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管家拦截域名解封:《秋水》注释指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17:52:01

《秋水》注释指瑕

  人教版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选辑了《庄子·外篇》中的《秋水》一文,文中两处注解笔者以为甚不妥当,不避薄陋,指瑕如次。
  
  一、“北海”系今渤海而非“东海的北部”
  
  河伯是古代传说中的黄河之神,本姓冯名夷,因渡黄河溺死,天帝封之为黄河水神,可见,“百川灌河”之“河”专指黄河。河伯顺流而东行”即顺着黄河自西往东而去,“至于北海”即到达黄河东端尽头河水入注的大海。众所周知,黄河流经青、川、甘、宁、蒙、陕、晋、豫、鲁等省、区,最后注入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包围着的渤海。显而易见,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的“北海”应该是黄河水流入注的大海——渤海,而非教材所注“东海的北部”。况且,渤海以南依次是黄海、东海、南海。渤海与东海之间还隔着南北长达870km的黄海,二者风马牛不相及也。
  那么,是否因历史上黄河故道的多次迁徙、改道等原因而致教材执“东海的北部”说呢?否,据《地理》和相关史料载,黄河曾经最北端夺占海河河道从天津入海(注入渤海);最南端曾夺占淮河河道从江苏北部入海(注入黄海)。但从来没有在东海附近的任何地方入海。即使用“黄泛区”这么宽泛的定义来确定黄河入注的“北海”范围,充其量也只能称“北海”指“黄海的北部”而非“东海的北部”。
  另外,《辞海》释“北海”时亦着重强调“春秋战国时期又或指今渤海”(此说亦可排除渤海古称东海或东海古称渤海之可能)并举例证《左传·僖公四年》:“齐侯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和《孟子·梁惠王》:“挟太山以超北海。”庄子和孟子均为战国时人,庄子大体与孟子同时代,二人的“北海”观应无大别。两书证亦从侧面证实了《秋水》中的“北海”为今渤海而非教材所注“东海的北部”。
  
  二、“旋其面目”乃“转变脸色”或“改变神态”而非“转过脸来”
  
  河伯自黄河“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后,其“面目”朝向应该是东方而不可能是其他方向,除非河伯侧着身子或倒退着“东行”,但如此一来,河伯又不可能面对“不见水端”或“难穷”的大海了。这是因为,黄河入海口处的南部、北部均有海岸(“水端”)约束渤海,西部又是河伯自己的“管辖范围”——南北两岸(“水端”)约束的黄河,只有东面才是烟波浩渺的渤海,也只有东面才能使河伯“不见水端”“难穷”。由此可推知,河伯当时面东背西。
  确定了河伯的“面”向之后,我们再来分析“旋其面目”的“旋”。教材释之为“掉转”,掉转者,转过头来或转过身来。结合上述河伯的面向,无论河伯左转头、转身(可望见北岸)还是右转头、转身(可望见南岸),抑或是向后转(可望见黄河南北两岸),均不会“不见水端”或“难穷”矣。可见,“旋”在这里不能释为“掉转”。结合课文上下文分析,笔者认为,“旋”在这里应作“转变、改变”讲。因为河伯在见到北海之前只囿于黄河的壮阔,便自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其时神情必是踌躇满志、洋洋自得、“欣然自喜”甚至狂妄自大、唯我独尊。及至见了“不见水端”、“难穷”的渤海,才由衷地感到自己是何等的渺小和微不足道。此时的面部表情除了惊讶之外,应该是惘然若失、惭愧失落甚至悲观自卑。河伯的表情由“欣然自喜”到“惭愧失落”这一变化过程只能谓之“转变、改变”等意而绝非“掉转”意。同时,从二者的关涉对象来分析,“掉转”侧重于具体的动作行为;“转变、改变”则多与心理活动(观点看法、情感神态)搭配,侧重于抽象的动作行为。故此,“旋”在文中应释为“转变、改变”等与之近似的意义。当然,若把“面目”由教材注的“面部”引申为“态度、表情、脸色”则更符合原文,也更加文从字顺了。
  为验证笔者浅见,现略举两例持“改变脸色”说的书证:一例是梁海明先生主编、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庄子》,该书在释“旋”时即明确注为“改变”,释“面目”时亦译作“脸色”;一例是郭锡良、李玲璞先生主编,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中《秋水》一文,郭、李二先生在释“旋其面目”词条时亦明确训“旋”为“转变”、训“面目”为“态度、表情”。
  笔者拙见,不知当否,恳望方家哂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