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夏上过的综艺节目:议论文教学教案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2:23:05
一)议论文写作指导
教学目的
针对学生议论文写作中出现的不会分析论证的现实情况,指导议论文片段写作,形成议论文写作的基本能力。
教学重点
写作方法指导,怎样分析、论证一个观点
教学难点
怎样分析一个问题,论证一个观点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
议论文写作在高考作文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回顾历年的高考作文试题,从最早的高考作文单纯要求写作议论文,命题作文,定题目,定体裁,定观点的时候就要求高三学生必须具有写作议论文的能力;到后来的材料作文,也倾向于议论文,大多属于读后感一类的议论文;到01年以后出现的话题作文,遵循三自主原则,虽要求文体自选,但从设题目的倾向性看还是侧重考察考生的明辨是非的说理能力,所以高考作文的议论文写作将是不变的主题,更何况近几年,还出现了命题作文,定体裁的作文试题,议论文写作的基本技能,是我们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写议论文。
在前几次的写作中,发现很多同学议论文写作不成体式,不会议论分析,或者只是“论点+论据+结论”式的议论,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议论文该如何议论。
板书:议论文片段写作
二、 知识准备
相关知识介绍
1、议论文写作目的:分析事理,以理服人。
2、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要正确,鲜明,深刻。
论据要充分,典型,有说服力。
分类: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论证要严密。
3、论证方式:立论、驳纶
三、 议论文一般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论——本论——结论)
1、“引点——列据——析理——总结“式
2、“引料——列据——析理——总结”式(一般适用于给材料作文)
3、“引点——述料——议理——述料——析理——总结”式
4、“引——议——联——结”式(一般适用于读后感一类议论文)
提出问题的方式:
1、开门见山,直接引入观点 2、讲故事,引入观点
3、引名言,引入观点 4、摆事实,引入观点
5、摆现象,引观点 6、列数据,引观点
7、树靶子,批驳中树立自己的观点 8、引生活小事,引入观点
分析论证问题的方式:
论证方法:道理论证 事实论证(也叫例证法)
比喻论证法(喻正法) 引用论证(引证法)
正反对比论证(对比法) 类比论证
反正法 归谬法
怎样在具体的问题上,组织语句进行论证呢?下面我们来练习写作一个片段。
议论文片段写作训练
话题“见义勇为”与“收取报酬”
话题材料:据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栏目介绍,青岛一中年男子因见义勇为,帮助一位少女摆脱流氓的无理纠缠,而遭到流氓围攻,以致身中23刀,住院治疗,现在住院费用已达5万元,该男子本身十分贫困,先已无力承担费用,要求女方承担,女方父母在表示感激的同时,拒绝了男方的要求。为此男方将女方告上法庭。
现实社会上有很多见义勇为的英雄,在做出义举之后,却将自己置于尴尬的境地。“见义勇为”能否“收取报酬”?有人认为应该收取报酬,也有人说,不应该收取……
你认为如何呢?请就以上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写200左右字的议论片段。
板书:
第一步,确定文章的基本观点,定出分论点。
第二步,论证各分论点,确定文章主体内容。
第三步,选定形式,连缀成文。
第一点一般不会成为大问题,本节我们探讨作文的核心问题:如何论证一个分论点。
常见事例结合道理分析举例
观点:见义勇为不该收取报酬
1、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千百年来古人没有为此索取报酬,我们应该继承这种传统美德,自然不应该收取,甚至索取任何报酬。(明确观点)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美德,鄙弃名利,一个人的高尚行为如果以名利为目的就会被人斥为“目的不纯”,或者叫“沽名钓誉”。(道理论证)试想如果宋江在救人于危难时,收受他人钱财,或者向人索要报酬,那么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将大打折扣,也不会被众兄弟推为梁山义士之首,“及时雨”的美名也不会非他莫属。(举例说理)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就应该继承这种美德,继承这种高尚,我们没有理由以时代发展为借口让它沾染名利的污浊。(总结强调观点)
2、从见义勇为者的自身行为目的角度看,他们并没有以此为目的,所以也没有必要一定给予报酬。(观点)如果雷锋在“热心助人”的时候想到索要报酬,想到行为本身以外的名利,相信他不会那样坦然地去时时处处帮助他人,不会那样置自我安危于不顾,挺身而出。那名风华正茂的北大学生张华也不会舍命去救落入粪池的淘粪工人。人的生命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正是这种精神本身无尚光荣,所以他们选择无私奉献,舍己为人(假设分析,反面举例,正面总结)名利报酬一旦成为行为的目的,其行为必然变样:帮助谁?什么时候伸出援助之手?怎样援助?恐怕都要成为考虑的因素,在“报酬”的阴影笼罩下,“所见”恐怕就不是“义”而是“利”,“所为”也不是以“义”“勇”为底色,这样的行为谁能称其为“美德”,又怎会心安理得地收受这种报酬?(假设基础上的分析说理,因果推理)所以从见义勇为者自身来看,他们也从来不会是以索要报酬为目的,我们也没有必要一定付出报酬的方式去感谢,如果真正要感谢的话,就发扬光大他们的这种“义勇”之举。(总结本段论点,并提出解决办法)
3、收取报酬,使高尚的道德行为变了味,玷污了这种高尚能行为。
分析可以借鉴2一种精神、一种美德是不能用金钱多少来衡量的,正是这种精神本身无尚光荣,所以见义勇为者选择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甚至为此甘心奉献生命。荆柯为了民族的大义,明知刺杀秦王,不管成功与否,自己面临的只有一死,但是他仍旧慷慨赴义,留下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之美,万古流芳。这正如那扑火的飞蛾,心里装着一种美好的“大义”,即使香销玉陨,魂化青烟,但是留下的是光照史册的壮美!我们不要让那些报酬成为无价美德的注解,如果荆轲是为了钱财,他能成为历史英雄吗?恐怕早已被历史评为贪图名利的市侩小人了。所以这样一种行为,高尚是它存在的唯一理由,我们不要破坏这样一种美丽!
观点:见义勇为应该收取报酬
1、 应该收取报酬,因为有付出就应该有相应的回报。我们作为自然人,在作出一种行为之后,特别是做出巨大牺牲的付出之后,都希望得到相应的回报。我们在对待见义勇为者的付出之后,常常给予一定的表彰,比如我们常见的精神鼓励,一张奖状,一座奖杯,一块牌匾……那些得奖者也常常要把这些代表自己荣誉的奖品高高挂起。(由常见的奖励方式比较谈)其实,对这种行为的肯定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形式。作为授奖者又为什么区别物质和精神的不同呢?同样作为受奖者,既然我们认可给予精神的鼓励的形式,又何必故作清高地一定不要物质报酬呢?不管哪一方,我们都没有必要因为肯定形式的不同而“授”“受”有所不同。因为我们崇尚的是见义勇为本身,而不是其他。既然我们肯定见义勇为,又为什么在乎对它的肯定形式呢?
2、 付出如果不要回报,就会受人嘲笑为傻子,所以应该收取回报。
3、 从倡导#行为,有利于形成风气角度看,应该收取,让那些还处在观望状态的人们都行动起来,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
4、 这样也是在现实状况下,合乎社会潮流的举措,有利于后人学习。
5、 这是与时俱进的表现,不要做超脱现实的“崇高论”者。
怎样结合事实组织语句进行分析论证呢?
材料的处理(使用材料的最高境界是边叙边议)
(1) 简洁叙述,所用材料要完全为某个论点或分论点服务,一句都不要多用。
(2) 顺序恰当,先古后今,先中后外。   
举例:“前波未平波又生,芳林新芽催旧枝”。自然界在不断的新旧更替中生机盎然,我们应该主动投入到不断开拓创新中。(引点—— 引用诗句,提出本段分论点,明确观点)古今中外,国家的繁荣,民族的兴起,个人事业的成功都源于开拓创造精神。(过渡转承,引入事实论证 )秦国的商鞅排众议推行变法,使秦国一跃成为势力雄厚的国家;伟大的探索者哥白尼发表了“日心说”,纠正了人们错误的认识;孙中山批判保皇派,举起民主革命的旗帜,给黑暗的中国带来了希望;鲁迅等所倡导的新文化运动,打开现代中国文学的牢笼。(列据——以排比的方式举例,形成较大的气势,说服力效果全赖此部分内容)他们以不断的发明、创造而被载入史册。因为创新,他们的名字是响亮的,因为创新,他们的身影是高大的,因为创新,他们的声音一直环绕耳畔。(析理——总结事例意义,呼应开头提出的观点,这是结合事例做的分析,一定要合理,不能牵强,同时也不同于简单的“事实+观点”式的议论。)   
(3) 学会分析,也就是把所用材料与某个论点或分论点黏和在一起。在这里,老师要给学生具体的操作方法。   
① 假设法。所谓假设句就是通过对假设条件下可能产生结果的推测,来证明论点正确 。我们可以在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假设,在假设的情况下推理,会得出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原来假设的错误,这就是数学逻辑中的反证法,或者叫归谬法。例如,证明应该索要回报的不合理性,可以这样论证。
②条件法。举例:
材料:《有志者事竟成》明代徐霞客年轻时就立下自己的志向,要走遍祖国的三山五岳。后来,虽历经磨难,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完成了《徐霞客游记》。   
分析1:(条件分析)一个人只有真正立了志,才能坚持从事自己的事业,致死不渝,徐霞客就是从立了志,才取得如此的成就。   
分析2:(假设分析)我真佩服徐霞客这种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三十四年如一日,多么需要坚强的毅力。试想,如果他在露宿野外的日子里,当他屡屡遭盗,频频绝粮,几番病危,多次落荒之时偃旗息鼓,哪会有《徐霞客游记》这部具著的问世?   ③因果法。举例:
材料:《谈善思》法国科学家笛卡尔少年时代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除了学好老师规定的课程外还阅读了大量书籍。学习中,他从不墨守成规,盲从书本上的见解。他曾说:“决不可过分的相信自己单单从例证和传统说法中所学到的东西”。  
分析:正因为他在权威学说和传统的观念面前敢于破除迷信和盲从,所以他才能在科学的领域取得一系列的成就,成为卓越的的数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和哲学家,为人类的饿科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④对比法,有相反联想,就有对比分析。   
举例 《要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 其实,历史已不只一次向人们鸣响了警钟,假如当初蔡桓公听信了扁鹊之言,他又何至于病入膏肓而一命呜呼呢?假如当初马谡采纳了王平的建议,他又怎会遗恨街亭而伏诛于武侯麾下?话又说回来了,如果当初秦孝公不听取商鞅之谏而变法,何以能称雄于六国?如果我们共产党人不听取李鼎铭先生的意见而精兵简政,又何以能变成贵州的"小老虎"而吃掉庞然大物的"东洋驴"呢?综上所论,不难看出:善纳人言者,昌;不纳人言者,亡!   
⑤意义法,《论“带刺”的玫瑰》第四段。   
⑥危害法,《论“带刺”的玫瑰》第四段。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的人工作积极肯干。出色地完成各种任务,可以称之为玫瑰,可是它还经常向领导提意见,可谓带刺的玫瑰。有的领导能够正确对待,接受他的意见,改进了工作,取得了进步,而有的呢?则不能正确对待认为这样的玫瑰不是好玫瑰,结果呢?轻的不接受你的意见,重的说不定会打击报复,挫伤这样的玫瑰的积极性,给工作带来损失。看来,玫瑰的刺还是很重要的。”
(二)议论文写作指导
一、议论文知识
1、 特点: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可兼用其他表达方式;以鲜明的态度表明观点或主张;以充分的材料证明其观点或主张。
2、 要素:论点——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观点态度;论据——对论点进行证明的材料依据;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3、 分类:立论,从正面阐述其观点,驳论,对反面论点进行驳斥,确立其正确的观点。
4、 结构:基本结构,引论,本论,结论,论证结构,并列式,对照式,总分式,
5、 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类比法,对比法。引申法。
例证法:运用典型事例证明论点。
引证法:引用经典或名言、谚语等证明论点。
喻证法:借助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论点。
类比法:用另一同类事物或事例比较说明论点。
对比法:用反向例子或事理比较说明论点。
二、议论文常见模式
第一种:总分式(或称总分总式)
论说文的全文总体结构一般都是这种结构模式。论证方法一般都要在中心论点的统率下,确立几个从属于中心的,即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分论点,然后通过对分论点的逐一阐述,使中心论点得到深刻有力的证明。因而论说文全文结构,往往是“总——分——总”式。议论文几乎篇篇皆是这种结构模式。

第二种,并列式(又叫板块组合式)
并列式结构特点是,论证的层次作横向展开,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开列的,也就是分论点从不同角度、不同的侧面对中心论点或论述的中心问题展开论证,使文章呈现出一种多管齐下、齐头并进的格局。并列式的各个分论点,其先后次序有时可以前后互换;它们看起来是各自独立的,其实是紧密相关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例文:
细节的魅力
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话,看历史要看大势,看形势要看主流,看人物要看大节。这自然没错。但小事、细节也以其生动、直观、真实的特点而显得更鲜活,更有魅力,为人所喜闻乐见,津津乐道,而且也可由小见大,见微知著。
细节可定胜负。中日甲午海战前,日本间谍化装到中国军舰上侦察。当时,中国的军舰在吨位、数量、火力上都胜于日本,举国上下一片陶醉,以为中日海战,中方必胜无疑。可是中国军舰的炮塔上居然横七竖八晾着短裤、袜子,日本间谍就把这细节写在情报中,并分析道:这是一支纪律松弛,管理混乱的军队,人会有强大战斗力。果然,海战一开,中方惨败,几乎全军覆没,先进的军舰也都成了日军的战利品。
细节可知兴衰。抗日战争期间,华侨领袖陈嘉庚率团到国内访问,他先到国统区,国民党用一顿800大洋的盛宴来款待;他后到延安,毛泽东则用几元钱的家常便饭为他接风。一奢一简,使他看清了国民党“前方吃紧,后方紧吃”不可挽回的腐败堕落,看清了共产党同仇敌忾、艰苦抗战的勃勃生机。从此,他认定中国的前途就寄托在中国共产党身上,于是,就坚定不移地站在中国共产党一边,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朋友和中国革命胜利的见证。
细节可见精神。提到雷锋,人们会想起他那补了又补的袜子。他给敬老院送去的一块月饼;提到孔繁森,就会想起他去世后口袋中仅有的八元六角钱;提到朱德,就会想起井冈山上他的挑粮扁担;提到贺龙,就会想起长征路上的金色鱼钩……这些英雄伟人做过的大事,说过的名言,人们可能记不清了,可是,他们的一些生活细节却会让后人永远难忘,他们的伟大精神也就通过这些不起眼的细节永驻人心。
细节是华美乐章的一个音符,细节是鸿篇巨制的一个单词,细节是万顷波涛中的一朵浪花,细节是万仞高山上的一个石子。“一滴水可映出太阳光辉”,欣赏细节,把玩细节,会发现,小小细节,魅力无穷。
评:本文中间三个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它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对中心论点“细节有魅力”阐述其理由——为什么?
第三种:递进式
递进式的结构特点是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不断递进。论证的层次向纵深展开,一层比一层深入地提示论题的内涵,使中心论点得到深刻的阐发,其作用是分析透彻,说理深刻。它们的先后次序一般是不可以互换的。意思是一层一层先后蝉联的。
例文
诗意地生活
07年高考湖南考生
太阳每天东升西落,行人每天匆匆而过,我们都在看似平静的生活里奋力的拼搏。若说诗意地生活,在我看来并非海明威仰望乞力马扎罗之雪时的浪漫,不是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寂寞。而是在纷繁现世之中,留一方净土种理想,然后一刻不停去奋斗,直到收获人生一片金黄麦田。
理想。是第一层境界;“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是理想点燃星星之火,是理想洗去茫茫尘埃,是理想让我们一眼望断天涯,开始追寻之旅。泰戈尔曾说:“我诗中的天堂正是我心中的理想。”正是心中有理想才会奋力去追诗意的天堂。诗意地生活,首先要有一个理想,不论它是黯淡还是光辉,也不论它是渺小还是伟大,若无理想,春天的繁花如何盛开出绚烂,夏日的星辰如何闪烁银辉,人生之路,如何扬帆起航,冲得一片诗情?
奋斗。是第二层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在《风》中诉说对伊人的思念,生活的诗意,等待奋斗去实现理想。现出中,诗意地生活,便是拿起奋斗的斧劈开理想的石,卷起千层浪来比万丈豪情。昔秦始皇定下一统天下的理想,便每一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南制百越,收为象郡。奋斗的脚步一刻都不曾停止,终于待得麾灭六国,横扫中原的壮观场面。奋斗让理想熠熠生辉,让人生之路越走越宽,承起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潇洒自由,踌躇满志,擎起人生一片艳阳天。这等人生,谁人敢说不诗意?
收获。是第三层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奋斗之泉灌理想之田,秋天,便是收获的季节。这一片金黄的麦田,折射出一段闪亮的人生之路。且不论这“麦田”是大是小,也不说这收获是否等值付出,只要是收获,便已是一种结果,成功了便收获鲜花与掌声,失败了,便收获一段经验几多教训,然后从头再来。就像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活一世,就像作一首诗,你的成功与失败都是那片片诗情,点点诗意。”收获,是收获理想,收获奋斗,收获一段诗意的人生。
我们的生活虽不似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但理想让它明亮,奋斗让它真实,收获让它有一片金黄的款款诗意。
用执着打破命运的锁,让生活活出诗意,种下理想,不懈奋斗,相信终会有“雁引秋心去,山衔好月来”的收获。
评:本文运用层进式。中间三级理想、奋斗、收获一层层深入,先后层次不可互换,另外,本文文采斐然,诗意盎然,“拿起奋斗的斧辟开理想的石”等比喻句用得新颖贴切。三是材料新鲜,积累丰厚,文章用到的材料,古今中外不下10处。
第四种对比式(论证结构)
对比式论证,指文章从正面和反面取材、论证,也即“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各层次既独立又相互支撑,全方位地对问题进行论述。
例文:
宽恕别人,就是解放自己
当一只脚踏在紫罗兰的花瓣上时,它却将余香味留在了那只脚上。这就是宽恕。
一个精神病人闯进了一位医生的家里,开枪射杀了他三个花样年华的女儿;他却仍为精神病人治好了病。这也是宽恕。
多一份宽恕,多一位朋友。多一份仇恨,多一个敌人。
宽恕别人,就是善待自己,仇视别人就是仇视自己。
宽恕别人,就是解放自己,心灵一片纯净。
评:作者没去论述宽恕的必要性,重要性等等,而是紧紧围绕着“选择”,反反复复地说出“选择宽恕”的好处,和“选择仇恨”的恶果。通过一次次的对比论证,让人接受“宽恕”的心灵选择,而抛弃“仇恨”的心态。

第五种,启感式(论证结构)
启是启示类,感是感想类。共同特点是先叙材料,后发感想。感想类还可边读边感,如文学评论。根据材料写议论文的基本写法是先叙材料后发感想。这种写法由“引”“证”“联”“结”四步构成
例文:
可以填平鸿沟
某校高二(1)学生暑假想承包一个冰柜,既可尝到课本外的知识又可减轻家里经济负担,但良好的想法、一腔的热情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因而伤心已极,离家出走。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父母与孩子之间思想上已出现了一道鸿沟。由此我们不得不发出呼吁:两代之间应互相理解。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年轻的一代容易接受新事物新观念。他们的想法、做法都与上一代有着这样那样的不同,这时父母不应该一概否定他们甚至责骂他们。时代不同了,我们怎能要求孩子一成不变呢?作为父母,应与孩子多接触,多了解,不要让彼此的距离越拉越远,形成一道真正不可逾越的鸿沟。同样,作为孩子,也应设身处地地为父母着想。也许他们是有点守旧,不大能接受全新的东西,但他们是出于一片关心。记得报载一初中女学生成绩不好,常受父母责打,终因厌世而自杀。她死后,父母哭得死去活来。若她的父母真的不关心她,又怎会如此之伤心呢?因此,多与父母沟通,多告诉父母自己的想法,两代人的思想就会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一起。
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思想上的差距,这已不是一个罕见的现象,为此而离家出走,弃世自杀的孩子时有所闻。唯今之计,父母所该做的是少一点严厉的批评、打骂,多一点真诚的关怀,而孩子则该多体贴父母,理解父母的心情,切不可轻易悲观厌世。
从一个中学生的离家出走,我们应该警惕,不可再让那条“沟”广大下去理解,理解与热忱,是填平它的唯一途径。鸿沟,是可以填平的,但需要两代人共同的努力。
本文为典型的“引——议——联——结”的结构形式。引材料,简明扼要;明观点,要言不烦;发议论,情理相生;联现实,有的放矢;作结论,善于照应。观点鲜明,结构严谨,标题形象,语言准确。

第六种:比喻式(论证结构)
比喻式认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
例文:
象棋哲学
象棋,确实是一个富于智慧的发明。一盘棋就是一个小的规范社会,每个棋子都有自己的行为规范;车行线、马行日、象飞田、炮打隔山子,小卒子一去不复返……正因为各有各的行为规范,大家都按规矩办事,才使这个小社会有条有理,妙趣横生,使下棋的人百下不厌,其乐无穷。
下棋的人必须按棋的规矩办事,这是获得棋趣的前提,假如有人不讲究规矩,随心所欲,来邪的,要横的,这棋局就会乱了套,其中的乐趣也就烟消云散了。
规则是象棋的根本,在规则之内,下棋的人可以运用自己智慧,可以灵活地调兵遣将,一招一式都显示着自己的谋略和思考,因而在小小象棋盘中,在规则的基础上,任人想象,任人发挥,变化莫测,极为有趣。
象棋的基础是规则,规则的基础是公平。包括老将在内,都有严格的行为规范,并不折不扣地执行。
棋局中没有闲子,每个棋子都有自己明确的职责,或负责进攻,或负责守卫,或负责配合,总是各司其职,没有一个滥竽充数的。棋子一致对外,同仇敌忾,从不搞“窝里斗”不干勾心斗角,同室操戈的蠢事。为了大局的胜利,每个棋子都随时准备做出牺牲。……
这种棋局中的哲学已经超越了原始的竞技范畴,它暗示给世人的是谋生之道,为官之道。对于一个口口声声标榜热爱法制的社会,游戏规则就是平等,就是没有法外之外、权外之权,这一条适合于平民百姓,也适合于国家之首。
(三)议论文中排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目的】提高学生在议论文中运用排比手法的能力。
【教学策略】多媒体、练习讲评
【教学重点】紧扣论点
【教学难点】避免语言的呆板与重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要增强文章的气势、提升文章的文采,排比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并且进行了一段练习。这节课,我将对同学们练习中的精彩部分进行讲评,使大家对排比手法在议论文中的使用有更深的理解。
二、题目回顾
运用排比手法将下面这些材料写成一个议论文片段,作文的论点是:拥有敢于超越的自信才能成功。
在16世纪末,人人都认为重量大的物体比重量小的物体下落得快,因为伟大的亚里士多德是这么说的。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的伽利略,当时在比萨大学数学系任职,他大胆地向这一似乎无可辩驳的“真理”提出了挑战。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已经成为科学中的一个经典故事:他从斜塔上同时扔下一轻一重两个铁球,让大家看到两个物体同时落地。伽利略挑战亚里士多德的代价也许是他失去了工作,但他展示的是自然界的本质,而不是人类的权威,科学和历史作出了最后的裁决。
著名学者、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言论,被誉为仅次于神的权威,不容置疑。他对于人的血液循环毫无认识,因而十分错误地提出人体内(血管内)充满着空气。这种错误的说法延续了几百年,直到被一位古罗马的神医盖仑否定,他指出人血管里流的是血。显然,比亚里士多德前进了一大步。盖仑的理论认为,血液在人体内像潮水一样流动之后,便消失在人体四周。由于他是一位名望极高的神医,于是人们1千年内都把他这种血液理论奉为真理,不许怀疑。到了17世纪初,又出现了一位敢于向权威提出怀疑的学者——哈维。他论证了心脏运动的作用,创建了血液循环学说,使医学生理学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成为一门现代科学。
1828年德国的维勒首次用无机物合成了尿素,当维勒将成果报告给他的老师、化学权威贝采里乌斯时,受到了老师的极力反对,但维勒却用古希腊大学者亚里士多德的千古名句“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道出了他对真理的挚爱和虔诚,他以大量事实证明了自己理论的真理性,并将“生命力论”扫出了历史舞台。

 

三、讲评
学生选段1(注:选段皆用多媒体展示)
重量大的物体先着地,这是延续了数千年的真理,但比萨斜塔上的伽利略却跨过了这道槛,使真理成了谬论。
如潮水般的血液,消失在人体周围,这是不许怀疑的教义,但哈唯用实验证实了血液循环,冲破了桎梏,使教义被人抛弃。
生命力论这多少年来历史舞台的主角,是多少人的人生主宰。但维勒将无机物合成尿素,创造了另一个神话,使权威提前谢幕。(建国)
★教师讲评:句式整齐、气势充沛,且词汇丰富、语言灵活,成功地避免了排比常犯的重复呆板的毛病。
学生选段2
当伽利略将两个铁球扔下斜塔,那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便被晾在一旁,等待时间的掩埋。当哈维创立血液循环学说,亚里士多德、盖仑的谬论,便退出了历史舞台。当维勒合成尿素,那无可质疑的“生命力论”便被挡在真理的门外。这些历史的后来者将错误改正,将缺陷弥补,将荒诞的前者远远甩在身后。(章州)
★教师讲评:比拟手法使用十分精彩,“晾在一旁,等待时间的掩埋”等等语言非常形象地表现了前代理论被历史淘汰的情况。
这两段在排比的形式上做得非常好,只是有一个共同的缺点,请大家再看下面这两段,也许就能感受出来。
学生选段3
一份自信,一个实验,比萨斜塔上的伽利略镇定自若,轻重不一的铁球敲响了真理的警钟。
一份自信,一个怀疑,权威面前的哈维毫不逊色,血液循环学说给现代科学增加了活力。
一份自信,一声高呼,老师反对的维勒愈挫愈勇,更爱真理的他将“生命力论”扫出了历史舞台。(雪清)
★教师讲评:划线句用暗喻手法将抽象的情况写得极为形象。全段整齐有力。
学生选段4
当伽利略将铁球扔下比萨斜塔,他砸碎了人们敬仰的真理,用自信开创了自己的一方天地;当盖仑和哈维陆续将新的血液理论注入社会,他们排挤出了曾被奉为真理的理论,用自信造就了新的学说;当维勒将权威的反对抛之脑后,他也将“生命力论”抛出了历史舞台,用自信创造了又一个真理。(吴楚)
★教师讲评:划线句不但形象,而且很有震撼力。
课堂提问:四个片段在形式上都很不错,相比之下,前两段在内容方面有什么问题?
教师讲解:事例体现出了“超越”,但是论点中的“自信”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这一点很关键。3、4两段论点极为明显,做得不错,只是好像还有点瑕疵,我们来对比一下下面这一段。

学生选段5
对真理的热爱和虔诚给了他们勇敢的自信,让他们向权威发出挑战。
物理学家伽利略以比萨斜塔实验击破了圣贤亚里士多德的谬论。医学家哈维以血液循环学说击垮了神医盖仑的血液学。化学家维勒以无机物合成了尿素,摧毁了化学权威贝采里乌斯的“生命力论”。(海弟)
★教师讲评:三句排比中身份、人名、动词、理论一一对应,十分难得!
课堂提问:与3、4两段相比,这一段在体现论点方面,有什么比较突出的优点?
教师明确:3、4两段中“自信”一词反复出现,显得有些不够灵活。选段5将论点在全文显眼处先行阐述,避免了 “自信”这类词在叙述每个论据时重复使用。这种做法,在较短的片段中——请注意,是“在较短的片段中”——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还有同学提供了另外一种选择。

学生选段6
是什么使伽利略敢于质疑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论证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新理论?是什么令盖仑提出人血管里流的是血,驳斥亚里士多德人体血管里流的是空气这种谬论?是什么使用无机物合成尿素的维勒始终坚持自己的发明,从而将生命力论扫出历史舞台?是自信,是敢于超越前辈的自信!正是这种自信,使伽利略、盖仑、维勒在前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楚文)
★教师讲评:使用排比式的设问,引起读者对论点的强烈期待,设计得很高明。
学生选段7
亚里士多德的重物理论,阻止了伽利略前进的步伐;盖仑的血液学说,挡住了哈维探索的去路;贝采里乌斯的传统观念,遮断了维勒成功的方向。面对前人的成就,伽利略们并没有就此止步。因为他们拥有一颗敢于超越前人的自信心。伽利略凭借着它,进行斜塔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哈维凭借着它,开创血液循环,打破了盖仑的学说;维勒凭借着它,合成尿素,突破了贝采里乌斯的束缚。(陈文)
★教师讲评:两处排比展现了充足的词汇储备和良好语感,先用排比渲染前进的困难,以反衬的手法突出了“一颗敢于超越前人的自信心” 的重要性,运用得非常棒!
除了这几种方式之外,我再提供给大家一招。请看下面这个片段:
科学界的巨匠们凭着敢于超越的强烈自信,攀过一座又一座横亘在面前的宏大纪念碑,引领人类进入一个又一个全新的视野。
伽利略在圣贤亚士里多德面前毫不心虚胆怯,用两个同时坠地的铁球将重物先着地的谬论砸碎在比萨斜塔之下。
哈维面对前辈神医盖仑并未自惭形秽,毅然决然地用血液循环学说将生理学奠基于实验基础之上。
维勒面对化学权威贝采里乌斯不曾唯唯诺诺,而是信心十足地将“生命力论”扫荡到历史舞台之外。
这一段中,体现中心论点的形式灵活多变,先用中心句阐述,然后用“毫不心虚胆怯”、“并未自惭形秽”、“不曾唯唯诺诺”来表现“自信”,这种手法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同义替换。
好,现在我们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首先,排比段要句式整齐,才能有气势;其次,要体现论点;第三,用中心句阐述、排比设问、排比反衬、同义替换等手法避免中心论点在表述上的重复。
四、作业
根据这个论点,收集三个文学领域的事例,写成排比段。
(四)议论文的基本知识梳理
一.议论的三要素
议论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评论,以表明见解、主张、态度的表达方式,通常由论点 、论据、论证三部分构成。
《坚持就是胜利》
人们都想在事业或学业上有所成就,但是,只有一部分人取得了胜利,而相当一部 分人却陷入失败的若痛之中。这是为什么呢?
俗语说“功到自然成”。按理说那些失败者完全可以尝到胜利的喜悦,但他们往往缺少一种 胜利的必要条件,那就是坚持。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上边的俗语中所提到的“功到”其 中已经隐含了“坚持”的意思。可见,一个人要想取得学业上或事业上的成功,除了个人的 努力之外,坚持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条件。
 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平时很注意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不管刮风下雨,每天都坚持到街头去 观察、谛听,记下行人的零言碎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资料。这样,他才在《大卫•科波菲 尔》中写下精彩的人物对话描写,在《双城记》中留下逼真的社会背景描写,从而成为英国 一代文豪,取得了他文学事业上的巨大成功。爱迪生曾花了整整十年去研制蓄电池,其间不 断遭受失败的他一直咬牙坚持,经过了五万次左右的试验,终于取得成功,发明了蓄电池, 被人们授与“发明大王”的美称。
 狄更斯和爱迪生就是靠坚持而取得最后的胜利的。坚持,使狄更斯为人们留下许多优秀著作 ,也为世界文学宝库增添了许多精品;坚持,使爱迪生攻克了许许多多的难关,为人类的进 步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可见,坚持能够使人取得事业和学业上的成功。
那些失败者往往是在最后时刻未能坚持住而放弃努力,与成功失之交臂。曾记得瑞典一位化 学家在海水中提取碘时,似乎发现一种新元素,但是面对这繁琐的提炼与实验,他退却了。 当另一化学家用了一年时间,经过无数次实验,终于为元素家族再 添新成员——溴而名垂千古时,那位瑞典化学家只能
默默地看着对方沉浸在胜利 的喜悦之中。这两位化学家,一位坚持住了,取得了胜利;另一位却没有坚持住,未能取得 成功。可见,能否坚持是取得胜利的最后一道障碍。在最黑暗的时刻,也就是光明就要到来 的时刻,越在这样的时刻。越需要坚持。因为坚持就是胜利。
1、论点
论点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对某一个问题或某一类事件的看法、观点、主张,它要求要正确 、鲜明、有针对性。如《坚持就是胜利》一文的论点就是一个人要想取得学业上或事业上的 成功,坚持是一个重要条件。
2、论据
 论据是证明论点正确的证据,要想证明论点的正确,首先,论据必须让人觉得真实、可信, 能够充分证明论点。其次,论据要具有典型性,能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第三,论据要 新颖, 尽可能寻找一些新鲜的、能给人以新的感受和启示的论据。
如在《坚持就是胜利》一文中举的狄更斯、爱迪生和瑞典化学家的正反两个方面的事例,都 是用来证明论点的论据,既具有典型性,又让人觉得真实可信。 3、论证过程
论证过程是指运用证据阐释证明论点是正确的过程。它要求论述要深刻、周密,讲究说理的 艺术,还以习作《坚持就是胜利》为例,这篇作文中就是运用了两种典型的事例:狄更斯、 爱迪生和瑞典化学家的故事,从正文两个方面证明了坚持就是胜利的这一观点,这个过程就 是论证过程。
二、论证的方法
(一)举例论证法
  举例论证法:简称例证法,是根据需要例举一定的事实来证明观点正确的方法。事实要求充分、确凿、有代表根据性。
    例(2006海南省课改试验区 有删改)歌德用了差不多半生的精力学画无成,面对人生的不断碰壁,及时调整了人生目标,在文学道路上做出一番成就。孙中山青年时悬壶行医,最后发现治一人并不能救社会,于是转而投身革命,终于成就了令世人敬佩的伟业。无数成功的例子告诉我们,成功者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发现了成功的道路,并不是一开始就站到了正确的起点上。因此,我们不要盲目地相信自己的兴趣,不要绝对依赖自己的感觉,而要尽可能多地尝试各种各样的发展道路,与时俱进地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
  该事例论证了成功者是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发现成功的道路的,因此我们要在实践中学会尝试各种发展道路,并与时俱进的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
  举例论证法的作用:事实胜于雄辩,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观点,会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二)引用论证法
  引用论证法:简称引证法,是引用正确的科学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认定的定理公式来证明论点。
  例 (2006 随州市 有删改)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的终极目的,是要把“死”书读活,让书发挥作用。“死”“活”之间,相互为用,相互补充。我们强调读“死”书,但又不拘泥于读“死”书。“死”与“活”,都是对人而言的。人要书“死”,书就“死”;人要书“活”,书就“活”。这就叫“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善读书者,手中都有一把打开书籍奥秘的金钥匙。书籍是死的,金钥匙却是活的。“死”与“活”的关系,大概有如书籍与金钥匙的关系,我们先要有书籍,然后金钥匙才能发挥作用。只有漂亮的金钥匙,又有什么用处?因此,谈读书,就得先读书。
  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作用是引用古语阐明了“死”,“活”之间,不是绝对孤立的,有相互为用,相互补充的关系。
  引用论证法作用:用权威性的话语,使说理更加深刻、透彻、具有说服力,着力体现理论的力量和文章的思想深度。
  (三)比喻论证法
  比喻论证法:简称喻证法,用人们熟知的事物来作比喻证明观点。
  (2006年百色市)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附: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比喻论证法的作用: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证明观点,使观点更为清晰,读者更易理解。
  (四)、对比论证法
  对比论证法:将一个事物的正反意见或优劣情况进行对照分析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例:(2006江苏省盐城市 有删改)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不摧眉折腰事权贵,顾炎武不做清朝的高官,……古今有志气、有骨气的人,都不以高官厚禄为荣,居下有节,自强不息。他们的高尚品质永远为后世传诵。相反,那些曾荣耀一时、富贵一生的人,现在却早已被时间的长河冲刷得无影无踪了。
  通过正反对比使论证更加周密,更加深刻。
  对比论证法的作用:可以使正确与错误对比分明,是非曲直更加明确,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三、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方式。
总分式结构是先总说后分说,总说提出中心论点,分说部分则横向开拓,分解论点,论证中心。
递进式结构是纵向开拓,步步推进,深化议论。
纵向开拓的思路,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也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一一解决问题”的论证模式。
例文:
〈只有勤写,才能善写 〉
勤写者,何也?勤写,顾名思义,就是坚持不懈地练习写作。看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那些大文豪无不是靠勤写蜚声文坛,流传千古的。
勤写到底有哪些益处呢?
勤写才能勤读。作文一写得多了,久而久之,就会发现有不少不如人意的地方也有不少精彩的语句写不出来,这样,就会不自觉地驱使自己去翻开一部部“大部头”,去钻研、揣摩乃至模仿前人的语言,古人“读 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勤写才能勤看。作文里写的无不是一些源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事情事物。需以对现实生活的仔细 观察为前提,文章作多了,终会有文思断绝的时候,这时 就不得不搁下笔来,到生活中去走一走,看一看。寻找 新的发现来填补脑子里的空白。
勤写才能勤思。勤写当然不是机械地重复 “爬格子”,也不是将有用的无用的材料一古脑儿堆砌起来,这就要求作者开动脑筋,将其结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样才算作成了一篇可读的文章。
综上所言,由勤写可带来勤读、勤看、勤思,而这些 又无一不是“善写”的前提与基础。( 总评:本文先从“为什么”角度进行横向开拓,阐述勤写与善写的关系,即勤读、勤看、勤思是善写的前提与基础,然后从“怎么样”的角度介绍勤写的方法,纵横结合,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语言较准确。
作者之所以能将勤写分解为勤读、勤看、勤思,他在下笔之前首先明确了善写的前提,即要解决作文材料、生动的语言与思维能力问题,所以先阐述勤写与读看思的关系,再说明勤写与善写的关系。因此,本文思维显得较严密。
三、【议论文】启感式
这里主要谈先叙材料后发感想的写法,因为这是根据材料写议论文的基本写法。这种写法由“引”、“证”、“联”、“结”四步构成。
先说常式写法:(如下表)
步骤内容或要求 :
引 引材料、亮观点
议 发议论
联 联现实
结 做结论
【具体指导】
学校放了暑假,读高二的李明想到假期有两个月,天天在家里呆着又实在无聊,刚好他了解到父亲的单位光华食品厂大门口的冰柜需要承包出去,单位可提供一个冰柜并供应电力,每月只上缴400元人民币。李明想到这个地方正处于繁华地段,冷饮生意一定红火,打算承包这个冰柜,既可利用空余时间完成假期作业,又能学到课本以外不少东西,还能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于是他连忙去征询食品厂经理的意见,经理只说不太放心,不过还是要他问问家里的意见,李明回家后,兴冲冲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母亲,没想到他们听后非常生气。父亲认为家里又不缺钱花,不如多看点书;母亲觉得沿街哈喝,生怕儿子受了委屈,坚决不让去。一腔热情得不到理解,李明越想越伤心,连夜写了一封信给父母就离家出走了。
可以填平的鸿沟
(题目形象、简练,能使阅卷者眼睛为之一亮。“填平鸿沟”是双方的事,可见本文是针对父母与子女双方立论。)
某校高二一学生暑假想承包一个冰柜,既可学到课本外的知识又可减轻家里经济负担,但良好的想法、一腔的热情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因而伤心已极,离家出走。(首句能概括引述材料,好。)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父母与孩子之间思想上已出现了一道鸿沟。(由现象揭示本质。)由此我们不得不发出呼吁:两代人之间应互相理解。(提出自己的看法——推出论点。首段要言不烦,纲举目张 )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年轻的一代容易接受新事物新观念。(从子女一方揭示形成“鸿沟”的客观原因。)他们的想法、做法都与上一代有着这样那样的不同,这时父母不应该一概否定他们甚至责骂他们。时代不同了,我们怎能要求孩子一成不变呢?作为父母,应与孩子多接触,多了解,不要让彼此的距离越拉越远,形成一道真正不可逾越的鸿沟。(要求父母理解子女。)
(第二段劝诫父母应理解子女:从时代发展角度揭示孩子与上一代的观念不同,言之成理,令家长信服。——因父母理亏,故晓之以理。)
同样,作为孩子,也应设身处地地为父母着想,(”同样”“也”两个关联词语用得好,紧缩上段。)也许他们是有点守旧,不大能接受全新的东西,但他们是出于一片关心。(“也许”、“有点”、“不大”,措辞委婉,议中有情。言孩子应认识到父母的动机。)记得报载一初中女学生成绩不好,常受父母责打,终因厌世而自杀,她死后,父母哭得死去活来。着她的父母真的不关心她,又怎会如此之伤心呢?(举例证明。)因此,多与父母沟通,多告诉父母自己的想法,两代人的思想就会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一起。(举例后用“因此”领起下文,加以论证,要求子女理解父母。)
(第三段劝诫子女应理解父母;从父母行为动机角度,指出父母是出于关心,并举例证之,语言委婉,可令子女接受。因子女虽得理但少了情份,故动之以情。)
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思想上的差距,这已不是一个罕见的现象,为此而离家出走,弃世自杀的孩子时有所闻。(联系现实。指出“鸿沟”现象普遍,可见本文为匡时救弊之文。)唯今之计,父母所该做的是少一点严厉的批评、打骂,多一点真诚的关怀,而孩子则该多体贴父母,理解父母的心情,切不可轻易悲观厌世。(从父母与子女两个角度缩合二、三段段意。)
(本段联系现实,并照应题目与观点。)
从一个中学生的离家出走,我们应该警惕,不可再让那条“沟”扩大下去,理解与热忱,是填平它的唯一途径。鸿沟,是可以填平的,但需要两代人共同的努力。
(末段照应材料;题目与观点。)
总评:本文为典型的“引一议一联一结”的结构形式。引材料,简明扼要;明观点,要言不繁;发议论,情理相生;联现实,有的放矢;作结论,善于照应。
四、文章的开头
要像"凤头"。这种说法形象地说出好的开头应具备的两个特点--短小、漂亮。短小,便于让读者了解论点或论题,从而把握全文主旨;漂亮,才能吸引读者。文章开头的美,主要指技巧美,如"设悬念"、"用典故"、"引名言"、"摆问题"、"亮靶子"、"反弹法"等等。形式美是内容美的保证,二者相辅相成。
(五)论点的展开
一、 知识点讲解:
无论是通过何种途径获得的中心论点,在写作中,大多需要展开为围绕中心论点的若干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阐释、论证、分析中心论点,使得对中心论点的阐释、论证、分析得到充分展开。形成中心论点,拟出分论点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审题列纲”,这两步完成了,议论文的间架结构也就形成了。那么,如何将中心论点展开为分论点呢?下面分别作介绍。
二、 展开分论点的方法:
1、 概念分析(包括特性分析)。
将论点中的关键概念加以分析,明确其内涵和外延,有助于我们理解整个论点的含义。
如《陶冶教育与面向未来》一文中心论点为:“教育要面向未来,须提倡陶冶教育”。文章的开始先对“陶冶教育”这一关键概念进行分析,指出其特点是非强制的、启发式的、循序渐进式的,是依靠环境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人的方法。据此,中心论点可以分为以下分纶点:
(1) 陶冶教育是非强制的
(2) 陶冶教育是启发式的
(3) 陶冶教育是循序渐进式的
(4) 陶冶教育是依靠环境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人的方法
再如《谈师生关系》,中心论点:要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第一段中,作者先明确“新型的师生关系”特点就是“尊师爱生”,据此接下去分别论述了两个分论点:(1)强调要尊师,(2)强调要爱生。
又如一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只有那些有崇高思想境界的人,可以为了一个光辉的目标而抛开自我”,其中“光辉的目标”,其外延可以包括“信仰”、“祖国”、“事业”等。于是中心论点便分解成三个分论点:
(1) 为了信仰,人们可以忘我
(2) 为了祖国,人们可以忘我
(3) 为了事业,人们可以忘我
2. 果分析:
因果分析往往是探究事物的本质、意义,论证中心论点的重要方法。因果分析中有所谓一因多果,一过多因的饿情况,这时的因果分析更有助于我们围绕中心论点,形成分论点系列。
比如“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一中心论点,可以从两方面分析:
(1)分析“有自知之明”的难处, a知识方面的原因 原
说明“自知之明”的“难能” b社会方面的原因 因
(因而可贵) c 感情方面的原因 分

(2)分析有自知之明 a有自知之明能取得学习、工作上的进步 结
所能受到的益处 果
(因而可贵) b有自知之明能搞好人际关系 分

再如《慎于难而忽于易》一文中心论点:要做到既慎于难又不忽于易。
分论点:(1)要做到“慎于难”:a、b(略)
(2)又要做到“不忽于易”
(原因分析) a骄傲是忽于易的重要原因
b不懂得难与易的辨证关系是忽于易的重要原因
文章在论述“怎样才能做到‘不忽于易’之前,作者分析了人们所以忽于易的重要原因。找到了病根,为下文提出防止易的方法打下了基础。
练习:《说“问”》一文中心论点是“提倡多问”。作者对“多问”的结果作了分析,形成了两个分论点 (1)
(2)
2、 比较分析
比较包括三种情况,一是对比,二是同中求异,三是异中求同,比较“是将中心论点展开为分论点时常用的、比较简易的一种方法。比如:论述“人才对辅国安邦的重要性”,可以从两方面对比论证。
对 1重视人才如何使国家安定富强(李世民重视人才,形成“贞观之治”。
比 2不重视人才如何导致国家危亡(隋炀帝妒贤忌能,使隋朝很快灭亡)
再如《谦虚和自卑》一文中心论点:提倡谦虚,抛弃自卑。这篇文章的分论点有比较进行比较,揭示两者的同中之异,达到论证中心论点的目的。
练习:1、《“向前看”和“向钱看”文中心论点:提倡想前看,反对向钱看。
(1)
分论点 (2) 比较方法:
(3)
2、《自卑与自负》中心论点“自卑和自负都是要不得的”
             (1)
分论点 (2) 比较方法:
(3)
3、 类比
类比可以作为一种推理方法推出新的认识,也可以帮助我们把中心论点展开,形成分论点系列。
比如“蚂蚁•蜘蛛•蜜蜂”这个题目,有关材料如下:18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把盲目地堆积材料的方式称作蚂蚁的方式:把主观、随意地创造体系的方式叫做蜘蛛的方式;他认为真正的饿哲学家应像蜜蜂一样,它们从花园和田野里采集材料,但是真正的哲学家应像蜜蜂一样,它们从花园和田野里采集材料,但是用它自己的一种力量来改变和消化材料。
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可定为:既要注重学习,又要注重思考。根据所提供的材料。经过类比,可以形成三个分论点:
(1) 从蚂蚁谈起,由蚁及人(类比),否定“只学习,不思考”,揭示其危害。
(2) 从蜘蛛谈起,由蜘蛛及人(类比),否定“只思考,不学习”,揭示其危害。
(3) 从蜜蜂谈起,由蜂及人(类比)肯定既学习又思考,论述其意义。
练习:如“拔河的启示”,通篇将拔河与建设四化大业类比,中心论点为:要建设四化大业,必须有“拔河”精神。
先分析“拔河”取胜的原因,一是讲究“合力”,二要有毅力,三要重视宣传的作用。由此形成三个分论点:
(1)
(2)
(3)
4、 抽象化的方法
在明确中心论点以后,不是直接展开对中心论点的论证,而是一般原理谈起,从大处谈起,显得高屋建瓴。也可以在对中心论点展开论述以后,由所论述的中心论点抽象、概括为一般原理,使论述得以深化。
比如《欢迎杂家》一文,中心论点是“欢迎杂家”,而所谓杂家,其实就是指知识广博的人。所以文章在提出中心论点之前,首先论述了“广博”与“专深”知识的关系,论述了具有广博知识的重要性。这一分论点为下文具体论述“欢迎杂家”打下了基础。
又如《扬起理想的风帆》一文,中心论点是“青年人应当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在分别论述了“人是有理想的”、“青年人应该树立正确的理想”、“青年人应当树立共产主义理想”这三个分论点之后,论述了理想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对人的实践活动有着强烈的反作用。这一层论述使文章的论点上升到唯物辩证法的高度。
5、 具体化的方法
所谓具体化,就是联系具体现实,对中心论点进一步论述,使论点具体化。
比如《说勤》可以将“勤”字具体化为勤看、勤记、勤写,分成三个分论点。
又如《爱国主义——我们的精神支柱》,在论述了“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感情”和“在爱国主义指引下,我们抵御了历史上无数次来侵略”两层意思后,针对目前的现实情况提出两个分论点:(1)我们九十年代的青年一代,应当继承爱国主义的传统;(2)祖国赶超世界强国,更需要我们确立改变祖国面貌的“青云之志”。
运用具体化的方法拟出分论点,往往能够使论述在原有的基础上深入一步,使论述具有针对性。
练习:论点一:“事业的成功虽离不开优越的客观条件,但更重要的在于主观上的努力”。试用抽象化的方法,在充分论证了中心论点后,再提炼出一个论点来。


论点二:“贵在有恒”,用具体化的方法,提出两个分论点。

 

6、 释疑、驳论
在论证过程中,对中心论点提出质疑,然后加以澄清;提出对立的观点,然后加以批驳,这就是释疑、驳论。
如《谈艰苦奋斗》中,中心论点是“人生的乐趣在艰苦奋斗”。在经过一番论证之后,提出疑问:有人觉得过去谈艰苦奋斗可以,现在不应该谈了。他们问道:难道我们要永远过苦日子吗?针对这种疑问,有针对性的加以解释、论证,这便是“质疑”。
又如《小议“粗活”》,中心论点是反对讲粗话。文中提出一系列的错误观点,然后一一加以批驳:“一曰:我是大老粗,不会那套‘文词儿’”。“二曰:这人直率,所以爱发脾气骂骂人”。三曰:“习惯了,好像也没有什么嘛”。四曰:“战斗嘛,当然情不可遏,嬉笑怒骂”。通过质疑,批驳错误观点,做到破中有立、以破代立,不仅使论述具有针对性,而且使论述的角度灵活多变。
练习:《谈节俭》一文的论点是提倡节俭。请你以质疑、驳论的方式设置分论点。
7、 辨证分析:
辨证分析的主要内容是用联系、发展和矛盾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这样会使我们对中心论点形成新的认识。这实际上是以唯物辨证法的基本原理作为推理的前提,可以归入“抽象化的方法”之中。为了表示强调,所以单独加以介绍。具体做法是:在对中心论点展开论证以后,我们可以考虑以下:这个中心论点在某种条件下能否成立?这个中心论点的含义、意义、影响等等是否有新的发展?与这个中心论点相反的论点在某种具体条件下能否成立?如此等等。
比如《谦虚使人进步》在对中心论点展开论证后,我们可提出:谦虚的态度应在什么条件下才能“使人进步”?经过具体分析,可以形成新的认识:有了谦虚的态度,还必须建诸行动,这样才能“使人进步”。
又如,《谈“术业有专攻”》在论述术业有专攻后,又作如下分析:在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各学科之间互相渗透,出现了许多新兴学科。因此既要“术业有专攻”,又要“术业有多攻”,运用辨证分析,形成分论点,似乎在唱反调,但是实际上可以论述在矛盾中求得统一,从而形成更为深刻、全面的认识,而且也能够使论述产生波澜。
8、 决策思维
决策思维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它可以要构成一篇文章的主体部分,也可以构成文章的某一个局部(大多在结尾部分)。
比如《严于解剖自己》,全文的中心便是回答“怎样才能解剖自己”。三个分论点分别为:解剖自己首先要对自己有自知之明;解剖自己要勇于自我批评;解剖自己要有崇高的信念和为真理献身的精神。三个分论点都是从决策思维的角度考虑的。
又如毛泽东同志的《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自由主义》文章的结尾部分,分别回答了“如何改造我们的学习”、“如何针对自由主义”的问题,也属于“决策思维”的范围。
以上介绍了将中心论点展开为分论点过程中几种常见的方法,古人云:文无定法。思考问题也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思维方式。将中心论点分解成分论点,从根本上说,一是密切联系实际,二是要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炼中心论点主要靠这两条,展开中心论点是主要靠这两点。