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瘤症状:生命的内涵(二)︰说“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6:23:50
生命的内涵(二)︰说“难”我这里说的“难”,与难经和中医没有关系。我要说的“难”是灾难的“难”。 人生在世,总有一些难伴随着人一生,有的人遭的难多一些,有的人少一些,这是从旁观者角度上看人对“难”的认识。 
 
中医有一本书叫《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作者秦越人,相传是古代神医扁鹊所著。难经,从名词表面看,八十一难,好像是灾难的难,其实不是。在这部书中,难经,指的是疑难的难,是解释中医理论的一些难点和疑问。 我这里说的“难”,与难经和中医没有关系。我要说的“难”是灾难的“难”。 人生在世,总有一些难伴随着人一生,有的人遭的难多一些,有的人少一些,这是从旁观者角度上看人对“难”的认识。 从个人角度上看,事业成功与知足常乐的人,感觉自己的难少一些;事业不顺和对自己要求严格、理想与现实差距大一些的人,则认为自己是生不逢时、生不逢世、怀才不遇,感觉自己的难就多一些。 笔者从自身角度上来说,看自己的难多一些,看别人的难少一些。人,总会把别人阳光的一面,记在心里,体会别人的幸福。人,也总会把自己的难想的大一些,体会的深刻一点,有人觉的老天对自己不公,有人觉的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表现。 生活在人类社会中的人,总希望自己追求的成功多一些,自己得到的灾难少一些。说一些祝福、功成名就的话,人就觉的从心底高兴;说一些警示人生、提醒灾难的话,人就觉的不高兴,总想回避和抵触。从人的心灵深处想一想,你对“难”是不是也这样理解?是不是也是采取这样的方式去对待? 过去,我对“难”的认识,也和大家一样。我是通过自身的修炼后,才渐渐提高了对“难”的认识。说白一点,人生在世就是难,从人在娘胎里形成、出生、成长到死亡,无时无刻都有“难”在考验着人的生存。 从人对一件事情努力追求开始,无一不是几经魔难,最后才功成名就。那么为什么有的人难多,有的人难少呢?有的人来世时带的德多一些,享受就多一些,“难”就少一些;有的人前世享受多一些,来世时带的德就少一些,要想功成名就,就要通过魔难的考验,才能获得相应的功和名。 其实,对于个人来说,一个人的“难”是有数的。你觉得“难”不好,它该来的时候,还是要来;修炼人看到“难”能考验人,通过魔难能提高自己的层次,总想着“难”来的多一点。但是,你骑着车满街跑,也不一定能找到考验你的魔难。 对于一个人来说,每个人的“难”都是有定数的,都是与自己转生的前因和今世做事为人的后果有关系。在“难”不来时顺其自然;在“难”考验时沉着对待、处变不惊;才是我们对“难”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 一个人来到世上,过分追求物质东西,把名利看的很重,若强占别人的名、强取别人的利、强夺别人的情,那不是用自己的德给人家补偿,就是用自己的“难”给别人偿还。 有的人,为了获得本来应该属于别人的名和利,甚至杀生害命,更有甚者,找一个理由,大批的杀人,一个民族一个民族的杀,造下更大的业力,也造成自己早亡、家庭破灭、家族没落、国家分裂。 一个人是这样,一个家庭、一个家族也是这样;推而广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块大陆板块、一个星球也是这样……。 个人的“难”不是偶然的,那么一个家庭、一个家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星球,面临的“难”能是偶然的吗? 面对今天的天灾,干旱、水涝、冰雹、海啸、火山喷发、泥石流、山崩、地震、雪灾等所谓的自然灾害,对人来说的灾难,能是偶然的吗? 面对今天的人祸,瘟疫、战争、暴乱、疾病等所谓的不可抗因素引发的灾难,对人来说,能是偶然的吗? 想一想,今天的人类,任意的造假,为了利益不择手段;今天的政党、集团,为了党派、集团的利益,任意的杀人;为了国家的利益,国家与国家之间勾心斗角、民族与民族之间剑拔弩张、尔虞我诈;人类在同类间,采取各种手段自相残杀;利用造假欺骗别人,最终作茧自缚。发生这些天灾人祸,那不就是必然的吗? 偶然是不存在,必然也是有原因;人解释不了偶然的原因,其实就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个人的“难”,要个人来承受;家庭的“难”要家庭来承担;家族的“难”要家族来承载;民族的“难”要民族来承传;国家的“难”要国家来承继;地球的“难”要全人类来共同承负。
今天发生在世界上的每一场天灾,都是上天对人祸的警示,这只是很小的“难”,人就已经受不了了。如果人不改变不好的行为,人类不改变不真的作为,社会不改变不善的举动,对人来讲,真正的“难”就会来临。 每一次造成人类文明毁灭的“难”,每一次都是人类自己在作茧自缚。那将是人类又一次面临灭顶之灾的“难”,那才是人类文明再一次走向蛮荒、全人类面临的真正的“难”。 人类啊,醒醒吧!从人对“难”的浅薄认识中走出来吧!!从人的心灵深处去找一找“难”的原因吧!!!那才是形成人“难”的根源,那才是解决人“难”的根本出路。 

本文来自神州智慧网(http://www.shenzzh.com)详文参考:http://www.shenzzh.com/a/xinling/rensheng/2010/1217/6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