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木螺丝 梅花彩色:《重庆日报》:“平均数”不意味“共同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4:25:41
《重庆日报》:“平均数”不意味“共同富”        作者:俞言    文章发于:乌有之乡    时间:2011-1-7      俞言
2011年01月07日13:59   来源:《重庆日报》

“平均数”不意味“共同富”--中国共产党新闻


  “张家有财一千万,九个邻居穷光蛋,平均起来算一算,个个都是张百万。”这是最近社会上比较流行的一个段子,老百姓用调侃的话来表达他们对“平均数”的不解。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指标,主要反映事物发展的一般水平。如果要看一个地方的发展水平,使用“平均数”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平均数”也有局限性。拿总量指标除以总人口所得的“平均数”,很明显是一种“削峰填谷”的办法。在“一削一填”之后,相当一部分人的真实情况被淹没在了“平均数”之中。比如,目前全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已分别达到了19000元和5800元,重庆是17600元和5200元。但全国没有达到“平均数”的中低收入群体占40%,有5亿多人;重庆有1100万人,超过1/3。其中更有不少贫困群众,全国的农村贫困人口和吃低保的城镇人口均超过2000万人,重庆则分别有140万人和60万人,这部分群众离“平均数”差得更远。

  难怪一些“平均数”一出来,不少老百姓就犯嘀咕,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的真实感受与平均的情况出现了反差,就在于“平均数”掩盖了一些不能平均看待的问题。比如,2009年全国城乡居民存款年底余额人均接近2万元。仅看“平均数”,一个人相当于两个“万元户”。但事实是,不到20%的富人占有全国80%的存款,超过80%的普通百姓不到存款的20%,有95%以上的账户存款达不到“平均数”。而且这些小户能有小额存款,完全是靠省吃俭用、靠牺牲当期消费,有点积蓄为的是养老防病和供子女读书。如果看不到“平均数”背后所掩盖的落差问题,就会掉入“平均数陷阱”,就会给人们造成一种误导。

  判断形势、制定政策、作出决策,既要看“平均数”,更要透过“平均数”,看到那些被掩盖了的矛盾和问题。因为,未达到“平均数”的群体,特别是低收入群体,他们的问题才是最需要加以关注和解决的。如果“平均数”起来了,但背后的贫富差距问题不解决,中低收入群众不富起来,这无论如何也算不上是共同富裕。反之,如果大家都富起来,“平均数”自然就跟着提高了。可见,“平均数”并不意味“共同富”,“共同富”则可以提高“平均数”。

  重庆可以说较早地意识到了这一点。近两三年来,他们不仅为老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实事,而且在做法上不搞“平均数”。诸如拆迁危旧房、改造城中村、建公租房、改革户籍制度、照顾培养留守儿童、两翼万元增收、低保提标等等,这些事主要是解决中低收入群体的问题,不仅使老百姓得到了实惠,而且拉动了全市“平均数”的增长。像“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就明确要求3年内使95%以上有劳动能力的农户“户户”而非“户均”增收万元以上,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科学的理念和较真的作风。这种做法着眼于“共同富”,特别值得称道。还是市委书记薄熙来说得好,重庆的全面小康必须是共同富裕,每家每户都要达到全面小康!



关键字 共同富裕 两极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