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儿和正常儿的区别:上海世博:在文明的转折点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01:50:14

上海世博:在文明的转折点上

(2011-01-07 17:28:33)转载 标签:

世博会

上海世博

文明转折点

杂谈

分类: 杂谈

上海世博:在文明的转折点上

吴伯凡

 

  上届世博是在哪里举办的?下届世博又将在哪里举办?对这样看似简单的问题,回答不上来的人不在少数。但如果把问题换成关于奥运会,回答不上来的人一定不多。关于世博会的记忆,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越是久远的世博会越是广为人知(很多人早就听说过在伦敦水晶宫举办的首届世博会,埃菲尔铁塔是巴黎为举办世博会而建的),而越是晚近的,人们越是不甚了了。

 

  四年或更长的时间以后,人们还会记得上海世博会吗?要回答这些问题,还得从世博会“基因”和“血统”说起。

 

  1851年在伦敦水晶宫举办的首届世博会,更像是“日不落帝国”的一场特殊的“阅兵式”,它是引领工业文明潮流的英国向世界炫耀实力、展现新文明的光荣与梦想的盛会。至此之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每个国家都争相借世博会这个引人注目的平台,昭示自己在新文明的坐标系上达到的位置和高度。埃菲尔铁塔这个饱受法国当时知识分子诟病的钢铁怪物之所以在世博会后得以留存并进而成为法国的象征,是因为埃菲尔铁塔代表着法国的工业实力,象征着法国作为工业强国的崛起。与埃菲尔铁塔所包含的“硬道理”相比,一切人文的、艺术的道理都是苍白无力的。

 

  每一届世博会都是一届经济和技术的“奥运会”,在这样的“奥运会”上赢得尽可能多的奖章和喝彩,甚至能够举办一次这样的“奥运会”,成为每个“参赛国”的强烈诉求。以工业文明为基本主题的全球化竞赛,在早期的世博会上得到了集中体现。世博会既是全球化的产物,又是全球化的推进器和加速器。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快速推进,作为以固定的周期在特定的地点出现的展示平台,世博会的角色和形象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工业文明最重大最直接的成果是交通工具以及随新交通工具的出现而出现的全球经济地理的改变。轮船、火车、飞机的先后出现,飞跃式地改变了资源的配制和流动,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更重要的是,工业化向纵深发展,虚拟化交通日益发达。一种新的文明从工业文明逐渐脱胎出来——这就是信息文明。从电报到电话,再到互联网,信息技术让地球小到成为一个可以灵便操作的掌上移动终端。世界上任何一个地点发生的变化,都可能在第一时间全球传播。而且,技术和产品呈加速更新,生命周期不断缩短,新技术和产品在四年以后可能已是明日黄花。

 

  凡此种种,让世博会这种传播和交流平台的独特性、必要性及它所引发的轰动性持续减弱。作为全球化初级阶段的嘉年华会,在以发达的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全球化3.0时代”,其光彩不再那样夺目。借用庄子的比喻:太阳出来后,再大的火炬也不再夺目。

 

  这就是我们知道160年前的首届世博会而不曾留意最近一次世博会的原因。

 

  但上海世博将不会湮没在以往令人印象模糊的世博会中,原因在于它不是世博会的简单延续。工业文明的前提和后果在近20年来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人类在工业文明之初的兴奋、乐观甚至狂妄已不在,代之而起的是越来越痛切的反省。

 

  “神造乡野,人造城市”,在工业文明的鼎盛期,这句西方谚语透露出来的是人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时的自豪与自得。但人类渐渐意识到了工业文明隐含着自我挫败、不可持续的逻辑,意识到自然最终是不可征服不可改造的,“乡野”在最终意义上优越于城市——因为前者是可持续而后者则不然,而无可持续,一切都变得没有意义。人类如果不想在将来与环境同归于尽,就必须关注“乡野”的价值——绿色、低碳、可持续。“乡野”的价值正在成为一种普世价值。人类不可能从城市中彻底“还乡”,城市化进程不可能被阻止,但人类必须完成一个虽然艰巨但不得不完成的使命——在不降低人类生活品质甚至让生活品质更优化的前提下,让城市“乡野化”——乡野化的城市才是更好的城市,才能提供更好的生活。

 

  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生态文明,正好是一个正、反、合的过程。与农业文明原始的低碳、绿色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不同,生态文明是一种将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的成果纳入其中而建立起来的高级形态的低碳、绿色的文明。

 

  这就是上海世博会不同于此前世博会的地方:它的基因发生了改变,不再是展示工业文明成就的舞台。它已成为一种标志:人类正在转向一种新的文明。处于文明转折点上的上海世博,将不会被轻易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