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婴儿小帽子的做法:抛弃无谓的烦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7:58:17

  抛弃无谓的烦恼

  请消除心头的疑虑。当你心头涌现了并非出自功利目的、自然亲切、朴素厚实的好话时,不要犹豫,不要迟疑,不要退却,不要扭曲,要很快地把好话说出口!只要你确实由衷而发,确实不求回报,确实充满善意,确实问心无愧,你就大大方方、清清楚楚地把你那些好话说出来。即使遇上了"狗咬吕洞宾"、"好心换了个驴肝肺"的情形,你也并无损失,因为你焕发着人性善的光辉。你把好话给予别人,即使是你的亲人,那也是必要的播种,是善意、爱意、亲合意向的种子,一般来说,这世上的绝大多数人,是会接受的。这种子落在他们的心田,多半会生出根,发出芽,开出花,结出果……这世界上,即便你是那样的坚强,那样的能耐寂寞,那样的不惧怕恶言恶语,到头来,你还是需要来自他人的好言好语……

  当然,善意的批评,恨铁不成钢的讽刺,乃至于义正辞严的训斥,也可以被视为广义上的好话;并且,对民族公敌,对贪官污吏,对社会渣滓,不存在跟他们说好话的问题。至于腹藏剑而口涂蜜、阿谀赞美、巧言取利、甜语凑趣……自然不能算是真正的好话,不过这都不包括在我们所说的范畴内。但即使是日日"司空见惯",已被柴米油盐酱醋茶消磨了浪漫的夫妻,如果在一刹那间忽有好话涌上心头,请赶快把它说出口。这不仅绝不多余,甚至会成为夫妻携手共度岁月的重要粘合剂!

  一位插图作家在《快乐在后头》一书中极力介绍这么一句话:"你好像刚洗过的手帕。"它真正代表的含义根本无法确定,但是听到这句话的人,往往会想到自己的优点,然后自然而然地认为这优点就像"刚洗过的手帕"那样好——虽然他们并不知道刚洗过的手帕是什么情形。

  把自己看成和别人一样重要。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理想,想与众不同、出人头地。但除理想外,他也应该有平常人的需求。每个人都是血肉之躯,他应该有欲望,有需求,有喜怒哀乐,这些都是属于人的特征。因此,一个正常的人,不必因为自己有这些特征而感到愧疚。

  "天生我才必有用",因而不必苛求自己做个十全十美的人。

  □敏感的人永远难以超脱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总觉得自己不论做什么事,说什么话,到什么地方,穿什么衣服,梳什么发式,和什么人交往,总有人注意自己,老觉得自己成了他人注意的焦点、议论的中心、咬耳朵的话题。这类人总是有意无意地幻想着:有人在时刻批评他的行动,分析他的行为,研究他的衣着打扮,对他评头论足,总以为有人在吹毛求疵地为难他。这种心理状态及情绪,就是所谓的敏感,也被称之为神经过敏。

  神经过敏的人很容易对外界的一切做出过度敏锐的反应,他的神经末梢非常灵敏,就像含羞草一样,稍经外物的刺激,便立刻将叶子卷起来。对于敏感的人,要十分留心、谨慎交往,才不至于触犯他们。些微不恭的言行,都会立刻刺伤他那脆弱的自尊心;而如果稍受刺激,他会比其他人反应更为灵敏和强烈。

  一位年轻女子,从小生长在富裕的大家庭,后来父亲中途去世,家道败落,这位女子不得不工作以养活自己与年迈的母亲。昔日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娇小姐,今天却要靠做一个低等的速记员来谋生;昔日高傲自大,今天却清高不再,性格愈发神经过敏。她家败之后衣衫褴褛,每当与衣着入时的女同事在一起时,总以为这些俗气的女同事在嘲笑她的衣着,轻视她的存在,这位年轻女子为此局促不安,内心无比痛苦。虽然女同事并没有明说,可她们的脸上不是明明白白地写着嘛!一天,一个愣头青的男同事,问她为什么不去买几套流行的套装,这位女子再也忍不住了,她如针刺般痛苦,情不自禁地哭了。此后,她的神经过敏愈发严重,她觉得再也不能忍受这种痛苦了,于是她买了一瓶安眠药,结束了她年轻的生命。真让人扼腕叹息。

  第二部分 第41节:第五章 抛弃无谓的烦恼(2)

  分析人之所以神经过敏的原因,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于缺乏自信,而这种缺乏自信通常都是外界客观原因造成的,尤其是突如其来的巨变更容易导致一个人过于敏感。《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属于这种情况。由于黛玉的母亲、父亲先后过世,于是她只好呆在贾府里,这个无依无靠的弱女子寄人篱下,住在贾府这个乌七八糟的大家庭中,日益变得多愁善感,"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她的这种敏感多疑使她见花落泪,随随便便的一句闲话她都以为别人是在中伤她,她的这种过度敏感也使她难以经受大观园里的风风雨雨,她"焚稿绝情",吐血而亡,与其说是死在"风刀霜剑"之下,还不如说是死在她自己过度敏感的性情上。

  另外,导致这种缺乏自信的原因多为从小家境贫寒、地位卑下。俗语云:人穷志短。这也包括一个人的心志,就像一个穷人生怕别人嫌他穷而看不起他,敏感的他力图要掩盖自己的贫穷状况,富人出门总是衣冠楚楚,无非是他的敏感在作怪。

  事实上,当敏感者以为别人都在对他评头论足时,并没有人在注意他,人人都有自己从事的工作,可以说生活中仅有极少数的人围在那儿喜欢非议别人的长短。大多数的人,虽然表面上喜看热闹,脾气粗暴,行为粗鲁,但内心基本上都是善良的,对于周围的人,大多乐意援助,并非存心为难阻挠。所以大多数的神经过敏正如佛教用语"境由心生",都是虚弱、纤柔、缺乏自信的内心所一厢情愿地想出来的,也就是说敏感者的病根在于自己。

  虽然敏感并不会像怀疑自己、自卑、忧虑等性格那样造成负面影响,但毕竟还是影响一个人人生的完美,其负面影响在于会使一个人整日处于惴惴不安的情绪之中,经常顾忌别人怎么想,这样很难让人放松、活得自适。就像那个家道败落的年轻女子整天生活在痛苦之中,不能自拔,《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也是整天以泪洗面,只好以使小性子来发泄自己的痛苦不满。另外,敏感的性格会阻碍一个人在事业上的成功。敏感的人对痛苦的承受力往往较差,他不敢、不能、不会大声说话,大胆做事,成为公众的核心,故而他在各个领域都比较难成功。最后,敏感的个性容易导致一个人悲剧的结局。本文所举的富家小姐和林黛玉就是典型的例子。

  如果一个人确实有神经过敏的毛病,不妨通过以下途径来克服这个弱点:

  1.改变自己的周围环境,从敏感的氛围中走出来

  人不可能生活在自己的过去中,现实才是最最重要的,将昔日的那些都勇敢地忘记,脚踏实地地面对自己的新生活,调整自己,使角色转变早点实现。

  2.调整心态,别老认为自己是人们关注的中心

  有好多人很怕别人在背后说自己的闲话,看见三三两两的人在那儿指指划划,便不由得认为自己是别人谈资。其实,人们谈的东西很广泛,即便是在那儿非议你,又能伤害你几根毫毛呢?你完全可以不在乎,权且以为他们谈的是某电影明星的逸闻趣事。如果整天竖起耳朵倾听是不是人在议论你,不仅自己会神经紧张兮兮,别人也会厌烦你。

  3.最好别活在他人的眼睛里

  人生在世,当以对得起自己为第一要义,问心无愧即可,事事让别人满意,不仅你做不到,任何人都无法做到。敏感的人最好给自己定一些容易遵守的基本原则,诸如别问别人对你感觉如何,别关心他人议论你的衣着打扮,有什么问题最好自己想办法解决,别总是依赖别人,别看别人的眼色行事,只要不违背自己的原则和社会的大原则,别人高不高兴关你什么事!美国首富比尔·盖茨如果在乎别人,活在他人的非议中,那他恐怕早就发疯了!

  4.多进行社交活动

  社会就是一座广大的学堂。也许刚开始时你担心,面红耳赤,说话紧张,老以为别人在笑话你,你几乎忍不住了;继而你碰的钉子多了,看的白眼、势利眼、有色眼多了,也许你就能泰然处之,尽管内心深处仍有一丝痛苦;最后,你经的风浪多了,看惯了人世的沧海桑田、世态炎凉、悲欢离合、人情冷落,你就不会再神经过敏,你会像一个老手一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游刃有余。历史上但凡成功的人向来没有神经过敏的习惯,战国时纵横家的著名代表张仪,年轻时也曾浪荡过,被一伙混混给打了。张仪被众人及妻子笑话,可张仪却泰然自若地说:"视吾舌尚完好否?"只要他的舌头完好无缺,那他就可以去做说客策士,就可以纵横天下,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要是敏感之人遭遇此事,恐怕早自杀了吧?!

  □体现自信的十个小建议

  自信是需要在每时每刻的生活中培养,如果熟练的专业技能和得体的装扮仍然无法带给你足够的自信,那你就需要更多地自我表现。

  以下有几个小技巧,可以多加练习,直到自信流露在你的举手投足之间。通常失败感和沮丧感是由于受到打击或害怕承担风险所导致的,而人性中普遍存在着冒险的"动力"本能,在正确发挥作用时,它能驱使我们信赖自己,并利用机会发挥我们自己的创造潜力。在我们有信心有勇气地行动时它才有机会发挥出来,因此,不要拒绝创造性地生活,不要拒绝勇敢地行动。有的人不能坦率面对自己的弱点,不愿意亲自试一试,只好拿别的东西当赌注。一个不愿意勇敢地行动的人则往往靠酒来壮胆,以此唤醒内心的信心和勇气是人的自然本能。记住,当你认同自己的专业能力、聪明智慧时,别人也会以同样的态度对待你。具体方法是:

  1.想象自己是完美的化身

  这是许多名模、影星在表演之前惯用的方法。它同样适用于工作职场,面对大客户或提案,先静坐,心中默想曾有的愉悦感觉,比如曾经聆听的悠扬乐章,愈具体,效果愈好。

  2.以拥有者的态度走入每间屋子

  走路的姿态常不自觉地泄露你的秘密,昂首阔步,抬头挺胸,仿佛一切都在你的掌握中。想象你拥有这个空间,当你举步时,回想过去曾有的自信满满的感觉。

  3.效仿偶像

  学习你所仰慕的人具有的美好特质,可以是影星张曼玉或钟楚红,也可以是政治家或外交家撒切尔夫人,只要她具备你所希望拥有的特质,均可模仿。

  4.练习大胆表现自我

  把自信心视为肌肉,需要定时持之以恒地锻炼,如果稍有懈怠,它很快会松弛。和不期而遇的人进行一对一的交谈是很好的开始,从和水电工、超市收银员接触开始吧!

  5.以得体的装扮来加深留给他人的印象

  选择适合气质的服装、发型、化妆甚至香味,展现完美精确的专业形象,特别在颜色上应多注意,不同的色彩有不同的语言,可以善加运用。深色系代表权威信赖;亮色则引人注目;暖色系则传达温柔且易于亲近的信息。如果你想增加自信与亲和力,不妨选择深色服装,搭配浅色丝巾或围巾等。切忌穿着过于暴露或大胆的服装,例如,紧身短裙或V领低胸上衣,这不仅容易让人想入非非,也会使你因怕穿帮而分心。

  6.向你的焦虑妥协

  掌握害怕的根源。害怕时会有生理反应,是冒冷汗或呼吸急促?当你知道所有可能会有的征兆,就可以采用一些放松的小技巧克服它。

  7.说话时语气要坚定

  大部分女人都有说话过于急促、细声细气的毛病。说话的诀窍在于音量适当、语调平稳,速度不缓不急,此举显示你对说话的内容信心十足。利用呼吸换气时断句,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嗯啊等语病,使内容显得流畅、有条理。切忌以疑问句结束陈述事实的语句,以免影响语气的坚定。

  8.以恰当的态度接受恭维

  大部分女性都有所谓女性自我贬抑倾向,总是习惯性地将别人的赞美向外推拒,如此一来,很容易将自己由主动参与转换成被动接受者,这是很不明智的。下次当有人恭维时,记得以谢谢来代替"你太客气了"或"那其实很简单"这类的客套语,太谦虚也会有损你的自信。

  9.要准备犯几个小错误

  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有时你可能要稍微受一些苦。但不要自轻自贱。如果有把握之后再去行动,就什么事情也干不成,你在行动时随时都可能犯错误,你所做的决定也难免失误。但是我们绝不能因此而放弃我们追求的目标。你每天都必须有勇气承担犯错误的风险、失败的风险和受屈辱的风险。走错一步总比在一生中"原地不动"要好一些。你一向前走就可以矫正前进的方向。大部分人不知道他们实际上有多勇敢。事实上,很多潜在的男女英雄一生都是在对自我的不信任中度过的。如果他们知道自己潜在的能量,那将有助于他们产生解决问题甚至克服巨大危机的自信心。记住:你有这种能量,但若不付诸行动、不给它们释放出来为你服务的机会,你就永远不会发现这些能量。

  10.另一项有益的建议是,处理"小事情"也要鼓足勇气,采取大胆的行动

  不要等到出现重大危机时再去当大英雄。日常生活中也需要勇气——在小事情上锻炼勇气,才能培养出在更重大的场合勇敢地行动的力量和才能。

  □自我封闭无异于慢性自杀

  在现实生活中,总是有这么一类人: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将自己的身体、内心与外界完全隔离开来。他或者沉默寡言,整天不吭一声;或者面对电视,一眼不眨地盯着看;或者面前摆上一本书,眼神呆滞,半天也看不上一页。别人很难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他简直就像一个坚强的堡垒一样打不开。他很少与人交谈,几乎变成一个口吃的人。他仿佛是自我流放到一个孤岛上,没有人烟,甚至连活物都没有。他没有一丝逃出荒岛之意,可他却明显地发生着变化:孤独、寂寞、烦闷、暴躁、衰老……这种人就是所谓的自我封闭者,医学上称之为自闭症。

  现代社会,由于生活节奏、家庭模式、人伦关系的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自闭症。如一些母亲父亲忙得不可开交,忽略了呆在房子里的孤零零的孩子。某女大学生刚上大学,人生地不熟,由于她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加上说一口常被人笑话的乡音,于是她把自己封闭起来:没有朋友,被人误会,内心充满矛盾和烦恼,甚至感到迷惘和失望,一度产生自杀念头。

  分析自闭症产生的原因,可以发现,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产生自闭症的原因各不相同。自闭症的孩子往往来自于双职工家庭,父母无暇照顾,他们自己又没有适龄的玩伴,整日呆在房间里与各种绒式玩具、电视、游戏机、网络为伴,天长日久渐成习惯。在自闭症的孩子当中,有一类属于早熟或智力发育较快的,他们无法跟一般孩子玩到一块,认为一块玩还不如独处有意思,慢慢养成自我封闭的习惯;另一类则是有一定程度的缺陷,比如,口吃、智力发育缓慢、小脑儿之类,这类孩子基本上无法与玩伴交流,在一定程度上自我封闭。中国的某摇滚歌星据称有儿时自闭症。

  青少年自闭的原因比较复杂,一方面来自生理上的矛盾,如性激素分泌增加,朦胧的性意识产生,会使他们害羞、敏感,产生不安全感。另一方面来自心理上的矛盾。如,活动能力增强与知识、经验不足而经常碰壁的矛盾;强烈的人格独立要求与现实中对成人依赖的矛盾;性的本能要求与社会道德准则的矛盾;强烈的物质、精神需要与现实可能性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内心、生理的矛盾导致他们情绪反常,如果处理不当,则容易走向自我封闭。

  而成人的自我封闭多因生活发生了巨变。突如其来的巨变让人措手不及。常见的如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从农村到城市、从中国到国外各种环境尤其是文化的巨大差异造成自闭。事业遭受重创也是产生自闭症的原因。某公司老板投资股市,亏损严重,公司破产,这位老板一下子从昔日的有说有笑、性情活泼开朗变成破产后的沉默寡言,时常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无声无息,终于有一天这位老板割脉自杀于自己的办公室里。家庭婚变也可让人产生自我封闭。某位中年男人,自从他的妻子跟别人私奔之后,就像被霜打的茄子一样,头再也抬不起来,从此一声不吭,像个幽灵一样无声无息。另外,亲人的猝然去世也会使人把自己封闭起来。某位中年男人一生和妻子恩恩爱爱,即使年龄很大了也经常手牵手成双成对出入,受到邻居们的交口称赞,可妻子一天突患心肌梗塞与世长辞,这位男士一夜之间白了头,仿佛老了几十岁,此后他就像哑了、傻了一样抱着妻子的相片,不吃不喝,亲戚朋友怎么劝也不行,没过一年,这位整日把自己关在房子里的男子也死了。

  自我封闭正如慢性自杀一样吞蚀着一个人的身心。人是社会的动物,其社会性决定了人必须与自己的同类进行灵与肉的交流。正如印度出现的狼孩具有狼性而无人性一样,自我封闭的人实际上把自己与社会隔绝开来,必然的结局即他的非人性因素越来越多,他也就越来越和这个社会对立,呆在自己的城堡里,那城堡极类似一个活墓,这也是很多自闭者之所以选择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自闭者根本不与他人进行正常的交流,孤僻的个性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在这个社会中取得成功。那位摇滚歌星之所以后来成功,全在于他经过自己的努力,奋力从儿时的自闭状态中挣脱出来。为了事业的成功,他不惜与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磨炼自己的个性,最终取得了成功。与其说是在事业上取得成功,还不如说他在战胜自己这一点上取得了成功。当一个人封闭了自己,他既是与人隔绝,同时也失去了对生活情趣的欣赏和觉察,会觉得生活毫无意义和目的。

  如果你是一个自闭的人,不管什么原因造成了你目前的状况,你都应该坚强地面对现实而不是逃避,因为逃避无法最终消除人的痛苦。只有勇敢面对,你才可能走出自闭的误区。

  对于患孤僻自闭症的孩子,做父母的应多和其进行感情的交流,抱抱孩子,多与他说话,多跟他相处,鼓励他去外边和小朋友一块玩耍,鼓励他多交朋友,利用孩子生日、"六一"儿童节等机会举行庆祝活动,多邀请一些孩子到家里来,这样孩子也就快乐而乐于与人交往了。做父母的千万不能着急,过于心急只能适得其反,导致孩子对自己的父母也把心灵的大门关上,使正常的教育引导都无法进行。

  青少年朋友要摆脱自闭症,就必须注重"参与"二字,即积极参加社交活动和集体活动。通常情况下,青少年的情绪易受刺激,波动性大。青少年把自己融入社会交往和集体活动之中有很多的好处:可以增长见识、积累人生经验、增强个人才干、提高自己胆量,使自己变得更自信——只要你乐于参加组织活动,积极与人接触交往,乐意与人交谈合作。参加集体活动、社交活动既有利于满足青少年精神生活的心理需求,又能使他们过于旺盛的精力有一条合理的发泄渠道,减少独处的时间,从而避免一些不良的冲动。另外,参加这些活动也是男女青年进行正常交往,积累与异性相处的经验,满足他们想了解异性、建立异性友谊等的最佳机会。最后,通过积极与人接触、交谈和相互了解,才会萌发感情和建立友谊,才能找到知心朋友。有了志同道合的一帮朋友,可以让人忘掉烦恼、压力,消除不安全感、孤独感,促成情绪的良性循环,促进心理健康。可见,把自己置身于群体之中,是避免和纠正自闭症的一个良方。喜欢运动的青少年朋友个个性格开朗、活泼、大方,就是证明。

  成人由于性格基本定型,情绪也不易波动,其自闭症比较难以校正,但你完全可以尝试有关方法:

  1.环境转移法

  遭受巨变的成人可以尝试此方法,妻子去世之后,丈夫完全可以换一个环境,比如,去外地旅游散心,看看名山大川、风土人情,陶冶在自然的怀抱里。不要整天把自己关在房子里,房子里的一切都会让你睹物思人,痛不欲生,都会破坏、影响你的正常情绪。

  2.忙忙碌碌法

  破产的老板完全可以重找一份工作一心扑在上面,从头再来,争取把自己忙得团团转,让自己根本没有时间去想先前如何如何。台湾的企业主破产之后便在街道拐角处摆一擦皮鞋摊,重新开始。如果你不想工作,那你可以去整修草地、花木,给鱼喂食,去老年协会和一帮老头打牌下棋钓鱼散步,你唯一不要做的即: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面壁思过"——你又不是犯了色戒的和尚。

  3.宗教解脱法

  如果你确实承受不了突如其来的打击,你觉得自己要崩溃了,必须与世隔绝才舒服,你最好去找一家教堂,像天主教、佛教、道教都可以,把你的痛苦告诉给主、菩萨、真神,祈求他们来解脱你。在寺庙、教堂悠扬的颂经声中你会渐渐安静下来,并且感到你所痛苦、惦记、念念不忘的无非只是一种外相、幻相,于是你也就心安理得了。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他妻子不幸去世的时候,他并不像俗人那样在那儿大叫大嚷,痛苦地难以活下去,而是鼓盆而歌,因为在他看来,世间万事万物都是一样的,生存与死亡只是存在的方式不同而已,生与死并没有差别,也许生在这个苦难的世上还不如活在幸福的另一个世界之中,所以他快乐地敲着盆子唱着歌。这就是有宗教信仰的好处——它可以抚慰人生的伤痛。

  4.培养兴趣法

  有些人之所以自我封闭,关键在于没有一个可为之终生奋斗的事业。自我封闭者通常都是那些无所事事或感到自己无所事事的人。培养自己的某种爱好或兴趣,可以转移注意力。一位离了婚的男人,发现自己整天无所事事,下班回家便窝在家里,为离婚而痛苦,偶尔他翻到上高中时的集邮册,他少年时的热情又礴然喷发,于是又开始集邮,由集邮又认识了一大帮集邮迷,整日与他们在邮市里互相交流,这个男人便从自我封闭状态中摆脱出来,可见兴趣的重要性。

  不管你属哪种自我封闭,都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还是尽快摆脱为好。

  □不要无端猜疑

  无端猜疑,于事无补;疑心太重,害己殃人。

  有这样一则故事:"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这就是众所周知的"智子疑邻"的故事。由此看出,猜疑使善意被曲解为恶意,好心被认为歹心,从而扭曲了事情的本来面目。

  猜疑,就是无中生有地起疑心,对人对事不放心,小心过甚。有了猜疑之心,对待朋友、看待事物,就不能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合乎逻辑的判断、推理,而是凭借一点表面现象,主观臆断,随意夸大,进而扭曲事物,得出一个不切实际的结论,或者先入为主,先设框框,然后察言观色;甚至无中生有,把幻觉当真,把一些毫无关系的现象也当做事实材料,生拉硬拽来做证据。

  猜疑使人际交往中本来小小的疙瘩发展成长期的不和。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人因为猜疑疏远了朋友,中断了友谊,甚至断送江山。猜疑实在是害己又殃人。

  猜疑使人失去公正的态度。正像上面引用的"智子疑邻"的故事,同样是忠诚的劝告,富人对儿子称赞,因为亲近,忠告便显得聪明;对邻人之父,因为非亲非故,结果"信而被疑,忠而被谤",显然失去了公正的态度。

  猜疑危及国家安全。历史上,君臣相互猜疑则会产生动乱。因而贤明的君主和精明的大臣,都把猜疑视为相处的一大祸害加以避免。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一向被认为是一个精明能干且能选贤任能的人,但他也有一定偏颇之处,就是过于明察,反生疑人之心,对人不信任,大事小事无不亲自过问,出将入相,茕茕孑立。诸葛亮对受降之将魏延始终用而不信,怀疑他有反叛之心,致使军事上失去"股肱"之助。诸葛亮死之后,又发生魏延的冤案,蜀汉元气大伤,造成"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不利局面。

  猜疑是自己折磨自己。"杯弓蛇影"的典故就是很好的例证。弓影投映在盛酒的杯中,好像小蛇在游动,饮者以为真的把"蛇"吞下去了,越想越恶心,结果害得自己重病一场。这才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疑之,疑心太重,到头来自讨苦吃。

  对别人无端地猜疑,貌似无端,实则有端,猜疑源于褊狭的私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疑心太重的人,总怕别人争夺自己的所爱、所求、所得,怕别人损害自己的利益,终日疑神疑鬼,顾虑重重。你对别人不放心,别人能对你坚信不疑吗?虽说防人之心不可无,但是时时提防、处处疑心,还会有知心朋友吗?

  "疑人偷斧"的故事大概妇孺皆知。那位丢斧子的人,在没有弄清事实真相之前,总怀疑别人偷了他的斧子,且别人怎么看怎么像,连吃饭走路说话办事都像个小偷儿。当他找到斧子之后,才知道自己怀疑错了。"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病根就在多疑。

  其实,在生活中,大家恐怕也遇见过类似的情况:你走进办公室,大家议论的话题突然中止;你爱人陪你去瞧病,大夫和他(她)单独说了几句话,可回来后你却发现他(她)什么也不对你说;你的上级忽然三天没训斥你了……碰到这些事情,你心里是不是开始犯嘀咕?是不是觉得别人有什么事情瞒着自己?

  如果你不否认有这种可能,你有没有想过,这更可能只是你的多疑?

  每个人都有多疑的时候,疑心是人在社会生活中保护自己和预防性保护自己的正常心理活动,但疑心的程度有轻重,过于疑心和过于敏感就是不正常的现象了。

  敏感多疑,通常不只是对外界事物,也包括对自身状态的猜疑和忧虑。有些人性格内向,生性不开朗、不豁达,什么事情都斤斤计较,造成性格不完善、有缺陷,我们虽然不能认为这就是精神症状,但大多数精神疾病的发病却和性格缺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大部分精神疾病患者中,疑心过重都是主要的表现。

  他们常常把周围环境中跟自己毫无关系的事物牵扯到自己的身上,如看到别人吐痰,就认为别人是瞧不起自己;听到他人在交谈中说到自己的姓,就认定他是在谈论甚至讥讽谩骂自己。

  虽然疑心过重并不等于精神疾病,但却有引发精神疾病的可能,其危害之大由此可见。当然,适度的戒备自然对保护自己有益,但疑心过重,将别人的任何举措都当做是对自己居心不良,必然毫无益处。

  多疑源于心理不健康。多疑的人心胸狭隘,斤斤计较,患得患失。他们与人相处,眼里坏人总比好人多,所以朋友很少,更无至交。多疑的人思想飘忽不定,心无主见,容易受人挑唆,无中生有,怀疑一切。由于心理不健康,往往生出许多事端,自己给自己制造麻烦,事后又常常后悔不迭。我国古代名医华佗留有一句名言:"多疑也是病。"多疑是一种心理疾病,是身心健康的"隐性杀手"。

  摒弃多疑,首先要加强思想修养,使自己心胸开阔。应多些平和淡泊,多想别人好处,多些仁爱宽容,多和外界交往。遇事看得开,少钻牛角尖。"胸襟要特别宽阔,眼界要特别宽阔"。

  摒弃多疑,其次要善于给自己"开天窗",增加心理的"透明度"。对自己一时纠缠不清、剪不断理还乱的事情,不管是外边的还是家里的,遇有疑虑别闷在心里,应及时向家里人和有关人敞开心扉,多沟通,多倾诉,将心中的疑惑大胆表露,及时化解。这样不仅减轻了自己的心理负担,和邻里家人的关系也会越来越亲近,自然就离多疑越来越远。

  多疑的病根在自己,只有不断地战胜自我,才能消除多疑心理。战胜自己的狭隘,就会胸怀坦荡;战胜自己的偏激,就会理智处事;战胜自己的浅陋,就会多一些宽容;战胜自己的孤僻,就会多一些友谊。就是对待疾病,也要首先战胜自己讳疾忌医的恐惧心理,才能正视疾病、战胜疾病……这样不断战胜自我,才会迎来美好、和谐、舒畅、顺达的人生。

  □内向也是一种力量

  往往有一些朋友,一提起性格"内向"的人就会皱眉头。而许多性格内向的人,也常常为此而苦恼,认为自己缺乏适应环境的能力,惟恐自己会被环境所淘汰。

  诚然,在某些情况下,例如,应征工作、拓展业务、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等,需要一些性格"外向"的人。但这并非指每一个人都必须如此才可以表现才能,才可以对群体对社会有益。可以这样讲:在群体中为了实现优势互补,往往还尤其需要性格内向的人呢!

  《庄子》中有这么一则故事:

  从前一位名叫纪〖FJF〗?NCA4A?〖FJJ〗子的斗鸡师,对调教斗鸡很有心得,是个斗鸡名人。有一次,周宣王派人送来一只鸡,希望这位名人好好调教。

  十天过去了,宣王已无法再等待,就问纪〖FJF〗?NCA4A?〖FJJ〗子:"已经可以用了吗?"纪〖FJF〗?NCA4A?〖FJJ〗子恭敬地答道:"还不可以,因为它过度虚张声势,只会逞强。"又过了十天,宣王又来询问。纪〖FJF〗?NCA4A?〖FJJ〗子道:"还不行,它对其他鸡的声音和影子会突然摆起架势。"又过了十天,宣王再来催促,纪〖FJF〗?NCA4A?〖FJJ〗子道:"还是不行,它一接近其他的鸡,就精神抖擞,使劲地瞪眼。"

  之后又过了十天,宣王又来催促,纪〖FJF〗?NCA4A?〖FJJ〗子回答道:"现在可以了,即使听到其他鸡的叫声,它也不会产生任何反应,从远处看,简直就像一只木头做的鸡,完全集德于一身,其他的鸡只要看一眼就会逃走,没有一只鸡胆敢面对它。"

  现在,人们多用"呆若木鸡"比喻头脑不灵光或因恐惧、惊讶而发愣的人,多视其为贬义。但我们若从这则寓意深刻的故事看来,其实不然。按纪〖FJF〗?NCA4A?〖FJJ〗子驯鸡的意图看,他正是要使这只鸡达到"呆若木鸡"的"无我无敌"之最高境界。或许在日常商务活动中,你或他都曾有过这样的体会:当谈判桌的对面坐着一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对手时,我们并不会感觉到心理上有多大压力及对己方构成多大的威胁;但当面对的是一位沉默寡言性格内向的对手时,我们自己也会变得格外小心,因为我们较难判断对方的真实想法,"惟恐被抓住马脚"。因此,在商务交往中,这种理智的"木鸡"往往会显示出他类无法替代的优势。

  再来看一位美国总统在竞选时刻意由"外向"到"内向"的调整,你就会更进一步地认识到,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不同性格,都有其自身的优势,我们很难评断什么是优或劣,或什么有用或无用。

  在1960年美国总统的选举中,尼克松和肯尼迪是两位竞争激烈的对手,尼克松以现任副总统之职,在开始时占有强大的优势,但选举的结果却是肯尼迪获得胜利。据说尼克松的败北是由于他在四次辩论会上的方法使用错误,肯尼迪的辩论重点完全针对所有的"美国人"和美国的"未来",给听众一种鲜明的内省印象;而尼克松的辩论则是攻击性的,只能给人留下不安定的阴影。这两种印象的不同,分出了这次总统大选的胜负。

  1968年,尼克松再次出马竞选美国总统。他汲取上次失败的教训,为了彻底改变形象,所采取的对策之一就是"内向"战略。

  这次选举对尼克松来说,情势远比上次艰难。首先,他必须在总统选举之前,打败洛克菲勒等强劲的对手,赢得共和党的提名。所以,尼克松在迈阿密的共和党大会中,尽量保持沉默稳重,表示对自己很有信心,意在给其他党员留下"尼克松强"的印象。他说话时,除了强调"法和秩序"以及"尽力达到最完美境地"外,绝口不提其他具体的策略,希望能借此完全的"内向战略",给人信赖感,彻底改变他"败犬尼克松"的形象。他的战略成功了,不仅获得共和党的提名,且在总统大选中,大败民主党候选人,一雪1960年的耻辱。

  显然,尼克松总统并不是一位甘于沉默的人,但在特定的条件下,为了"公众的需要",他调整了自己的策略,由"外向"转型为"内向",追求近似"木鸡"的效果,最后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事实上,内向是一种可喜的内省性格。内向之人往往有一种优美的气质,有一种更深层次的思考与认知能力。而且,它也可说是一个人的情感比较收敛,是形成高雅风度的一种内在的力量,可以减少人与人之间尖锐的对立,使"真情实感"得以有机会出现。内向,是对自己内在生命的一种省察,和对外界人与事物的一种敏锐的感应。内向者时常具有"旁观者清"的洞察力。

  可以这样说,"成功"二字并非仅局限于某种性格类型,世界上有一部分事情是需要外向性格的人去争取、去突破和完成的;而有一部分事情也需要性格较内向的人来做,他们往往会做得更加深入而恒久。在一个较优秀的团队里,总是具备各种类型的人才及各种性格的人,以实现极为自然的优势互补,最终服务于团队目标。

  □"孤家寡人"也挺好

  在现实中生活,当然不能游离在群体之外,可是,如果你喜欢独来独往,也不必过分在意别人把你当成"孤家寡人"。如果你每天上下班需在途中乘车两个小时,你想利用这段时间看书、听外语、思索或仅仅闭目养神,那么就不必勉强自己去参与无聊的闲谈。心理学者研究后认为,在多感的青春年华中尤需充分体验孤独的乐趣。有某种才华的人,总会显露出孤独感。

  闻名于世、陷入千百万观众和崇拜者的重重包围中的意大利电影明星索菲娅·罗兰居然也会感到孤独,而且还喜欢寂寞。她说:"在寂寞中,我正视自己的真实感情,正视真实的自己。我品尝新思想,修正旧错误。我在寂寞中犹如置身装有不失真的镜子的房屋里。"

  这位艺术家认为,形单影只常给她以同自己灵魂坦率对话和真诚交往的绝好机会。孤寂是灵魂的过滤器,它使罗兰恢复了青春,也滋养了内心世界。所以她说:"我孤独时,我从不孤独。我和我的思维做伴,我和我的书本做伴。"

  刘海粟大师主张,年轻人"精力正旺,正是做学问的好时光,一定要甘于寂寞。你集中一段时间闭门学习,不去赶热闹,社会上暂时不出现,没啥了不起,等你真正有成就,社会上永远记得你,你就永远不会冷清,不会寂寞了。这是我的经验之谈","对一个名人来说,热闹有时就是捧场,就是奉承。这对从事艺术创作是有害的。因为太热闹,脑子要发热,安静不下来"。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有根本的孤独感。大凡有根本孤独感的人,思想感情多为较深沉者。因为他们有独特的见解和独特的个性,不为当时社会和同时代人所容,在任何场合下他们都有与众不同的表现,故内心常有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而其中的一些人,会让自己陶醉在科学、艺术和哲学创作中,他们能够感到实实在在的平安和满足。

  比如司汤达活着时,声名并不显赫,但他预言要等到1880年左右才会有人欣赏他;贝多芬的许多作品更具有超越时空的性质,他自己也很清楚,他的几部钢琴奏鸣曲是为未来世纪的听众而创作的。少数天才人物,包括伟大政治家的身上,根本的孤独感几乎是一种不治之症,这种孤独感伴随着一种根本的惆怅和忧郁。企图抗衡和摆脱这种孤独感,便成了人类从事文化创造的一种最顽强的定力的内驱力。如,凡·高作画,既不为名,也不为利,他之所以要拼着一条性命去画,仅仅是为了排遣内心深处一种说不太清的根本的孤独感。

  爱因斯坦的一生也患有根本的孤独症。在《我的世界观》一文中,他坦率地做了自我解剖:"我对社会正义和社会责任的强烈感觉,同我显然的对别人和社会直接接触的淡漠,两者总是形成古怪的对照。我实在是一个'孤独的旅客',我未曾全心全意地属于我的国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接近的亲人;在所有这些关系面前,我总是感觉到有一定距离并且需要保持孤独,而这种感受正与年俱增。"爱因斯坦终生对物理学、艺术和哲学的真挚的爱,全然是企图对这种孤独感的永恒摆脱和最勇敢的回击。

  作为现代人都难免偶尔有孤独感。对于人类科学、文化创造来说,孤独感并不是一件坏事。也许,人才在教室、课堂上培养,天才则在孤独感中自己成长。因为孤独感会使人处于一种自我发现的紧迫状态。

  孤独往往能带给我们大量的独处时间,供自己自由支配。大凡成功者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否则,幸运为什么独独喜欢降临到他们头上?

  □适当的"孤独"有益于你的人生

  一个人越是不同凡俗就越伟大,也越孤独。孤独使他更加深刻、更加明智地观察生活的高度。

  也许是因为我们人类的孕育过程是孤独的,要独自在母体中进行孤独的预演,而不像群生的浮游生物那样,从生命形成的一刹那,就生活在一个群体中,处于一种"社会化"的状态,因此,伴随我们人生的,除了社会之外,也还有孤独。这种深层次的孤独促使着我们在生活中也要有适当"孤独",即一个人独处。

  一个人适当地独处,对我们的人生没有坏处,而且对于培养一个人的沉思气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习惯,都有很大的好处。

  人是社会的人,需要在一定的社会里才能健康成长。但不知道你是否留意过:婴幼儿是很喜欢一个人玩耍的,即使有家长或别的孩子在场,他也很少顾及。这或许是孩子在母体中独处持有记忆吧!老人不喜欢孤独,但却喜欢独处,像是对母体中独处持有美好回忆。在生命的起点和终点,我们都表现出生命原本的色彩,这不能不说是个很有趣的现象。

  我们之所以说"适当的孤独",为的是和诸如幼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以及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被抛出人群的茕茕孑立的孤独相区别,后一种孤独对人生只有坏处而绝无益处。"适当的孤独"是人生某种独特价值的秘密阵地,是容纳难以摆脱的情感的舞台。这种孤独,在繁琐的世界中寻找简练,在闹市中寻找静区,在世俗的冲击中寻找脱俗,在违心的随俗中寻找自洁,在不平的人生遭际中寻找平静。可以说,适当的孤独是我们人生的一种修炼。

  适当地独处,不是陷入某种所谓的境界中而无力自拔。无力自拔不是一种人生境界,而是对人类理性的弃绝,对"红尘"的厌恶。适当地孤独,是对人生爱极的表现,是推动人类文明、修炼我们人生的一种内驱力。

  试想一下,在劳碌了一段时间后,避开纷杂的人事,在某个安静祥和的环境中,一个人静静地呆着,什么都可以想,什么也可以不想;不想说的话不说,不想做的事不做,不想见的人不见;没有人世间的尔虞我诈,只有一个人的世界。这,是不是一种境界?

  在你适当地独处的这段时间里,你可以好好审视一下你过去的人生,也可以好好设计一下你未来的人生;你可以想想自己过去的人生中,哪些人、事、物给你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又有哪些人、事、物使你不堪回首;你也可以像世间所有的杰出人物一样,热情奔腾地面对生活,同时又同自己的心灵悄悄对话。

  当然,你不会忘记,你适当地独处并不是目的,不是为了远离人间,恰恰相反,适当地独处是为了更好地同世间的人同歌共舞,是为了在人间更高地腾飞。

  所以,如果你想更客观、更真实地观览人生、观览人世、审视自我,为你人生的再度升华提供食粮,你可以暂时地拉开与"尘世"的距离,去适当地独处一阵。之后,你发现自己飞得更高!

  □活在自尊的世界中

  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类是非常奇怪的动物,从小就知道自己最为重要,可是到头来却很少对自己的一切满意。这种"看重自己又否定自己"的矛盾心理,无疑就是一切烦恼的根源。人之所以不满意自己,是因为他的周围有另外的人,他认为他们比自己条件优越。在相形见绌的情况下,他无形中重视了别人,贬抑了自己。一个人要想摆脱烦恼,生活过得快乐,最重要的条件是把贬抑的自我提升起来,放回到自尊的世界里。一个人必须先能自尊,而后才能自爱。自尊自爱之后,他才能够形成和谐统一的人格。此处提出以下四点提高个人自尊的建议:

  1.按照自己的条件评定自己的价值

  人的价值,本来是相对的。只有在相互比照之下,才能定出高低。而且,每个人都兼有优点和缺点,撷取自己的优点,就是看重自己;撷取自己的缺点,就是贬抑自己。问题是,优点和缺点都是属于自己的。优点不能随意增加,缺点也不能随意丢掉,个人所能做的,只是在自己的优点上尽量发挥,表现出自己的价值。

  人不可能十全十美,每个人都有优缺点。为缺点而烦恼,缺点仍然与你同在。因此,一个自尊的人,应该接纳自己的一切条件,并肯定它的价值。例如,具有两只手的正常人,他能肯定地说自己的双手万能。假如他遭遇不幸,丧失一只手,这时痛苦烦恼无济于事。如果他重新肯定自己,就可以决心用一只手去完成两只手的事。只有这种能按自己的条件评定自己价值的人,才能够快乐地活下去。

  2.根据自己的体验来判决自己的成败

  俗语说:人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意思是说,一个人的真正成功与失败,不能单靠他做事情的结果来判断。因为每个人的机遇不同,机会不等。一个人在生活中,失败的经历不能避免,而且也不宜避免,因为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问题的关键是,个人应如何根据自己的体验来判定自己的成败,以及如何根据自己的成败经验去寻求更多的成功。

  人生经历中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个人必须树立面对失败局面的一种正确态度。个人自觉对人对事已经尽了全力之后终归失败,则应对失败的结果坦然接受,不文过饰非,不愧疚怨尤,而且应尽量把失败的结果局部化或简单化,不要说"我失败了!"而应换个角度思考,认为"我这次失败了!"或"我做这件事失败了!"如此,可以避免失败后烦恼情绪的类化作用或扩散作用。

  3.把自己看成和别人一样重要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理想,想与众不同、出人头地。但除理想外,他也应该有平常人的需求。每个人都是血肉之躯,他应该有欲望,有需求,有喜怒哀乐,这些都是属于人的特征。因此,一个正常的人,不必因为自己有这些特征而感到愧疚。

  "天生我才必有用",因而不必苛求自己做个十全十美的人。不必冀求别人如何对待自己,也不必过分强求自己事事胜过别人。只有当你觉得自己和别人一样重要时,你才能做到不傲不谄、不卑不亢;也只有这样,你才能敞开胸怀,容得下别人,不嫉妒,不疑惧,和谐地参与团体生活。在团体中,有机会做领袖固然可以当仁不让,没机会去领导别人时,就甘愿退而接受别人的领导。若说人生如戏,那么台上台下都是人生。上台时表演供别人欣赏,下台后欣赏别人表演。果能如此,个人就不会失去自尊的感受。

  4.欣赏但不冀求别人的赞许

  评论一个人的性格是幼稚还是成熟,通常有一个标准:就是看他的行为表现是决定于外在的还是内在的因素。赞许就是外在因素之一。若是一个人完全靠别人赞许而决定自己的行为,就不够成熟。幼儿的行为就是如此。幼儿在形成人格阶段,事事需要学习,所以在成人面前求知的表现,总是讨人喜欢、邀人赞许。到了青年期,性格渐趋独立,冀求别人赞许的倾向逐渐减低,改为按他自己的主张行事,是为内在因素,亦即独立与成熟的表现。此后与人交往时,不是不喜欢别人的赞许,而是他的所作所为,不以寻求别人赞许为目的。一个性格成熟、人格独立的人,他做人做事,不受制于别人的赞许。因为,如果赞许成为个人的需求,个人势必依赖别人的赞许而做事,结果就是不但使人做事失去信心,事事想讨好别人,随时放弃自己的主见去迎合别人,以获得周围每个人的赞许;甚至不惜卑躬屈节,仰人鼻息。像这种人,不只是做人做事失去原则,行为表现缺乏一致性,甚至为讨人赞许不得不说出违心之言,做出违心之事。固然,所谓八面玲珑的人,在社会上是能到处讨好的,这种人在社会上甚至也可以得到报酬、获得成功。然而,从心理健康的观点而言,这种人纵然在表面上获得成功、达到目的,也未必能心安理得地真正快乐起来。因为他的行为时常损害到他的自尊。不过,像这种内心深处的烦恼,只有当事人自己才知道。

  □争取应得利益,体现个人价值

  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有些人认为做人就要本本分分、规规矩矩。他们在工作上任劳任怨,在生活上严谨自好,各个方面都达到了社会规范的基本要求,在单位领导眼里往往也算是很听话的人,在群众中形象也是公认地好。然而,这样的人却总是吃亏。也就是说,遵守规则的人并没有得到奖励,而违背规则者却获利甚丰。这种现象看似不正常,但却很普遍地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久而久之,反倒成为正常现象。为什么这种人总是吃亏?这与其羞于争取自己分内利益的行为有着直接的甚至可以说是必然的联系。

  有些人极端重视道德和规则,认为自己去争取利益这件事本身不符合道德标准。而对道德标准的遵从,使他误以为有好的用心、好的行为就必然会有好的结果,也就是说,只要自己做了工作、有了成绩,群体(包括组织和领导)自然就会安排自己的利益。因此,没有必要去争取利益。

  而且,有些人还总有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认为"争"是不道德的,因为道德的行为是讲究无私奉献,是只讲付出、不求索取的。但事实上,争取自己的分内利益是一个与道德无关的问题,按劳分配、等价交换乃是天经地义的公理。而老实人看不到这一点,他们以道德感来评判一切事物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一切行为取向,因此,在他们眼里,争取利益就变成了一件不道德的事。

  还有些人也认识到了应该去争取一下自己的正当利益,但是却苦于无计可施。因为在争利的过程当中,为了在竞争中获胜,势必运用一些超出群体规范的技巧和手段,而这一点乃是最不能为他们接受的。于是乎,在某种程度上,有人把争利的过程与小人行为等同起来,这样,争取自己的分内利益,就不仅是不必要、不道德的举动,甚至成为可耻、可恨的事。

  然而,这种"不争"的道德之举,却带来了一系列不良的后果,这些后果从一个客观的立场上来评价的话,甚至还有不道德的因素在内,这大概是他们始料不及的。

  就个人而言,不去争取应得之利益,往往会有以下后果:

  1.使自己的生存能力显得不足

  我们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世俗凡人,我们要活下去,就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做保障,没有这些东西或者获取不足,我们的生活就会出现困难。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道德正义感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肚皮咕咕叫的问题。如果你羞于争利,使应涨的工资未涨,应分的房子未分,应升的级别未升,势必会使自己的生活质量受到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往往并不单单涉及一个人,其小集体的其他成员,特别是家庭成员也将跟着受"害"。

  2.对自己事业的长期发展不利

  有理想、有抱负、有公正心和正义感,这很值得提倡,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丈高楼平地起,通往理想的路就像是登山的石径,必须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攀登,必须有一定的实力做积淀。如果你羞于争利,就等于是少登了一个台阶,而有些时候,少登一个台阶就可能错过一系列的机遇,少登一个台阶事实上很可能就相当于少登了十个,甚至是上百个台阶。无疑,这对我们事业的长期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3.自己该得之利而未得到,会影响情绪和心情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自然感到恼火、窝心、生气、烦闷,这当然会影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对身体健康也颇为不利。

  可见,羞于争利,失去的不仅仅是一种利益,它会有一系列的负面后果,对此我们应有足够的认识。

  而从对社会的角度来看,这种"不争"之举其实是助纣为虐。有道德之心,而生非道德之果,正所谓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不争应得之利,反使不应得者从中获益。实际上,老实人只讲独善其身,但不争取正当利益的行为,是对恶的一种纵容,客观上造成了助长不正之风的结果。

  不争应得之利,会使不公平的行为逐渐演化为不公平的规则。世界上并无绝对的、天生的规则,一切有关人类行为的规则都是从人们的相互交往中演化出来的。也就是说,当同一种行为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以后,它就会变成一种具有约束力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再经过长期地大范围地实行,就会成为一种新的社会规则,对人产生外在的强制力。老实人不去争取自己的应得之利,而不应得者却大得其便,获利甚丰,这就构成一种行为模式。在以后的类似行为中,老实人可能仍旧不能获得自己的那部分正当利益,而不应得者再次从中获益,久而久之,不正常就成了正常,不公平的东西则固化为社会规则的一部分。这样,老实人的忍让和退缩,不仅仅是一种不利于己的行为,进而成了阻碍社会进步的行为。自然,在这其中,老实人将成为更大的受害者。

  这就需要我们对社会运行的真实现状有一个客观的审视。可以说,现实并不理想,因为人本身都有缺陷。无论在什么时代、在什么地点,社会上总存在着一些超出正常状况的争取私利的人,并且他们往往又能取得成功。而且,在短期内这种现象是难以杜绝的。现在,世界上还不存在哪一个组织或群体可以彻底贯彻完全公正的原则。

  面对这样的现实,老实人该怎么办?是忍气吞声呢,还是奋起一搏?当然是要扼腕而起,坚决捍卫,绝不无原则地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老实人应该冲破自己的那种僵化静态的道德观,真正认识到,确保自己的分内利益,是每个人都应承担的责任,它不但有利于老实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对社会的公正法则也是一种切实有力的支持和维护。只是盯在一事一行的道德上,那只是小道德;而使自己行为的后果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那才是大道德、真道德。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不做弱者,不做牺牲品,敢于去争取自己应得的利益,那么,坏人就会无利可争、无食可夺、无机可乘、无利可图,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假公济私了。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天下才会更加太平,社会才会更有秩序,老百姓才会活得更加心情舒畅。可以说,确保自我正当利益的实现,就是对社会的一定意义上的奉献。

  □活在今天,珍惜现在的拥有

  从前,一个富人和一个穷人谈论什么是快乐。

  穷人说:"快乐就是现在。"

  富人望着穷人的茅舍、破旧的衣着,轻蔑地说:"这怎么能叫快乐呢?我的快乐可是百间豪宅、千名奴仆啊。"

  有一天,一场大火把富人的百间豪宅烧得片瓦不留,奴仆们各奔东西。一夜之间,富人沦为乞丐。

  7月流火,汗流浃背的乞丐路过穷人的茅舍,想讨口水喝。穷人端来一大碗清凉的水,问他:"你现在认为什么是快乐?"

  第二部分 第52节:第五章 抛弃无谓的烦恼(13)

  乞丐眼巴巴地说:"快乐就是你手中的这碗水。"

  大卫·葛雷森说:"我相信,现在未能把握的生命是没有把握的;现在未能享受的生命是无法享受的;而现在未能明智地度过的生命是难以过得明智的。因为过去的已去,而无人得知未来。"

  智慧的人多能顿悟人生,看淡尘世的物欲,抵御各种诱惑,舍弃烦恼和痛苦,惜时如金,提高生活的质量,丰富人生的内涵,踏踏实实做些有利于社会的事情,从而流芳百世。愚蠢的人一般是混沌人生,一生只会贪求名利,在烦恼和痛苦中过早地耗尽生命的"灯油"。昨天已是过去,明天还未到来,最重要的还是今天。昨天只是一种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记忆会逐渐被淡忘。明天是一种虚幻,只会增加莫名的痛苦。

  如果你是为往事而悔恨、为未来的事情而担忧,那你就是生活在乌托邦之中。这是人的一生中最有害的两种情绪,它们不会帮你改变过去与未来,却会使你陷入惰性与悲观的泥潭,失去现在!

  我们的眼、手、整个的心灵和身体都生活在现在,也只能生活在现在,为什么要去一遍又一遍地回顾往事、忧虑未来呢?实际上,过去的事情不论多么值得留恋或是多么需要悔恨,那只是毫无意义的心理反应,"过去"已经过去了、已经不存在了,而未来尚未到来,也是不存在的。人生就像爬山登高,爬在中途的时候,不必往下看,也不要过多地往上看。因为你不大可能看到顶峰,不大可能看得很远、很清楚,何必为看不清楚的未来费神费力,分散注意力呢?

  有一位国王,常为过去的错误而悔恨、为将来的前途而担忧,整日郁郁寡欢,于是他派大臣四处寻找一个快乐的人,并把这个快乐的人带回王宫。这位大臣四处寻找了好几年,终于有一天,当他走进一个贫穷的村落时,听到一个快乐的人在放声歌唱。寻着歌声,他找到了正在田间犁地的农夫。

  大臣问农夫:"你快乐吗?"农夫回答:"我没有一天不快乐。"

  大臣喜出望外地把自己的使命和意图告诉了农夫。农夫不禁大笑起来,他又说道:"我曾因为没有鞋子而沮丧,直到我有一天在街上遇到了一个没脚的人。"

  快乐是什么?快乐就是珍惜你现在拥有的一切。快乐就是如此简单。

  有人为低工资而懊恼、忧郁,猛然发现邻居大嫂已经下岗失业,于是马上暗暗庆幸自己还有一份工作可以做,虽然工资低一些,但起码没有下岗失业,心情转眼就好了起来。每个人总是看重自己的痛苦,而对别人的痛苦忽略不计。当自己痛苦不堪的时候,要是能够换一个角度来思考,痛苦的程度就会大大减弱。

  教你一个快乐的办法:当自己兴高采烈的时候,应多向上比,越比越会进步;当自己苦恼郁闷的时候,应多向下比,越比越会开心。

  人生最可怜的事,不是生与死的诀别,而是当面对自己所拥有的,却不知道它是多么的珍贵。

  从前有一个流浪汉,不知进取,每天只知道手上拿着一个碗向人乞讨度日。终于有一天,人们发现他潦倒而死。

  他死后,只剩下了他天天向人要饭的碗,有人看到了这个碗,觉得有些特别,带回家里仔细研究后才发现:原来流浪汉用来向人乞讨的碗,竟是价值连城的古董。

  我们应该多注意自己手中所捧的那只碗,不要总是眼高手低,一味地羡慕别人,而忘了自己本身原有的价值。

  传统观念和社会环境总是要求人们为将来牺牲现在。按照这种逻辑,采取这种态度生活,那就意味着没有现在,只有未来,不仅要避免目前的享受,而且要永远回避幸福。因为我们所指望的将来的那一天一旦到来,也就成为那时的现在;而在那时的现在又要为那时的将来做准备。如此明日复明日,今天为将来,幸福岂不是永远可望而不可即吗?

  当然,寄希望于未来,如果作为学习和工作上的奋斗目标,期望生活改善、事业有成,这并不错。人应该生活在希望中,以此来促使自己从消沉的情绪中解脱出来,但其实质仍是为了抓住现在的时光去做脚踏实地的努力,而不是回避现实去空想未来多么美好。当那一天真的到来时,却往往是平淡无奇的,不如想象的那么美好。激动一时之后,又会面临新的矛盾和难题。这种把未来理想化的想法是脱离实际的幻想,所以我们应该生活在现时和希望中,而不能生活在对未来的幻想中。如果未来复未来、可望不可及的做法已成为一种习惯性的循环和固定的生活方式,那就要改变这种病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因为它让你放弃了现在。

  生命只有一次,每个人在世界上逗留的时间是如此短暂,振作起来、行动起来吧!抓住今天,关闭昨天和明天的大门,珍惜、利用好今天的时光。学会在现时中快乐地生活,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一个人就能把可能被毁弃的一天变成有所收益的一天,"现在"永远是行动的时候!

  昨天是作废的支票,明天是一张期票,只有今天才是拥有的现金!我们只有这样做,才算是选择了一种自由的、充实的、愉快的生活。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出这样的选择,体现生命的意义和人生效率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