胬肉是怎么形成的:中国军方打通藏南秘境之路震动印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8:46:42
 

中国军方打通藏南秘境之路震动印度!

更新时间:2011-01-06 09:31 互动:米尔论坛   文/ 记者孙礼图/记者 李靖费伯禹孙礼通讯员 李钊李森林

  封闭千年的墨脱大门终于打开了。嘎隆拉隧道的贯通,让我们得以在大雪封山之际走进墨脱,全国2100多个行政建制县中唯一不通公路的县,墨脱——这朵“隐秘的莲花”,破天荒地在这本来与世隔绝的时节里向我们敞露真容。

 

  12月15日西藏墨脱嘎隆拉隧道胜利贯通。这是第一个通过嘎隆拉隧道的车队。记者李靖摄

 

  壮观的嘎隆冰川。 记者孙礼 摄

  绝美雪山原是无情“杀手”

  千百年来,海拔高达4700米的嘎隆拉山在墨脱和山外的繁华世界间,划了一道难以逾越的三八线。记者一行抵达这里时,这座处于喜马拉雅山迎风坡上的圣山,正处于一年中积雪最盛的时节。刚刚飘了一夜的大雪已经没过膝盖,高原耀眼的阳光在嘎隆冰川上投射出幽蓝的光彩。久负盛名的“圣山”嘎隆拉的确令人仰视。

  看似美丽、宁静的雪山背后隐藏着令人胆寒的杀手。来自四川乐山的杨选富在扎墨公路段打工已经两年了,谈起嘎隆拉雪山,他仍难掩惊恐和悲伤。“我们几个工友一起回家过年,背着行囊翻过已经大雪封山的嘎隆拉山呦,走在我们前面的两个人下山时滑倒在齐腰深的雪坑里,刚开始挣扎着爬起来,划拉两下,又跌倒了,就再也没有爬起来。”眼睁睁看着两个同路人葬身雪山,这个曾经参加过边境作战,见过血火交锋的老兵却无能为力,只有下山后叫来波密县的公安民警,为他们了却后事。

  在雪山下呼啸而过的风里听着老杨的描述,穿着冲锋衣,裹着迷彩大衣的笔者仍然禁不住刺骨寒意,打了个寒战。再抬眼看这座巍峨的雪山,不禁肃然起敬。常年不通公路,与世隔绝的墨脱县各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许多人求医、返家都必须冒着生命危险翻越嘎隆拉这座“鬼门关”。

      据墨脱县长欧珠多吉介绍,近十年来,每年葬身于此的翻山者都在两位数。“我们盼星星,盼月亮,可算等到武警兄弟们打通了隧道,从此以后,就不用提心吊胆地翻山了!”提起嘎隆拉隧道贯通,老杨和一旁的另几位工友忙不迭地鞠躬感谢。

 

 

  布布师父一个人守着这座庙,为过往翻山的行人祝福,已经十多年了。

  同样舒了一口气的还有嘎隆寺里的住持师父布布。在翻越嘎隆拉的道路上,这座藏传佛教的寺庙是茫茫雪山中最鲜明的色彩。红墙白塔,寄托着来往行人对平安的殷殷期待。十多年来,独守雪山孤寺的布布师父,总是带着憨憨的笑容,接待着来往的行人、香客,在庙里闻名遐迩的金刚像前点上一支熏香,祈求平安。路途艰险,总有人葬身山间的事实让布布师父忧心。如今隧道贯通了,布布师父并不担心寺庙会“少人问津”,“路修好了,会有更多人到墨脱来,我还会在这里等待着他们。”

 

 

  海拔4300米处,嘎隆拉隧道入口。 记者 孙礼 摄

  在记者走出隧道时,恰好碰上一队墨脱乡亲,其中一名神色焦急的中年女子,背篓里背着棉被紧裹的婴孩,一问,他们正要出山去波密县给小孩看病。见了与我们同行的武警战士,其中一名青年男子扑通跪倒在地上,用生硬的汉语喃喃道:“谢谢!谢谢!”

 

 

  人称“大功臣”的二支队项目部主任程春明。 记者李靖摄

  “不能按时打通隧道我就一头撞死!”

  程春明是条汉子。认识他的战友,采访过他的记者都异口同声的评价。但第一次见到众人口中的“这条汉子”,他就给了记者一个下马威:“你是什么人?我现在忙着呢!……记者?谁也别理我,我现在烦着呢!”

  果然是个有性格的汉子。从嘎隆拉隧道工程开工两年多来,这个交通二支队嘎隆拉隧道项目主任,还没有休过一天假。在计划采访项目部官兵军嫂时,一旁的教导员唠叨开了:“你们要是采访程哥的家属,估计那一肚子苦水得填满大峡谷!”

 

 

  冰川上的测绘兵。记者费伯禹 摄

  嘎隆拉隧道的施工难度超过了程春明的预想。“在交通部队呆了这么多年,修过那么多比这长得多的隧道,干过比这大得多的工程,嘎隆拉隧道算是给我好好上了一课。”世界高原隧道施工史上涌水量最大、地震烈度最高等各项世界级难题让施工部队官兵犯了难。在一次专家会商中,程春明主动请缨拿出了自己的施工方案,一名专家不相信他的方案行得通,程春明被惹毛了,“我要是不能按时完成隧道工程就一头撞死算了!”

  12月15日上午,交通部、自治区和施工部队都聚集在嘎隆拉雪山前,在媒体的直播镜头里,全世界都看到了嘎隆拉隧道内的最后一爆,这条世界高原隧道施工史上最艰难的隧道工程最终贯通了,而被誉为“大功臣”的程春明却说,“记者同志,我老实跟你说,如今隧道通了,我是一半高兴,一半失落。”他说,高兴是因为圆了自己的诺言,把这件造福当地的好事办成了;失落的是想想自己和手下这百号官兵“这么艰难,这么累死累活两年多,一下子通了,好像生活一下子就停滞了一样。”



 

  鸡在扎墨路上可是个稀罕物。

      50只蛋龄母鸡的最后一只蛋

  云南籍上等兵李松手里捏着一枚不到乒乓球大小的鸡蛋,苦笑不得地对我们说,“你看,这是它们下的最后一个蛋!我们一直保留着它,准备把它收藏起来!”

  2009年10月,在扎墨公路段大雪封山之前,参加隧道施工的武警交通三支队项目部官兵,从内地一个养殖场一口气买了200只鸡,其中特意挑了50只正值蛋龄的下蛋老母鸡,运到了雪山南麓52K处的项目部。他们指望着这些老母鸡在封山之后,“勤奋工作”,在大半年大雪封山的时间里,给官兵们提供新鲜的鸡蛋和营养。

  官兵们对这些新鲜的“雪山来客”百般呵护,可是它们偏偏“不领情”,一直都耷拉着脑袋,在内地争着啄食饲料的场景压根就没出现,第一周,这群被寄予厚望的50只老母鸡一共下了九个蛋,一周之后,李松向我们展示的那枚鸡蛋成了这群老母鸡最后的“产出”。

  在高原“怠工”的不只是这群老母鸡,三支队官兵养的猪也让他们失望了。驻扎在这里的教导员王超苏在封山期间,每天都想尽办法让这头老母猪“增肥”,辛辛苦苦养了一个月,一称体重,结果还瘦了十斤,把这个憨憨的汉子气得大骂道“把这个不争气的畜生杀了算了!”

 

  墨脱县城全貌。李钊摄

 

 

  1993年,第一辆汽车开进了墨脱县政府。其时的墨脱县政府,只有两排木屋。记者 李靖摄于1993年

  墨脱修起了“二环路”

  同行的解放军画报记者李靖在17年前徒步走进墨脱,那是1993年,第一辆汽车开到了墨脱县政府门口。当时的县政府只有两栋砖瓦房,两排木屋,许多活了大半辈子没见过汽车的墨脱乡亲,敲锣打鼓欢迎这个庞然大物的造访。

  17年后再进墨脱,老记者李靖完全认不出这个县城了。这个修在半山腰上的“隐秘的莲花”县城,绕着一个小山包修了一条水泥路,路旁布满了商铺。甚至还有一家挂着简易招牌的山寨“美廉美超市”。

  墨脱县委书记、来自福建的援藏干部刘革生向记者介绍说,这些年扎墨公路虽然不能全年通行,但分段通行运载进来的物资,已经让墨脱县城大变样。瞄准了扎墨公路通车后带来的旅游商机,一些来自云南、四川的生意人已经瞄准了这块尚未开发的处女地,全县已经开起了上百个商铺。

 

  墨脱县城如今也有“美廉美超市”。记者李靖摄

  大家把绕着小山包而建的县城公路戏称为墨脱“一环”,另一条通往墨脱新村方向的马路也日渐繁华起来,被称为“二环”。仅有数千人的县城如今不少人靠运输发家,据统计,如今墨脱县已经有了近400辆机动车。不过与北京拥堵无度的“二环”路相比,这里的道路还十分清净,因车辆过多引发的堵车还极少见。

 

  中印边境墨脱县城,堪称全中国最小的人武部。 记者 孙礼 摄

 

  县武装部唯一的办公室。 记者费伯禹摄

  全中国最袖珍的人武部

  在墨脱“一环路”包围中的就是墨脱县政府和墨脱县人武部。伴山而建的三排一层小屋,一个小小草坪围成的墨脱县人武部堪称全中国最小的人武部。

  在墨脱县人武部唯一的一间办公室里,记者看到六张相对而放的办公桌,部长、政委、参谋、干事都在这里围坐办公,对面的墙上放着一幅立体的中国地图,上面用红笔写着八个大字:“神圣领土,寸土不让”。在此蹲点的林芝军分区干部李钊介绍说,这幅地图是一队徒步来墨脱的“驴友”特意送给人武部的。收下这份特殊礼物的人武部官兵,把它挂在办公室里。“这样的立体地图又不方便折叠,带过来不容易啊,这幅祖国地图也是大家对我们这个与世隔绝的边防人武部的一份牵挂,我们会一直保留着它。”

 



 

  驴友们捐赠的地图。 李森林 摄

  墨脱“猪王”的幸福生活

  在墨脱边防连队,我们见到了传说中的“墨脱猪王”。这只被尊为“猪王”的猪可不是浪得虚名,全中国种猪千千万,但坐过直升机的种猪可是屈指可数。

  2008年,时年8岁的“猪王”坐着部队运输补给物资的直升机,风风光光地驾临边防连队,一来到这藏南小城,便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此之前,全墨脱县城竟然没有一只种猪,“猪王”在这里备受重视。当时刚刚来到连队的湖南籍列兵陈百万成了“猪王”的第一任饲养员,“猪王”性格很烈,“它不喜欢被关在猪圈里,身材矫健,一两米高的围栏,它三下两下就跳出来了。”


 

  四连饲养的老母猪和猪仔。记者费伯禹 摄

  饲养“猪王”的这两年里,陈百万和它培养出了默契。每天陈百万都要下到雅鲁藏布江峡谷边砍猪草,那里丰茂的野草是“猪王”最喜爱的食物,“它胃口大着呢,这样的铁皮桶,它一次就能吃掉两桶!”看上去黑黑瘦瘦的陈百万敲着手里的铁桶,正在附近“散步”的猪王便晃着两三百斤的身子跑将过来,拱着陈百万的手。

 

 

  驻守墨脱的边防连队,依旧保持着数十年前的营房,尽管陈旧却十分整洁。 记者 孙礼 摄

  自从“猪王”填补了墨脱县城种猪的空白,附近的老百姓都慕名前来配种,“猪王”也不负众望,负责全县城母猪“性生活”的它,每年为十几头母猪配种,“弹无虚发”,“猪王”的名声就在墨脱传开了。记者在连队采访时,正巧“猪王”的“配偶”之一,连队一头母猪刚生下一窝八只小猪。连队指导员梁材介绍说,最多的一次,一只老母猪一窝生下了18只小猪。

  神气的“猪王”也有不顺的时候。今年六月,“猪王”病了,县城里唯一的兽医下乡“巡诊”去了,平时8个人都按不住的“猪王”委屈地卧在猪圈里,但新战士们仍然不敢靠近,陈百万只好自己动手给“猪王”打针,“猪王”似乎也认识这位日夜“服侍”自己的恩人,乖乖接受了注射。

  “猪王”如今已经11岁了,边防官兵正准备让逐渐年迈的它“光荣退役”,但在新任“猪王”到位之前,它还得继续履行自己的使命。

 

  解放军报社赴墨脱报道组在嘎隆拉隧道入口前合影。

 

  本文作者孙礼在工作现场就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