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微云:海南省文昌中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7:11:05

古诗鉴赏指要


发表时间:2006-2-24 18:24:41  点击 1716 次

 

一、熟悉古代诗歌的分类:


我国古代的诗歌一般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古体诗(也叫古风)包括晋魏、南北朝以前的民歌和文人的诗作,有四、五、七言古诗和乐府古诗、骚体诗等,如《诗经》里的所有诗作、《敕勒歌》、《木兰诗》、《孔雀东南飞》等都是民歌,而《离骚》(屈原)、《短歌行》(曹操)、《古诗十九首》(无名氏)等文人诗作也都属于古体诗。此外,晋魏、南北朝以后诗人依古体诗的式样创作的诗,如《蜀道难》(李白)、《石壕吏》(杜甫)、《琵琶行》(白居易)等,也都属于古体诗。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格律诗)一般指诗人按一定的规格和韵律创作的诗歌,包括绝句(每首4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不要求对仗)、律诗(每首8句,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每首有四联:首联(1、2句)、颔联(3、4句)、颈联(5、6句)尾联(7、8句),颔联、颈联要求对仗。本单元所学的杜甫、李商隐的五首诗歌都是律诗。


二、了解古代诗歌的题材:


题材,一般指写作的内容。题材不同,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代诗歌,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歌作出准确地判断。古代诗歌常见的题材如下::


1、爱情诗  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等等。


2、讽刺诗  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如《硕鼠》、《伐檀》、《题临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等。 


3、哲理诗  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也应注意。 


4、送别诗  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等。 


5、记行诗  又称记游诗、行旅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便不可视作山水诗。 


6、边塞诗  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7、咏史诗  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让读者思考的。咏史为题的诗以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著名代表作。此后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如杜甫的《咏怀古迹》、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与之曾唱反调)、温庭筠的《经五文原》等,均为名篇。


8、咏物诗  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9、咏怀诗  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 


10、怀古诗  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诗就是怀古诗。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但独有特色;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等等,都遗响千古。


11、山水诗、田园诗  因为读者熟知,故不作介绍了。此外,还有题画诗、宫怨诗、无题诗等,因其题材或与其他题材相容,或要依诗的内容确定,也不再赘述


    三、把握诗人的创作风格:


    风格指的是是诗人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风格有豪放的、婉约的,有浪漫的、也有现实的,有华丽的、有新奇的、也有朴实的等等。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创作风格,同一位诗人在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也是不一样的。一般考试出题选取的诗文往往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诗作,例如辛弃疾、毛泽东的豪放诗,柳永、秦观的婉约诗,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的"画中有诗"等等。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李白才思敏捷,诗风豪迈飘逸,杜甫博大精深,诗风沉郁顿挫,白居易诗通俗易懂却又情深意切,李商隐诗缠绵哀怨而又深邃玄妙……大体熟悉了各位诗人的创作风格,鉴赏起作品一般都能抓住要领。


    四、掌握鉴赏的切入角度:


鉴赏诗歌一般是在基本理解语句的基础上依照“意象——意境——情感——风格”几个步骤来进行。若能选准角度切入,将使鉴赏很快入题,攫住意旨。鉴赏诗歌常见的角度有:


(1)从作者入手,依“知人论世”的原则,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写作背景和创作风格来理解诗作的内容、情感和特色。


(2)从题目、注解切入,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内容和表达意图。


(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词、形容词、表示颜色的名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来分析意象、意境、情感等。


(4)从意境角度鉴赏。所谓意境,是诗歌表现出来的整体氛围,常见的有恬淡静美、清丽隽永、阔远豪迈、感伤哀婉等。不同的意象构成不同的意境,但意境的内涵又超越意象。意境传递了整首诗的气氛,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5)从情感入手。体会诗人蕴涵在诗中的情感,是鉴赏诗歌最重要的任务,无论从意象、从意境、从写法上、去风格上去分析,其实都是为了理解诗人体现在诗中的情感。


(6)从表现手法来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动静结合、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7)从结构入手鉴赏。古诗词常见的结构有按时空铺开、先叙事写景后议论抒情等。


    五、重视鉴赏的重点难点:


古诗的表现技巧是古诗鉴赏考查的重点,也是难点。古诗的表现技巧一般包含三个方面:1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2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互文等)3、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回答或分析问题应扣住题意,一般依这首诗(这句)采用了(某某表达方式或某某修辞手法或某某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这样的程式,组织简要的语言来作答。具体应掌握下列要点:
    1.直接抒情  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如《蜀道难》一开篇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叹词的前呼后应中发出强烈的感叹,就是最典型的直接抒情。


2.借景抒情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如〈〈登高〉〉、〈〈秋兴八首〉〉(其一)即借描写萧瑟阴森的秋景图抒发杜甫的羁旅之愁、家国之忧。


3.托物言志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4.情景交融  在景物描写中融人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


5.动静结合  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如《登高》首、颔联。


6.以动衬静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动态。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歌中所写景物如花落、月出、鸟鸣等都是动景,同时又通过这些动景,更加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鸟鸣山更幽”,动中见静,愈见其静,这里面包含着辩证法。


7.乐景写哀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如《孔雀东南飞》文中写迎娶刘兰芝的场面,“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其场面写得越热闹,其悲情越强烈。


8.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如《从军行七首》“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此时征戍者内心是浓浓的乡思,还是渴望建功立业?是对现实的忧虑,还是对祖国河山深沉的爱呢?……不得而知,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


9.铺排  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指的是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地进行铺叙陈述。 如〈〈孔雀东南飞〉〉


10.渲染  我国传统画技之一,后借用来指文艺创作中为突出人物形象和环境所采用的强调、反复等多方面着意的铺叙等写作技法。


11.烘托  衬托中的正衬,原是我国传统画技之一。亦称“烘云托月”。后借用指一种写作技法,即指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人物某种心绪或突现人物形象的技法。具体说来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事物,达到烘托本意的目的。此种手法常与渲染手法结合起来使用,易混淆。  


12.用典  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李商隐的《锦瑟》就用了四个典故:“庄生晓梦迷蝴蝶”,用庄周做梦变为蝴蝶的故事:“望帝春心托杜鹃”,用古代蜀国国王望帝变成杜鹃,每到春天就悲啼,直到嘴里流血为止的故事:“沧海月明珠有泪”,用海中鲛人哭泣时眼泪化为珍珠的故事:“蓝田日暖玉生烟”,用蓝田出产美玉的故事。诗中反复咏叹那一腔无法派遣的怀才不遇的伤感,似实指又似虚指,令人迷离不解。所以这四个典故,与抒情主人公那种无法捉摸的伤感(有人认为是爱情因素)交织在一起,从而形成凄迷的意境、怅惘的心情。 李白的《蜀道难》也有多处用典。


13.实虚结合  实写,指对人物或事件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指采用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与描写。虚实结合,即两种手法在叙述、描写中同时使用。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作从实境写起:昔日气势如虹的朱雀桥如今已荒凉冷落,桥边长满了野草,开满了野花;在乌衣巷昔日王导、谢安等巍峨豪华宅第的废墟上,如今是一片寻常的民房,沐浴在夕阳的斜晖里;只有那不解人间世事的燕子在平民百姓的庭院里飞来飞去。读者如果仅停留在这个层面显然是不够的,必须领悟到作品中的虚境。面对此情此景,有鉴赏力的读者眼前会马上浮现出历史的画面,东晋时南京的繁华和王谢家族的崇高地位如过眼烟云,眼前的一切都会增加你的历史沧桑感,不知不觉地陷入对历史的沉思和人生的思考。这就是诗的虚境。如果读者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也许会感到,诗人也是感慨大唐帝国明日还不是一堆废墟吗?诗人作为一个政治家曾和柳宗元一起支持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后来革新失败,诗人遭贬。面对严峻的现实,诗人有一种大厦将倾的预感。越是有这种预感,越有一种报国无门的痛苦。这首诗就是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上写成的。优美诗歌的境界往往是虚实相生,有限的语言传达出无限的情感,否则诗就丧失了韵味。


14.抑扬  我们在表扬或批评某一事物的时候,为了使别人信服,或预先防止别人的反驳,往往把要表扬的先从某一缺点加以批评,把要批评的先从某一优点加以表扬,这种修辞手法就叫做抑扬。抑扬可分两种:1.欲扬先抑法;2.欲抑先扬法。如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履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了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


15.叠词  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的多音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开头十四个叠字为全诗定下了一个残秋和孤独的感情基调,渲染了诗人晚年孤苦无依的生活情景以及内心深处的凄凉。)


16.互文  上下文中相对举而独立的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种修辞方式就叫互文。互文的形式常见的有当句互见和对句互见两种。翻译时容易译错,应特别注意。“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正确翻译是:秦朝和汉朝的明月与关城。容易误译为:秦朝的明月与汉朝的关城。)  


17.白描与工笔  白描原是中国水墨画中纯用墨线、不着颜色来粗笔勾勒物象轮廓的一种笔法。后借用于文学写作,指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形象的一种描写方法。工笔,原是一种绘画的笔法,后指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如“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温庭筠<望江南》) 这首词采用了白描手法,写一位女子从早到晚盼望情人归来的心情。

 

录入:yuwen [共 46 篇]   

 上一篇: 大唐诗坛 群星灿烂(一)(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