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肌撕裂者x:以前洛阳和潼关间必经之路涧河桥:见证河洛儿女抗击日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6:40:51
涧河桥:见证河洛儿女抗击日寇
□见习记者 王子君/文 记者 张光辉/图

夕阳中的涧河桥桥头遗址。

民国时期的涧河桥。
涧河桥,又名七里河桥,曾东西横跨于我市涧西区七里河村东的涧河上。这座昔日洛(阳)潼(关)公路上的重要交通桥梁,如今却只剩下河东岸的一处桥头遗址。
前身:从“西城梁门”到“虹梁跨谷”
“我国有文字记载最早的木桥、木拱桥都建于涧河上。”提起涧河桥的前身,民俗、文史专家周得京说。
《春秋释例·卷十》记载,周成王五年(公元前1038年),周公姬旦造洛邑时,在王城西侧的护城河(今涧河)上修建了一座跨河木桥,被称为“西城梁门”。这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木桥之一。
“涧河桥东边南侧,先前还竖着一块唐代建桥时的石碑,1958年,石碑因故遭到毁坏。”周得京回忆,据石碑上的碑文记载,唐初大将尉迟敬德曾在今七里河村东的涧河上督工营造木拱桥。另有史料记载,唐代东都洛阳的东、西上阳宫之间,曾有“虹梁跨谷,以通行人”。据有关专家考证,这条“谷”就是涧河,“虹梁”即木拱桥。周得京称,唐代涧河上修建的木拱桥是我国有文字记载最早的木拱桥。
明代,河南知府捐建涧河桥
唐代以后,七里河村东涧河上曾多次建造木梁桥。“水涸而建,水涨而倾,饰旧增新,殆无虚岁。”交通经常受阻,百姓不堪其苦。
明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河南知府袁定,欲在涧河上修建石桥,于是呈表进京,上奏英宗。经批准后,袁定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带头捐资建桥,民众亦纷纷响应,在洛水之滨找来大石若干,以备建桥使用。
涧河桥始建时为3孔石拱桥,长126.8米、宽12.7米、高10.14米,建于公元1443年11月至1444年6月。
随后的500年间,涧河桥曾多次重修、改建。1921年,吴佩孚驻军洛阳时,将其改建为5拱、长70余米、宽8.2米的石拱桥。
涧河桥:见证河洛儿女抗击日寇
滔滔涧河水上横跨着的不仅仅是一座连接交通、惠泽一方百姓的石拱桥,更是无数河洛儿女保家卫国、抵御外敌的见证者。
1944年5月初,国民党洛阳守军为阻止日军侵占洛阳,下令将涧河桥炸毁。5月11日夜,国民党军第64师192团8连战士手持大刀与日军在残桥处展开肉搏,经奋勇拼杀夺回该桥。
涧河桥争夺战,洛阳守军与日军激战两天,毙敌100余人,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抗战胜利后,经修复的涧河桥仍为5孔,长度缩短为66.6米,桥面净宽只有3.8米。1955年上游中州桥建成通车后,涧河桥仅供人力车和商旅通行。1971年下游又建成一座九都桥,涧河桥遂于1987年毁弃,现仅存东岸的桥头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