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玫瑰阿胶糕的图片:日本统治朝鲜半岛时期向中国东北移民的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4:03:06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 王胜今
[成果摘要]
----------------------------------------------------------------------
      朝鲜半岛向中国东北的移民已有较长的历史 ,但在日本统治朝鲜半岛期间向中国东北地区的移民 ,却有其特殊的含义。“九·一八”事变前后日本军国主义实施的朝鲜人移民政策的结果 ,使我国东北地区特别是东北延边地区的朝鲜移民和日本移民大量增加 ,这一过程充分地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在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地区实行侵略扩张政策的本质和事实。

  [成果全文]
----------------------------------------------------------------------
     朝鲜半岛向中国东北地区移民已有较长时间的历史,早在16世纪初,朝鲜北部农民为了逃避苛酷的封建统治,就开始陆续越过中朝边界,进入中国东北开垦土地,到1869年,朝鲜北部发生严重灾歉,大批灾民涌入中国东北,尤其移入延吉平原一带。1883年,朝鲜西北经略鱼允中正式废除了“越江禁止制度”,使朝鲜移民更加猛增。为了加强对越境朝鲜移民的管理,1885年清go-ver-ment在烟集岗(后转音为延吉岗)设立了“越垦局”,专管越垦事务,并逐渐形成了完备的行政管理体系。1902年,清go-ver-ment正式在延吉岗(今延吉市)增设延吉厅。其他朝鲜移民迁入地,清go-ver-ment也进行了有效管辖。19世纪到20世纪初,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成为日俄帝国主义列强争夺的对象。尤其是1910年“日韩合并”后,朝鲜完全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为了推行移民侵略政策,强化对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阴险地实施了“日人移韩,韩人移满”的活动,使朝鲜半岛对中国东北的移民日益增加。到目前为止,对有关日本统治朝鲜半岛埋藏向中国东北的移民、移民的政策、东北地区朝鲜移民及其分布等,还没有做过系统的研究。对朝鲜半岛向中国东北移民的历史进行搜集、整理和研究,对我们了解和掌握日本军国主义的殖民政策,深刻揭露其侵略扩张政策的实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实施的朝鲜人移民政策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军在沈阳郊外柳条沟自行炸毁“满铁”路轨,然后栽赃于中国军队,突然炮击沈阳、侵占北大营。由于当时蒋介石严令东北军“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为避免事件扩大,绝对抱不抵抗主义。”结果在几乎没有遇到有效抵抗的情况下,日军在“满铁”沿线同时出动,5天之间就占领了辽、吉两省的大部分地区。11月,日军占领了北达苏联边境的整个东北。12月末,日军又侵入与华北相接的热河省。这样,东北与朝鲜半岛一样,沦为日本占领的殖民地,朝鲜对中国东北的移民,也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九·一八”事变后,“满铁”及关东军就开始拟定对朝鲜移民的政策。1932年1月,“满铁”地方农务课制定了《满洲移民策要纲———鲜人部分》,计划在20NIAN间每年向东北迁入朝鲜移民5000户,达到在东北扶植10万户朝鲜人自耕农的目标。其具体内容是:(1)迁入以水田为主业的朝鲜移民5万户,每户水田2町步,旱田1町步;(2)向吉林省迁入旱作农户2万户,每户旱田6町步;(3)向“北满”迁入旱作农户3万户,每户旱田10町步。另外,关于移民的资格,该“要纲”也作了规定:(1)由具有血缘关系或小范围地缘关系者组成5户以上的移民团体,其成员必须具有农业经营经验;(2)须由5户以上组成移民部落,每6个部落组成一个区,每10个区组成一个村。①与此同时,1932年1月“东亚劝业会社”也制定了《鲜农移植计划书》。该计划把沈阳附近地区的朝鲜移民分为自耕农和佃农两种类型,实施所谓的“标准开田计划”,其中包括设立租佃农场。该计划还提出了朝鲜农业移民的“最终目标”,即形成“鲜农自治农村”,实行资金统一筹措,农具肥料和生活必须品共同购入,农产品共同贩卖,改良农耕、助长副业、促进教育卫生。所有这些设想,都要在“自治的统治机关下实行”。而上述“自治机关”,都被置于“东亚劝业会社”的指导下。因此,所谓的“自治”,实质上是要通过朝鲜移民集团化,强化日本殖民者对朝鲜移民的统治。
    按照“满铁”的朝鲜移民计划,每个部落由30户(150人)组成,每10个部落300户(1500人)组成一个移民村。以部落为警备单位,每部落配备5支枪。以移民村为单位组建学校,负担教育费的20%,教育内容执行朝鲜人总督府制定的教科书,实施普通教育。②由此可见,日本殖民者不仅加强对朝鲜移民的政治、经济控制,而且在意识形态方面也加强了殖民教育,强化了意识形态方面的控制。该项集团移民计划,可以看作后来“集团部落计划”的雏形。1932年4月,满铁经济调查会第二部农业班又制定了一个“农法设定案”,提出朝鲜移民实行以水田为主的农业经营模式,每个移民村占田1200町步,每户移民分配水田2町步,旱田1町步、房宅地2亩。其耕作规模与东亚劝业会社的方案相同,都是根据延珲地区朝鲜移民每户平均耕种土地3町步三反的情况而制定的。
    1932年5月,满铁经济调查会第三部(农业及移植民班)又提出了一份名为《北满朝鲜人问题及朝鲜满洲移住问题》的报告。对朝鲜人移民问题提出了正式的、综合的方策。这份报告提出:“有关在满朝鲜人问题上最遗憾的是指导救济机关不完备和对策机关的不统一。”因此,“要在‘满洲国’方面设置强有力的统治机关,全面向各地派遣人员进行指导和救济”。尤其是应把给予朝鲜移民内地居住权、土地获得权、产米运出权作为把握朝鲜移民问题的重点。1932年关东军参谋部第三课又提出了“关于在满朝鲜人指导根本方针的意见”,表明日本对“满洲移民”的政策发生了某些变化,日本担心如果日本人移民和朝鲜人移民同时进行,后者的生活适应能力大大强于前者,朝鲜人移民将对日本人移民产生不良影响。石黑忠在“临时满洲开拓民审会议”上指出:“满洲国开拓政策要纲中提出的基本方针,是以日本内地开拓民的移住为首要着眼点。日本移民是实现满洲开拓,推进满洲建国步伐,乃至建设东亚新秩序的核心和稳固的据点。③”该会议的第二次大会上,特别委员会委员长在报告中谈到“满拓公社”和“鲜拓公社”的合并问题时指出:“在全力以赴进行日本内地开拓民移送时期,满拓公社同时负责朝鲜人开拓民的指导助成,势必分散其力量,妨害移送内地日本人的主要使命的完成。④由此可见,日本在占领中国东北后,在其移民政策中,把日本移民放在加强殖民统治的核心位置上,因而对朝鲜移民采取了消极的态度。

  二、移民政策的实施与朝鲜移民的增加和分布
     (一)20世纪30年代朝鲜移民的增加根据对当时历史资料的分析,可以看出1930年以后东北地区朝鲜移民的增加非常显著。 根据统计,1930年东北地区的朝鲜族人口已达60万,1932年增至67万,1934年增至72万,1935年已超过80万,这表明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后,朝鲜移民的数量有了很大的增加。再从地区分布来看,据1935年10月末的统计,“间岛”领事馆辖区的朝鲜移民有29299户,169246人;头道沟辖区有16998户,100476人;安东领事馆辖区有13717户,69374人;哈尔滨总领馆辖区内有16147户,68935人。⑤珲春分馆、奉天总领事馆、延吉分馆、图们分馆各辖区内都是朝鲜移民的聚居区。
    (二)“朝鲜人地带”和“日本人地带”的划定1930年以后,在朝鲜移民大量迁入东北的同时,日本也开始了大规模的移民侵略活动,因而二者便产生了交错摩擦的现象。当时,在日本移民与朝鲜移民的关系上,存在着是由同一移民机构管理,还是分别管理;是在某一地区内杂居,还是划定各自的移民区域等问题。日伪曾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最后确定了将二者分别设立管理机构,划分居住地带的方针。关于二者的居住区域,分别划定了“内地人地带”、“朝鲜人地带”、“中间地带”等三个地带。根据这个“三地带方针”,日本人(又称“内地人”)移民可以在伪满洲国的任何一处自由居住,所谓的“内地人地带”,并不是把日本移民限定在特定地区,而是根据日本军国主义强化对中国东北殖民统治的意图,划出对日本移民最有利、最能贯彻殖民者政治经济意图的地区,而对于朝鲜移民则不然,“三地带方针”是尽可能限制朝鲜移民的居住地域,尤其是在日本移民区,限制朝鲜移民的流入。⑥当然日本并未对这三个地带做出具体的行政区域划分,其基本方针是:(1)“朝鲜人地带”包括伪间岛省和伪安东省东边道一带,该地区在土质上不同于“北满”,属水利资源丰富便于灌溉的地区,适合于擅长水田耕作的朝鲜移民居住;(2)“内地人地带”系指哈尔滨为中心的“以北一带”的“北满”及松花江流域的三江、牡丹江地区,这一流域沿岸土质肥沃,商品经济发达,适于多种经营,因而也被日本侵略者划为“内地人地带”;(3)“中间地带”是指今长图铁路和沈吉铁路沿线地带。
  从上述三个地带的耕地分布情况来看,据当时估算,东北水田可耕地面积为993494町步,其中“朝鲜人地带”的伪间岛省和安东省合计占846529町步,占水田可耕地总面积的85%。属于“中间地带”的奉天总领事馆管内的海龙、吉林总领事馆管内、敦化分馆管内、伪新京总领事馆管内的九台、双阳、伊通三县、绥芬河领事馆管内的宁安县,总计有水田可耕地29469町步。以上两个地带的水田可耕地面积,将近占全东北的90%。因此,与“中间地带”和“日本人地带”相比较,“朝鲜人地带”具有与朝鲜半岛接壤、水田可耕地面积大的特点,十分有利于朝鲜人的移住。从现在中国东北地区朝鲜族的分布情况来看,更能理解当时朝鲜移民的区域布局态势。从1930年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东北地区朝鲜族人口已有很大的增长,但从地域分布来看,60多年前的分布情况一直持续下来。因此,从历史人口学的角度来看,探求朝鲜族人口分布的形成过程及其规律性,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三)朝鲜移民的原籍分布
    1934年,日本学术振兴会第二特别委员会曾进行了一次“满洲移民问题调查”。根据该项调查结果,我们不仅可以研究日本移民与朝鲜移而且可以了解朝鲜移民的原籍出身地。在东北地区的朝鲜移民中,半岛南北出身的移民各占一定的比例。日本外务省根据调查结果编辑的《在满朝鲜人概况》中统计,1934年迁入东北的朝鲜移民为23363人,其中出身于南部庆尚、全罗、忠清南北道者有5773人,占总数的1/4。⑦虽然北部的平安、咸镜南北道有15086人,但考虑到地理接近的因素,南部出身的移民还是相当多的,尤其是庆尚南北两道占了很大一部分。再从东北各地区的情况来看,安东地区以北部平安南北两道出身者为主,延边地区以北部咸镜南北两道出身者为主,而再向北发展,南部出身者明显多于北部出身者。1935年洛东江发生洪水,大量难民涌入中国东北。1936年南部朝鲜又遭遇风灾水害,进入东北的移民更是大量增加。
     移民的关系, 朝鲜移民与汉族移民比较也具有自己的特点。当时关内汉族移民属季节性劳务移民,而朝鲜移民则大多告别家乡定居东北。上述1934年进入东北的23363人朝鲜移民中,只有8246人又迁出东北,仅占移民总数的1/3。一般而言,北朝鲜出身的移民没有南朝鲜出身的移民定居率高,也具有某种季节性劳务移民的特点。1934年迁出东北的朝鲜移民中,咸镜南北道占3677人,平安南北道占3487人,北朝鲜回迁者占总数的87%。反之,庆尚南北道仅有508人,全罗南北道只有51人,回迁数量极少。1934年以后,朝鲜移民中出身南朝鲜者日趋增加。总之,在搞清伪满时期朝鲜移民原籍分布状况的基础上,就能把握一定时期内南、北朝鲜移民在东北各地所占的比例。

  三、“九·一八”事变前后东北地区朝鲜移民和日本移民的增加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关东军占领了东北,建立了傀儡政权伪满洲国。那么,“九·一八”事变前后东北的朝鲜移民和日本移民发生了哪些变化,尚未有人触及这个问题。由于有关史料散布于中、日、韩、朝各国,因而不易搞清。但是,根据笔者的研究,朝鲜移民和日本移民进入中国东北,尽管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NIAN代甚至更早的时期,但大量移民进入东北是“九·一八”以后的事情。为此,笔者在中国、日本、韩国、朝鲜搜集了大量有关资料,通过整理,对伪满各省市朝鲜移民和日本移民的增长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从中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分析结果。出以下几点分析结果。
  第一,伪奉天附属地1930年日本人有21426人,1934年猛增至50366人。伪新京附属地日本人人口也由1930年的10097人剧增至30109人。
  第二,伪间岛省朝鲜人人口的增长较日本人显着,尤其是延吉、图们两市朝、日人口增长最快。但是,从统计数据看,日本人集中的市县朝鲜移民就少一些,而朝鲜人集中的市县日本人也少一些,这可能与上述“三地带”的划分有密切关系。
  第三,哈尔滨除了有大量日本人和朝鲜人,还有数达6万人以上的“外国人”。边陲小镇绥芬河,1934年有日本人453人,朝鲜人631人,而“外国人”却多达7949人。这可能是因为绥芬河与苏联接壤,这些“外国人”中多是苏联人。同样,哈尔滨的“外国人”也大多是苏联人。
  第四,根据伪兴安省的统计资料,海拉尔和满洲里的“外国人”在总人口中占有绝对优势。这些“外国人”中既有苏联移民,也有来自蒙古的移民。
  第五,关东洲及满铁附属地,据1934年的统计,只有大连、开原、抚顺等市县朝鲜移民人口过千,而其他市县皆在千人以下。与此相反,日本人人口却占绝对优势,而且其增加幅度很大。以大连市为例,该市日本人人口1930年为96434人,1934年猛增至125695人。以上通过对伪满时期日本移民和朝鲜移民的区域分布及各地增加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日伪的移民政策下,朝鲜移民大多分布于水田可耕地较为集中的地区(如延边地区和吉林地区),而日本移民,除了黑吉两省的农业集团移民和“试验移民”外,大多集中于满铁沿线地区。

  四、延边地区的朝鲜移民和日本移民
  (一)延边地区朝鲜族移民的历史延边地区隔图们江与朝鲜接壤,很早以来就有对岸朝鲜农民越江私垦之事。但是,朝鲜移民大量进入延边地区,始于1869年朝鲜北部大灾荒。据历史资料记载,1881年延边地区定居的朝鲜移民已达1万人以上。⑧1881年吉林设立荒务局,同时在珲春和延吉设立招垦局,开始全面实施“移民实边”的边疆开垦政策。1884年缔结“吉朝章程”,清go-ver-ment设立“越垦局”,管理越境朝鲜移民。翌年清go-ver-ment又与朝鲜缔结“吉朝通商章程”,将图们江北岸长350公里、宽15公里的地区划为“朝鲜人专垦区”。从此以后,大量朝鲜移民涌入延边地区。日俄战争后,1910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根据“日韩合并条约”占领了朝鲜半岛,不满日本殖民统治的朝鲜人民纷纷逃离半岛,大量涌入东北地区,形成了又一次移民高潮,从1910年到1920NIAN,移入鸭绿江北岸的朝鲜人达97657人,移入图们江北岸者亦达93883人,总计192540人。1920NIAN中国东北地区的朝鲜移民人口总数已增至459400人。⑨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东北,1932年3月1日成立伪“满洲国”,1934年12月又设立伪“间岛省”,下辖延吉、珲春、和龙、汪清、安图五县。1943年4月,日伪又将延吉街改称“间岛市”,归为“间岛省”直辖。延边地区除了朝鲜移民外,还出现了一批日本移民。
      (二)延边地区日本移民的增加
    1907年7月,日军在龙井村强行设立“统监府派出所”后,日本移民开始陆续侵入移民地区。1907年延边地区有日本人100人,1918年已增至823人。1932年以后,延边地区的日本人开始大量增加,1934年延边地区日本人口数为6708人,以后逐年增加。1936年已超过万人,3年后的1939年又增至15857人,到1942年已达25825人。日本移民的迅速增加,是日本实施移民侵略计划造成的。
     (三)延边地区朝鲜移民的原籍分布延边地区的朝鲜移民,来自朝鲜半岛的各个地方。一般将朝鲜移民区分为北朝鲜移民和南朝鲜移民两大类。根据各种统计资料的分析,可以看出延边地区朝鲜移民的数量与其原籍有密切关系。从1924年延边四县(延吉、和龙、汪清、珲春)朝鲜移民的原籍分布看,原籍在咸镜北道者为42766户,129547人,占移民总人口的73.3%,所占比率最高,原籍在咸镜南道者为7480户,39339人,占移民总人口的11.94%。
      如上所述,延边地区朝鲜移民的原籍地以咸镜两道占压倒多数,出身于平安南道和江原道的移民也在2000户、1万人以上,出身于黄海道和平安北道的移民约为1000户,5000~6000人左右,而出身于其他各道的移民皆在500户,3000人以下。从1924年到1926年延边地区的移民状况来看,朝鲜移民不仅有迁入,同时也有大量迁出。1924—1926年,延边四县朝鲜移民共移出1864户。其中,出身于咸镜南道者为1375户,占移出户数的73.77%;出身于咸镜北道者有270户,占14.88%;出身于平安北道者有132户,占7.1%。与此同时,部分原籍地的移民则有增加的趋势。如延边地区出身于黄海道的移民增加总户数的39.06%;同时出身于江原道的移民也增加了291户,占该移民增加总户数的28.56%。这样,延边地区朝鲜移民的原籍分布情况就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有的减少,有的增加。但从总的趋势来看,延边地区的朝鲜移民是不断增加的。
     (四)朝鲜移民与延边地区人口的增加
     朝鲜移民的大量迁入,使延边地区人口迅速增加,到1931年延边四县人口总数已达89508户,546003人。伪满刚成立时,延吉、和龙、汪清、珲春、敦化五县归伪吉林省管辖,安图县归伪奉天省管辖。据伪满国务院统计处《第一次、第二次满洲国年报》中的统计数据,1931年伪满洲总人口为29606117人,延边地区人口为546003人, 占伪满人口总数的1.84%。在延边各县中,延吉县人口为285205人,占延边总人口的52.24%,汪清县人口为59056人,占延边总人口的10.82%。1934年日伪设立伪“间岛省”,下辖延吉、珲春、和龙、汪清、安图5县。从1934年到1942年,伪间岛省人口增加183930人, 可以认为,主要是由于大量朝鲜移民的迁入造成的,是日本军国主义实施移民政策的结果。
    如上所述,朝鲜半岛向中国东北的移民,具有较长的历史。本文在这一问题上,重点研究日本统治朝鲜半岛时期向中国东北地区的移民,有其特殊的含义。作者在搜集、整理大量历史文献、统计资料的基础上,阐述日本统治时期对朝鲜半岛实施的移民政策,分析朝鲜移民的增加及其分布特征等,通过这一研究,从一个侧面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在近代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实行侵略扩张的本质和事实。

参考文献:
   [1]满铁经济调查会.满洲农业移民方案[Z].1935.378.
   [2]满铁经济调查会.前揭书[Z].1935.401,372
    [3]临时满洲开拓民审议会.临时满洲开拓民审议会会议录[Z].1940.183
    [4]临时满洲开拓民审议会.前揭书[Z].1940.59.
    [5][6]神户中雄.满洲移民问题的实绩调查[Z].日本学术振兴会,1936.62,64.
    [7]安藤广太郎.内地人移民与鲜人移民的关系[M];满洲移民问题[M].日本学术振兴会第二特别委员会,1934.65.[8][9][10]崔昌来等著.延边人口研究[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2.2,6,32.[11]满洲国国务院统计处编.第1次满洲国年报[Z].1932.[12]满洲国治安部警务局编.满洲帝国户数统计[Z].1942.34.
                                       (资料整理:王广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