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冲按摩器按摩肚皮:六、良贤孝奇类古代名女01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6:59:54

各个阶层的古代名女128

编者:清南文兵

第六部分 良贤孝奇   

 四大良母  

上榜人物及理由:四大良母是公认的,不用说理由了。这四人有:孟母三迁孟柯母仉氏、陶母退鱼陶侃母湛氏、欧母画荻欧阳修母郑氏、岳母刺字岳飞母姚氏。

  081孟母三迁——孟柯母仉氏   

孟母(?~前317年),孟子的母亲仉氏。战国时人,以教子有方著称。孟子3岁丧父,靠母亲教养长大成人,并成为后世儒家追慕向往的亚圣,孟母也留下了“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教子佳话。

“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也都学习记住了。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断机教子”的故事:讲的是孟母鼓励孟子读书不要半途而废的故事。孟子少年读书时,开始也很不用功。有一次,孟子放学回家,孟母正坐在机前织布,她问儿子:“《论语》的《学而》篇会背诵了吗?”孟子回答说:“会背诵了,”孟母高兴地说:“你背给我听听。”可是孟子背诵不全。孟母又生气又伤心,举起一把刀,“嘶”地一声,一下就把刚刚织好的布割断了,麻线纷纷落在地上。孟子看到母亲把辛辛苦苦才织好的布割断了,心里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孟母教训儿子说:“学习就像织布一样,你不专心读书,就像断了的麻布,布断了再也接不起来了。学习如果不时时努力,就永远也学不到本领。”说到伤心处,孟母呜呜咽咽地哭了起来。孟子很受触动,从此以后,他起早贪晚,刻苦读书。

  082陶母退鱼——陶侃母湛氏   

陶母(243~318年)古代饶州人,今江西省鄱阳县人,是我国古代四大贤母之一。陶母以身垂范,育子成才的事迹,千古传颂。

陶侃少时,在浔阳作主管渔业生产的小官。少小离家在外,谨记母训,陶侃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待人和善、颇有人缘。有一次,他的部下见其生活清苦,便从鱼品腌制坊拿来一坛糟鱼给他食用。孝顺的陶侃念母平素好吃糟鱼,便趁同事出差鄱阳之机,顺便捎上这坛糟鱼,并附上告安信。陶母收到信物,甚为侃儿一片孝心高兴。于是随口问送信物之人:“这坛糟鱼,在浔阳要花多少钱?”那客人不解其意,直夸耀说:“嗨,这坛子糟鱼用得着花钱买?去下面作坊里拿就是,伯母爱吃,下次我再给您多带几坛来。”陶母听罢,心情陡变,喜去忧来,将糟鱼坛口重封好,叫客人把鱼带回陶侃,并附上责儿书信。此书言辞严厉,书云“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惟不益,乃增吾忧也。” 陶侃收到母亲返回的糟鱼与责书,万分愧疚,深感辜负母训,发誓不再做让母亲担忧之事。从此,陶侃为官公正廉洁,公私分明,直到晚年告老还乡,他也一丝不苟,将军资封存、仓库亲自加锁,点滴交公。陶侃的一生业绩浸透了陶母谌氏的言传身教。助人为乐,不受酬谢。

  083欧母画荻——欧阳修母郑氏   

欧阳母(生卒年不详),郑氏是一位有毅力、有见识、又肯吃苦的母亲。他留下的故事是“画荻教子”。

“画荻教子”的故事:欧阳修的父亲当过地方官,为人正直、好客。去世后,家境逐步贫寒,孤儿寡母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只读过几天书,她不断给年幼的欧阳修讲如何做人的故事,每次讲完故事都把故事做一个总结,让欧阳修明白做人的很多道理。她教导孩子最多的就是做人不可随声附和,不要随波逐流。欧阳修稍大些以后,郑氏想方设法教他认字写字,先是教他读唐代诗人周朴、郑谷及当时的九僧诗。尽管欧阳修对这些诗一知半解,却增强了读书的兴趣。

眼看欧阳修就到上学的年龄了,郑氏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家里穷,买不起纸笔。有一次她看到屋前的池塘边长着荻草,突发奇想,用这些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不是也很好吗?她就用荻草秆当笔,铺沙当纸,开始教欧阳修练字。欧阳修跟着母亲的教导,在地上一笔一划地练习写字,反反复复地练,错了再写,直到写对写工整为止,一丝不苟。

欧阳修不明白母亲怎么有那么大的决心和力量来抚养自己。一次,欧阳修问起了这件事。母亲深情地说:“你父亲死后,我能守寡抚孤,是因为我了解你父亲的品德高尚。我决心把你培养成像你父亲那样的人。为了你,再大的苦我也能吃。”

后来,欧阳修做了官,任参知政事。庆历三年,他因积极支持范仲淹、维持新法被贬职。欧阳修的母亲说:“为正义被贬职,不能说不光彩。我们家过惯了贫寒的生活,你思想上只要没有负担,精神不衰,我就高兴。”

  084岳母刺字——岳飞母姚氏   

岳母(生卒年不详),姚太夫人是南宋抗金英雄岳飞的母亲,她作为母教典范和妇女楷模,在国家危亡之际,励子从戎,精忠报国,被传为佳话,世尊贤母。

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岳飞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临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飞叫到跟前,说:“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姚太夫人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铭记在心。岳飞解开上衣,露出瘦瘦的脊背,请母亲下针。姚太夫人问:“孩子,针刺是很痛的,你怕吗?”岳飞说:“母亲,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如果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姚太夫人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然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母亲的鼓舞激励着岳飞。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这时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军,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后来成为著名的抗金英雄,为历代人民所敬仰。


 

四大贤妻

  

上榜人物及理由:好妻子忠于丈夫,支持丈夫的正义事业,当然也包括纠正丈夫的不良方面,也不是易事。以下四人上榜:断机劝学乐羊子妻、忠贞不渝刘兰芝、才智助夫黄月英、夫唱妇随陈芸娘。

  085断机劝学——乐羊子妻   

乐羊子妻(生卒年不详),河南人。《后汉书》中的列女传中有“乐羊子妻”的描述,这里载出的是译文,以便大家读起方便一些。

河南乐羊子的妻子,是一个不知道是姓什么的人家的女儿。羊子在路上行走时,曾经捡到一块别人丢失的金子,拿回家把金子给了妻子。妻子说:“我听说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廉洁的人不接受他人施舍的食物,何况是捡拾别人的失物、谋求私利来玷污自己的品德呢!”羊子听后十分惭愧,就把金子扔弃到野外,然后远远地出外拜师求学去了。

一年后羊子回到家中,妻子跪起身问他回来的缘故。羊子说:“出行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没有别的特殊的事情。”妻子听后,就拿起刀来快步走到织机前说道:“这些丝织品都是从蚕茧中生出,又在织机上织成。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达到一寸长,一寸一寸地积累,才能成丈成匹。现在如果割断这些正在织着的丝织品,那就会丢弃成功的机会,迟延荒废时光。您要积累学问,就应当‘每天都学到自己不懂的东西’,用来成就自己的美德;如果中途就回来了,那同切断这丝织品又有什么不同呢?”羊子被他妻子的话感动了,又回去修完了自己的学业,于是就七年不回来。

乐羊子离家求学期间,妻子辛勤持家,照顾婆婆。有一次,邻家所养的鸡误闯入乐羊子的园中,婆婆便抓来杀了做菜吃。到吃饭时,乐羊子妻知道鸡的来历,直对着那盘鸡流泪,不吃饭。婆婆感到奇怪,问她原因,乐羊子妻说:“我是难过家里太穷,不能有好菜吃,才让您吃邻人家的鸡。”婆婆听了大感惭愧,就把鸡丢弃不食。

  086忠贞不渝——刘兰芝   

刘兰芝(东汉末年),安徽庐江郡人,记叙其事的《孔雀东南飞》成为汉代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长篇叙事诗。

刘兰芝是小家碧玉型的女人,她多才多艺而又知书达礼。十七岁的那年嫁给庐江郡的一个小吏焦仲卿为妻。焦家人口简单,丈夫之外只有守寡多年的老母和一位小姑子,也算是当地的小康之家。刘兰芝嫁到焦家以后,起早睡晚,辛勤操持家务,把一个四口之家打理得有条不紊。然而焦母心中却非常不是滋味。焦母始则蛮不讲理地加重媳妇的工作量,继而百般挑剔媳妇的不是,终于完全丧失理性,认为媳妇简直就是破坏焦家和谐气氛的狐狸精,强迫儿子非把刘兰芝休回娘家不可。

当天夜里,夫妻两人泪眼到天明,焦仲卿一再解释他的尴尬处境,并保证假以时日,情况必然会获得改善,劝慰其妻务必要暂时忍耐,过些日子再来相迎;然而刘兰芝不敢作此奢望,完全是一别成永诀的态势。该走了。一辆马车载着刘兰芝离开焦家,焦仲卿骑着一匹白马随车相送,两人再度发誓,决不相负。刘兰芝回到家中,善良的母亲悲悲切切。性情暴躁的兄长却替兰节答应了一门婚事,刘兰芝只有用手巾掩口啼泣。

刘兰芝肝肠寸断,踉踉跄跄地离开了青庐,趁人不备,跃身投入村外的池塘之中,用她的生命来诠释情爱的坚贞。那边焦仲卿也在当天夜里在庭树枝上自缢而死。焦仲卿与刘兰芝双双殉情的消息,已经轰动了附近村里,焦母呼天抢地,为独子的死悲恸不已;刘家兄长更是愧悔交加,因为自己的贪利趋势,而害得走投无路的妹妹投水保贞。

  087才智助夫——黄月英   

黄月英(生卒年不详),三国时荆州沔南白水(今湖北襄樊)人,沔阳名士黄承彦之女,诸葛亮之妻,诸葛瞻之母。本名于史无载,“月英”是她在民间传说中的名字。黄承彦以黄月英有才,向诸葛亮推荐,请求配婚,诸葛亮答应后遂与黄月英结为夫妻。相传黄月英黄头发黑皮肤,但知识广博。但也有一说指黄月英本人极美,因此遭到乡里其他年轻女性的嫉妒而诋毁她的容貌。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相传就是从黄月英的传授的技巧上发展出来。荆州一带的特产,相传部分也由黄月英所制造或发明。现今襄樊一带,还可以听到很多关于诸葛亮与黄月英的动人传说。她还是当时有名的才女,熟读兵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韬武略,足智多谋。但相传长相丑陋,黄头发,黑皮肤。尽管如此,后人对黄月英还是有很多不错的评价。而作为三国时期最杰出的谋士诸葛亮的妻子,心中也饱含着对丈夫的担忧与思念。总而言之,黄月英也称得上是一位好妻子,好母亲,并且在千百年以来,民间一直流传着她与诸葛亮的的美丽传说。

诸葛亮所学,很多是由黄月英所授。诸葛亮居住在隆中其间,有客人来访,诸葛亮吩咐妻子磨面,顷刻之间,面已磨好,诸葛亮奇怪为什么这样迅速,后来私下观察,看见有几个木人在快速磨麦、磨面。于是诸葛亮请教黄月英,学习了相关机械技巧。诸葛亮死后,黄月英也很快病逝,临终以“忠孝”勉励其子诸葛瞻。

  088夫唱妇随——陈芸娘   

陈芸娘(生卒年不详),夫君沈复(字三白),芸娘自幼丧父,擅女红,全家生计都凭她一双巧手。生性聪颖,自学诗文,亦能写出“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这种句子来。沈三白与陈芸娘蔑视封建礼教,元宵灯会,芸娘乔装男妆随夫君出游,于是,闹出了误会,并且失去了公婆的欢心,以至于最后分家,其实就是被逐出了家门。好在夫妻感情甚笃,于苦中作乐,依然和和美美,竟然没有落入“贫贱夫妻百事哀”的俗套。芸娘聪慧明理,她之所以为人称道,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也许是实在太大度了,也不知中了什么邪,绞尽脑汁要想给沈复纳一个妾,而且要求还很高,美而有韵。当时,夫妇二人生活水平只是温饱的情况下,芸娘竟主动考虑沈复的其他需求,纵然沈复谢绝,她依然微笑着,四下物色。

陈芸娘的一生就是一个居家妇女的平常人生,有过美好的快乐的日子,也有在困苦中度日。最打动我的是她的淡定心,对三白的爱,对生活的向往,生活中时时散发的情趣,还有她的品味。她是古时候千千万万的妇女的一个,而有别於很多的妇女。她能写诗,对文章的欣赏不亚于须眉。对她的评价,林语堂曾说:“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她是我们在朋友家中最有风韵的丽人,因与其夫伉俪情笃令人尽绝倾羡之念…也许古今各代都有这种女人,不过在芸身上,我们似乎看见这样贤达的美德特别齐全,一生不可多得…”

沈复笔下的芸,的却是一位思想高超、行为独特、很有审美能力和幽雅情趣的人物。家中有此女本当好好爱的,只叹三白这公子哥无能力。尽管如此,不曾影响夫妻的感情。感叹。也因如此才让三白久久不能释怀,一生碌碌无为的他,终写下了传世之书。 

 

四大孝女

  

上榜人物及理由:孝女当然是对父母有帮助,包括公婆,孝敬公婆颜文姜、救父免刑缇萦、舍身寻父曹娥、助父守城荀灌娘、

  089孝敬公婆——颜文姜   

颜文姜(生卒年不详),孝妇颜文姜的故事在博山世代相传,妇孺皆知。故事版本很多,流传最广的是:她原本为青州府颜家庄人氏,与凤凰山下郭姓人家订有婚约,未婚夫得了重病,颜文姜便被送来“冲喜”,可怜“寅时娶进颜氏女,卯时病死郭家郎”,颜文姜因此成为婆婆眼中的“丧门星”。生性善良的颜文姜可怜公婆老年丧子,小姑年纪尚幼,尽管受到不公正待遇,却依然留在了婆家,日复一日,“上炕剪子下厨刀”,每天从早忙到晚,夜里还要推碾拉磨,苦苦支撑着一家人的生活。

凤凰山前水源奇缺,要喝水得到三十里外的石马村去挑,婆婆特意制作了两只尖底水桶,一路上都不能放下休息。有一天,太白金星云游到此,看到文姜爬山越岭挑水十分艰辛,就动了恻隐之心,他变成一名骑马的老汉,求文姜赐水饮马,文姜连忙答应说:“前面这桶水是给公公婆婆喝的,后面那桶不够干净是我喝的,你就用后面这桶饮马吧。”太白金星为文姜的孝心和善心感动,饮完马后将马鞭送给她,嘱咐道:“把鞭子挂在水瓮里,啥时候用水提一提就有了,但要以瓮满为限,否则就会水涌成灾。”

婆婆对文姜不再出去提水感到奇怪,趁她出门后来到屋里查看,看到水瓮里挂着一条烂乎乎的马鞭,十分生气,拽出来就扔到地上,顿时,水涌成灾。文姜赶回来看到公婆和小姑淹在水里,她左手拉起公公,右手拽着婆婆,用脚挑起小姑子,一屁股坐到水瓮口上,阻止了一场大灾。水停后,舍己救人的颜文姜就坐化成神,在她坐着的地方流出一股甘泉,后人便将这泉称做灵泉,流淌的泉水成了“孝妇河”。

颜文姜故事流传了几百年后,后人建起了颜文姜祠。

  090救父免刑——缇萦   

淳于缇萦(生卒年不详),西汉王朝时代的人。公元前167年,临淄地方有个小姑娘名叫淳于缇萦(淳于是姓,缇萦音tí yíng)。她的父亲淳于意,本来是个读书人,因为喜欢医学,经常给人病,后来他做了太仓令,不久,辞了职,当起医生来了。有一次,有个大商人的妻子生了病,请淳于意医。那病人吃了药,病没见好转,过了几天死了。大商人仗势向官府告了淳于意一状,说他治错了病。当地的官吏判他“肉刑”(当时的肉刑有脸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等),要把他押解到长安去受刑。

淳于意有五个女儿,可没有儿子。他被押解到长安去离开家的时候,望着女儿们叹气,说:“唉,可惜我没有男孩,遇到急难,一个有用的也没有。”几个女儿都低着头伤心得直哭,只有最小的女儿缇萦又是悲伤,又是气愤。她想:“为什么女儿偏没有用呢?”她提出要陪父亲一起上长安去,家里人再三劝阻她也没有用。

缇萦到了长安,托人写了一封奏章,到宫门口递给守门的人。汉文帝接到奏章,知道上书的是个小姑娘,倒很重视。那奏章上写着:“我叫缇萦,是太仓令淳于意的小女儿。我父亲做官的时候,齐地的人都说他是个清官。这回儿他犯了罪,被判处肉刑。我不但为父亲难过,也为所有受肉刑的人伤心。一个人砍去脚就成了残废;割去了鼻子,不能再按上去,以后就是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我情愿给官府没收为奴婢,替父亲赎罪,好让他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汉文帝看了信,十分同情这个小姑娘,又觉得她说的有道理,就召集大臣们,对大臣说:“犯了罪该受罚,这是没有话说的。可是受了罚,也该让他重新做人才是。现在惩办一个犯人,在他脸上刺字或者毁坏他的肢体,这样的刑罚怎么能劝人为善呢。你们商量一个代替肉刑的办法吧!”大臣们一商议,拟定一个办法,把肉刑改用打板子。原来判砍去脚的,改为打五百板子;原来判割鼻子的改为打三百板子。汉文帝就正式下令废除肉刑。这样,缇萦就救了她的父亲。 

 

091舍身寻父——曹娥   

曹娥(130~143年)上虞曹家堡村人。母早亡,曹娥的父亲曹盱,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汉代吴越地区逢端午节祭祀潮神伍子胥的习俗。相传在东汉汉安二年(公元143)的五月五日,曹盱为迎君,在江上逆涛而上,不幸失足坠江而死。年仅14岁的曹娥痛失慈父,昼夜不停地哭喊着沿江寻找。到十七天时,她脱下外衣投入江中,对天祷祝说:若父尸尚在,让衣服下沉;如已不在,让衣服浮起。言毕,衣服旋即沉没,她即于此处投江寻父。三日后,已溺水身亡的曹娥竟背负父尸浮出了水面。这就是孝女曹娥投江觅父的传说。人们被她的行为所感动,就把她埋在江边。曹娥孝行感动乡里,迅速传扬开去,轰动朝野。元嘉元年(151年)上虞县令度尚改葬曹娥于“江南道旁”,并报奏朝廷表为孝女,为其立碑建庙。后来这条江(本名舜江)改名为曹娥江。曹娥庙为上虞县境内最大的庙宇,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建筑价值。

在浙江,由于人们对曹娥的忘我纯孝表示景仰,才由纪念屈原、伍子胥而变成纪念曹娥,各地在五月初五这天总有江中竞渡、锣鼓喧天、旌旗招展、划桨如翼的场面,曹娥庙里还举行盛大的庙会。各省各府都来拜曹娥孝女娘娘,许多志士仁人还题词送匾赞扬孝女曹娥的孝义。

  092助父守城——荀灌娘   

荀灌娘(生卒年不详),荀灌娘生于晋惠帝元康元年,从小不喜欢读书写字,更与针织女红无缘,却偏爱舞枪弄剑,打拳踢腿,小小的女孩儿家,比男孩子还要狂飚骠顽。她的父母无可奈何,索性顺其天性发展,并聘请名师授武艺。荀灌娘十岁以后已能骑马张弓,一根小银枪更是挥舞的出神入化,俨然就是个小女侠的模样。

就在荀灌娘十三岁这年,春耕刚过,几万贼兵在匪首杜曾带领下由西域流窜到宛城。当时宛城守军仅有千人,又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贮存的粮草十分有限,势难长期固守,情况非常危急。荀崧自付城中兵力薄弱,守御尚且不足,更不可能轻言出击,然而长此困守,待至矢尽粮绝又当如何呢?想来想去,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派遣一个智勇双全的人突围出城,驰往临近的襄阳求救。因为襄阳太守石览,是荀崧旧部,他兵强粮足,只要能发兵前来,必可解救宛城之围。荀崧把自己的计划向文武官员宣示以后,大家虽然十分赞同,但却没有一人愿意担任突围求救的任务,荀崧一筹莫展,此时荀灌娘却挺身而出,愿往襄阳投书请援!荀崧大惊,加以拒绝:你一个小小女孩子,如何能够完成如此艰难之重任。荀灌娘却表示:“女儿虽然幼小,但却习得一身武艺,乘敌不备,出其不意,必可突围而出。与其坐以待毙,何不冒险一行。倘能如愿,不仅可以保全城池,买际上也拯救了黎民百姓,如果不幸为贼兵所阻,顶多也不过是一死而已,同是一死,何不死里求生,冒险一行呢!”

事实确实如此,荀崧考虑良久又作了一番研究与安排,终于同意了女儿的请求,于是选派了壮士十余人,组织了一支闪电突击队,借着浓浓的夜色作掩护,一涌而出,向襄阳城飞奔而去,马快情急,穿垒而过,贼兵措手不及,眼睁睁地看着一队人马消失在黑暗的远方。后来大军赶到,荀灌娘也在队伍中挥舞银枪左冲右突,从而解了宛城之围。 

 

四大新奇

  

上榜人物及理由:四大新奇排到这个大类里实属无奈,也只好凑在这里了。说新奇有两方面,一是新鲜,也就是首创点什么新鲜事。二是奇怪的事,就是别人不易做到的。这四人是:裸模众观冯小怜、彩笺题诗薛涛、庵中半娼鱼玄机、身体异香香妃。

  093裸模众观——冯小怜   

冯小怜(生卒年不详),北齐后主高纬妃,有姿色,擅琵琶,工歌舞。冯氏自幼入宫,充当后主穆皇后的侍女,穆皇后宠衰,后主临幸冯氏,晋封淑妃,从此获得专宠,旋封左皇后。坐则与后主同席,出则与后主并驾齐驱,后主对冯氏说:“愿得生死一处,”后主让她居于华丽的隆基堂,隆基堂原为曹昭仪所居,冯淑妃妒忌曹昭仪,要求全部重新铺地面,后主对她百般迁就。公元575年(北齐后主武平六年),北周武帝大举进攻北齐,情况十分危急,后主仍与冯淑妃去打猎玩乐,终因贪猎而贻误军机。高纬让冯小怜不穿衣服、玉体横陈来让大臣们观赏,可有不少的门票收入,哈哈。李商隐的诗《北齐二首》中曾写道:“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后主为了满足冯淑妃观战,竟抽调军用物资,驾起远桥,北齐军大败。后主急带冯淑妃逃奔到青州,欲降陈国,公元577年,后主及冯氏为北周兵俘虏,押解到长安。

  094彩笺题诗——薛涛   

薛涛(约768~832年)唐著名女诗人。字洪度、宏度,陕西长安人,父宦游入蜀时,生于成都。8岁能诗晓音律,貌美聪慧。14岁诗已出名。时父殁,家中败落。遂入乐籍成为乐伎。薛涛除与历届剑南西川节度使多有诗文往来外,还与当时著名诗人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等皆相唱和。

薛涛在自己住处,采用木芙蓉皮作原料,加入芙蓉花汁,制成深红色的精美小彩笺,常用于写小诗酬和,人称“薛涛笺”。由于浣花溪水清滑,所造纸笺光洁可爱,为它处所不及。李商隐有诗赞曰:“浣花溪纸桃花色,好好题诗挂玉钩”。薛涛死后,很少再有人能用溪水造笺纸了。晚年好作女道士装束,建吟诗楼于碧鸡坊,在平静、清幽中度过晚年。

薛涛作为乐伎,她在各种饮宴场合里所表现出的急智和才华往往使得和她同代的诗人们惊讶和爱慕,传说元稹和薛涛的一段感情,最后却终于因为元稹不过视薛涛只是无数个和他诗酒共乐的乐伎之一,在他去了扬州之后便中断了这份感情的联络,对于薛涛而言,使她终身在等待,也许元稹说过要回成都见她的话,也许薛涛在等的不单单是个元稹了。她作为一个看惯了欢乐虚情场中一切是是而非的绝顶聪明的女诗人,自然知道一张薄薄的桃色笺纸,如何能够挽留得住那些被酒色痴迷的褪色了的真情。薛涛退隐之后,一直在溪水边制作她精致的粉笺,孤独地老去,不知道那份寂寞是不是还在现在的溪边飘荡。

薛涛的诗的成就不如她对造纸艺术的贡献,但作为那个时代不多的有机会识字的女子,她有这样的惠根也属难得了。单从文学的角度讲,她的诗作没有什么地位好言,但从传奇的迤逦妍逸的人生角度来说,她得确是个奇女子,一个智慧过人独善其身的超凡女子。

  095庵中半娼——鱼玄机   

鱼玄机(约844~871年)字幼薇,又字蕙兰,唐代诗人,长安人。《全唐诗》存其诗1卷。性聪慧,好读书,有才思,尤工诗歌,

鱼玄机初次见到温庭筠时,还是那个叫做幼薇的小女孩,温庭筠出了道“江边柳”的考题,而幼薇挥笔写就“根老藏鱼窟,枝底系客舟”的五律应答。温庭筠既惊艳不已,又隐隐地看透了这个小妮子的命运:“系客舟”,也许意味着她终将难免以色事人。温庭筠终究没有娶鱼幼薇。从此,他们一直坚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16岁时,鱼幼薇嫁与吏部补阙李亿为妾。可惜李亿的老婆裴氏出身望族,眼里容不下小鱼,硬把幼薇扫出家门、踢进长安咸宜观作道姑,起道号为玄机。那时,鱼玄机才17岁。一般寺院道观,都是专门收容看破红尘之人的,尼姑庵女道观更是专供痴情女逃情或避难的。

鱼玄机并非没有爱过李亿,奈何李亿虽是状元,人品才华都不过尔尔,心也就死了。“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这句诗是她人生的分水岭:从自恋自怜,到自戕自毁。及时行乐吧,没有谁值得留恋。

艳帜高张的咸宜观写下“鱼玄机诗文候教”的广告,确是吸引了不少心存挑畔的才子。鱼玄机也从来没有过这样的自由自在,此时她是情欲世界的女皇。谁都知道鱼玄机是出了名的荡妇。可是,她的道观门前,还是在排队?无怪乎她纵声大笑,要把天下无行的男人都视为脚底泥。然而,放浪和狂傲之外,她从自己的诗和文字里,照见了自己的卑微:一旦失去了追求者和爱慕者,她将无处可逃。鱼玄机24岁的时候,人人都看出来,她人老珠黄了。因为和丫环绿翘争宠,鱼玄机把绿翘打死了。而审问她的,竟是旧日追求她而被扫出门去的裴澄。鱼玄机被斩首了,终年24岁。 

 

096身体异香——香妃  

沙天香(1734~1788年),和卓氏,本名沙天香。维吾尔人叫她“伊帕尔汗”,原名叫玛慕黎兹姆,乾隆帝妃嫔之一,比乾隆帝小二十二岁。她自幼体有异香,被乾隆赐名“香妃”。

雍正十三年(1734)九月十五日生,乾隆二十二年(1757),回部大、小和卓发动叛乱,清朝派兵入回疆平叛,伊帕尔汗的五叔额色尹、哥哥图尔都配合清军作战,立了战功,乾隆二十四年(1759)平叛之后,乾隆封额色尹为辅国公,封图尔都为一等台吉(仅次于辅国公的爵号),次年,图尔都送妹妹伊帕尔汗氏入宫,以示联婚友好。

乾隆二十五年(1760)二月和卓氏入宫封和贵人。二十六年(1761)十月封容嫔,三十三年(1768)六月初封容妃,乾隆五十三年(1788)四月十九日卒,享年55岁。乾隆五十三年(1788)九月二十五日入葬清东陵之裕陵妃园寝。她就是传说中香妃的原型。

乾隆帝为了照顾容妃的生活习惯,特遣回族厨师努倪马特做“谷伦杞(抓饭)”和“滴非雅则(洋葱炒的菜)”等维吾尔族的饭菜,使容妃在北京能品尝到家乡的风味。容妃在宫中深受乾隆帝的宠爱,乾隆多次出巡,都邀她同行,在宴席上居西桌之首位,后来升至东桌二位,这是仅次于皇后的席位,公元1766年,皇后乌喇那拉氏死后,乾隆帝不再另立皇后。她在宫中的地位更高了,位在令懿皇贵妃(嘉庆帝生母)和其它几位高级妃子之下。乾隆还在北京西内建了宝月楼(今西华门),让容妃居住。容妃是乾隆四十一位后妃中唯一一位来自维吾尔族的女子,葬于清东陵的裕陵妃园寝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