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填充全脸多少钱:中国人打仗需要什么样的指挥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2:25:49

中国人打仗需要什么样的指挥家?

标签: 路卫兵  文化  五胡乱  分类: 五胡系列 2011-01-06 22:30

节选自《五胡乱》,法律出版社出版

西晋王朝经历短暂统一之后,便迅速土崩瓦解,随之而来的是五胡涌入,北方进入多国纷争的乱世。司马氏在北方的统治终结后,琅琊王司马睿偏安江南,是为东晋。在随后100多年的时间里,东晋朝进行过几次大规模的北伐,但均以失败告终。其中最早、最为人们所熟知的,莫过于祖逖的北伐。北伐军成效显著,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部分失地,令当时风头正健、以勇猛善战著称的后赵皇帝石勒心生胆怯,以致“不敢窥兵河南”(《晋书》)。

祖逖北伐顺利,有着当时特定的原因。彼时异族入侵所激发出的民族矛盾刚刚开始白热化,中原沦陷的现实还没有完全形成固定的影像,民众光复中原的士气尚足。就像两人打架,气头上显得气力甚大,等过几天,气消了,也就没有当初的冲劲了;而汉族之外的五胡(最初是匈奴、羯胡),刚刚入据中原不久,尚处在征伐占领阶段,在政权上立足未稳,还没有形成稳固的统治。特别是汉赵后期,匈奴又起内乱,羯胡人石勒也趁机自立,五胡之间又起纷争,尚未形成较为凝聚的合力。在这种形势之下,祖逖的北伐军能够取得阶段性的胜利,也就不足为怪了。

任何大的历史事件的形成,绝不是偶然的。祖逖的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应该说主客观的因素都有,但在路卫兵看来,其失败的根子,在于祖逖不懂政治而又触犯了两个政治上的大忌。可以说,祖逖是一个能征惯战的将军,但绝非一个精明强干的政客。

说祖逖不懂政治,是因为他当时并未摸清东晋高层的意图。换言之,祖逖当时的想法与东晋高层大相径庭。祖逖上书北伐时,司马睿还未称帝,但此时北方已经开始沦陷,司马睿“用王导计,始镇建邺”(《晋书》),趁着乱乎劲去经营江南,其实已萌生称帝之意。如果祖逖真能光复中原,司马睿并不是合法接班人,所以他从心里根本就不想北伐。有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晋愍帝(西晋末帝)曾派人诏告司马睿,让他出兵增援中原,北方战事那么紧,关乎晋室存亡,结果司马睿“辞以方平定江东,未暇北伐。”(《通鉴》),就明说了,我这忙,没时间,早已不把皇上放在眼里了。可以说司马睿当时的心思全部在当皇帝上,祖逖上书北伐无异于添乱。

但是司马睿为什么又最终同意祖逖北伐呢?这完全是出于政治舆论上的考虑。作为司马家族的一员,可以找种种理由拒绝出兵,但是有人主动请缨,请战者又非来自朝廷内部而是民间,就要另当别论了。当时南迁的民众“皆有归本之心”(《晋书》),祖逖其实代表了当时很大一部分民众的思潮,如果拒绝,就会失去人心,祖逖所率“宾客义徒皆暴杰勇士”,都不是什么省油的灯,到江南后“多为盗窃,攻剽富室”(《晋书》),不安排点事做,社会治安状况很难保障。让他们去北伐,也算是对这种社会矛盾隐患的一个疏导,还能顺应民意,得到民众支持,一举两得。于是封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禀,布三千匹”,拨了一千人的军需物资,也就是意思意思,而“不给铠仗,使自招募”(《晋书》),不派军队,也不发铠甲兵器,让他自己想办法,这哪是支持呀,连装备都没有,去和猛如豺狼的胡人打仗,那不是去送死吗。

说祖逖不懂政治,还表现在他对江南政治局势的不了解上。司马睿退守江南,想安安稳稳当皇上,跟随他的人也都有偏安思想,所谓“睿参佐多避事自逸”(《通鉴》),无疑在大多数人的思想里并无征伐之念,只想过些逃避乱世的安逸生活。况且这些人大都是士族门阀,初到江南,面临政治上的重新洗牌,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尽快站稳脚跟。事实上,当地士族并不怎么买这些人的账,跟随司马睿下江南的,多是“中州亡官失守之士”(《通鉴》),是些丢官弃地的主,颐指气使的指挥当地人,人家能舒服吗!于是“吴人颇怨”(《通鉴》),其间的矛盾斗争也很激烈。当时吴兴太守周氏一族势力很大,连司马睿都“颇疑惮之”(《通鉴》)。周氏想“谋诛执政,以诸南士代之”(《通鉴》),想消灭当朝的权贵,换之以南方士人。虽然最后事败被杀,然而足以说明当时的政局是很不稳定的,朝中上下谁还有心思去想北伐呢。因此祖逖北伐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后盾。

既然不懂政治,就难免会犯忌。祖逖犯的两个政治大忌,最终让朝廷对他产生了不信任。祖逖北伐成效显著,这就让当朝者很不爽,老百姓都拥护祖逖,反趁的朝廷无能。事情往往就是这样,政治上用人,需要的是能驾驭操控的乖宝宝,不怕你无能,就怕你张扬。祖逖死后,“豫州士女若丧考妣,谯梁百姓为之立祠”(《晋书》),像死了爹妈一样,纷纷给他立祠堂,可见当时祖逖的威望不是一般的高。都说你祖逖好,皇上往哪摆?朝中大臣面子往哪搁?功高盖主向来便是政治大忌;

与后赵结好,是祖逖犯的另一个大忌。后赵王石勒看到祖逖人心归附,每日“练兵积谷”的士气正旺,很是害怕,“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通鉴》),到祖逖老家替他修缮祖坟,还派了两家人守墓,以讨好巴结祖逖。“逖闻之甚悦”(《晋书》),还派去使者,“赠以方物,修结和好”(《晋书》)。祖逖也许出于战略考虑,或是出于义之所在,但对于远在千里之外的皇上和整日喝茶谈天的朝臣们,并不知道你祖逖咋想的(估计祖逖也不是个勤汇报思想的主儿,和上层也缺乏沟通),难免有通敌之嫌。况且祖逖的兵不是皇帝派的,是自己招募武装起来的家兵,这就让朝廷坐上了没底的轿,你越强大,它会越不舒服。于是派戴渊过来做他的上司,牵制他、监督他,祖逖因此“意甚怏怏”(《晋书》),最终忧愤而死。

祖逖的行为可歌可泣,我们不否认,但也不能就说他没有一点私心。《晋书》对祖逖的评价“原其素怀,抑为贪乱者矣”,是说其意在乱世立功,想“成名一时”。当然这也可以理解,祖逖本出身“世吏二千石”(《晋书》的士族之家,因战乱流亡江南,即便想通过立功而达到仕途腾达的目的也无不可,只是稍显急功近利了些。要不朝廷派个上司过来,他也不至于生那么大气呀,都是给皇上效力,你干你的就行了呗,你还不服管是怎么的?不服管还不如当初直接单干,还上书请示个什么劲啊!

总而言之,祖逖是个能征惯战的武将,是个热血沸腾的好男儿,但并不是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要想成事,光有一腔热血、满腹经纶不行;只懂上马杀敌、下马写诗也不行。你纵有天大的本事,能让百姓归心,能令敌军胆寒,搞的轰轰烈烈红火热闹,上层不支持不给劲,最终也只能留下壮志未酬的遗憾,祖逖吃亏就吃亏在这里。中国的事情向来讲究温火慢炖,看劲儿来,着急哪行啊!(文/路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