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上长水泡怎么处理:国际风云人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7:55:04


新华网 ( 2011-01-03 18:30:30 ) 来源: 国际先驱导报
【作者】赵菲菲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所谓风云人物需要满足两条:事件和影响力。而本报选取的这些国际风云人物,在2010年不仅都担当过一些重大事件的主角,且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中国。他们中间既有政治家和商界领袖,也有电影导演和娱乐明星。无论处在哪个行业,他们都与中国发生强烈的互动,从内政外交经贸往来到社会公益热点话题。他们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中国媒体的大肆报道上,也体现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上。在这个资本、人员和信息流动史无前例的时代,国内国际的区分也许不再明显,但世界还不是平的,历史和现实因素造成的差异、对立、矛盾和冲突远远没有消失。各种力量的交汇和碰撞呈现出来的是不同的智慧、勇气、远见和心胸。
 
希拉里·克林顿:斗争vs妥协
 
“中美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影响巨大,我们致力于处理好这个关系。”
希拉里在夏威夷讲话中说。这是外交语言,翻译成更直白的话说:中国不是美国的朋友,但嘴上也不能说是对手;我们不喜欢你们的意识形态,但对你们的钱没有意见;我们要防着你们,但必要时也得讨好你们;我们和你们的关系既不会太好也不会太糟,这是出于维护我们自己的利益。很多媒体认为,相比于7月在东盟论坛上高调介入南海主权争端,这次“希拉里降低了对华调门”。其实,无论调门高低,美国对华外交政策的主旋律没变。丘吉尔有句名言:这个世界上没有公理,只有强权。今天的美国已经承受不起和中国搞坏关系的巨大代价,双方只能在不断的斗争和妥协中共存。
 
前原诚司:主义vs实力
 
“我并非鹰派,我是崇尚理想主义的现实主义者。”
前原诚司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说。从2005年作为民主党党首访问美国时大谈“中国威胁论”到2010年9月身为国土交通大臣下令逮捕中国船长,以及随后被菅直人政府改任外务大臣直接指挥与中国的外交交锋,前原被贴上对华“鹰派”的标签。但他不是传统意义的上“鹰派”。他反对参拜靖国神社,对抱住军国主义记忆不放的右派也不买账。受日本现实主义国际关系学派代表人物老师高阪正尧影响,前原重视美日关系,但也不过分依赖美国,主张日本“普通国家化”,发展军力,提高国力。因此,钓鱼岛之争并不完全针对中国,而是对外向美国发出信息,对内向舆论有个交待,也就是前原所说的从国家利益出发的“现实主义”。日本的“主义”不重要,只要中国有实力。
 
朱利安·阿桑奇:真相vs后果
 
“必须从真相开始。基于慌言或无知的决策不可能产生任何好结果。”
维基揭秘网创始人阿桑奇说。该网站今年公布数万份显示美军暴力、谋杀和滥用职权的阿战、伊战文件,还有25万份美国外交电报,里面涉及各种阴谋论,也有国际八卦,搅得天下大乱。之后,阿桑奇本人卷入一场扑朔迷离的性侵案,在伦敦被捕。支持者说阿桑奇是黑客罗宾汉、言论自由的斗士,反对者说他是妄想狂、无政府主义者。在《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的网上投票中,阿桑奇名列第一,但最终当选的却是社交网站“脸谱”创始人马克·朱克伯格。看来,美国主流媒体也受不了太残酷的真相。
 
安格拉·默克尔:道德vs利益
 
“中国是德国经济的救世主。”
默克尔今年7月访华时德国《汉堡日报》的大标题。也是这家报纸,在2008年奥运前后以头版大字标题谴责中国破坏人权、警方殴打藏民,并张冠李戴地配以尼泊尔军警和西藏喇嘛冲突的图片。德国国内舆论在一定程度上映射了默克尔政府对中国的态度。从接见达赖、拒绝参加奥运开幕式到率领一半内阁成员、25家企业巨头和众多议员来华访问签订上百亿元大单,默克尔毫无新意地走着西方政客既要占据道德高地又不放弃实际利益的老路。不过,像一些分析家说的,中欧关系不同于中美关系,美国感觉到中国崛起带来的“威胁”,欧洲因为早已不再是超级大国而更看重和平。
 
金正日:感性vs理性
 
“弱国无外交。”
中国第一代职业外交家陆征祥的这句名言不适用于金正日。长达六年的六方会谈,朝鲜始终是牵着别人的鼻子走。从天安舰事件到炮击延坪岛,美、韩、日等大国强国除了谴责和军演示威,似乎也无计可施。金正日当然有感性的一面,但他绝不是某些西方媒体所说的“疯子”。他看穿了“有关各方”的弱点、顾虑和矛盾,把自己手里那副牌打到极致。他通过党代会确立新的领导架构,借抗美援朝60周年纪念巩固和中国的友谊,面对美韩等国的压力毫不示弱。朝鲜与中国“唇齿相依”,朝鲜半岛的稳定关系到中国的切身利益。俗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发展才是硬道理。
 
巴比:理念vs执行
 
“简单的捐赠在今天的中国不是最好的慈善途径。”
SOHO中国首席执行官张欣在博客中说。9月29日,世界最富的两个人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在亿万富翁数位居世界第二的中国举办一场晚宴,邀请50位中国富豪讨论如何推动慈善公益,引发各界议论。中国富豪不积极参与慈善有“中国式原因”。从个人角度说,有些富豪发家有“原罪”,怕露富惹祸,富豪榜现在就被称作“杀猪榜”。从制度方面说,我们的慈善体系不专业、不规范、不透明;人们不是不愿意捐,而是怕捐的钱没给穷人雪中送炭,反而给腐败官员锦上添花。比如,法律规定,任何慈善团体都必须挂名在政府部门之下。李连杰创办的“壹基金”就因为不能真正独立地运作而举步维艰。所以,慈善不等于简单的捐款,要把钱送到真正有需要的人手上还得完善制度和法规。
 
谢尔盖·布林:斗士vs商人
 
“有人说谷歌是上帝,也有人说谷歌是撒旦。”
谷歌创始人布林说。我们也许不知道谷歌是什么,但知道谷歌不是什么。这个在中国经营了4年的公司今年年初以不能接受中国的互联网审查为名退出中国,但退而不走,将搜索服务从内地转至香港。这个结果表明,谷歌既不是彻底的斗士,也不是精明的商家。很多人把谷歌的这着错棋归罪于布林的前苏联背景,说他对某些问题过于敏感,对社会主义中国成见太深。的确,信息的时代其实就是沟通的时代。没有动态的视角和开放的思维就只能做孤家寡人。
 
Lady Gaga:花样vs单调
 
“我是这个地球上最不受道德判断束缚的人。”
雷蒂嘎嘎(也译为女神卡卡或嘎嘎小姐)说。24岁的美国流行歌手嘎嘎今年在《福布斯》十大最高收入音乐人中名列第七。但嘎嘎的卖点不是歌喉,而是“造型”。龙虾头、纽扣帽、艺妓唇、内裤外穿、步枪改胸罩、生牛肉片做外套……雷蒂可谓“一出门,必雷人”,不断挑战想像极限。嘎嘎在中国也有众多拥趸,若干演艺时尚明星纷纷效仿。嘎嘎的走红应合了这个从“审美”走向“审丑”、“审怪”的时代。所谓的“百变天后”只是为变而变,看似花样多,其实很单调,一切惊世骇俗都停留在“影像”层次。嘎嘎是活在“体制”之内的,她是“时尚”这个暴君脚下的奴隶。
 
史蒂夫·乔布斯:创造vs制造
 
“一切皆在品牌。”
美国《连线》杂志这样总结苹果的成功。现代社会,商品不仅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而且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苹果就是这样一个品牌:它不仅给用户视觉、触觉和使用快感,而且让他们觉得自己既聪明又酷,就像乔布斯“乔帮主”本人。苹果的信徒遍布欧美和日本,但“乔帮主”对中国市场并不重视,来都不来。中国的“苹果派”倒是一往情深,iPod、iPhone、iPad,哪只苹果他们都不放过。没有科技创新和品牌营销,中国人就只能“制造”,不能“创造”,吃不到“苹果”,只能啃“苹果皮”。
 
智利矿工:生命vs价值
 
“希望有一天中国制造的起重机能够救援中国的矿工。”
作家郑渊洁在网上留言。在井下埋了69天的33名智利矿工全部生还。上海三一集团设计生产的“神州第一吊”履带起重机在救援行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对此,国人既骄傲又辛酸。中国是全世界矿难最多的国家之一。据官方统计,大陆去年有2600多名矿工丧生。这次的智利矿难救援在井下应急机制、矿工日常培训、矿山企业管理和科学人性教援等诸多方面教育了中国。一切的基础是“尊重生命”。
 
詹姆斯·卡梅伦:娱乐vs苦难
 
“为了某块地皮的商业价值,政府派出了强拆小组对本地居民进行动迁,然而却遭到了本地居民的顽强抗争。最后,动迁居民在居民代表的领导下,取得了胜利。这一切,完全是因为3D。”
网友对《阿凡达》的概括。阿凡达来了,3D火了,张家界“南天一柱”改名哈利路亚山了,拆迁版恶搞版风靡网络……卡梅伦这部影片的冲击波更甚于10多年前的《泰坦尼克号》。好的作品总可以从多种角度解读。比如《阿凡达》,有人看到殖民主义,有人看到环境保护,有人看到野蛮拆迁。不过,电影消解了现实的残酷。《阿凡达》是娱乐,是感官盛宴,纳美人的胜利与野蛮拆迁受害者的苦难无关。
《国际先驱导报》法律声明:本报记者及特约撰稿人授权本报声明:本报所刊其撰写的稿件和提供的图片,未经本报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有需转载者请致电至010—63073377或发邮件至ihl-market@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