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为什么有6只眼睛:熊希龄:民国总理和他那已成绝唱的慈善事业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8:22:05

熊希龄:民国总理和他那已成绝唱的慈善事业

2010年12月15日10:49中国周刊邓艳玲我要评论(3) 字号:T|T

[导读]海淀区第十三届、十四届人大代表汤焦媛说:“中国目前没有一家像香慈这样成功的慈善教育机构,这些年灾难颇多,孤贫儿童也非常多,恢复它更有迫切的现实意义。”明年,她打算继续提交这个议案。

 

搬离香山

每年香山举办红叶节的时候,82岁的王春宜就想看看有没有媒体提到熊希龄。不过,通常,他都会很失望。

王春宜是1930年代的香慈的学生,他的父亲王在湘曾是熊希龄办香慈的得力助手。他告诉《中国周刊》记者,如果不是熊希龄,香山的红叶树(黄栌)远不是现在这么繁茂。

慈幼院建院前,香山经过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的破坏,长期无人管理,几近衰败。慈幼院在香山建院后,香山一带的老人就说,香山园子幸亏有了慈幼院。

熊希龄把慈幼院定址在香山之后,不但制止了旗民对古树的乱砍滥伐,而且每年还有植树节,组织师生补植树木并加强管理。

1988年秋,一群香慈毕业的老校友相约回香山探旧,他们看到香慈的建筑大部分被拆除改建,记忆中校园里几乎随处可见熊希龄院长的亲笔题字几乎荡然无存。

目睹曾经那么熟悉的母校已经面目全非, 校友们很难过:“在教育事业上有过特殊贡献、在海内外有一定影响的香慈,难道不应该在香山留下几处遗址作为永久的纪念吗?”

熊希龄和香慈,似乎比肇始香山的香山寺更久远。

其实,香慈也不过是在1949年3月因为中共中央的入住,才搬离香山的。

王春宜1993年执笔主编了香慈的院史。他曾亲眼看到雷洁琼曾在一封写给校友会的信中提到,1948年12月,是党中央军代表以劳动大学的名义找香慈商谈借香山校舍办公。因为毛彦文已不在北平,副院长雷动与院董事会雷洁琼董事长商量后,同意了。

借的过程并没有任何正式文件,王春宜找到海淀区委党史研究室编辑、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共中央在香山》中记载说,香慈为中共中央一共腾出了3000多间房。

这一借,就是永别。香慈之后又搬了一次家,最后定址在海淀区阜成路。

不过,在离开香山的时候,全体师生完全没有失落感,张世林回忆,当时说搬就搬了,大伙没什么留恋的,“你想啊,为党中央、新中国的成立,多大的光荣啊。”

虽然没有明文确认,事实上,党中央和北京市政府对香慈是优待有加。香慈当时的老师,都以解放前参加革命论,后来享受离休待遇。搬离香山不久,北京市人民政府秘书长薛子正还在中南海的西花厅设宴招待香慈的全体师生,表示感谢和慰问,并宣布,慈幼院的经费由国家办理。

最重要的是,为了慈幼院的长久发展,国务院和北京市政府在阜成门外的阜成路边划出100亩地,按照当时苏联最先进的学校建设规模和配备,给香慈建立了永久的校址。1954年,香慈搬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