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体育足球直播:2011风险警示:应关注“黑天鹅”事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9:05:01

债务危机由边缘传染核心,油价引领通胀曲线向上,流动性之源枯竭,至少这样一些风险将伴随世界经济新的一年

□ 本刊记者 张环宇 | 文

时间的刻度已经指向2011,繁荣或是暗淡并不会在倏忽间转变,不过,不管境遇如何,对于前景,人们总是充满期望。

世界经济的图案已经分裂成明显的三大色块:以中国为首的高涨的新兴经济体,恢复中的美国和仍没有走出险境的欧洲。未来将会怎样?经历过上一轮的国际金融危机,各家国际金融机构及投资人,比以往更为注视风险点的存在及“黑天鹅”事件的降临。

“信心的复苏至关重要,而这又几乎是不可能预测的。虽然我们可以推断何种条件会导致何种结果,但仍很难完全排除极端情况的出现。”渣打银行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全球研究部主管李籁思(Gerard Lyons)面对新年这样表白。

经济复苏的力量将进一步推升原油、商品及资产市场,引导通胀曲线向上,还是主权债务危机蔓延,直至债券市场的泡沫破裂?流动性源头是否已到枯竭之时?预测新的一年,至少这些疑问将伴随人们的2011年。

债务危机:从边缘到核心?

“主权债务风险仍是我们雷达扫描屏的焦点。”摩根士丹利的经济学家将此作为2011年预测的重要一点。他们认为,未来危机发展的一种可能,是从欧洲的边缘国家蔓延至核心国家,甚至不排除债务和赤字威胁到美国,因此,须关注美、英、法、日等十国集团的财政稳定状况。

疲弱的经济复苏和财政迫切需要回归稳健的“悖论”很难被打破,虽然泛欧国家在减少赤字方面做出很多努力,但并未令市场信服。

2010年12月21日,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将葡萄牙长期国债的A1评级与短期国债的“Prime-1”评级列入“负面”观察名单。此後,惠誉国际信用评级公司也分别下调匈牙利、葡萄牙两国的主权信用评级,将评级前景维持在“负面”。这使本已略显平静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再起一波。

实现财政稳健和平衡的目标绝非易事。欧盟委员会在近期公布的《秋季经济预测报告》中称,受制于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放缓,欧元区国家出口将受到抑制。同时,债务危机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也将逐渐显现。欧元区2011年的经济增速将放缓至1.5%。

尽管欧元区解体仍然是小概率事件,但如何在经济低迷、税收锐减的状况下实现紧缩财政的目标,很多经济学家对此表示质疑。

“在2011年乃至2012年,仍然会看到很多主权债务和银行系统的债务到期的情景,金融系统的压力仍相当明显。”渣打银行集团李籁思称。

对那些身陷信任危机的国家和金融机构来说,募集足够的资本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国际清算银行2010年12月23日的一份预测报告显示,全球资本金超过30亿欧元的大型银行,需要筹集约5770亿欧元资金,才能满足新的全球银行业监管标准。

高盛首席欧洲经济学家埃里克?尼尔森(Erik Nielsen)称,市场波动性在2010年末可能有所降低,但绝非从根本上解决了主权债务问题。他不认为欧元区国家会出现大面积债务违约,即使最坏的情况出现,欧盟和欧洲央行仍有政策手段作出应对。“欧盟的政治承诺并未出现本质变化。”尼尔森称。

而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担心,一旦西班牙、意大利这样经济规模较大的国家出问题,最後整个欧元区的经济状况,以及欧元本身的命运都会打上一个很大的问号。

据他测算,若按目前的趋势发展,到2015年,美国的赤字累积量占GDP之比将达110%,意大利达125%,日本则为249%。

目前看来,直接调低美国国债评级的可能性很小,但瑞银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夏德威(Larry Hatheway)认为,不排除评级机构发出评级调降预警或把美国国债列入“观察”名单的可能。不过,他以为更多风险是美国地方政府债务违约,而非美国国债评级下降。

流动性之源关闸

流动性泛滥或流动性过剩,成为2010年全球经济的一大主题词,主要发达国家普遍实行零利率或极低利率,美国的量化宽松为其源泉之一。

目前,预测美联储利率政策的改变似乎仍然遥远,但情况正在变化。

近期多数经济指标显示,美国经济动能有重新启动的迹象。同时,新的减税刺激方案也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经济复苏的可能。只是,目前美国失业率仍居9.8%的历史高位,而从市场的普遍预测来看,鲜有投资者相信,失业状况会在新的一年出现明显好转。

较高的失业率,无疑将制约整体经济复苏的表现。一旦就业状况表现不佳,家庭收入和消费状况必然受到直接冲击。

瑞银美国首席经济学家哈瑞斯(Maury N. Harris)认为,2011年美国经济最大的不确定在于,居民薪资涨幅持平或降低,房价进一步大幅下跌,或国会成功贯彻其承诺的财政控制政策。

瑞银夏德威称,最愿花钱的消费者可支配收入的增加等因素,将支持货币政策的未来调整,至少,美联储可能在2011年中期结束大规模资产购买计划。

失业率是否较大幅度下降,将是美联储决定货币政策的重要参照。哈瑞斯称,随着经济持续复苏,2011年美联储的这方面担忧将减弱。预计二次量化宽松政策不应延长。“如果2011年年底前失业率仅微降至9%,这可能意味着美联储在2012年初以前不会开始收紧利率。”哈瑞斯称。

以货币供应量M1与名义GDP之比来衡量,无论是“金砖四国”,还是主要发达国家,均达到了历史新高。

摩根士丹利的经济学家预计,通胀曲线将呈上行趋势。德意志银行的分析师也称,随着通胀率向目标水平回归,欧洲央行和美联储也将于2011年启动退出政策。

美联储突然改变利率政策并非无迹可寻。瑞银夏德威提到,2009年末,美联储反复强调结束首次临时性的资产购买计划,并大谈未来将如何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不过在联储结束购买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计划的六个月内,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等开始解释第二轮宽松的必要性。

这样的不确定性正给金融市场带来困扰。近期,美国国债收益率飙升,2011年1月初,10年期国债收益率飙升至3.50%附近区间,较第二轮量化宽松公布前的2.5%-2.6%收益率区间,上升近1个百分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担忧再度浮现,加上减税计划得到延续,美国的财政稳定性开始受到质疑。而且,减税计划的推出,也降低了量化宽松政策加码的迫切性——这打破了市场此前持有的激进预期。

一旦对财政安全的担忧进一步加剧,而货币宽松程度又低于预期,此消彼长之下,必然打破国债市场现有的平衡状态。2010年12月7日,量子基金的创始人罗杰斯公开警告称,当下美联储所使用的通胀数据中房价比重过大,这导致联储大幅低估经济体内的物价上涨压力。并预计未来几年美国国内利率将会飙升至“非常高”的水平。

“现有的国债收益率水平虽然较前期有所上升,但仍处于合理区间。”中金公司宏观经济分析师刘奥琳认为,美国国债市场正处于自我修正的过程中。前期国债市场利率水平太低,而对美国经济来说,并不是说利率越低就越好。

她分析称,当前美国经济的问题主要仍是结构性问题。如房地产市场居民购买意愿不强,更多缘于就业低迷,家庭收入锐减,银行惜贷等原因,而非仅仅受制于利率水平。刘奥琳预计,未来美国国债收益率水平仍会继续攀升,但速度会有所降低,到2011年下半年,10年期国债收益率或将攀升至4%附近的水平。

实体、资产过热担忧

经济增速稳健,通胀压力攀升,资本流入潮涌,本币升值明显。新兴经济体所面临的困境,惊人相似。整个2010年,虽然来自发达经济体的需求有所放缓,但新兴市场仍然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动能。

这继续支撑了国际商品、原油价格。2011年1月5日,布伦特国际原油期货合约价格一度突破95美元∕桶的两年新高。

目前,高盛、摩根大通等较多机构预测2011年国际原油均价可能触及100美元/桶,高值甚至可达125美元。

能源价格坚挺较大程度将推高农业生产成本及下游众多产品价格。新兴经济体更可能面临通胀压力,令人担忧的是经济过热风险及随之而来的严厉紧缩政策。

2010年,在中国货币政策回归常态的过程中,未来政策执行力度及节奏的不确定性,使股票市场年末转落,上证指数全年下跌近15%,成为全球股市中表现最不景的成员之一。

相比发达国家仍然困扰于财政平衡和就业状况的现状,新兴经济体的风险则更多集中于通胀和“热钱”问题上。2010年,印度、巴西、马来西亚、韩国、中国、泰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先後作出加息决策,货币政策趋向中性或持续从紧。同时,多国出台更加严格的资本管制措施。

“对亚洲来说,未来一年的主要任务在于,如何在平衡经济增长和资产泡沫膨胀之间对政策进行微调。”李籁思称。

“相比过去,亚洲国家对G3(美国、日本和欧元区)的依赖性可能更弱,政策制定者会将视线更多投向国内。”在野村证券经济学家永顺腕(Young Sun Kwon)看来,未来一年,亚洲新兴经济体所面临的通胀压力会十分明显,但是较之通胀的上涨幅度,亚洲经济体的实际利率增长幅度并不会十分明显。野村证券预计,2011年,除了日本外的亚洲国家的通胀率,将由2010年的4.5%升至5.1%,与之相对应,实际利率将由2010年的0.3%上升至0.6%。

德意志银行预计,2011年新兴市场的平均通胀率将会保持在6%或以上。

出于宏观审慎的考虑,决策者可能更多关注加息带来的负面效果。哪怕当前的政策未来会逐渐丧失效率,或者根本无法应对输入型通胀的压力。永顺腕称,这种政策上的迟疑,虽然在短期内对经济有所提振,但长期来看,无疑将带来更加严重的通胀风险和资产泡沫。

同时,他也预计,虽然本币升值有助于帮助减轻通胀压力,但对亚洲部分国家来说,可能出于扶持出口行业的目的,仍会对本币过快升值相当抵制。

加拿大皇家银行经济学家马克?钱德勒(Mark Chandler)提出,虽然通胀不会是左右货币政策的“最强音”,但在某些条件下,通胀预期仍可能出现剧烈变化。“未来不确定的因素在于,各国央行在量化宽松的道路上是否会走得更远,或者停下来?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是否会再起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