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果西芹虾仁做法:《“新发于硎”解》献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0 11:55:02
              《“新发于硎”解》献疑

                                 张     勿     言
                      

          《庄子·养生主》:“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刀刃”句,
   传统的解释是“刀刃象刚从磨刀石磨出来一样。”。谢质彬先生《“新发于硎”解》一文(载《中国语
   文》1987年第一期)认为这个解释不妥,理由是:“‘发’字并无‘磨好’之训,也不能解为‘拿起来’
   或‘磨出来’。”谢文引用有关材料论证“ 硎”当为“ 型”,“刀刃若新发于硎” 应训为“刀刃象
   刚从模子里取出来一样”。谢文引用的几个主要材料,有助于了解古代刀剑之属的制作过程,但这些
   材料恰好为传统的解释提供了有力的旁证,而谢文新解似难令人信服。
           谢文主要是从刀剑制作过程立论的,所引材料主要有:
                   及至巧冶,铸干将之朴,清水焠其锋,越砥敛其咢,水断蛟龙,陆剸犀甲。(《汉书·王褒传》)
                   夫纯钩、鱼肠剑之始下型,击则不能断,刺则不能入,及加之砥砺,摩其锋锷,则水断蛟龙,陆剸犀甲。
          (《淮南子·修务训》)
                   刑范正,金錫美,工冶巧,火齊得,剖刑而莫邪已。 然而不剝脫,不砥厲,則不可以斷繩。剝脫之,砥
       厲之,則劙盤盂,刎牛馬,忽然耳。(《荀子·强国》,该例“然则”以下谢文未引。)
    这些材料讲得再清楚不过了。型范(模子)再正,金锡再美,工冶再巧,但从模子里铸出的是“朴”,
    即刀剑的坯子,而“始下型”(刚从模子里取出)之“朴”是没有刃的,因而“击则不能断,刺则不
    能入”甚至“不可以断绳”,又怎能用“十九年”解“数千牛”呢?必得“加之砥砺(磨刀石),磨
    其锋锷”,才能开出刃口,才能“断蛟龙”、“剸犀甲”、“刎牛马”。可见谢文所谓“刀剑好像从
    模子里取出来一样”,既和制刀过程相矛盾(‘朴’无刃 ) ,又有悖于文章原意(无刃之朴何以解
    牛)。
            谢文认为“新发于硎”的“硎”当为“型”,所引材料主要有:
                    1·庖丁解牛事,又见于《淮南子·齐俗训》,其文为:“庖丁用刀十九年,而刀如新剖硎。”
                                                                                                                                           ···
                    2·《荀子·强国》:“ 剖刑而莫邪已。”
                                ··
           3·《淮南子·修务训》:夫纯钩、鱼肠剑之始下型,击则不能断……
                                                ···
           4·《论衡·物势》:“若鑠铜之下形。”
                                      ··
           5·《庄子·养生主》:“新发于硎”的“硎”,《经典释文》谓:“崔本作‘形’。”
                                      ·
   根据上述材料,谢文说:“《齐俗训》上的‘新剖硎’,实际上就是《修务训》上所说‘始下型’。
  ‘硎’是‘型’的借字,《荀子·强国》‘剖刑’之‘刑’、《论衡·物势》中‘下形’之‘形’,
   都‘型’的借字。崔本作‘新发于形’,是今本‘新发于硎’的‘硎’应作‘型’ 解的最可靠、
   最有力的证据。”
       我们认为,上引例2“ 剖刑”之“刑”和例4“ 下形”之“形”为“ 型”的借字 ,当属无疑;
   而例1《齐俗训》“ 新剖硎”和例3《修务训》“ 始下型”实际意思是否相同,值得讨论。两者讲
   得不是一码事。《修务训》讲的是刀剑制作过程,“ 始下型” 即铸好后刚从模子里取出来,这时
   还 “击则不能断”,“及加之砥砺”,才能“ 水断蛟龙”。而《齐俗训》讲的是善用刀者,久用
   而刀刃仍很锋利,“庖丁用刀十九年,而刀如新剖硎”,还有上句(谢文未引)“屠牛吐(“吐”当
   为“ 坦”)一朝解九牛,而刀可剃毛。”。“ 刀如新剖硎”应与“刀可剃毛”同意,皆言刃之锋
   利。若“新剖硎”即“始下型”,如上所述是还没有刃的,是无法解牛的。庖丁解牛事亦见于其他
   古书,《庄子·养生主》“刀刃若新发于硎”
       《吕氏春秋·精通》作“刀刃新磨研”(此文谢文在后记中曾引)。“新磨研”即刚从磨刀石上磨
   出来,正合传统解释的“新发于硎”。而《吕氏春秋》比《淮南子》成书要早,更接近于《庄子》
   的时代,因而也更可信。至于《淮南子》的“刀如新剖硎”应作怎样解释,当另作研究。笔者认为
   有两种种可能:第一,原文不如此,传抄有误;第二,行文简省,说的是“新剖型”( 即“ 新
   型” 或“始下型”),实指刚制作好,包括浇铸和磨研( 即“ 砥厉之”)。这类行文方式古书
   常有,如《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说的是“乘肥马”,实指乘肥马所驾
   之车。
       为顺通文意,谢文在认定“ 硎”为“ 型”的借字之后,又说“ 发”当训“开”,并引“ 发
   匮”、“ 发府”、“ 发仓庾”之“ 发”皆训“ 开”为证。“ 发”字若训“ 开”,依“ 发匮”、
   “ 发府”诸例,应说“ 发硎(型)”,而“发于硎(型)”(打开于模子?!)是不合语法,不
   成话的。“发”是个含义很宽泛、用法很活跃的多义词,其本意为把箭射出去,引申义较多,主要
   和经常用于表示从无到有、由隐微而显著这样一种过程。如:发出、产生、兴起。用例如:
           实发实秀。(《诗·大雅·生民》)--指发芽。
               ·
            草木之发如蒸气。(《淮南子·主术训》)--指生长。
                  ·
            阴阳不和,灾变发起。(《论衡·感类》)--指发生,出现。
                         ·
            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告子下》--指兴起。
              ·
            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显学》)--指涌现。
                  ·
            刀刃若新发于硎。(《庄子·养生主》)--指生成,形成,磨出来。
                   ·
  “发于硎”即生成于硎,亦即通过在磨刀石上磨而形成。这个“ 发”和其他各例的“ 发”相通,都
  从无到有,由隐微而显的意思。因此我们认为,把“刀刃若新发于硎”训为“刀刃象从磨刀石磨出来”
  不仅符合刀剑制作过程(铸坯→磨刀)和原文的意思,而且在词语训释上也是又根据的。
        



                  拙文初稿是在1988年,经高守刚(纲)教授指点,七稿始成。后经省级学术刊物《天津师大学报》
            主编张虎刚教授删改,刊登在《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三期。今年上网查询,始知
            转载需要支付宝支付相应的费用,又不知如何操作。故重新打字生成电子版存目并将原稿照相置于此。
                                                       2011.1.10   往今堂主·张勿言(瑞春)重记于沽上往今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