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部砸西瓜gif:中国“向西看”积极对欧外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7:58:22

中国“向西看”积极对欧外交

    新加坡《联合早报》5日刊出评论说,中国高官相继访欧,凸显出欧洲在中国外交地位中的上升,反映出中国面对自身所处国际环境的变化,作出了灵活应变。在美国战略“东移”日趋明朗的背景下,中国外交“向西看”将在2011年得到强化。

    国高层频繁访欧反映了一些重要改变,究其原因至少有以下三点:

    一、美国战略“东移”,构筑亚洲版“北约”。2001年的“9.11”事件将美国的注意力转向了伊拉克及阿富汗。不到十年的时间,中国已一跃成为世界第2大经济体。中美综合国力差距不断缩小。

    二、进入2010年,亚洲局势风起云涌,鉴于亚洲的外交活动空间很有限,并且可能陷入吃力不讨好的境地的情况下,中国选择了避锋芒、将重点转向欧洲的策略。

    三、欧洲经济复苏乏力,急需中国的资金。近年来,随着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欧洲国家对美国的单边主义既警惕又不满,与美国的矛盾与分歧也日益扩大。欧洲国家需要同中国合作来一道推进国际政治多极化进程。另外,金融危机也使得欧洲国家经济受创,为缓解国内低迷的经济状况,提高就业率,维护社会的稳定,欧洲国家也乐于扩大同中国的经贸往来。  

 法国《世界报》报道说,“中国乃至亚洲在欧元风波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拥有巨额外汇储备的中国,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关键的投资者”。法国经济部负责国库的总局长助理伯努瓦·克雷曾表示说,在金融方面,中国成了“稳定的保障”。而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的中国问题专家瓦涅萨·罗西在谈到中国对欧洲的投资时也说,“这是一笔好买卖,对双方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利益。因为欧洲需要钱,而中国需要投资市场。

英《金融时报》:中国给欧元区投了“信任票”

     去年7月,中国就积极购买西班牙国债,7月6号西班牙出售十年期公债时,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立即认购了4亿欧元公债。当时,英国《金融时报》说,中国重返遭遇欧元危机重创的欧洲金融市场,是对欧元区经济投了“信任票”,势必提升国际金融界对欧元区的信心,对欧洲摆脱危机意义极大。

欧洲企业:中国给欧元区送上“红包”

    “中国官方的表态对于欧元区来说是个很好的圣诞礼物。”悉尼野村控股公司外汇交易主任玛格纳斯表示。更有欧洲媒体声称,中国给身处危机中的欧元区送上了“红包”。

     葡萄牙《商业报》12月22日的报道称,葡中两国政府已就此达成一致意见,中国将于2011年第一季度在拍卖会或债券市场上购买葡萄牙国债。英国广播公司(BBC)则表示,欧元区危机已影响到中国的出口,中国“出手救欧元”是出于长远的国际战略考虑。来自奥地利《经济日报》的一则评论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中国救欧盟也是救助自己”。中国再购买更多的美国债券得不偿失,将一部分投资转向欧元区国家债券是更好的选择,既可避免“将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巨大风险,也有助于推进中欧的经贸合作,提升中国在欧盟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

德中专家:2010年两国关系显著升温

    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教授、中国问题研究专家托马斯·海贝勒说,2010年中德关系显著提升。德国政府意识到德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得益于中国增加对德产品的进口,尤其是增加对汽车、化工及机械设备的进口。这是德国能够从全球金融危机中迅速恢复的一个主要原因。德国总理默克尔2010年7月访华期间强调德中关系已提升至“全新的水平”并进入“新的阶段”。

    德国波恩大学全球研究中心主任辜学武说,2010年中德双方深化战略合作的意愿非常强烈。由于两国是世界出口贸易的冠亚军,中德政治与经济合作对于遏制贸易保护主义泛滥将具有全球性的影响,从而成为捍卫全球自由贸易的中流砥柱。中德关系超出双边关系范畴,呈现出全球影响力,这确实是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英国路透社的一则评论称,自1949年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对美国的“胡萝卜和大棒”政策表示不满,而现在,中国是否对所谓的“友邦国家”也采取同样的策略,这一问题已变得越来越不具有争议,美国国会也密切注意中国对欧洲的“援助支票”是否会与人权事务挂钩。

德欧盟专员:中国接收欧洲 欧洲人在“出卖自己的灵魂”

    目前,中国购买欧元区国家国债和在欧投资已明显超越美国。然而,中国的这些举动并非总是受到欢迎。例如,中国目前列对德国投资国家排行榜的第四位,仅在德国北威州就有660家中国公司,被称为“中国投资商在欧洲最大的投资地”。但从德国发出的对中国投资感到恐慌的声音也显得最多,德国的欧盟专员欧廷格甚至警告说:“中国在接收欧盟,我们欧洲人在出卖自己的灵魂。”

德《世界报》:欧洲小心陷入对中国的“永久性依赖”

     德国《世界报》的一篇题为“危险的依赖”评论则声称,欧洲应小心陷入对中国的永久依赖。英国《每日邮报》的报道称,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来推算,中国经济的实力在两三年后就足以与美国抗衡,而美国现在对欧洲注意力分散,并将战略重心向亚洲倾移,正是中国谋求扩大在欧洲影响力的最好时机。

英《金融时报》:中国动机不纯 要欧盟给予市场经济地位

    英国《金融时报》认为,虽然目前并没有确切的消息称中国购买欧债与任何要求挂钩,但在最近于北京举行的中欧经贸高层对话中,中国要求欧盟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并取消实施多年的

欧洲“利用+防阻”投机心理 对中国“两面下注”

    西方一些国家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是他们的惯用伎俩。在面对中国介入欧元区国家的债券市场或在欧洲投资时,他们同时向中国伸出了两只手:一只手是掌心冲上,希望中国能在金融危机当中给予援手,拉欧元区国家渐渐走出低谷;另一只手则是手心冲前,以示拒绝。

    当然,导致他们这种两面性的原因十分复杂,但西方国家对中国“利用+防阻”的投机心理是导致这种两面性的主因。由于他们实行“两面下注”的对华政策,其直接后果就是双方无法深入合作,“稳定——震荡——稳定”的周期性规律性问题长期存在,甚至发生某些局部性的“硬冲撞”。例如部分欧洲国家在经济上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希望中资企业投资,而在人权等问题上却责难中国。

专家:给中国“戴高帽” 促使中国购买欧债

    由此看来,西方鼓励中国购买欧元区国家国债是一种战略,其炒作中国“收购欧洲”的目的是给中国“戴高帽”,促使中国对希腊、葡萄牙实施救助,购买这些国家的国债。不过,西方在给中国戴上“收购欧洲”高帽的同时,也会给中国戴上另一顶高帽——“中国威胁”。中国增持欧元区国家国债以及在欧洲投资的快速增长,将引来他们对中国经济实力强大之后的担忧,造成“中国威胁论”盛行。武器禁售。

 为何中国对欧元区的出手相助会遭受这么多的非议?对此,有分析指出,除了一些欧洲媒体依然“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中国外,还因为欧洲对中国的了解仍非常有限。中欧合作目前仍处于“瘸腿”的状态,经贸合作突飞猛进,但文化和民间交流没跟上。

专家:优越感不如从前 欧洲人心态难适应

    因为这几年中国发展的非常快,相比之下欧洲的优越感可能不如从前,欧洲近几年一直是一个矛盾的心态,一方面想利用中国经济成就,想增加贸易往来,另一方面觉得中国经济发展相对来说形成了欧洲衰弱的局面,欧洲人心态就很难适应,这是一个心理作用,欧洲还需要接受中国快速发展的现实。

专家:化解欧洲对中国疑虑需要时间

     对一些疑虑我觉得也可以理解,因为中国和欧洲毕竟离的比较远,相互之间还是缺乏了解,他们对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投资,觉得是有战略企图和政治企图的,这个我觉得需要时间来化解欧洲的疑虑,我看欧洲的一些研究所已经对这个问题开始研究了,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对外投资并不是说有强烈的政治企图和战略企图,而主要是经济上的考虑,主要是通过投资来绕过贸易壁垒,来进入对方的市场,从债务危机以后,中国开始对欧洲国家增加投资,比如对希腊和意大利,这些投资主流上还是受到欢迎的,进一步对欧洲投资,要化解欧洲人的疑虑,我觉得还需要一些时间。对于中国援助夹带“私心”一说,分析人士认为,中方需要理性地区别对待。一方面要警惕那些“阴谋论”和“野心说”,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逐利性是国家间合作的重要基础之一,有“私心”无可厚非。如果从利益的角度来讲,既对合作双方都有利,也不损害第三方利益,这样的“共赢之举”何乐而不为呢?

    国际金融服务集团董事局主席何世红表示,随着中欧战略伙伴机制的形成,双方基于改善全球货币体系、重塑国际货币格局的共同愿景也在进一步达成一致,“欧洲+中国”的新的世界利益共同体有望形成。因此,在欧元区陷入危机时,中国自然不能袖手旁观。此外还有分析人士称,从收益角度来看,目前葡萄牙国债收益率高达6.65%,高于德国的接近3%及美国的3.32%,而西班牙为5.54%,希腊更高达12%,因此只要能剔除债务违约风险,购买欧洲债券是较好的投资选择。

经济合作是互利共赢的。中国对欧投资以前是遇到了一些障碍,07年以后欧洲对中国非常警惕,金融危机以后,欧洲市场对中国的投资更加欢迎了,如果中国企业在欧洲投资,就可以避免反倾销情况,绕过贸易壁垒,而且可以利用欧洲当地企业的资源,以更好的利用欧洲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