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看prc的小说软件:当"择邻处"成了糟粕被删去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1 00:17:25

文/余晓平 

    古人的东西当然要选择性地去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每个人所认同的,但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每个人的认知就有所不同。当“昔孟母,择邻处”在某个环境中被当作糟粕删去时,我觉得这句话成了精华。

    每每新的一年来临的时候我都会不自觉地回首自己走过来的路,看看有没有走错的地方,这样好在将来的前进当中调整方向。今年的这个时候我再回头的时候有一种感觉,那就是似乎看到原本自己站着的地方被上面掉下来的东西砸了一个大坑,一身冷汗之余觉得非常庆幸。

    这种感觉来自于回国的那些日子,当我走在北京的街头,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这还是我当年所热爱的城市吗?相比三十年前,北京的街道宽了,但堵在宽广马路上的汽车像蜗牛一样地爬动;高楼大厦林立,但是人们用警惕的眼光扫视着周围;城市漂亮了,但天空中总是雾蒙蒙,空气总是让人窒息......其实这一切都不重要。到了这个年纪,该享受的也都享受了,掉下来个东西砸死了又怎么样?

    说起昔孟母,自然而然就要提到孩子。回国之际朋友们聚在一起的主要话题总是离不开孩子。看到朋友们的那些孩子从中学,甚至从小学开始,痛苦地熬到大学毕业,考试再好有什么用?最后想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服务于社会的时候,拼的是爹。于是我们这些当爹的就后悔呀,早知道当年给上司送个礼,献个媚,说几句拍马屁的违心话,再提个一官半职,也好在拚爹的过程当中加大一点筹码。其实,国内这些当爹的都尽力了,但是孩子被中国的教育砸倒一片。

    应试教育把中国的孩子给毁了,将来的这一代很难有什么创造力,你从思维方式上就看得出来,解一道题,要么就是对的,要么就是错的,要么就是无解,只有这三种选择的其中之一才能拿满分。但真正的教育根本就不应该这样,大部分应该是没有标准答案的,特别是社会科学内容。只要你能自圆其说,逻辑合理,就能拿满分。教育是为了激发孩子的创造力,这样我们这个民族才能够前进,否则永远会跟在别人后面,你没有创新怎么能超越呢。

    将“昔孟母,择邻处”列为糟粕没有问题,专家指出这句里面隐含了环境决定一切的意思,当然有其中的道理。那么问题在哪里?是你把它当糟粕给删了。发现中国的教育当中最可怕的东西了吧?那就是告诉你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不是精华便是糟粕,答错了就是零分。这不算可怕,可怕的是糟粕没了,而这个糟粕是有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强行代替人们挑选的,孩子们能够知道的只有被别人精心挑选出来的所谓精华。看看我们周围的一切吧,从小时候的教育环境,到成年人的信息环境,都处于类似的状态。

    想起来一个什么词了吧——洗脑。洗脑的概念带有强制性,中国的强制性在哪里?在于考试的分数决定一切,如果你不按照书本上告诉你的东西答,你就会得零分,处处的零分让你在这个社会上没有立足之地,中国能有几个像韩寒那样的天才?孩子们仅有的那么一点创造力淹没在分数里面。那么国外为什么不存在洗脑呢?谁能强迫我,谁能强迫我的孩子?任何的一句古训,甚至任何的一句话都有其正反两个方面的解释,到底属于精华还是糟粕首先要人们知道这句话到底是什么,其次才是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正义观来判断,在什么情况下才是糟粕,什么情况下会变成精华。

    环境是不是能够决定一切?这个问题需要在不同的环境下才能得出答案,这就是所谓的没有标准答案。当你不能改变环境的时候是不是需要逃离这个环境?这需要跟每个人的条件来决定,也没有标准答案。这个世上没有绝对正确的说法,当然也没有绝对错误的说法。关键在于不要有人强行地以某种名义把一些东西不让你看到,这种名义包括,糟粕与精华,颠覆与维稳,邪恶与正义,等等。你要把所有的东西都提供给大家,让大家来判断。

    那么当年的孟母择邻而居,逃离原本的那个环境有两个条件:第一是自己改变不了原本的环境,第二是具备搬家的能力。每个人会根据自己的条件来自由地选择。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有所谓对错之分,对于具备条件的人来说是对的,本质上来讲就是适宜的,对于不具备条件的人来讲,就是错的,或者说是不适宜的。或许他还有更强的能力改变环境,或许他可以有更好的条件选择其它的方式来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那么选择逃离这条路就不妥。当这种自由选择的余地都没有的情况下,那么逃走成了唯一的选择,而原本可以让人自由选择的理论竟然都消失了,这才是最悲哀的事情,那你不逃还等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