龄男孩,管教方法却截然相反,对孩子亲热的不得了,撒尿陪着,吃饭抱着,又哄又喂,小孩无礼、任性、讨厌。

 

8、向美国孩子学点什么

关键语:

一位18岁的美国男孩说,像他这么大,如果再伸手向父母要钱,是很不光彩的事情,要被人家耻笑,瞧不起,说你无能。所以他到了这个年龄,已经能自己养活自己了。

 

有一次,8名美国学生应邀来京进行短期交流观光,他们分别吃住在中国学生家。记者在随访过程中,耳闻目睹了一些令人感慨的事。

 

自己的东西该自己拿

 

一个叫戴瑞的小姑娘是这次来京中最小的一个,年仅11岁。旅途中她一直背着一个与年龄极不相称的三、五公斤的大背包。游天坛公园时,一名中国学生对她说:“我来帮你背吧。”不料小姑娘疑惑不解但又彬彬有礼的说:“谢谢你,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拿呀!”其实小姑娘的斧兄就在她旁边。这种情况在中国家长眼里是近乎残酷和不可想象的。他们宁可让孩子轻松再轻松,却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对孩子自立、吃苦精神的培养。

 

要有点冒险精神

在与美国孩子有颐和园时,记者发现他们对爬山情有独衷。距万寿山不远处,有一人工筑成的石山,这山不高却比较陡,美国学生偶然发现后,就直奔而去。当记者一行人赶到山前时,几个大男孩已在山顶了,而戴瑞等其它几个孩子还象壁虎一样抓住嶙峋不平的山石向上攀。后来记者问一名学生:“你不怕摔下来吗?”他说:“不怕,爬山体现的就是这种精神。”“如果掉下来怎么办?”“我会站起来重新向上爬。”

 

冒险是人类可贵的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冒险就没有人类的文明开拓。在中国的史册上也不乏这样的英雄。然而中国的独生子女父母往往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很少鼓励孩子冒险。如果中国的下一代缺乏冒险精神,这将意味着什么?

 

特殊的垃圾袋

美国学生的背包大大的、鼓鼓的、沉沉的,除旅游必备品外,还有一时无法处理掉的垃圾。

 

那天游天坛,进门不远处有个垃圾箱,几名美国学生呼啦一下就把垃圾箱围住了,开始从兜里、包里掏塑料瓶、塑料袋等废弃物,这些垃圾是上午参观天安门、故宫时积攒下来的。

 

一位中国学生说,美国学生的环保意识特别强。那天他与一位美国学生乘地铁回家,未进地铁站时,这名美国学生就拎着一只矿泉水瓶找垃圾箱,进了地铁站还没来得及扔,车来了,这只空瓶他拿了一路,直到扔进垃圾箱。

 

美国孩子怎么花钱

别看这些美国孩子的家庭条件都不错。但他们花起钱来可抠门了。

 

一位18岁的美国男孩说,像他这么大,如果再伸手向父母要钱,是很不光彩的事情,要被人家耻笑,瞧不起,说你无能。所以他到了这个年龄,已经能自己养活自己了。

他说他现在有两份工作,经济上可以独立。平时开的汽车、穿的衣服都是自己打工挣钱买的。就连这次来北京的费用也是他平时积攒下来的。

 

一个中国学生和其家长告诉记者,住在他家的那名美国学生,穿的睡衣已经洗得很薄了,边也毛了;一件格子衬衫的后腰处已经有了好几个小窟窿,但他满不在乎。他吃饭也很节俭。从不剩饭剩菜。一次在外用餐,不小心掉了几粒米在桌子上。他就用手拾起来吃掉。

 

而如今大手大脚花钱,如今也成了很多中国孩子的一大嗜好。吃要讲排场,穿要讲名牌,用要赶时髦。很多孩子认为这样是天经地义的。我们的国家远比美国穷,我们年轻一代的节俭精神又远比美国这一代差,这会有什么后果,该令人深思。

 

9、自我服务从1岁开始

关键语:

自我服务技能的掌握,可以增强婴幼儿的独立性和成功感,可以使婴幼儿和家长双方受益。

 

美国人十分重视人的独立和自力更生精神,因此,从婴儿一岁半起就开始培养其自我服务技能。他们认为:“自我服务技能的掌握,可以增强婴幼儿的独立性和成功感,可以使婴幼儿和家长双方受益。”

 

婴幼儿的自我服务技能包括:系鞋带、穿衣服、扣纽扣、拉开或拉上拉链、洗脸、刷牙、梳头、吃饭、上厕所等。

 

在长期的实践中,美国幼教工作者总结出一些切实有效的经验,例如:要有效地培养婴幼儿的自我服务技能,必须具备两个最基本的条件:

第一,要训练工作人员,使他们能够向婴幼儿提出切合其发展水平的任务和要求。

第二、与家长密切配合。

 

美国幼教工作者在训练孩子的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方法是:提出任务,创造成功的完成任务的条件。

 

例如:为了训练四岁幼儿自己穿鞋、脱鞋,他们给幼儿提供的鞋比实际穿的稍大一些,使幼儿很容易穿脱。又如,让幼儿向瓶子里倒牛奶,提供的瓶子是广口瓶而不是狭口瓶。

 

总之,在训练中,教师最初提供的条件要保证婴幼儿能够比较容易地完成任务,以后可逐渐增加难度。这样会增加孩子学习自我服务技能的兴趣,使他们建立自信心,难度逐渐增加也能使婴幼儿的意志得到锻炼。

 

10、儿童自我服务技能表

美国教科书上所列出来的,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时,在各个年龄阶段要求做到的事情:

用杯子喝东西  8-12个月

自己吃东西   8-14个月

穿夹克或毛衣 2-3岁

穿鞋袜  2-3岁

系鞋带 4-6岁

刷牙 2-3岁

洗手 2-3岁

梳头 4-6岁

整理衣柜的衣物 5-7岁

选择次日的衣物 6-8岁

从头到脚自己穿着 5-6岁

洗澡 6-7岁

洗头 7-8岁

吹干头发 12-14岁

到商店买衣服 10-14岁

 

11、婴儿的睡资

 

中国婴儿一般采用朝天仰睡的睡资,这与几千年来“蜡烛包”的使用不无关联,而在美国,婴儿是趴着睡的,医生认为这是最安全的睡资------可以防止因溢奶而产生的窒息。

 

于是,有人把美国孩子的个性强、胆子大、爱冒险,归功于自孩子出生即没有束缚。而中国人的个性受约束,是因为一生下来时,就采用了包裹的方式。

 

又比如在儿童吃手指、撕咬东西的问题上,西方人不但不去组织,反而会为孩子创造条件,让他们充分享受。孩子的手指脏,父母会用婴儿药水香皂为孩子勤洗手,而婴儿皮肤幼嫩,长时间浸泡在唾液里的手指会皮肤发白、受损,所以家长准备了宝宝油。

 

至于幼儿的图书,更是由一页页画着故事内容的花补粘成的,撕不破、咬不坏。美国家长乐于给孩子提供撕咬的便利,恨不能给孩子一种能吃的书。

 

在他们眼里,孩子的这些行为符合天性享受,无碍于他人,所以家长没有必要去阻止,不必说“NO”。等孩子自己长大了,认为不再有趣了,自然会停止的。这也是他们这些为人父母儿时的亲身经历。

 

西方家庭认为勇于表达自己需要的孩子才是聪明的孩子。

 

比如德国一位女心理学者在她的著作中写到,她为她5岁的女儿使用祈使句:“给我一杯水”,而不是采用询问句“你能不能给我一杯水”而十分自豪。

 

12、为自己崇拜的明星写传记

关键语:

孩子会画、会剪,这说明他们学会了某种技能,我们其不能去痛惜某件东西被孩子损坏了,而要耐心地告诉他们一些操作上的技巧和知识。

 

到希伯特家做客,发现他家中的玩具和儿童书都防在孩子能拿到的地方,墙和门都贴了孩子们的美术作品;他们似乎并不很介意孩子在墙上乱画,用嘴咬玩具,拿剪刀在书本、衣服等物品上乱剪乱画。希伯特向我解释说:“孩子会画、会剪,这说明他们学会了某种技能,我们其不能去痛惜某件东西被孩子损坏了,而要耐心地告诉他们一些操作上的技巧和知识。”

 

在瑞士,长期依靠父母过寄生生活的人被认为是没出息和可耻的。

 

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无能的人,父母从小就着重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比如:等孩子大点了,就被送到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去当1年左右的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孩子学会谋生之道,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其它语言。因为瑞士是个多语种的国家。所以,一个语言区的孩子常会被送到另一个语言区的人家当佣人,还有相当多的孩子被送到英国家庭当佣人。当孩子掌握3门语言之后,就可以去银行等部门就职。

 

瑞士的父母也很重视鼓励孩子尝试“创新”。在此我们介绍一些值得借鉴的做法:

l        他们让孩子做一件自己从来没有想要做的事情;

l        超前自学一些课程;

l        做一件大多数人不容易做到的事情;

l        鼓励孩子为自己崇拜的足球明星或歌星写一篇传记;

l        提出一个学校附近交通问题的解决方案;

l        鼓励孩子通过市场或者其他方式,把自己不用的书和玩具拿来换取他所需要的东西等。

13、因为太爱你,不给你留下太多的钱。

关键语

我能做的最坏的一件事就是让他们没有独立成功的机会,也没有体味失败的机会。

1971年,靠自我奋斗成为亿万富翁的约伯开始考虑身后之事。3个刚成年的女儿每人将获得100万美元的公司股票。相对他庞大的产业,这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而其余的部分将捐献给慈善机构。他对孩子们说:“因为太爱你们了,所以我决定不给你们留下太多的钱。”当这位富翁80多岁的时候,也仍然没有改变最初的决定,他说:“我能做的最坏的一件事就是让他们没有独立成功的机会,也没有体味失败的机会。”

有一期《福布斯》的封面上画着穿戴讲究、事业有成的父亲正将装满铁锯、扳手、锤子的工具箱交给他的小女儿,孩子尚未成年,还得举起双手接过木头箱子。《福布斯》在对全美大企业总裁们调查后得出的印象是:有钱人似乎争着向世界宣布,他们更愿意给孩子们工具箱,而不是万贯家财。

比尔盖茨和巴非特也是这样,留给子女的财产只是自己全部财富的很小的零头。

14、链条脱位自己修

在比利时期间,一次我同一位朋友一家骑车去郊游。

他们儿子的自行车忽然抛锚了,小孩子就不慌不忙下了车,检查了一番后告诉我们链条脱位了。不等他父亲发话,就让我们等等,自己修理起来。

朋友悠悠闲闲地同我们一起看风景聊天。半给小时过去了,朋友过去看了一下,孩子已经套上了脱位的链条。朋友用手转动了一下脚踏板,验收合格,便招呼我们一起上路了。

看到这种情形,我想起中国的家长在督促孩子做功课上是无论多久都有耐心的,但孩子在生活自理上遇到一些棘手的事,就赶快包办了。

其实,爱子之心,举世皆同。传统、经济、生活态度与文化背景的不同,造成了两地父母不同的爱儿方式。

作为一个父亲,我觉得理想中的教育应该是东方式的约束同西方式的开放相结合,当然,关键是我们的教育应该使孩子能够学会应付日常的生活,学会感知生活中的乐趣。

15、培养孩子自立的十个方法

一、            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

婴儿最初喜欢生活在母亲的怀抱里,但是他不能永远这样生活。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家长应该离职地逐渐扩大孩子的生活空间,才能有利于他的健康成长。

二、            给孩子一段时间,让他自由支配

有一位聪明的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每天给孩子一段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孩子有时是玩,有时去读自己喜爱的一本书,有时是画画,当然,有时忙来忙去什么也没干成,但是孩子逐渐懂得了珍惜时间,学会了做计划。

三、            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

一年纪的小学生要不要自己洗碗?不少家长是拿不定主意的。有位家长却特意为孩子准备了一个小板凳,对孩子说:我知道你特别爱干活,想自己刷碗,可是水龙头太高,你够不到,妈妈给你准备了小板凳…..孩子兴奋地喊着:谢谢妈妈!马上就登上小板凳高兴地学着大人的样子去洗碗了。

四、            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

每个孩子都会无休止地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但是问题的答案如何去得到呢?经验告诉我们:孩子爱不爱提问题,是关系到孩子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孩子如何去得到答案,则是关系孩子成材的重要因素。

五、            给孩子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

困难家庭的生存环境,为孩子创造了艰苦锻炼的条件。但是现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在顺境下如何成功的教育孩子,的确是当前急需探讨的问题。

有经验的家长多是想办法给孩子设置一些困难,而且不限于生活方面的困难,让孩子去解决,从而培养孩子的能力和优秀品质。

六、            给孩子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

生活中常常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机遇,问题是往往是成人替孩子去捕捉,这样孩子永远学不会走向成功,所以家长的任务应该是只提供或指出各种机遇,启发孩子自己去抓住。

七、            给孩子一个冲突,让他自己去讨论

孩子在一起难免有矛盾,这个解决矛盾的过程,正式孩子健康成长,走向成熟的过程。如在排黑板报、排练节目时,自然会有一些不可避免的争论,在孩子平等的争论和探索当中,得出的最后的正确结论,必然是十分宝贵的。

八、            给孩子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

有一个学生学习差,有一个阶段在班上竟成了倒数第一名,但是他的家长悄悄地告诉他,要把失败作为成功之母,要敢于和别人竞争,首先是和比自己稍好一点的孩子比,在孩子进取胜利之后,家长又启发他寻找新的竞争对手,开始新一轮竞争。

九、            给孩子一个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

把有些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但是要在事前为他提供有关情况,帮他分析各种可能,并且还要教育他,如果是自己选择了,自己就要负责任。

如果家长带孩子去少年宫报名,可先让她看看小组活动,本来家长的意愿是让孩子学钢琴,可是发现她在舞蹈组门口看得出了神再也不走了。此时,家长可尊重孩子的选择,但要求她对自己的选择要负责,一定要坚持一个阶段,把舞蹈学好。

十、            给孩子一个题目,让他自己去创造

创造是自主性最高层次的表现。孩子的创造性需要成人的积极引导和巧妙激发。有一位家长是这样做的:他的孩子特别爱玩泥,开始家长觉得孩子没出息,可后来发现孩子捏泥人捏的活灵活现……于是对孩子说:“你要玩就好好捏,这叫泥塑,好好练,出点自己的新点子。”

孩子在家长的鼓励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在初中毕业时,捏出栩栩如生各有特色的《水浒传》中的108将,并以此成绩考上了工艺美术学校。

给孩子创造一个条件,只是有利于发展他的自主性,在孩子做的过程中,家长还要不断和孩子进行良好有益的交流,鼓励孩子,评价他的成果,提出新任务,使他的进步永不停歇。

 

第二辑 能力---书本上学不到的

在课堂上孩子所能学到的东西很有限,许多国家都给孩子留有充裕的课外时间,让孩子广泛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从中增长的能力往往是从书本上永远学不到的。

16、家长链接:孩子“高分低能”怎么办?

经常听说,很多成绩优异的毕业生,走出校园,进入社会之后,面对实际问题,却没有能力解决。有的人甚至寻了短见。我们不想让孩子上演这样的悲剧。可是,现实是残酷的啊!如果孩子考试分数达不到高分(仅仅过了“及格线”是没用的),就肯定考不上好学校。进不了好学校,将来孩子的前途,不是更令人担忧吗?

专家评语:

目前的考试分数,是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千千万万学生的能力。显然它很“标准”,可是一刀切,对许多孩子实际潜能的评估,是不公平的。每个孩子个性和天赋都是独一无二的。成功的窍门在于发现孩子的最佳才能区,寻找孩子的天才点。记住,我们关心的是孩子的能力的培养。

17、每周三下午,法国儿童倾校而出

卢浮宫“文化服务部”主任加慕尔先生说,提高学生的历史和艺术素养,是博物馆的使命之一。

每周三下午,法国的小学和初中不开课,学校里的小课堂关闭了,社会大课堂却对青少年敞开了大门。

你到体育场走一走,小足球队员,小篮球队员在飞奔;你到博物馆看一看,那里简直成了学生专场,一群一群学生,怀着崇敬的心情步入艺术殿堂,在教师和博物馆讲解员的引导下,睁大眼睛去发现真善美的世界。

有些博物馆在“参观指南”中特别指出:最好避开周三下午。法国教育部新闻处官员贡巴雷谈到“星期三现象”时说,这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法国战后开始实施的素质教育包含体育、公民义务与权利、道德、科学、艺术等多方面的内容。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法国以科技大国与文化大国的形象屹立于世,探索成功原因,不能不提及素质教育。

贡巴雷先生介绍说,素质教育是全社会的事,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教育部重任在肩,义不容辞,而各行各业也应尽其所能,乐于贡献力量。

国立卢浮宫博物馆是世界上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每年接待600万参观者,其中一半是学生。卢浮富“文化暇务部”主任加菜尔先生说,提高学生的历史和艺术素养,是博物馆的使命之一。

在法国,所有的国立博物馆免费为教师及18岁以下的年轻人开放,为他们组织专场讲解。据他介绍,卢浮宫有一些为学生服务的项目。“艺术车间”是其中之一。

卢浮宫拥有数十个“艺术车间”,既为成年人服务,也为学生服务。今年二、三季度,学生“车间”开设32个专题的活动,如“了解园林”、“认识菘蓝”(一种植物染料)、“古埃及服饰”等。

所谓“车间”是集参观、讲解及自己动手三者于一体的艺术活动场所,为50平方米的厅室,中间有一工作台,周围有放置用具的大壁架。设立“车间”是为了增加学生的艺术体验。“车间”活动,凭借卢浮宫的资源。例如:园林课先由教师带领参观卢浮宫前的杜伊勒里花园,讲解其风格,回到“车间”后,学生用模具搭一个他们想象中的花园。

6~18岁的孩子都可凭兴趣参加,没有任何限制,交30法郎上课费即可。“艺术车间”很受欢迎,一般要提前半个月才能订到位置。

第二项服务是少年出版物。卢浮宫出版社出版的介绍新展览的书籍,有成年版和少年版两个版本,少年版的文字简洁明了,还有许多启发式的提问,封面上画着一个顽皮的男童。

第三项服务是教师培训。全法的中小学教师均可免费到卢浮宫接受三天至一周的艺术史培训,培训期间,借阅馆内的图书音像资料,由资深馆员引导参观,作专题讲座。

于巴黎东北部的维莱特“科学与工业城”是欧洲最大科普中心。我到维莱特采访,国际开发部主任古当女士对我强调两点:

一、科学城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而是一个集展览、实验与资料调阅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技场馆。

二、科学城并不是青少年科技馆。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愿意到这里来更新知识。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出现,疯牛病、口蹄疫在欧洲肆虐……这一切使当代人对了解科学技术的愿望更强烈了。

“那么,你们对青少年有无特别的服务呢?…‘怎么没有呢?’古当女士介绍说,“科学城”每年接待300万人,18岁以下的占40%,这个比例接近卢浮宫。

“科学城”为12岁以下的儿童开设了4000平方米的儿童馆”(也属欧洲之最),用儿童的思维方式引导他们去观看、去触摸、去体验植物界、动物界、宇宙空间,在幼小的心中激发起好奇。意大利、黎巴嫩等国定制“儿童馆”,移植到本国,对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

“科学城”另一个独特的青少年项目是开设“维莱特班”,中小学整个班搬到“科学城”上课一至两周,学生利用那里的设备,利用那里的常年展览和短期展览提供的知识,在教师和“科学城”工作人员的双重协助下,完成一项小试验。

科学城平均每年接待250个“维莱特班”,一些欧洲国家学生也慕名前来这个班。

博物馆、科技馆热心于青少年的素质教育,不断提供新的活动方案,提供种种方便和优惠,将此作为一种社会责任,这在法国蔚然成风。

18、象真正的工作人员一样操作

在巴黎维莱特科学城,有一家专门为15岁以下的儿童开辟的“少年儿童工艺厅”。

在这里,孩子们可以模拟工业生产中现代化的操作程序,掌握一些基本的生产技能,亲自体会设计原理,了解发明者、设计者以及工程师们在工业生产中的作用。

工艺厅里安置了各种机械设备和零部件等实物。如2米多高的云雀直升飞机,法国第一大化妆品公司欧莱雅的一段生产流水线,用于设计自行车和设计自动化程序的电脑设备,运转中的雷诺汽车发动机,以及制作包装盒的机器等等。

这些实物无一例外都是生产中实际使用的设备。儿童们在这里自己动手操作,学习设计,就像真正的工作人员一样。

进入工艺大厅,只见一个小男孩坐在云雀直升机的单人驾驶舱内,正兴致勃勃地扳动操作杆;另一小男孩手中拿着自已刚刚在电脑上设计出来的一张自行车图纸,得意洋洋地审视着;还有几个孩子认真地注视电脑屏幕,检查着欧莱雅化妆品生产线传送带上的一瓶瓶发乳,一旦发现重量不够标准、标签没贴正的,弦子们马上按动电钮把这些不合格产品推出传送带,送进不合格产品堆里。

19、做菜,不作战

法国中小学生每星期有1个小时的“公民素质教育”课,属于历史课和地理课的一部分,学校往往组织学生去附近博物馆参观,并把时下发生的新闻事件当作鲜活教材。

  当苦痛将我击伤,

  战友的臂膀撑我不倒,

  自由之河自我的伤口流淌。

这是写在卡昂纪念馆正门外墙上的诗句。每年有50万参观者在此驻足,然后走入诺曼底地区最大的战争与历史博物馆,走向旧飞机大炮的展厅,走到珍贵的历史图片面前,走近寻常百姓的战争遗物,也走人二十世纪人类厮杀的历史。

在纪念诺曼底登陆60周年这个周末,记者在纪念馆见到了一批又一批中小学生,他们每人拿着一本40多页的练习册,跟着带队老师边听讲解边参观。

记者从14岁的初三学生弗里德里克手中借来教材,一题是“为什么诺曼底省选择把纪念馆建在卡昂?”弗里德里克回答的是,因为卡昂是离1944年盟军登陆点最近域市,盟军与德军在此激烈交锋,城市几度易手。

当记者表示记不清诺曼底登陆5处海滩的具体位置时,立刻确fA

子围过来在练习册上争相指点。

    带队老师吉姆介绍说,法国中小学生每星期有1个小时的“公民豪

质教育”课,属于历史课和地理课的一部分,学校往往组织学生去附近

博物馆参观,并把时下发生的新闻事件当作鲜活教材。这次诺曼底0)

陆60周年纪念无疑是个好时机,诺曼底以外的学校也会带孩子们来jI

里度过教学大纲规定的“旅游参观周”,让他们在这里参观纪念馆、接触

老兵和战争亲历者,对战争与和平会有更真。』:

的理解。

    在纪念馆负责接待的大学生妮欧密告“

记者,自1988年成立以来,纪念馆半数参观一

是20岁以下的青少年,1/3是中小学生,纪叠.

馆的设计和展览安排也考虑教学的需要。

    她说,对博物馆来说,展示战争很容易巾。

示和平却很难,卡昂纪念馆的展览分为战争‘J

和平两个部分。

界大战的历史、战争毁灭的城市和生命、“冷战”

时期的关键人物和军备竞赛,和平部分则包括诺贝尔和平奖、不同文明

与传统对和平的理解、需要团结与合作的集体游戏场地等。

    当记者问孩子们是否喜欢这样的参观时,许多孩子低头不语。”j

是记者转换话题,问他们长大后打算做什么,愿不愿意参军打仗,一位

15岁的男孩说他毕业以后要当厨师,他还对当年的反战名言做了修改:

“做菜,不作战——这是我的人生格言。”

20、带孩子去博物馆

作为家长,只要你一走进博物馆或科学中心,就像孩子那样去思考和行动,和你一起去的孩子们也会非常开心。

一、不要苛求整洁

有很多机会来“制造脏乱”,只是家长常常不会允许孩童这么干。一般孩子都会在成人的期望范围内快乐地生活.尽管有时家长对孩子的宠物蠕虫、海星或蛇等感到畏惧,但孩子往往就在这类独特的环境中开启了通向美术、音乐或数学的智慧之门。

二、和孩子一样高

以孩子的眼光来看待并尝试儿童展览或活动。由此你看到的将不只是颜色或形状,还有怎样参与这个活动。

三、了解博物馆现场工作人员

博物馆工作人员可以提供很多帮助。如果孩子们能参与活动或观看预定的讲座、展览或演示,会大有所获。

四、学步儿的参观指导

选择合适的参观时间,比如淡季、…周或一天当中观众较少的时川。大多数学校团体参观时间预订在一天的上午9:30到下午2:00之间。

参加互惠性的会员活动。如果你是当地科学中心或儿童博物馆的一名会员,你就可以免费或低价参观其中的任何一处。

五、为孩子准备好清洁用品

有些地方会标示“可操作”,为了你和其他参观者的健康起见,随身携带足够的湿纸巾。许多地方的玩具会被小年龄的孩子沾上口水,就是一个细菌聚集地,因此应做好预防。

六、询问、思考、想象和表达

在这里可以有机会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尝试那些原以为不可能的事情,并且能以多种途径如舞蹈、唱歌、绘画等等进行。你越会玩,你和你的孩子将获益越多。

21、在玩耍中学习

关键语:

按动每个瓶子下面的一个按钮,就有一串气泡升上去。四个瓶子按了一圈,就会发现气泡最小升得最快的是水。丽萨懂得什么比重。

我的美国学生6岁的丽萨上小学了,这可是件值得庆贺的大事!可是,她比在幼儿园时还轻松。早上8点坐校车走,下午2点就没事了,再去供低年级孩子玩的游乐场玩几个钟头,直到5点妈妈到幼儿园接妹妹时才把她接走。

丽萨在学校学习26个字母,学习简单的单词拼写,她回家也会把26个字母写几遍,不过不是简单地比着书抄,而是凭记忆按顺序写,我从未见过美国小孩子做作业要比着书做的。

丽萨上了一次手工课,回家告诉我要做一个纸瓶。过程是先把攒好的废纸泡在水里,软化以后,用食品加工机打碎,把半干的纸糊刷在气球外面,等它干了后再用各种颜色把纸壳装扮好,然后把气球里的气放掉,剩下的就是一个样子有些古怪新潮的纸瓶了。

周四丽萨和同学们去了博物馆,在那里丽萨学会了做大肥皂泡。站在一个里面有肥皂水和大铁环的圈环中央,拉动一根绳子,牵起铁环,就能做出一个把人套在里面的大肥皂泡. 

我去过那个博物馆,所以丽萨兴奋地跟我描述那里的四个高高的漂亮的大玻璃瓶时我记忆犹新,那里面分别盛的是着色的水、香波、机油、色拉酱。按动每个瓶子下面的一个按钮,就有一串气泡升上去。四个瓶子按了一圈,就会发现气泡最小升得最快的是水。丽萨懂得什么叫比重。

第二周丽萨在老师的带领下去了动物园,知道了什么动物是吃肉的,什么动物生活在沼泽地里。

第三周丽萨去航空航天博物馆,看见了一只气球是如何在上升气流的作用下始终悬浮在空中的。

美国的低年级学生主要学习的是拼写、美术、游泳、手工。

在国内,我们喜欢的是买一本大书,照书读、照书做。我在美国没见到过《十万个为什么》,比比皆是的是各种半成品的手工制作。在国内,父母习惯于送孩子去各种辅导班,学各种特长。在美国很少有父母忙于让孩子学这学那。

在家庭中,父母也尽量提供机会,美国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许多的课题选择机会,要求学生自择题目,自组程序,到图书馆、实验室和博物馆调研,完成课题研究。

美国孩子在玩耍中学习,在鼓励中成长,在自由自在中变得成熟和老练。中国孩子与美国孩子相比,如果是考试,美国孩子会输给中国孩子,但是美国孩子能写出学术论文。

这就是让我忧虑的地方:我们的下一代,分数越来越高,掌握各类技能的时间越来越长……我不知道,他们能不能胜过悠闲而自信的美国孩子。

22、秘诀就是提问

寒假时我到美国看望表姐一家,结识了他们的邻居利娅。利娅是犹太人。都说犹太人非常有智慧,做生意很成功.不知道教育孩子会不会也有一套?

我开始不知不觉地观察利娅和她的儿子拉米尔,希望能够发现犹太人精明的头脑在幼儿时期家庭教育的秘密。没多久,我终于发现了这个秘密。

那天.拉米尔从幼儿园回到家,正和我聊天的利娅马上迎了出去,陪他一起走进了房间。进门之后,利娅问拉采尔:“今天你提问了吗?”拉米尔连连点头。“那么,你都问了些什么呢?”利娅继续问他。

拉米尔开始复述他今天一天中所提的问题,有的是问幼儿园老师的,有的是问同班小朋友的……问题千奇百怪:为什么树叶有红的也有绿的?为什么有的蚂蚁会有翅膀?为什么牛奶不能换你的饼干……我略数了数,这小家伙一天问了二三十个问题。利娅满意地点了点头。“这是怎么回事?”我好奇地问利娅。 “提问啊!”利娅笑眯眯地说,“拉米尔就是个问题篓子,总是问个不停。这没什么,几乎每个犹太家庭的孩子,都是在提问中长大的。”我忽然发现了我一直在探寻的秘密所在:永远的探求心境

23、谁说一心不可二用

【关键语】

 凡能轻松完成“一心两用”训练的孩子,反过来需要注意力集中时,往往坚持时间更长,大脑反应较快,身体备部位动作较协调,记忆力较强。也更富创造性。

最近美国行为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专家联合进行的一项专题研究证实:儿童可以同时把注意力集中在2—3种事情上,而成年人更可以同时把注意力集中在4~6种事情上,即便是刚刚学步的周岁婴儿,也可以在家长的教导下一边听从家长的指点,一边迈出蹒跚的步子。这就意味着:对一个头脑和身体均正常的人来说,“一心”是完全可以“两用”甚至“多用”的。

其实,不少活动或工作本身就需要人同时注意好几个方面,特别是较复杂或较富创造性的活动或工作。如飞机驾驶员在驾驶飞机的同时,须留意地形、气候的变化,并认真观察各种仪表,此外还得随时注意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钢琴家在手指击键时,眼看着琴谱,耳听着琴音,大脑则在分析、判断音乐的节奏和轻重。显然,一个不能有效“分配”注意力的人,在从事这类活动或工作时,就会手忙脚乱。

美国专家建议: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应由浅入深地进行“一心两用”的训练。如:

  l岁前后的婴儿可学习一边听音乐一边听说话,或试着一边学说话一边拍手,或反复练习在注视一枚发光彩球的同时作出举手动作,或一边摇动一面红旗一边发出呀呀的喊声,或一边学步一边听歌。

    2~3周岁的幼儿可一边讲一则简单故事一边脸部做出种种表情,或一边背诵儿歌一边根据内容扭动身躯,或一边摇动铃铛一边报出铃声的次数,或一边注视眼前的图片一边留意别人轻击自己背部的次数。

    接受过“一心两用”训练的3周岁以上的孩子,家长可根据其兴趣爱好、表现能力和智力、体力的综合水平因材施教,如边讲故事边表演魔术,边看电视边背诵诗歌,边背诵英语字母表边以躯体动作做模拟字形表演等难度较大的“一心两用”的训练。

    研究还表明,凡能轻松完成“一心两用”训练的孩子,反过来需要注意力集中时,往往坚持的时间更长,大脑反应较快,身体各部位动作较协调,记忆力较强,也更富创造性。

    不过,在让孩子学会“一心两用”的同时,家长自己也必须明白:并非所有活动或工作都是可以同时进行或同时操作的,条件是同时关注的两件事之中至少有一件是孩子较熟悉又较简单的,换句话说即是不需要花费很大注意力的。

    此外,有些场合“一心两用”可能引发副作用,如一边用餐一边讲故事就不宜提倡,因为分心可抑制孩子唾液的分泌,从而影响正常消化。

24、让婴幼儿也学一点抽象思维

绘制地图则是德国人的独创,常常可以看见在海滨的沙滩上,三四岁的幼儿在家长的启发下,用小木棍画出记忆中的家宅或学校,周边的房屋、花园、商店等也一一清楚地标示出来。

德国家长认为,父母应当运用各种手段,积极启动孩子抽象思维开关,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

一般来说,婴儿出生6个月后,便能够在大人的启发下初步理解两个相关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如按动开关电灯会亮,摇动铃铛会发出悦耳的声响。过不了多久,孩子就会自己动手,验证这种因果关系了。

满1周岁的婴儿开始有了“顺序”概念,而且很快还会发现顺序先后是可以随着自己的意愿做出改变的,此时德国家长会鼓励孩子表示自己的要求,如先喝奶还是先玩。这样的选择可以不断地加深孩子对时间和次序等抽象事物的理解。

2周岁的幼儿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学习对不同的事物进行归纳和分类,并在实践中使他们从个性中悟出共性。

家长选择的事物往往是孩子最熟悉也最感兴趣的,如要求孩子将画有大狗、小狗、黑狗、白狗、花狗的图片从许多混杂的图片中选出来,并归纳为“狗’’这种动物,还要求孩子将画有萝卜、青菜、辣椒、豆荚的图片也从许多混杂的图片中选出来,并归纳为“蔬菜”。

在此基础上,帮助孩子进行第二次抽象训练,即从各种不同狗或蔬菜的图片中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不同点,如大小,、颜色、形状、滋味等等。

对3周岁的幼儿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更深一层的抽象思维,如要求孩子说出麻雀、蝙蝠、老鹰、蜻蜓、飞机、蝴蝶、风筝等事物的共同点,即都会飞。再如还可把各种颜色的事物归成若干类,如把兔子、山羊、纸张、牛奶等归为白色类,把苹果、西红柿、红旗等归为红色类。通过这类抽象思维活动,孩子自然能够从中提取有关各种颜色的抽象概念。

游戏是德国人培养孩子抽象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其中包括数字类游戏、下棋、走迷宫、搭积木、玩魔方等等。

给一个故事设计出合乎逻辑的不同结尾,也能帮助孩子提高抽象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分析、选择、舍弃和讨论,孩子们往往便拥有了较强的思辨水平。

绘制地图则是德国人的独创,裳常可以看见在海滨的沙滩上,三、四岁的幼儿在家长的启发下,用小木棍画出记忆中的家宅或学校,周边的房羼、花园、商店等也一一清楚地标示出来。

和我们不少家长相反的是,德国人似乎并不主张学龄前必须掌握多少词汇,或背诵多少首诗歌。他们认定,注意培养孩子拥有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一定会给他以后的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给孩子日后的成才铺平康庄大道。

25、开发幼儿右脑新法

“开发右脑”是日本儿童教育专家早些年创立的一门新理论。他们认为,人脑在3岁前发育完成60%,在6岁前发育完成90%,但期间左右半脑发育的快慢并不一样:右脑在3岁前就已发达,而左脑则要在4~5岁时才发达。

而右脑主要负责控制感觉和想象力的发展,如果在孩子的幼儿期能有意识地加强对其右脑的开发,对孩子成年后的创新能力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开发右脑还可进一步促进左脑的发育和发达。

为此,日本儿童教育专家设计了各种行之有效的“开发右脑”的新方法——

配对游戏

    孩子1岁半时就可玩配对游戏了:摊开几张字母卡,让孩子将2张相同的字母卡配对。

    如果孩子把外形相近的2个不同的字母混淆,大人可在纠正的同时形象地指出它们的区别。如,在解释字母B时可将其描绘成宝宝的一只耳朵,而把字母P解释为爷爷的一根手杖。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渐将配对游戏发展为归类游戏。如:可要求2周岁左右的孩子将不同姿势的同一种动物的图片配成一对;要求2岁半的孩子将图片或实物中的水果、饼干等分类。

观察云朵

    在晴朗的天气里,带孩子观察天上的云朵,可启发孩子将不同形状的云朵看成动物、仙女、天使等。日本人普遍认为.这是最简便地利用大自然锻炼儿童右脑的好方法。

仰望星空

    带孩子仰望星空,讲述“牛郎织女”类的神话传说,同对还可以要求孩子张开想象的翅膀,自己编织有关月亮或星星的故事。专家认为,想象本身就是一种“右脑体操”。

以小猜大

    遮住孩子熟悉的动、植物图片的大部分,让孩子猜测这是什么动物或植物。这有助于提高幼儿的推断能力。

多用左恻

    由于身体左侧部位的活动主要是由右脑指挥的,多用左眼、左耳和左手就意味着锻炼了右脑。不妨让孩子的脑袋常向右偏转,多多训练“左视野”;左耳戴耳机听音乐或故事;有意识地用左手拿东西、擦桌子、开门、开灯等。

综合刺激

    视觉、听觉和语言的“综合刺激”特别有助于开发孩子的右脑。幼儿园老师常常利用多媒体,在l小时内接连不断建给孩子看恐龙、鲜花图案等,其间穿插儿歌、外语、故事等语言刺激。

  不过,“综合刺激”须分成若干小单元(如每次3分钟,然后休息1分钟),因为幼儿难以对长时间的相同刺激保持兴趣。

经历新鲜

    尽量不要让孩子老走同一条路、老看同一本书、老跟同一个小伙伴玩。送孩子上幼儿园时不妨故意改变路线,为孩子选择的书本不妨种类多些,努力创造条件让孩子有机会结交各种性格和爱好的小朋友。新鲜的经历对激活右脑功能好处多多。

重视才艺

    培养孩子在棋类、乐器、绘画、插花、折纸等方面的才艺,也是一积极的开发右脑的活动。

26、语言村太空营闹翻天

关键语:

在10天的夏令营生活中,营员们不仅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海底生物的实物、标本和大量的照片,还可以乘游览艇潜入几百米深的海底,饱览奇妙的海底世界。

夏令营:美国中小学的暑假一般从6月末到9月初,在这长长的假期中,许多中小学生会去参加各种各样的夏令营活动,度过他们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光。

据统计,美国共有8000多个夏令营。与我国的夏令营不同,他们的营地是固定的,完全由私人经营,每年只在暑假才对中小学生开放。夏令营的学费很贵,每个学生每天要花费近百美元。

美国最常见的夏令营就像是一座大型的自然公园,有山有水,有一两座大本营,里面有一切生活设施。学生还可以带上夏令营提供的帐篷、炊具去山上或海边露营,夏令营会派人负责医疗和安全保卫。

而除了普通夏令营外,美国还有一些特别的夏令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对枪械感兴趣的可参加军事夏令营;喜欢绘画的可以去美术夏令营;热爱音乐的有音乐夏令营。此外,还有历史、地理、生物、体育、航空等几十种专项内容的夏令营。

设在佛罗里达半岛迈阿密海岸的海底世界夏令营,是学生们最向往的地方。在10夭的夏令营生活中,营员们不仅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海底生物的实物、标本和大量的照片,还可以乘游览潜艇潜入几百米深的海底,饱览奇妙的海底世界。

博物馆:美国目前有300多所青少年博物馆。美国的青少年博物馆具有三大特色。

一是展品具有幽默意味,吸引力大。如亚拉巴马州的伯明翰青少年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只形状巨大的舌头,展品形象地告诉小观众味觉器官的功能和产生情况。

二是展品反映历史和社会问题。如西雅图青少年博物馆里陈列着美国阿马契亚山区的变迁。有的青少年博物馆里还展出有关艾滋病、环境污染、无家可归的失业社会阶层等题材的资料和作品。

三是让青少年了解世界各地的风情和人文知识。如休斯敦青少年博物馆里有一座耗资8万美元建成的非洲村庄模型,那里还有一间王室。

太空营:太空飞行对广大青少年来说,充满了神秘性和挑战性,许多人都希望知道乘坐太空船究竟是怎样一种滋味。

1981年,美国太空总署在阿拉巴马州汉兹维尔市的“太空与火箭中心”正式开始举办“美国太空营”活动,并向全美及世界各国的青少年开放。

美国太空营的活动时间通常在每年的3月中旬到9月初,共举办25期。太空营分初级部和高级部两类,初级部报名的学员是11~13岁的学生,高级部报名的学员是14~16岁的学生。  

在为期一周的活动中,学员们将接受太空人模拟训练,学习如何在重力只有地球六分之一的月球表面行走,并使用太空入受训时所用的特别装备。他们还将学习太空船内的分工合作和进行紧急情况的处理等训练,以及火箭的制造原理和发射方法。目前,尽管太空营每年只能容纳1400名学生,可报名的却多达上万名。

语言村:为了让青少年能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传统与生活习俗,美国于1960年在明尼苏达州卡拉威镇的森林湖畔成立了“国际语言村”。最先办起的是德语村,随后又办起了法语、西班牙语、挪威语和俄语村。1984年,“国际语言村”又成立了“中国语言村”,每年暑期,总有60多名8~17岁的青少年来参加村里的汉语学习班。

孩子们分别住在写着北京、苏州、杭卅等市名的小木屋里,讲着南腔北调、结结巴巴的汉语,学用筷子吃中国菜,并过一次中国式的春节。村里只通用中国货币——人民币,使人感到好像真的到了中国。

每天早晨七点半,全体师生集合在湖畔或草坪学打太极拳,接着在中国广播体操的乐曲声中做早操。学校的活动有学唱中国歌、下中国象棋、学中国书法。

在村里度过两周的中国生活后,学生们大都会用汉语说出自己的名字、住址、喜欢吃什么菜,还会唱几首中国歌曲。

27、瑞典幼儿森林里做降解实验

在瑞典,2岁多的小班学生最初学的单词除了“你好、谢谢”以外,都是森林里的植物及野果的名称。

在夏天,每星期中有两天需要老师带着小宝贝们到森林里玩耍或做小试验。例如,在地上挖几个坑,分别将塑料袋、纸、玻璃、香蕉皮埋入,过了几个星期后再挖出来,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据此对小孩讲解土地可以或不可以吸收哪些垃圾。像土地不会吸收玻璃.而且还会伤害到人和动物的脚,太阳光反射聚焦还会引起火灾,所以不可乱扔玻璃垃圾。

瑞典的环境建设搞得那么好,这与他们自身从小受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28、教材不回避阴暗面

“我们无法永远保护孩子,但是我们可以教给他们怎样认识生活和社会,怎样保护自己。”

 6月的一天,德国汉堡青少年法庭现场,法官正在审讯一名持刀杀人的少年犯。观众席上鸦雀无声,来自汉堡亨利希中学初二B班的20多名学生专注地聆听着……

    谈起“教育和社会”的话题,校长韦泽博士感触颇深。韦泽博士打了个形象的比喻:“以前的教育内容属于阳光式教育,而现在的教育结合社会现实,如阴暗面教育,是一种面向社会的开放型教育。否则,如果为了保持学生心灵的‘纯洁’,总是回避甚至不让学生了解社会的丑恶现象。这样,学生长期与社会隔离,对社会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一旦接触社会,看到某些阴暗面后,就会感到茫然若失,无所适从。”记者仔细翻看学校的教材,在《语文》、《数学》、《社会》等多种课本中,不仅有“阳光”的内容,还涉及了社会的“阴暗面”,如种族歧视、违法犯法等。其宗旨是引导学生思考和解释各种社会现象。

韦泽校长说,为把“阴暗面”引入到对学生的教育中.他们引导学生走向社会生活。   首先,让学生走出学校,进行社会调查,参与社会实践,了解社会.以此为参照来调整、充实自己。

比如以“专题研究课”形式了解社会。学生们自愿组成几个小组,讨论出研究主题,然后到社会上去调查,最后写出研究报告。例行的“周三社会日”,学校老师会组织学生参观监狱、禁毒展览、反艾滋病展览等。

其次,让学生把从社会实践、社会调查中发现的社会热点、疑点等现实问题带回课堂上,通过演讲、辩论、演反面人物等,解开学生心中的疑惑,进行“免疫”教育。

“我们无法永远保护孩子,但是我们可以教给他们怎样认识生活和社会,怎样保护自己。”韦泽校长说。

29、体验孤儿角色

在柏林一所小学的课堂上。孩子们异常安静。讲台前,殡仪馆的叔叔阿姨正在讲述人死时会发生的事情。讲完后,孩子们轮流扮演角色,模拟诸如父母因车祸身亡时如何应对。

看到孩子们进入角色后的痛苦表情,在现场旁听的记者不觉一震。可老师却告诉我,通过这样的课程孩子们体验了突然成为孤儿的感觉,这有助于他们体验遭遇不幸时的复杂心情,以及怎样控制情绪。

30、室内攀岩暴棚

日本各专销店在学生暑假中纷纷开办“暑假儿童教室”,从室内攀岩到手工制作,内容丰富多采。

东京某大型购物中心计划在店内开办“攀岩教室”。这是一个在指导店员陪伴下攀登高约15米岩壁的攀岩体验教室,可以租用攀登用具。安全帽、运动鞋和安全带等一套儿童攀岩用具也可现买。

“攀岩教室”的负责人说:“日本的攀岩人口是2万人,我们想从小培养儿童对攀岩的兴趣,扩大攀岩爱好队伍。”这家店还免费开办“自然观察讲座”,介绍如何使用望远镜观察野鸟,放映有关高山植物的幻灯片。

位于东京涩谷区的第一园艺店暑假中每周六、周习开办“暑假儿童园艺讲座”,让儿童在装有有色沙土的花盆和自己油漆的花盆中种上观赏植物,一边玩耍一边增长园艺知识。

在首都和东海地区开了119家分店的卡因滋家庭用品商店,也决定定周六、周日在大约一半的分店开办“暑假手工教室”,目的是帮助学生完成暑假手工作业。

经营手工艺品和手工室内装饰品的犹泽娃鸟店开办了“儿童特别讲座”,讲授陶艺和手工艺品的制作方法。

学生们在“暑假儿童教室”不仅可以轻松、愉快地玩耍,而且可以学到知识,难怪它深受孩子们的欢迎。

31、荒岛上的生存

为了让孩子学会自己动脑动手解决生活问题,学会在自然界中生存,日本青少年交友协会曾组织东京地区从小学五年级到高中三年选出的70名学生,到无人岛上生活9天。

上岛第一天,孩子们感到一切都很新鲜,兴高采烈地按照上岛前教的方法,首先挖了一些坑作厕所,支起了帐篷,然后自己烧火煮饭,甚至连吃的盐也需要自己制作。

这种原始式的生活刚过了一天,从第二、第三天开始,有些孩子就吵着要回家。但经过他们自己的努力和互相帮助,最后都坚持在这种自然环境中生活了9天,开始养成了劳动习惯,提高了独立生活能力。

“自然俱乐部”则组织孩子们从播种到收获,每年4次到农村去劳动和研究大自然的变化规律。

第一次是每年5月5日至6日,带孩子们到农村去翻地、播种、采集野菜;第二次是每年7月26日至30日,带孩子们集体野营、登山,并到田间拔草,观察农作物生长情况;第三次是每年lO月13日至14日,带孩子们到农村去收割农作物,采集能吃的野生植物;第四次是第二年2月9日至】1日,将孩子们集中到“自然俱乐部”,让他们观察兔子和小鹿留在雪地上的足迹及其粪便,研究雪天和晴天都有哪些不同的自然现象。

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不仅了解了大自然的变化规律,沟通了同学之间的感情,而且培养了吃苦耐劳精神和独立生存的能力。

32、当一天妈妈的妈妈

关键语:

“平时,我甚是让汉斯打扮得像寄宿学校里的小绅士,他多次要求穿印有椰树图案的短裤,我都不许。这下,我尝到被强迫的滋味了。”

暑假来临前的最后一个“家长开放日”,德国慕尼黑地区8所规模最大的幼儿园联合发出倡议书:让孩子当一天妈妈的“生活辅导员”。

小辅导员至少要为妈妈做四件事:第一,当一次“形象设计师”,挑选自己喜欢的衣服打扮妈妈;第二,做“有趣”的饭菜给妈妈吃;第三,对妈妈的健身计划提供建议,甚至当一回“教练”;第四,安排妈妈的一次常规约会。

活动中发生了诸多趣事。不少4~5岁的小朋友把妈妈打扮得活泼花哨,像一只“复活节火鸡”。4岁的汉斯给妈妈挑选的衣服是宽大的花朵图案衬衣、鸭蛋青的长裤和金色露趾高跟鞋! 妈妈哭笑不得,因为身为银行高级职员的她从来只穿工整严肃的套装。

“这让我意识到孩子的审美与成年人的审美有多大的差异。平时,我总是让汉斯打扮得像寄宿学校里的小绅士,他多次要求穿印有椰树圉案的短裤,我都不许。这下,我尝到被强迫的滋味了。”

通过活动,大多数妈妈与孩子学会了换位思考,明白了“基于爱的驯服”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妥协底线。

当妈妈们吃到孩子们煮的甜土豆泥和西洋芹,吃到冰激凌拌蛋卷那种古怪食物;而且发现孩子安排的健身计划竟是让150磅重的妈妈在秋千上荡得飞起来,妈妈们都开始反思自己平素对孩子的过度干预。

6岁女孩伊莲娜的妈妈说:在此之前我都是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去干预女儿,包括穿什么衣服得体,吃什么食物有益健康,什么样的锻炼是高雅的,交什么样的朋友才能显出品味……

我以爱的名义、“为你好”的借口让女儿驯服,从不去想孩子心里的抵触和委屈。这个活动让我意识到,孩子的世界有另一套价值标准,它可能不全对,却不应该被忽视。

孩子们的收获也不小。不少孩子发现,妈妈变得赖皮了,说服她按自己的要求去做,可不那么容易。双方的讨价还价,让孩子体味到“说服者”必有的疲惫。

5岁的泰迪为了说服妈妈开车去看外公(因为彼此不能原谅,外公和妈妈已有三年互无往来),其说服工作从下午2点持续到4点。

最后,失望的泰迪眼含热泪要从厨房离开,妈妈忽然想通了,她俯下身拥抱了儿子,说:“去把你送给外公的自画像拿来,我们马上出发。”

当一天妈妈的“生活辅导员”活动结束后,大部分孩子的感叹是:每个人都不愿被辅导,做一个“辅导员”很累。妈妈大部分时间要做我的“辅导员”,肯定也很辛苦。

而妈妈们的感叹是:当一个孩子也不是件轻松的事,因为他们总是在过度干预的缝隙里找寻自由的感觉。

还有,孩子的心地比我们更单纯和豁达,他们更容易原谅伤害过自己的朋友和亲人。因为约五分之一的孩子,替妈妈安排的约会是:与伤害和误会过你的人,重修旧好。

33、荷兰小学生做标本写论文

荷兰的不少父母十分注重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科研能力和探索精神。孩子一般读到二、三年级,就会在教师和父母的指点下参观市、区各级图书馆,熟悉里面的布局和运作规律。

在图书馆,重点学习查找文字,音像资料,随后分阶段根据获取的材料确定自己演讲的主题。内容从“我的名狗”到“经济发展”,无所不有。

制作各类标本是荷兰孩子求新求异的重要学习内容。父母们为了孩子的求知,不惜慷慨解囊。海边、丛林、山地都是孩子们的好去处。

面对收集来的贝壳、石头、树叶等,孩子分门别类地整理,而后固定,最后标出几国文字,除荷兰文外,还有英文、拉丁文和其他文字等。

为了使孩子从小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对标本作出规范、合理的鉴定,父母们又支持孩子不厌其烦地跑图书馆、走书店,对文章中的数据、资料与手中的物品(包括说明、图片)进行对比。详实地把采集的标本予以科学的鉴定,包括时间、地点,种类都一一注明。

荷兰的教育思想与模式,受到父母的欢迎,小学生们撰写论文,替代毕业(升学)考试的形式,使很多人看到了自己孩子日后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科学潜力。

34、儿童赶集抚摸奶牛

关键语:

每年约有4万名孩子来到集贸会,他们来到这里不但要看看农作物或家畜长得什么样子,亲手摸摸它们,还要学习了解关于它们的知识。

在多伦多每年举办一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室内农业集贸会,在集贸会上还有个特别吸引青少年的地方,那就是安大略省农业与食品教育公司的展位。公司的每个展台都有一种农作物或家畜的图解,旁边配以文字说明。有的展台里还摆放着一些农用工具,通过介绍其功用让孩子们来猜是什么。

安大略省农业与食品教育公司是一个非盈利的慈善机构。它的宗旨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教育项目,使青少年认识和理解农业和食品的重要性。

据介绍,每年约有4万名孩子来到集贸会,他们来到这里不但蔓看看农作物或家畜长得什么样子,亲手摸摸它们,还要学习了解关于它们的知识。

农业与食品教育公司也为孩子们组织了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剪羊毛、挤牛奶、举行农用工具使用比赛、和牛仔聊天等,让孩子们在玩乐中学习到农业和生物知识。

35、儿童公司的小主人

儿童是世界的未来,儿童们也拥有自己的世界,甚至自己的事业。

英国的儿童公司:英国的斯旺市有一家闻名遐迩的儿童公司,从董事长、经理、财务到办公人员,全部由11~12岁的少年儿童组成,并完全按照正规企业运营。

德国的儿童邮局:德国的邦伯尔克有一个儿童邮局,这里的工作人员都是儿童,他们穿着邮局制服,戴着工作帽,热情地为顾客服务。

荷兰的儿童餐厅: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有一家由儿童经营的餐厅,6名6~12岁的儿童,包办了从开菜单、订菜肴、烹饪、收款到服务的所有工作。餐厅里唯一的大人是一位指导老师。

美国的儿童法庭: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奥德沙城,当地政府成立了一个专门处理少年儿童事件的“儿童法庭”。法庭成员除了一位专任法官外其他律师、检查官、书记官和陪审员,全由lO来岁的儿童任职。

巴西的儿童警察队:巴西成立了一支由千名儿童组成的特别警察队,这些8~14岁的儿童在学校上半天课,其他时间则经常身穿警服,监督可能走私毒品的人。

36、培养幽默感从娃娃做起

【关键语】

具有幽默感的孩子大多开朗活泼,因而往往更讨老师的喜欢,人际关系也要比不具有幽默感的孩子好得多。

在儿童教育专家的倡导下,美国许多家长甚至早在婴儿出世才6周时便开始了他们独特的“早期幽默感训练”。实际上,不少比较聪明的婴儿在这个时候往往已开始萌发了与于玩笑有关的“幽默意识”。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当家长故意将抱着的孩子作“下坠”的动作时,一些孩子会在体味到身体下落的一种特别感觉的同时,竟然会无师自通地意识到这完全是大人在跟自己闹着玩,于是脸上可能会漾起笑容!

对这些天生就有较强幽默感的孩子,家长除了可以跟他玩刚才提及的“下坠’’游戏外,还可以和他玩捉迷藏,如将一块手帕遮住自己的脸,然后猛地抽走。孩子脸上可能会发出会意的微笑,尽管这种微笑还不会出声。

和孩子玩玩敲击游戏,如用一汤勺敲击碗碟使其发出叮叮当当的清脆声响,突然有意将汤勺敲击在自己的头上或他的小手上。声音哑了,孩子可能会冲你一笑。

l岁左右的孩子已对他人的脸部表情十分敏感。在他学步摔倒时,不妨冲他做个鬼脸以表示安抚——有时,幽默的力量是无穷的。此时他往往会被你扮的鬼脸引得破涕为笑。

2岁时的幼儿已能从身体或物品的不和谐中发现幽默。如你可以把袜子试着“戴”在自己的手上,脸上则露出难受的表情。要是他也学着把手套“穿”在脚上,你也完全没有必要对孩子横加指责,相反可以跟着孩子一起哈哈大笑。

当然,在日常生活中故意“创造”的不和谐不能过多、过滥,只能偶尔为之,以免诱使部分缺乏幽默感的孩子弄假成真或本末倒置。

3岁幼儿的智力已发展到能认识概念不和谐中潜藏的幽默感。当爸爸故意手拎妈妈小巧的女式皮包,或妈妈故意戴上爸爸粗大的男式手表时,孩子见了即会一边摇头一边大笑不止。

你还可默许孩子装模作样地戴上爷爷的大礼帽,手持拐杖,行步蹒跚。他会边模仿边大笑。

4岁左右的幼儿特别喜欢“做家家”,或扮演卡通人物。当你发现你的儿子与邻家小女孩正在快活地扮演王子和公主角色,并演得十分投入时,你不仅不要阻拦,而且自己可客串进来扮演坏蛋之类的小角色,添油加醋地让气氛更为生动、活泼、好玩。

待孩子长到5~6岁时,可能开始对语言中的幽默成分十分敏感。如同音异义词和双关语的巧用、绕口令的学习,都能使他们感到趣味盎然。

7岁的孩子大多已上学。他们往往喜欢讲笑话、听笑话。尽管其中的幽默可能让大人们(其中包括教师)不快甚至难堪,但大人们理应予以包容。原因很简单:这可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呀!如果此时大人们能作出引导,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粗俗,什么是幽默,那当然是明智之举。

8岁以后的孩子已初具幽默感。家长应注意倾听孩子回家后讲述的有关学校生活的小笑话,并发出会心的欢笑。这也是家长对孩子的幽默感作出肯定的表示。如果孩子有足够的幽默感,大人还可引导他们编幽默故事,或改编电影或电视剧,甚至加添一个令人捧腹的结局。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根据美国专家的一项专题研究,幽默感是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幽默感的孩子大多开朗活泼,因而往往更讨老师的喜欢,人际关系也要比不具有幽默感的孩子好得多。幽默还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应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压力和痛苦,幽默的孩子往往过得比较快活。幽默还能促进智商的健康成长,幽默的孩子往往比较聪明,也能比较轻松地完成学业。而人的幽默感大约有3成是天生的,其余的7成则须靠后天培养。

37、鸦雀无声的音乐会

家长教会了孩子在欣赏音乐时的投入必须是真诚的,同时注重艺术。

喀秋莎是我的朋友,她有两个孩子,一个8岁,另一个5岁,都是男孩。他们都有着淡蓝色的眼睛,懂礼貌,小绅士一般,十分可爱。

一次,喀秋莎一家去听新年音乐会,邀请我一起去。我曾有过带孩子听音乐会的经历,那是场噩梦。

那还是我在中国上大学的时候,钢琴王子克莱德曼来我们所在的城市演出。那是场顶尖级的音乐会,观众们都很看重,有的家庭还带了孩子,看得出,他们也想让孩子欣赏一下音乐艺术,可是孩子们天生好动,对音乐不太感兴趣。

十分钟后,孩子们就满场跑开了,低声训斥孩子的声音、孩子的哭声充耳可闻,最可怕的是,我邻座的一位爸爸,孩子走出座位他竟不知道,还睡得打起了呼噜。又过了十分钟,我带的小外甥也忍不住了,要求我带他们出去买零食……

最终,搞得我没能完整地听完一支曲子,孩子们更是烦得要命,出了剧场我就发誓:“不如在家里看动画片,以后再也不来了。”

本来,我以为这次将会令我噩梦重现,可是我错了,喀秋莎的两个儿子,从始至终都认认真真地听着,好像他们已经理解了音乐里所蕴含的东西,他们时而微笑,时而和大家一同鼓掌,那种感觉,似乎他们真的是在表示快乐和欣赏。

我偷偷看了看周围,几乎每个来听音乐的人都带了孩子,可是,没有聊天声、没有口哨声,更没有人吃东西,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浸泡”在音乐里,享受着这种喜悦。我轻轻地松了口气,很快也倘佯于音乐世界中了。

时间过得很快,演出结束时,场内的观众向演员们的表演献上了热烈的掌声,所有的人都静静地坐在座位上,等待着演员们谢幕。

谢幕时,喀秋莎8岁的儿子忽然手执一束鲜花站起身来,和爸爸一起走到了舞台旁边,那里已经有几个孩子在排队了,手里都捧着鲜花等了近十分钟,终于轮到喀秋莎的儿子了,他把花送到那位女钢琴家手中,然后,兴奋得满脸通红地跑下了舞台。

走出剧场那一刻,我似乎找到了俄罗斯人能歌善舞的秘密:他们从小就从家长那里接受着歌舞艺术的熏陶,不管孩子能听懂多少(那不是主要的),至少家长教会了孩子在欣赏音乐时的投入必须是真诚的,同时必须尊重艺术。从孩子听音乐会时的自制力可以看出,这种投入和尊重,一定来自于家长们平时一点一滴的渗透。

38、你的孩子会送礼吗?

关键语:

互赠礼品的过程就是孩子寻找和加深友谊的过程,值得鼓励。    j    j

在国内,孩子们中间兴起的送礼风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并且引起了多方面的关注和讨论。其实,美国小学生们也在忙于送礼,只是个中滋味有些不同。

送礼是经常性的

这一天是休斯敦二年级小学生莎娜的生日。一大早,母亲杰克琳将头一天做好的寿司蛋糕、芒果布丁、一大包一次性餐具和莎娜的书包、外套等准备好,一并带上车送到学校。这已经是莎娜这一学期中第六次往学校带礼物了。

其实,美国小学生这样向同学赠送礼物的现象十分普遍,每逢自己或同学生日,或是感恩节、圣诞节、假期结束等重要日子,每个人都会准备些礼物送给同学、朋友和自己喜爱的老师。

送礼不重价格

虽然孩子们送礼的次数较多,不过好在每次礼物的价钱都不是很贵,比较常见的是贺卡、食品、书籍和玩具;孩子们在赠送和收受礼物的时候,也不会互相攀比。

一个叫尼克的小朋友告诉我,他在送礼之前一般都会问一下对方喜欢什么东西,然后再按要求准备。如果对方没有特殊要求,饱经磨练的家长们也都有了自己的一套经验。

杰克琳说,她一般会优先考虑女儿的意见,然后到商店选择比较合适的礼物。

但可以肯定的是,送给老师的礼物,都不会是什么昂贵的东西,通常只是一枚自制的贺卡、一张写有感谢话语的照片,最多也不过是价值几个美元的小纪念品。因为按美国学校的规章制度,老师不能接受学生的礼物、吃请,否则一经曝光,就面临被辞退的命运。

然而,即使是再廉价的礼物,老师看到学生的一片心意都会很感动,记者一位朋友的小孩从中国回来,送给老师一个有中国结的钥匙扣,也就值一两元人民币,老师愣是被感动得热泪盈眶,拥抱亲吻了她半天。有的老师还将学生赠送的照片、贺卡贴满自己的办公室,颇有些炫耀的味道。

尽管礼物本身的价钱不贵,但小朋友在赠送之前都会仔细包装一番。里面的内容也许就是几块自已妈妈烘烤的饼干,外面用彩色玻璃纸包出的漂亮造型却几乎让人以为是什么价值连城的珍宝。

其实这也是美国社会赠送礼物的普遍风格,美国商店的礼品盒、礼品纸以及缎带生意因此也都十分火爆。

家长有些吃不消

虽然礼物不是十分贵重,但是次数之频繁,还是让有的家长吃不消。

旅美华人张女士有三个孩子,记者遇到她的时候是在一个打折图书柜台前。她就无限苦恼地说,夫妇二人都是“双职工”,虽然辅导孩子学习的压力不大,但是给孩子准备礼物的精力却是耗费不少,每个月都或多或少有那么两次。所以为了省事儿,她就趁着图书打折,多买一些放在家里备用。

通常美国人都比较重视孩子的阅读能力,因而在所有的礼物种类里,图书算是一种“万金油”,可以应付多数时候的送礼需求。

另一位华人女士则说,她最发愁的不是买礼物,而是陪着孩子制作礼物。因为美国人的教育方式普遍鼓励孩子动手动脑,所以很多礼品都由自己亲手制作。

大一点的孩子,可能会把自己精心绘制的一幅水彩画或一条自己串起来的项链送给他喜欢的人,小一点的孩子则喜欢自己制作卡片。

记者就收到过莎娜赠送的一张卡片,她将自己的名字和记者的名字用彩色字母贴纸拼写出来,周围再配上其他图案。虽然简单,但那郑重其事的样子,就好像送给了我一蝠世界名画。

不过,大多数家长对这种方式还是十分认可的。一方面.他们认为互赠礼品的过程就是孩子寻找和加深友谊的过程,值得鼓励;另一方面,无沦是陪着孩子制作礼物还是包装礼物,都能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爱,感觉到自己很受重视,而这些恰恰是美国的教育理念所强调的。

特别是在洋人家庭中,很多母亲在子女未成年之前都是全职妈妈,所以她们几乎都乐此不疲。

杰克琳就是这样一位母亲,她不仅陪着孩子做礼物、买礼物,还准备了很多储物盒,将每个孩子收到的纪念品、贺卡等分类收藏,贴上标签注明时间和缘由。她认为这些对于孩子来说都是精神财富,会成为将来珍贵的回忆。

小孩子欣喜无限

相对于大人的“几家欢乐几家愁”,孩子们基本上都乐此不疲。因为经常收到不同的礼物,总能让他们幼小的心灵有一种期盼,并感到新奇和兴奋,而送出礼物的过程,又让他们体味到了自己给别人带来陡乐后的满足。

杰克琳说,莎娜在情人节的时候,带去几十张贺卡,又收回来几十张不同的贺卡,她就将这些五彩缤纷的贺卡钉在卧室墙壁上,兴奋地朗诵上面的赠言,那一周里,她都显得很愉快。

对于美国儿童来说,如果在“该出手时没出手”,他们不仅会发脾气、不高兴,甚至还会向家长抗议,拒绝上学。

记者采访到一个ABC(从小生长在美国的中国人)小朋友,问到她如果参加同学的生日party时没有带礼物怎么办,她就难以置信的看着我:“那怎么可以,那样让我根本无法见人,我会拒绝去参加,我的朋友肯定会觉得我很奇怪。”她的母亲朱莉女士补充说:在一些重要节日里互换礼物的形式十分普遍。通常是学生将带去的礼物堆放在一起,大家像抓阄一样自己拿。

孩子们通常在这个时候对于那种“不确定性”充满好奇和兴奋,此时如果没有带礼物的话,孩子必然就会显得十分孤立与可怜。

 

第三辑 尊重:可以不爱我,但要尊重我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应该从尊重孩子开始,在这方面,美国父母勘称典范,他们认为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是一种犯罪,所以能将对孩子的尊重融入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中。

39、父母要不要树立权威?

家长链接:父母要不要树立“权威”?

现在很多孩子没大没小,特没礼貌。

有时候,孩子闹野了,太不听话,跟他说理也没有效果。我想,这么小的孩子都管不住,父母没威信,将来他还不反了天?

因此,我们在必要的时候,难免打骂孩子——毕竟,我们是爱孩子的呀!

再说,棍棒出孝子,不是中国的古训吗?

专家评语:

“打是亲,骂是爱”,是中国式的教子观念。它强调的是“爱”,是社会长幼有别的思维方式,非常强调父母的权威。

在西方的文明世界里,父母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不是附属于父母的私有财产。

因此,西方的孩子从小就受到“权利”教育。而人权的起点,就是对“人格尊严”的维护,人人平等。

40、自尊心比什么都贵重

孩子的心灵比世上任何物质的东西都要重要!只要我们永远牢记这一点,那么,自尊和爱的花朵就会比花圃中的任何花儿都要开得更灿烂,更美丽!

孩子比花重要

我的邻居大卫,有两个天真活泼的小孩,一个4岁,一个6岁。一天,大卫正在教他6岁的儿子凯利如何使用割草机割草。当教到怎样将割草机掉头时,他的妻子简突然喊他,询问一些事情。当大卫转过身回答简的问题时,调皮的凯利却把割草机推到了草坪边的花圃上,并充分利用他刚刚学到的技术,开展工作——真可惜,割草机所过之处,花尸遍地,原本美丽的花圃留下了一条2尺宽的空隙。

面对眼前的事实,大卫怒不可遏。他有些失控了。要知道,这个花圃花费了他多少时间、多少精力才侍弄成今天这个令人羡慕的样子呀!可是仅仅才两分钟的时间,就被孩子毁得不成样子了。“哦,天哪!凯利!你在干什么?……”他怒吼起来。

就在他要继续喝斥凯利的时候,简快步地走到他身边,用手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大卫,别这样,要知道——我们是在养小孩,而不是在养花!”

简的一番话犹如一道耀眼的闪电,使我眼前一亮:是啊!孩子和花究竟孰重孰轻?我们做父母的难免都会犯大卫这样的错误。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孩子以及他们的自尊要比他所破坏的任何物质上的东西都重要得多!

那些曾经被孩子们用棒球砸碎的窗户玻璃、不小心碰倒的台灯以及在厨房里掉在地上摔碎的碟子,还有那花圃里被割掉的美丽的花,它们既然已经被毁坏了,再也不能复原了,那么我们又何必再去打破一个小孩子稚嫩纯净的心灵呢?

我也打翻东西

几个星期以前,我和朋友一家共进晚餐。他们5岁的儿子不小心弄翻了桌子上的牛奶杯,朋友夫妇开始齐声责备起他来。

于是,我也故意把我的杯子碰翻了,然后一边用餐巾擦干净桌上的水渍,一边向朋友夫妇解释:我虽然48岁了,也有打翻东西的时候。

朋友夫妇似乎明白了我的意思,不再生气地指责孩子,男孩子也愉快地微笑起来。

瞧!我们是多么容易忘记,连大人都仍需要不断努力学习呀!

在打翻的牛奶中玩几分钟

最近,我听到一个关于史蒂芬·葛莱恩的故事。他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在医学领域有过十分重要的发现和成就。有个记者曾经采访过他,为什么他会比一般的人更有创造力?

究竟是什么妙法使他能够超乎凡人?他向记者谈起了他小时候发生的一件事:

有一次,他趁着母亲不在身边的时候,想自己尝试着从冰箱里拿一瓶牛奶。可是瓶子太滑了,他没有抓住。牛奶瓶子掉在了地上,摔得粉身碎骨,牛奶溅得满地都是——看上去真像是一片牛奶的海洋!

他的母亲闻声跑到厨房里来。面对眼前的一片狼藉,她相当沉着冷静,丝毫没有怒发冲冠的样子,更没有狠狠也教训或惩罚他,而是故作惊讶地说:

“哇!葛莱恩!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一汪牛奶呢!哎,反正损失已经造成了,那么在我们把它打扫干净以前.你想不想在牛奶中玩几分钟呢?”

听母亲这么一说,他真是高兴极了,立即将他的大头鞋踩在牛奶中。几分钟后,母亲对他说道:“葛莱恩,你要知道,今后,无论什么时候,当你制造了象今天这样又脏又乱的场面时,你都必须要把它打扫干净,并且要把每件东西按原样放好。懂了吗?”

他抬起头看着母亲,眨巴眨巴眼睛,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啊,亲爱的,那么下面你想和我一起把它打扫干净吗?我们可以用海绵、毛巾或者是拖把来打扫。你想用哪种呢?”

他选择了海绵。很快,他们就一起将那满地的牛奶打扫干净了。

然后,他的母亲又对他说:“葛莱恩,刚才,你所做的如何有效地用你的两只小手去拿大牛奶瓶子的试验已经失败了。那么,你还想不想学会如何用你的小手拿大牛奶瓶呢?”

看着他充满好奇与渴望的眼神,他母亲继续说:“那好,走,我们到后院去,把瓶子装满水,看看你有没有办法把它拿起来,而不让它掉下去?”

在母亲的耐心指导下,小葛莱恩很快就学会了,他发现只要用双手抓住瓶子顶部、靠近瓶嘴边缘的地方,瓶子就不会从他的手中滑掉。他真是高兴极了。

说完上面的故事,这位著名的科学家继续说:“从那时起,我知道我不必再害怕犯任何错误,因为错误往往是学习新知识的良机。科学实验也是这样,即使实验失败了,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学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我不禁想:如果天下所有的父母都能象罗伯特的母亲那样教育子女的话,不是很好吗?

孩子的心灵比世上任何物质的东西都要重要!只要我们永远牢记这一点,那么,自尊和爱的花朵就会比花圃中的任何花儿都要开得更灿烂,更美丽!

41、爱是无言的教育

一位美国爸爸如是说:我会常常用又大又暖的毯子裹着女儿,带她到庭园里,让她坐在我的大腿上,我们一起观赏月亮和星星,这对我们俩来说是最美好的时候。

我给我的每一个孩子都保存了一本他们四到九岁的日记。我让他们知道.我是多么地爱他们。没有这些记录,他们的一些重要瞬间,美妙时刻将很容易遗忘,也靠着这些日记,他们成长中的趣事、思想、乃至“恶作剧”都能如实地记录下来。

记得在我还是小孩的时候,我的父亲经常双手握住我的手,目光凝视着我,然后握我的手三次,好像对我说:“我爱你。”现在我也用同样的方式,试着握住我女儿的手,女儿会用双手回握我,我非常激动。

一位美国妈妈如是说:我是一个工作的妇女,每天不得不很早地离开家,我的小宝贝们很少能对我说“再见”。

为了能让他们知道我有多么地爱他们,每天早上离家前,我先行悄悄地进人他们的房间,给他们每人脸上一个深深的吻,到孩子们起床时,会从镜子里看见妈妈留下的鲜红的吻,让他们知道妈妈是爱他们的,并向他们说“再见”。

 每逢周末,我和孩子们一起散步、放风筝、玩球。我的小宝贝们知道,这是一周中最特殊的时间。

42、好父亲不勉强孩子

【关键语】

父亲尊重孩子,应从尊重孩子的心灵做起。

父亲是神圣的,强大的,在孩子眼里,准都打不开的罐子他能打开,父亲敢在夜里走很远的路,弄伤了手,他也不会大惊小怪。

但是,一个好父亲,绝不要勉强孩子,不要勉强孩子做他不愿做的事,尤其是那些有损其心灵的事。父亲尊重孩子,应从尊重孩子的心灵做起。

14岁的杰米并不喜欢打猎,但是父亲喜欢。在世上,杰米最希望得到的是父亲的赞扬,所以,当父亲决定叫他一起去海湾打猎时,虽然他不情愿,但他还是去了。

父子俩埋伏在沼泽地里。

父亲说:“上子弹吧,有时野鸭会一下子飞到你头上的……”父亲突然不说话了,向前倾身,眯着眼睛说:“有一小群正向这边飞来,低下你的头,到时我会叫你……”杰米的心跳得厉害,他心里期望着野鸭不要往这边飞。可是野鸭子却不断地向这里飞来。

 “四只黑的”,父亲说。杰米听到空中鸭翅振动的呼啸声。野鸭张大翅膀,开始兜圈子。父亲低语:“准备!”片刻又传来响亮的命令:“打吧!”杰米想扣扳机,结果手指没动,那些野鸭已发现有人趁机飞走了。

“怎么不开枪?”父亲问。杰米关上保险,并把枪小心地放在角落里。“它们这样活生生的,我不忍心……” 杰米说着便哭了起来,想让父亲高兴的努力失败了。父亲半天没有说话,只是蹲在杰米身边。

过了一会儿,父亲对杰米说:“又来了一只,试试看吧。”“不行,我不能打它。”杰米没有放下捂住脸的手。“快点儿,不然它会飞走的。”杰米觉得有一件东西触到他,一看,原来父亲递给他的不是枪,而是照相机。“快!”父亲和蔼地说:“它不会老是在那里的。”

杰米拍到了野鸭,他的脸上神采飞扬。父亲拍拍杰米的肩膀,杰米在父亲眼里没有看到失望的表情,只有自豪感和爱意。

父亲说:“没问题,孩子,我是向来爱好打猎的,但你不一定要有这种爱好,决定不干一件事也需要有勇气。”

43、美国孩子对父母的告诫

  1.我的手很小,无论在什么时候,请您不要要求我十全十美;我的腿很短,请慢些走路,以便我能跟上您。

  2.我的眼睛并不像您那样见过世面,请让我自己慢慢地观察一切事物,并希望您不要对我加以过分的限制。

  3家务总是繁多的。我的童年是短暂的,请您花一些时间给我讲一点有关世界上的奇闻,不要把我当作取乐的玩具。

4.我的感情是脆弱的。请您对我的反应敏感一点,不要整天责骂不休.对待我应像对待您自己一样。

   5.我是“上帝”赐给您的一件特别礼物,请爱护我,抱我的时候要经常教我作运动,指教我靠什么生活,训练我对人的礼貌。

  6.我需要您不断地鼓励,不要经常严肃地批评和威吓。但要记住,您可以批评我做错的事,不要批评我本人。

   7.请给我一些自由,让我自已决定有关的事情,允许我做错事或小成功,以便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总有一天,我会随心所欲地、正确地决定自己的生活之路。

8.不要让我经常重做某件事情,我知道做事是困难的,请不要试图把我同别的大哥哥大姐姐们相比较。

9.不要怕我同您一起去度周末。小孩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愉快,正像父母从小孩那里得到欢乐一样。

44、从不高高在上地训话

除营养和知识以外,孩子们更需要的是尊重

在美国,家长们认为,除营养和知识以外,孩子们更需要的是尊重。因为他们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意愿和个性。

无论是父母、老师还是亲友都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他们的行为,大多数情况下长辈不会代替孩子做出选择,而要让孩子感到自己能主宰自己。

美国家长对孩子的尊重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蹲下来跟孩子说话

美国人十分讲究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法,孩子同大人讲话,父母不但要认真听,而且有时应蹲下来与之对话,使对方感到你在尊重他,并可避免他存在受伤害、受刺激的感觉。

在加州,一天,妈妈带彼得和迈克兄弟俩去兜超市,彼得先坐进汽车,迈克显得有些不高兴,他认为自己小,别人应当顺着他。妈妈窥出迈克的心病,马上在车门口蹲下身子,十分和蔼地对迈克说:“谁先坐汽车,你认为很重要对不对?”迈克看着妈妈会意地点点头,然后钻进汽车挨着哥哥坐下。

避免“人前教子”

不少中国家长喜欢“人前教子”,常在别人面前指责、训斥自己的孩子不争气、是笨蛋、没出息等等。而在美国,家长们认为这是一种犯罪,因为对孩子当众的指责极大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他们信奉英国教育家洛克的一句话:“父母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愈看重,他们觉得自己是有名誉的人,因而会更小心地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是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其无地自容,他们愈会觉得自己的名誉已经受到了打击,设法维护别人对自己好评的心思也就愈淡薄。”

从不高高在上地讲话

在任何情况下和孩子讲话,美国家长从不高高在上,而是平等地与孩子交流。

孩子不肯吃饭时,美国家长从不硬逼,他们不会命令孩子说:“快吃!”而且多数是像这样婉转地说:“你看萝卜馅饼在等着你,你不吃它,它有点不高兴了。”

孩子做错了事,家长绝不动辄指责孩子,而是说;“我想你不是有意的,下次就不会这样做了。”

如果孩子要换衣服,他们也很少以命令的口吻说:“穿上这件白的。”而是以商量的口气说:“你看穿这件白的好呢,还是穿另一件黄的好呢?”

让孩子自己选择

美国家长很重视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即使是一些小事。

如带孩子外出串门时,如果主人拿出什么东西给孩子,美国家长不会像大多数中国家长那样,提早替孩子回答“他不吃”、“他不要”、“他吃过了”、“他不爱吃”等等,而是由孩子自己做主要还是不要。

当孩子稍微表示自己想要的意思时,更不会遭到家长的呵斥。他们认为,孩子想要什么或者想吃什么本身并没有错,这是孩子天然的需求,任何人都没有理由去指责。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孩子的需要应一概满足,对于主人没有主动提供的东西而孩子又想要,家长一般会在适当的时候做出解释和说明,告诉孩子为什么有些东西不能要或不能吃。

比如,当孩子想要主人家珍贵的玩物时,家长就会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东西,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需求而不顾别人的感受,从而教孩子明白为人处事的道理。

45、德国人对孩子灌输:“我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是一个不甘示弱的民族,表现在培育后代的问题上,便是父母和父母、孩子和孩子之问一次又一次无意识的大攀比,比如学钢琴、学英语、学绘画等等,这种情况在德国几乎是没有的。

    德国人从小对孩子灌输的是:“我是独一无二的”。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潜能和特质。所有的资料都将“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做比较”这种行为视作对孩子的伤害,是属于禁止做的事。他们认为,把一个孩子的缺点去和另一个孩子的优点比较是很不公平的,何况大人看到的还往往只是孩子在成人面前美化的表现,不是孩子的本相。

46、学习成绩不好,爸妈一样爱我

 “我的爸爸很早就让我知道:我并非一定要得第一不可。”来自德国,现在北京大学读中文的里求(中文名)说,“在我失败时,他总是告诉我,他对此感到很平和,他认为我比成绩要重要得多,但是他的确很希望我能够有好成绩”。

德国人比较注重为孩子的学习环境创造良好的条件,但是他们不希望给孩子很大的压力。他们也会很关心孩子的成绩,但是不会把分数看得比孩子,比实力更重要。

从另一方面说,德国人比较注重从情感上渲染孩子,他们很关心孩子,从小就使孩子感到被爱,每次都会鼓励他们去做,做得更好。

当孩子成绩不好或是有不良行为时,他们会很认真地去和孩子探讨原因,积极从孩子的观点去考虑问题,而不会用其它给孩子施加压力的方式去对待孩子。

“他们把孩子置于成绩的上面,而不是成绩要比孩子重要。”里求说,就他在德国待的20多年里,他发现德国人十分善于在家庭中营造一种教育的氛围。

“就以我来说,我的爸爸是一个司机,妈妈是一一个公司里的职员。小时候,我的学习成绩不好,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此而不再爱我。记忆最深的是,小学的第一次考试我没有及格。回家去的时候妈妈知道我不及格,但是她并没有骂我更没有打我,只是问我是不是感到功课太重了。她还去学校找了老师,从此之后她更关心我,我有问题总是和我一起解决而不是责骂。我考试就像是我们一起去考试。”

他说,他的同学里面很少有因为成绩原因而遭到父母的虐待,那些遭到父母的殴打的同学都是因为其它原因。而且,事实上,在德国,父母很少打孩子。

“德国人比较注重培养孩子的能动性和自觉性,比如做作业,孩子不会,父母只会鼓励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绝对不会轻易说出答案。”

“在我家,从我上学的第一天起,家里就有一个书房,专门为我留着。而爸爸即使由于工作原因没有钱而要到慕尼黑去打工,但是他生气也不会对我发脾气。他常常告诉我,我不需要每次都做到最好,我并非要得第一不可。但是他们常常要求我自立,不要过于依赖他人。”里求说。

他在德国读完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之后,考上了柏林大学,之后又来北大留学,他的父母一直都支持他。

“我的今天,完全是父母给我的家教造成的。”里求说。“父母一直都是我的榜样。”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最重要的角色。昕听德国人怎么看待父母的榜样的力量吧!

47.孩子有他自由的权利

关键语:

老师是你的朋友,是平等的,不是长辈,更不是领导,老师的话也不一定都对,也不一定全听……

2002年6月,作为访问学者,我带着妻子和4岁的儿子在夏威夷生活了一年。

夏威夷孩子与大人之间,完全是平等关系,小孩子在这里得到了完全的自由。

进幼儿园的第一天,儿子在路上遇到每位老师都尊敬地立正喊“老师好”,这是他在国内幼儿园受到的正规礼貌教育。谁知,他的这一行为,令其他的孩子像看怪物一样看他,老师也觉得不自在。原来,在这里叫老师从来不喊“teacher”,都是直呼其名的。

老师是你的朋友,是平等的,不是长辈,更不是领导,老师的话也不一定都对,也不一定全听……

老师向儿子耐心地解释着,儿子却半信半疑,直到他发现老师让一个孩子过来洗手,正在玩玩具的孩子头也不抬地说了声“No.”,老师没批评他,只说了句“Its’s ok 11,时,他才深信不疑,渐渐放开胆子,也敢对老师直呼其名,甚至于说“不”了。

这件事的直接后果是,他回到家也开始对我和他妈妈直呼其名,是否叫爸爸妈妈全看他的心情,对我们的命令也勇于抗争。

一位热心的家长告诉我,在夏威夷,成人是绝对不能强迫孩子做任何事情的,作为独立的个体,孩子有他自由的权利。

当然,这种“自由”并不是没有“约束”的,而是一种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的自由。做一件事前,老师或家长会把规则向孩子讲明,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做他喜欢做的任何事。

他向我讲了这样两个例子:有一次,幼儿园老师要带孩子们去参观园里的厨房,进厨房前,老师向他们提出要求“not ouch”(不准动手),并告诉他们这样做的原因。进厨房后,孩子们就可以自由地参观和提问了,但如果有人企图触摸任何东西,老师和工作人员会立即制止他,并批评他违反了要求。

还有,在课堂上,当老师或某个小朋友讲话时,其他任何人都不能插话,如果哪个孩子这样做了,老师会马上制止。如果犯了严重的错误,老师甚至会请你“time 0ut”(暂时退出)。

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让孩子明白,你做任何事情是你的自由,但你不可以影响到他人,如果你影响了别人,那你便没有自由了。

通过与这位家长交谈,我懂得了孩子需要的“自由”和家长要给予孩子的“自由”是怎样一种真正的“自由”。

48、教子法则12条

美国《华盛顿邮报》在一篇文章中对父母如何教育子女、使他们健康成长提出了12条基本通用法则:

    1.归属法则: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2.希望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3.力量法则:永远不要与孩子斗争。

    4.管理法则:在孩子未成年前,管束是父母的责任。

    5.声音法则:尽管孩子在家里没有决定权,但一定要倾听他们的心声。

    6.榜样法则: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

    7.求同存异法则:尊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并尽量理解他们。

    8.惩罚法则:这一法则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慎用。

    9.后果法则:让孩子了解其行为在现实世界可能产生的后果。

    10.结构法则:教孩子从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11. 20码法则:尊重孩子的独立倾向,与其保持至少20码的距离。

    12. 4w法则:任何时候都要了解孩子跟谁(who)一起、在什么地方(where)、在于什么(what)以及什么时候(when)回家。

49、如何保护幼儿的隐私

【关键语】

日常生活中,大人在弦子面前的一言一行都须经过大脑“过滤”,切莫在信口开河中无意间就“揭”了孩子的“稳私”,使得孩子自尊大失,进而对他的心理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说到“隐私”,人们总觉得是成人的事,与孩子、特别是幼儿不搭界。但加拿大人却认为,其实幼儿也有隐私,成人社会理应做出尊重和保护。

某些“丢人的毛病”

幼儿往往对诸如尿床之类的“毛病”十分敏感,因为他们觉得这些缺陷会使自己在同伴面前“丢面子”。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教师,都不应在小伙伴们面前提及,更不宜嘲笑、挖苦。

某些心理疾患

对于自己正罹患或曾经罹患过的诸如孤独症、抑郁症、多动症等心理有关的疾患,幼儿往往更为敏感。如果大人们经常挂在嘴边,自然不利于疾病的康复。即便疾病已痊愈,当着孩子的面常常提及也等于是“揭短”,同样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曾经的过失

一些在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的“曾经的过失”,也会使得某些孩子长期耿耿于怀,只要有人提起,他们便会有“被揭伤疤”之痛。这些“曾经的过失”可能包括:某次游戏得了最后一名、某次表演砸了锅、某次郊游出了洋相,甚至小时候爱哭等等。

被体罚的经历

被打、被骂、被罚站等体罚往往是孩子“没齿难忘”的痛苦经历,因为不仅皮肉受了苦,心灵电可能受到创伤。即使孩子目前已很少遭到体罚,但在旁人面前频频提及过去的“受辱史”,仍然会使他陷入极度尴尬之中难以自拔。

身体缺陷

如平足、色盲、矮小、过胖、过瘦、眼小、脸丑等生理或身体上的缺陷,尽管是“明摆”着的,但如果大人时不时提及也会使孩子失意。即便说的是很久之前的事,如出生时瘦得皮包骨或样子像难看的“小老头”,也会让孩子不快。

独处的小天地

幼儿们往往十分看重自己独处的小天地,并将其视为自家的“私人领地”。如果家长经常未经孩子同意在其“领地”里“检查”一番,在孩子看来也是对自己“隐私”的公然侵犯。

保存的“私房钱”

尽管幼儿并不爱钱,也不懂得理财,但如果家长经常对孩子保存的“私房钱”做“结算”,甚至占为己有,孩子会感到自己的隐私没有受到大人的尊重和保护。值得警惕的是,以开玩笑、恶作剧或强迫命令等方式来揭孩子的“隐私”,也可能会让他心理上感到受了更大的伤害,尽管对大人而言有时完全是出于无意,也可能从来就没有认识到这些“小事’竟然也会是孩子的“隐私”。

孩子们的“隐私”之所以得不到大人们的尊重,一是大人们根本没有意识到孩子也会有自己的“隐私”;二是大人们心中的“隐私”和孩子心中的“隐私”大相径庭,换句话说就是成人和孩子对“隐私”的“划分”可能大有出入;三是孩子在自己的“隐私”受到侵犯时,往往更多地表现为无助的沉默,不像成人那样,会“愤”起反抗。

加拿大人普遍认为,尊重和保护幼儿的“隐私”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尊重和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日常生活中,大人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都须经过大脑“过滤”,切莫在信口开河中无意间就“揭”了孩子的“隐私”,使得孩子自尊大失,进而对他的心理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50、家庭教育三格言

【关键语】

父母永远安静地站在孩子身后,给予信心。强调对待孩子应“用你的眼睛去观察”。无论何时,父母的双眼总是反映出;我理解你并且爱你。

前不久,应一美国朋友邀请,我到美国去访问,在那里,我就住在朋友们的家里,并和他的一双儿女成了好朋友。他们天真活泼好动但又有成人的规矩,所有的一切让我感觉到他们做的事是发自内心,很真实地展现自我。

我也是一个孩子的家长,我觉得我的孩子在见到我的客人时就是一种客套,或者说就是我们大人教育出来的,有点呆呆的。

就这点,我的美国朋友夫妇向我说了三句话,我在这里写出来,以飨读者,以期改变观点,吸取他人长处,让我们的孩子更棒。

1.“stand behind。don’t push”(站在后面,不要推)

在美国,父母让孩子拥有选择的自由。美国的父母不会代替孩子选择,而是坚持“stand behind,don’t push”(站在后面,不要推),给予孩子绝对的自由去选择他们的道路。

使孩子真正变成社会人是美国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正是这个目标,使孩子早早地拥有了家庭中的许多权利,也就少了许多对抗,少了许多家庭矛盾。

2.“交给他们开门的钥韪比带他们进入房间更为合适”

美国父母交给孩子的是开门的钥匙。美国教育界基本上有一种共识,那就是父母、教师不应给孩子灌输某种既定的规范,每个人都可以根据各自的价值观去选择,教育的重要职能在于引导他们怎样进行选择,“交给他们开门的钥匙比带他们进入房间更为合适”。

3.“去做”、“去试试”

父母在给予孩子选择自由的同时,对选择的后果提供证据。他们特别重视提供择友、订婚、结婚这类选择的后果,希望孩子不完全凭第一印象或直觉办事。父母鼓励孩子“付诸行动,“去做”、“去试试”,坚信实践能缩短认知与行为的距离。 

父母永远安静地站在孩子身后,给予信心,强调对待孩子应“用你的眼睛去观察”。无论何时,父母的双眼总是反映出:我理解你并且爱你。离开美国时,我很开心,因为我学到了三句话,沉甸甸的三句话。

51.教育孩子40法

美国学者戴维-刘易斯总结的教育孩子40法,集中反映了西方的家教观:

1.对孩子提出的所有问题,都要耐心、老实地作出回答。

2.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正经问题和看法。

3.建一个陈列架,让孩子在上面充分展示自己的作品。

4.不因孩子房间里或者桌面上很乱而责骂他,只要这与他的创作活动有关。

5.给孩子一个房间或房间的一部分,供孩子玩耍。

6.向孩子说明,他本身很可爱,用不着再表现自己。

7.让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

8.帮助孩子制定他的个人计划和完成计划的方法。

9.带孩子到他感兴趣的地方去玩。

10.帮助孩子修改他的作业。

11.帮助孩子与来自不同社会文化阶层的孩子正常交往。

12.家长养成合理的行为习惯并留心使孩子学着去做。

13.从来不对孩子说,他比别的孩子差。

14.允许孩子参加计划家务和外出旅行的事情。

15.向孩子提供书籍和材料,让孩子干自己喜爱的事情。

16.教孩子与各种年龄的成年人自由交往。

17.定期为孩子读点东西。

18.让孩子从小养成读书的习惯。

19.鼓励孩子编故事,去幻想。,

20.认真地对待孩子的个人要求。

21.每天都抽出一些时间和孩子单独在一起。

22.不用辱骂来惩治孩子。

23.不能因孩子犯错误而戏弄他。

24.表扬孩子会背诗、讲故事和唱歌曲。

25.让孩子独立思考问题。

26.详细制定实验计划,帮助孩子了解更多的事情。

27.允许孩子玩各种废弃物。

28.鼓励孩子发现问题,随后解决这些问题。

29.在孩子做的事情中,不断寻找值得赞许的地方。

30.不要空洞地和不真诚地表扬孩子。

31.诚实地评价自己对孩子的感情。

32.不存在家长完全不能与孩子讨论的话题。

33.让孩子有机会真正作决定。

34.帮助孩子成为有个性的人。

35.帮助孩子寻找值得注意的电视节目。

36.发挥孩子积极认识自己才干的能力。

37.不对孩子的失败表示瞧不起,且不对孩子说:“我也不会干这个。”

38.鼓励孩子尽量不依赖成年人。

39.相信孩子的理智并信任他。

40.让孩子独立完成他所从事的工作的基本部分,哪怕不会有积极的结果。

52、让孩子吃一次亏

关键语:

妈妈虽然十分心疼孩子丢失的那辆车,但她尊重了孩子的选择。

国内很多家长都是“替孩子拿主意”,而国外很多家长更重视的是让孩子做出自己的选择。

在美国出生的小托尼从小就对汽车着迷,父母为了让他保持这个爱好,总是尽力满足他的收藏需求,经常给他买回各种各样的玩具车,他们认为这个爱好对他的成长十分有利,因此坚决地支持他,并和孩子一起分享着这种快乐。

一天,托尼和妈妈逛街,妈妈叉为他买了一辆蓝色的新“车”。托尼拿着小汽车兴冲冲地和妈妈往家走,刚到家门口,邻居鲍伯、米丽等小朋友约他去玩儿,妈妈叮嘱他千万别把小汽车弄丢了。

当孩子兴高采烈地回到家时,手中的小汽车果然不见了,变成了一张小卡通画片。妈妈十分生气,真想立即责问孩子,但她迫使自己忍住了,并平静地向孩子了解小汽车的去向。

原来,托尼见一块玩的小朋友都有一张同样的卡通画片,心里也想要一张,他经不住另一个孩子的劝说,将手中的小汽车与别人交换了一张卡片,回家时,他正为自己有一张与别的孩子一样的卡片而高兴呢。

妈妈没有责备孩子,而是不动声色地说:“这张小卡片真精致!”    过了几天,当托尼以将自己心爱的小汽车排成几排来欣赏时,妈妈在一旁说道:“要是那辆蓝色的小汽车也排在它们一起,该多好呀!”直到这时,妈妈才向儿子说明卡通画片与小汽车的不同价值,该不该用车换卡片的问题便由孩子自己去思考了。在这里,妈妈虽然十分心疼孩子丢失的那辆车,但她尊重了孩子的选择。她没有去责骂孩子,为避免让孩子难堪,更没有逼迫孩子将汽车换回来。

当孩子明白了汽车与卡片的不同价值和两种东西对自己而言哪种更重要时,也许他会将汽车换回来,也许他不会再干这种“傻事”。

53、中国家长缺什么?

关键语:

美国父母不仅通过行动,同时也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爱,而且几乎天天如此。

中国父母不习惯亲吻孩子

 中美两国的父母在表达感情以及抚养子女等方面还是存在着很大差异的。

和美国父母相比,中国的家长也不太习惯通过身体的接触,如用拥抱或亲吻来表达对小孩子或成年子女的关心。我很少看到中国父母亲吻刚放学回来的孩子,或者拥抱周末回家吃饭的已成年子女。

但是,这类表达方式在美国父母看来,却是非常普通的事情。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晚安之吻”可以说是美国一直延续下来的传统,即使孩子成年后也是如此。

很少能听到中国父母对孩子说一声“我爱你”

从最基本的层面来讲,一个明显的差异就是在用语言表达对孩子的爱的方式上,中国父母和美国父母采取了不同的做法。一般来说,中国父母的表达方式含蓄、间接,很少听到他们对孩子说一句“我爱你”或“我想念你”之类的话。

他们宁愿采取间接或至少非口头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孩子深深的爱。比如说,为孩子缝补衣服或做顿他(她)最喜欢吃的饭菜等。

比较而言,美国父母经常会告诉孩子,他们有多爱他(她)、有多关心他(她)。睡觉之前或通话结束前说出类似的话,对他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事。

总体来讲,美国父母不仅通过行动,同时也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爱,而且几乎天天如此。

中国家长倾向于鼓励孩子成为“现实主义者”

除了这些表面上的差异外,我注意到中国父母和美国父母还有很多更深层次的区别。一般来说,中国父母不像美国父母那样热情洋溢地称赞孩子。

比如说,我经常会听到美国父亲这样夸奖自己的女儿:“你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最漂亮的小姑娘。”而同样的话从中国父母嘴里说出来,就会令他们感觉很不舒服。

在我看来,不情愿以这样“不谦虚”的方式赞美孩子,也与中国几千年延续下来的、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有关,即“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因此很多中国父母都尽量避免这么做。

由上述差异自然而然就引出中国家长和美国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的另外一种区别,那就是前者倾向于鼓励孩子成为“现实主义者”:而后者则鼓励孩子当一个“梦想家”。他们经常对孩子说:“你能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家长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孩子的功课上,而美国父母(还有美国教育制度)则经常通过课外活动,强调孩子的未来发展,即“成为一个全面的人”。

中国孩子在家庭中所处的辈分是由他人决定的

在对孩子家庭角色的定位上,中美两国父母也向下一代灌输了同的观念。一般来说,中国家长更强调家庭是一个整体,而美国父母则注重培养孩子更强的自我意识。

举例来说,在中国.父母通常都不鼓励孩子直呼兄弟姐妹的名字,而是称呼其在家庭中所处的长幼顺序,如哥哥、姐姐等。

这种叫法意味着:孩子在家庭中所处的辈分是由他人来决定的一一如他是某人的弟弟或她是某人的姐姐等。

当然了,这种关系也明确了家庭责任。而在美国,父母一般不希望孩子称呼兄弟姐妹的“头衔”,而是直呼其名。虽然他们当然也认为孩子是家庭的一分子,但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是在更大程度上培养孩子的个性。这是一种相当微妙,但又确实存在的差异。

中国家长愿意绐孩子准备好一切

在中国生活的这段时间,我还观察到,中国父母——尤其是在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比美国父母更容易娇惯孩子,因此社会上才会产生“小皇帝”或“小公主”。

中国家长愿意给孩子准备好一切,而美国父母更倾向于教育孩子为自己做些事情,并通过这种方式培养他们的独立性。

比如说,一个很小的孩子走路时摔倒了,中国父母马上就会去抱他(她),而美国父母如果发现孩子没事,就会让他(她)自己爬起来。再比如说,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美国父母就让他们在家庭中承担更大的责任。

随着孩子长大离开家,他们和父母之间关系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这对中美两国来说都是如此,但如何处理新的关系,两国父母之间还是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从历史上来说——即使现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如此,中国的家长都倾向于鼓励孩子长大后也不要远走高飞,主要原因有两个:

首先,中国父母传统上都依靠子女赡养,而子女表达孝心的方式之一也是在物质上和感情上帮助父母安度晚年。第二个原因是,中国父母希望就近照顾子女的孩子,也就是他们的(外)孙子或(外)孙女。

比较而言,美国父母更鼓励孩子成人后“展翅飞翔”,即使这意味着子女为了工作或跟随男女朋友跑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或州,甚至跑到国外。

在这方面,我的家庭是一个相当典型的例子。我父亲和3个姐姐住在美国3个州的4个不同城市,我呢,现住在中国(来中国以前,还在俄罗斯住过4年)。

我妈妈过去常常说:“如果你们所有人都住在我隔壁,我就会纳闷:“是不是我做错什么了?要不然,世界这么大,有这么多机会,你们为什么还呆在这里呢?”

话又说回来了,在我工作过的每一个地方,爸妈都探望过我两次,我每年也都回家和他们一起住一个月。此外,我每周还会接到家里的电话,而且一聊就是一个多小时。

虽然上面谈了很多差异,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中美两国父母的共同之处:他们都深爱着自己的子女,都愿意为子女的幸福做出牺牲,同时也都热切地盼望子女过得更好!

第四辑 品行 使人幸福的是德性

贝多芬曾对家长提出忠告:把德性教给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 

54.为什么孩子太自私?

我们发现孩子的占有欲很强,以自我为中心。小朋友来家里玩,大家拿玩具,争争抢抢,我们的孩子不懂得礼让。

这样下去,长大了,我怕他成为一个只知索取,不知感恩和回报的自私鬼。

怎样让孩子做一个“能爱他人”的人呢?

专家评语:

人性有占有利己的本能,也有趋善利他的本能。

人类渐渐地通过理性调节人的欲望,走向文明。

父母要告诉孩子,要有“将心比心”的同情心,要有“自制”的理性----这样,既利他,也利己。

55、培养孩子感恩的心

【关键语】

一颗不知感恩的心灵,麻木而坚硬,怎可指望他去爱别人、爱生活、爱这个世界,又怎能指望他勇于负担起家庭、社会的责任?

隆冬的一天,我们决定在家里吃火锅。差不多花了一整天的时间来准备烫火锅用的菜。一番大采购后,就是烦琐的摘、洗、切。

打电话叫表姐来吃饭。表姐长住在日本,这次带了三岁的女儿回来度假。一会儿工夫,表姐就带着孩子来了,那孩子一进门,就和我女儿打闹在一处。两个孩子年纪想当,很能够玩在一块的。

待碗筷摆上了桌,两个孩子之间的差别就显出来了。小兔——表姐的女儿,很快地在桌边坐好,等着开饭。而我的女儿,却在一边专心地玩一块橡皮泥,任我怎么叫,就是不挪窝。

吃饭时,小兔吃什么都香,自己吃,不要大人喂。我女儿却要我喂,而且是哄着才肯吃上一点,仿佛那饭不是为她吃的,而是为我吃的。好不容易吃了一小半碗菜,

就溜下桌玩儿去了,怎么叫也不回来。

小免一直乖乖坐在餐桌边,吃完饭后,甜甜地对我说了声:“谢谢姨!”跑过来吻我一下,才去玩。

只不过是一桌普通的饭菜、平常的滋味,却收到孩子如此隆重的谢意,自己准备饭菜的种种辛苦,都烟消云散了,只剩下被人肯定的快乐。但我嘴上却对表姐说:“孩子太客气了。”表姐却正色到:“不是客气,要从小培养孩子有一颗感恩的心。”

一颗感恩的心!它深深地震动了我。

一个母亲,为孩子洗干净了衣服,捧着散发着阳光干爽香味的衣服,孩子要对妈妈说:“谢谢!”

为孩子准备好了饭菜,孩子要说“谢谢”,替孩子收拾好了玩具,孩子也要说“谢谢”,甚至母亲什么也没为孩子做,孩子也要谢谢,谢谢母亲给了他一个美好的完整的世界。

这一切难道不是一个母亲应该为孩子做的吗?洗衣、做饭、辅导学业,为孩子遮风挡雨,含辛茹苦,操劳一生,而不求任何回报,哪怕一声小小的谢谢。

于是孩子在母亲的付出中渐渐麻木,他将一切视为理所当然,洗衣做饭照顾他、关心他,直到母亲满头青丝变成了白发,挺直的腰背变得佝偻,如同一盏耗干了油的灯。没有感恩的心灵,何尝知道言谢,只会对衰老无用的母亲充满厌烦。

一颗不知感恩的心灵,麻木而坚硬,怎可指塑他去爱别人、爱生活、爱这个世界,叉怎能指望他舅于负担起家庭、社会的责任?

我不再视我为孩子做的一切为理所当然。当我为孩子洗好了衣服,为她准备好饭菜,为她讲了一个故事,我也要求孩子说:“谢谢!”孩子那一声发自肺腑的甜甜的谢谢,就代表着爱与关怀,已经全部映照到她晶莹剔透的心灵世界里了。

56、这座亭子就是一个信念

【关键语】

在园子里重新拆掉一座亭子,就在孩子的心里重建了一座亭子,这座亭子就是一个信念—--对诚信的信念。

墨西哥总统福克斯以诚实守信的品德而受到国人的尊重,他一生做人的原则就是两个字:诚实。正是这样的人格品质,使他从一个普通的推销员成为一个国家的总统。

一次,福克斯受邀到一所大学演讲,一个学生问他:“政坛历来充满欺诈,在你从政的经历中有没有撒过谎?”

福克斯说:“不,从来没有。”

 大学生在下面窃窃私语,有的还轻声笑出来,因为每一个政客都会这样表白。他们总是发誓,说自己从来没有撒谎。

福克斯并不气恼,他对大学生说:“孩子们,在这个社会上,也许我很难证明自己是个诚实的人,但是你们应该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有诚实,它永远都在我们的周围。我想讲一个故事,也许你们听过就忘了,但是这个故事对我却很有意义。”

有一位父亲是一个农场主。有一天,他觉得园中的那座亭子已经太破旧了,就安排工人们准备将它拆掉。他的儿子对拆亭子这件事很感兴趣,于是对父亲说:“爸爸,我想看看你们怎么拆掉这座亭子.等我从寄宿学校放假回来再拆好吗?”

父亲答应了。可是,等孩子走后,工人们很快就把亭子拆掉了。

孩子放假回来后,发现旧亭子已经不见了。他闷闷不乐地对父亲说:“爸爸,你对我撒谎了。”父亲惊异地看着孩子。孩子继续说:“你说过的,那座旧亭子要我回来再拆。”父亲说:“孩子,爸爸错了,我应该兑现自己的诺言。”

这位父亲重新召来工人,让他们按照旧亭子的模样在原来的地方再造一座亭子。亭子造好后,他将孩子叫来,然后对工人们说:“现在,请你们把它拆掉。”

福克斯说,“我认识这位父亲,他并不富有,但是他却在孩子面前实现了自己的承诺。”学生们听后问到:“请问这位父亲叫什么名字?我们希望认识他。”福克斯说:“他已经过世了,但是他的儿子还活着。”那么,他的孩子在哪里?他应该是一位诚实的人。”福克斯平静地说:“他的孩子现在就站在这里,就是我,墨西哥总统福克斯。”福克斯接着说:“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我愿意像父亲对我一样对待这个国家,对待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

台下掌声雷动。

将一座亭子拆建两次,绝不仅仅为了满足一个孩子的愿望,更是为了满足一个成人自我完善的道德要求。在园子里重新拆掉一座亭子,就在孩子的心里重建了一座亭子,这座亭子就是一个信念——对诚信的信念。

57、让孩子向司机道歉

一位美国母亲带着5岁的儿子上街,活泼的孩子跑在前面,没到斑马线就横穿马路。这时,一辆小汽车驶来,虽然司机及时紧急刹车,没有撞着孩子,但还是吓得孩子惊慌失措,倒在地上。

孩子的母亲急忙上前扶起孩子,司机也立即下车。司机感到自己开车太快,惊吓了孩子,应该向孩子及其母亲道歉。然而,孩子的母亲不但没有责备司机,反而批评孩子:“过马路不看前后左右,太莽撞,是你自己的错。”并叫孩子向司机道歉。最后,这位小朋友果真心服口服地向司机承认了错误。

这位美国母亲这样做,从大的方面教会了孩子怎样做人,教孩子学会宽容;使孩子懂得遵守交通规则要先从自己做起,自己没做好,就不要责怪别人,既然自已错了,就主动承认;让孩子学会自己教育自己,才算学到了真正做人的本领。,

58、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了

【关键语】

 每个人都应该保护更弱小的人!

多数家长把孩子看得过于弱小,认为这不能做,那也不能干,恨不得把孩子用玻璃罩子罩起来,结果使多数孩子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国外的教育方式却不一样。

在澳大利亚,有一家人全家出动,爸爸、妈妈和五年级学生托利亚、4岁的萨拉到假日森林中去度假。森林里是那么美好,那么欢快,孩子们的父母让他们看看盛开着铃兰花的林中旷地。

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菊花,第一朵花开放了,粉红粉红的,芬芳扑鼻。全家人都坐在灌木附近。突然雷声大作,飘下几滴雨点,接着大雨如注。

托利亚把自己的雨衣给了妈妈,似乎他并不怕淋雨;而妈妈又把雨衣给了萨拉,似乎她也不怕淋。

萨拉问道:“妈妈,托利亚把自己的雨衣给了你,你又把雨衣给我穿上,你们干嘛这样做呢?”

“每个人都应该保护更弱小的人!”妈妈回答。

“那么,我为什么又保护不了任何人呢?”萨拉问道,“就是说我是最弱小的人?”

“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就是最弱小的人!”妈妈笑着回答。

 萨拉朝菊花丛走去,她掀起雨衣的下部,盖在粉红的花上。滂沱大雨已冲掉了两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它娇嫩纤弱,毫无自卫能力。

“现在我不是最弱小的了,妈妈”萨拉自豪地说。

“是呀,现在你是强者,是勇敢的人啦!”妈妈这样回答。

59、大方的父母造就慷慨的孩子

【关键语】

 我真开心能花时间帮助那些不幸的人们。

 几乎每一个父母在看到孩子的抢夺和囤积行为后都会感到担忧和害怕:“我的孩子会不会一直这样?”面对家长们的困惑,美国的儿童发展和行为问题专家Jan Faull向大家推荐了一个成功的家庭。

2岁左右的孩子表现尤其突出,只要有人碰他们的玩具,他们的第一反应常常是,“别动,这是我的。”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一旦进入了幼儿园,孩子便开始表现出分享、轮流甚至偶尔的大方。

如果不只一一个孩子,家里就必然会产生关于资源的竞争,如财产、“领土”和关注,家长又会忧心忡忡:“如果我的孩子们不能关心别人,将来他们怎么会有对公众利益的责任感?”让我们来认识一下Smith夫妇,他们决心教给孩子们一种仁爱思想。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他们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无论是捐助无家可归者,还是照顾生孩子的邻居,他们都竭力让孩子见证人类的天性。Smith夫妇也努力让孩子将仁爱付诸行动,带他们去做义工,并与孩子们讨论捐款给哪一个慈善机构。

smith夫妇意识到,他们向孩子们灌输的这种价值观,实质上是要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利他行为。他们从不苛求或强制,而是通过工作本身的趣味性和自豪感来感染孩子。他们也会给孩子制定行为规则。

Smith夫妇给孩子们零用钱,但要求他们必须1/3用于慈善行为、l/3投资,另外1/3自由支配。在孩子们很小的时候他们就定下这个规距,并希望孩子们终生实行。当Smith家的孩子们学会帮助别人以后,父母就不再强制了。

他们总是耐心地教导孩子,巧妙地向孩子们说明慷慨对他们意味着什么,以及对社会的益处。Smith会这样说,‘我真开心能花时间帮助那些不幸的人们。”除了每周六都向教堂捐款并去做义工,慈善行为已渗透到Smith家的日常生活,成为餐桌上的话题之一。这奠定了孩子们认识世界尤其是社会公正的基础:为社会公益事业尽一份力。

60、婴儿向我鞠了个躬

【关键语】

虽然只是一声简简单单的问候,却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被尊重和被关心的感觉,心情也会变得很愉快

初次和韩国人打交道时,发现他们无论大人小孩,在问候别人的时候一定会先鞠躬,至少也是要上身欠一欠,然后才是面带微笑的问候。

与人握手的时候,一定是伸出右手,同时左手搭在右手的小手臂上,上身欠一欠。在一些公众场合的迎宾小姐,在向大家鞠躬的时候,一定是鞠躬后上身在下面停留几秒钟,然后才直起上身的姿势。

韩国人的问候无处不在,走在韩国,无论是在银行,还是在医院、百货商店,你都能听到他们亲切的问候声,感受到他们的良好礼貌。虽然只是一声简简单单的问候,却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被尊重和被关心的感觉,心情也会变得很愉快。

“韩国人怎么会这么讲礼貌?”“韩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养成这个好的习惯?”……这些问题一直盘旋在我的脑中,直到儿子上了幼儿园,我才找到一些答案。

儿子初来韩国时刚满2周岁,对于韩国人的礼貌和语言一点不懂,但几个月的幼儿园生活后,我却看到了他身上可喜的变化。

以前看见大人无动于衷的他,看见熟人会主动上前鞠躬问候了,遇到不认识的人,只要大人在一旁提醒,他也能上前鞠躬问候,“爷爷好!”“奶奶好!…‘老师好!”“小哥哥好!'’……

才2岁的小人给人家鞠躬也是腰弯得很低,头差不多快要碰到地上了,作为妈妈的我每每看到此情此景真是又高兴又觉得好笑,不禁感叹幼儿园老师教育作用之大了。

记得那时每天早上送儿子去幼儿园,是一直要把他送到班级门口,每次老师只要在,看见我们到来,一定是马上迎上来,双手握着放在小腹部,很正规的和我们鞠躬问候。

刚开始,儿子不懂得和老师也要这样问候,但几天幼橱生活后,他也能做到见到老师也像老师那样问候了。

每一次当我要离开时,老师还会要求儿子向我鞠躬道再见,在老师每天这样的教育下,我也像进行了一次礼貌礼仪的学习。每一次,在幼儿园的走道里,无论遇到哪一位老师,认识的也好,不认识的也罢,她们都一定会主动和家长问候的:“妈妈,您早!”“妈妈,请慢走!”……她们良好礼貌总让我有些许的感动。我想老师课堂的教育固然很重要,但老师对孩子言传身教的作用也一定是忽视不了的。

孩子良好的礼貌习惯的养成和家长的教育也是分不开的。

一次去一位韩国朋友家玩,看见了她15个月的儿子,孩子当时还不会说话,但妈妈还是马上叫他向我问候,只见那个小不点还真的模仿妈妈的动作向我鞠了一个躬。

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韩国父母对孩子的礼貌教育,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从孩子懂事起、从孩子还不会说话之际,礼貌教育渗透在每一天的日常生活中,礼貌教育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得到强化和巩固,难怪……

61、润物无声的品德教育

【关键语】

 道德操守教育已经内化为日常的自觉行为。在美国,你很难看到有“禁止随带吐痰”、“禁止践踏草地”之类的告示。

在美国没有禁止随地吐痰的告示

美国父母对孩子的道德操守教育是极为重视的。

“人无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品德好坏之差。”美国父母认为对孩子人格的塑造的最终目的,是要把他们培养成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这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情感、思想和行动,对培养人类利益有多大的作用,所以,光有聪明智慧是不够的,他们教育孩子尊重并遵守社会规范。

这些价值观、社会规范包括:诚实、勇敢、自律、忠诚、可信、谦虚、礼让、尊重他人、分享、无私、公正。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孩子们都在有意无意地接受这些价值观的熏陶。

在美国,也许你会发现学校没有开设道德品德课,现学校没有开设道德品德课,但若你认为美国是儿童的天堂,自由的国度,不重视道德操守教育,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所不同的是,这些教育都贯穿在他们的日常行为当中。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长期培养,点滴做起。道德操守教育已经内化为日常的自觉行为。在美国,你很难看到有“禁止随地吐痰”、“禁止践踏草地”之类的告示。

垃圾是扔在垃圾桶里的

记得有一次野餐结束时,天色已晚,我们坐在平板车上准备回家,律师朋友的女儿扔了一个矿泉水瓶在地上,谁也没在意。这时,只听见朋友用一种不容质疑的口吻对他只有三岁的女儿说:“宝贝,下去拣起来,垃圾是扔在垃圾桶里的!”语气中透露着不容反驳。

他没有借助夜色假装看不见,也没有替自己只有三岁的女儿去拣起来。他让孩子认识到:1.垃圾属于垃圾桶;2.乱扔垃圾是不对的;3.你做错了,你得自己负责把它拣起来。

孩子站在门口迎接客人

和美国人打交道,你会发现大多数美国人彬彬有礼、落落大方、优雅、从容、礼让守规矩、守时、友善、绅士。他们尊重女性,遵守公共场所的礼数,非常有教养。和他们相处,你会觉得自己受到极大的尊重。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

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我们所在镇的教育局长的秘书请我们去她家吃饭,在我们车子到达之前,她的两个小孙子(一个10岁,一个8岁)早已穿戴整齐像个小绅士似的等在门口迎候客人了。

我们一到,他们依次一一和我们握手并领着我们进门入座,紧接着给我们倒水。动作娴熟规范,大方得体,这完全有赖于良好的家庭教育与培养。

作为家长,美国父母从小就让孩子懂得讲究礼节礼貌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美德,这样做他们的孩子一定会讨人喜欢,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人之后,也一定会倍受敬重。

62、餐桌上的礼仪训练

文明礼貌对个人事业的成功极有帮助。大的商业交易或爱情往往是从餐桌上开始。

在美国,人们常常把礼仪教育看作是品德教育的入门课.他们认为理想的楷模就是英式的绅士。但是,令我们想不到的是,美国儿童的礼仪教育始于餐桌。

自己进餐

在美国,当孩子长到一定大的时候,父母最常做的事情就是鼓励孩子自己进餐,孩子长到l周岁半时,开始喜欢自己用勺喝汤吃菜。绝大多数美国家长认为,孩子想自己进食,标着一种“人格独立”的向往,完全应给予积极鼓励。

杜绝偏食、挑食

美国人普遍认为一个偏食、挑食的坏习惯多是孩子时期家长迁就造成的.因此,他们特别重视孩子的偏食、挑食。

如果孩子一个劲地只吃某种菜而对其它菜不屑一顾时,家长往往会把菜收起来。他们还认定,餐桌上对孩子的迁就,不仅会影响孩子摄入全面、充分的营养,而且还会使孩子养成任性、自私、难以控制等人见人厌的性格:,

更为重要的是,偏食、挑食行为和这些性格,美国人将其认为是人际关系中最缺乏礼貌的表现。

学习用餐礼仪

美国孩子一般2岁时就开始系统学习用餐礼仪,4岁时就学到用餐的所有礼仪;稍大一些,5岁左右的孩子都乐于做一些餐前摆好所有餐具、餐后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及的杂事。

这一方面可以减轻家长的负担,另一方面也让孩子有一种参与感,对于礼仪教育来说,这更使他们学到了一些接待客人的餐桌礼。

餐桌上的环保教育

在现代美国人的眼中,五六岁的孩子应知道哪些是经过再生制造的“环保餐具”,哪些塑料袋能成为污染环境的“永久垃圾”。

外出郊游前,他们会在家长指导下自制饮料。尽量少买易拉罐等现成食品,并注意节约用水用电,因为他们懂得“滥用资源,即意味着对环境保护的侵害”。这是最不礼貌的行为。

在这样的教育下,美国10岁以上的孩子吃饭时,就很文雅了。

对于这种餐桌教育,美国一位叫鲍尔的老师说:“文明礼貌对个人事业的成功极有帮助。大的商业交易或爱情往往是从餐桌上开始。”

63、请为你的夸奖道歉

朋友和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她到北欧某国做访问学者,周末到当地教授家中做客。进屋看到教授5岁的小女儿,满头金发,漂亮的眼睛如同清澈纯蓝的一潭湖水,简直惊为天人。收下朋友带去的中国礼物,小女孩奶声奶气地微笑道谢,朋友禁不住夸说,你长得这么漂亮,真是可爱极了!

教授当时并没有说什么,但是女儿走了之后,她的脸严肃了起来:“你伤害了我的女儿,你要向她道歉。”朋友大惊:“我一番好意夸奖她,伤害二字从何淡起?”

教授摇摇头:“你是因为她的漂亮而夸奖她,而漂亮这件事,不是她的功劳,这取决于我和她父亲的遗传基因,与她个人基本上没有关系。但孩子还很小,不会分辨,你的夸奖就会让她认为这是她的本领。

而且她一旦认为天生漂亮是值得骄傲的资本,就会看不起长相平平的孩子,这就给孩子造成了误区。

“其实,你可以夸奖她的微笑和有礼貌,这是她自己努力的结果。”所以,”教授耸耸肩,“请你为你刚才的夸奖道歉。”“后来呢?”我禁不住问朋友。“后来,我就很正式地向教授的小女儿道了歉,同时表扬了她的微笑和有礼貌。” 朋友说,“而且从那以后,每当我看到漂亮孩子,我都会对自己说,忍住你对他们容貌的夸赞,从他们成长的角度来说,这种事要处之淡然。孩子不是一件可供欣赏的瓷器或是一片可供抚摸的羽毛。他们的心灵像很软的透明皂,每一次不当的夸奖都会留下划痕。”

64、走近善良教育

众所周知,德国是引发两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所幸的是,德国各阶层能够深刻地反思这段历史,甚至因此格外重视对孩子善良品质的培养,并将其列为德国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爱护动物

爱护小动物是许多德国幼童接受的“善良教育”的第一课。在孩子刚刚学会走路时,不少德国家庭就特意为孩子喂养了小狗、小猫、小兔、小金鱼等小动物,并让孩子在亲自照料小动物的过程中,学会体贴入微地照顾弱小的生命。

幼儿园也饲养了各种小动物,由孩子们轮流负责喂养,还要求孩子们注意观察小动物的成长、发育和游戏,有条件的还须作好‘饲养记录”。

孩子们正式入学后,他们的作文中常常会出现有关小动物的生动描绘,其中优秀的篇会被教师推荐为范文在壁报上发表。报上发表。

此外,利用自己积蓄的零用钱来“领养”动物园里的动物,或捐款拯救濒临灭绝的动物也是德国小学生热衷的活动。

德国的中小学还普遍开展有关“善待生命”的讨论或作文比赛。

一个13岁的男孩以充满爱怜的笔调,记录l『他为一只小鸟医治创伤,后来又将其放归大自然的过程,文章荣获了该校“善待生命作文赛”的第一名。

相反,虐待小动物的孩子轻则须接受批评或训导,重则可能受到大人的惩罚,如果效果不明显,还可能被送去作心理治疗,因为这是比学习成绩滑坡更为重要的“品德问题”。

德国人在这方面绝非小题大做——越来越多的德国人已有这样的共识:小时候以虐待动物为乐的孩子,长大了往往更具暴力倾向。

同情弱者

同情、帮助弱小者也是德国人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的另一重要内容。在成人社会的倡导、鼓励下,孩子们帮助盲人、老人过马路早已蔚然成风,为身体有残疾的同学排忧解难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法兰克福有一个孩子粗暴地将上门乞食的流浪者驱赶出门,全家人特意为此召开了家庭会议。

大人们严肃、耐心地启发孩子:流浪者尽管穿着邋遢,同样享有人的尊严。使孩子明白了一个道理:仰慕强者也许是人之常情,而同情弱者更是美好心灵的体现。

后来,孩子建议邀请此受辱的流浪者来家做客,大人们则毫无保留地支持。

宽容待人

“宽容待人”被德国人普遍认定为一个人“善良品质”的一方面。

一个叫雪丽的7岁小女孩在自己的生日晚会上遭到好友梅芙的无端抢白而感到大丢面子,因而试图报复以泄心头之恨。但后来在母亲的劝说下,她通过和梅芙谈心了解到:当时梅芙喂养的小兔子突然死去,心情十分沮丧,故难免“出言不逊”。在经过一番“将心比心”后,雪丽原谅了梅芙,两个小伙伴的友谊更深厚了。

唾弃暴力

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时,德国人还十分重视“反面教员”的作用。对那些中小学校校园里出现的恃强凌弱的听谓“小霸王”,校方的反对态度非常鲜明。

据悉,凡经2次记过仍不思悔改的“小霸王”,校方即果断地予以开除,接着再由“不良少年管教部门”给予管教。对于影视节目中频频出现的暴力镜头,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十分注意引导孩子以“批判”的眼光来审视。德国制造的武器之精良举墩闻名,但德国人并不赞成玩具商开发高科技“暴力玩具”,更不支持孩子(特别是男孩)与玩具枪炮、坦克为伴。   因为德国研究者已找到了越来越多证据证实:小时如经常用玩具“模拟杀人”,长大后难保能成为和平人士。一些联邦议员也指出:让德国男童少与玩具枪炮为伴是“明智。之举。也许,还能预防德国重蹈历史覆辙!

65、爸爸听了我的话

【关键语】

热爱大自然,热爱我们生活的优美环境,也热爱我们身边或大或小,或强或弱的生灵。

德国整个国家犹如一个清洁、美丽的大花园。之所以如此,一是得益于大自然的恩赐,二是缘于坚持从娃娃抓起的环保教育。

法兰克福一名6岁的一年级新生奥茨刚到学校注册报到,就领到了一套教科书和一册环保记事本。记事本封面一片绿翠.上面印有森林、草原、草地和田野,就像在德国高速公路两旁常可以见到的风景一样。

老师告诉孩子们,这不是供写字或做作业的练习本,也不是一般的日记本,更不是一本普通的画册,是环保记事本。老师还说,记事本是用废纸和垃圾生产的“再生纸”制成的,不用耗费大量木材——而这又意味着不必砍伐宝贵的森林。

环保记事本的设计很精心别致,扉页之后的每一页的左上角,都印有精美的风光照片:在阳光下闪着白光的庄严雪山、干净得发亮的河流、静谧神秘的月夜、撒腿飞奔的鹿群……

编者意在告诉孩子:热爱大自然,热爱我们生活的优美环境,也热爱我们身边或大或小、或强或弱的生灵。

一周下来,奥茨小朋友的环保记事本上就有了如下的记录:

    周一,我为濒临灭绝的灰鹤捐了一马克的零花钱;

    周二,夜里睡觉忘了关灯,浪费了大量的电,真不应该;

    周三,上图画课时连撕了3张白纸,老师说,造纸要消耗木材和大量的水,我感到惭愧;

    周四,我发现妈妈只为洗我两件内衣就开动洗衣机,浪费水、电,妈妈接受我的建议,等衣服积多些时洗;

    周五,哥哥得知开赛车会排放污染环境的有毒废气,就想出了弥补的办法——每人每年额外种20棵树,哥哥真聪明;

    周六,爸爸准备开车去超市购物,后来听了我的话改乘公交车,既节约了汽油,又减少了汽车废气的排放;

    周日,我丢垃圾时发现没有分类,于是不顾臭味将垃圾分类后才丢人垃圾箱。

比奥茨小朋友做得好的还有,邻桌的当娜竟成功地设计出一种煮鸡蛋可节约1/3能源的新方法一将生鸡蛋置人少量冷水里煮,待水一开即切掉电源,利用余热把鸡蛋煮熟。费格小朋友更聪明:设计了一种“环保收支簿”。上面记载着,本周已超额用电28度,故我和弟弟都保证下周只收看3天的电视,并停止玩电子游戏。

66、叔叔,请收下杯子

【关键语】

孩子们诚实和勇于承担责任的品行,使我感动,盛怒的火气顿时烟消云散。

迈克尔念小学五年级,是我外甥的同班同学。他听到外甥叫“uncle”,他也顽皮地叫我“Uncle Deng”。说起来和他是“不打不相识”,还挺有趣的呢!

那是一个天气非常燥热的下午,我正坐在临街窗户的方桌前,一边吃着一杯冰淇淋解暑,一边欣赏一本介绍立体派与未来派绘画的精制版画册。

“嘭!”地一声,一只球破窗而人,击碎瓷杯,飞溅出来的冰淇淋把我弄成了一个抽象派的大花脸!

我气得刚被冰淇淋降温的头上又冒出了炽热的怒火,把“花脸”探出窗外,搜索目标,准备嘴巴“开火”。

一群男孩子在玩打捧球,有一个手提木棒的壮男孩,惶惑不安地对我说:“对不起,打碎了杯子?喔,由我赔给你。”另一个瘦男孩却说:“不对!是我扔球没有扔好,是我的错,我赔!”迈克尔一挥手,嚷道:“是我没有打准,我赔!”

孩子们诚实和勇于承担责任的品行,使我感动,盛怒的火气顿时烟消云散,我把肇事的小球扔还给他们,并大声说:“杯子不要赔了。不过我希望你们换一个地方玩球好吗?”

“OK!”迈克尔又一挥手,小伙伴们立刻跟随着他,跑到对面的草坪上去玩了。

就这样“不打不相识”,我认识了这个名叫“迈克尔”的小老外。

几天后,我打开信箱,信件没有一封,却发现有一个瓷杯,还附了一封短信,上面写着:

亲爱的Uncle Deng:

请收下杯子吧!上面有中国山水,我想您一定喜欢。请原谅我的过失。

                                                                迈克尔

我怀疑不解:瓷杯怎么会像变魔术似的“飞”进我锁住的信箱里呢?我问小外甥,方才知道迈克尔一心想赔杯子,但他没有钱,又不愿意告诉爸妈,讨钱买杯子,于是他去替一位老人照顾狗,赚到一些钱买杯子,从中国人开的小商店里挑选并买回有中国风格的瓷杯。原想请我的外甥转交,外甥知道我不会收下,就摇头不肯代劳。后来,迈克尔灵机一动,等邮差开锁分信时,缠住人家“磨菇”来“蘑菇”去,最终达到目的。

67、到社区做义工

美国中小学的寒假时间很短,一般只有10天时问,但大多数学生还是选择寒假来完成他们的义务服务工作。

据统计,美国12岁以上的青少年有60%以上的人参加过各种义务服务活动,如在当地的流浪者收留中心为无家可归的人做饭,或油漆陈旧的建筑物等。

有的学生喜欢远走中美洲国家做义工,但更多的青少年则愿意选择家乡作为义务服务的场所。加州16岁的中学生汤姆就在当地一家医院进行义务服务,他有时在问讯台接听电话,有时帮着把手术后的病人推回病房,每星期工作16个小时。

菜斯顿医院的管理人员说,他们那里的义工25%是由青少年完成的,医院已离不开他们的帮助了。

由于美国越来越多的公立学校作出规定,学生在高中毕业之前必须完成规定时间的社区服务,否则不能毕业。因此,寒假成了学生们做义工的大好时机。做义工是没有任何报酬的,但专家们认为,做义工对学生的成长非常有益,是一种极好的培养公德心的机会。

68、尝一尝饥饿的滋味

尽管活动是象征性的,但孩子们已意识到世界饥饿人口之多,以及通过体验饥饿体味到了世界仍然充满了不平等。

在美国的不少中小学校校园甚至幼儿园里,吃忆苦饭非常流行,其宗旨据说主要是为帮助孩子懂得珍惜粮食,学会同情穷人,并或直接或间接地获取国际知识。

马里兰州的温顿小学校最近为全体学生组办了一次为期3天的“要饭”课,按规定,由少数学生担任慈善机构的工作人员负责发饭,而其他大多数学生则扮演流浪汉、乞丐或穷人。

在这3天内,每每到了就餐时间,扮演不同角色的孩子们便各就各位“体验”生活。只见“工作人员”仔细地将饭菜分发给每个“无家可归者”,而“要饭者”则就地坐下大吃起来。

尽管这种“生活体验”课的形式十分活泼,但孩子们的神情却相当严肃,因为他们都郑重其事地把它看作是一次宝贵的“生活体验”,而并不把它当作一场闹着玩的游戏。

再看看“无家可归者”要来的饭菜,分量明显不够,而且面包制作得十分粗糙,至于菜,也只有水煮的土豆块加2片肥猪肉(因美国人普遍不吃肥肉,故价格十分低廉)。

在孩子们用餐时,有一名教师则在一旁提醒说,在100年前,美国无家可归者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要比今天高出l倍之多.即便目前在美国,仍有至少100万无家可归者,至于在全世界,至少还有2亿人靠要饭为生——这些人平时吃的饭菜,大多比这顿午餐更差。教师的话语引起了孩子们深深的思索。

值得一提的是,孩子们绝大多数不愿担任“工作人员”而宁可扮演“无家可归者”,因而实际上那些“工作人员”往往只得由教师指定某些学生担当。不难想象,长达3天的“要饭”让孩子们的日子并不好过:有的反映说乏力、头晕,有的感觉注意力难以集中,有的说“十分想念”家里“丰盛可口”的饭菜,还有的说终于“领略”到了“饥饿”究竟是什么滋味。

旧金山市的斯迪夫中学组织的“体验饥饿”活动,则吸引了该校75名11一14岁孩子的积极参与。

那天中午放学后,参加活动的每个学生均由自家抽取一张就餐券——要是券上写着“15”这个数字,那就意味着他属于占世界总人口15%的“富人”,也就是说他可以享受到一顿丰盛的午餐,而且还可享受到殷勤的服务;要是券上写着“25”,那就意味着他属于占世界人口25%的“温饱型”,即可以吃到分量尚足的米饭、少量鱼和豆子;而要是抽到的就餐券上写有“60”,那么他就代表了占世界人口60%的“穷人”,因此那顿午餐就只能吃少许没有放油的土豆,而且还得耐心地排队等候领取属于自家的那一份。

该校校长介绍说,这些孩子通过抽签分成了3组,其比例恰恰与世界人口的“饥饿格局”大致相同。尽管活动是象征性的,但孩子们已意识到世界饥饿人口之多,以及通过体验饥饿体味到了世界仍然充满了不平等.

果然,参加过“体验饥饿”活动的孩子,便再也不会浪费粮食,还向学校的“粮食银行”捐赠了自己节约下来的多余食品或零用钱——这些由孩子捐赠的食品和金钱有的分发给了国内慈善机构,有的还送到了遥远、贫困的非洲大陆。

 

第五辑 体魄:爱孩子就让他多运动

“爱孩子就让他们运动”,这是西班牙家长爱孩子的方式,他们把运动等同于吃饭。在这方面美国家长丝毫不逊色,他们重视孩子的体育运动,就好象我们中国人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一样。

69、家长问题:我的孩子长得像棵豆芽菜

我女儿本来是个很健康活泼的女孩子,每顿可以吃两大碗饭。到了初二以后,因为功课压力大,白天上课,晚上回到家就是埋头做作业,星期天除了学校补课,也总是把自己关在书房里。

现在孩子厌食,一顿能吃个半碗饭我们就很高兴了,同学们都叫她豆芽菜。我们给孩子买很多营养品,可还是没用。看着孩子那么消瘦,我们实在心疼。

专家评语:

很简单,每天晚上带孩子出去散步半个小时;每周带孩子出去一次户外活动,爬山、游泳、打羽毛球,什么都行。

70、一出生就开始锻炼

近年来,除了大家所熟知的智商、情商和财商,越来越多的美国家庭开始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体商”,即提高其体育锻炼的热心程度以及运动水平。

美国人普遍认为孩子参加锻炼越早,体商提高越快,长大后更可能成为体育爱护者或体育能人。因此,美国孩子一出生便开始了锻炼。

在春、夏、秋季。出生仅2周的婴儿会被抱到户外,在树荫或柔和的阳光下享受日光浴,每次约15分钟,每日1-2次,并随着孩子的成长逐渐增加次数、延长时间,其间妈妈还会轻柔地摇动宝宝的小手、手臂、肩膀和腿。

这类户外活动让孩子有机会接触到大自然,有机会享受到新鲜空气、阳光等自然因素的刺激,从而促进孩子的身心两方面的健康发育。

让孩子做主

美国家长给予孩子自行选择参与哪种游戏或运动项目的权利,不包办强迫,尤其不勉强孩子参加家长喜爱或选择的项目。

鼓励孩子结交运动高手

体育运动往往是群体活动,因而培养孩子“合群”的性格与培养他的体商有着有机的联系。因此,美国父母会特别鼓励孩子结交更多爱运动、体能好的小伙伴,以便在后者的带动下提高其参与锻炼的主动性。

为孩子做个好榜样

统计显示,在家长不爱运动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也往往是个“懒虫”。所以,在美国有这么一个口号:“为了孩子能爱好锻炼,您自己也必须爱好锻炼。”

帮助孩子克服心理障碍

一些孩子并非天生不爱运动,只是因肥胖、手脚笨拙、反映迟钝或身材矮小等原因导致强烈的自卑心理。对此,美国父母会及时开导孩子,努力让他们明白“重在参与”的道理,不必过分看中运动表现或运动成绩。如有必要,还会聘请心理专家协助。

鼓励孩子多接触和体育有关的信息

如要求孩子留意报上和电视上的体育新闻,让他自编幼儿园的比赛报道,带他亲临赛场看球,或给球星写信等等。

宽容尤为重要

手脚还不太灵活、体能还远远不够充沛、运动水平也很低的小不点,只要动起来便是好样的。

所以美国人对孩子的每一点进步、每一点成绩,都会及时予以表扬。家长还允许孩子经常变换锻炼项目以增强其运动兴趣,不会动辄就批评其“缺乏恒心”。

他们明白: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发现锻炼的乐趣,养成爱运动的习惯,并由此而受惠终生。

71、健康的孩子是冻出来的

法国:婴幼儿室外午睡更健康

法国巴黎有一所幼儿园,寄托的都是两个多月到一岁的婴儿,所有的孩子每天中午都要在一个室外的大阳台上睡午觉,而且不论春夏秋冬,刮风下雨,天天如此。

巴黎的冬天,气温会降到零下10摄氏度,而孩子们仍然在阳台上照睡不误。他们不仅没有冻着,而且身体越来越健康,抵抗力也越来越强了。当然,冬天午睡的时候,幼儿园老师会把孩子包裹的好好的,只露出一张小脸。

澳大利亚:再富也要穷孩子

富裕的澳大利亚人信奉再富也要穷孩子。在最冷的月份,早晚很少看到哪位澳大利亚的孩子穿棉衣和防寒服,最多只是在“短打扮”外面罩一套绒衣,便若无其事地行进在寒风中。

太阳一出来,他们便将绒衣除去,只穿短衣、短裤、短裙。在澳大利亚还常见家长陪着光头、赤脚、只穿背心短裤的孩子从学校出来,尽管寒气逼人,但没有一个家长大惊小怪的。

美国:小婴儿只穿一件衣

美国医院的产科病房温度最多保持在24度,刚出生的小婴儿只穿一件衣服,再包一条毛巾。出院后,家长会每天给孩子洗几次澡,虽然家里的温度会比医院低,但婴儿照样穿着单薄的衣服。

美国法律规定:婴儿乘车必须使用安全座,6个月以下的婴儿要面朝车窗,半躺半坐。也就是说,小婴儿在外出时都要自己坐车,不能用被包裹着。

日本:婴儿的三浴锻炼

日本的家长大多会让孩子比自己少穿一件衣服。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除每天给婴儿洗澡外,还注重空气和日光浴。空气浴从孩子满月就开始了。家长抱着婴儿在户外散步,时间约20-30分钟。日光浴在出生后约2-3个月,孩子适应了户外空气后开始。场所为窗台、凉台、婴儿车等。

春秋季为上午9-11时,下午1-3时;夏季为上午9时前,下午4时后,冬季为正午前后。必须是直射阳光,但不直射到脸部和头部。日光浴后,家长会给婴儿擦干汗水,喝些开水或果汁。

72、体育运动是生长维生素

关键语:

体育运动提倡的是一种蓬勃向上的竞争精神,一种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一种开放进去的创新精神。

美国人重视孩子的体育运动,就好象我们中国人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一样。从孩子刚会走路不久,有心的父母亲就带着孩子开始了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

最忙的妈妈忙什么?

美国社会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称那些带着孩子参加各种各样运动的母亲们为“足球妈妈”、“棒球妈妈”、“网球妈妈”。都是些为了孩子能参加体育运动而任劳任怨的母亲们。

前不久,听当地的电台评选“最忙的妈妈”。获奖的是一位有三个孩子的母亲。

他最忙的一天是这样安排的:某个星期六,早上九点送十岁的二儿子参加社区足球队的比赛。把二儿子送到足球场后,马上又送十二岁的大儿子到学校去参加学校橄榄球队的训练。路上还要把小女儿送到体操馆去。

刚回到球场不到半个小时,二儿子的球赛结束了。带上二儿子又到体操馆去等女儿。十二点半后,大儿子已在学校门口等候妈妈驾车来接他。到麦当劳吃了个快餐,二儿子的冰球训练又要开始了。

三女儿的足球赛被安排在下午两点半,比赛场地在另一个社区,至少要开上半个小时的车,才能到足球场。大儿子的网球训练是在下午四点半。也就是说,这位妈妈一定要在四点半之前从女儿的比赛场地赶回来,才能把大儿子送到在另一个方向的网球场去。

当然,还不能忘了,二儿子五点钟打完了冰球,正在等妈妈来接呢。等到妈妈带着三个孩子回到家,已经是晚上七、八点钟了。

双休日在运动场上度过

其实,我们周围的美国朋友,凡是有孩子的家庭,几乎家家在星期六、星期天都是这样安排得“满当当”的。

我们家的好朋友,阿莱希博士有四个孩子。她的几个孩子都是从三岁半开始就参加体操训练。

我去看过她孩子的体操训练。那么小的年龄,当然也学不到什么,无非是翻个筋斗,举举手,弯弯腰什么的。有时干脆就让孩子在大蹦床上一个劲儿地跳。但阿莱希博士从来没让孩子缺席过。

在学体操的同时,阿莱希博士又带着孩子去学溜冰。看三四岁的孩子学溜冰很有意思。一开始孩子在冰面上根本就站不稳,教练就给每人一个塑料凳子,让孩子扶着在冰上走。

一个季节训练下来,大多数孩子都学会滑冰了。训练班结束前,还会搞个汇报表演一类的东西,让孩子们在冰上溜一溜,排个队什么的。家长啦,亲戚朋友呀,都会去捧捧场,给孩子鼓鼓掌。

当孩子长到四、五岁时,足球训练又开始了。在这个年龄阶段,在不同的季节,还有垒球、游泳、篮球。一年四季,每个孩子都一定参加一项或二项运动。

去年,阿莱希最大的孩子十岁,最小的三岁。为了让孩子参加训练和比赛,他和丈夫忙得一塌糊涂。几乎每个星期六、星期天都是在各种运动场上度过的。

即便这么忙,她和丈夫还是自告奋勇担任了大女儿的垒球队训练,小女儿和小儿子的足球队教练,大儿子的篮球队教练…..

大多数美国人的家庭,重视孩子的体育爱好和发展,并不以培养运动明星为目的,我曾同阿莱希博士探讨过这个问题。我问她:“你认为你的孩子中会出现一两个运动明星吗?”

她是生理运动学博士,对此道很有研究。她的回答很简单:“根据他们的身体条件,根本不可能!但孩子参加各种体育运动,对他们的性格、身体、智力、协调能力、自我评价等等都有好处,受益终身。”

大女儿杰西卡五岁就参加踢足球。八岁时在足球选拔队打后卫,现在改打中前卫。踢起球来很猛,像个“假小子”。球技也很出色。每当人们赞扬杰西卡时,海琳和古瑞克总是一脸灿烂,一脸骄傲。就好象我们中国的家长,听到人家赞扬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好一样。

其实,“体育”的“体”包括了体力、体能、体态等等。它包含的不仅仅是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还包括个人的精神状态、心理状态。体育运动提倡的是一种蓬勃向上的竞争精神,一种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一种开放进取的创新精神。

与国内的同龄人相比,美国孩子没有把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或第一的评价位置上,在他们的评价标准里,一个人的自主精神,自强自尊,意志品质,奋斗面貌,竞争态度等等都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在淘汰竞争中悟出许多道理

美国到了高中才有校际间的足球赛。能不能参加校队,不像国内由体育老师或教练决定,而是充分地尊重每一个“社会人”的平等的竞争权利:即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报名参加,但最后能不能留在队里,则看你自己能不能通过一个叫“淘汰竞争”的测试。

高中的男孩们把能不能参加足球队当作一件很重要的事。我的儿子矿矿和他初中的好友麦德,为了参加学校的足球C队,早就做好了参加这个“淘汰竞争”的测试的准备。

“淘汰竞争”于7月16日下午3时开始。烈日当头,但参加各种运动队的试训者熙熙攘攘。我虽戴了遮荫帽,还顶不住酷热,钻到树阴底下,妻子干脆站到了教学楼那边去。

学校要组建A、B、C三支足球队,一般来说是按年龄和球技分队,但为了鼓励竞争,低年纪的身体壮、技术好的球员,也可以“提拔”到高年级的队来,每队需要25名正式的球员,但参加试训者约有200人。

开始是环球跑,可能有1500米。接着是三组400米跑,又接着100米折返跑。

我以为大概就差不多了吧,看孩子们累得那个样,歪歪斜斜的,耐力速度都知道了,该淘汰谁就淘汰谁吧。谁知道,试训并没有结束,又进行两圈环校跑,400米,100米折返跑。这一轮下来,直看得我胆战心惊,以为总该结束了吧。万万料不到的是,又进行第三轮。

我看不到自己的脸,反正妻子的脸是失色了。场上有孩子晕倒,有孩子抽筋,有孩子呕吐……我真想把孩子叫回来,不要试了,那个球队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但要穿过这个偌大的球场,众目睽睽之下,把孩子叫回来------做第一个,也可能是唯一一个主动退下来的人,又实在难以决断。

眼前的儿子,我就看不懂啦,老师又没有选你,是你自己来的,要退就退,又不是没有余地!再说,这是个小公鸡一群的男校,又没有能让小年轻赴汤蹈火的一双双美丽温柔的大眼睛……

最后,孩子们到底跑了多少,我们没有数,孩子也记不得.我看着面色煞白,一拐一拐的儿子,心好痛!真想出言劝他,但看儿子并没有退的意思,我又说不出口。于是,我拐着弯儿说:“那些跑在后面的,都看着没有希望,为什么不干脆退了?”

儿子看也没看我,说:“爸爸,自己退出来和选不上是不同的,你可以退出足球队,也可以退出网球队,退来退去你还能往哪里退呢?没有到最后一分钟,谁都还有机会,跑在前面的,也可能下一轮,挺不住了呢!”

这些话,我从未跟儿子说过。是他在这个既充满机会,又充满竞争的美国社会里自己悟到的。

我们需要的不仅是男子汉的体魄,更需要男子汉的自主精神,自强自尊,意志品质,奋斗面貌,竞争态度。

要根治“文弱”病,需要从头做起-----从我们的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起,就为他们提供大量的“生长维生素”。这个生长维生素就是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游戏活动。

73、最好的经纪人是运动员出身

许多体育运动都具有培养孩子勇气、信心及冒险精神的特性,鼓励孩子积极参加有挑战性的运动,无疑会对孩子将来的人生发展带来很大的益处。

体育不仅仅是锻炼身体的手段,还可以教会人们如何迎接挑战。美国家庭特别鼓励孩子参加社区组织的垒球队、足球队、排球队,做教练的往往是学生家长,每次比赛父母都来助阵或服务。

许多从中国去美国读书的学生在学习成绩上名列前茅,但在体育和其他业余活动,如音乐、舞蹈等方面都有压力,体育上更是自叹不如。在父母用心的呵护下,在对体育普遍轻视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要克服心理上的束缚,奋身向前的确不易。

事实上,孩子在体育项目或其他体力游戏上所锻炼出来的勇气、自信及大胆细心的作风,也会影响到他们日后在事业中的所作所为。

美国华尔街证券交易所中,最好的经纪人往往是运动员出身,这不单单是他们拥有一般人所没有的强壮体魄,得以应付高强度的精神紧张,而且在心理素质上得天独厚,反映迅敏,自信而有魄力,勇于做决断,理所当然到满足了这项工作的要求。

74、爱孩子就让他多运动

关键语:

他说西班牙4000万人,个个都是体育迷,运动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就像每天要吃饭一样,没有人会考虑为什么要吃饭。

认识迈克是因为学网球,当长相和穿着都很中国化的西班牙籍华人迈克出现在我们面前时,谁也不会想到他会是老外。但时间长了,我们还是感到了迈克的不同,比如,他从来都是那么温文尔雅,在教我们网球时喜欢大谈网球文化。他说他的儿子汤姆5岁开始打网球,现在已经开始参加欧洲的网球赛事了。

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体育在国外孩子的成长中究竟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

听我这么一问,迈克笑了,他说西班牙4000万人,个个都是体育迷,运动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就像每天要吃饭一样,没有人会考虑为什么要吃饭。儿子学网球是为了培养他对体育的兴趣,使体育成为孩子一生中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迈克说,西班牙的孩子很少有不喜欢体育运动的,因为运动让他们沸腾的热情和活力有了释放的舞台。他们进行体育运动,重在参与,好与不好。输与嬴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需要和朋友一起活动,一起玩耍。

对父母来说,体育活动使孩子们能有机会学习团队精神、建立友情、强壮体魄、磨练意志。所以,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孩子参加体育运动都是件好事。父母不仅要鼓励孩子参加,还要积极参与孩子喜欢的运动项目,和孩子分享运动的快乐。

汤姆最初迷上网球时,迈克夫妇几乎每周都要陪他去看球赛。每次儿子参加比赛,他们总是抽时间去当啦啦队员。

每次汤姆比赛时,夫妇俩坐在观众席上,眼里全是汤姆。嬴球时,迈克夫妇为汤姆鼓掌欢呼;输球时,不忘安慰打气。

因为他们知道,参加比赛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儿子在运动中寻找快乐,身心全面健康打颤,从而使他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更加丰富多彩。

在和迈克谈话的过程中,他一直在给我灌输着这么一个理念:网球是一种文化,孩子大网球的过程也是学着做人的过程。在西班牙,教幼儿的网球教练水平要求很高,因为教练不仅在教孩子技能,更在教孩子一种精神和文化。

迈克说,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尽管形式各不相同,但其基本的精神是相同的,那就是:愉快的生活态度,较强的适应能力,个人行为的规范化、责任感及与同伴的合作精神,公正地看待问题,遵守规则和规定的能力。

另外,运动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

孩子们在运动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通过运动,有助于培养他们勇敢、顽强、团结、机智、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他们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心理状态,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以至品质的培养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更是孩子一生的福气。最后,迈克意味深长的说了一句话:“爱孩子,就让他们运动吧!”

75、游泳池里培养自信

傍晚,马蒂诺夫妇又带着7岁的女儿来上游泳课了。马蒂诺家有7个孩子,每年夏天他们都要送孩子们到家附近的帕莱索游泳池上游泳课。

现在已有三个孩子通过了25米游泳基本测验。游泳教练说,孩子们一点都不怕水,动作掌握很快。显然,爸爸妈妈早已培养了他们对游泳的自信。

在法国,游泳已成为一种普及的儿童体育教育。一些家长象马蒂诺夫妇这样把孩子送到游泳池单独上课。更普遍的做法是:按政府规定,由学校与游泳场所联合对初中以下不会游泳的学生进行义务教育。政府每年定期为中小学生安排游泳课,两人一组,每节课35分钟。经过一段训练后,一般孩子都能通过25米的测验、获得合格证书。还能掌握意外落水时的自救办法。

据帕莱索游泳池的负责人介绍,这个长50米、宽12.5米的露天游泳池每年对公众开放4个半月.其中5月和6月期间,每天要穿插安排出4个小时的时间,由专业游泳教练员对附近学校的中小学生进行游泳培训.加上傍晚为儿童和成年人设立的单独授课,每年月平均有1000人在这个游泳池学习掌握正规的游泳技术。像帕莱索游泳池这样为中小学生服务的公共游泳场所,在法国比比皆是。

76、您知道阳光教育法吗?

关键语:

日本家长也很快从“阳光教育法”中体会到了好处。这里的孩子比别的孩子更健康,更易与人交流,极具团队精神,在与人合作中更易取得成功。

你见过光着上身只穿一条裤衩在教室上课的学生吗?你见过在冰天雪地里还让学生光着身子在操场跑步、做操并大受家长欢迎的学校吗?这正是风靡日本的“阳光教育法”。

“阳光教育法”就是让孩子忘却彼此家庭身份,裸露着上身上学听课。其目的除了培养孩子强健体魄、坚韧意志外,更是要让孩子养成人人平等、人人能获得成功的自立自信意识。

小野正二郎因为父母常年在国外工作,缺少父母关爱,自闭趋向明显,整天不说一句话。后来他的父母将小野正二郎送到阳光学校,看到光着身子的小伙伴们,小野正二郎不久就恢复了纯真天性,很快与大家玩成一团。一年后,小野正二郎变得活泼多了,不再自闭。

所有进入阳光学校的孩子,学校都要与其家长签定协议,家长保证不对学校的“极端作法”表示不满或抗议,当然学校也会保证孩子的绝对安全。

奇怪的是,对阳光学校,许多家长都排队报名,上至政府高官、大公司总裁,下至市井平民,有的家长还以孩子在阳光学校读书为荣。

专家认为,热衷于让孩子接受阳光教育,有着深层次的社会原因。日本社会竞争激烈,如果不从小就磨练孩子的坚强意志和对环境的适应力,长大后将很难在社会立足。

阳光教育以其崇尚吃苦,锤炼意志和培养学生自信心,人人平等、 不分尊卑的精神,自然受到家长的欢迎。

日本的家长也很快从“”阳光教育法“中体会到了好处。这里的孩子比别的孩子更健康,更易与人交流,极具团队精神,在与人合作中更易取得成功。

77、随时随地的自然锻炼

事实上,父母在养育孩子时,如果随时注意在生活中对他们进行锻炼,锻炼的机会是很多的。

比如从孩子会走路时就让他赤脚走路,冬天逐渐用冷水洗手洗脸,带孩子在雪地上玩雪、打雪仗;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学习溜冰。平时适当的给孩子少穿一点衣服,让他们露一露颈项,露一露头,露一露小手小脚,吹一吹风,晒一晒太阳;让他们玩一玩泥巴,玩一玩沙,玩一玩水,到大自然中去接受各种刺激,经历风吹日晒等。

长此以往,孩子就会不怕冷不怕热,不易生病,抵抗力和适应力就真正提高了,他们也才真正健康了。

78、风吹日晒偏不感冒

在日本时,有两件事我印象较深。第一,我发现,日本的学校(幼儿园、小学、中学)都规定,凡是孩子上学,一律不准穿长过膝盖的长裤(女孩子穿长裙子也不行),否则不允许进学校大门。这一规定一年四季通用,而且孩子们确实是这样做的。

当时,我感到很惊讶,首先便想到,如果冬天也如此,孩子会不会感冒生病?变立刻询问规定的缘由,得到的回答是:让孩子露出部分肌肤,便于他们接受四季的风吹日晒,长此以往会增强他们身体的抵抗力。再问孩子会不会感冒,回答是:“习惯了,不会感冒。“这样事实的结果被认定是有效的。

另一件事:在冬天的一个下午,一位日本母亲带者她三、四岁的小女儿在雪地上玩,小女孩光着脚在雪地上奔跑嬉戏。一位中国母亲看见了非常惊讶,走过去询问这位母亲:“你不怕孩子感冒吗?“这位日本母亲微笑着指者自己的脸说:“脸常露在外面,会感冒吗?”

在日本,不论是在专门的教育机构,还是在家庭教育中,积极锻炼孩子身体的思想意识是非常明确的。相比之下,中国的父母很注意保护孩子,但锻炼他们身体的意识不够。

中国的父母总在担心,孩子会不会冷呀,会不会热呀,会不会累呀,会不会生病呀等等,很少去考虑他们应该适当地去冷一冷、热一热、累一累,接受接受锻炼。所以,中国的父母总是把孩子看得紧紧的,关心照顾得无微不至。

请想一想,怕孩子生病他们就不生病了吗?天天保护孩子就能使他们增强体质了吗?结果恰好相反。越怕,越对孩子过分保护,他们越是失去了锻炼的机会,就会减弱对病菌的抵抗力,最终导致他们的自然生存能力比较差。

据有关方面的调查,目前我国有一部分儿童在身高体重上还不达标,即使已经达标的孩子在体质上也不太理想。而日本孩子从整体来说,体质都比较好。

当然,引导孩子进行身体锻炼,一定要讲究方法,科学的锻炼才可能真正促进他们的健康。

79、如何利用空气、日光和水锻炼儿童

关键语:

户外活动一年四季都要进行,即使冬季很冷时,也要让孩子到户外玩几分钟,但有雾天气,或空气湿度太大时不宜进行。

儿童的身体锻炼一般包括两方面:一是发展儿童动作的体育运动,以促进他们的身体发育和发展相应的动作;二是充分利用自然因素如空气、日光、水等锻炼儿童,以提高他们对外界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而后者往往是家长最易忽视的。

孩子的锻炼,出生后不久便可进行,知识父母要注意,不同年龄的孩子应有不同的锻炼要求。

A、空气锻炼

孩子满月以后,父母便可以对他进行接触冷空气的锻炼。父母要经常抱孩子到户外散步,或抱他在阳台上吹吹风,即使在冬天,只要没有风,也可以进行。户外散步的时间一般在一刻钟以内。冷的天气,由于孩子太小,在户外的时间要短,如果孩子适应了,时间可以逐渐延长。如果天气比较暖和,气温在18度以上,又无风的话,也可以让孩子在户外睡眠,那样,孩子,可以较多地呼吸到新鲜空气,但是注意不能让风直接吹到他的头。

户外活动一年四季都要进行,即使冬季很冷时,也要让孩子到户外玩几分钟,有雾天气,或空气湿度太大时不宜进行。如果一天能保证孩子有2-3小时的户外活动,对他是大有裨益的。

B、日光锻炼

孩子满月后,父母就可以抱他到室外去晒太阳。因为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和他皮肤中的物质发生作用,产生维生素D,可以促进孩子机体对钙、磷的吸收,使他的骨骼发育良好。

夏天进行日光浴的时间最好是在上午8-10点,下午4-6点。冬天可在10-13点之间。1岁的孩子,每天晒3-5分钟即可。注意不要让太阳光直接照射到孩子的眼睛。

C、水的锻炼

父母要经常给孩子洗澡,因为洗澡不仅仅是为了清洁皮肤,而且有利于孩子的生长。洗澡时室温不低于25度,水温37度为宜。

从1岁半起,可以用低于体温的水为孩子擦身,水温从37度开始,逐渐下降,擦了3-5天以后孩子反映正常,可以降一度,最低可降至28度。

孩子如果有不良反映,水温应立刻升高,到他们能接受为止。擦身时,室温不能低于20度,擦的顺序是:先四肢,后背、胸、腰、腹。身体非常健康的孩子可以进行冲淋锻炼,水温在31-37度。冲淋时的室温不能低于22度,冲淋后需要用干毛巾擦身,擦到皮肤微红为止。先天无风时可在室外冲淋。

3岁以后的孩子还可以游泳,当夏天无风、水温不低于22度时便可以进行。游泳的时间由1分钟增加到10分钟。但游泳时不可空腹,也不能在饭后立即进行。如果夏天天气太热,太阳直晒,也不适宜孩子游泳。

80、帮婴儿做被动体操

一周岁以内的孩子,由于胜利发展的局限,一般是成人和他一起做婴儿被动体操,也就是在成人的帮助下,婴儿被动地活动头、手、腿和躯体。被动体操的做法要从专门的保健医生那里去学,成人不能随便乱做,以免拉伤孩子。

一般两个月的孩子可以开始做。被动体操的作用主要是增加孩子的运动量和帮助他很好地发展坐、爬、站、走的动作。一岁半以后,孩子可以做一些主动体操和模仿体操,以促进他动作的协调发展。

81、四个月婴儿雪地里抗冻

关键语:

要让孩子从小就接触大自然、习惯大自然,这对他的健康有好处。

俄罗斯幼儿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内容和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让孩子从小就接触大自然、习惯大自然,让孩子经受风霜雨雪和严寒的考验。

1993年圣诞节前两天,北风呼啸,雪花飘飞,寒气彻骨。在我所住的背靠着阿穆尔海湾的远东大学第四宿舍的九层大楼前的空地上,出现了令人难忘的一幕:

一个年轻美丽的少妇,身穿皮毛大衣,头戴狐皮帽子,站立在冰天雪地之中。她时而推动一下身边那辆有篷盖的兰色婴儿小推车,时而跺跺双脚。她的肩膀上、帽子上,积了厚厚的一层雪;她那白白净净的脸膛,也冻成了紫红色。

看得出,她已在这儿站立了很长时间。一个身体包得严严实实,只露出淡紫色小脸的婴儿,正在小推车里酣睡。他不时吮吸一下漂亮的小嘴,仿佛睡梦中也在享受母亲甘甜的乳汁。这个漂亮的少妇,名叫米里娜,汉学系的工作人员,是我的近邻。小推车中的婴儿,是她的可爱的小宝宝,才四个多月。从婴儿生下两三个月,每天绝大部分时间处于睡眠状态时起,米里娜就一天两次,把孩子放在小推车里,推到大楼外的空地上散步,从不中断。开始时,每次半小时,以后,时间渐渐加长。

那天下午,我刚下课回宿舍,正好看见米里娜站在雪地里推小车的情景。我感到十分奇怪:天气这么冷,总有零下二十度,又刮着风,下着雪,为什么把这么小的孩子带到雪地里挨冻呢?米里娜笑了笑说:“要让孩子从小就接触大自然,习惯大自然,这对他的健康有好处。我们俄罗斯人,就是这样培养孩子的。”说着,她用手指了指远处。循着她的手指方向,我果然发现,在一百米开外的地方,在皑皑白雪中,还站着四五位身穿皮衣、手推小车的妇女。我的心情,也由惊讶而边为佩服。

一个冬天的傍晚,已经9点半了,屋外一片漆黑,寒风飕飕。一个青年教师带着他那两岁的儿子匆匆出门。我和爱人正巧有事从外面归来,问他这么晚了到哪里去。他指了指孩子:“我今天忙了一天,没有时间带孩子出去,现在带他去散散步。”我们说,天那么黑,又冷,孩子不怕吗?他一笑:“男孩要胆大,天黑是一种自然现象,怕什么?天黑正好培养他的勇气。”

一个夏天的傍晚,瓢泼大雨刚停,坑坑洼洼的地面到处是积水。宿舍楼里一些年轻家长,就带了上小学的大孩子和刚会走路的小孩子,出门散步了。孩子们唧唧喳喳,你追我赶用小脚踏着路面上洼塘里的积水,溅出大大小小的水花,玩得好开心。家长们站在一边,放手让孩子们戏耍,听凭水花沾湿孩子的鞋子、裤子和衣服。直到天黑定了,他们才陆续回家。

第六辑 玩耍----游戏之中学规则

让孩子痛痛快快地玩耍吧!玩耍是属于孩子的权利,玩耍是孩子天然的职业。

82.家长链接:儿子不喜欢和小伙伴一起玩

因为是独生子,邻居又没有年龄相近的孩子,我儿子从小就一个人关起门来自己玩。现在孩子慢慢大了,也养成了孤僻的习惯,不喜欢和伙伴一起玩,有时同事、朋友带孩子来家里,房间里堆满了玩具,可是我儿子却总是不理睬客人,自己玩自己的,甚至不喜欢别人动他的玩具。不知道这样好不好?

专家评语:

鼓励孩子和伙伴一起尽情地玩,鼓励孩子打开心扉,可以舒展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学会交际的能力,还可以让孩子学会遵守游戏规则。将来的承认世界,实际上是儿童游戏生活的延伸,其中最重要的能力是:自己遵守并且维护游戏规则。

83、复活节的彩蛋

活动的宗旨只有一个“coming to have fun”(来玩个开心)

女儿高兴得手舞足蹈

每年初春的复活节几乎每个社区都会为孩子们举办“寻找彩蛋”的活动。今年是我第一次带着一岁半的女儿参加,活动通知很早就发到了我们手里,上面明确写着自备彩蛋。所谓的彩蛋其实是鸡蛋状的塑料小盒,每个彩蛋里面都要放置糖果。

到活动那天,我提前来到指定地点,小心地捧着装有12只彩蛋的大盒子,只见眼前竟已满目缤纷,许多彩蛋正躺在阳光下闪着可爱的光芒,衬着刚刚冒出绿意的草坪分外美丽。等我们再次来到这里时,公园里早已人满为患,大人孩子嬉闹奔跑着。再放眼看看一个小时之前还被彩蛋装点的分外妖娆的草坪,竟然只剩下一片绒绒的绿色。我不禁暗叫:不,看来要空手而归了。

我急忙抱着女儿向草坪上飞奔而去,好在女儿很容易满足,在拣到第一个彩蛋的时候就笑容满面地直鼓掌了。领着女儿在公园的每个角落搜罗一番,小篮子里看起来终于不那么寒酸了。女儿高兴地手舞足蹈,挎着小篮子在草坪上玩的自得其乐。

此刻的小公园更像是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巧克力大餐,孩子们席地而坐,美滋滋地品尝着糖果的香甜。我也为女儿打开彩蛋,小兔子形状的巧克力换来孩子如获至宝似的惊呼。

看着先生和女儿,看着和煦的春风拽动女儿的裙角,看着萌动着绿意的春色,一瞬间感到这样的生活真是好惬意!

Comingto havefun!

万圣节又名“鬼节”,听起来真是有点阴森,不过,在北美却是一个相当热闹和喜庆的节日。它不要求参加者提前做准备,活动的宗旨只有一个“Coming to have fun”。

会场安排在一个社区小公园里,早已被组织者精心的布置起来。到处堆放着象征收获的草垛,旁边摆放着金黄色的南瓜。万圣节的各种装饰也都纷纷亮相。狰狞的巫婆,恐怖的黑猫,这些装饰增添了不少节日的热闹。

大一些的孩子早都兴奋地带着魔鬼的面具在草垛间穿行。孩子们可以从草垛里寻找糖果和一些小的塑料玩具,比如蜘蛛,壁虎,都是和这个节日相关的玩具。没有心理准备,又生性胆小的我一开始还真被女儿从草垛里翻出的大蜘蛛吓了一跳。

会场上还有一些其他的活动。孩子们排队领取一个小南瓜,然后由爸爸妈妈给南瓜做装饰,扎上彩带,画上脸谱。旁边还有组织者专门请画师给孩子们画脸谱,孩子们一个个排着队翘首等着,轮到自己后挑选一个漂亮的图案由画师仔细地画在脸上。原本比较怕生的女儿这时候也毫不示弱,把小胖脸凑过去,一会儿就看见一只漂亮的蓝色蝴蝶翩翩欲飞了!

活动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每个孩子或多或少都得到了小礼品,每一张小脸上都洋溢着喜悦,每个人的心里都已满载而归。

在美国,虽然我带女儿参加的亲子活动还不多,但是却已经能够很深刻地感觉到这种活动的“玩的开心”的宗旨了。从父母到孩子,从组织者到参与者都抱着这个愿望,于是温馨的气氛就自然而然地氤氲起来。孩子从小参与这样的活动,学会以平和的心态看待得失,与人为善,学会分享,我想这比是否得到礼物要重要得多。

84、儿童公园留住快乐时光

【关键语】

花点时间陪孩子玩,让他们在嬉笑游戏中学习知识,学习人生。法国和美国的父母就是用这种办法教育孩子。

布洛涅森林位于巴黎西部,这里树木参天,绿草如茵,是人们休憩散步的理想场所,法国最大的儿童公园就坐落在这片郁郁葱葱的森林之中。

公园占地足足有20公顷,每天上午10点至晚上6点为开放时间,全年从不闭园休息,每年平均接待游人150万人次,其中儿童80多万人次。人们常常是举家而来,即便是冬季,每日的游人也达6~7万之多。

海尔梅斯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美好童年。每每提到,他都会深深地感谢父母,因为他们不管自己的工作有多忙,都要经常带他来公园玩儿。

现在他也做了父母,有了自己的孩子。他说,除了.在家里给孩子创造多方面学习和娱乐的环境,年轻的父母不能忘了常常把孩子带进大自然里去,比如这儿童公园就很理想。

他介绍说,在儿童公园内,设有大型游艺场所,电动碰碰车、飞机起降机、小火车、小赛车、电子游戏、打枪、射箭等各种游乐项目多达50多种,其中多项还是有奖的,这对儿童具有十分强烈的吸引力。

在公园另一侧,建有一座小型农场,养有鸡、鸭、牛、兰、猪等禽畜,还建有各种小作坊,这是为了让城里的孩子包括他们的父母对农村生活加深感性认识。

芳草馆是举办展览的地方,在这里通常以游戏猜谜的方式,通过实物向孩子们介绍一些历史知识。

小小考车场则是对孩子们进行交通规则启蒙教育的学校,内分交通规则理论课和实践课。理论课教授书本知识规则、条文;实践课是驾驶模拟汽车或骑小自行车在场内的公路上行驶,公路上设有红绿灯、交通岗、各种路牌标志等,与生活中所见到的一模一样。

除此之外,公园里还有花园剧院、小马戏棚、小动物园、小高尔夫球场等一系列文化娱乐设施。

海尔梅斯既依恋又自豪地说,在这里,天真的孩子们不仅能尽情地嬉笑玩耍,更重要的是还能学到书本上不能学到的东西。

美国的鲍布·格林讲述了另一段见闻:一位父亲怎样特意与儿子共度星期六。   那个早上,鲍布·格林路过亚特兰大航空港时,赶上了一趟从市区终点把飞机乘客运往登机口的短程火车。这些火车整天来来回回的,虽然分文不取,一尘不染,但却显得干巴巴、冷冰冰的。

可就在这趟车上,他听到了笑声。这是第一节车厢里,在它的前部,有个男的,还有他的儿子。他们正朝窗外看着前方的轨道。车停下来让乘客下完车。然后门又关上了。“走嘞!抓紧我呀!”父亲说。那男孩大约5岁左右,高兴得嗷嗷直叫。他们父子俩所穿的衣服说有多便宜就有多便宜,但他们毫不介意。

“瞧那边!”父亲对儿子说:“看见那个飞行员了吗?我打赌他正朝着他的飞机走去”。儿子就把脖子伸得老长老长地向那边望。 下了火车。他买完东西又要登上那趟班车时,他又看见那个男的和他的儿子。他们也回来了。这时他才意识到他俩并不是要去赶航班,而只是为乘车而乘车。

“现在想回家吗?”父亲问。

“我想再坐一会儿!”

“再坐一会儿?”父亲装出一副生气的样子,但实际上很高兴,“还没坐烦吗?”

“好玩着呐!”儿子说。

“那好吧!”父亲答应道。随后大家都上了车。

  “爸爸,这些人都往哪儿去?”儿子问。

“到世界各地去。”父亲说。是的,航空港里的人们不是正准备飞往遥远的目的地,就是正在到达他们旅途的终点。而这父子俩却只是坐在这趟短程火车上玩,他们相互陪伴,兴奋不已。

火车慢慢加快了行速。父亲指点着某个东西,那个小男孩又笑了起来——问题的答案就这么简单:这是真正愿意花时间的、真正重视孩子子和尽最大努力的父母。这样做不花你一分一文,却是最值得的。

85、选玩具也大有学问

【关键语】

在国外,很小的宝宝就会有自己身体活动的空间,而且是宝宝自己独有的,并不是与大人共享的。

有的宝宝爱动,妈妈就给她买一些促进宝宝身体活动的玩具,让宝宝动作发展,这样对吗?这样效果不太好。我来中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已经感觉到大陆幼儿教育的进步和改善,以前是教宝宝,让宝宝去学。现在改为玩中学。

而大人跟宝宝玩,老师跟宝宝玩,都没有宝宝之间相互的作用大。也就是说,如果宝宝不喜欢运动,妈妈给他买一堆运动器材,没有什么意义。不如让他跟别的宝宝接触、去互动,让他产生运动的感觉,要去玩的感觉。等宝宝有了兴趣,再让他运动,妈妈再给他创造情景。

开辟一个宝宝玩的小天地

如何教宝宝确定要买的玩具?现在宝宝的玩具太多了,有点泛滥。我觉得玩具应该跟宝宝能力发展结合在一起。家庭中应该给宝宝建立一个天地,这里面应该具备宝宝想要的一些玩具。如果玩具是分散的,宝宝会觉得玩不够,如果把它们集中在一个天地里,妈妈就可以跟他一起互动。问宝宝你想建构什么,你现在有那些材料,然后要求宝宝,在你的天地里,我们去买那些东西好不好?

不管居住条件如何,宝宝一定要有自己的空间,让宝宝在里面能够独立活动。比如,钻爬等等。家庭中,宝宝爬椅子,爬柜子,爬上爬下要挨骂,对宝宝是不公平的。

在国外,很小的宝宝就会有自己身体活动的空间,而且是宝宝自己独有的,并不是与大人共享的。对宝宝来讲,一个箱子,一个洞,他如果钻进去,会觉得安全和快乐,其实也是满足活动的本能.应该给宝宝提供这样的空间。

买玩具前做预算

西方家庭中宝宝玩具费预算怎么实施?西方家庭在选择玩具上对宝宝要求比较多。宝宝独立决定要一个玩具,妈妈的决定只能买这个。家庭中会对宝宝买玩具的费用做一个预算,然后告诉他:这个月你可以买多少数额的玩具。

等宝宝到了三四岁的时候,父亲就会跟他沟通:你去做一个买玩具预算。超过这个预算就不能买了。或者宝宝跟父亲商量,这个月超出预算30元,下个月就少买30元行不行?得到允许后再买。

3岁以下,还是父母给他挑选一些比较真正有意义的玩具,爸爸妈妈挑选玩具的基本常识,来自于媒体、教育机构、厂商提供的相关知识,一般还是比较到位的。

培养宝宝选玩具的能力

宝宝自己选择玩具,往往会很盲目,怎样才能让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国外的妈妈培养宝宝自己挑选玩具的能力,开始的时候,宝宝们也会犯一些错误。挑选一些电动玩具,刺激性的声光色彩。但母亲站在调整的位置,让宝宝与其他宝宝做比较。比如两个家庭,两个宝宝同时去购买什么东西,然后宝宝会自己讨论,进行比较,最后做出正确的选择。

86、自娱自乐的家庭游戏小组

史密斯太太是个房地产代理人,工作十分繁忙,同时她又是一位有5个孩子的母亲。这周的星期一刚过,她又期待下一个周一上午,尽管这是一个新的工作周的开始,她还是兴致勃勃地带着两个小宝宝(一个4岁,另一个只有2岁),准时来到家庭游戏小组参加两个小时的活动。

她说:“我们自娱自乐很开心,游戏小组胜似朋友聚会,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样。”

寻找新成员

一些游戏小组有时会通告:寻求新成员。超市、健身俱乐部、图书馆或教学的公告牌上都会出现这样的通告。然而,要想找到一个适合于你的时间安排并受到孩子们欢迎的家庭游戏小组并非易事。

有时,你还不如自己组织成立一个家庭游戏小组,把在孕妇班里结识的朋友召集起来,或者跟你在儿科诊所、儿童游乐场里结识的妈妈们一起策划一番,当然,你还可以找几个邻居讨论如何组织游戏小组。

游戏小组的游戏规则

妈妈们都希望孩子们玩得高兴。但事实上,孩子们的性格和能力差异很大,有的孩子顽皮好斗,也有的孩子拿自己的玩具不肯与人分享,这些都属正常现象。对此,妈们不要期望过高。

值得提醒的是,妈妈们不要把孩子们关在屋子里玩就完事了,自己则躲在另一间屋子里喝茶。如果孩子还不到3岁,妈妈最好陪孩子一起玩。

刚学步的儿童非常需要妈妈在一边进行指点,比如妈妈可以这样引导:“汤姆想让你玩他的球,你不想去跟他一起玩吗?”

结下深厚的友谊

游戏小组成立之前,妈妈们并非都是好朋友。如果幸运的话,你参加了这样的游戏小组后会跟其他妈妈成为知心朋友。对此,史密斯太太深有体会,她说:“妈妈们十分珍惜相互间的友谊,无论成人还是孩子过生日,我们都互相祝贺。”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游戏小组都进展顺利,也有的游戏小组失败了,不是因为活动内容负坦过重,就是活动内容不切合实际。如果组织成功的话,游戏小组就像另一个妈妈一样,会帮助你培养孩子。

87、游戏小组的成功要素

1.安全第一

对游戏区妈妈们都要仔细检查一番,直至确认对孩子没有任何险。不想让孩子们进入的房间一定把门关好。如果你的孩子病了。请悄悄地离开游戏小组。

2.一个游戏小组最多容纳5~6个孩子

如果小组过于庞大,请把小年龄的孩子划出来重新组成一个新的游戏小组。

3.有固定的活动时间

即使个别的母亲和孩子不能前来参加,也不轻易地取消活动,因为几乎每次都会有人来不了的。

4.可组织一些户外活动

如果孩子太小,可以带他们散散步;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妈妈可带他们去参加展览会,逛逛动物园、游乐场……

5.保持合理的时间

每次活动时间控制在1.5~2小时左右。

88、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节

【关键语】

 “家庭节”这两天就是孩子痛痛快快地玩两天的大好时机。

美国“家庭节”定在每年九月份的最后一个双休日举行,连续活动两天,由社区有关方面共同筹划和组织。

“家庭节”是家长带孩子轻松愉快地活动的节日。在“家庭节”的前几天就由“义工”(相当于我国的“志愿工作者”)到该社区的各居民点中去送发有关“家庭节”活动的宣传品,并动员和鼓励居民们带领自己的孩子来参加“家庭节”的活动。

在“家庭节”活动的这两天,从上午11时至下午4时,参加活动的孩子都由家长领着前来。“家庭节”活动中,没有长篇大论的讲话、报告,也没有家长在台上介绍教子的经验,从头至尾都是孩子们的各种文娱节目的表演,或者孩子们在各个活动点进行自己所喜爱的活动。可以说,“家庭节”这两天就是孩子痛痛快快地玩两天的大好时机。

孩子玩耍活动的内容极为丰富。社区所属的中小学幼儿园都有自编自演的各种节目登台表演。

不爱看表演节目的孩子,可玩长颈鹿等各种大型充气玩具;可玩滑梯、充气小球、飞碟、风筝、颜色细砂和水;可画彩色脸谱,可动手编织小制作等;还可看各种儿童节目的录像等。

你愿意玩什么就可以去玩什么。所有活动都是免费的。例如,孩子想玩飞碟,则可去领一个飞碟。当孩子们玩累了,口渴了,可以随时去取饮料喝;肚子饿了,可以自己去选择食品。

所有饮料和食品都是免费供应的,而且不限量。“家庭节”的全部活动经费都由社区行政负责筹集,不向家庭和参加活动的人员收取任何费用。

整个家庭节的活动过程,就是孩子们积极主动参与并轻松愉快地玩耍的过程。大人多在旁边观看或参与共同活动,从不把大人的“玩法”强加给孩子或干预孩子的活动,完全由孩子自己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让他们在愉快的玩耍过程中受到一些科学知识的启蒙教育、互相合作的友爱教育、勇敢顽的人格教育。

每个社区都建有图书馆和儿童活动中心,免费供社区所属的成人和孩子学习和活动。一些博物馆、艺术馆、体育馆等都是免费参观或活动的。可见,大凡属于社会教育活动都应以儿童教育的角度去思考和组织,不应该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更不应该把孩子当作赚钱的对象,甚至不择手段。

89、钓鱼会净化孩子的心灵

美国儿童教育专家与全美垂钓协会对全美各地1.8万余名15岁以下的少年儿童所作的一项专题调查证实,与不爱垂钓的孩子相比,吸烟、酗酒、吸毒、旷课和参与暴力在爱垂钓的孩子中所占的比例要低得多。

越早学垂钓,孩子学坏的可能往往越小。对600多名在8岁前就开始钓鱼的成年男子进行统计,结果发现,他们普遍未染有任何恶习,也从未有过犯罪前科。

但是,为什么,爱钓鱼的孩子不容易学坏呢?

调查结论:越早开始垂钓的人往往也越早投身大自然,从而热爱大自然,使心灵得到净化,不太会产生反社会倾向,对社会上一些不良诱惑有着较强的抵抗能力。

现在许多学校和父母都鼓励孩子们去学垂钓,佛蒙特州教育委员会甚至还特意把每年6月的第一周定为“垂钓周”。

第七辑 家务 爱劳动的孩子有出息

从小爱干家务活的孩子成年后会更幸福,这一说法对于中国家长来说颇觉新鲜。德国将孩子做家务写进法律,日本的孩子从2岁开始学习烹饪。

90、儿子烧水差点酿成火灾

家长链接:

我儿子从小就知道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一一往往饭来了都懒得张口,衣来了都懒得伸手。因为他学习紧张,不要说让他做什么家务活,有时炒菜炒一半发现没了酱油、醋也舍不得叫他,我都关了火自己下楼买。

我儿子今年已经14岁,有一天我临时出门,交代儿子烧一壶开水,等我回家一看,厨房里的水壶已经烧成通红,火还点着,差点酿成火灾。而儿子还在书房做作业,他把烧水的事忘得干干净净。

专家评语:

让孩子做点家务活,可以培养生活能力,还可以让孩子分享其中的乐趣,还可以调节以下紧张的学习生活,对孩子是非常有益的。

91、从小爱做家务长大生活幸福

不论智力、家庭、收入、种族背景或教育程度如何,那些童年时参加过劳动,甚至是简单的家务劳动的人,也比那些小时候从不做事的人生活得愉快。

在国外,许多父母都注重从小让他们的孩子做点家务,干一些给花园除草、倒垃圾或者修剪草坪等力所能及的事。这样长大的孩子成年以后,往往身体比较健康,生活得也很幸福。

美国哈佛大学历时40余年研究,发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适量劳动可使孩子快乐。这个问题的研究起始于当时要弄清青少年犯罪问题。

研究人员在波士顿市旧市区内研究456名青年的生活。当他们到了中年,研究人员发现:不论智力、家庭、收入、种族背景或教育程度如何,那些童年时参加过劳动,甚至是简单的家务劳动的人,也比那些小时候从不做事的人生活得愉快。

参加这项研究的精神病学家韦朗特认为:解释这些并不困难,因为孩子在劳动中,不仅获得了才干,而且会意识到自己的社会价值。研究表明,孩子们童年时的活动与成年后的情况有着惊人的关系。

那些童年劳动得分最高的人,成年后交游广阔的可能性高出1()倍,获得高薪的可能性大4倍,易失业的可能性要小15倍。那些童年时很少劳动的人,犯罪被捕的可能性较高,精神不健全的可能性大lO倍。韦朗特说,我相信这些原则在今天也不过时。专家们普遍认为,那些替孩子做一切事情的父母,实际上是害了孩子

92、在劳作中获得成就感

“给孩子布置家务是让孩子建立自我价值感和相信自己能力的一种最好的方式。”家庭教育家伊丽莎白.邦得里说,“习惯于承担家务的孩子,在走向成年的过程中,往往比那些缺乏这种体验和责任感的孩子更容易适应生活。”

从小就干家务活儿的孩子长大以后,往往比不干家务的孩子更懂得如何照顾好自己。他们从小就懂得干好一件工作是多么有价值,每完成一项工作是多么让人快意。

如果孩子学会了为家庭奉献,父母和孩子双方都会从中受益。当孩子能够分担家里的一些家务活儿时,爸爸妈妈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和孩子玩耍、交流上,而不必整天忙于家务。

不要低估孩子

伊丽莎白·邦得里,一位家庭教育研究者,《孩子的合作》与《做父母的艺术》等教育书籍的作者,认为父母在考虑给孩子分配家务时,很容易走入的第一个误区就是低估孩子的能力。

“我的大儿子从2岁就开始帮我干家务活儿。我干活儿时.他会满屋子跟着我,我把筐里的旧垃圾袋收走,他马上就在筐里套上一个新的。”

家住洛杉矾的斯特娜说:“我最小的儿子现在也3岁了,他已经接手了这项给垃圾换塑料袋的活儿,同时,还兼干着其它几件家务。他为自己感到十分自豪,在他要求干其它活儿时,我通常也欣喜地恩准了。看到他们干家务时如此认真,我真的很高兴,干家务使他们变得更加独立。”

干家务的动力

有的父母以金钱作为回报,来让孩子做家务,这是个人的爱好和选择。每个孩子期待的回报都不一样,但很重要的一点是,你要教会孩子的是责任感,而不是去贿赂他们。在所有的回报中,赞赏是孩子最喜欢的。当孩子认真地完成了一项工作后,不要忘了告诉孩子,他做得有多好。

“当我的孩子们在家时,我每周给他们布置家务。我在一块可以擦拭的白板上写下一周的家务活,”家住密西西比州的一位妈咪卡罗琳说,“像洗盘子、叠毛巾、扫地以及清扫卫生间这些活儿孩子们都干。他们还负责整理自己的卧室,把所有的衣物都收拾好。”

    以下列举了一些适宜各年龄段孩子干的一些家务活儿:

2~4岁:把自己的脏衣服放在洗衣篮里,捡起玩具,饭后把自己的盘子放到水槽中,给手纸筒装上新的纸卷。

5—7岁:清晨整理自己的床,给地毯吸尘,从邮箱中拿回邮件或报纸,给宠物的食盘盛上食物,喂金鱼,擦拭踢脚板和饭桌,擦拭窗台和窗沿,捡起院子里的树叶,整理书包,保持卧室整洁。

8岁以上:装好带到学校的午餐,擦拭家具,吸尘,饭前5摆设饭桌,饭后收拾饭桌,把盘子放人洗碟机,烘干盘子,叠好洗干净的衣物,把衣物分类收好,扫地,拖地,把垃圾带到户外。

不要对孩子要求得太多太细

以上仅仅是列举了一些孩子们在家中能帮助你干的活儿。一定要记住,孩子年龄越小,干活儿时,他关注到的细节就越少,因此不要对孩子要求得太多太细。

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认识到努力劳动的价值,并且,我们是希望他们能获得成就感,而不是挫折和失败。你对孩子完成的工作的评价和反应,会影响孩子对待家务劳动的态度。

时常对他们完成的家务活儿给予赞赏,让孩子从小就明白,操持一个家,这些劳动是必不可少的。当孩子养成良好的家务劳动习惯后,会十分有利于他成年后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干好工作的态度。

93、快乐家务三诀窍

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需要给他们或多或少的一些指导。这里有一些方法,可以帮助你缓解压力,愉快地培养孩子做家务的习惯——

一、做一张表

用表格或日历把家务活记录下来。根据孩子年龄的不同,可以有几种方式来让孩子明确自己的家务职责。对于还不会识字的孩子,你可以在日历上贴上图片,让孩子看见图就知道今天要完成的家务是什么。当孩子完成了当天的家务劳动,就从日历上把这一天划去,这样,孩子就知道第二天要做的是什么。对大一些的孩子,画出一张表格,把要完成的家务劳动写在上面,这样,孩子就能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每天要干的家务活儿是什么了。

二、每天检查

每天晚上,注意检查表格。可以在孩子已经完成的工作栏旁边贴上一张小小的动画粘贴,或者用水彩笔画一颗小五星,或一朵小花。尽量做到细致、清晰。在给孩子分配家务劳动前,和他开一个会,告诉他你的期待,并让他明白他将得到什么样的回报。罗列出每项工作要注意的细节。

三、让家务活几快乐有趣

做一个家务活儿罐,罐中装上一些小纸条,正面写上一件家务活儿,背面画出一项孩子可以得到的奖励。让孩子从中抽纸条,如果孩子完成了他抽到的家务,就给予他应得的奖励。

家住得克萨斯州的一位妈咪德博娜,发现了一个让她4岁的女儿喜欢干家务的好办法,那就是使用一种个性化的塑料家务活动表。

“我女儿和我喜欢一起拟订家务表,”她说,“我感觉女儿最喜欢用字母拼出自己的名字,同时,她也喜欢选出那些她喜欢的家务塑料模块儿,把模块儿粘贴在表格上,再选出她想要的奖赏物模块儿。这样,她感觉到自己也参与了计划的制定,因此完成的时候,她感觉到非常愉快。”

德博娜把家务表粘在冰箱旁边,这样女儿就很容易看到表中的内容。“这一点儿都不复杂,我女儿懂得每当自己完成一件家务活儿后,就在这项内容后面粘上一只小蜜蜂。由于她还不会阅读,因此她还不能确定每一天的日期,不过我们也在慢慢教她。”

德博娜还非常喜欢随表赠送的积分卡,“积分卡是记录孩子每周劳动成果的一个好方法。”

94、美国孩子家务清单

美国教科书上所列孩子在各个年龄阶段要求做到的家务:

●摆饭桌                 5岁

●折叠洗净的衣物         5-7岁

●擦拭家具               8-10岁    

●洗净及烘干衣物         11-13岁

●给植物浇水             7-10岁

●用吸尘器吸地           8-12岁

●拖地板                 12-14岁

●整理冰箱的食物         10-13岁

●洗汽车              12-14岁

●用微波炉热食物       11-14岁

●使用炉子和烤箱       12-14岁

●清扫树叶             8-10岁

●种花                 7-9岁

●用割草机割草         12-14岁

95、最热门的游戏场所

一、教子学干家务事

你也许不相信,现在日本儿童最热门的游戏场所是-厨房”;书店最热销的书籍是“儿童料理食谱”;百货公司家电部门当红的是“儿童专用橱具”;电视台正叫座的节目是NHK的“儿童烹饪”。

9年前,NIIK教育台首开先河,开辟名叫“一个人也行”的儿童烹饪节目,刨下7%的收视率。其他电视台纷纷效仿,就连餐具公司、电力公司等也开办起儿童烹饪学校。

“儿童烹饪”和“厨房育儿”俨然成为日本家庭最时髦的休闲活动。父母们到学校等待孩子放学,淡论的话题几乎都是自家孩子这个星期在厨房里发生的新鲜事。

二、锅碗瓢盆浪漫曲

有一所烹饪学校将40名幼儿分成5班,每班由一名大人带领做菜,父母们则在一旁看着自己的孩子学习烧饭烧菜。做好了,一盘盘端上桌,大家试吃。有的父母说,“好吃”,有的父母扮鬼脸说,“太咸了”。不管是褒是贬,大家总是处于乐陶陶的气氛中。

烹饪学校主任山村直美说,进烹饪学校学做菜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这些孩子回家后,多数会做父母的帮手,做家务的次数也会增加,他们不会讨厌做家务。

三、会做家事更自信

家事,绝非婆婆妈妈的事,也绝非琐碎、难登大雅之堂的事。能做家事、会做家事、做好家事,是一门需要从小培养、学习的生活艺术。

日本国立御茶水女子大学家族社会学教授牧野圣子指出,“家事”是学习人际关系的基础。本来,家务劳动就是人类发展的必要事务。

运用到身体和五官的家务劳动是一种比游泳更均衡的运动,经常做可以获得令人惊喜的成果。小孩子用双手敲敲、打打、切切、煸煸,也等于是在经历疼痛、辛酸、得意、快乐等不同而丰富的情绪,这种经历能够使他们对自己所拥有的能力更加自信。

如果孩子远离家务,视家务为畏途,那么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是会留下缺憾的。

96、井井有条的儿童实验餐厅

【关键语】

“儿童实验餐厅”创办人的坚定信念。自1981年儿童实验餐厅创办以来,它已培训了数以万计的小厨师。

 “让孩子们在他们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自己喜欢的工作,那么他们一定可以把工作做得非常好”。这是荷兰阿姆斯特丹“儿童实验餐厅”创办人的坚定信忿。自1981年儿塞实验攘厅创办以来,它已培训了数以万计的小厨师。

“实验餐厅”培训的一切教具设备,如桌、椅、凳、盘子等等,都是适合小孩子使用的“小一号”。“实验餐厅”每周开放一天,每一次可以接待30位前来就餐的父母和客人。

这一天下午3点不到,“小厨师”早已纷纷前来。待每个人坐定,先一起饮杯热咖啡,然后自己讨论菜单,接下来分配工作。有的负责烹煮,有的负责铺设桌布、安排桌椅,操作程序有板有眼,一点也不马虎。

餐厅是由几位长期研究儿童心理的女专家创办的,其宗旨除了对有烹饪兴趣的儿童提供一个属于自己的厨房。解除父母所肩负的“监厨”责任以外,还开展食物营养知识启蒙教育,例如把食物分为谷类、肉类、乳制品和蔬菜水果4类。

多年来,儿童实验餐厅受到不少赞誉,其“经营”成功使闻风而至的小厨师与日俱增,人数大大超过了容量,来这儿用餐还得提前预约登记呢!

97、儿子学烹饪的七大好处

孩子学烹饪的七大好处

【关键语】

“最重要的是,”桥本说,“烹饪缝培养了孩子吃苦、做事细心和完美主义精神。”

  2002年7月,我在日本北海道郊区生活了一段时间。我的邻居桥本是株式会社的科长,他妻子是家庭主妇。他们有两个孩子,一个是男孩,叫一郎,5岁,另一个是女孩,叫惠子,刚刚2岁半。他们虽然年纪还小,却都已经精于厨艺了,看着他们在厨房忙碌,我时常担心:这么小的孩子,不怕出现什么危险吗?

  这个谜团在桥本一家来做客时得到了开解。那天,桥本和妻子带着孩子,提着食盒敲响了房门。原来,桥本觉得,我已经成为他们的邻居好久了,却不曾来拜访,实在是件很失礼的事,所以,今天特意带了孩子们所做的菜,向我表示歉意。听他这么一说,我觉得十分过意不去。

“孩子会煮这样的饭菜,你们一定费了不少心机。”为了掩饰尴尬,我打开食盒。食盒里的饭菜色香味俱全,完全看不出是孩子的手艺。“不会呀,”桥本笑着说,“他们很喜欢做菜。”

从桥本的讲述中,我了解到了日本人让孩子学做菜的奥妙。孩子都有好奇心,长大一点,就开始对厨房里的一切感兴趣。日本人就利用这种好奇心,教他们学做菜。

他们觉得,吃饭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方式,如果饭都不会做,孩子还谈什么独立生存?正是基于这种原理,他们放心地让孩子走进了厨房。为此,甚至成立了专门教他们学习烹饪的学校。

桥本讲了一郎学做菜时的一件趣事。那时,一郎两岁,根本够不到砧板,向妈妈求救。妈妈让他自己想办法。他转来转去,发现了小椅子,立即搬过来.再爬到椅子上,这下,正好可以够到砧板了。可是,站在椅子上毕竟不太稳固,他干脆把砧板搬到地板上,跪在地板上切食物……

“那么小的孩子,就接触刀和火,你不怕他们危险吗?”我问了个一直在脑海里徘徊着的问题。

“不会啊,”桥本惊讶地看着我,“只要教给他们正确的使用方法,就不会有危险。而且,有大人在旁边照顾,就算有危险,也等于是给了他们一条生活的经验。”

接下来,桥本又说了很多,基本上都是为孩子从小学烹饪所做的解释说明:孩子学习烹饪,就学会了基本的生活技能;在学习烹饪的过程中,孩子了解到各种食物的属性,尝到了酸甜苦辣,见识了赤橙黄绿,有利于“五觉”的开发;孩子在厨房里学会保护自己,明白什么是危险,积累了经验;孩子了解了动植物的知识,亲自接触了这些动植物……

“最重要的是,”桥本说,“烹饪培养了孩子吃苦、做事细心和完美主义精神。”见我没听懂的样子,他又详细解释了一下:“夏天,本已很热了,还要面对炉火,这需要吃苦精神;烹饪一道菜肴,要选料、洗涤、切煮、下涮料、看火候,如果不细心处理,是无法做出好味道的菜肴的;菜肴的好坏需要别人评价,如果做得不好,就没有人吃,所以,孩子会要求自己精益求精,反复尝试,一定要达到色香味俱全……”

那天晚上,送走桥本一家,我久久无法入睡。抛开其他的看法不说,日本可以说是最能吃苦耐劳的民族。中国有句古语:“治大国若烹小鲜”。作为家长,并不是一定要孩子成长为一个管理人材,最起码的要求,是他能够快乐、幸福、成功。

我想,日本人的做法多少会给我们一些启示:做人就像做菜,要能吃苦、做事细心并力求完美——学会了做菜其实也就学会了做人。

98、德国将孩子做家务写进法律

在日本,家长认为“多一些赞美,少一些指责”便是对孩子的素质教育所在,他们认为一个孩子的发展与成熟应具备最基本的四个含义:身体的独立;知能的独立;经济的独立;精神的独立。我们想想,这难道不是衡量一个国度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吗?在西方的德国,素质教育应恰恰从家里做起,德国的法律明确地规定:孩子必须帮助家庭做家务活,其中包括凡6一10岁的孩子要帮父母洗餐具、打扫收拾房间.去商店购物等;凡10~14岁的孩子必须要在家里劳动,洗餐具,为家里人擦皮鞋等;凡14~16岁的孩子要为家里擦洗汽车和在园子里拔草翻土;凡16~18岁的孩子每周要为家里举行一次大扫除。

在他们看来,这些规定尽管是近似残酷的.但他们认为这些规定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益无害,这样的劳动既磨练增长了孩子的才干与劳动的智慧,又锻炼了他们的意志,那是受益无穷的呀!

有关方面就针对各国小学生每目的劳动时间进行了不完全的统计,统计结果为:美国为72分钟,韩国为42分钟,法国为36分钟,中国则为12分钟。

这些截然不同的数字,在我们的同胞眼里看后会有些什么样的想法呢?

99、爸爸妈妈,请您耐心一点

【关键语】

孩子一旦被剥夺了尝试的机会,也就等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因此也不可能迈向成功之路。

德国儿童擅长做家务在西方国家中是出了名的。据悉,有的德国孩子甚至早在呀呀学语时便开始在父母的指导下学做一些最简单的家务活,如在用餐前帮助大人把餐具摆放端正等,尽管有时候仅仅是象征性的,他们干完了大人还得重来一遍。但长此以往锻炼下来,德国儿童的动手能力就自然而然地出类拔萃了。

其中值得总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德国父母普遍愿意为孩子提供种种尝试的机会,因为他们明白一个浅显的却又被许多人忽视的道理——没有足够的尝试,也就不可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让孩子尽早开始“第一次”

一个发育生长正常的儿童,到了2周岁后大多数会自然地出现摆脱母亲“控制”的倾向(在这些孩子们的眼里,他们总是将母亲的呵护视作是对自己的“控制”)。他们往往会大声嚷嚷:“妈妈,让我自己洗脸!“妈妈,我不要你喂饭,我自己会吃饭!”    虽然孩子第一次学习洗脸极有可能洗不干净,甚至可能边洗脸边忘乎所以地玩起水来。但德国父母见此并不会沉起脸收起毛巾,或干脆代劳了事。大多数的妈妈会在耐心具体指点的同时,对孩子的表现大加赞赏:“真了不起!我们的宝贝会自己洗脸啦!”    孩子第一次自己动手吃饭也许会弄脏了新衣服,或者搞得满桌狼藉,然而德国父母往往对此“视而不见”,反而满怀喜悦又诚心诚意地高声赞美道:“我们的宝宝真聪明,看他饭吃得多好,学得又多快!”

3岁的小奥妮第一次学习扣自己衣服上的那一排扣子。不是扣错了,便是笨手笨脚地老也扣不上。此时,在一边的母亲没有显出一丁点儿不耐烦,也没有上前取而代之,而是耐心地等候。

孩子终于把最后一颗扣子扣好了,一看时间,足足花了一刻钟。但做妈妈的仍然感到这点时间花得值得,因为这毕竟是女儿第一次学扣扣子呀!

鼓励是很重要的

4岁的小费特十分喜爱爸爸给他买的那双有漂亮鞋带的运动鞋,可他到底还小,老学不会系鞋带,有好几次还系成了解不开的死结。

妈妈有点心烦,主张去商店换一双不用系鞋带的“方便鞋”,但爸爸不同意。他鼓励小费特说:“系鞋带并不比吃饭难学,只要多练习几次,你肯定就能学会。”他还细心地将一条旧领带拴在椅背上以便孩子可以更多、更方便地练习打结。果然,不出3天,小费特不仅学会了系活结,而且还学会了好几种系鞋带的方法。

5岁的小赫娜不仅聪明伶俐,而且十分勤快。她已经学会了整理自己的床铺,折叠自家衣服,甚至可以帮着妈妈洗菜了。不过以大人的目光来看,小赫娜做家务的“质量”自然还不够理想。

但无论是爸爸还是妈妈,都尽量放开手脚让她多作尝试。在婉转地指出她的不足的同时,更多的是对她取得的进步的充分肯定,他们还不无幽默地宣称,“我们的小赫娜以后长大了一定是个巧媳妇!”

专家的分析和建议

德国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舒马赫在对那些不愿为幼童提供尝试机会的父母的心理作分析时指出:

首先,有些父母特别是一些年轻母亲,总认定“全面”照顾孩子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因而事事处处总想“包办代替”。殊不知这么一来反而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长此下去孩子不仅可能手脚笨拙,而且还可能产生强烈的依赖性,丧失宝贵的自信心,对今后的生活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不少父母对孩子缺乏耐心,他们往往不现实地要求孩子一蹴而就,而在孩子出现挫折时便强迫孩子放弃努力。

此外,也有的父母对孩子尝试各种事情的“标准”要求过高,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最后就往往索性完全由自己代劳,还认为这样反而省事、省时、省心。

舒马赫总结说:说到底,给孩子多多提供尝试机会也是实施挫折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原因很简单:孩子一量被剥夺了尝试的机会,也就等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因此也不可能迈向成功之路。

德国另一名儿童教育专家威茨格则提醒父母说:要让孩子的尝试取得成效,还必须注重循序渐进,注重孩子不同年龄段的不同特点,注重各个孩子的不同个性,并充分了解和尊重他们各自的兴趣喜好以及心理需求。

他主张一开始让孩子作一些难度较小的尝试,以便孩子取得成功后自信心上升。接着再渐渐增大尝试的难度,目的是让孩子在失败和挫折中培养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他还特别强调,孩子的种种尝试必须出于自愿,勉强或强迫只会事与愿违或事倍功半。

100、芬兰男生喜欢家政课

芬兰万塔市的马尔蒂拉克索中学,初一年级的教室里一股浓烈的黄油味扑鼻而来。50多平方米的空间,20多名学生,4人一组正围着分布在教室四周的电炉台忙碌着,有的端盘弄碟,有的执铲上灶,分工合作,好不热闹!

原来,他们是在体验“家政”。已经煎好放在盘中的馅饼还在“吱吱”流油,尝一尝,味道果真不错。

开展“家政体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走上社会之前,学会和掌握一点最基本的生活常识和技能。家政体验的内容包括:烹调、针织、洗衣、烫衣、缝纫、整理房间、擦皮鞋等生活必不可少的环节。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还要学会“哄小孩”这门学问。

中学生每周要体验家政2~3个课时,其程序是:老师讲理论知识后自行操作、自行总结,如果是体验烹调,要把食品全部吃掉。有时还留家庭体验作业,根据经济、营养、味道三项标准,在家做一顿饭,由父母食用后做出评价,将结果报告学校。

家政体验除了学习生活知识外,还通过小组活动增强对相互合作的认识,这对于学生们日后组织家庭,同家庭成员分担家务与合作极有好处。

芬兰学校的家政体验已有七八十年的历史,不过以前的家政体验似乎只属于女孩子,直到后来,男生才被吸收进来,看来料理家政是男女共同的事了。现在,男生可是最喜欢家政体验的了。

101、教孩子做家务的技巧

一、每周一次贴出要干的家务内容

让孩子明确所要完成的工作,确定完成任务的期限。

二、轮流去干某些活儿

  把孩子没有兴趣和觉得容易干的活儿交叉着让孩子做。

  三、检查孩子的完成情况

  使孩子因完成劳动而产生一种成就感。

  四、列出父母应做的事情

  不让孩子感到父母只在吩咐他做家务,而要知道父母比他做的多得多。

  五、向做家务的孩子道谢

 父母要经常让孩子知道,对他们的帮助多么感激,这种真诚的感谢会令孩子更积极地成为做家务的好帮手。

 

 

第八辑 财商—学会管理零花钱

钱再多,也有花光的一天,而懂得理财,就可以使有限的资产不断累积。从小学会理财,和上学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一样重要。这是孩子将来生存必备的技能之一。

102、我儿子以为一打开抽屉就有钱

我们家对孩子花钱一直比较不在乎。现在,儿子以为要钱就是开抽屉的事,穿名牌用名牌,东西随便就扔掉要换新的,同学过个生日就要花几百块钱,稍不满足,就赌气不吃饭。

我们家境虽然还可以,但钱赚来也是不容易的。看到儿子这么不在乎钱,我们感到伤心,因为他不知道父母的辛苦,不尊重父母的劳动。

专家评语:

算出孩子每周必须的花费,可适当多给一点,一次发给孩子,告诉他,不会再给了。

还可以鼓励孩子做点家务劳动,发给孩子工资。要让孩子知道,钱是靠劳动赚来的;还要让孩子知道,大人的义务是保障孩子必要的学习和生活,额外的花费只有劳动才能获得。

103、自己挣的钱花起来才会心疼

关键语:

现在几乎每个美国孩子手中都有零用钱,这些钱几乎都是他们通过帮助父母或家人干事所得到的报酬。

在美国,子女们的消费并不是又家长包办的,孩子们从小便有了对钱的支配意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新一代美国儿童手中的零用钱越来越多,他们的“小金库”少则数十美元,多则上百美元。

那么这些钱是从何而来呢?孩子们又是如何使用与支配自己的零用钱的呢?

正在读小学4年纪的莫丽告诉同伴:“每当我干一次家务活的时候,爸妈就会给我钱,我把钱放到储蓄罐里,每当圣诞节到来时,就可以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因为我有属于自己的钱了。”

另一位名叫基斯的11岁男孩也有过同样的经历,他每次帮助父母除草,都可以拿到7美圆,因为除草是个很累的体力活儿。

实际上,上述的情况在美国十分普遍,在市场积极发达的美国,儿童们从很小的时候便开始接受商品经济观念的熏陶与实践,付出劳动便理所应当地获得报酬,这在美国几乎是一条连自家人也不例外的“金科玉律”。

现在,几乎每个美国孩子手中都有零花钱,这些钱几乎都是他们通过帮助父母或家人干事所取得的报酬。

父母给孩子钱的初中大多为一是遵守按劳付酬的原则;二是让孩子们有一定的钱可以购买他们必要的食品和学习用品;三是让孩子们得到一些实际劳动的锻炼。应该说,在父母的教育下,大部分美国孩子能够妥善的使用手中的零用钱,而并不是随意胡乱挥霍,由于这是他们自己的劳动所得,所以才有一种珍惜的潜意识,这钱一般也能用到最重要的地方。

美国的家庭消费往往也会对子女的用钱观产生影响。比如美国家庭中有时父母与子女花钱也实行“A-A制”,即各付各自的帐。

14岁的玛丽经常陪母亲一同逛商场,尽管她的母亲很疼爱她,但如果她看上了一种母亲并不喜欢的商品,那么对不起,母亲是不会为她付帐的,就得自己掏腰包,这时玛丽就要三四而后行了,“我不愿轻易花掉自己挣来的钱”,玛丽这样说。

不过,在美国孩子们眼中,这是一种十分正常的事情,他们一般不会因为父母不为自己买单而大哭大闹的。

在老师的教育、家长的开导下,孩子们在用钱中学会如何花钱,在用钱中懂得怎样花钱才是聪明的方法。

一位小学4年级的学生则坦率地告诉老师:“过去我有零花钱时就会急忙地把它花掉。现在不同了,每次我帮爷爷遛狗,都会得到2美圆,我就会把它封存起来,用来购买最需要的东西。”

相比而言,高年级孩子的打算则要长远得多,“我想等我长大后肯定都有不少好朋友,我会去参加朋友的Party,今后还会有汽车和房子,这些都需要很多钱,我想现在还是节俭一些好。”这是一个高中的男孩的打算。

在当今的美国,无论是老师、家长,还是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都认为孩子手中有一定的零用钱本身并不是坏事,关键是要教育、引导孩子们能够正确的支配和使用手中的钱,从小就树立一个正确的消费观。

104、给孩子设帐户

法国家长们认为,让孩子早早拥有属于自己的“私房钱”有利于培养孩子经济上一定的独立性。

根据法国消协一项涉及1700于个不同信仰、收入和教育水平的家庭所作的一项专项调查,在拥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中,高占75%的家长赞成并实施给自己的孩子发放零用钱。

他们认定,即便是小学生,都会有各自特殊的消费需要,此外他们的“社交活动”尽管看起来并不象成年人那么正式,但同样需要一笔开销,对此家长理应予以尊重和支持。

在过圣诞节和生日时,幼童们第一次从大人那儿得到的零用钱可能仅为1-5法郎。法国家长们认为,让孩子早早拥有属于自己的“私房钱”有利于培养孩子经济上一定的独立性。

对于这笔不起眼的小钱。家长们大多并不主张孩子们把它储蓄起来,而是鼓励他们合理地消费掉,如购买喜爱的零食、玩具或书刊。

消费以后,则可以跟孩子交流一下感受。如是否合算、满意,是否合理、必要,并从中可以获取什么经验、汲取什么教训等等。

此后当孩子正式上学后,随着孩子消费欲望的提高和消费种类的增加,零用钱可适当增加。

而更为引人注目的是,法国家长还大多在孩子升人小学高年级,即10岁左右时,就给他们设立一个个人的独立银行帐户,并划入一笔钱,而且一般并非区区几十或几百法郎,而是上千甚至数千法郎。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中,这也是十分少见的。事实上,待孩子正式拥有了自家独立的帐户后,让孩子通过消费来理财的学习才算系统、全面地展开了。

当然,对第一次拥有这么多金钱的孩子,家长必须及时地作出指导,并充分予以关注。当家长发现自家孩子胡乱购买不需要或不合算的物品时,大多并不会大动肝火或对孩子横加责备——权且把它当作孩子学本领时必须付盛的“学费”罢了!

事实上,绝大多数孩子一开始出现的“消费膨胀”心理在经过一定时间的自我反省和家长帮助后都会恢复到正常状态。

“独立帐户”可能给另一些孩子带来的另一种极端则是在无意之中使其过度捂紧了自家的钱袋。他们往往会很自然地想到:既然这些钱都已归入我的名下,那么我就理应尽量缩小开支。

生性浪漫、豪放的法国人当然不会欣赏这种不懂得享受人生的“守财奴”式的消费理念,因而一定会采取一些办法来鼓励、引导这样的孩子更为勇敢大胆地消费。

他们一般会耐心、细致地启发孩子作出消费,如建议孩子邀请小伙伴去看一场电影啦,买一双新的运动鞋啦,给爷爷或奶奶送上一束鲜花啦,等等。如果消费合理又有意义,那么孩子还会受到表扬甚至嘉奖。

“独立帐户”不仅为孩子的合理消费提供了实习场所,而且也可帮助培养孩子合理储蓄的良好习惯,即所谓的“该消费时就消费、该节约时就节约”。

 家长可与孩子商议其独立帐户必须保留的金额的底线,然后一起制定短期的储蓄和消费目标:开始时可能仅是小目标,如一把瑞士军刀、一件火车模型等,一般只须储蓄几个星期便能大功告成;此后可转向较大目标,须耐心储蓄几个月才能实现夙愿;最后上升至更大的需储蓄上一年半载的大目标。

要是在这段时期孩子受到其他东西的诱惑而没能“挺住”,那么他就必须为自己的或合理或不太合理的花销负责。

换句话说,责任人不是家长,而是孩子自己!而更重要的是,孩子从中可学到一种宝贵的责任心,领悟到一种辨证的得失观。

在专家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法国家长已认识到:要使孩子的“独立帐户”真正发挥帮助孩子学会理财的积极作用,家长对帐户“监控“的合理适度十分重要。

要知道,如果家长对其尚未谙世事的未成年孩子过度信赖而对孩子帐户的使用情况不闻不问,那么孩子可能很快便沦为大手大脚乱用钱的败家子。

而要是走另一极端,即家长事事管、样样问,孩子的一切消费仍由家长作定夺,甚至干脆将帐户锁进自家抽屉里,那么孩子同样也会因没有机会亲身经历理财的过程而领悟不到理财的真谛,当然也难以达到“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的目的。

105、金融教育从幼儿园开始

秋田市私立山王幼儿园采用寓教于乐的方法,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金融知识。

在幼儿园的游戏课上,小孩聚集在模拟桓台前,小售货员将手工“寿司”送给小顾客,然后从纸箱做的“收款机”里取出“零头”,那里流通的“货币”是幼儿用彩纸做的。

该幼儿园开设了一家“珊珊银行”,发行一种专用“货币”,与小孩自己制作的货币不同。孩子在帮助别人做事时,如替同学收拾衣柜或书架,就可以到“银行”领取“货币”作为“报酬”。

此外,幼儿园还让孩子体验生活,外出步行约40分钟,然后花70日元购买车票,乘坐公共汽车回园,其目的是让孩子体味步行的辛苦和购买车票货币的价值。幼儿的家长说:“孩子有了数和量的感觉,就会更加珍惜物品和货币。”

106、让孩子学会精打细算

【关键语】

 如果孩子攒的钱还不够,而他足确实想尽快买到商已想要的东西时,可以先向家长储,然后再用以后的零花钱慢慢偿还。 

生活在富裕国家比利时的孩子们,从八九岁起就懂得了如何精打细算地支配自己有限的零花钱。

在比利时,常听到孩子们说“我还没有攒够钱,不能买自自己喜欢的东西”、“我的钱要等到商品降价时才能用”之类的话,因为他们知道,父母在给零花钱方面是绝不会迁就他们的。

在比利时,通常从8岁开始,孩子们每周就能从家长那里得到零花钱了,但金额不多,只有几枚硬币。孩子们要想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必须一点一点地慢慢积攒。

当然,如果孩子攒的钱还不够,而他叉确实想尽快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可以先向家长借,然后再用以后的零花钱慢慢偿还。

在比利时,学校从小学起就开设了专门课程,教孩子了解成年人的各种职业、什么是劳动报酬、如何区别各种商品及其价格的确定等。同时引导儿童理解媒体、广告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让他们了解广告对消费者的行为影响。

这样,孩子们在买东西前就会再三权衡自己最需要什么,由此学会选择并意识到自己不可能拥有所有喜欢的东西。

107、美国学校的投资课程

美国教育部门认为,既然投资是当代人社会活动中所必需具备的基本技能和常识,那么,就应当从小抓起。按照美国的教学大纲,学生从七年级开始学习投资课程。

这项课程得到了华尔街金融家们的支持,因此每个学校都得到了25万美元的“模拟投资”奖金。这笔奖金是真正地进入投资市场的,可能赚来更多的钱,也可能赔得无影无踪。

学生们对投资课程都很感兴趣,一个个为自己的训练小组取上晌亮的名字:“未来百万富翁”,“聪明投资家”……

13岁的希拉里和他的伙伴,是麻省阿里顿盛内迪斯学校8年级的学生。他们在课余尝试着进行投资,他们不仅向华尔街的大金融家们提出了挑战,而且自己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打败华尔街”他们利用学校提供的投资奖金进行了5万美元的模拟投资,其中,2万美元用于购买股票,2万美元用于购买共同基金,1万美元用于购买海外基金。学校拥有互联网络,这一切坐在教室里便可以完成了。

在美国东部的学校里,像小希拉里这样的少年投资家比比皆是。

学生们这样做,并非不务正业,而是在实践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投资课程内容,这也是近些年来美国教育界所事实的“华尔街聪明少年”的投资教学计划的一部分。

这一投资教学计划,目前已在美国东部的一些州里实施,主要对象是13~15岁的少年:

108、1-13岁孩子财商教育进度表

美国家长认为让孩子接触钱、了解钱并学会如何合理地使用钱,有利于从小培养孩子的经济意识和理财能力,因此金钱教育就成了美国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美国,财商知识教育被称为“从3岁开始实现的人生幸福计划”。

这一教育要求孩子达到这样的目标:

3岁:能够辨认硬币和纸币:

4岁:知道每枚硬币是多少美分,认识到无法把商品买光,因此必须做出选择;

5岁:知道硬币的等价物,知道钱是怎么来的;

6岁:能够找数目不大的钱,能够数大量硬币;

7岁:能看价格标签;

8岁:知道可以通过做额外工作赚钱,知道把钱存在储蓄账户里;

9岁:能够制订简单的一周开销计划,购物时知道比较价格;

lO岁:懂得每周节约一点钱,以便大笔开销时使用;

11岁:知道从电视广告中发现事实;

12岁:能够制订并执行两周的开销计划,懂得正确使用一般银行业务中的术语;

13岁以上:尝试进行股票、债券等投资活动以及商务、打工等赚钱实践。

 

109、外国富翁如何教育子女理财

只有纯真,不懂理财并不够

许多父母在培养子女时深怕孩子染上贪钱的恶习,让孩子不沾金钱的边,在充满竞争和风险的社会中如此“纯真”很容易被淘汰。

刚去世的索尼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刚懂事时,其父亲就告诉他:“你是家中的长子,是未来的米酒商。”盛田昭夫从小就被当作家产继承人来培养,渐渐地精明能干,做生意精打细算,后来终成大器。

能省不如会赚

摩根财团的创始人摩根靠卖鸡蛋和开杂货店起家,发家后对子女要求严格,规定孩子每月的零花钱都必须通过干家务活来获得。几个孩子于是都抢着干,最小的托马斯因年龄小老抢不到活感,于是每天买零食的钱都没有,非常节省。老摩根知道后对托马斯说:“你用不着在用钱方面省,而应该想着怎么才能多干活多挣些钱。”这句话提醒了托马斯,于是,他想了很多能干活的点子,广开财源,零花钱渐渐多了起来,他最后明白了,理财中开源比节流更重要。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很多人敝帚自珍,以为这样节约能省钱,美国波音公司创始人波音却对他的子女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如果你有买新东西的欲望,你就有拼命工作的动力,扔掉旧东西反而能刺激人更多地创造财富。”

“辛苦钱”最值得珍惜

钱如果来得太容易就不会珍惜,所以理财中,如果心中觉得这是“辛苦钱”就会觉得这些很珍贵,会更好地珍惜。

美国洛克菲勒财团的创始人约翰·洛克菲勒16岁时,决心自己创业,便开始研究如何致富,但百思不得其解。

一天,他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宣称有发财秘诀的书,他急匆匆去买,打开一看,全书仅印有“把你所有的钱当辛苦钱”这几个字,他感慨万分,并把这当作祖训要求子孙后代。

要花钱,自己挣

洛克菲勒是美国的亿万富翁,这个家庭钱固然很多,但孩子却从小都要接受节约教育和劳动教育。每个周末,父母给孩子们发放几十美分的零用钱,怎么花由孩子们自己决定,但必须记在小账本上,以备父母查询,零用钱不够,父母就鼓励孩子自己挣饯。

星期天,孩子们便忙着去拔草、打扫花园或擦皮鞋。擦一双鞋5 美分,一双长靴10美分。

美国孩子经常从父母那里听到的口号是:“要花钱,自己挣!”许多儿童通过修剪草皮或照看小孩等工作挣钱,不仅有了劳动的体验,而且对金钱的价值也理解得更深了一些。

中国并不缺口号。“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意义绝不逊色于,国的“要花钱,自己挣”。但是,中国的父母们缺乏美国父母的勇气去实施这些口号。

金钱不能换来感情

在家庭理财中切忌将钱摆在超越一切的第一位,这样会伤害夫妻、父母与子女的感情。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就曾对他的孩子说:“金钱不能换来感情。”他说:“如果我特别大方,给你们很多钱,那你们可能只记得我的钱,记不住我这个人。如果我特别抠门,可能也得不到你们对我的感情,所以我宁愿多花些时间关心你们培养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因为在关爱面前,金钱就显得无能为力了。你们应该牢记最能打动商人心的不仅是价格,还有情感。

110、洛克非勒的孙子怎么花零用钱

洛克菲勒二世(石油大王约翰·D·洛克菲勒的儿子)一直认为自己是父亲巨额财产的管理者而不是拥有者。他把博爱当作毕生的事业,一生中为公共事业捐献了5000多万美元。

他曾经出资修缮凡尔赛宫,设立了阿卡迪亚和格兰德泰顿国家公园,捐献地皮给联合国在纽约设立总部。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他在1920年5月1 13写给儿子约翰‘D.洛克菲勒三世的一封信。

洛克菲勒二世当时46岁,在信里他为14岁的儿子列出了“财政”要求。儿子约翰·D·洛克菲勒三世长大之后继承父亲的遗志成为洛克菲勒基金委员会的主席。

信的全文如F:

爸爸和约翰的备忘录——零用钱处理细则:

1.从5月1日起约翰的零用钱起始标准每周1美元50美分。

2.每周末核对账目,如果当周约翰的财政记录让父亲满意,下周的零用钱上浮10美分(最高零用钱金额可等于但不超过每周2美元)。

3.每周末核对账目,如果当周约翰的财政记录不合规定或无法让父亲满意,下周的零用钱下调10美分。

4.在任何一周,如果没有可记录的收入或支出,下周的零用钱保持本周水平。

5.每周末核对账目,如果当周约翰的财政记录合规定,但书写或计算不能令爸爸满意,下周的零用钱保持本周水平。

6.爸爸是零用钱水准调节的唯一评判人。

7.双方同意至少20%的零用钱将用于公益事业。

8.双方同意至少20%的零用钱将用于储蓄。

9.双方同意每项支出都必须清楚、确切地被记录。,

10.双方同意在未经爸爸、妈妈或斯格尔思小姐(家庭教师)的同意下,约翰不可以购买商品,并向爸爸、妈妈要钱。

11.双方同意如果约翰需要购买零用钱使用范围以外的商品时,约翰必须征得爸爸、妈妈或斯格尔思小姐的同意。后者将给予约翰足够的资金。找回的零钱和标明商品价格、找零的收据必须在商品购买的当天晚上交给资金的给予方。

12.双方同意约翰不向任何家庭教师、爸爸的助手和他人要求垫付资金(车费除外)。

13.对于约翰存进银行账户的零用钱,其超过20%的部分(见细则第八款),爸爸将向约翰的账户补加同等数量的存款。

14.以上零用钱公约细则将长期有效,直到签字双方同时决定修改其内容。

    以上协议双方同意并执行。

111、5岁孩子推销巧克力

f关键语】

晚上,他还记账。我朋友拿出了保存着的“帐本”给我看,歪歪斜斜写着的阿拉伯数字,走概记豪了当时卖掉的巧克力数量,而不是金额。据说是他们的老师要求他们这样做的。

澳大利亚的朋友告诉我,他那5岁多的儿子成功地为学校推销了一箱巧克力!我惊讶不已,并为5岁孩子所具备的能力而着迷。

澳大利亚的学前班是与小学部连在一起的,学前班幼儿的活动跟随小学生。那次,学校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推销一批货,这批货中有糖果、有巧克力、有玩具、有文具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有选择性地推销,当然也可以不参加。

朋友的儿子叫米西亚,他很乐意干。他想领一箱巧克力来推销,推销的对象是他弟弟幼儿园的小朋友们。我的朋友是生活在澳大利亚土地上的中国人,在两种不同文化的撞击下,无奈地选择了“顺其自然”。

第二天,米西亚让每天去接送他的外婆,去学校签字领了一箱巧克力。米西亚放学后,把一箱巧克力放在弟弟的幼儿园门口,并且拿出4种不同颜色、不同品种的巧克力放在外面作为样品,叫外婆看住“货”,自己飞奔去弟弟的教室,呼唤那些平时经常在一起玩的小伙伴们,要他们去问父母要钱,来买他的巧克力。

他收钱,外婆发货。做得还真像模像样呢!

晚上,他还记账。我朋友拿出了保存着的“帐本”给我看,歪歪斜斜写着的阿拉伯数字,大概记录了当时卖掉的巧克力数量,而不是金额,据说是他们的老师要求他们这样做的。

几天后,一箱巧克力都推销完了,米西亚赚了十几块钱。我朋友那澳大利亚丈夫摸着儿子的头说:“好样的!将来能做生意了!”

112、巴西专家理财教育建议

巴西教育专家卡西亚提出以下建议供家长们参考:

1.教孩子从小就懂得区别需要什么和想买什么。

2.带孩子到你工作的地方参观,让孩子懂得劳动和金钱的关系以及花钱的限度。

  3.教孩子懂得区别物品的贵和贱,使他对理性花钱有初步概念。

  4鼓励孩子参与制定家庭预算,向其提示节省开支的方式。

  5.在可能的情况下,将每月零花钱一次性全给孩子(从三岁起就可以),但如何花费由孩子自己决定,以培养其自决能力。

  6.告诉孩子不应该乱花钱,让孩子懂得将部分所得储蓄起来的重要性。

  7.让孩子在花钱时始终想到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和道德。

  8.不应随意给孩子礼品,也不应该用不给零花钱作为惩罚手段。

  9.孩子决定购买某种物品时,你不要发表意见,因为他正在学习自己做选择,除非他想购买的物品违背你对他的教育。

10.未能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不要内疚,因为这会促使孩子更快地成熟,使他更有责任心和更为自重。

    11.对孩子的失误不要大惊小怪,他会边错边改。

113、向孩子教授正规商务

【关键语】

基金会教授正规商务,如向孩子传授营销学、控股公司和银行事务妁知识等等,此外还教孩子如何自己办务司。

俄罗斯一个基金会尝试让少年经商。他们认为,在儿童时期是无法预测他是否能成为出色的商人,所以以12岁为最低年龄对儿童进行商务教育。

它不是教孩子们怎样卖报和擦车,这不需要特别的技能,而是教授正规商务,如向孩子传授营销学、控股公司和银行事务的知识等等,此外还教孩子如何自己办公司,而且用的都是实际例子。

不少生活在中小城市的儿童对商务极感兴趣。基金会以通信、发行《儿童实业报》等报刊的方式,以及组织国际活动,加强儿童与儿童、儿童与成人之间的交流。

基金会还开办儿童银行,请儿童与大人一起工作。儿童到银行存钱时,顺便开始学习银行业务的ABC。

这种商务活动能够帮助孩子们讲信用。真正的商人只凭一句话,就能博得剥方的信任。它能防止少年犯罪,那些干坏事的,往往是游手好闲的分子。

114、财商教育5个好点子

告诉你的孩子他能从工作中找到乐趣,工作不必是苦役。如果他只是为了钱而工作,他是不会快活的,不管他能赚多少钱。

我们的学校制度和许多家庭一直忽略财经方面的教育。但是,对金钱的态度与处理金钱的技能又是必不可少的生活技巧。下面是一些有关孩子和金钱方面的建议。

热爱你的工作

青少年时期是尝试各种不同工作的最好时机,因为孩子不必为拿不出手的简历操心,也不必为自己的生计发愁。

我十几岁的时候,做过许多我能找到的工作。我铲过雪,耙过树叶,在高尔夫球场捡过球,在保龄球道上放过球柱,每次换工作我都只干了几星期,因为不久我就去寻找我更喜欢的工作了。

最后,在15岁的时候,我在一家餐馆里找到了洗碗、倒垃圾和清扫的差使,那里的人都待我很好,因此我喜欢在那儿工作,当我高中毕业离开餐馆时,我已经被提升为小点心厨师了。

告诉你的孩子他能从工作中找到乐趣,工作不必是苦役。如果他只是为了钱而工作,他是不会快活的,不管他能赚多少钱。

给孩子零用钱

零用钱给了孩子发展财经方面责任感的机会。父母应该定下零用钱的数额、给付的时间和孩子为获得零用钱应做的事。

父母还得订下每隔多久才能讨论增加零用钱的规矩,让孩子明了,有了零用钱以后哪些开支父母将不再提供。

推销与储蓄

孩子是天生的推销员。但是,青少年阶段的孩子处于同龄人压力之下,渐渐地失去了推销的天份,鼓励你的孩子去挣自己的收入,告诉他们收入来自销售,掌握销售的全过程是他们所能获得的最重要的人生技能,对他们将来的经济独立将大有帮助。

使你的孩子了解,学会储蓄是购买大件物品的唯一方法,你可以帮助孩子在银行开一个帐户,把他们的余钱存起来。

钱本身是一件无用的东西,除非你去使用它。因此,储蓄的目的不是在银行帐户里存下一大笔钱,而是享有购买你想要的物品的自由。告诉孩子这个原则,建议孩子选择一样他们极想要的物件,鼓励他们为此储蓄,一旦存够了足够的钱,就把东西买回来。

钱的价值

钱只有在买东西的时候才有用,它不可能代替健康、令人满意的工作与人际关系。告诉你的孩子,世上存在着比金钱更可贵的东西,告诉孩子们用财富以外的标准去评价他人。

犯错误

虽然孩子错误地使用金钱可能使你烦恼,记住你的孩子的价值观念可能与你不同,因此他们会想买你不考虑购买的东西。由于孩子可使用的款项不大,他们所犯的错误损失不会很大。犯错误是学习的机会,只要代价不是太昂贵就行。

我们的教育是否能教会孩子们有效的赚钱与处理金钱的技能,是一件很值得怀疑的事,教会或者帮助孩子理解处理金钱的技能像基础教育一样重要。

 

  让孩子喜爱读书并不难,只要你肯每天

花些目寸间。从孩子出生开始,就将读书融入

孩子的生活中,便读书成为孩子的一种习

惯。这种习惯会使孩子获益终生。

121、美国前总统布什夫人的忠告

122、书的味道是甜的

123、如何引导孩子读书

124、比尔盖茨自幼酷爱读书

 

第九辑   阅读:使孩子受益终生的习惯

让孩子喜爱读书并不难,只要你肯每天花些时间。从孩子出生开始,就将读书融入孩子的生活中,便读书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会使孩子获益终生。

115、我撕了女儿的小说

从初二开始,我就禁止女儿读课外书。有一回,女儿偷看小说被我发现了,我一气之下把书给撕了,结果女儿哭了一天,因为书是向同学借来的。后来,我只好去书店买来赔给她的同学。我这样做到底对不对?

专家评语:

不仅不对,而且是大错特错。

在人的受教育生涯中,课堂上学来的东西,将来能用得上的非常之少;而课外书,会成为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知识来源。

鼓励孩子广泛阅读她喜欢的书,会使她对学习产生发自内心的兴趣,会扩展知识面,会使她成为一个真正有文化的人。

116、“每天为孩子朗读20分钟”

怎样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这似乎是令不少年轻家长头疼的问题。

许多家长抱怨孩子太贪玩,书本对他好像没有什么吸引力。岂不知孩子的阅读习惯与家长的教育方法有很大关系。

在这里不妨介绍一下美国流行的一种幼儿阅读启蒙教学法,也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这种教学法是由美国教育家杰姆·特米里斯发明的。他认为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要从小开始,要依靠父母来“诱发”。

父母应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养成为孩子朗读的习惯,每天20分钟,持之以恒,孩子对阅读的兴趣便会在父母抑扬顿挫折的朗读声中渐渐产生了。

他认为孩子坚持听读可以使注意力集中,有利于扩大孩子的词汇量,并能激发想象,拓宽视野,丰富孩子的情感。

在每天20分钟的听读中孩子会逐渐领悟语句结构和词意神韵,产生想读书的愿望,并能初步具备广泛阅读的基础。

杰姆.特米里斯认为孩子听读应越早越好,父母选取的朗读内容应生动有趣,能吸引孩子,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内容可逐步加深。他强调使用这种方法的关键是父母一定要有爱心、有耐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家长们的付出终会有满意的收获。

特米里斯近年来广泛在美国各地作无偿报告,宣传这种听读启蒙教学法,吸引了众多幼教工作者和家长们的参与和尝试。

他编写的 “儿童听读手册”也非常畅销。而且他的倡导得到了许多有识人士的赏识和支持,几个州都发起了“请为孩子朗读”、“您一天中最重要的20分钟”的活动。

可能许多父母都没想到用这样一种简单的方法,就可以把孩子的目光渐渐吸引到图书上来。有些人也许还在怀疑听读的效用,他们会问:我的孩子现在每天看电视不止三四个小时,难道看电视时不也是在“听读”吗?怎么不见孩子有阅读的兴趣呢?

对此,特米里斯认为,五彩纷呈的电视图像会使孩子不能把注意力完全放在“听”上,而且还会抑制孩子的想象力,无法使孩子专心感受语言的美。研究资料也表明,当孩子每天看电视三小时左右,读书效率会骤减。这一研究结果也提醒我们的父母,大量看电视将会影响孩子智力的开发,作为父母必须从自身做起,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用科学的方法来教育培养孩子。

您不妨每天晚上或其它时间,当孩子安静下来时,耐心地在他身边富有感情地为他朗读一首儿歌,一个故事,这将比您一味的督促、强制他学习有效得多。

请相信,每天20分钟,孩子的收获却可享用一生。

117、各年龄段儿童阅读方式

——美国专家的建议

专家认为,0~3岁是培养儿童对于阅读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关键阶段,3~6岁则更侧重于提高儿童的阅读和学习能力。对于如何培养O~3岁儿童的阅读兴趣,美国教育专家提出了以下建议。

各年龄的阅读方式

  1.从孩子出生到6个月大时,每天为孩子朗读。

专家指出,培养儿童良好阅读能力的唯一重要途径就是为儿童朗读,而且要从孩子一出生起就这样做。这个阶段的目的自然不是让孩子昕懂所读的内容,而是让孩子熟悉父母声音,习惯看到书,抚摸书。产生对书的兴趣,形成阅读的自然习惯。

  2.在6个月至1岁时,给孩子读简单的图画书,教孩子认识画面中的物体和名称。

  3.在l~2岁期间,开始为孩子读简单故事情节的图画书。在这个阶段,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扩大词汇量,发展孩子的情感,如善良,注意他人的感受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在这个阶段的词汇量应从2~3个扩大到250个左右。每天和孩子一起阅读至少15分钟,朗读时用手指指着所念的文字,让孩子理解,每个文字都代表着一定的意义。

    4.在2—3岁时是形成孩子良好阅读习惯,培养思维能力和良好情感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内,孩子的词汇量应从250个增长到1000个左右,并能说简单的语句。

在为孩子朗读的过程中,可不时停下,鼓励孩子猜猜下面的情节,或针对故事情节提问,让孩子回答。还可以利用画面教孩子识别颜色,学习计数,认识简单的文字,例如,面对熟悉的画面,家长问:“小熊的衣服是什么颜色的?…”树上有几只苹果?”等,都会引起孩子浓厚的兴趣。

专家还特意提示父母,为孩子朗读是一种艺术。平淡的声音和表情不易保持婴幼儿的注意力。相反,朗读者声情并茂,该加重语气时加重语气,则容易牢牢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培养他们对读书的兴趣。

如何为0~3岁儿童选择图书

处在婴幼儿阶段的孩子从读书中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对读书的兴趣。

婴幼儿主要是从感观上了解事物。因此一定要为他们选择美观,印装精良的图书,画面要大,色彩艳丽,形象生动逼真,活泼可爱,装帧结实牢固。短小的童话,简单上口的儿歌有利于丰富儿童的词汇。以动物形象为主的童话更容易吸引婴幼儿的兴趣。

118、小学生借书用车拉

关键语

在美国学校的老师看来,读书是家庭作业,做手工是家庭作业,上网也是家庭作业,上图书馆还是家庭作业。

语文,在美国叫做英文课,分为阅读,写作两部分,没有写字课。我们在中国读小学一年级时,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学写字。

在学校时,美国孩子也学几天正规的英文书写,也就是我们常看到的英文的正写,草写的字母样板。学了没几天,老师就不管了,随便让孩子怎么写。美国人写字很有趣,五花八门,千人千体。美国的小学生很少练写字。但读书却不少。读的还不是课本,读的都是些有趣的图画书。用国内的标准就是“闲书”、“杂书”一类。国内的家长老师认为,这类书读多了孩子的学习成绩就会下降。可是,美国的老师,学校偏偏鼓励孩子读书,而且是读得越多越好。一般来说,读什么书老师没有严格规定,孩子想读什么书就读什么书。

那时,每个星期有一件必须要做的事,就是带孩子去图书馆借书。图书馆里的儿童书籍应有尽有,而且随便你借多少本。

 矿矿往往一借就是二三十本。美国很少有国内那种六十四开大小的“小人书”、“连环画”。儿童书籍大多是硬壳十六开的,二三十本很有些分量了,没有汽车拉不回来。

矿矿上小学时,每个星期都要交给老师一个阅读过的书目。读够了二十五本、五十本、七十五本、一百本,老师就给点小奖品。

到了中学,孩子的家庭作业就会越来越多。但是所谓作业并不是大量的练习题,作业的形式很多。比如孩子搞非洲文化课题研究,要做一个非洲部落的模型,从非洲人住的小草屋,到椰子树模型都要自己动手做。这些都要花很多时间。

按照国内中小学的标准,美国学生的家庭作业“少得可怜”。但在美国学校的老师看来,读书是家庭作业,做手工是家庭作业,上网也是家庭作业,上图书馆还是家庭作业。观念不同,对家庭作业的看法也不同。可能是受“传统”的影响吧,在美国的中国家庭,一般都认为这些根本算不上什么作业,都会私自给孩子留些“正规”的家庭作业。

119、美国学生阅读能力居世界前列

据国际教育成就评估协会报告:美国4年级学生在阅读能力方面比许多外国的同龄孩子要强得多。这是对34个国家的4年级学生进行的国际性研究得出的结果。除美国的孩子排名靠前外,瑞典和英国的学生阅读能力也很好,比较差的是伊朗和科威特的学生。

美国学生在下列几方面比较突出:65%的美国学生每星期能得到6个小时的阅读指导,而国际平均数是28%;美国几乎所有的孩子上的学校都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国际平均数是78%。

120、教孩子挑选图书

“我们还是买吧,尽管它比同类书责很多,但如果我们都能从中得到快乐,这些钱就不算什么了。”

星期六上午,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的早晨,乔治的妈妈领着乔治走进镇里最好的一家书店,因为乔治一直想买关于恐龙方面的书。以前乔洽的书都是妈妈直接给他买的,他自己还从来没有在书店买过书呢。

走进书店,乔治一下子被这里的环境吸引住了,轻松悠扬的音乐,年代久远的红木地板,摆得整整齐齐散发着阵阵书香的大大小小的图书。

乔治的妈妈向导购小姐询问后,带着乔治走到摆放恐龙图书的书架前。

“乔治,今天该你自己挑几本书了,不过挑完之后,让我先看看,咱们一起决定买不买。”  很快,乔治就挑了4本书,“妈妈我想买这几本,您看合适吗?”

“乔治,你看这本书,里面的字体大小了,对你的眼睛不好,里面的插图也比较粗糙。”乔治又看了看,点了点头。“你再看这本书,与刚才那本比较一下,是不是更好呢?而且,这本书的书角是圆的,你就不会因为不小心蹭到书角发生小事故了。”

乔治的妈妈又拿起第三本书,这回,她让乔治仔细考虑一下决定买还是不买这本书。“妈妈,这本书上的画很漂亮,书角也是圆的,字也挺大的,我想可以买。”乔治的妈妈先点了点头,“你说的几个理由都正确,但你看看这第二本书和第三本书不仅外观相似,里面的内容也差不多,因此,你只要买一本就够了,你觉得该挑哪一本书呢?”

乔治有点为难了,他反复比较了很长时间,终于决定了,“妈妈,这本书!”“为什么呢?”“这两本书差不多,但第二本书比第三本书贵将近lO美元。”乔治的妈妈满意地笑了,“对了,当书质量差不多时,就该看它们的价钱。你再看看第四本书。”

乔治很快决定不买了。妈妈笑吟吟的看着他,“为什么?”  “里面差不多全是字,买回去后,我可能就不看了。”  “对,这是给大人写的书,自己买书时,要想好,一本书究竟能给自己带来什么。”

乔治的妈妈决定再亲自给乔治挑些书。“乔治,看看这本书!”乔治妈妈略带惊喜地对乔治说。“哇!真漂亮!”乔治很是惊叹,原来书里面有一幅恐龙刚出蛋壳的化石,真想不到这么小的东西,以后竟然能长成威风八面的大恐龙。“这里所有有关恐龙的书中,只有这本书有这幅插图,这里面注明了,出版商为买这幅图花的钱与书中其他插图总和几乎一样!”乔治妈妈,按捺住激动的心情讲述着。“不过,这定价确实很贵,85美元。”妈妈沉吟片刻。“我们还是买吧,尽管它比同类书贵很多,但如果我们都能从中得到快乐,这些钱就不算什么了。”

乔治真是乐坏了,不过在这样环境中,他还是忍住,没有像以往一样搂住妈妈的脖子高喊“妈妈万岁”!

121、美国前总统布什夫人的忠告

【关键语】

 同孩子一起看书,还可以调节家庭气氛,使孩子充分地感受到母爱。

詹妮弗在她女儿艾比刚出生不久,就开始给她念书。起初,这个小宝贝总是喜欢玩弄书皮,揉搓书页。可詹妮弗一点也不在乎,她甚至让艾比抱着书睡觉。

艾比长到l岁的时候,开始着迷于图书了。她特别喜欢依偎在妈妈的怀里,静静地倾听妈妈给她阅读《雪人的故事》、《快乐的小熊》等儿童故事,待到她开始学走路时,她常常喜欢手里歪拿着一本书,佯装着给家里的小狗巴比讲故事。

教育学家说,像艾比那样的孩子,可能要比一般孩子在阅读和学习能力方面提前两年半。

然而,给孩子念书的益处还不仅仅在于训练他们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另一重要方面是,他们的性情和志趣可以从中受到良好的熏陶。

同孩子一起看书,还可以调节家庭气氛,使孩子充分地感受到母爱。当我在一些地方的学校和图书馆为孩子们念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提醒过他们,可他们会自觉地围靠在我的身边,有个别孩子甚至会坐到我的腿上。

为了帮助你的家庭和你的孩子也养成这样一种读书习惯,下面告诉你我多年来的经验及有关专家的建议:

一、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越早开始效果越好。

有些父母认为,婴幼儿的理解能力低,给他们念书似乎是浪费时间。其实不然。当婴儿瞪着眼睛听你念书的时候,他们的语言和理解能力正在悄悄地发展着。

养成朗读的习惯也很重要。多年以前,我经常在睡前给我的孩子们读书。孩子们和我都特别喜欢晚上的这段“黄金”时间。每当遇到一些精彩的段落时,我们都会激动不已,并一起背诵下来。

具体什么时候读书,这倒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每天最好坚持在同一时间读书,而且至少要保证15分钟。

二、读书要遍及整个家庭中

儿童也特别喜欢除父母之外的其他家庭成员给他们念书。我记得我小时候,有很多人都给我念过书,例如我哥哥、祖母,甚至还有那些只是年龄比我稍大一点的小朋友。

现在,大部分父母工作繁忙,家务事多,很少能腾出大块的时间给孩子念书。因此.要调动家庭中的每一个人(包括保姆、亲朋好友等)为你的孩子念书。

有些孩子特别喜欢父亲为他们念书。有一个上小学的女孩子手里拿着一本有关足球方面的书籍,她的老师问她为什么喜欢这本书,她回答:“因为我爸爸喜欢足球。”父母的爱好和阅读趣味对孩子是有明显影响的。

三、让图书随时随处可读

研究表明,在充满书籍的环境中生长,儿童读书的兴趣和阅读的能力会提前发展。对于我的孩子们来说,我常常在他们的房间中放置大量的图书,有圣经故事、童话传说、儿童画报等等。

可以为孩子建立一个家庭小图书馆,它应当包括各类儿童读物以及必要的工具书等等。要注意培养孩子爱护书籍、看完书后放回原处的良好习惯。

四、帮助孩子选择好书

当我的孙女诺莉很小的时候,我记得有一天她说道:“我就喜欢摩西。…‘哦,真的吗?告诉我谁是摩西。”我问道,她不知道如何回答。摩西是《圣经》中的一个人物,诺莉是很偶然地听人们谈到过这个名字。于是我找来一些有关摩西的故事给她念,后来她真正喜欢上了摩西。

教育学家认为,儿童需要那些与他们年龄、兴趣及能力相适宜的图,他们也喜欢图书题材丰富多彩。所以专家建议,我们可以让儿童多接触不同方面的读物,如报纸、杂志乃至街头广告、商品包装等等。通过这些文字读物,儿童会懂得:语言文字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

小一些的孩子常常喜欢反复地听同一个故事,很多父母常常对此显得不耐烦。我不知道曾经多少遍地给我的孩子们读过罗伯特·麦克斯的童话小说《救救小鸭》。现在我还保存着那本书,它已经十分破旧了。重复性的阅渎,可以进一步巩固和增加儿童的词汇量,加强对故事的深入理解,掌握有关的表达方法。

在选择图书方面,有关专家这样建议:

3岁以前的婴幼儿喜欢一些简单的图片或者讲述他们熟悉的事物方面的故事。形体和色彩对儿童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3—6岁的学龄前的儿童喜欢配有彩色图画的小故事、科幻故事、诗歌以及有关动物或日常生活方面的童话。那些短小、生动、易背诵的迭句对他们来说,特别有用。

6~9岁的儿童对于书籍开始有自己的兴趣和偏好,尽量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当然,父母的引导也是很重要的。

9岁以上的儿童,喜欢一些幽默小品、民间故事、长诗、古典名著简写本以及侦探故事等等。

五、让读书结合实际,生动有趣

我给孩子们念书的时候,总是设法将他们卷入其中。有时念到一句话的中间时,我会故意遗漏一个字,让孩子们去补充。有时我会突然提问:“现在你们想想,这个故事往后会怎样发展,结局如何?”等等。

一天晚上,我给孩子们读一篇讲述大象王国的儿童故事。一个孩子打断我问道:“大象吃什么?”“是啊,大象吃什么呀?”其他孩子也跟着一起问。这时,孩子们的想象力像张开了翅膀,一个接一个地向我提出各种问题。我知道,他们已经全身心地投入到读书之中。此时,读书对于孩子们来说,宛如一次亲身经历。

为了使读书生动有趣,首先要激发起孩子们的强烈必趣,在你给孩子们读一本新书之前,你可以先让他们了解封面的内容,并让他们去猜想这本书将要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等等,然后你可以一边读一边指着书中的图画和人物问他们:“你们认为这是什么意思?”读完一本书后,你还问他们:“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什么?你认为或者望以后的故事该如何发展?”

这种积极的阅读方式特别有助于儿童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纽约州立大学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对学龄前儿童来说,在父母的帮助下采取积极、投入式的阅读方法,其语言和思维发展水平要提前6~8个月。

六、在孩子能独立阅读以后,仍要坚持同他们一起读书。

大部分儿童在12岁以前,其倾听理解能力要比阅读理解能力强,所以,父母为他们念书比他们独立阅读收益更大。我总是尽可能多地与孩子们一起读书,有时我也让他们读给我听。我的一些孩子直到很大后,还保持着与我共同读书的习惯。每当他们放假或有空闲的时候,我们会轮流地读一本名著。有时,还会就精彩的部分进行讨论。

最后,我要告诉每一位父母的是:从小培养儿童对读书的浓厚兴趣,会使他们终生受益。

122、书的味道是甜的

在每一个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点一滴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个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

古时候,犹太人的墓园里常常放有书本。说是在夜深人静时,死人会出来看书的。当然这种做法有一种象征的意义:生命有结束的时候,求知却永无止境。

犹太人家庭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传统,那就是书橱要放在床头。要是放在床尾,就会被认为是对书的不敬而被禁止。犹太人不禁书,即使是一本攻击犹太人的书。

犹太人爱书的传统由来已久,深入人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8年的调查表明,在以犹太人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以色列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全国的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1000多所,平均每4500人就有一所图书馆。

在450万人口的以色列,办有借书证的就有100万。在人均拥有图书馆和出版社及每年人均读书的比例上,以色列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为世界之最。

123、如何引导孩子读书

【关键语】

 “这个问题,科学家现在还不知道观,将来呀,你可以研究它。”妈妈摸着孩子的头,总结地说。

当孩子第一次听到青蛙的叫声时,必然会好奇地问:“妈妈,是谁在叫呢?首先妈妈应这么回答:“这是青蛙的叫声。你有没有见过青蛙?(现代孩子可能连青蛙长得什么样子都不知道,细心的妈妈能够预期到孩子心中的问题,所以在孩子提出什么是青蛙这个问题之前,便先提出来了)孩子的回答必然是摇摇头。

“我们家有一本介绍青蛙的书,让我们拿出来看看。”将书的重要性体现出来了。

 “来!我们仔细看看青蛙长得是个什么样子(这种暗示,可让孩子用心地观察青蛙)。”

  “哇!青蛙好难看啊。”

  “它为什么会看起来这么难看呢?”激发孩子更仔细地观察青蛙,同时学会将自己的感受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它的眼睛鼓鼓的,皮肤绿绿的,肚子是白色的,四条腿也很难看。”孩子初步报告了自己的感受。

“你知道青蛙的皮肤为什么是绿色的吗?”提出了一个问题,让孩子先思考。

“嗯……我不知道。”这个问题对孩子来讲太难了,所以要分几步来引导。

“青蛙一般生活在哪里呢?”进行第一步引导,先从生活环境说起,这一般也是儿童了解的,如果不了解也可直接告诉孩子。

“老师给我们讲过,青蛙生活在水田里面。”

 “水田里的庄稼一般是什么颜色呢?”步步引导。

 “绿色。”

“刚才我们说,青蛙的皮肤也是绿色,你想想当青蛙在水田里时,我们容易看见吗?”

“不容易。”生物学上的保护色的概念并不是孩子一下子能理解的,家长还需要进一步引导。“那么当青蛙的敌人要捉青蛙时,青蛙的皮肤如果是黄色的……”从反面启发儿童了解肤色的意义,并将生物斗争的概念暗含其中。“那敌人就会很容易发现青蛙。哦,我知道了,青蛙的皮肤可以保护青蛙,让青蛙的敌人找不到它。”孩子终于明白了。

“畦!你真聪明!”及时强化是我们以前一直强调的。

“那它的肚子为什么是白色的呢?”聪明的孩子很快就提出了一个类似问题。“让我们看看书上怎么说的。”妈妈和孩子一起查看书中的内容。

 “你看,这儿写着呢,青蛙的腹部是白色,可以防止来自水下的攻击。“水下的攻击?”孩子一下子还没有反应过来。

“想想看,青蛙在水里时,肚子如果是绿色的?“又一次从反面提醒。

“我知道了,青蛙下面的敌人就是因为是白色的,所以发现不了青蛙,哇!青蛙长得真聪明。”孩子一时还不明白生物进化的原理,但对生物适应已经有了感性认识了,这无疑对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

“你再看看这幅图,看青蛙是如何捕食的”引导孩子了解青蛙的其他习性。

“哇,它的舌头伸得那么长。噢?它的舌头是倒着的。”孩子突然发现青蛙的舌头长得与其他生物不一样,于是惊叫着。“对,这样青蛙就容易捕捉到食物了,如果它的舌头与人一样;它还能这样做吗?”让孩子注意到事物结构和功能之间的联系,而这种关系的认识在人的知识结构中是极为重要的。

“不能。”

“让我们看看书上还讲了些什么。”妈妈与孩子一起看书。

“原来青娃眼睛虽然大,却看不见不动的东西。”孩子从书中又学到了感兴趣的知识。

‘不过,妈妈,它的眼睛为什么鼓鼓的,那么大呢?”儿童发现书不能提供所有问题的答案;

“这个问题,科学家现在还不知遘昵,将来呀,你可以研究它。”妈妈摸着孩子的头,总结地说。让孩子了解到书不是万能的,知道世界上还有许多问题尚待探索,对于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是重要的。

124、比尔盖茨自幼酷爱读书

比尔·盖茨的母亲闲暇时在西雅图历史和发展博物馆作讲解员,工作内容包括到各所地方学校为学生们讲解本地区的文化和历史。

当时,盖茨只有三四岁,母亲在学校里向学生讲课时,他总是坐在最前面的桌子边,尽管他是个好动的孩子,但是在课堂上表现得比其他学生还要专注,目不转睛地盯住母亲。母亲为此感到吃惊。

更令母亲吃惊的是,盖茨酷爱读书,但他爱读些给成人看的作品。7岁时他最喜欢读的是《世界图书百科全书》,经常一读就是几个小时。

父亲藏书丰富,内容涉及历史、法律、电子、商贸等.盖茨成天泡在书堆中。书开启了他通向理智世界的大门,为日后他那种以观念制胜的事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直到成功之后,读书仍是他最大的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