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型商品房申购:四川的哥老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0:23:46
四川的哥老会 【 作者:佚名    来源:扯淡网编辑   】 又称汉留,俗称袍哥,相传是清初郑成功领导的反清复明组织“洪门”的一个分支。约在康、雍、乾(1662~1795)年间,随湖广、闽、粤、赣移民传入四川 。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具有地方特点的、带有社会互助性质、强烈民族主义色彩的民间秘 密结社组织。清廷因其反满倾向而视之为“会匪”、“会党”,严旨查禁。
袍哥的起源,现无确考。清史学家萧一山认为,其名称多变,总称天地会,三合会、三点会 皆为其别名。后之清水会、匕首会、小刀会、致公堂、哥老会、青红帮皆源出于此,对内自 称“洪门”。据中外学者考证,天地会最早见于南粤、东南亚一带,故有人认为“白莲教之盛于北,而洪门之会遍于南”。

“袍哥”之名,相传得于《诗经》中“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之句,意指入会者皆是异姓兄 弟,同生共死。袍哥又名“汉留”,得名于《三国演义》中关羽在曹营留旧袍之故事。间指 入会者誓不事清,奉汉反满之心。洪门(帮)与袍哥之名,因崇奉、凭信、流传区域等略异。 洪帮崇奉“鸿钧老祖”,袍哥供奉“关帝圣君”;洪帮以“布票”为凭证,袍哥以“红片” 为凭信;长江中下游一带多自称洪帮,西南各省多自称袍哥。共同之处为参加者皆为汉人, 间或有少数汉化回人。 四川各地袍哥组织成立时间不一,且多不见于文字。其成员起 初似多系当差之人和兵勇行 伍等下层人物。到清末,袍哥已成为城乡半公开的民间组织,互不统属,只依“汉留”规矩 办事。各路各保的地方豪强和团体头目,多自行开山设堂,聚集势力,以兵勇团丁、游民地 痞为其主要成员。由于袍哥仿效“桃园结义”,以“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 友5 种伦理关系)、“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组织规法,以义气为重,好打抱不平,为哥 兄老弟排忧解难,保护其利益,农民、商人等阶层亦加入以求疵护,成员渐广,三教九流, 无所不包。袍哥组织利用汉族传统的“夷夏之辨”心理,下层社会反抗压迫的愿望,传统江湖游侠的义气,营造出民族、祖宗、君上、复仇、排满的义理,逐步发展成为有组织、有纲 领的民间秘密会社。入会不分贵贱贫富,一律平等相待,遇事出头相助,成为下层民众的代 言人及庇护者,故得到广大阶层的拥护和支持,成为汉族聚居区一支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和 引人瞩目的社会现象。清末四川多起大规模农民起义和反洋教活动都有袍哥组织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在国内推行反清革命的宗旨,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十分重视自清初以来 在中国南方民间广泛存在的会党(洪帮、袍哥)的潜在力量,积极在会党中发展同盟会员。19 07年,四川同盟会决定推举佘英等负责联络四川袍哥,重庆、泸州、叙府(宜宾)、嘉州(乐 山)、川西一带的袍哥首领纷纷加入同盟会。1906~1910年,经同盟会组织,以袍哥为主要 力量,先后在江油、泸州、江安、广安、嘉定等地发动武装起义。

1911年夏,四川保路风潮兴起,同盟会遣党人分道四出,部署徒众,阴为之备。7月中旬, 新津袍哥首领侯宝斋以贺寿为名,邀请四方袍界钜子百余人聚会新津,密谋举义。8月4日, 四川各路袍哥又在资中罗泉井秘密召开“攒堂大会”,共商起义方略。9月7日成都血案发生 后,成都附近各路袍哥皆呼号而起,进围成都,与清军接战甚烈。全川纷纷响应,民军蜂起 。四川袍哥组织在这场推翻清王朝的革命运动中,起了主要作用。1946年阳翰笙编草莽英雄 剧,以辛亥四川保路运动为背景,将川南袍哥龙头大爷罗选青在高县起义及攻打叙府事写出 ,首次将袍哥之事公开搬上舞台。

辛亥反正后,袍哥组织公开,遍立“公口”。革命党人皆倚袍哥力量接管政权。重庆蜀军政 府以重庆仁、义两堂袍哥为基本力量;成都大汉军政府都督尹昌衡自立“大汉公”,自任龙 头大爷,故军政府被时人指斥为“哥老政府”。后滇军入蜀,渝蓉军政府合并,通令清理袍 哥势力。袍哥组织遂退出政界,在城乡民间发展,势力益大。许多社会知名人士如杨沧白、 向楚、朱叔痴等皆入袍哥。从民国初年起,各公口逐步放松香规礼节,入会手续从简,四川 袍哥组织有了大发展,尤以重庆为甚。堂口计分仁、义、礼、智、信,又称威、德、福、智 、宣五堂,各堂口之下,又设公口,五堂共300多道公口,合称“码头”。设置地点一般都 开设茶馆。平日各踞一方,各行其事,有事聚议,听命于总社舵把子。发展最快的是仁、义 、礼三堂。仁字袍哥旧多为有功名者,民国后也多是军政界要人、巨商豪贾、名流士绅等有 身份者;义字袍哥多系军警人员、下级公务人员、水旱两道劳动者;礼字袍哥一般皆为市井 引车卖浆之流。故有民谚:“仁字讲顶子,义字讲银子,礼字讲刀子”,谓其社会基础之差 异。民国之后,四川袍哥组织社会基础扩大,性质逐步演变,开始与军、政、商界发生密 切联系,其社会影响、作用复杂化。

民国初年,四川革命党人在护国、靖国各役,纷纷收编袍哥队伍成军,时称“拖滩招安”。 川军第五师熊克武部官兵大多是辛亥民军中的袍哥队伍改编而成,部队中亦有袍哥组织,该 师九旅十八团卢师谛全团官兵皆是袍哥。川军各军亦多袍哥队伍。川军各部中“袍哥司令” 不胜枚举。利用袍哥拖滩 成军,是四川军阀割据一方,拥兵自重的主要手段,募兵甚易,一夜之间即可有人枪数千。 然袍哥队伍统驭部下,不靠军纪而靠江湖义气,纪律涣散,民不堪扰;训练甚少,小败则溃 ;小予利诱,动辄倒戈,此皆为川军之特征,亦皆因袍哥而有。

民国以来,四川袍哥组织中出现职业袍哥和半职业袍哥,成员、职业逐渐复杂。职业袍哥一 般专事袍哥活动,各堂各公口,从执事大爷当家管事到幺满十排,皆有业者,俗称“光棍” 。半职业袍哥一般为有业者,但须靠袍哥组织方能维持。职业袍哥行为一般有例规,每日定 时坐公口茶馆,与兄弟伙碰头听消息,俗称“一个老鸦守一个滩”。例行公事主要为发展兄 弟伙,为人排难解纷,包庇违法,包揽词讼,从事违禁买卖(如大烟、军火)、聚赌抽头、红 白喜事代出公片等等。“清水袍哥”指从事合法活动者;“浑水袍哥”是以袍哥组织聚众为 匪者,多聚集僻远乡村,散则为民,聚则为匪,其头目称“老摇”或“边棚老板”,亦分堂 口,聚会称“武堂子”。四川袍哥首领业“浑水”者名气大的有渠县范绍增,少年时即入礼 字袍哥,在绿林“拖棚子”,1919年护国之役率众投军,后投靠第二军杨森部,官至师长, 所部多系“浑水边棚”。

抗战爆发,沦陷区国民政府机构大量迁川,原以长江中下游为活动区域的洪门、青帮组织随 之迁来,互相竞争渗透,四川袍哥组织状况更为复杂。对其经典《海底》的程仪逐渐废止, 改行新礼,部份取消入会人等身份禁限,自由新建公口,不受堂口限制,自由参加,不讲班 辈,亦不限堂口,组织总社,统一全堂公口等。组织益滥,成员益众,声势益大。军政人员 、党派头目、社团首脑、乡保长、富商士绅、教育文化人士及地痞无赖纷纷组堂口,借袍哥 势力自重。据估算,至民国中期,四川城乡成年男子参加袍哥者比例高达70%~80%左 右。国民政府认为袍哥组织发展危及社会安定,先后于民国25年(1936)、27年(1938)两次下 令解散哥老会,四川省政府亦发出《惩治哥老会缔盟结社条例》、《惩治哥老会实施规章》 ,地方长官仅照转而已,未敢认真执行,四川各地袍哥继续发展,以至于成为地方实力派的 政治工具。

民国22年(1933),刘文辉在“二刘大战”中败北,退守宁、雅地区,利用袍哥力量自保,在 雅安组织“叙荣乐”总社,各地驻军头目均出任分社首领,与地方袍哥势力来往。民国28年 (1939)西康建省后,刘文辉为利用地方武装力量,派参谋长陈仲光组织西康袍哥“荣宾合” ,形成党、政、袍混合组织,大肆发展人、枪,形成强大社会势力。另一方面,国民政府迁 都重庆后,国民党军统、中统、三青团等派系则千方百计设法控制、利用袍哥组织为己之用 。1941年夏,军统局长戴笠指使警察总队副总队长出面,在重庆组织“人民动员委员会”, 联络本地袍哥及外来青帮、洪门组织,在军统局领导下活动。1945年秋,国民政府宣布“选举”基层政权及“国大”代表、立法、监察委员,四川袍哥组织均积极投入,基层政权选举几为袍哥组织垄断,丑闻迭出,民众讥为“选灾”。

据国民政府有关部门在抗战后期统计,四川的城市乡镇,无地不有袍哥组织。事实上,到民国后期,袍哥已成为各派地方势力的政治工具。无论在税捐承包、派系倾轧、甚至地方议员、省参议员、立法委员、监察委员、国大代表的竞选中,袍哥都起了举足轻重 的作用。同时,一些以地痞恶棍、惯匪为主体的乡镇袍哥组织(浑水袍哥),则渔肉乡里,欺 凌善良,抢劫掠夺,无所不为,其中一些即为股匪,成为地方公害。解放后,这些乡村袍哥 组织受国民党残余势力利用,多数参加了反共武装暴乱。

四川解放后,随清匪反霸、土地改革、民主建政等政治运动的开展,袍哥组织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已不复存在,曾在西南民间流传数百年的袍哥组织最终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