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控本子百度云:中医刮痧疗法起源及常用刮痧手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7 08:43:14
刮痧这一中国传统手法又是源何而来呢?我在这里向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希望能帮助大家对“刮痧”有更为清楚的概念与理解。让大家不仅能在这里学习到美容刮痧相关知识,更能让大家对传统中医刮痧有更多了解,对传统的刮痧手法有个初步的认识。让这一块小小刮痧板起到更多效用。

       刮痧疗法的雏形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人们患病时往往会本能地用手或石片抚摩、捶击体表某一部位,有时竟使疾病获得缓解。通过长期的发展与积累,逐步形成了砭石治病的方法。砭石是针刺术、刮痧法的萌芽阶段,刮痧疗法可以说是砭石疗法的延续、发展或另一种存在形式。

        随历史之发展,刮痧未能像针灸等疗法一样得以系统发展,而是流于民间。

        清代《痧胀玉衡》王庭《序》中所说:“先是乡人用粪秽感痧,例制用钱蘸油而刮,然行之大都为妇人,为名医所不及”。

        刮痧最初适应证仅为痧证,痧证的记载较早见于宋代王荣《指述方瘴疟论》称之为“挑草子”。元代医学家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对痧证的描述:“乙腹绞痛、冷汗出,胀闷欲绝,俗谓搅肠沙”。

 

        痧病主要特征有二: 一是痧点,二是酸胀感。

        痧病主症多现头昏脑胀,胸烦郁闷,全身酸胀,倦怠无力,四肢麻木,甚则厥冷如冰。入气分则作肿作胀,入血分则蓄为瘀;遇食积痰水,结聚而不散,则脘腹痞满,甚则恶心呕吐。

        痧病治疗方面《痧胀玉衡.刮痧法》指出:“背脊颈骨下、及胸前胁肋、两背肩臂痧,用铜钱蘸香油刮之。头额腿上痧,用棉纱线或麻线蘸香油刮之。大土腹软肉内痧,用食盐以手擦之”。清代论述痧病的专著日渐增多如叶桂《温热湿痧三种》,陈延香《中暑痧症疗法》,韩凌霄彻痧要编》,王凯《痧症全书》,沈金鳌《痧症燃犀照》,王士雄《吊脚痧证》、《绞肠痧证》,欧阳调律《痧法备旨》,胡风昌《痧症度针》等数十种专著。

  用刮痧板厚边在施治皮肤上或刮痧出痧部位并以 “ 病灶点 ” 附近为其重点,进行前后左右、内旋或外旋揉动的方法,称为边揉法。

  用刮痧板厚边棱角在人体体表穴位、病灶点附近进行回旋摆动运动,称为角揉法。

  用刮痧板厚边棱角在人体肤表的一定部位(穴位或病灶点)稍施压力,做单方向直线推移运动,称为角推法。

  用刮痧板厚边棱角面侧着力于一定的腧穴或体表部位上,逐渐加深施力,按而留之,谓之按法。

  用刮痧板棱角(厚面、薄面均可运用)着力于施治穴位或部位,用力按压深层组织的手法,称之点法。

  以刮痧板面为工具拍击需施治穴位或部位,称为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