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底板老茧怎么去除:惊闻“孟母三迁”成了糟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1:55:09

 

在湖北省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中,有些学校给学生推荐的是删节版的国学内容。比如武昌区九龙井小学重新编印的经典读本,《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择邻处”、《劝学诗》中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句子被删掉。对此,该校语文教研组主任魏贤佐解释,他们认为“昔孟母,择邻处”暗藏了“环境决定一切的意思”,而在现代社会,人要学会适应环境、学会与人和睦相处。(据1月3日《成都商报》)

因为担心“带有糟粕性的内容”会“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腐蚀了中小学生的心灵”,山东省教育厅日前曾下发通知,严禁该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弟子规》《三字经》等,但通知没有明确地指出哪些是糟粕。未承想,湖北省的一些中小学早已这样做了;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择邻处”竟然被当成糟粕而被剔除了。

“昔孟母,择邻处”源于“孟母三迁”的典故,说的是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儿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先后两次搬家住过三个地方,在教育史上这一直被当作佳话而被传颂,怎么突然成了“糟粕”呢?

“环境决定一切”肯定是不对的。如果“孟母三迁”确实含有这样的意思,那确实应该加以批判。可问题是,“孟母三迁”含有这样的意思吗?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这样的解释。百度百科的解释是,这个典故告诉“人们应该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也说明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一个人的成长与多个方面的因素有关,除了环境之外,家庭的教育、学校的培养、个人的秉赋、付出的多少等也都很重要,因此,环境确实不是“决定一切”的,但不能因为环境不能“决定一切”就不重视它。

诚然,人要学会适应环境,但这与选择良好的环境并不矛盾。“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如果有更加宜居的地方,为什么非要去适应恶劣的环境呢?孩子当然应该培养适应环境的能力,但适应不应成为面对恶劣环境的首选——只有在无力改变环境或者无法变换环境的情况下,“适应”才应该成为选择。

退一步讲,即使“孟母三迁”中确实含有“环境决定一切”或者其他糟粕性思想,应该怎么处理?是简单地把它删除,还是向孩子们阐明道理?我认为应该是后者。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鉴别的能力、教授思考的方法。老师不应只是告诉孩子哪些是对哪些是错的,更不应该只告诉对的不告诉错的,而是应该告诉他们如何是判断对错。人们必须明白,很多信息是无法彻底“删除”的——即使是教科书中删除中,原著中依然还在;校园里接触不到,到了社会上还会遇到……因此,正确的态度不是“隔离”,而是“面对”。

由此可见,学校随意删改经典诗文,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更反映出教育理念上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