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 皮肤松 依李晓东:对鲁迅课文变动的思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0:16:37
        
作者:冠琼平   
                                对鲁迅课文变动的思索

网上对中学教材鲁迅的变化争议很大。我想,这不在于对鲁迅教材是删是减。其关键是中学语文教材应该留什么,删什么,换什么。

就这个问题我谈两点看法。

一、选材与主题

最近上网见到一位博客 为了否定鲁迅的作品在教材中的地位,竟然说出到这样一段话:以前我们“在选择现代文学经典时,就要看作品的主题是什么,作家的立场是站在哪里了。所以,我们在什么样的作品入选教材从来都就不是一个单纯的语文问题。这就明确了,为什么新中国60多年来鲁迅的作品在中学教材中从来都是“大王”的地位。 ”

按这种说法入选教材就可不考虑作品的的主题了。

“文以载道”,“不载道”的语文算不上经典,再有文采 也不利选入教材。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应是这样。

因为语文教学 是选取文学库里优秀、经典的作品,通过教师的指导,用来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境界,激发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一个传承人类文明 的一门重要学科。

它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

它不是逗学生在课堂上开心取乐,不是让学生沉浸在无聊、庸俗的缠绵的情感之中,也不是光要学生学习华丽的辞藻和陶醉于毫无意义的插科打诨。而应是:

吟一首短诗,博得满堂喝彩;

  写一篇美文,赢得大家青睐;

问一个问题,收获无限精彩;

讲一篇文章, 学生都有受益 。

这才是语文的魅力!

做为一个学校都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首先还是德育教育。从这个层面上讲选入教材的文章要比专家、学者认知的文学作品有其特殊性。

如果不考虑主题就入选教材是绝对不可的。试想,所选的教材有悖于“三个代表”思想,有悖于“八荣八耻” 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可以吗?显然不行。

可见,教材的主题不能淡化,它的灵魂不该泯没。

 

二、删留什么

目前有关鲁迅篇章在中学教材中的删留的争议,我想,关键不在于删去多少,也不是非要强调鲁迅在语文教材中的主导地位。问题是留什么,删什么,换什么。

我想,鲁迅的作品 最少有三篇文章在高中教材中应保留:《祝福》《药》《记念刘和珍君》。第一篇不太涉及删留,第二篇也涉及不大,而第三篇有的新版就给删掉了。不知删者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我是长春市一名高三语文教师,退休后正赶上某重点中学扩招,一时教师紧张,我就去应聘试讲。指定我的课文就是《记念刘和珍君》。让我准备一个小时。

我就带了六本教材,如何准备?平静了一会,我就要求讲课。听课的是该校的有关领导和部分语文老师。我讲了不到十分钟主管校长叫停,告诉我,不用讲了,你通过了,给你两个班。在试讲中间校长就接了两个电话,都是询问试讲通过没有。

我得以通过并不是我口才好,而是得益于这篇文情兼茂的文章,那两个试讲的老师没通过也不是他们的水平低,可能就是被指定的课文不够理想。

《记念刘和珍君》确是一篇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特别是今天更有现实意义。我国的名牌大学,有全国最好的教学设备,有顶级教授讲课,培养出的精英毕业后竟有多少变为美籍华人?他们与刘和君相比总该有一点儿惭愧吧?

如果他们不走,留在国内与全国人民共建大业,国家岂不更加繁荣富强?

有人感叹中国为什么没有“诺奖”获得者,有人预言十年内中国会出现 “诺奖”获得者,有良好愿望当然是好,但愿如此!

教材要好,作者的人品也更为重要。讲一篇文章能回避作者吗?假如我讲了XXX的

《xxx》,学生问我,“老师,有人说作者 是个文化商人,你怎么看?”“听说作者给商人丢脸,还诈捐?是真的吗?”我真不知如何回答。

难道就因为是大家,是权威就非要把其作品 选入教材,就没考虑会有负面影响?

对那位博客数落鲁迅的过失,我是这样看的。人无完人,世上没有神,也没有人神化鲁迅。

要看他是怎样的过错,是假丑恶,还只是不见经文的无稽之谈。那位博客在文中断言:“  诸如‘四条汉子’,后来不都是革命家了吗。如果鲁迅能活到1949之后,哪条“汉子”都是鲁迅的领导,而鲁迅绝不会成为他们的领导。”

为了否定鲁迅竟把猜想当作事实。

更为可笑的是这位博客还说:“被鲁迅引以为战友的瞿秋白,“文革”时从烈士一下子变成了“不足为训”的叛徒”

我真不知所云, 这位博客究竟是要证明什么?

对鲁迅文章在教材中“大撤退”的热议,我是这样看的:教材中的文章篇数是有限的,学生有权接触不同风格的文章来提高自己的文学视野。这应是唯一的理由,其余无非都是借口。有人说鲁迅的作品艰深难懂。我们翻开教材,有的新面孔也不比鲁迅的浅白。

还有,即使是为了接触不同风格的文章来提高学生的的文学视野这一理由,也容易陷入选材的误区。我认为即使是名人,那怕是文学大师也不一定就非得挤入中学教材。

比如琼瑶,她的文学水平和声誉在中国有几人能比?有人说,她已是要走进“诺贝尔文学奖”门槛的人物。但她的作品至真至美的爱情,虚幻、朦胧的故事并不适合青年男女 现实生活中做同样模拟与参照。  

 对虚幻的,朦胧的,主题不明了的名家作品最好列入阅读教材。教师可从文学鉴赏的角度给学生作专题讲座。

总之,删几篇鲁迅的文章增加几篇不同风格的文章是时代的需要,是与时俱进在教材改革中的体现。但不能误认为鲁迅的作品过失了。鲁讯的文章对社会现象和本质的揭示,对人性的剖析,是非常深刻的。无论其文学性还是思想性,现在还没有哪个人能和他并列。

中学课本的选材还必须重视主题,留什么,删什么,换什么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