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动漫论坛关闭了吗:百家公司重组方案火线上报(附股)-土匪老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9:35:18

百家公司重组方案火线上报(附股)

[ 转载 2009-08-05 15:03:46 ]标签:重组       阅读对象:所有人 百家公司重组方案火线上报(附股)www.eastmoney.com   2009-08-05 10:41     东方财富网内容部
    ===本文导读===

    300多企业重组案呈报证监会 或下半年兑现

    钢企重组一浪接一浪 分析师称影响待观察

    铜业重组三方案投石问路 中铝力求上位

    地产重组股 高发板块谁能脱颖而出?

    上海国资整合提速 两大行业重组路径浮现

    上海国资整合成样本 3.5万亿重组引爆72股


    300多企业重组案呈报证监会 预期或下半年兑现

  *ST九发30个涨停板令该股在短短的两个半月的时间里录得330.70%的涨幅,而顺发恒业复牌创下1808.56%的月涨幅、万方地产438.83%的月涨幅、高淳陶瓷在公告重组事宜后11个涨停板182.64%的涨幅……

  重组股历来是A股市场中最受投资者吹捧的题材,麻雀变凤凰的神话在今年的大行情中屡屡上演。昨日,具有广晟资产注入预期的风华高科在复牌后也封于涨停板。分析人士认为,随着三季度行情的展开,上半年铺垫甚久的重组题材股仍将成为未来市场的投资主题之一。

  预期有望下半年兑现

  今年的行情热点切换有序,从行情初期的中小盘个股的火热到6月份大盘蓝筹的轮动,再至最近一直彰显的补涨行情,市场上翻倍上涨的个股不可胜数。但无论行情如何切换,重组题材仍然是牵动市场投资方向的重要因素。一位本土券商的权威人士日前向记者透露,目前已有300多家企业的资产重组方案已呈报证监会,今年下半年,市场有望将重组的预期一一兑现。

  资深市场人士王镇谦认为,300多家公司申报重组约为上市公司的20%,从比例上看并不算多,由于公司间的强强联合或改善盈利预期等需求,今年下半年的重组题材具有较大的火热空间。建议投资者关注曾有停牌说明且随着进程的推进而股价相应推升的个股,注意回避前期获利盘积累过大、超出重组盈利预期的个股,如钢铁股。

  六行业成重组密集区

  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今年以来至7月中旬,重组的个股有253只,其中158只股票的总股本小于4亿股,占总数的62%;199只股票的流通股本小于4亿股,占总数的近80%。由此可见,今年上半年重组并购的重心在于中小盘股、ST个股的并购或者借壳。按并购重组上市公司所属行业划分,今年以来253家并购重组中,有25家并购重组来自于房地产业,是上市公司中发生并购重组最频繁的行业。不过,今年下半年,市场的重组重心或将发生较大的变化,受政策大力支持的行业或将成为重组整合的集中区域。

  今年以来,管理层推出多项加强加快重点行业间企业的重组整合进度。从国家政策的扶持方向来看,今年下半年的重组密集行业主要有六个:军工、钢铁、汽车、化工、电子科技及煤炭等。

  首先是钢铁行业,近期有望出台的《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条例》目前已经成稿并进入最后的修改阶段。该条例的出台将进一步推进钢铁业进行联合重组。钢铁股未来的重组整合之路将继续成为市场焦点。其次是军工产业,目前中国一航与中国二航已合并,这必然会对各自旗下上市公司的产业进行重新整合,以减少内部同业竞争、关联交易等,如此就使得中航光电、力源液压等多个股面临着较大的产业注入预期。国泰君安行业研究员张慧表示,军工板块上市公司间整合及最终实现整体上市将是未来的大趋势。

  此外,汽车板块、化工、电子科技、煤炭及电力皆有较多的个股存在重组整合的机会。

  央企重组最值得期待

  据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表示,央企将在2010年减少到80-100家。2008年,我国央企户数已从151家调整到142家,而据国家发改委8月1日透露,经过重组,今年上半年央企数量已由142家减至136家。由此看来,在仅有的半年时间内如果要完成合并缩减36家-56家央企的任务,必然会发生地方国企加入大型央企和跨省市跨地域之间的企业并购重组的事件。

  同时,今年5月8日,财政部、国税总局颁布《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明确了企业重组所得税政策,对企业兼并重组股权支付的收入不予确认,即给予免税待遇。企业重组税收优惠政策的明确将刺激有意向的企业重组行为开闸,必然会刺激大量的产业内部整合,从而实现资产的优化和资源重新配置。

  上半年的铺垫显示,目前央企大力重组已经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今年下半年央企加速并购整合的进度将有望为市场带来大面积的重组色彩。央企加速重组进度的观点也获得了业内人士的认同,据上述权威人士表示,按照呈报、审批、退市等重组进程来看,下半年的重组密集时间段将集中于今年年底,届时央企的重组整合将成为市场的主题曲之一。

  在央企加速重组的同时,地方国资委力图通过国资的产业整合来实现其相应的战略目标的动作也在加强,例如近日,上海国资委的“上实系”快速入主上药集团、广东国资委的“广晟系”即将为风华高科注入电子资产等。未来市场重组进程的大范围提速,将为市场估值的打开较大的想象空间。(新快报)

    钢企重组一浪接一浪 分析师称影响待观察

  昨日攀钢钢钒宣布完成了所有重组步骤,攀钢系整合几乎可以告以终结。而与此同时,唐钢系的整合还在进展之中,钢企间重组一浪接一浪。在此前提下,近期来钢铁板块的一路走高,让钢企重组也点燃了投资者的兴致。

  不过,业内人士对眼下钢企重组的市场影响,似乎看得并不重。

  “钢铁集团公司间的重组并不会改变当前钢铁股的估值。”国金证券钢铁行业首席分析师周涛向记者表示。目前关于钢铁重组的消息层出不穷,且《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条例》目前已经成稿并进入最后的修改阶段,但是业内的普遍看法是,目前主要的重组是在各钢铁集团,即上市公司母公司间展开,落实到上市公司自然比较缓慢,因此目前不会对具体的公司估值产生影响。

  “这一轮的钢铁股上涨,并不仅仅仅体现在有重组概念的个股,而是整个板块都在上涨。”周涛补充说。业内人士看来,本轮钢铁股的上涨主要是因为钢价上涨以及钢企业绩全面好转带来的。随着钢材市场回暖,钢价持续上涨,钢铁行业盈利能力的月度环比增长,大型钢铁企业正在重新获得成本优势。但同时,前期钢铁行业指数连续多个季度弱于沪深300指数,而自6月以来,钢铁股开始领涨大盘,相关个股纷纷也创出新高。 “钢铁企业重组此轮上涨并无很大关系,尽管从理论上看会给市场带来一定预期,但此轮上涨显然是钢企盈利能力提高推动的。”一位分析人士表示。

  不过也有市场人士指出,金融危机让钢铁业陷入困境,但与此同时也催生了兼并重组的机会,从长期看,钢企间的并购重组会由集团层面逐步延伸至股份层面,因此集团间的并购重组预期也将对相关上市公司估值具有推动作用。

  而对于目前钢铁股的上升空间,分析人士则表示谨慎。“相对于历史水平来说,应该处于偏高了,但相对于整个市场,如沪深300而言,目前的股价估值水平还是合理的。”一位分析师指出。中金公司在7月29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前期价格上涨成为催化剂,未来钢厂盈利在三季度逐步兑现并超越市场预期将成为钢铁股新一轮上涨动力。(上海证券报)

    铜业重组三方案投石问路 中铝力求上位

    当中铝可以提出192亿美元的海外收购计划时,其所投下的长长背影,让分散的中国铜业版图深深受到刺激。大铝小铜,这就是中国有色金属版图的现状。

    变则通。本报记者独家了解到,组建一家类似中铝的大型铜业集团正在酝酿之中,铜业重组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主持。

    “国家相关部委曾向我们表示,希望大型省级铜企等能加强合作,进而实现合并。” 国内第二大铜企铜陵有色(进入该股吧新版行情)董事长韦江宏告诉本报记者。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秘书长贾明星向本报记者表示,参与重组的企业主要是国内大型国有铜企,但也有较小的铜企,但“肯定以大型国有铜企为主进行操作”。

    铜是一项战略资源。据国家统计的数据,至2008年,我国铜精矿自给率由1995年的80%下降至30%左右。但因为铜企分散,原料进口没有定价权。

    中国铜业大重组,这是十大振兴规划《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内容之一。一位参与此次《规划》讨论的专家透露,国家希望借助《规划》来组建一家专业的大型铜业集团,增强我国铜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份重组方案:谁主铜业大央企

    本报记者了解,此次铜业重组已有三个方案浮出水面:国内铜业资源直接划归中央组建新铜业集团、以某一央企牵头重组国内铜业和地方铜企间合并重组。

    由于实力、地方利益等问题,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尚福山向本报记者表示,上述三个方案都面临极大的困难,由地方铜业公司注资设立新公司,进行渐进性重组将不失为一个可行方案。

    有色金属的主要品种是铜、铝。但相对于铝,我国铜业缺少一家像中国铝业一样的领军企业。

    央企希望介入此次铜业重组,最积极的莫过于中铝。中铝对铜似乎志在必得。近来已经兼并了云南铜业、洛阳铜业以及上海铜业,并获取了湖北大冶不少资产。

    在《规划》颁布期间,中铝注册成立了中国铜业公司,中铝也一直称铜是中铝三大业务板块之一。中铝将主持国内铜业的重组也在业界流传。

    中铝如何复制其在铝业的崛起模式,成为这次铜业大重组的一个悬念。与当初铝业一样,中央曾将大部分铝业实体下放地方。这与目前铜业的分散存在类似。

    同样是下放地方,但却有极大差别。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尚福山告诉记者,虽然大部铝业实体下放到地方,但划拨给中国铝业的资源,如垄断了国内氧化铝生产,这成就了中国铝业成为国内铝业不可动摇的领军企业。

    但相似的条件并没有在铜业中产生。中央已经把铜业资源全部下放到地方,无力再去成立一家排到国内第一的铜业企业来整合国内铜业,“无论是央企,还是地方企业,谁都没有重组整个国内或其它国有铜企的实力”。

    尚福山表示,铜业的重组与中铝对国内铝业的重组不可同比,“实力仍不够强,在铜业内没有决定性的发言权”。铜业人士分析说。

    即使如此,用行政命令把地方铜企收归,成立一个新央企,目前仍被认为是一个可行的方案,“之前类似的重组进行过很多次,而且这次《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也有这个意思,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一位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系统的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即使通过行政命令组建成立了央铜,是否进行有效管理也是一个疑问。

    从历史来看,1998年-2000年,国务院先后解散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以及后来的中国铜铅锌集团公司,把铜、铅、锌企业完全下放到地方政府。

    铜业系统人士透露,当时之所以拆分国内铜业,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原来的模式不利于企业的管理,株冶事件就是一个典型。

    1997年,株洲冶炼厂,即如今的株洲冶炼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国际期货市场上越权进行透支交易,在LME大量卖空锌期货合约,最后造成近2亿美元的损失。

    韦江宏也认为有色金属企业划归地方后,比过去的发展要好,不过,“现在央企有国资委进行管理,当年没做好的,不见得现在就做不好”。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秘书长贾明星坦承,此次铜业重组必须有强大的政府力量介入方可成功。

    地方博弈:舍了未必得

    无论哪种方案,铜业重组必须照顾地方利益,首先要有一套能解决地方利益诉求的办法。

    国内铜业整合归根结底还是地方利益的博弈,正如韦江宏所言,“如果哪家企业要来合并我们,那关键肯定不是和企业谈,而是和安徽省政府、安徽省国资委谈”。

   这与国内铜企的分散现状直接相关。从国内铜企规模排名来看,国内主要铜企依规模分别为江西铜业、铜陵有色、云南铜业、金川集团、湖北大冶等,2008年电解铜产量分别为70万吨、65万、38万、28万、26万吨。规模最大的江铜和陵铜规模相差也不过5万吨。

    但无论由某一央企牵头重组国内铜业,还是通过国内铜业资源直接划归中央组建新铜业集团,目前看操作难度不小。

    国有有色金属咨询机构安泰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管透露,一旦地方铜企变身为央企,央企如何保持原来铜企所在当地政府的利益是一个疑问。

    就以电解铜生产为例,韦江宏表示,由于我国电解铜的原料四分之三左右需要进口,而且铜产品市场主要在沿海一带,因此铜业生产基地适宜建立在“邻江近海”的地方,以取得运输上的优势。这种资本外溢就触犯了原地方的利益。

    “从企业层面来看,国内还没哪家企业具备整合国内铜企的实力”,在韦江宏看来,国内大型国有铜企并不具备并购其它企业的实力,“规模差不多,难说谁合并谁”。

    于是由地方铜业公司注资设立新公司,进而谋求铜业大整合的方案成为一个现实考量。“中央鼓励我们与兄弟省份的铜企合并重组,希望能先进行广泛的合作,再在其基础上合并。”韦江宏向记者透露。

    由地方铜企牵头合作,谁坐头把交椅,这是一个问题。

    “江西铜业与铜陵有色一直在争国内的老大,两家公司的规模差不多,而且分属两个不同的省,谁都不服气谁。”铜业系统人士表示。

    “既然大家实力差不多,而且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凭什么我要卖给你?联合也不行,联合后到底听谁的呢?如果这边听你的,那边听他的,还不如不联合。”上述安泰科高管总结说。

    争夺定价权:重组新方向

    铜业大重组的急迫性与世界铜业版图的变化相关。

    目前我国电解铜原料超过70%来自于国外,铜业重组最大的诉求就是争夺全球铜业资源。

    为了保证我国的用铜安全,国家储备局建立了铜储备,并且国家颁布相关法令禁止铜出口。

    一方面中国铜业急速发展,进口铜精矿需求大增,另外国外铜业比较分散,而国外铜精矿供应则相对集中在BHP、Freeport等少数几家手中,这两个因素导致我国铜产业,增产却不增效。

    “国内铜企如果各自为阵去购买原料、获取资源,相对于外国矿业巨头,完全落于劣势。”韦江宏表示。

    此次铜业重组是为了建立一家旗舰性企业,“要能跟国外顶级矿业公司对得上话”。尚福山说。为解决地方利益诉求的问题,尚福山提出了重组新方向,即整合国内铜业,可以先由地方铜企出资组建成立一个新的铜业大企业,然后逐步整合国内铜业资源。

    以现在国内铜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尚福山分析道,“要形成这样的世界级铜企,只能是把国有铜业资源合并到一家企业中去,多了不合适”。

    这将解决另一个地方铜企自身的难题。国内铜企由于大都属于地方企业,它们在国外并购时会遇到国内审批流程长、融资难度大、并购规模有限等问题,而一旦成立央企级的实体,我国铜企在国外的并购难度将大幅缓解。

    另外,重组还指向我国铜业增量不增效的局面。

    我国在进口铜精矿进行生产时,只能赚取少些的铜精矿加工费(TC/RC),而铜冶炼厂购买铜精矿的最终价格是在未来某一个月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铜均价的基础上扣减加工费后。

    2003年以后,由江铜、陵铜、云铜、金川集团、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白银有色金属公司、大冶有色金属公司等6家企业组成了CSPT(中国铜原料联合谈判小组),与国外铜精矿供应商举行谈判。

    但这一松散的联盟,仍无法改变我国铜业在进口原料的弱势定价地位。2005年之后,铜精矿加工费一路下落,2008年铜精加工费低到为47.2(美元/吨)/(4.72美分/磅)。至2009年1月23日,虽然确定的2009年铜精矿加工费上涨至75(美元/吨)/7.5(美分/磅),但没有价格分享条款(一份在铜价大幅波动可以保障铜生产商利益的协议)。

    “我们73%要依靠进口,在这方面西方国家控制着我们,这几年我们成立了亚洲地区的这些铜企业联合在一起,虽然有所改变,但是要从根本上改变,还是比较难的。”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会长康义表示。

    尚福山说,上述铜业新实体若成立后,就可以解决松散联盟带来的症结。他说,在初期,统一负责原材料的购销,以及国外矿产资源的收购,然后将按各家国内铜企的出资比例来分配资源。

    韦江宏、尚福山均向记者表示,相对分散的国内铜业,使我们在与国外铜精矿供应商进行谈判时处于劣势,重组无疑将增强我国铜业对外的谈判能力。(21世纪经济报道)

    地产重组股 高发板块谁能脱颖而出?

  房地产是重组产生的高发板块。目前市场环境下并购重组中,地产重组股依然是概念中的概念,占比居于首位。在综合分析、优中选优后,我们认为ST耀华(600716)、兆维科技(600658)、ST东源(000656)有望“脱颖而出”,未来“黑马”变“白马”。

  房地产:重组产生的高发板块

  房地产企业IPO很少,更多选择借壳或主营业务资产注入等重组方式登陆资本市场。在资本市场上,房地产、资源类和券商类等具有高贝塔值的资金密集型行业,一向是重组的高发板块,而其中房地产重组经典案例更是不胜枚举。

  目前国家监管部门对房地产企业上市限制较多,审批也较别的行业更为严格。而房地产企业对资金的强依赖性,使其在销售回款不能及时到账等情况下,资金链断裂的可能性很大,很多地产公司难以满足IPO连续三年盈利的要求。因此,更多房地产企业就选择借壳或主营业务资产注入等重组方式登陆资本市场。

  随着国内经济止跌企稳,房地产市场近几月回暖迹象明显,5月份成交量更是超过2007年同期水平,进入6月份成交量有所回落,但是重点城市的成交量依然保持在高位,且房价继续保持上升。市场转好使得房地产企业又开始频频出手拿地,“地王”此起彼伏,房地产公司活跃度大大增强,行业景气度有望提升。

  在通胀预期下,地产股存在较大操作空间。全球范围的低利率货币政策及积极的财政政策使得流动性大大增强,未来通胀预期较强。在此背景下,会进一步推高资产价格,相应地产股仍存在较大操作空间。而对于地产重组股来讲,不论市场好坏,都有出彩的机会,而行业板块的上扬更会起到催化剂的效用。

  2008年由于股市及楼市的低迷,很多原来准备将房地产业务注入上市公司的重组方案被迫搁浅。一直到2009年2月份,市场局势渐渐明朗,房地产重组的气氛才又活跃起来。而2008年开发贷款增长受限以及需求衰退的影响也使得很多房地产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很多中小企业面临资金困境,这也给2009年的并购重组市场带来新机。

  目前沪深两市并购重组股中以转型后行业划分,房地产占比最高,超过20%。而国内房地产业务还有将近90%未实现上市,行业证券化率较低,房地产重组的机会和潜力无限。

  地产重组股的深度挖掘

  在眼花缭乱的重组股中,我们希望能够找出那些重组后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确实有望得到较大改善,且业绩有较大增厚空间,而二级市场尚存一定操作空间的“黑马”。

  我们选择了2007年开始公告重组到现在的50家地产重组股进行分类研究,其中有刚刚重组完毕主业转为房地产的上市公司;也有几次公告重组但一直未有进展的上市公司;还有近期公告重组,复牌后已经连续缩量涨停的“牛”股。

  对于处于不同重组进程的股票,我们认为存在不同的投资方式。研究重组股的时间进程十分必要,因为其一方面可以告诉我们研究标的重组近况,另一方面也给我们介入重组股的时机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因为重组股的暴涨阶段一般都是在重组预案公告前后和证监会批准前后一段时间。

  我们根据并购重组的一般审批流程对研究标的进行初步分类:重组完成(已得到证监会批准,但资产尚未过户的不能归为此类)、重组途中(从股票停牌商议重组事宜到股权及资产全部过户的阶段)和重组中止(公告3月内不进行重大资产重组)。

  通过对上述三个重组成功案例的分析,发现它们都有一些共性:重组股东具有很强的政府背景或是知名大型明星民营企业;注入项目资产都是主要位于一线省会城市或相对经济发达地区;注入资产账面值超过上市公司原净资产值两倍以上甚至更多。

  但同时我们也苦苦思索对于地产企业来讲,除了注入项目资产的所在地及注入资产值以外,能够更好体现上市公司重组后的盈利能力的指标到底是什么。通过对重组成功的案例分析,我们找出能够使得标的脱颖而出的重要测评指标,如重组股东实力背景、注入项目资产值、盈利预测及估值等,从不同维度出发分别对标的进行评级分析,优选个股。

  在此我们主要关注重组完成中没有研究员重点跟踪研究的股票和重组途中的股票;而重组中止的股票,因为无法确定其重组股东,且没有重组预案,我们只做提示,不做重点分析。

  四个维度的评级分析

  维度一:重组股东实力背景

  对于重组后控股股东实力强的上市公司,将会有更大的经营潜力和业绩增厚空间。这里我们主要从是否有政府背景、行业所处地位、资产盈利情况等方面对重组股的股东实力进行分析。此评级是为了选出我们认为股东实力较强的公司。

  经过初步分析,我们发现具有国资背景(国资委、城建等)企业主导的重组成功概率相对较大,这从重组已完成的上市公司股东分析中可以看出。对于处在重组进程中的地产重组股,我们认为*ST亚华(000918)、ST鲁置业(600223)、ST耀华、交大博通(600455)、兆维科技、中汇医药(000809)重组成功的可能性较大。

  维度二:注入项目资产地区

  对于地产重组股,主要看其注入项目资产的所在城市及地段、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土地成本等重要指标。由于注入资产的披露指标差异性较大,这里我们主要关注注入项目资产的地区。

  维度三:注入项目资产值

  对于重组时注入项目资产来讲,有两个重要指标值得关注:注入资产账面值和注入资产评估值。但房地产公司的估值情况较为特殊,因为土地资源可以说是它们最为重要的要素,而这不一定反映在当前收益上,或许在未来集中爆发性释放业绩,这就使得PE、PB估值参考意义相较别的行业小。对于房地产公司更多采用NAV(净资产价值法),即对一定销售价格、开发速度和折现率的假设下,地产企业当前储备项目的现金流折现值剔除负债后计算出来的净资产价值。

  由于很难在信息缺乏的情况下对地产重组股进行盈利预测以测算股价合理价值,更多地只能用上市公司披露的注入资产值数据进行分析。在此维度分析下,我们认为那些注入资产账面值超过上市公司原有净资产两倍甚至更多的股票,未来业绩改善空间越大。

  维度四:盈利预测及估值

  对于重组股来讲,其未来盈利能力最重要的指标就是业绩承诺中披露的最低盈利预测(一般来讲,如不发生较大外因变化,此盈利预测数据偏保守),这里我们找出研究标的中已披露的相关盈利预测数据,对照目前股价情况给予分析说明,以期找出那些重组后盈利能力大幅提高,且目前二级市场尚有操作空间的股票。

  对于地产股来讲,PE估值并不十分准确,但我们无法估计标的的NAV值,只能用PE估值进行相对刻画。

  综合评级分析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对于不同维度的关注度是不一样的,其中业绩承诺及估值是我们最为看重的指标。但这里很难量化具体指标,我们的目的只是尽力找出那些可能有机会脱颖而出的地产重组股。

  综合评级结果,我们优选出综合星级在10级以上的(不含10级)股票,ST耀华、兆维科技。值得强调的是ST东源虽然评分在10级,但是ST东源的重组股东为金科集团,为知名大型民营企业,未来资产盈利能力较强,我们也放进优选股中。

  而在综合分析、优中选优后,我们认为ST耀华、兆维科技、ST东源有望“脱颖而出”,未来“黑马”变“白马”。

  对于重点研究标的中合肥城建、新湖创业尚未公布完整重组方案,需后续密切注意。

  此外,重组中止的股票未来再次启动的可能性依旧存在。根据相关规定,在上市公司中止重组方案时,需承诺在未来3个月内不再进行重大资产重组事宜,从已经重启重组的案例来看,上市公司对“3个月”的时间限制把握很准,一般都选择在3月后的1个月左右重启。而且财务报表的有效期也使得中止的时间不能太长,否则需要重新确定基准日,对财务报表进行审核。(证券市场红周刊)

    上海国资整合提速 两大行业重组路径浮现

    2008年9月,上海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2009年4月,上海市又明确了国资改革6项措施和4个方面目标。近日,上海纺织机械行业和食品行业的上市公司重整动作频频,这或许意味着,上海国资整合将进入规模操作阶段。 

  【食品行业】 

  上海梅林(600073)股权上移光明集团“瘦身” 


  近日,以上海二纺机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上海纺织机械行业和以上海梅林(600073)为代表的食品行业的上市公司重整动作频频,这或许意味着,上海国资整合将进入规模性操作阶段。 

  上海梅林(600073,SH)8月1日公告称,公司收到中国证监会核发的《关于核准上海益民食品一厂(集团)有限公司公告上海梅林正广和股份有限公司收购报告书并豁免其要约收购义务的批复》。至此,上海梅林的股权正式上移,直接控股股东由梅林集团变为益民集团,实际控制人仍为光明集团。 

  光明集团总裁曹树民昨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上海梅林股权上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管理层级,提高工作效率。 

  他透露,到今年年底,该集团计划通过改制、股权转让、合并等方式“拿掉”旗下90多家子公司,集团系统内层级将从五级、六级压缩到四级,明年有条件的四级子公司也要“割掉”。 

  压缩管理层级 

  公告显示,梅林集团将把其持有的上海梅林18084万股股份转让给益民集团,转让总价款为4.23亿元。本次收购后,益民集团直接持有上海梅林50.74%的股份。 

  资料显示,益民集团目前已形成了三大板块:食品加工和制造、食品服务和贸易、非食品投资。上海梅林主营罐头食品和调味品类等。 

  公告称,本次收购不会改变上海梅林的主营业务与经营模式,实际控制人也不会发生变化,仍为光明集团。收购完成后,上海梅林仍将继续保持其人员独立、资产完整和财务独立。 

  “收购前,上海梅林的控股股东为梅林集团,梅林集团的控股股东为益民集团,益民集团是光明集团的二级子公司,因此,上海梅林只是光明集团的四级子公司,上海梅林下属的公司就成了五级子公司。管理层级过多,这不符合国资委提出的管理层级减少到四级的要求。”光明集团总裁曹树民表示,“现在通过股权转让,相当于把梅林集团这个中间的‘阁楼型’公司层抽掉,上海梅林就从四级子公司上升到了三级子公司,层级压缩了,工作效率才能提高,管理成本才能减少。” 

  今年“砍掉”90家子公司 

  曹树民介绍,目前光明集团旗下拥有600多家企业,涉及行业50个,管理层级最长的达到六级,存在公司管理层级过长、行业分布过散过宽等问题。 

  “我们计划到今年年底,集团系统内的五级、六级公司将被全部取消,通过改制、股权转让、合并等方式减少约90家公司,明年有条件的四级也要拿掉,力争在3~5年内将整个管理层级缩减至三级,涉及的行业从现在的50个减少到33个,与主业不相关的产业要逐步剥离。”曹树民表示,光明集团虽是多产业集团,但二级公司一定要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按照光明集团的规划,在其拥有的4家上市公司中,金枫酒业(600616)(600616,SH)是其酒业的资本平台,光明乳业(600597)(600597,SH)是其乳业的资本平台,海博股份(600708)(600708,SH)是其出租车和物流业的资本平台,而上海梅林则定位为罐头和肉制品主业的资本平台。 

  出让上海梅林股权后,“阁楼型”公司梅林集团是否也会面临被撤销的命运?对此,曹树民表示,未来不排除这个可能性,但由于梅林集团目前旗下还有其他子公司,仍有阶段性存在的需要,所以在其他业务还没有处理完之前不会被撤销。 

  至于对人事方面的调整,公告表示,益民集团暂无改变上海梅林现任董事会或高级管理人员组成的计划,暂无对上海梅林现有员工聘用计划进行修改的计划,暂无其他对上海梅林业务和组织结构有重大影响的计划。 

  【纺织机械行业】 

  大纺织机械布局太平洋(601099)机电或整合旗下纺企 


  上海国资重组的旋风正越来越大,就连一向不怎么受关注的上海二纺机股份有限公司(600604,SH,以下简称*ST二纺(600604))也抛出了“重磅炸弹”,称目前公司正在讨论相关的重组事宜。 

  *ST二纺(600604)公告停牌 

  昨日,*ST二纺突然发布停牌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目前正在讨论公司的重大重组事宜,将从8月3日起开始停牌,有望在30日内披露重组方案,最迟将于9月2日恢复交易。 

  停牌的同时,*ST二纺还宣布了董事会的另一个决议,公司本部土地被上海虹口区土发中心征用收购,合计能获得补偿金(补偿金加上搬迁费用)约10.4亿元。昨日,*ST二纺新上任的董事会证券事务代表张颂英女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公司将在本市范围内易地征用土地,建设搬迁至新厂区。” 

  *ST二纺总部位于上海市虹口区场中路687号,位置正好处在地铁1号线彭浦新村站和地铁3号线江湾镇站之间,地理位置相当优越。 

  根据昨日发布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收购议案,公司被征用的地块包括:位于上海市场中路687号(原场中路265号)地块面积7.18万平方米,约合107.64亩和场中路685弄151号地块面积2.06万平方米,约合30.94亩。两幅地块合计为9.24平方米,约合138.58亩。上述土地和搬迁补偿金共计10.4亿元,一期将在2009年12月30日前移交(包括相应的建筑物)。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昨日来到*ST二纺公司总部,一位公司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公司搬迁的事情早就在议论了,但是还没有听说要搬到哪里。”该人士同时表示,“目前生产经营仍在正常进行。” 

  昨日记者在公司门口看到的情形也证实了这一点:两辆挂着豫牌照的卡车载着纺织机械正从厂里出来。在*ST二纺门口,一位不愿具名的工作人员说:“公司这两年经营情况一直不好,现在厂里工人大概只有1000多人。” 

  昨日,记者致电*ST二纺新上任的董事会证券事务代表张颂英女士,她表示,“公司半年报尚未出来,但一季度确实仍在亏损。”对于公司此次的重组事宜,张颂英表示,“具体怎么重组,我们这边也没有消息,只能等后续的公告。” 

  在昨日的公告里,*ST二纺称,有意向在上海市宝山区宝山工业园区内征地26.7万平方米(约400亩),新建厂房易地搬迁。对此,张颂英表示,此事目前尚未确定,新厂址还在寻找。 

  太平洋(601099)机电或重组两上市公司 

  *ST二纺目前大股东为太平洋机电(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平洋机电),持股比例为41.92%。 

  公开资料显示,太平洋机电是由原上海纺织机械工业公司、上海纺织器材工业公司及所属33家企业于1994年8月12日组建而成,目前控制人为上海电气(601727)集团。 

  此外,在太平洋机电旗下还有一家纺织类上市公司SST中纺(600610)(600610,SH),持股比例为32.74%。值得注意的是,*ST二纺和SST中纺(600610)的主营业务均为纺织机械及相关电子电器产品,在此之前,对于这两家上市公司,市场一直有重组传闻,但昨日SST中纺并未与*ST二纺一起公告停牌。 

  一位纺织行业分析师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纺织行业这两年普遍不景气,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和设备更新改造意愿低落,纺织机械企业的生产和销售也受到较大冲击。上述两家公司均处于亏损状态,结合上海国资重组的大势,重组应该在所难免。” 

  该分析师还表示,如果重组,太平洋机电旗下的多家纺机企业有可能将一并注入,进行大纺织机械产业布局;同时,两家上市公司在上海市区均拥有大量可开发土地,太平洋机电也可借此盘活资源。 

  去年早些时候,对于旗下纺织机械企业是否将会进行资产合并或者上市合并的问题,太平洋机电总裁李培忠曾公开表示,两家企业合并没有时间表,未来两家企业如何发展,还要看太平洋机电今后的发展战略。李培忠对此的解释是,目前中纺机的股权转让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公司拟先解决中纺机的股权问题。 

  李培忠所提及的中纺机股权转让问题,是指太平洋机电与江苏南大高科围绕着SST中纺的一场长达3年的股权纷争,2009年6月中旬,此案已由最高人民法院提审。此番*ST二纺突然停牌重组,是不是意味着SST中纺的股权归属已有下落?目前仍未可知。(每日经济新闻)

    上海国资整合成全国样本 3.5万亿重组引爆72只股

    作为全国国资改革样本,上海非金融国资和金融国资的改革方向基本确定。随着上海国资整合将进入规模性操作阶段,上海国资重组概念再成为股票市场最值得发掘的投资板块。

  7月24日,上海金融办主任方星海在工作会议上谈到上海金融办新“三定”方案,包括“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也进一步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金融国资和市属金融企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

  《意见》主要是确定上海金融办为金融国资出资人角色,国资改革原则和资源布局以及用人市场化等,上海金融国资改革方向随之定调。

  而去年9月初,上海国资委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上海非金融国资改革也完成定调。

  上海证券策略分析师李剑锋指出,1.15万亿非金融国资加上2.4万亿金融国资,共形成了3.5万亿的国资重组大潮,国资重组当中有众多“故事”股票可以发掘,以金融国资整合为例,可以关注的是上海以金融控股集团为主线的整合路线,如上海国际集团、海通证券(600837)和陆家嘴(600663)集团等。

  金融国资改革定调

  继《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之后,一份上海金融国资改革的蓝本已经出炉。

  在方星海看来,《意见》还部署优化了上海金融国资发展的战略布局,着重推动上海金融国资布局朝着两个方面优化:一方面,通过与处于行业前列的国内外著名金融机构重组,吸引更多的金融资源聚集上海;另一方面,培育少数几家主业突出、具有较强全国影响力的市属骨干金融企业。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指出,上海金融国资比较分散,要打造国际金融集团,必须采取以市场为主,行政为辅的推动,加强金融国资企业市场化进程,让金融国企具有真正的市场竞争力。

  《意见》还提出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董监事的管理、深化用人制度改革、建立收入分配管理新机制等措施。

  与此同时,上海金融办也进行相应改革,日前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新的上海市金融办“主要职责、内设机构、人员编制”规定,上海市金融办的主要职责将进一步充实和加强,内设机构也将有所调整。

  清华大学中国公有资产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中杰指出,国企改革必须增加企业竞争,建立完整的企业法人代表制度,最根本的是要“去行政化”,这也要求国资机构改革。

  王中杰还指出,“去行政化”意味着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因此作为金融国资出资人角色的上海金融办发挥的不只是原有国资委的功能,更多的是监督角色。

  大金融集团路线

  据公开资料显示,上海市属金融企业共16家,拥有35张金融牌照,截至2008年底,其资产总额达到2.45万亿元,比2005年末增长72.7%。

  据上海金融办人士透露,上海金融国资战略布局将分三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是定位战略控制型的金融投资集团,旨在打造金融国资市场化运作的投融资平台。第二层是支持市属骨干金融企业通过IPO或资产置换的方式尽快上市;通过并购其他金融企业,扩大市场份额;通过综合经营试点,培育金融控股集团。第三层是对非骨干企业进行内部整合,或是引入国内外著名金融机构进行战略重组。

  此前上海一直打造金融控股集团路线,由于上海国际集团上报的第二期方案未被通过,金控整合思路没有后文。目前,上海金融控股集团方向已经多极化,上海国际集团、海通证券(600837)以及陆家嘴(600663)集团仍将是未来金融国资整合关注的主线;近期,陆家嘴集团重组爱建证券与上海国际集团接手重组爱建股份(600643)意味多极化金控路线已经启动。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忠伯建议,鼓励上海金融企业展开综合经营试点,培养金融控股公司,对于一般的金融企业,可以通过核心资产上市或置换资产,提高竞争力。

  “尚未上市的金融企业有望尽快实现证券化,这些金融企业包括上国投、上海银行、国泰君安、东方证券、上海证券等,不排除本地金融机构对外地金融机构的兼并行为。”李剑锋对本报记者说。从目前看,上海国有金融上市公司有中国太保(601601)、浦发银行(600000)、海通证券和爱建股份(600643)。

  本报记者获悉,上海国际集团正在就申银万国和国泰君安的股权关系进行磋商,上海国际集团以持有申银万国的股权换取中央汇金持有的国泰君安股权已成定局,这为国泰君安上市铺平道路。

  一位接近上海银行的券商人士还透露,上海银行资产比较优良,IPO将成为上海银行证券化的路径,与浦发银行(600000)整合基本无望。

  上海金融国资整合引爆72只重组概念股

  李剑锋认为,上海国资整合进入规模操作时期,上海市及各区县国资委控股的72家上市公司也会随国资整合进程显露出交易性机会。

  李剑锋分析说,国资集团将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以及集团整体上市将是关注重点,交运股份(600676)、上海机场(600009)、爱建股份、华域汽车、亚通股份(600692)、自仪股份(600848)、锦江股份(600754)和强生控股(600662)都有预期。

  海通证券策略分析师吴一萍也认为,有资产注入的概念股票有强生控股(600662)、交运股份(600676)、上海机场(600009)、光明乳业(600597)、百联股份(600631)、中华企业(600675)、上海贝岭(600171)、新世界(600628)、中国铅笔(600612)、兰生股份(600826)和张江高科(600895)等,这些都是比较值得关注的股票。

  海通证券还认为,上海金陵(600621)和金丰投资(600606)可能会剥离资产成为“壳”资源处理,而双钱股份(600623)和上海梅林(600073)则有望引入外资重新整合。在上海国有企业明确主业剥离非主业的整合思路中,上海国企下的比较优质的地产资产整合成为未来整合重点和难点。

  根据上海国资委对所属企业集团核定的主业,涉及房地产业务的企业集团达10家之多,包括地产集团、建工集团、城建集团、仪电集团、久事集团、上实集团、申江两岸集团、城投集团、绿地集团和长江经济集团。

  上海市、区、县国资委所属的上市公司中房地产类上市公司也有十余家,主要公司是上海黄浦区国资委旗下的上市公司新黄浦(600638),上海市闸北区国资委旗下的上海北方城市发展投资公司,正在借*ST雅砻实现上市,浦东国资委旗下上市公司外高桥(600648),金山国资委旗下金山开发(600679)和嘉定国资委旗下嘉宝集团(600622)。

  李剑锋指出,这一定程度上与上海国资整合的优势资产集中原则并不吻合,预计后期上海的房地产国资间有进行整合的可能性。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国资人士指出,国资里面的地产资产多涉嫌地方国资委利益和集团自己的利益,整合难度会非常高。(华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