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一直酸痛是怎么回事:《恭贺2010——2009电影回顾夏季篇》--第10放映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7:23:47

《高考1977

1977年,文革刚刚结束,人们的生活重新步上正轨,在这百业待兴之际,中断了多年的高考也得以恢复。

东北某农场内,生活着一群来自四面八方、身份各异的知青。他们将最好的年华献给了这片黑土地,却不知自己的明天将在何方。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到这里后,让年轻人的心再次躁动起来。适逢农场负责人老迟正在酝酿修路计划,只要在建设中取得良好表现,就有机会受推荐去考大学。知青们为此蠢蠢欲动,而另有打算的老迟却把机会给了成分不好的女孩陈琼。原来陈琼和老迟的爱将潘志友是一对情侣,老迟打算借此将二人拆散,好让潘志友扎根于此。然而充满着理想的年轻人是会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还是随波逐流接受命运的安排?

197712月,中国关闭了11年之久的高考大门豁然敞开,全国有570万名考生参加了当年的高考。从此,知识改变命运,成为改革开放时代的最强音。本片围绕东北某农场一群知识青年展开,他们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8年光阴消耗了青春与激情,让他们看不到未来的方向,突然宣布恢复高考的消息让他们看到希望。但是,他们要想真正完成鲤鱼跳龙门这一步谈何容易,志愿报考和单位推荐、青春的萌动和农场管理者思维的差异,围绕着小小的红色公章,大家开始了命运的搏击。

在那个年代里,爱情是奢侈的、友情是珍贵的、亲情是遥远的。而在影片中,导演则把这三种感情游刃有余地交融在我们的面前。最后故事的结局是喜剧的,所有的矛盾都在人性这两个字中悄然冰融,甚至可以说有点跨越历史的理想主义。在奔跑的慢镜头中,他们心里被禁锢了十多年的梦想似乎即将腾飞。这一段可以说是本片最感人的段落。虽然影片故事在这里用了一个经典的最后一分钟营救桥段,但最终这些主人公的命运还是被改变,影片在破喇叭传送的一声声录取喜报中悄然落幕。

《金钱帝国》

1962年到1972年,在英国管治香港期间,曾经有过这么一段黑暗时期。 当时,警队贪污受贿是公开的秘密。单单在19621972十年间,香港警员贪污的金额就达到当时的100亿,约等于2009年的5000亿!

香港总华探长乐哥作为整个贪污帝国的皇帝,为人精明跋扈,自私冷血。他一面指使手下有组织地向遍布在香港的地下钱庄、毒品交易市场、色情场所收取巨额保护费,另一方面则利用其在警界内部四通八达的关系,向全港警察进行贿赂,是廉政公署的头号死敌。

庞大的组织,无孔不入的手段,让乐哥和他的手下过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花天酒地,挥金如土的生活,并用自己的一整套处世哲学以及巨额金钱的力量,把香港90%的警察都拖下了水。

乐哥手下圈养了多条毒蛇猛兽,不仅有像猪油糕这样专门负责联通黑白两道的黑道老大,也有滥赌成性的辣手探长火麒麟。作为九龙城著名的滥赌鬼探长,火麒麟一度为查各种错案而找代罪羔羊,陷害良善。然而在经历了一系列不如意后,火麒麟终于意识到自己虽身为警界人员,却始终是低人一头的边缘人。就在万念俱灰彷徨之际,廉正公署找到了他,要借助他的力量以黑制黑,以暴治暴。该反戈一击还是继续沉沦,火麒麟很快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就在乐哥以为自己能只手遮天,永世逍遥的时候,香港成立了廉政公署,由干练警官严国梁带领一干青年才俊,下定决心杜绝一切贪污舞弊,恢复香港政府和警界的清白。

于是,一场惊心动魄、旷日持久的反贪战争就此拉开序幕,正义和邪恶之间的殊死搏斗也就此展开。

在真实的香港历史中,五亿探长吕乐始终是一个不可不提的传奇故事。他40年代加入香港警队,从最普通的制服警员做起,一路升到香港总华探长,可谓只手遮天。在真实历史中,吕乐不仅是一个冷酷成性、靠权势进行金钱交易的恶棍,也的确还有聪明绝顶、雷厉风行的天才一面。

1968年,如日中天的吕乐退休,1973年香港成立廉政公署,吕乐及家属潜逃到加拿大,后又至台湾定居。1976年廉政公署对吕乐发出永久通缉令。据说,至今这位叱诧一时的神秘人物仍然在台北某处过着隐居生活。

如此传奇题材自然不可能不被香港电影界关注,上世纪90年代,先后有《跛豪》和《五亿探长雷洛》等影片被拍摄,被誉为港版的教父系列。而王晶导演此次翻拍这个传奇题材,因为不舍得内地市场的巨大诱惑,又不得不顾忌内地市场的诸多限制,最后将本片拍成了一部颇为古怪的香港电影,最后只能用欲练神功,必先自宫。即便自宫,未必成功来形容。

《机动部队2

2003年银河映像出品了《PTU:机动部队》, 杜琪峰导演用冷峻的风格一夜间拓宽了港产警匪片的定义。2008年,新加入银河映像的罗永昌导演,在杜琪峰的帮助下,再次召集《PTU》原班人马,拍摄了《机动部队2》,却没能重写《PTU》的传奇。

组建一年多的机动部队即将解散,偏偏最后一天的突发任务十分艰巨:他们搜索潜入深山里的亡命劫匪。任达华与邵美琪饰演的两个队长,各自带领两队警员,因为长期赏罚不公矛盾尖锐,在最后一天的终极任务都暗中较劲,力争表现邀功。

深山搜索时,两队警员更是明争暗斗导致状况百出。行动中除了警匪双方的混战,还杀出了不明来路的第三方,给警队带来了致命伤害。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面对重重困难和死亡的威胁,他们将怎样抛开成见,同心协力完成任务呢?

作为一部号称是《机动部队2》的电影,这部又名《同袍》的电影,无论是在场面调度上,还是在节奏控制上,都存在许多问题,直接导致91分钟的电影却让观众觉得观影时长漫长无比,全片都只见一帮人在树林里走来走去,很多原本可以出彩的细节都很可惜地被浪费掉了。

  

作为一部号称《机动部队2》的电影,本片为了追求形式上的相似,经常刻意玩弄画面造型感,但是却有其形而无其神。造型感的前提是要有节奏感,不管是内部节奏还是外部节奏,才能有摆造型的空间。而在本片中,经常是大家乱打一气之后,忽然在一个莫名其妙的节奏点上停下来玩造型感,那种感觉实在是让观众别扭的不行──观众刚被枪战戏调动起情绪和关注度,然后影片忽然来了一个停顿,观众一下子就被卡在半空中,情绪上也上不去,下也下不来。而且结尾枪战场面的音乐节奏、故事节奏和画面节奏全是拧着的,看不出来有任何导演意图或者统一的美学处理。

在结尾的教堂枪战场面中,虽然空间比较局促,但影片也还是有场面调度的空间的。而本片却白白浪费了这个全片唯一的高潮戏,其问题主要在视听语言的把握上。全片整体的画面感觉缺乏大银幕的空间感和气势,让本片更像是一个电视剧。《同袍》虽然是一部小片,故事小,人物少,制作资金也不太多,但电影就是电影,在基本的视听语言上还是要有电影化叙事的追求。很明显,本片在这一点上虽然有所努力,但最后效果只能说是可惜了这个题材。

《拉贝日记》

一个国家的电影,比任何其他艺术媒体都更为直接地反映出这个民族的心态。而对于战争片这个类型,这一点更是如此。由于战争电影及与战争相关的电影一般都耗资巨大,因此它会比任何类型的电影都更加鲜明地表达和反应出各种流行社会意识形态。也就是说,我们能够从一部战争题材电影的观众反应中,看出当下社会对某个历史时期或事件的态度和思考。

而对于所有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电影来说,以何种态度和历史观去面对这个民族集体回忆上的巨大伤口,都是直接关系到影片成败的最关键所在。此种类型的影片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也许根本没有平庸的机会——要么被观众赞誉,要么被观众唾骂。对于《拉贝日记》这部中德合拍的电影来说,它虽然在价值观上能够被大多数中国观众所接受,但在票房方面却毫无疑问地一败涂地。

从严格的角度来说,《拉贝日记》是一部德国电影,但它所涉及的南京大屠杀这个背景,也给它打上了不可抹去的中国烙印。这样一部从异族角度来观察和反思南京大屠杀的电影,能够在中国和德国这两个在二战中分属不同阵营的国家都得到认可,它的态度和历史观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德国作为纳粹主义的发源地和受害者,战后对纳粹主义的反省和清算是极其彻底的,连起源于旧普鲁士军队的正步操都因为曾经被纳粹党卫军和德国纳粹军队所采用,而在战后被认为是纳粹德国的象征予以摒弃,并立法禁止任何人做纳粹德国的正步走和行纳粹敬礼。而正是这种坚决而彻底的态度,为德国赢得了反思战争和历史的权利。而这是《拉贝日记》这部电影能够被拍摄出来的一个最根本前提。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拉贝日记》的主人公约翰·先生,即使他曾经是一个纳粹党徒,即使他曾凭借身戴纳粹标志而保护了难民,这些历史细节的出现也不会让中国观众感到反感。因为这是一个有资格去面对历史的国家,而这部电影也可以摆脱历史的纠缠去直面一个关于人性的故事。

约翰·拉贝经常被国内媒体称为中国的辛德勒,二人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当面对巨大的不义时,即使身为一个普通人,即使身为一个纳粹党徒,也能够有勇气站出来去维护内心的道德感和良心,并在这个过程中将自身的人性逐渐得以升华,并指引他去做最基本和最崇高的事业,最后成为一个义人。这种人性中偶尔绽放的光辉,在一片黑暗中尤其显得珍贵。对于曾经有着切肤之痛的中国观众来说,这种黑暗中的一丝微弱光明,是能够超越民族和文化的界限,在内心深处引起共鸣的。

在一场巨大的民族灾难面前,伴随着时间推移,那种集体梦魇因为从来没有得到过释放,所以并没有消散,一直在巨大的沉默中沉淀。70年后的我们,仍然能感受到那种巨大的沉默背后所积攒的怨念。面对在黑暗中追逐光明的举动,勇敢者会感慨光明的珍贵和自我救赎,怯懦者会哀叹人生的虚无和自我欺骗。但无论如何,那丝光明总是存在的,只看我们如何去选择。

在电影中 ,拉贝虽然是一个中国人口中的活菩萨,但他实际上还是一个西方文化背景下的英雄形象。和辛德勒不同的是,拉贝是在一次西方人内部举行的选举中成为了南京国际安全委员会的主席,并不是自己主动选择承担起这个责任的。也就是说,虽然命中注定他将成为英雄,但在诞生的过程上也要尽显规则的平等。这也是西方文化中的一个经典悖论逻辑,崇尚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英雄,但英雄却往往又是命中注定的。

作为人物的关键转折点和标志性事件,拉贝和美国医生威尔逊一同高唱反希特勒歌曲的时刻,成为了这个英雄人物的成人礼。《拉贝日记》并没有刻意回避拉贝的纳粹党徒身份,但却通过这个情节,让拉贝真正走上了通往英雄的道路。这种纯粹正义与纯粹邪恶的二元对立,以及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过程,可以说是西方式英雄的精髓所在。

当拉贝成为一个英雄后,他的身上就开始聚集了西方式英雄的所有特点:孤独,勇气、阿喀琉斯之踵、领袖气质和邪恶的敌人,以及需要英雄去保护的的女性同胞。在这些西方式英雄的典型元素烘托下,拉贝完成了一个英雄诞生、成长和加冕的过程。在电影的结局,拉贝被迫离开南京安全区回国,但他已经走完了英雄的成长道路。因为他拥有了用勇气和力量与邪恶势力斗争的正义感,拥有了救助无辜者的同情心,也拥有了他的人性良知与责任感。

作为一部西方视角的电影,《拉贝日记》无论是技术还是艺术,都已经做到了西方主流电影工业的及格线之上,仅就电影而言,我们已经无法苛求更多。但是,对于中国观众来说,一部讲述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仅仅只有艺术和技术是不够的。一个完美的西方式英雄在一场巨大灾难面前的正义感和责任感,也许对于欧洲和北美的观众来说是足够感人了,但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在约翰·拉贝的身后,仍然隐约留下了一些遗憾。

在正常的表达下,战争电影的主题基本都是在努力升华和质询一个民族如何看待某一具体冲突,无论当代还是历史的,以及这一冲突如何随时间的推移对集体梦魇、习俗或欲望产生的沉淀作用。对于这样的一个愿望,一部西方视角的电影很明显是不够的。而这种遗憾是《拉贝日记》所无法弥补的,因为它虽然涉及到了南京大屠杀,但电影的主旨还是在讲述一个普通德国人如何在巨大的灾难面前完成人性救赎,成为英雄的故事。它虽然作为一部电影已经达到了足够优秀,但它还是没有能力和资格去升华、质询中国人的集体伤痛。这并不是电影技法的失误,也不是电影立场的失误,而是因为这样的一场巨大灾难和伤痛,虽然有人性的共同之处,但那种痛彻心扉的悲怆和发问,只能由中国人自己完成。 

《赛车风云》

或许国内发行商觉得《速度与激情4》的片名看上去太像一个B级片的无聊续集,所以国内公映时直接把片名改成了《赛车风云》。这显然是低估了国内观众对好莱坞电影的熟悉程度。《速度与激情4》刚刚在北美创下超过7000万美元的首周末票房纪录,不到两周后国内就引进公映,因此也获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

  

《赛车风云》是典型的追车动作戏,第四集最大的卖点就是两个第一集搭档主演文·迪塞尔和保罗·沃克的一起回归,加上其他配角,这部续集可谓阵容整齐。回看2001年《速度与激情》第一集时,文·迪塞尔刚刚演完后来饱受好评的低成本科幻片《一片漆黑》,最多只算一个刚冒头的新人,而保罗·沃克之前更是鲜有人知,都没想到这部追车动作戏成就了包括他俩在内的一批新人。有趣的是两人像商量好般,前者缺席第二集,后者缺席第三集,虽然原因各不相同,但客观上着实给这第四集做足了铺垫。

  

第四集里最吸引人的的确就是几场眩目、刺耳的追车戏,的确拍得有创意,无论是片头抢劫油罐车还是跨越边境的隧道追逐,都拍得足够精彩火爆,而且在动作场面方面,从片头保罗·沃克追逐嫌犯一段,就明显感到影片受近两年《谍影重重》系列和007电影的影响,高速剪辑的风格上也算与时俱进。然后加上经典的肌肉男加美女的搭配,足够让观众在影院看得爽,听得过瘾。

《星际迷航》

本片原名《星际旅行》,在国内公映时翻译为《星际迷航》。作为科幻电影史上最著名的电影系列之一,国内译名不知是小看了国内观众对于《星际旅行》电影系列的熟悉程度,还是出于某种神秘的忌讳。不过无论片名叫什么,如果一句话评论这部电影,那就是──无论你对这部电影报以怎样高的期待,企业号处女航的冒险故事都足以你得到满足。

  

这是企业号飞船在大银幕上的第十一次旅程,但却是柯克船长和他的战友们的太空冒险处女航。虽然《星际迷航》在美国四十多年来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星际文化星际迷星战迷两大阵营构成了美国科幻电影迷的基本群体,但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比起《星球大战》系列,《星际旅行》系列要陌生的多。

     

这部《星际迷航》一方面通过眼下时兴的类型片类型混合的方式,来争取新世纪的年轻观众,同时还在展现人物年轻魅力同时,强调角色的内心刻画,这样在最大范围包容了新世纪以来的年轻一代观众群。同时,面对死忠的铁杆星际粉丝,这一部《星际迷航》又严守星际系列的众多基本设定不变,而且强调所有细节的严谨性和逻辑性

甩开庞大沉重的历史包袱后,导演艾布拉姆斯得心应手地开始了一个全新的故事,也是一个能够跨越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故事:两个轻狂莽撞的年轻人,因为命运的指引而携手踏上命中注定的英雄之路,赢得终极的正邪之战,完成英雄的成人礼,并为更伟大的目标而一同奋斗。

这样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再配合几乎从头到尾从不停歇的眩目特效场面,一个既能够刺激感官也能够触动心灵的全新故事就这样来到了全世界观众的面前。而一个全新传奇,也在一个新的宇宙中重启开启,并带领观众驶向宇宙这个人类最后的边疆,一同去探索未知的新世界,找寻新的生命和新的文明。

  

《博物馆奇妙夜2

作为大获成功的《博物馆奇妙夜》的续集,这部家庭喜剧电影最大的难题,是如何把博物馆展品复活这个老创意玩出新意思。结果导演肖恩·利维向《变形金刚》的导演迈克尔·贝学习了一把,把《博物馆奇妙夜2》的故事搬到由19个博物馆组成的史密森尼博物馆群,所以这次的策略就是博物馆更大,博物馆更多,复活的展品更古怪,从这一点创意来说,对于一部合家欢的家庭喜剧,还算交代得过去。

  

这次保安拉利为了拯救自己的一群古董老友,要在全世界最大的博物馆里要跟几个历史上最猛的恶人为敌──古埃及法老王+伊凡雷帝+拿破仑+芝加哥匪帮头目,而且拉利还忙里偷闲跟美国首位越洋女飞行员来了一段博物馆奇缘。最后当然是大团圆结局,老朋友们得以团聚,更重要的是保安拉利重新领悟了简单质朴的生活真谛──要做热爱的事情,跟爱的人在一起。

  

影片故事、人物的智商基本都停留在小学六年级以下,片中只有艾米·亚当斯扮演的女飞行员表演让人感到有新意,相比之下,其他人物的演出都像木偶般机械。显然影片定位于家庭观众,所以当观众看着本·斯蒂勒在银幕上的各种低幼的搞怪、搞笑段落,对于这样主动挠观众胳肢窝的电影,任何板起面孔、严肃认真的批评都会变得跟影片一样滑稽。所以,要么干脆不看,如果买票进了电影院,本·斯蒂勒绝对能让你开心傻笑九十分钟。

《变形金刚2

《变形金刚2》一如观众之前预期的那样,更多追逐、更多爆炸、更多机器人,再加上165分钟的片长,完全是《变形金刚》的加量不加价版。不过导演迈克尔·贝对故事节奏的处理还是保持了他作为好莱坞最大爆米花生产商的一贯水准,全片近三个小时丝毫没有拖沓感,保证能让观众安坐在电影院里耐心看完银幕上螺丝打螺母的视觉暴力大餐。

被国内观众戏称为卖拷贝的本片导演迈克尔·贝,这次让汽车人和霸天虎从头打到尾,而且足迹遍布世界各地。这样一部在视觉和特效上都做到了极致的电影,对于变形金刚的影迷来说,对于凑热闹的暑期档观众来说,都做到了没什么可抱怨的地步。但是一定会有一部分观众在看完电影以后,会不无哀怨地想到,如果这部视觉效果非同凡响的电影能够有点剧情就更好了。

对于一个以破坏为己任,以爆炸为快感的导演来说,迈克尔·贝在《变形金刚2》里除了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爆炸和更大的破坏外,其实在技术方面并没有做出什么本质性的突破。在眩目的视觉奇观背后,其实只是一条开足了马力的电影流水线,它已经浑身颤抖竭尽所能地提供了它所能提供的一切产能,但是除了用数量来填补创新的空缺外,这个庞大的视觉奇观本身并没有什么新意。

本片在国内公映时,由于第一部《变形金刚》所带来的良好口碑,以及国内电影银幕数量的增多,直接刺激了本片的票房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本片首周票房就达到了1.8亿人民币,最后一路攀升,22天就打破了由《泰坦尼克号》在12年前创下的3.6亿人民币的中国电影票房纪录,并在715国内票房正式突破4亿元大关,成为国内有票房数据计算以来,第一部票房超4亿元的电影。本片最后累计票房达到4.3亿人民币,短暂地成为了2009年的票房冠军。

《泰坦尼克号》创下的票房纪录一旦被打破,后来者就迅速赶上。《变形金刚2》的票房之王宝座还未坐热,就迅速被11月份公映的《2012》赶超。至于说《变形金刚3》是否能够继续在中国电影市场上续写传奇,就只能敬请期待了。

《终结者2018

《终结者2018》是本片国内公映的中文片名,本片直译过来的片名是《终结者:救世军》。而对于熟悉终结者系列电影的影迷来说,T4则是一个更简单明了的名字。

对于中国的普通观众来说,因为缺乏本系列之前三部影片的观影记忆,也不会有太高的消费期望值。作为一部合格的暑期档爆米花大片,片中有爆炸、打斗、追车、阴谋、视觉奇观等等暑期档电影应有的所有元素,所以对于那些只想获得简单娱乐的观众来说,这样的电影应该会让他们感到心满意足。当然,对于要求比较高的观众来说,由于他们丰富的观影知识以及很高的观影口味,这部电影在剧情上的巨大硬伤一定会影响他们的评价。

  

《终结者2018》就整体质量而言,并不是一部能够和《终结者2》这样的影史经典之作相提并论的电影。不过对于一部已经拍到第四部而且计划还要再拍两部续集的电影系列来说,我们对它有过高的期望只能让自己的消费体验变得糟糕。《终结者12》作为詹姆斯·卡梅隆的天才之作,已经为本系列树立了一个很难逾越的标准,之后的所有续集都不过是贪婪的好莱坞为了榨干这个题材最后一滴油水的商业举动。当一个创作行为变成了一个生产行为之后,它们之间的差别就如同巴黎时装周上展示的高级时装和专卖店里的成衣,虽然都挂着同一个牌子,但已经完全不是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